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论文
关于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议论文800字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
本文从词汇积累的三个层次贯通课内外的阅读,探索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
新课程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言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
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
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
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
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
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
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
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
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
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
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名式"他吓得脸色发白"。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
拨好词语教学这根弦论文
拨好词语教学这根弦佛教的《百喻经》三重楼喻里,讲了一个不要一、二层楼,就试图直接盖第三层楼的荒唐故事,殊不知,唯有打好了地基才可能会有漂亮的第三层。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的基础作用同样不能忽视,词语教学的现状要求我们改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思维。
词语教学离不开生活情境,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迎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将词语进行灵活运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进行科学的评价,促进词语教学的改革,体现改革的优势。
一、强调生活化,教学为认识和表达生活服务许多抽象而含蓄的词语,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形象思维占优势,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将其生活化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可以将生活融入课堂,实物展示、图画欣赏、动作表演等。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也可以带学生出去走走,看看,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亲身体验词语所表达的内涵,为运用词语打下可靠的基础,如在苏教板第五册《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从生活中学词语的极好范例。
文中的“爸爸”借暑假旅游这一生活背景,引导“我”理解了“骄阳似火”及“惊涛拍岸”两词,从对词语的理解更清晰的认识生活,领悟到了从生活中学词语的独特之处。
词语教学生活化,还应关注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词语的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写作等过程中力求用词准确、得体。
在《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对“嵌”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味词语的生活韵味。
二、体现自主性,培养学习和运用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还应当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又擅长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尽展所能。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6》一课中的四组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四幅图,分别显示塞北、江南、高原、海岛的美丽图景,有彩色的画面,春雨淅淅沥沥的动画以及马蹄声,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感受到了美丽的图景,那么,用什么词来表现画面景色的特点呢?为了寻找答案,教师出示八个词语小卡片,除去塞北、江南、高原、海岛,让学生思考究竟归位于哪幅图。
词语教学多重作用论文
词语教学的多重作用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就词语教学的多重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词语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词语,而且应重视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素。
如果词语教学仅视为让学生理解词义,那等于学生只是知道这些“零件”叫什么,有什么作用而已。
因为学生还必须知道,这些零件是按什么结构装配起来的,它们与机器本身有何内在的联系,是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的。
词语与文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如课文《跳水》中的“风平浪静”这个词语,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往往会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条件因素制约着事件---文章本身的存在。
因为如果不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机会,猴子不可能把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帽子会飘落下来)。
即使挂得住,孩子也不敢“丢开桅杆,走上横木”,险情不会出现,文章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可见,文章中有些词语是作为必不可少的“机器零件”出现的,它们与机器本身——文章息息相关。
教学时应揭示这种联系。
还要联系一段话中语句间的关系。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义,有板有眼,惟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
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句中,要理解“美丽”,先要能清“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她那执著的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理解词语还可以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来表明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二、词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很难进行创造性思维的。
给议论文加分的高级词语
给议论文加分的高级词语1.光而不耀出自《道德经》,原话是:“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为人正直但是有节制,能够发光但并不耀眼。
写作文时,遇到“保持适度”、“融入环境”等主题,可以这么用:“静水流深,光而不耀”,“和光同尘,光而不耀”;也可以像寨主这么用:生而为人,可以发光,但不必是光芒万丈,因为过于闪亮的光泽,可能会刺伤别人的眼睛。
所以,光而不耀,是最好的状态。
2.栉(zhì)风沐雨出自《庄子》,意思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形容奔波劳碌。
写作文时,可以像评论那么用,比如“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也可以引用刘白羽的名言,进行综合运用:“我现在应该清醒地跨过这个门槛,跨过之后,我还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
”3.造炬成阳意思是不断汇聚微弱的光芒,最终会变得像太阳一般明亮。
写作文时,适用于“积累(积淀)”、“众志成城”等主题。
比如,“不啻微芒,造炬成阳”,“青年之光,造炬成阳”。
寨主批改作文时,就曾把一篇作文标题改为“点点星光,造炬成阳”。
4.无远弗届不管多远都可以达到。
《格言联璧》中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正所谓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志向所趋,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即使是天之涯,海之角。
5.功不唐捐出自佛家经典《法华经》,意思是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肯定会有所成。
胡适非常喜欢这个成语,当年演讲曾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当下这个词语也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比如,“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
6.肩鸿任钜(jù)“肩鸿任钜”意思是担当重任。
出自《菜根谭》,原话是:“鹰立如眠,虎行似病,正是它摄人噬人的手段处。
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当下,这词语在作文标题中经常出现,比如,“肩鸿任钜,砥砺前行”。
7.砥砺(dǐ lì)前行意思是不惧磨炼,排除万难,不断向前,也写作“砥砺奋进”。
论流行网络用语议论文作文(通用9篇)
论流行网络用语议论文作文(通用9篇)相信大家都写过作文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流行网络用语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流行网络用语议论文作文篇1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
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
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
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
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
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
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
”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
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
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
前不久的“神马都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
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高中作文 议论文提引材料常用词语及句式
议论文提引材料常用词语及句式篇一:词汇一、表示“内心感慨”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感同身受、感触良多、难以忘怀、历历在目、感慨万千、百感交集、情有可原、五味杂陈、百思不解、困惑不已、思绪起伏、情不自禁、油然而生、触景生情、扣人心弦、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豁然开朗、哭笑不得、记忆犹新、刻骨铭心、铭记不忘、念兹在兹、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受益匪浅、受益良多、感人至深、无限感慨、感慨良多、大梦初醒、大澈大悟、顿开茅塞、恍然大悟、豁然贯通、豁然开朗、了如指掌、如醉方醒、心领神会、心知其意……二、表示肯定毋庸置疑、不容置喙、毫无争议、毫无疑义、不容置疑、无可争辩、不争事实、无可争辩、勿庸置疑、深信不疑、当之无愧、无可非议、板上钉钉、令人信服、盖棺定论、赞不绝口、赞叹不已、叹为观止、有目共赏、歌功颂德、交口称誉、有口皆碑、拍案叫绝、口碑载道、交口称赞、拍手称快、皆大欢喜、为之折服、拍手称快、所言极是……三、表示否定不敢苟同、难以置信、难平众议、此言差矣、不置可否、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可恶至极、大谬不然、大错特错、遭人唾弃、不值一提、鼠目寸光、胡言乱语、妄下结论、误导大众、公然抗法、群情激愤……四、表示点评无可厚非、醍醐灌顶、一针见血、发聋振聩、一语中的、高屋建瓴、金玉良言、所言极是、言辞凿凿、言简意赅、长篇大论、文从字顺、千篇一律、妙语连珠、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言有尽意无穷……五、表示意外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置信、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始料不及、不期而然、节外生枝、猝不及防、让人难以接受……六、表示思考掩卷长思、深思熟虑、左思右想、沉思默想、冥思苦想、百思难解、困惑不已、口诛笔伐、无独有偶、集体失声……七、表示争论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毁誉参半、另当别论、两歧遂分、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千人千面……八、表示火热备受瞩目、备受关注、热度不减、成为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夜之间成为各大网站的置顶头条、引发舆论哗然、霸屏各大网站、成为顶级流量、持续发酵、成为热宠、吸人眼球、赫赫有名、如雷贯耳、妇孺皆知、闻名遐迩、家喻户晓、大名鼎鼎、不言而明、无独有偶…九、时评类常用词汇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公民意识、义务权利、公民素养、社会正义、公序良俗、社会功德、公共安全、人类文明、公共空间、公众福利、人性弱点、人性光辉、人格感召、人格高标、文明精华、尘滓糟粕、陈规陋习、不正之风、儒家精神、道家风范、文化濡染、朴素正义、特殊群体、聚焦焦点、公益慈善、天下大同、异彩纷呈、良善、沟通、交流、对话、碰撞、透视、缩影、死角、深水、洞察、背离、交锋双赢、互动、合作、协调、补充、集体意识、团队、互补、互惠互利、共存之道、和谐共处、和平、友善、人性化、智能化、高效、文明、安全、便捷、效益、成效、践行、尝试、探索、改革、进步、发展、远瞻、短视、浅薄、制约、痼疾、冒险、良苦用心、与时俱进、时代潮流、国际接轨生命尊重以人为本个性爱与美希望自由真理美德道德法制法治规则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工作事业兴趣感情孤独理想幻想肥皂书网络爱好审美品味品位格调气质时尚精神理性脑后盲从感性偏见偏激偏理背离悖逆丢失丧失抛弃丢弃忽视漠视冷漠不作为怠惰推卸违规泯灭沦落沦为消解滑坡冲击挑战侥幸亵渎孤立莽撞冲动浮躁空谈人格榜样垂范个例风气误导隐忧创新发展曲折过渡过度展望封闭开放文明安全绿色和谐时尚创举壮举开拓拓宽修订平等独立权威人权金钱美色社会价值审美风格娱乐化大众化严肃传统扣问拷问考验检验软肋建设破坏打破暴力基石杠杆平衡环保漏洞信仰确实梦想指引理解生动复制纯粹强迫沉默呐喊呼吁彰显昭示预示欣慰反感担忧思考华而不实两难处境伪文化拍手称快尊严反应容忍接受适应学习终身认可认同怀疑质疑摈弃扬弃苟同反对坚持秉持捍卫坚守守护代价阵痛清醒呵护保障急功近利科学决策5.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次沉痛的撞击一种莫名的悲哀一次良心的拷问一种思想的误区一种文明的倒退一股文明的清风一种文化的传承追逐与博弈妥协与较量、竞争精神与物质度与底线、边界6.诚然显然的确反之假如首先其次再次重申重提反观当下……篇二:句式一、表示读完材料的内心感受①读罢材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禁要问:究竟是…,还是…②材料字短情深,字简意丰:……③故事耐人寻味,弦外之音不难体会:……④材料折射了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现象(道理):……⑤材料只字不提……,却处处暗示我们……⑥以我之见,……⑦……道出了(暗示)……⑧……窃(余)以为此言极是(此言不假)。
议论文词语含义题的答题方法
议论文词语含义题的答题方法1.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如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
特别是一些反映具体语境意义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更要结合语境来推断其含义。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只有结合上下文语境才知道,“钥匙”指法国语言,“监狱”指普鲁士兵对法国人的统治、封锁。
2.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
先要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如:斯蒂芬·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句中的“这些”,指代前文中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3.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
如对一些比喻性词语的理解,首先弄清它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比喻义。
如: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路”本意指自然界的道路,而在本文中暗喻为人生之路。
4.从句子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角度,理解一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这些句子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文段中,往往起到领起下文、总结、过渡等作用。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5.一些描写性句子的理解。
一类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是为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服务的;一类是环境描写,往往是为了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理等。
如:孙犁的《芦花荡》:“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苇子在这险恶的环境里狠狠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那种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斗志和力量。
让词语教学如珍珠般闪亮论文
让词语教学如珍珠般闪亮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早已尘埃落定,风流云散,但执教者的精彩演绎和专家的深度点评却依然鲜活于《小学语文教师》那透着墨香的书页之中,沁人心脾,引人深省。
词语是语文的基础,如何处理字词是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综观《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12期刊出的9篇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里面对词语教学的处理大致有三种:一是随文识字;一种是避而不谈;一种是集中安排。
其中集中安排的居多,有的只是认读,有的边读边讨论词义,有的在认读理解中初步理出文章的脉络,有的在认读中注重了朗读指导……作为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每每也是采用集中安排,或认读或理解总觉过于简单,用时甚多而收效甚微。
如何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实录”给我的启示是——进行目标整合。
词语教学的目标不能仅止于认读、理解,而是要力求多元化的目标整合,力争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完成更多目标。
一、词语教学与理解文本、指导朗读相结合请看刘佳琦老师执教的《掌声》。
师:刘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知道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生答“英子”)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生接“小儿麻痹症”)。
师:(出示:小儿麻痹症)文中的小英子因为得了这种病,所以腿脚——生:落下了残疾。
(出示:落下了残疾)师:离开了拼音,谁敢领读?(一生领读: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师:真不错。
回到句子中,谁敢试试?生: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屏幕出示生词:骤然间热烈持久)从这里开始,每人读一个。
(生读)师:回到句子里,再请一个学生读,(屏幕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想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看屏幕,那个读音要注意?(屏幕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上面的词语教学,目标整合的特点非常突出。
既完成了词语教学认读、理解的目标,又由词到句指导了朗读,还选取了表明“残疾”“掌声”“变化”的三个句子,帮助学生初步理清了故事脉络,可谓匠心独具,一箭三雕。
三音节词语论文: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研究
三音节词语论文: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研究【中文摘要】汉语在音节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由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占优势发展到近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占主导地位,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进步,现代汉语中涌现了大量的新词,这些词语很多都呈现三音节化趋势。
可见,三音节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值得注意。
本文运用语言的形式、造词法和构词法、结构项的理论,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进行研究,从结构、语法功能等角度对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并归类,探讨了各种类型出现的原因。
经分析可知:三音节词语包括了三音节词与语两大类,从构词方法来看,三音节词有单纯词,也有合成词。
合成词有复合式和附加式两类。
根据结构可以将它们分成: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并列式、补充式、重叠式以及附加式。
三音节词的结构特点是不对称美;修辞特点有:多样的形象色彩、丰富的感情色彩;词缀化特点。
三音节语即三字格惯用语(习语),从语义构成及修辞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三字格惯用语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1)从来源上看,三字格惯用语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大部分是口语或方言,给人以新鲜、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等感觉,为它的广泛流传创造了基础。
(2)从语法结构上看,大多为包含三个音节的动宾式词组。
(3)从表达效果上看,三字格惯用语往往有简中寓繁、经济明快的表达效果。
惯用语的真实意义是通过一些修辞手段表现的,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段主要有比喻、对数量的虚指、借代、夸张等。
三音节词语大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原因、社会发展、日常交际的需要、语言内部原因等。
【英文摘要】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respect of syllables.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monosyllables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while disyllables dominated the modern times. However, during the last decade,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new words have emerged in abund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many of them revealing a tendency of going trisyllabic. It is thus clear that trisyllables assu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nd more importance need to be attached to them.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the language form, the laws of coinage and word formation, as well as structural items, and adopting the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description and illustration,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conducts a study on trisyllables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nalyzes their features from the angle of structural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then categorizes them into different types, and further explores into the causes of each type. Trisyllablesinclude trisyllable words and trisyllable phrases. In terms of word formation, trisyllable words consist of single-morpheme words and compound words. Compound words take either the combined form or affixed form, or they can also be categorized into modifying, subject-predicate, verb-object, paratactic, supplemental, overlapping and affixed types in the aspect of structure. Structurally speaking, trisyllable words are endowed with asymmetrical beauty, while rhetorically speaking, they enjoy diversified image colors, rich emotional colors, and affixation. Ttrisyllable phrases refer to three-syllable phrases (idioms), which will be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semantic composition and rhetorical function. Three-syllable phrases have the following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1) In respect of source, three-syllable phrases root in our real life, the majority of them being spoken language or dialects and leaving a fresh, vivid, lively, concise and crisp impression,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its wide spread; 2) Seen from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three-syllable phrases are mainly verb-object phrases composed of three syllables; 3)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three-syllable phrases usually have the effect of embodying the complex into the simple, economy and vividity. The realmeanings of phrases are revealed through rhetorical means including metaphor, void numerical reference, metonymy,hyperbole and so on. The emergence of trisyllables can mainlybe attributed to such causes as social impact,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eed of daily communication, internal factorsof language and so on.【关键词】三音节词语三字格惯用语类型特点原因【英文关键词】Trisyllables Three-syllable Phrases Type Feature Cause【目录】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研究摘要3-4Abstract4 1绪论6-13 1.1 三音节词语研究概况6-12 1.1.1 关于三音节词语及新词的界定6-8 1.1.2 三音节词语的产生原因8-9 1.1.3三音节词语的类型及特点9-10 1.1.4 关于三字格惯用语的研究10-11 1.1.5 小结11-12 1.2 尚待深入研究的地方12-13 2三音节词语的类型及功能特点13-44 2.1 三音节合成词13-38 2.1.1 三音节合成词复合式结构类型13-22 2.1.2 三音节合成词附加式结构类型22-31 2.1.3 三音节词的结构类型总结31-32 2.1.4 三音节词的结构功能特点32-33 2.1.5 三音节词的语法功能特点33-35 2.1.6 三音节词的修辞功能特点35-36 2.1.7 词缀化特点36-38 2.2 三字格惯用语(习语)38-44 2.2.1 三字格惯用语的整体特点38-39 2.2.2 三字格惯用语(习语)的语义构成39-42 2.2.3 三字格惯用语的修辞作用42-44 3 三音节词语大量产生的原因44-46 3.1 社会原因44-45 3.1.1 反映同类特征的词语大量出现44 3.1.2 表达精细化、个性化、形象化的需要44-45 3.2 语言内部原因45-46 3.2.1 语言的形式(声音)与内容(意义)之间的协调45 3.2.2 造词法内部语法关系层次的不同45-46结语及仍待继续探讨的问题46-50参考文献50-53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后记54【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论文
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小学高年级学段,很多老师往往侧重于阅读感悟课文内涵,而忽略了词语教学。
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能自学了,放手让学生查字典就行了。
《新课程标准》在谈到第三阶段目标时候指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也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一课生字新词的学习都是重点。
确实,高年级中规范词语教学,有效地抓好词语教学,探索方法,追求词语教学的效果,阅读也会随之增色,随之精彩。
一、文本中展现词语宽度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为学生理解和领悟词语提供特定的语言环境,展现词语的宽度,把学生对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到达文本的深处,进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1、“换词”理解。
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基本意思不变,那么就说明这个替换的词语与原词意思相同或相近。
例如,“前些天天气还如同阳春三月,今天清早,气温骤然下降了10度。
”对“骤然”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一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突然”“忽然”,问题就解决了。
2、“感悟”理解。
这种“悟”出来的意思,学生可能说不准确,但已经不会对阅读造成障碍了。
如“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
”理解“蹑手蹑脚”一词,可让学生想象在那静悄悄的夜里,叙利奥为减轻父亲生活的重担,深夜起来替父亲抄写签条,又怕让家人知道不让他这样做,所以抄写完之后,他悄悄回房去睡。
在走回房间时,他的动作一定很轻、很慢,怕惊醒家人,放不开手脚的样子,那种动作就叫“蹑手蹑脚”。
3、“联系”理解。
对于一些词的理解,学生如果读书经验丰富了,会发现前面或后面的话便是对这个词的很准确的解释。
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找出后文:“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论文
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小学词语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句子,懂得语文内容的重要道路,绝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
维果斯基曾经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我认为,学生如果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就不可能顺利调遣和正确使用它们。
所以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使词语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一、对比较抽象的词语,教师可以直接讲例如《新型玻璃》课文中“分贝”一词,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分贝是一个专用名词,这里指测量声音大小强弱的单位。
科学家说声音超过50分贝,对人体就有危害。
对于这种生涩的词语不必硬抠字眼死在言下,如果在此处下大气力,只能是诲尔谆谆,听者藐藐。
花的时间不少而效果甚微。
即使此次是不懂的,也许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就懂了。
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联系上下文找词语意思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两个成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成语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本意不难理解,但引申义就有一些难度。
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轻松解决。
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把这个人的事安在那个人的身上。
”这句话不正生动地诠释着这两个成语吗?又如在《狐假虎威》中,如何来理解这一题目,如果摆脱课文,低段的学生怎么能想到“假”是“借”的意思呢?联系下文“凶恶的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学生自然就明白“狐假虎威”的意思了。
课文本身有的教学资源,我们一定要善加利用。
三、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抓住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创设语境,让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词语,学习语言。
例如,理解《从现在开始》一文中的“议论纷纷”。
师:听了猫头鹰的命令,你们同意吗?有什么意见快跟周围的伙伴说说。
文本解读,从词语-推敲-入手论文
文本解读,从词语”推敲”入手在语文阅读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慷慨激昂的语言,看到光影生动的课件”粉墨登场”,学科整合的”时尚标签”大踏步迈进课堂。
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常看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功利。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那是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有时浅尝辄止,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更有甚者曲解误读,脱离文本,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文本”推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渗透着丰富充盈的思想感情。
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
综上所述,潜心会文,对文本中的词语由表及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推敲”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对文本中的词语进行”推敲”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从语言入手,”推敲”词语,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还语文本真本色。
一、推敲”相同”词语,触摸文本的温度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经常在不同的句子和段落中出现”相同”的词语,这时,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并如”猎犬”一般,用敏锐的”嗅觉”捕捉、研读。
细细品来,有些”相同”的词语并不是语言的机械重复,相反地,却能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文本的温度。
例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学生质疑:文中为什么要两次描述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和走下讲台呢?两个相同的词语为何要重复出现,这其中到底蕴涵着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呢?这时,我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潜心会文,将目光聚焦到课文中出现两次的相同的词语--”一摇一晃”。
我用心贴近文本,去揣摩,去触摸,以期和文章作者产生共鸣。
同样残疾的英子,同样的”一摇一晃”,但是”一摇一晃”走上讲台和”一摇一晃”走下讲台时,英子心里的感受一样吗?在”推敲”这两个不同语境中的”一摇一晃”之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两个词语的温度,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在第一次的掌声里,()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论文
探析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一、词语教育的概述词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词语就等于失去了语言。
字、词、句是组成语言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如果没有了对新词语的吸收和内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显得比较空洞和苍白。
词语在认知、思维、信息传输及语言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词语在语言的使用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不论是句子还是语篇,都离不开词语的运用。
那么小学生到底要掌握多少词语,到现在都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
二、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一,词语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思维能力,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内容,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则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词语是必需的基础。
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是思维的内容之一。
词语一般反映概念,而概念是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做出的抽象认识。
用词准确,就是理解概念正确;用词不当,大都是没有正确反映出词语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挖掘词语教学多方面的功能,融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于一体,注重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二,词语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词语教学,不仅能开发小学生的智慧,拓展小学生的思维,浇灌小学生的心灵,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而且还能培养小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因此,通过词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研究、创造的乐趣,学生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首先,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一清晰一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摘要】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离开了词语就没有语言可一言。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既通常又细致复杂的工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词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然而在实践中词语教学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在分析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教师学生语文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人类创造它的目的在于让它承载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文化得以交流。
如果没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挖掘,没有了对精彩语言片段的比较,学生是无法理解课文的,语文教学质量、效率也会降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应该摆在重要而显眼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1.学生自由发展,教师主导作用缺失新课改以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
但我们从大量的语文课词语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误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是自由发展,造成了教师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这也是造成目前语文课堂词语教学无效或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新课文的最初讲授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把生字词的教学放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中。
一般是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圈划生字新词,并且让学生查字典记录这些词的意思。
在第二天检查时,如果被检查的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那么识字学词的环节就可忽略不计了。
小学生本来自主能力就差,再缺乏教师的指导,很多字词的学习可能就会流于形式。
2.词语教学方法存在弊端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方法上存在很多弊端。
有的老师以查词典、抄一记词语解释为主。
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很重,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学生对词汇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有的教师生搬硬套教学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然后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背下来,默下来。
教师的这种做法,容易导致不良的词语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只会呆板的解释,而不会灵活运用。
莫让词语教学“走过场”论文
莫让词语教学“走过场”说起词语教学,有的认为很简单,让学生抄抄写写就行了;有的则认为很难,因为它不像句子段落那么有内容有情感可以挖掘,干巴巴的很难让学生喜欢。
因此,词语教学经常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内容,高兴起来上一上,不高兴了,让学生自己写几遍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这种“走过场”的教学,很难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我们的语言大师——叶圣陶就曾经说过:“无论是听、说、读、写,只要学好了语言,就可以学好语文,因为语言是学习其它一切的基础。
”而词语就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没有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又怎么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那么如何做到词语教学不“走过场”呢?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我就此谈一谈如何让词语教学多彩起来。
一、“故错”比较,深入挖掘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
”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一件行之有效的法宝。
【案例】师:(故意)板书课题——《狼牙山五战士》生:老师,你把课题写错了,把课题中的“壮士”写成“战士”了。
师:真的写错了,教师边改边问:那么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生:不可以。
因为“战士”有普通的战士,也有勇敢的战士,甚至是贪生怕死的战士……师:那么“壮”字什么意思?生:勇敢的意思。
师:仅仅是勇敢吗?生:勇敢得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壮士”?生:勇敢得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壮士”。
师:强盗、土匪也很勇敢,他们为了得到利益,也可以连自己的命都不要,这样的人算不算得上“壮士”呢?为什么?生:不算!因为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人民的利益,这种损人利己的人根本谈不上“壮士”。
生:只有为人民利益而敢于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才称得上是“壮士”。
师:狼牙山上的五位战士算得上“壮士”吗?为什么?生:算!因为他们是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二敢于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壮士!师:一起再来读读课题。
词语理解方法论文
让那一串串词语深入童心――小学低段理解词语含义的策略研究【内容摘要】小学低段儿童的词汇量和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对于词语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那如何才能通过词语构建儿童的世界,如何才能深入地明白词义?我想,只有把词句“浇透”进孩子的心灵,体会才能更深刻,从而有效地激发孩子对语言的热爱,感悟到字词丰富的内涵,也才能准确地运用,并实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词语画面化,善用情景丰富学生的体验。
充分利用语境,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提高语言品悟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说,在不断地运用和表达中锤炼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小学低段理解词语策略小学低段儿童词汇量和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对于词语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那如何才能通过词语构建儿童的世界,如何才能深入地明白词义?低段的孩子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理性思维并未建立,所以如果以文字说理的方式来教学,只会让学生云里来雾里去。
因此,低段的字词教学应该以直观手段为主,将词语与画面相连,把画面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把握词语的内涵,也让语文的学习有趣而不失温情。
一、词语在“直观”中发声。
在教学中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把词语的意思直观展现,就能其义自见了。
(1)让图片助力词义的理解。
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图片来理解词语是常见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
【案例】《春夏秋冬》理解“夏雨”一词时,先出示荷花图,感受夏韵。
接着出示雷电交加的图片和暴雨如注的场景,让学生说说下雨的感受,用词说句。
“夏雨,真让人害怕。
夏雨,好大呀。
夏雨,好像是天空发脾气了。
夏雨,一点也不温柔。
”然后,出示成语:狂风暴雨、倾盆大雨。
不用多说,词义自现。
感受“秋霜”时,让孩子们欣赏一幅一幅图片,欣之赏之,用词说句,惊喜连连。
“秋霜,就是美!秋霜,好冷的感觉!”接着引出“秋霜比洁”,孩子们一下就知道洁为洁白之意。
又如:理解“红花”一词时,我出示了各种花朵,但又红得各不相同:粉红、深红、浅红、血红等,看了这么多花都是红色,红花的词意顿出。
词语理解应模糊些[论文]
词语理解应模糊些词语理解应模糊些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225000 )陆永宏陈红梅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注重词语的积累,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就很多。
教学中,学生只要基本上知道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精确的解释,因为语文本身具有模糊性、含蓄性和弹性。
因此,我认为词语教学模糊一些,或许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清晰。
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联系学情,让词语简单起来《月光启蒙》中有这样一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其中“混沌”一词学生较难理解。
我问道:“听着母亲的歌谣‘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你能联系歌谣的内容谈谈吗?”学生有了短暂的沉默,我微笑着说:“你们现在正处于‘混沌’状态呢!”(暗示学生“混沌”就如此时的状态,学生有了切身感受)过了一会儿,学生一个个举手回答,我又不失时机地评价:“你们‘混沌’的心也豁然开朗了!”这看似模糊,但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教学,让学生对词语心领神会,使较难理解的词语变得简单起来。
二、巧用插图,让词语明朗起来苏教版教材每一课都配了精美的插图,巧用插图能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词语。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纷纷质疑:文中的“相媚好”“翁媪”是什么意思?我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说:“仔细观察插图,你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
”果然,学生仔细观察后明白了:从门口坐着的两位老人可以看出,“翁媪”就是指老年夫妻;从老两口亲热的样子就可理解“相媚好”了。
但随着教学的展开,学生对“无赖”一词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诗词中的“无赖”是说小儿游手好闲、品行不端。
面对学生这样的理解,我没有作过多的评价,也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依旧让他们到课文插图中找答案。
学生经过再次仔细观察后,从小儿卧在岸边剥莲蓬的顽皮样子明白了“无赖”的含义。
这样,不需要查字典,也不需要教师讲解,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词语的意思就明朗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教学的新定位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更重视段、篇、章内容的分析,而回避或忽略词语的教学,或者笼统的把词语理解交给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的环节。
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
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词语?爱上了词语?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词语?一位教育家说:“不要把‘祖国’这样一些词像廉价的钱币那样塞给学生。
”汉字是美的,词语是神奇的。
它们从来都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涵着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
让我们引领学生用多样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联想去解读词语的合理、简洁、绝妙,去诠释词语的丰韵、博大和精深。
将词语教学重新定位,名师在关键词语的锤炼上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引领示范。
下面试以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词语教学。
一、词语是最生动的情景画面,指导读好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词语所描绘或表示的生动情景、形象,还原成生动的形象画面,从而感悟理解词语的意思。
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二泉映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师:好,谁来读读这些词语?生:茫茫月夜,月光如……如银月光。
师:不慌。
你看,茫茫月夜(示范)。
会读吗?再读。
生:茫茫月……夜,师:不对,茫茫月夜,再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来,谁再来读这一组词语?谁来读?来,你来读,好吗?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来,再来,啊,来,读得非常正确,没念错一个字,但是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两个词连在一起,你看,你看到的是茫茫的月夜,你看到的是如银的月光,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读起一种感觉来?来,咱们再试验一下,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有点感觉啊,我知道,你想读得慢一点,试着读得慢一点,是不是啊?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种感觉,来,把这份感觉再读一遍,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不用怕,来,接着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嗯,好,后面那个字感觉读得更好。
当你读到“茫茫”,你就想“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示范)。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
来,第二组谁来读?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那个声音,那个感觉,就像是“一泓清泉,……”,来,一起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再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哎,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啊,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闭上眼睛看。
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生:静影沉璧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
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师:哈哈哈,很好,其实啊,来,站起来,其实啊,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我不说,你可能也会懂。
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
掌声。
(掌声)老师可没告诉你啊,是你告诉老师的。
厉害。
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
这种感觉是如何来的?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
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影其中: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
接下去谁来读?第三组谁来读?第三组,好,这边的,谢谢。
生: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来,最后一组谁来读?最后一组。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不要换气,把整一口气连在一起把它读好来,来,再来一遍。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两个词语之间也不要换气,你听老师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再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了。
来,我们一起读,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
同学们,读了这八个词语,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不是八个词语,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啊?生:一段话。
师:一段怎么样的话?生: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美妙的话就是一首……生:诗师:诗啊。
(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
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什么感觉?生1:美。
师:什么感觉?生2:妙极了。
师:什么感觉?生3:跟他们一样。
生4:实在是太美了。
生5:很好看。
生6:一样。
像在梦境中一样。
师:说得很好。
每个人都有感觉,但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觉。
是的,美,妙,像梦境一样,让人陶醉,让人沉醉,那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
在上述课例中,可以看到王菘舟老师舍得花时间,也很会带着孩子们在词语营造的美妙氛围中徜徉。
受王老师的启发,我在遇到课文中的好词时从不轻易放过,总想竭尽所能让孩子们读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在教学《听泉》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轻柔”“清脆”“厚重回想”“雄浑磅礴”时没什么感觉,我特地播放了精心录制的音乐片段,让他们去细细聆听、辨识、品味,感受小提琴如丝绸般的轻柔,如泣如诉;琵琶的轻灵跃动,如乱珠溅玉;大提琴的空旷厚实,回肠荡气;铜管齐鸣时的惊天动地,气势磅礴。
当这些词语所描述的音乐在孩子们的耳畔回响,在心里扎根,再一次朗读时语音忽扬忽抑,忽急忽缓,忽高忽低,忽清忽浊。
词语像被施了魔术般,有了音乐般的灵性和质感。
二、词语是最传神的情感载体,指导悟好词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
”只有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才能深得文章旨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词语是最传神的情感载体,在指导悟好词这方面,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生:我们!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师:这里的“我们”,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生:好好活。
师: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个词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1:笑对人生!生2: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生3: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人生!生4: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味道!(掌声)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生5:我们应该把握现在的时光,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虚度自己美好的人生。
生6:我们应该笑对人生,乐观向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儿,能铺开自己的人生道路。
生7: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
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活!师:泰戈尔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我发现一个奇迹,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
你的思考和他不谋而合。
(掌声)生:上帝要你怎样活,你就要怎样活呗。
师: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
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
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
(掌声)生: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幸运,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健康。
因此,我们的一些打击啊,苦恼啊,在史铁生面前不值得一提。
师:有这么多同学都在思考,有这么多同学都在把这句话送到自己的心。
人生的路太长了,未来的你该怎样“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也确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
师:亲爱的同学们,“好好活”,的确要活出尊严,活出自我。
那么,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
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
为此,作为一个健康人,面对未来,我们在一块,必须——生:好好活!窦桂梅老师抓住关键词“好好活”,把学生“送进去”理解、感悟,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很好的结合起来,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词语的韵味也就品出来了。
窦老师以词语为情感基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我在教学《伯牙断琴》时,扣“知音”一词,与学生展开了三个层次的交流。
首先释义,是知晓音律,文中指善于听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的知音;然后引申到心意相通的例子,让学生列举还有什么情况可称得上知音,孩子们举了很多兴趣相投的例子,比如共同爱好足球,或是打游戏的最佳拍档等;接着我又深一层启发:“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知音?”孩子们在沉思后,给出了我意想不到的精彩答案:能发自内心的欣赏自己的朋友,不妒忌,不打击,不背叛的朋友,在最需要的时候能给予最无私的帮助的朋友,就是知音。
我真诚的祝愿他们在人生中能收获这样的知音朋友,也能成为别人的知音朋友。
课后,孩子们还念叨着“知音”,这个词引发了他们对择友和做人的思考,我想,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三、词语是最凝练的意义符号,指导用好词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
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
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殖。
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
下面是闫学《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生:美丽的景物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后)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