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
三苏家训家风
三苏家训家风三苏家训家风中国古代文化中,家训是家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家族中的智慧和经验的集合,也是家族的文化根基,更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许多家族因为家训而得以传承和延续至今,例如著名的蔡氏家训、陈氏家训、三苏家训等。
今天,我们将会详细介绍一下三苏家训家风。
一、三苏家训的起源三苏家训始于南朝宋时期,其原始版本为思孝要诀、敬老框框、为人大义三种,由三苏(苏轼、苏辙、苏洵)在家族中相互流传和延续。
后来,这些经验被整理成为一本书籍,并且与公众分享和传承。
二、三苏家训的内容(一)尽孝敬孝敬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三苏家训的核心。
三苏家训中提倡儿女要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尤其是在他们的老年时期,更要细心照顾、关爱和尊重。
同时,苏氏一家也严格要求自己孝敬祖先,每年进行祭祀,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二)重家庭家庭是一个人的根,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三苏家训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坚持家族和睦、和谐。
同时,也要重视家族荣誉和家族的名誉,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三)志向高远三苏家训强调要保持一颗朴实无华的心,但也要追求梦想和远大目标。
三苏家训中提到:不管你想成为什么人,你必须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只有立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够不断地进取,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四)为人处世三苏家训中也涵盖了诚实、宽容、忠诚等为人处世的方面。
苏氏一家强调,为人处世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诚实的品质,做到宽容待人、忠诚信贷、真诚待人、爱心相助。
三、三苏家训的影响三苏家训自问世以来,被广泛传承和推崇。
它不仅影响了苏氏一家,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苏轼的诗词、苏辙的政论,这一切都是三苏家训的影响和体现。
总之,三苏家训家风不仅是三苏一家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传承和推广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道德、聚集家族力量和推进社会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苏家风传承路径
三苏家风传承路径
三苏是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
他们的家风以清廉、正直、博学、谦逊为特点,传承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苏洵夫妇对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非常重视,从小给予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包括读书、修身、为人处世等方面。
2. 学校教育:苏轼、苏辙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苏洵曾经亲自教导他们,让他们掌握儒家经典和文学技巧。
3. 社会教育:苏洵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他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毅然放弃考取功名,闭门学习诸子百家学说和六经,培养自己的学识和品德。
4. 传承家族文化:三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族文化气息浓郁。
苏洵夫妇教育两个儿子要继承家族文化传统,发扬先祖精神,不断传承家族文化。
5. 自我修养:苏轼、苏辙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自我修养,秉持清廉、正直、博学、谦逊的家风,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综上所述,三苏家风传承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家族文化和个人修养等方式实现。
钱氏家族:家风醇正 英才满堂
钱氏家族:家风醇正英才满堂作者:钱之俊来源:《同舟共进》2021年第11期江南钱氏家族共同追认的始祖,是吴越国开国之主武肃王钱镠。
钱镠王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局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外,还留下了对钱氏家族影响甚巨的《钱氏家训》。
自钱镠以来,钱氏家族后裔以吴越为中心,遍布全国及海内外。
《钱氏家训》中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兴学育才则国盛”。
钱氏子孙不违祖训,好学上进成为整个家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圭皋,遂成家风。
在如此向学家风的浸润中,钱氏家族学人辈出,宰相、翰林、学士名流比比皆是,被人誉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仅20世纪中,著名的钱氏人物就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这其中的“四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锺书父子皆在。
钱基博、钱锺书一脉属无锡堠山钱氏,是钱镠之孙钱弘俶的后代。
从钱基博编写的《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来看,钱弘俶的后裔早期为官居多,后经朝代更迭,为官、经商、治学者等皆有。
到了明清之际,无锡堠山钱氏家族已无大的政治影响,为大官者很少。
至钱锺书的前几代,基本属于普通的诗礼之族,或传统的文化型家族。
钱锺书曾否认自己出身名门望族,就是一个普通的教书人家。
钱基博虽是现代著名的国学家,著述等身,但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大学教师,再上溯几代,族中小商贾、小乡绅或小地主虽大有人在,却没有什么高官名人。
钱基博《自传》言:“吾家三世传经,为童子师。
”所谓“三世”,指的是祖父钱维桢,二伯父钱熙元还有他自己这一代。
钱基博曾说:“我祖父教书,我伯父和父亲教书,我同堂哥哥和自己的亲哥哥都教书。
我从小跟着我伯父和父亲、哥哥读书。
因为我祖上累代教书,所以家庭环境适合于‘求知’。
而且,‘求知’的欲望很热烈。
”钱基博的祖父钱维桢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考取的是金匮县学的廪生,在地方上受人尊重。
因此钱维桢特别重视教育,希望五个儿子都能考中科举。
名门望族如何“旺”一个时代——浅谈古代大家族的声望管理
名门望族如何“旺”⼀个时代——浅谈古代⼤家族的声望管理在浩瀚的五千年历史长河⾥涌现出许多名门望族,如陈郡谢⽒,吴越钱⽒等,称霸称雄于当时,深刻的影响着⼀个甚⾄⼏个时代。
然⽽随着历史的演变,有些名门望族已渐渐没落了,但也有些却可以辉煌上百年,甚⾄上千年。
这些⼤家族的成功并不是侥幸或是偶然,⽽是有⼀套严密完整的管理理念推动着这些名门望族向前发展。
诚信为本,团结⾄上——商界⼤亨徽商徽商⼜称徽州商⼈、新安商⼈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或商⼈集团之总称。
徽州的原住民是⼭越⼈,但形成徽商的主要是频繁战乱⽽从河南迁移过来的移民。
最早的移民开始于东汉末年,主要的三次移民是西晋、唐末五代和南宋之后。
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在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时代,⽆论从业⼈数、营业范围、经营⾏业和资本都居全国各商⼈集团的⾸位。
徽商纵横驰骋商界300多年可谓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商界⼤亨,这⾮常有赖于徽商家族内部的声望管理。
⾸先,徽商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
从⼀开始就相信“财⾃道⽣,利缘义取”,逐渐形成了“诚”、“信”、“义”、“仁”的商业道德,这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为其历史地位的奠定起了巨⼤的作⽤。
其次,徽商善于经营⼈脉,建⽴庞⼤的团队。
徽商的经商不是单个⼈或单个家庭的⾏为,他们以乡党族⼈的纽带联系在⼀起,移民有⼀定的⽅向,如同滚雪球⼀样,客居它乡的徽州⼈越聚越多,良好的内部管理使团队的向⼼⼒和凝聚⼒越聚越强。
遍布全国各⼤商业都市的徽州会馆为所在地同⾢坐商和途经同⾢⾏商服务,优质的服务质量,强⼤的运营体系都为徽商在全国不断的进⾏声望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徽商开展商务活动,同时也使商邦势⼒不断地向外扩张。
除此之外,徽商⾮常注重⾃⼰教育以及⽂化培养,他们认为只有源源不断涌出新的⼈才,⾃⼰的宗族才能长盛不衰。
厚重的⽂化底蕴也使徽商成为“官商”的道路畅通⽆阻,这就使得徽商能够掌握“⾏业话语权”同时“掌握第⼀⼿信息”,这些都帮助徽商成就⼀番作为,称雄⼀个时代。
苏门家风家训
苏门家风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贯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庭准则和家族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
家训里记录着家族的典型事例、经验教训、家规和家族价值观等。
据记载,在文化古国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家为单位的家训教育,这是中国家族文化非常美好的一部分。
苏门家族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大家族,拥有着丰富的家风家训。
据史料记载,苏门家族自汉景帝时期便开始辉煌兴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人物。
苏门氏族谱中,每一代都有着详细的家训教诲,不断传承下来。
家训的传承和沉淀,有助于家族凝聚力的增强,促进了家庭和睦、家族茁壮成长。
苏门家训的特点是以“勤谨诚实”为核心。
在家族文化中,“勤谨诚实”是苏门家族的座右铭,也是他们在明清两朝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各个世代,苏门家族鼓励年轻人要勤奋努力,培养一份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同时也要具备严谨的工作素养,脚踏实地,踏实做事、勇于担当。
诚实也是苏门家训的重要元素。
在任何场合,开诚布公的表现自己的观点,是苏门家族所提倡的处世之道。
苏门家训的另一特色是推崇仁爱和感恩。
苏门家族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情感的纽带和义气铁证。
在家族文化里,重视敬老尊贤,尊重长辈,关爱弱者,是苏门家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生活中,苏门家族的人物也经常会通过行动,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记载中提及,苏门书家的祖先苏辙为了感激一位曾经指点他的老人,先后写诗三首表达感激之情,是苏门家风家训中体现了感恩的重要部分。
苏门家风家训还倡导拥有“礼仪之邦”的家风。
在《礼记》中所载的家规中,苏门家族也给出了详细的礼仪规范、家训准则和思想教育,其中强调“礼”和“仁”,并详细阐明了“礼”和“仁”的内涵和社会价值。
在家族文化里,苏门家族的成员注重守礼仪,不仅在言行举止方面,还体现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思想认同等层面。
总的来说,苏门家风家训是苏门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江苏近5年申论分析评价类相关题目总结--公务员考试材料
江苏近5年申论分析、评价类相关题目总结2015年第二题:“给定资料5”中描述了农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事例,请对这些事例进行评析。
(15分)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
篇幅不超过250字。
盛光农业园区,保护了基本农田;部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可以获得出租土地和打工两份收入,成为土地流转的受益者。
而一些房地产老板开发的“新园区”,是为了跑马圈地,与保护基本农田相背离;虽然短期内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租金,但长远看农民则利益受损。
综上,盛光农业园区做法符合政策要求,体现出当前土地流转政策适应农业发展大趋势,能保障农民长远利益。
而“新园区”的做法则与政策相违背,给以后发展留下隐患。
未来,在政策推行中要注重向农民的宣传政策的实质,同时对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的做法依法治理。
2016 A卷二、“给定材料2”中M妈妈与“给定材料3”中的N教授在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请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15分)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250字左右。
M妈妈为孩子入学而教欺骗,违背了道德底线是错误的。
面对世俗习惯的没有底线做法短期内也许能有一定好处,但父母若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长期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无法磨灭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
M教授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顺势做出调整,该做法值得肯定。
M教授面对新生事物网络红包时,坚守师德底线,并且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根据时代发展做出自我调整,缩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
两事例启发我们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能违背道德原则,最终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肯定。
2016 B卷二、“给定资料6”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15分)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
篇幅250字左右。
这句话是说,相比较财富而言,道德家风可以恒久流传。
名门望族与家风——细说家风(一)
超对子女的训诫, 却 录 着 他 的 言 行 I j 想。 这Ⅱ ’ 匕l S 信, 或沦田事, 或 淡家 书 ,或 抒 情 农 意 , 或 淡心 聊 人 。 梁 启 超 I l J : 心 教 r及满 门俊 秀的成功 实践,无疑 为当代 l } 1 l 司人 的
买书 、搜 书、 『 I J 书、善书、藏 忙是他唯一的嗜好 。曾圈藩 一生著述 颚丰 ,集 家书、诗文、联语 、奏疏 等共有 1 2 8 卷 。受曾国藩 的影响,
0 9 0 二 0 一 四年三 月
中 困近 代史上 ‘ 个很仃 名的大家族—— 梁 氏家族 。 J I I ' i 超_ 小 人足思想家 、 政治 家、教育家 、大学荇。他有 9个 史 ,部
他的后人也爱读 书、藏书、买书和 著 。曾I 删
藩再 I I 叮 嘱 子 孙 :我 不 愿 儿 孙 为将 领 , 也 不 愿
曾 藩 ‘ 牛 与书籍结下 了不解之缘 。他除从政 、治军外 ,读书
、
儿孙 为人官,只希望成 为饱 读 涛书 、明白道 理
的 君 子 。 能 做 到 勤 劳 节 俭 , 自我 约 束 ,吃 苦 耐 劳 ,能 届 能 伸 的 ,就 足有 德 有 才 的 人 。
家风有 日耕读 传家 ,有 曰积 德行善 ,有 日仁孝清廉 ,中国古人 的家风受传统儒 幂思想影响至 深,可 大致 总结 为 “ 五 常八 德”。五常 就是 “ 仁 义礼 智信” ,八
德为 “ 忠孝 仁爱信 义和 平”。
传 统 文化 下 的 家风 以孔 子 倡导 的 “ 仁礼 ”为 根 基 ,首 先 强 调 的 是 “ 修 身”
骄奢倦 怠、尚勤俭劳苫 的目的,还亲 自制 定一 套尚俭科 目。科 目规
止 男 “ 胥 、 读、 写 、 作 ” ,女 子 则 为 “ 农、食、卡 H 、 细 ”。 每 个 女儿“ { 嫁 ,嫁 妆 小 得 超 过 2 0 0两 银 了 , 同时 嫁 妆 中还 有 他 亲手 书 写
中国名门家风
中国名门家风
中国名门家风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声望和影响力的家族所秉持的优良家风传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名门家风:
1. 忠诚孝顺:尊重长辈,对家族、国家有忠诚之心,并且对父母孝敬,尊重家庭价值观。
2. 诚信正直:坚守道德原则,言行一致,不作虚假承诺,以诚实、公正、正直的态度对待人与事。
3. 学问修养:注重学问修养,崇尚知识,追求卓越,将教育视为家族的传承基石。
4. 礼仪谦和:注重礼貌和谦和的待人方式,尊重他人,懂得礼节,讲究自己的仪表举止。
5. 勤俭节约:注重勤劳工作和节约使用资源,遵循经济原则,珍惜财富,反对奢侈浪费。
6. 责任担当:在家族和社会中承担责任,尽力为家族和
社会做出贡献,乐于帮助他人。
7. 家族荣誉:维护家族的声誉和荣誉,传承家族优秀的传统与价值观。
这些家风的核心是尊重、忠诚、诚信、敬畏和奉献。
通过代代相传和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名门家族将这些家风融入家族文化中,作为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传承家族的精神血脉。
江南钱氏家族
钱氏家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曾一度江 浙地区建立过小朝廷,管理的还不错, 受人民爱戴,另外,由于中原王朝的强 大,钱氏小王朝归附了,实现了和平统 一,躲过了灭顶之灾(如同清初的台湾 郑氏),钱氏家族家风严谨,是一个香 门第,注重教育,于是钱氏人才辈出, 我国近现代的钱氏三杰,就是出自族。
钱氏家族 - 概况
钱氏家族 - 钱氏家训
• • • • • • • • • 个 人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 心不可不宽厚。 侭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骡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鑑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 道德则福根厚。
钱氏家族 - 钱氏家训
• • • • • • • • • • 国 家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 安。
•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在中国是很瞩目的。 • 自然科学有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称为 “三钱”,文史哲方面钱玄同、钱基博、 钱穆、钱锺书,更何止于三。据考证,他们 都是吳越國國王錢鏐的后裔。杰出的人物 还多,如钱其琛是外交能手,对岸还有位 钱复,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也是不凡,追 溯起来,同出一源。
三苏家风家训家和启示
三苏家风家训家和启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金陵人,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学者、思想家。
苏轼和其弟苏辙、苏辉构成了苏杭文学三贤代表,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尊称为“诗仙”。
苏轼主张艺术自由,追求自由表达,热衷宪宗文学与社会文学,推崇精神文学,弘扬了文章及书法等多种艺术,是宋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受到太极八卦文化的影响,他的父亲苏洵教他爱学习、重和平,让他坚持原则,苏洵也希望他能够像他一样有才能,获得成功,他给了苏轼“游刃有余读书”的家训,也就是要求他努力学习,以赢得有余之功。
苏轼的家风可谓崇尚文,放眼整个宋朝,苏家以文质彬彬之风熠熠生辉,明显展现出仁义道德的家风,以此塑造出一个正直正义的模样。
苏轼的家风是以自强、求实、修身、坚强、有礼仪、正气、勤奋积极的态度贯穿始终。
他的家风追求的是崇高的的精神境界,修养的是美的心灵,要求的是礼乐之美,要求爱国、崇尚贤良、反对小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弘扬道德言行,鼓励好学、乐于助人,以文明凝练历史,把立身处世、急就成功放在首位。
另外,苏轼的家庭对家训也非常重视,他的母亲、父亲和兄长苏辙经常给他讲授家规家训,让他学会谦虚、宽容、勤奋,让他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今生今世中以正直的态度奉献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标准、以有序的生活节拍,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促进自身的进步。
此外,苏轼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学习有三种种类:一种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另一种是遵守家庭规范,最后一种是能够发展自己的智慧。
他要求学生要勤奋,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切忌不怠慢,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及尊重他人观点,不擅行欺诈、偷盗等事情,要创造一个和谐、关爱的环境,使大家能够在共同的学习中进步。
苏轼的家风家训和教育观点,为后世播下了深刻的精神种子,也给人们无数的启示:在世上,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追求自己的真理,要不断自强不息,要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不断进取;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要修养良好的德行,爱岗敬业、忠诚奉献;要尊重他人,不论谁也不可屈就于利益;要勇于接受挑战,同时保持自我的正义感;要时刻有活力,规避迷失和贪婪,正视一切的考验。
簪缨世家——人才辈出的苏州祖孙状元彭氏家族(三十九)
簪缨世家——人才辈出的苏州祖孙状元彭氏家族(三十九)明清时期,颇负盛名的苏州府长洲县彭氏家族,祖籍江西清江县,始迁祖彭学一在明初洪武年间以军户徙居苏州,籍隶苏州卫左千户所,是为江西清江县彭氏定居苏州之始,彭学一后裔至清初定居于长洲,遂入籍为长洲县。
彭学一无子,以其姐姐之子为嗣,改名为彭仲英,彭仲英传子彭彦洪,四传至彭浩、彭淳。
苏州十全街祖孙状元旧居长洲彭氏迨传至第四代彭淳(字至朴)时,家境渐裕,但是由于无人出仕做官,家族门第仍然不高。
于是,他决定让儿子们读书业儒,从而奠定了长洲彭氏数百年兴旺发达的根基。
彭淳有三子:彭时、彭昉和彭暐。
苏州十全街状元第彭淳长子彭时是一位隐士,虽读书但不参加科考。
次子彭昉中进士后,在仕途上也没有大的发展。
三子彭暐善于持家理财,家境富裕起来,这就为彭氏子孙读书应考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至此,长洲县彭氏家族确立了亦隐、亦仕、亦商的家风。
苏州十全街状元第长洲彭氏从第五代彭昉始到清末,历时近四百年,传十四代,先后产生了14名进士,两名状元,一名探花,世代书香,人才辈出,代有英杰,成为明清时期江南最富盛名的簪缨世家和书香门第之一,是典型的甲科世家望族。
清人龚炜评价说:“我吴彭氏,兄弟鼎甲,祖孙会、状,世所罕觏。
今大司马(彭启丰)官位又远过其祖,诸公子并登科第,入词林,溯其本源,老彭固贤大夫也。
”苏州十全街彭氏状元故居彭昉,彭淳次子,字寅甫,号西枝,登正德六年(1510)庚午科进士第,进士题名碑云:“直隶苏州卫军籍,江西清江人。
” 彭昉通籍后,官运不显,只做过两任知县,一任判官,就因得罪上司而罢归,但他开启了彭氏家族科甲登第之先河。
子彭年,字孔嘉,父罢官归家后,“遂专意古学,书法尤精,以文行举入郡庠,而岁廪之年,不请廪学,使者檄应乡试,(彭)年为一入南都,登钟山望大江而还。
生平无失言、失色,恂恂退让,口不挂人臧否,预决死期,倐然而逝。
” 著有《龙池山樵集》。
彭年有一女嫁与同郡文天祥之后裔文征明之孙文元发为妻,生子文震孟,乃晚明名臣。
苏轼 家训
苏轼家训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散文家,历史上享有极高声望的文化名人之一。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家教严谨,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
苏轼一家有着一套家训,这些家训不仅对苏轼个人的人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体现了苏家的家风家训。
下面是苏家的一些家训:一、治家1. 规定家庭的生活作息,要起早贪黑,严格守时,并要注重家庭成员的健康和体力锻炼。
2. 倡导家庭成员关爱彼此,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可争斗和妒忌。
3. 家庭成员要讲究节俭和节约,不乱花钱,不奢侈浪费。
二、修身1. 强调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要做一个守礼敬道的人,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2. 严于律己,不贪图享受,遵守道义,做事情要有原则。
3. 培养自己的学识和才能,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持续学习不断进取。
三、待人1. 对待朋友要诚恳宽厚,不交浮言浪语的朋友,要和有才学的人交往,互相学习进步。
2. 对待官员和平民百姓要公平正直,不激起他们的愤怒和反感。
3. 对待普通的人要尊重,不欺负弱小,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
四、用事1. 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轻易放弃。
2. 为人处世要充满热情,积极向上。
3. 在工作中不图虚名,只追求实际效果。
五、处世1. 处世要慎重,不随波逐流。
2. 不做悲观失望的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3. 担任官职要廉洁奉公,为人民谋福祉。
六、乐观1. 处事态度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
2. 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总结起来,苏家的家训强调了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勇往直前等方面。
这些家训不仅对苏轼在个人生活和事业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一个文化世家对家风家训的重视和传承。
这些家训也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谨记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坚持自律,努力奋斗,争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苏州民居建筑有哪些特点
苏州民居建筑有哪些特点首先,苏州民居建筑在形式上注重对风水的追求。
建筑造型注重平衡和谐,尽量避免尖角和突出物的出现,倾向于采用圆角和曲线形式。
这种形式的选择是为了使房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促进气场的流动,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和运势的旺盛。
其次,苏州民居建筑的布局注重私密性和通透性的结合。
私密性表现在房屋的外部形象简洁,对外部环境有一定的遮挡,从而保护居住者的隐私;通透性则表现在房屋内部的空间布局上,采用开敞的中庭、过道等将各个房间连接起来,使整个房屋空间相互贯通,使光线和空气得以充分传递。
再次,苏州民居建筑的装饰注重精细和细腻。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乡,丝绸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建筑装饰上,苏州民居采用了许多精美的丝绸窗帘、壁纸、屏风等装饰品,使整个房屋增加了一丝华丽的气息。
此外,建筑的门窗、扶手、栏杆等也采用了精致的雕刻和彩绘技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苏州民居注重园林式的建筑特点。
园林在苏州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民居建筑中,注重营造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
常见的建筑元素如假山、池塘、花木等也被纳入到民居建筑的设计中,使居住者在房屋内可以享受到自然的美景。
另外,苏州民居建筑还注重防潮和透气。
由于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地势较低,且多为湿润的气候,因此房屋建筑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潮湿和通风。
一些传统建筑技术如使用砖石的阴阳墙、小孔砖、装饰性的铜钉等都可以增加房屋的透气性和防潮性,为居住者创造干燥舒适的居住环境。
最后,苏州民居的居住特点是小型的家庭私宅。
一般来说,苏州民居由府第、下房、中庭以及后花园等组成,规模相对较小。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密切,同时也符合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
综上所述,苏州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亮点。
其注重风水,追求形式的平衡和谐;兼具私密性和通透性的布局;精细和细腻的装饰风格;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以及防潮和透气的建筑特点,使得苏州民居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明清时期苏州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传承
明清时期苏州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传承作者:吴蕴慧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吴蕴慧[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04]摘要:家族的发展,一般都体现了家风、家训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
明清时期苏州名门望族中,为官清廉、品德修洁且家风谨严的,莫过于以王鏊为代表的莫釐王氏家族、以王锡爵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家族、以潘世恩为代表的大阜潘氏家族和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常熟翁氏家族“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的成功与兴旺,均离不开醇厚严正的家风、家训的指引,尤其是注重“贵廉有耻”门风家范的传承,即诗礼传家以守廉、勤俭持家以养廉、积德行善以促廉。
关键词:明清时期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家族是中国社会基本的组织和单位。
家族文化及家族教育对家族成员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家族教育和道德规范核心内容的家风、家训,不仅是家庭、社会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家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财产。
所谓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通常以生活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样态渗透于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家风的重要载体,对个人的修养、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的发展,一般都体现了家风、家训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
望族世家尤为如此,其形成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都制定有成文的、有较强约束和教化意义的家规家训。
一、明清时期苏州“贵廉有耻”的“四大家族”苏州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中,为官清廉、品德修洁且家风谨严的,莫过于以王鏊为代表的莫釐王氏家族、以王锡爵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家族、以潘世恩为代表的大阜潘氏家族和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常熟翁氏家族“四大家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大家族”后代更是人才济济,名人辈出。
王鏊(1450— 1524),明成化十一年(1475)廷试一甲第三探花入仕,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历宪宗、孝宗、武宗三朝,为官三十多年。
古代江苏的十大名门望族详解
古代江苏的十大名门望族详解自从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江苏境内的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江苏省先后分属楚国、荆国、吴国、广陵国、泗水国、会稽郡、丹阳郡、东海郡、临淮郡、琅邪郡、沛郡等郡。
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在各郡扎根繁衍,逐渐形成了世家大族,繁衍昌盛,传承了几个朝代。
江苏境内所属的郡国较多,世家大族也不在少数,现在就江苏境内的十大名门望族逐一进行详解。
义兴周氏:义兴周氏在义兴阳羡,在今江苏宜兴。
义兴周氏源于三国时期吴国裨将军、鄱阳太守周鲂,周鲂生周处,周处生周玘、周札。
周玘,曾为东晋三定江南。
义兴周氏与吴兴沈氏有江左之豪,莫强周沈之称,为东晋初期江南最具权威的两大豪族,号称江东二豪。
但后来,周氏、沈氏与东晋官方关系交恶,涉入了政治风波,逐渐被吴郡四姓朱姓、张姓、顾姓、陆姓等门阀超过。
吴郡陆氏:吴郡陆氏在吴郡吴县,在今江苏苏州。
吴郡陆氏,为中国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
与顾、朱、张并称吴中四姓。
始祖为陆通,齐宣王的孙儿,封平原县,得姓陆,是为平原陆氏。
到了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成为吴郡陆氏的起源。
其代表人物有陆逊、陆抗、陆机、陆云,皆名冠一时的豪杰。
吴郡朱氏: 吴郡朱氏在吴郡吴县,在今江苏苏州。
吴郡朱氏,吴郡四姓之一。
汉时有朱买臣,武帝时为会稽太守,和帝时有朱梁为吴郡太守,郡中朱氏多为其后。
汉末以至三国间,吴郡朱氏以朱桓、朱据、朱异为代表,显赫一时。
朱治在东吴时为吴郡太守,在郡三十一年,公族子第及吴四姓多出仕郡。
吴郡张氏:吴郡张氏在吴郡吴县,在今江苏苏州。
吴郡张氏,吴郡四姓之一。
张睦东汉时为蜀郡太守,始居吴郡,为吴郡张氏的起源。
三国时吴郡张氏有张温、张俨、张敦等,皆一时之栋梁。
吴郡顾氏:吴郡顾氏在吴郡吴县,在今江苏苏州。
吴郡顾氏,吴郡四姓之一。
吴郡顾氏乃越王勾践七世孙摇汉之后。
东汉颍川太守顾奉官至颍川太守,为吴郡顾氏之始祖。
吴郡顾氏的顾雍、顾济、顾谭都身居要职。
苏氏家风故事
苏氏家风故事摘要:一、苏氏家风的来源与传承1.苏氏家族的起源2.家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3.苏氏家风的传承特点二、苏氏家风的核心价值观1.崇尚文化,重视教育2.忠诚诚信,遵纪守法3.仁爱互助,乐善好施三、苏氏家族的杰出人物及其贡献1.苏洵、苏轼、苏辙:文学成就2.苏氏家族在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贡献四、苏氏家风在当代的启示与应用1.传承优秀家风,弘扬传统文化2.学习苏氏家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发挥家族优势,助力国家发展正文:一、苏氏家风的来源与传承1.苏氏家族的起源:追溯到周朝,苏氏家族历史悠久,始祖为周武王的曾孙仲虺。
此后,家族不断发展壮大,迁徙多地,形成了众多分支。
2.家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苏氏家族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尤其在宋代,家族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苏洵、苏轼、苏辙等,他们在文学、政治、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苏氏家风达到了巅峰。
3.苏氏家风的传承特点:苏氏家族注重家庭教育,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秉承“忠诚、诚信、仁爱、好学”的家风,使之传承不衰。
二、苏氏家风的核心价值观1.崇尚文化,重视教育:苏氏家族一直以来都重视文化教育,家族成员勤奋好学,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优良传统。
尤其在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皆为文学巨匠,被誉为“一门三学士”。
2.忠诚诚信,遵纪守法:苏氏家族强调忠诚、诚信的品质,遵纪守法,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如苏轼在官场上始终坚持正义,为民请命,成为了一代清官。
3.仁爱互助,乐善好施:苏氏家族成员关心民生,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苏轼在任上推行新法,改善农民生活,减轻赋税负担,深受百姓爱戴。
三、苏氏家族的杰出人物及其贡献1.苏洵、苏轼、苏辙:文学成就苏洵,北宋著名文学家,与苏轼、苏辙并称“苏门三学士”。
他的文章以议论深刻、辩才无碍而著称。
苏轼,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俱佳,被誉为“词圣”。
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具有极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家风:苏州名贤辈出的密码
家风:苏州名贤辈出的密码
王友良
【期刊名称】《党政视野》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苏州名门望族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宋、潘、韩”等。
世家大姓的繁衍延续,堪称苏州文化的奇观。
至近现代,这些家族里的优秀人物或任官为民,或精研科技,或潜心诗书,或投身革命。
【总页数】1页(P72-72)
【作者】王友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5.3
【相关文献】
1.扬州名门家风探究 [J], 韦艾佳
2.悠久历史得天独厚灿烂文化英贤辈出 [J],
3.六百年西王黑村贤秀辈出 [J],
4.明朝海南教化丕开、名贤辈出的历史因素 [J], 符国华
5.贤母的家国担当对家风塑造及子女官德懿行的影响——以成都古代贤母懿行故事为例 [J], 冯和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江南第一家的作文
介绍江南第一家的作文
得嘞,咱这就给您说说这江南第一家的事儿。
这江南第一家啊,说的可不是寻常百姓家,它可是咱们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您瞧瞧这名字,就知道这家子不同寻常,能称得上“江南第一”,那可不是盖的。
这家人啊,自古以来就是书香门第,家风严谨,家教有方。
家里的长辈们个个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佳人,他们不仅自己学得好,还特重视后代的教育。
所以呀,这家人代代相传,出了不少文人墨客、政界名流。
这家的建筑风格也是别具一格,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院子里栽着各种花卉,四季都有花香。
这环境啊,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您说这能不是个好地方吗?
当然啦,这江南第一家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们家的家风。
您知道吗?这家人讲究个“孝”字,家里上下都以此为先。
长辈们慈爱,晚辈们孝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这都是他们家风的体现。
这江南第一家啊,真是让人佩服。
他们不仅在文化、教育上出类拔萃,更在品德、家风上树立了典范。
咱们这些后人啊,真应该好好学学,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家风和文化。
试论江南名门望族的书香文化——以常熟翁氏家族为例
试论江南名门望族的书香文化——以常熟翁氏家族为例常熟翁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名门望族,翁氏先祖在北宋时从浙江钱塘迁至苏州相城,至明初又迁至常熟西南乡四十九都庙桥的璇洲里村(今尚湖镇张家桥村)。
“自始祖景阳公一代起,就以‘读书之得失’殷殷寄望于子孙后代刻苦好学”[1],翁氏历数百年、几代人的累世之积,经科考正途,至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时家族达到鼎盛,书写了两代帝师、状元宰相的家族传奇。
而这个“传奇”的秘密,就在于翁氏数代族人秉承翁心存所立“富贵不足保,而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2]的家训,厚积薄发、世代接力,在成就了“父子帝师、叔侄状元、三子公卿、四世翰院”的簪缨世胄之后,面对时代风云变幻,家族也实现成功转型,在科、教、文、卫、商、经等领域多元发展,依旧名人辈出,荣耀家族,而这一切的根本,就在于翁家坚持“诗书传家”的理念,即以“知识传家”为载体、以“书香文化”为内涵的家族绵延基因。
1 书香文化的内涵诠释“书香文化”这一内涵,就是要围绕“书籍”这一“知识载体”,翁家主要人物翁心存和翁同龢的读书、购书、藏书、校书、著书和勉励后辈读书等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和成果,既奠定了翁家“诗书传家”的基础,又言传身教、勉励随学,逐渐内化为翁氏子孙普遍和自觉践行“诗书传家”的范式,最终形塑为家族典型的书香文化特征。
2 书香文化的表现形式以翁心存、翁同龢为代表的翁氏族人,都是文人济世、书生报国,他们本质上是个文人、是个书生,所以书籍不仅是他们作为科考的工具,也是他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物品,更是作为一个家族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
现以翁心存和翁同龢为例,介绍他们搜集、使用、收藏、传承“书籍”这一工具、物品、财富的情况,及此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2.1 读书翁心存、翁同龢父子都手不释卷,简视他俩的日记,读书是他们最大的爱好之一,正如翁同龢所言“废时失业殊无谓,然癖好不能除”。
依笔者粗计,翁心存、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的所读之书,有明确的作者或书名的,分别有50 余种和160 余种,如《周易》《毛诗》《大学衍义》《史记》《汉书》《五代史》《资治通鉴》《通鉴论》《理学正宗》《朱子集》等经史子集类书,《筹办夷务始末》《校邠庐抗议》《普法战纪》等中西时务,《琴川志》《会典》方志典籍,《张氏医通》《医圣心源》《周易折中》等医药堪舆,《潜虚诗钞》《知止斋诗集》等先祖遗集等,无所不包,足见两人读书涉猎广博,并且对“前四史”、《通鉴论》《理学正宗》《读书敏求记》等经典一读再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
细数苏州先贤,一个独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所列的594 位先贤中,有许多先贤来自同一家族。
淳美家风,让世族大家贤人辈出。
苏州名门望族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宋、潘、韩”等。
世家大姓的繁衍延续,堪称苏州文化的奇观。
至近现代,这些家族里的优秀人物或任官为民,或精研科技,或潜心诗书,或投身革命,其人数之多,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直到今天,苏州拥有的一百多位院士,其中不少正是出于这些家族。
文化的繁荣,靠的是文脉的传承。
望族的赓续,靠的是家风的熏染。
五百名贤中,陆家入选人物众多。
早在东汉时,陆氏已是江东士族。
陆家先贤早期以陆绩为代表,陆绩乃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
据《吴郡志》载,陆康“少笃孝悌,勤修操行”。
陆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自幼知礼节、懂孝悌。
陆绩幼时曾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了他几只橘子,他舍不得全部吃完,将三只藏在怀里。
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橘子掉落在地上。
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 陆绩回答:“我想留三只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罢,惊奇不已,
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传为佳话。
陆绩后来任郁林太守,为官廉明清
正,从不接受下官礼物,也不索取当地特产,任满回乡,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压舱,怕船经不起风浪,于是让人搬了块石头作为压舱之物,这个故事展现了他“廉”的一面。
孝是为人子的美德,廉是为人臣的美德,在家为孝,在国为忠。
从此,孝与廉在陆家传承不绝。
陆?d,乾隆时期清
廉守节的楷模。
他刚担任湖南巡抚时,有位盐商送来三万两银子,说是老规矩,前任巡抚也收过,而且现在先送这些,以后的会按时送来。
陆?d 坚决不收,并且明言禁止再送。
盐商为难地说:“如果大人不收,那这些白银就没有去处了。
” 陆?d说:“那就用它来平抑盐价吧!”结果一时间湖南的盐价为之降低。
从陆?d 身上,可以清楚看到陆氏孝廉家风的一脉相承。
在历史长河里,苏州的名门望族注重用家风培养后人的道德修养、处事能力与家国情怀。
自宋代起,一些家族不满足于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著作开始大量出现,如袁采的《袁氏世范》叶梦得的《石林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这些著作都为后人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诗礼家国,让清风正气代代传承从纵向上看,忠于国事、孝敬父母、友悌兄弟、和睦邻里、严守规约等家风的世代传承,显现的是“一人义则一家举义” 。
从横向扫描,苏州望族家风中所共有的精神,又组合成了苏州区域文化的特质,推动着“一家善则一地向
善,一地仁则一国兴仁”O
从五百名贤涉及的家风来看,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了苏州望族的共同追求。
一是尚诗书。
入列五百名贤的宋代名臣叶梦得,是苏州叶家的代表。
叶家的《石林家训》,在宋代就已经流传,尽忠、保孝、力学是叶家立身行事的三大法宝。
关于“力学”,叶梦得要求子孙“旦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
暮夜见烛亦复然。
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
”以明代宰辅申时行为代表的申家,也很重视劝学,在《苏州申氏义庄条规》里规定,中进士者给赴任银三十两,准米六十石;中举者给路费银二十两,准米四十石。
以朱存理为代表的朱家更要求“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二是善治家。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然才五百多字,但流传极广,被誉为《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已成为治家名言。
朱柏庐还把家国相连,要求子孙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叶梦得也要求家人理解“为家”与“为国”是紧密相连的。
他说:“吾见世人未尝能免于欺,爱子教训,子面从而不行,欺也;己有过失,隐寂使不闻,欺也;有怀于中,避就不敢尽言,欺也;佯为美观之事,未必出于情,欺也。
”他由此
得出“孝则勿欺” ,而忠孝本是一体,在家为孝,在国为忠,其理均在勿欺。
三是急国课。
在苏州叶家,国课就表现在对国家尽忠。
叶梦得说:“天下尽忠,淳化行也。
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
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 臣尽忠,则君德广矣。
”曾在苏州做官、名列苏州先贤的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世所称道。
他对从政的子孙后代要求“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要“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要做一代良吏。
家风对家庭成员和平处世、立德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隐藏在家族发展与文脉传承中的密码。
纵使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家风就像精神脐带一样,为后世供应着营养。
一句诗说得好:“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
时” ,社会变化的是人事,但不变的是精神,是这些代代相传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