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体位排痰的方法

体位排痰的方法

体位排痰的方法体位排痰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对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来说,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清除痰液,减轻呼吸困难,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体位排痰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俯卧位排痰。

俯卧位排痰是指患者平躺在床上,然后将身体向一侧转动,让头部稍微低于躯干,利用重力帮助痰液顺利排出。

这种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痰液较多的患者,能够有效地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呼吸道阻塞的情况。

2. 侧卧位排痰。

侧卧位排痰是指患者侧卧在床上,将头部稍微低于躯干,利用重力帮助痰液排出。

这种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痰液较少的患者,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排除痰液,改善呼吸道通畅度。

3. 坐位排痰。

坐位排痰是指患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身体稍微前倾,利用重力帮助痰液排出。

这种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痰液较为清晰的患者,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通畅度。

4. 仰卧位排痰。

仰卧位排痰是指患者平躺在床上,将头部稍微高于躯干,利用重力帮助痰液排出。

这种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痰液较为清晰的患者,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通畅度。

在进行体位排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患者的舒适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以免造成不适。

2. 在排痰过程中,可以配合轻拍背部或胸部的方式,帮助痰液更快地排出。

3. 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避免因为体位改变而导致呼吸困难。

4. 在体位排痰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安全,避免摔倒或其他意外发生。

总之,体位排痰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通畅度,减轻呼吸困难。

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排痰方法,并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方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体位排痰技术是指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利用重力作用帮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一种操作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度,减少呼吸困难的发生。

以下是《体位排痰技术》的操作规程,旨在帮助临床护理人员正确使用该技术,提升患者护理质量。

一、准备工作1.检查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痰液的性质、黏稠度等,以便选择适当的体位。

2.检查患者体位的限制:了解患者是否有体位限制或禁忌,如颈椎骨折、脑部手术等,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损伤。

3.消毒准备: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手套。

准备护理床单、盆和护理巾等辅助用具,并进行消毒。

二、操作步骤1.辅助患者排空膀胱:提醒患者排空膀胱,以免排痰过程中因咳嗽而造成尿失禁。

2.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基于患者的病情和身体限制,选择适当的体位。

常用的体位有:半坐位、仰卧位、卧位、矮床位等。

3.调整床位高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床位的高度,以保证患者舒适和护理的方便。

4.托住患者的头部: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头部,保持患者的颈部、肩膀和背部的舒适度。

5.让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深呼吸数次,以增加胸廓的运动和呼吸肌的收缩。

6.胸部敲击:用手指轻轻敲击患者的胸部,从上至下、从前至后,以松散的拳头敲击为宜,来刺激和松动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

7.侧身体位:将患者的身体向一侧倾斜,对于需要排痰的侧肺,将患者的身体向下倾斜,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8.背部按摩:用手掌轻轻按摩患者的背部,从上至下、从前至后,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松动和流动。

9.轮换体位:根据患者的情况,适时轮换体位,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在不同部位的排出。

10.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使用组织纸或吸痰器等工具,及时清理患者口腔、鼻腔和咽部的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通畅。

11.观察患者的反应: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排痰情况和不适表现,及时做好记录和报告。

三、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前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告知操作目的和过程,并征得其同意。

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及排痰技术操作规程评分标准

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及排痰技术操作规程评分标准
5
3、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双手按在病变部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在深呼吸时进行连续快速的震动3-5次)
5
4、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呼吸,有无痰液咳出,纸巾擦拭痰液
5
5、整理床单元,洗手,记录
2
终末质量标准20分
1、体位摆放患者是否舒适,排痰是否有效
5
2、操作熟练,方法正确,动作规范、轻柔、节力
5
5
3、(患侧卧位)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
3。1(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告知患者身体移向健侧,协助患者用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健手将患手固定在胸前,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下肢抬起向健侧移动用,健足和肩支起臀部,同时将臀部移向同侧
5
3。2将肩、头向同方向移动,双手Bobath握手上举后向左、右两侧摆动,以借摆动的惯性翻向患侧,躯干稍向后旋,背部垫枕,患肩向前拉出,肘伸展,掌心向上
3
2、(健侧卧位)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
2.1(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告知患者身体移向患侧,协助患者用健足置于患足下方
5
2。2健手将患手固定在胸前,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下肢抬起向患侧移动,健足和肩支起臀部,同时将臀部移向同侧
5
2.3将肩、头向同方向移动,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双手Bobath握手上举后向左、右两侧摆动,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身,胸前放枕,患肩充分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掌心向下,体前置一枕,侧下肢取屈曲位放于长枕
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及排痰技术操作规程评分标准
项目
技术操作要求
分值
扣分及原因
实际得分
准备质量标准
20分
评估:1、肌力,关节活动度,管道固定、合作程度,环境温度
2、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配合

4-5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体位排痰训练

4-5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体位排痰训练
还应避开衣服拉链、纽扣处。
• 操作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反应。
胸部震颤、扣击
• 患者取坐位,双足着地,身体稍向前 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嘱患者做几 次腹式呼吸。然后在深吸气后屏气 3-5秒,身体向前倾,然后进行2-3
次爆发性短促有力的咳嗽
方法
有效咳嗽

• 对胸部外伤或手术后胸痛的患者,应避免


因咳嗽而加重疼痛。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
注意事项
体位引流
原理
• 通过扣击和震颤可间接地使附在肺泡周围 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
适用症
• 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
胸部扣击、震颤

体位:患者取侧卧位

方法:
◦ 手法:扣击时操作者手指并拢,掌心微屈成杯状,腕部 放松,以手腕力量迅速而有规律地扣击胸部病变部位。 ◦ 部位:从肺底到肺尖,由外向内 ◦ 时间:宜在餐后2小时或餐前30分钟进行,15-20分钟 /每次,每天2-3次
伤口的两侧,起扶持或固定作用,咳嗽时 从两侧按压伤口。

• 胸痛明显者,可遵医嘱应用止痛剂,30分
钟后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以减轻疼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效咳嗽

扣击同时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咳痰
胸部扣击
手法
• 操作者双手掌重叠,置于 要引流的胸廓部位,嘱患 者深呼吸,在吸气时手掌 紧贴胸壁,施加一定压力, 并作轻柔地上下抖动
胸部震颤
注意事项
• 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咯血及低血压,
肺水肿患者,禁用胸部扣击、震颤。
• 胸部扣击时应避开乳房、心脏等部位,另外,
康复护理学
第四章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 ——体位排痰训练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体位排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技术,用于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减少肺部感染风险,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下面是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1.术前准备:确认患者的医嘱,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操作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和同意。

检查患者的体征,特别是呼吸道标志物如咳嗽、痰液等。

2.确定最佳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体位。

一般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半侧位、俯卧位等。

体位的选择可以依据患者的病情、呼吸困难程度及呼吸道分泌物位置等因素来确定。

3.给予辅助通气:在闻诊、观察患者症状后,如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辅助通气。

常用的辅助通气方式有压力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等。

4.准备排痰所需器材:准备好排痰所需的器材,包括痰盂、纸巾、口服器等。

确保器材的清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为患者提供舒适环境:调整患者的床位及枕头,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在操作过程中,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感到尴尬和紧张。

6.协助患者正确呼吸:在开始操作前,告知患者要做深呼吸。

在操作过程中,指导患者做正确的呼吸动作,帮助患者充分利用吸气力,增强排痰的效果。

7.给予抗感染治疗:在进行排痰操作前,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合适的抗感染治疗。

这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8.操作技巧: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体位,如半坐位、俯卧位等。

首先,让患者深呼吸几次,然后进行有效的咳嗽,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松动。

然后,将痰盂放在患者口下方,让患者咳嗽时能容易咳出痰液。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用纸巾辅助擦拭患者口腔周围的痰液。

9.处理痰液:排痰结束后,将痰液倒入痰盂中,并检查痰液的性状,如颜色、气味等。

医护人员应佩戴手套进行痰液的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10.病情观察与记录:排痰结束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困难的减轻、呼吸音变化等。

并及时将操作的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排痰时间、痰液特点等供医生参考。

体位排痰方法 ppt课件

体位排痰方法 ppt课件

体位排痰方法
肺段支
气管引流有 助于保证阻 塞性肺部疾 病的气道通 畅性
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支排痰气方管法 引流是如何起作用的?
§将感染的肺部置于高位 §蓄积的粘液将从细支气管流向大的支气管 §黏液刺激、引发有效咳嗽从而排出痰液
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排痰方法
肺上叶(肺尖) 坐位或半坐卧位
肺下叶(肺底) 头低足高位
右肺中叶
仰卧,胸腹左转45度
肺前段
仰卧
肺背段
俯卧,头偏向一侧
体位排痰方法
1.体位排痰的原理、总原则是什么?
2.刚吃饱饭能进行体位排痰吗?
3.实施体位设计前要明确什么?
4.右上肺叶肺尖有痰时行体位排痰如何进行体位 设计?
体位排痰方法
• 讲授法 • 提问法
体位排痰方法
• 也称支气管体位引流排痰
• 借助合适的体位,将肺部化脓性病灶置于高位
• 使积聚在支气管及肺内的分泌物顺位引流至大 气道,再经口咳出的一种有效排痰方法
二、体位排痰 目的?
有效排痰 控制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合体位引流 2、早、晚和空腹时进行,避免饱餐时进行 3、正确的体位是有效引流的关键 4、密切观察病情
体位排痰方法
⒈心理指导 ⒉确定病变部位 ⒊引流体位的设计★★★ ⒋指导并协助患者咳出痰液
体位排痰方法
⑴解释目的 ⑵指导配合方法 ⑶关心、鼓励患者
体位排痰方法
⑴听诊肺部 ⑵X线:胸透、胸片 ⑶肺CT扫描
体位排痰方法
• 水往低处流原理
• 确定引流体位的总原则是:将病灶置于最 高位置
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体位引流疗法是根据肺部病灶位置,置患者于相应的引流体位,使病灶肺叶置于高位,再配合病变部位对应的胸背部进行叩击,使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再借助重力的作用将痰液从病灶部位经各级支气管排出体外。

一、体位引流㈠引流前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查看病情记录、生命体征、意识、吞咽反射、咳嗽排痰能力、呼吸道通畅情况、用药、进食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体位引流。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嘱患者多饮水,利于痰液稀释易咳出。

㈡选择合适的体位根据患者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变所在的肺叶或段,根据病变或可能病变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如病变部位在肺叶右上叶尖段,可采用半坐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后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45°;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内基底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右前胸距床面30°-60°,将床脚抬高;如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前基底段,可采用仰卧位,右臀部垫高或将床脚垫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间后段,可采用端坐位,上身略向前、向右倾斜;病变部位在肺叶左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上叶上舌段、下舌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45°,右侧垫高或将床尾抬高;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采用膝胸位或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侧基底段,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腰部垫高,或将床脚抬高。

㈢引流方法进行3次/d引流,选择患者早餐前、午餐前、晚上睡前。

根据影像结果确认痰液积存的位置,确定引流的体位。

引流10-15min/次,早、晚各1次/d ,连续7d。

引流时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是否有紫绀,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二、叩背排痰的治疗及护理㈠严格掌握禁忌证及禁忌部位出血部位、气胸、胸壁疾病、肺部血栓、肺出血及咯血、肺部肿瘤、肺结核、肺脓肿、凝血机制异常、房颤、室颤、急性心梗及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

肺康复与体位排痰技术

肺康复与体位排痰技术

肺的解剖:
一般左、右肺各分为
十段:
右肺上叶分三段,
中叶分二段,
下叶分五段;
左肺上叶分五段;
下叶分五段。
肺段
右肺:上叶:尖段1,后段2, 前段3;中叶:外侧段4,内 侧段5;下叶:上段6,内侧 底段7,前底段8,外侧底段 9,后底段10;
左肺:上叶:尖段1,后段2, 前段3,上舌段4,下舌段5; 下叶:上段6,内侧底段7, 前底段8,外侧底段9,后底 段10。
放松练习配合图像或音响效果更好。 在气功中,静坐入静放松法也是有效的方法。
示范练习
6.运动训练:
增强上肢的训练:
颈部运动(屈伸、侧屈);
双肩部运动(上下、前后、展收和水平展收、 旋转、环转);
躯干运动(屈伸)。
示范练习
呼吸肌的训练: 以膈肌和腹肌为主。抗阻呼吸肌力训练 法。
再调整性训练:
肺的体表投影:
肺尖:高出锁骨内侧1/3的上方约2-3厘米。
肺下缘:左右大约一致,平静呼吸时,两肺下 缘均沿第六肋软骨下缘斜向外下方,在锁骨中 线处与第六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八肋相交, 在肩胛线处与第十肋相交,向后在接近后正中 线处,达第十胸椎棘突的高度。当深呼吸时, 肺下缘可上、边呈45度下垂, 双臂及额着地持续1-5分钟。引流两肺除上叶外 的各叶。
体弱者可采用改良体位引流法:
1. 左90度侧卧位:引流右肺中叶侧区,右肺 下叶侧底区。 2. 左45度仰卧位:引流右肺中叶内区,右肺 下叶前底区。 3. 左45度俯卧位:引流右肺下叶后底区。
4. 右90度侧卧位:引流左肺上叶的舌叶,左 肺下叶侧底区。 5. 右45度仰卧位:引流左肺下叶前底区。 6. 右45度俯卧位:引流左肺下叶后底区。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谊侨科康复中心

体位排痰的方法

体位排痰的方法

体位排痰的方法体位排痰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正确的体位排痰可以帮助患者更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改善呼吸道通畅度,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体位排痰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侧卧位排痰。

侧卧位是一种常见的排痰体位,适用于患者自主排痰或者需要他人协助排痰的情况。

患者侧卧在床上,将头部稍微向下垂,这样可以使痰液更容易从呼吸道流出。

如果患者自主排痰,可以在排痰前做一些深呼吸,然后用力咳嗽或者做呼吸道清洁操,帮助痰液排出。

如果需要他人协助排痰,协助者可以轻轻拍打患者的背部,帮助痰液顺利排出。

2. 俯卧位排痰。

俯卧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排痰体位,适用于患者痰液较难排出或者需要特殊护理的情况。

患者俯卧在床上,头部稍微偏向一侧,这样可以使痰液更容易从呼吸道流出。

在俯卧位排痰时,患者可以做一些深呼吸,然后用力咳嗽或者做呼吸道清洁操,帮助痰液排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俯卧位排痰需要有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半卧位排痰。

半卧位是一种比较舒适的排痰体位,适用于患者痰液较少或者需要休息的情况。

患者半卧在床上,头部略高于身体,这样可以减轻呼吸道的压力,有助于痰液的排出。

在半卧位排痰时,患者可以做一些深呼吸,然后用力咳嗽或者做呼吸道清洁操,帮助痰液排出。

半卧位排痰不仅可以帮助清除痰液,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感,提高睡眠质量。

4. 直立位排痰。

直立位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排痰体位,适用于患者痰液较多或者需要快速排痰的情况。

患者直立站立或者坐在床沿,这样可以利用重力帮助痰液顺利排出。

在直立位排痰时,患者可以做一些深呼吸,然后用力咳嗽或者做呼吸道清洁操,帮助痰液排出。

直立位排痰不仅可以快速清除痰液,还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呼吸道通畅。

总结:体位排痰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改善呼吸道通畅度。

不同的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患者和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排痰方法。

体位排痰

体位排痰

体位引流一.体位引流的徒手技巧叩击:手掌弓成杯状在引流的肺叶区域执行叩击。

振动:施以振动时,将双手直接放在胸壁区域的皮肤上,和缓的按压住,并在病患吐气时,快速地振动胸壁。

施压的方向和胸壁移动的方向一致。

振动由治疗师肩膀到手的上肢肌肉等张收缩而产生。

摇动:二.体位引流姿势(一).右和左上肺叶1.前顶支:患者取坐位后倾姿势,直接叩击在锁骨下方。

2.后顶支:患者取坐位前倾姿势,手和头搭在桌子上,在肩胛上方叩击。

治疗师手指呈弧状覆盖在肩膀上方。

3.前支:患者仰卧位,于膝关节处垫一枕头,叩击施在两侧胸壁,直接施在乳头处或胸部上方。

4.后支(左):病患躺¼趴姿,右侧卧。

头和肩膀(床头)摇高45度或如果使用枕头的话,大概是45厘米。

叩击直接施在左侧肩胛骨。

5.后支(右):病患采¼趴姿,床摇平。

叩击直接施在右侧肩胛骨。

6.舌叶:病患朝右侧呈¾仰卧,利用枕头支撑,床尾摇高30度,头低脚高的姿势。

叩击在左侧乳房下方。

7.中叶:病患朝左侧呈¾仰卧,利用枕头支撑,床尾摇高30度,头低脚高的姿势。

叩击在右侧乳房下方。

(二).右侧和左侧下叶1.下叶前支:病患平躺,膝盖下方垫枕头,床尾摇高45度采头低脚高的姿势。

叩击两侧肋骨下部。

2.下叶后支:病患趴着,垫枕头在腹部下,床尾摇高45度采头低脚高的姿势。

叩击双侧肋骨下部。

3.左下叶侧支:病患朝右侧躺且床尾摇高45度,采头低脚高的姿势。

叩击在左侧肋骨下部的外侧。

4.右下叶侧支:病患朝左侧躺且床尾摇高45度,采头低脚高的姿势。

叩击在右侧肋骨下部的外侧。

5.下叶上支:病患趴着,用枕头垫在腹部下,以使背部平直。

叩击直接施在两侧肩胛骨下缘。

体位排痰方法范文

体位排痰方法范文

体位排痰方法范文体位排痰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来促进痰液流动、排出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哮喘等。

体位排痰的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和呼吸运动来帮助痰液从肺部移动到气道并排出体外。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体位排痰方法:1.仰卧位排痰法:患者平躺在床上,用一些垫子或枕头支撑头颈部使其高于胸部。

这个姿势有助于痰液朝向气道上方流动,更容易排出。

在这个位置下,可以配合气道抖动或振击的技术来加速痰液排出。

2.俯卧位排痰法:患者趴在床上,头部稍微向一侧转动,以减少头部压力。

患者可携带使用可吸入物质(例如盐水)的雾化器,在这个姿势下进行吸入治疗,有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

3.侧卧位排痰法:将患者侧卧在床上,并用一些垫子或枕头支撑背部和头部。

这个姿势有助于改变肺部重力分布,促进痰液流向气道上方并排出。

4.立位排痰法:患者站立或坐着,身体向前倾斜,用手扶着座椅或桌子以维持平衡。

这个姿势有助于利用重力来促进痰液从肺部流向气道并排出。

同时,可以配合进行深呼吸和咳嗽来增加肺部气流,进一步帮助痰液排出。

除了以上常用的体位排痰方法,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排痰方法:1.倒立排痰法:这个方法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护,患者头向下倒立,脚架于墙面或床上。

这个姿势通过重力来改变痰液流动方向,有助于将痰液从肺部移动到气道并排出。

2.艾尔背卧位排痰法:这个方法适用于颈椎、胸椎和腰椎受限的患者。

患者平躺在床上,专业人员用手抬起腿部并将其放在自己的腿上。

然后专业人员用手托起患者的上半身,使其呈一个弧形。

这个姿势通过重力和抬高腿部来改变痰液流动方向,有助于痰液从肺部移动到气道并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体位排痰方法应该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不同疾病和患者病情的差异可能需要不同的体位排痰方法。

同时,体位排痰方法需要配合使用其他辅助措施,如气道抖动、振击、可吸入药物等,才能有效促进痰液排出。

总结起来,体位排痰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来促进痰液流动、排出的方法。

体位排痰的方法

体位排痰的方法

体位排痰的方法体位排痰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护理方法,适用于需要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或者手术后需要进行呼吸道护理的患者。

正确的体位排痰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体位排痰的方法。

1. 俯卧位。

俯卧位是一种常见的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那些无法自主咳痰或者需要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患者。

患者先平躺在床上,然后将身体侧向一侧,使头部稍微低于躯干,这样可以帮助分泌物顺利排出。

护理人员可以利用手掌轻拍患者的背部,帮助分泌物松动并排出。

2. 侧卧位。

侧卧位也是一种常用的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那些需要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患者。

患者先平躺在床上,然后侧身,使头部稍微低于躯干,这样可以利用重力帮助分泌物排出。

护理人员可以利用手掌轻拍患者的背部,帮助分泌物松动并排出。

3. 半卧位。

半卧位是一种比较舒适的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时间进行体位排痰的患者。

患者可以半躺在床上,利用枕头支撑头部和上半身,使头部稍微高于躯干,这样可以减少分泌物进入呼吸道的可能性。

护理人员可以利用手掌轻拍患者的背部,帮助分泌物松动并排出。

4. 直立位。

直立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体位排痰方法,适用于那些能够自主咳痰的患者。

患者可以坐在床边或者椅子上,利用重力帮助分泌物排出。

患者可以深呼吸数次,然后用力咳痰,将分泌物排出。

总结。

体位排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体位排痰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并且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呼吸困难。

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体位排痰时,需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感染和意外发生。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排痰方法,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体位。

通过正确的体位排痰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体位引流疗法是根据肺部病灶位置,置患者于相应的引流体位,使病灶肺叶置于高位,再配合病变部位对应的胸背部进行叩击,使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再借助重力的作用将痰液从病灶部位经各级支气管排出体外。

一、体位引流㈠引流前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查看病情记录、生命体征、意识、吞咽反射、咳嗽排痰能力、呼吸道通畅情况、用药、进食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体位引流。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嘱患者多饮水,利于痰液稀释易咳出。

㈡选择合适的体位根据患者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变所在的肺叶或段,根据病变或可能病变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如病变部位在肺叶右上叶尖段,可采用半坐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后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45°;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内基底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右前胸距床面30°-60°,将床脚抬高;如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前基底段,可采用仰卧位,右臀部垫高或将床脚垫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间后段,可采用端坐位,上身略向前、向右倾斜;病变部位在肺叶左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上叶上舌段、下舌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45°,右侧垫高或将床尾抬高;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采用膝胸位或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侧基底段,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腰部垫高,或将床脚抬高。

㈢引流方法进行3次/d引流,选择患者早餐前、午餐前、晚上睡前。

根据影像结果确认痰液积存的位置,确定引流的体位。

引流10-15min/次,早、晚各1次/d ,连续7d。

引流时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是否有紫绀,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二、叩背排痰的治疗及护理㈠严格掌握禁忌证及禁忌部位出血部位、气胸、胸壁疾病、肺部血栓、肺出血及咯血、肺部肿瘤、肺结核、肺脓肿、凝血机制异常、房颤、室颤、急性心梗及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

儿童排痰操作流程

儿童排痰操作流程

儿童排痰操作流程1 手卫生,应按照WS/T313的规定执行,戴口罩。

2 根据患儿年龄和体型准备合适的排痰背心或探头,排痰机质量应符合YY/T1665或YY/T1685的规定。

3 携用物至患儿床旁。

4 用至少两种方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

5 可根据胸部辅助检查结果采用特殊体位,参见附录A,如患儿拒不配合也可采用舒适的坐位或侧卧位,婴幼儿也可采用家长竖抱位。

6 振动排痰按下列顺序操作:a) 振动叩击排痰1) 接通电源检查排痰机是否在功能状态。

2) 调节排痰机,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接受程度设置合适的振幅:10Hz/s~30Hz/s,误差±10%或±2Hz,二者取较大值。

3) 将叩击头置于患儿肺部下叶处,叩击持续30秒左右,提起叩击头,向上移动,放在另一个部位,进行叩击,从下向上,从外向里,每个部位叩击30s左右,然后移动到下一个部位,直到整个肺部及肋部,在肺底部、病变部位及痰液积聚较多处,可叩击时间长一些,同时加大一些压力,时间5min~10min;4) 关闭电源,整理用物。

b) 气动脉冲振荡排痰1) 接通电源检查排痰机是否在功能状态。

2) 根据患儿的年龄及体型选择大小合适的背心,合理固定,松紧适宜。

3) 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及治疗反应调节频率为5Hz~22Hz,压力1kPa~9kPa,时间10min~15min;4) 关闭电源,整理用物。

c) 人工叩背排痰1) 核对患儿辅助检查结果中胸部病变部位。

2) 根据病变部位协助患儿选择合适体位,参见附录B,便于痰液松解排出。

3) 充分暴露患儿排痰部位无需裸露皮肤,可垫一层薄毛巾,五指并拢呈弓形,以患儿能承受的力度,用腕关节的力量,频率40次/min~60次/min,由下到上,由外到内叩击,可以着重叩击病变部位,也可以两侧肺交替进行,时间10min~15min。

注:长时间停电、机器维修、患儿突发痰堵急救到达前、患儿不配合时可采用此方法。

7 整理用物,手卫生,应按照WS/T313的规定执行,记录。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利用重力原理,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从而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维护呼吸道通畅,减少反复感染,改善患者肺功能。

【评估】1.查看生命体征情况。

2.患者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3.想患者解释操作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使用叩诊、听诊、触诊或根据影像结果等方法判断哪些部位痰液需要引流。

【准备】1.护士:着装整洁,洗手。

2.物品准备:枕头数个、听诊器、治疗盘、手消液、护理记录单。

3.环境:清洁、安静,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4.体位:嘱患者放松,根据痰液的位置摆放正确排痰体位(病变部位摆于高处以利于引流排痰)。

【方法】1、叩击:是体位排痰中最常用的手法,借助叩击机械原理,促使黏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移出肺内液。

手指并拢,掌心呈杯状,用腕关节摆动在引流部位进行有节奏的叩击(80—100次/分)。

2、震颤:双手按在病变部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在深呼气时进行连续快速的震动3—5次(如病变部位为左肺上叶尖后段)携用物至患者床旁一-核对一-取头高足低右侧卧位一-在需引流部位进行叩击操作一-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一-必要时嘱患者做深度的咳嗽(如病变部位在左肺下叶)取头低足高俯卧位(足部垫一枕头)一-在需引流部位进行叩击操作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一-必要时嘱患者做深度的咳嗽(如病变部位在右肺上叶)患者取左侧卧位一-在需引流部位进行叩击操作一-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一-必要时嘱患者做深度的咳嗽(如病变部位在右肺下叶)患者取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一-在需引流部位进行叩击操作一-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一-必要时嘱患者做深度的咳嗽撤回枕头一-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一-拉上防护栏一-治疗后鼓励患者咳嗽一-记录一-整理用物一-洗手【评价】1•体位排痰是否有效。

2•沟通有效,患者感到安全、配合治疗。

3•操作过程中注意有无观察患者情况。

【注意事项】1•体位引流总时间不超过30—45分钟。

2•进行体位排痰时应合理使用防护栏,以保证患者安全。

胸部排痰操作技术

胸部排痰操作技术
(4)有效咳嗽
(5)体位引流
(6)机械排痰
6.协助清除分泌物
3
7.指导更换体位姿势
3
8.安置患者
3
9.再次核对
3
10.整理用物、洗手
4






关爱患者,医患沟通有效,患者安全
4
操作有序,动作轻柔、熟练
4
保护患者隐私
4
健康教育方法适当,病人掌握排痰技巧及注意事项,配合并参与训练
6
用物齐备,处置规范
2



问10总ຫໍສະໝຸດ 分100存在


考核时间: 考核人:
2
告知:告知患者体位引流排痰的目的和方法,体位引流过程中的配合要点,正确的咳痰方法及体位引流排痰的注意事项等
2




1.核对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腕带
3
2.评估、解释
3
3.听诊
4
4.协助患者合适体位
4
5.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排痰方式
30
排痰方式
(1)气道湿化、雾化
(2)叩击震颤
(3)震动排痰仪
胸部排痰操作技术
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姓名




用物准备:病床或治疗床,足够的枕头,痰杯
2
环境准备:空气清洁,安静;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2
操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
评估:病情意识、咳嗽能力、生命体征、SPO₂、血气分析、痰液检查结果、配合能力等;听诊双肺呼吸音和痰鸣音,阅读胸部X片,以确定肺部体征及引流部位

体位排痰引流

体位排痰引流

卫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操作技能考核(护理员三级)
体位排痰引流
考点: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准备要求
1.鉴定机构准备:护理实验室
2.考生准备:白大衣
(二)考核要求
1.本题分值:(100)分
2.考核时间:(10~15)分钟
3.具体考核要求:
(1)仪表端庄、服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齐全。

(3)操作过程中,病人体位正确、引流顺序顺利,能体现出对病人的关心。

(4)操作流畅、准确,病人舒适、安全。

(5)操作后病人呼吸通畅,操作过程病人无异常情况出现。

4.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本题按零分计:
(1)操作程序、方法严重错误。

(2)操作极不熟练,操作过程出现意外,超时>30分钟。

(3)操作过程中态度不认真、对病人身心极不关心。

(三)配分与评分标准
实际操作时间:考评员签字:操作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位排痰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利用重力原理,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从而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维护呼吸道通畅,减少反复感染,改善患者肺功能。

【评估】
1.查看生命体征情况。

2.患者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3.想患者解释操作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使用叩诊、听诊、触诊或根据影像结果等方法判断哪些部位痰液需要引流。

【准备】
1.护士:着装整洁,洗手。

2.物品准备:枕头数个、听诊器、治疗盘、手消液、护理记录单。

3.环境:清洁、安静,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4.体位:嘱患者放松,根据痰液的位置摆放正确排痰体位(病变部位摆于高处以利于引流排痰)。

【方法】
1、叩击:是体位排痰中最常用的手法,借助叩击机械原理,促使黏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移出肺内液。

手指并拢,掌心呈杯状,用腕关节摆动在引流部位进行有节奏的叩击(80—100次/分)。

2、震颤:双手按在病变部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在深呼气时进行连续快速的震动3—5次
(如病变部位为左肺上叶尖后段)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取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在需引流部位进行叩击操作—→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必要时嘱患者做深度的咳嗽
(如病变部位在左肺下叶)
取头低足高俯卧位(足部垫一枕头)—→在需引流部位进行叩击操作—→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必要时嘱患者做深度的咳嗽(如病变部位在右肺上叶)
患者取左侧卧位—→在需引流部位进行叩击操作—→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必要时嘱患者做深度的咳嗽
(如病变部位在右肺下叶)
患者取头低足高左侧卧位—→在需引流部位进行叩击操作—→在需引流部位进行震颤操作—→必要时嘱患者做深度的咳嗽
—→撤回枕头—→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拉上防护栏—→治疗后鼓励患者咳嗽—→记录—→整理用物—→洗手
【评价】
1.体位排痰是否有效。

2.沟通有效,患者感到安全、配合治疗。

3.操作过程中注意有无观察患者情况。

【注意事项】
1.体位引流总时间不超过30—45分钟。

2.进行体位排痰时应合理使用防护栏,以保证患者安全。

3.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呼吸频率、有无胸闷等情况出现。

4.进行同一个体位引流5—10分钟后仍未咳出分泌物应进行下一个体位引
流操作。

5.禁忌症:①疼痛明显、认知障碍或不合作者;②内、外科急重症病人,如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肺水肿、肺栓塞、急性胸部外伤、出血性疾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