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命名
南京拙政园简介
南京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又名“苏州园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始建
于明朝,原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家花园。
清朝康熙年间,曾任苏州知府的拙政园主人朱凤绪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建,并以朱凤绪的字“拙政”命园名。
1887年,拙政园归清光绪皇帝所有。
1953年被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6.43公顷(其中水面约
3公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园分为东、中、
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中心,全园以水面为骨架,山水相依。
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以假山为主体;西部是林泉之乐的园林精华所在。
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天然山水地形、植被以及建筑和游廊、曲桥等构成了多层次、多空间的园林景观,并巧妙地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境内,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 1 —1 —。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下面整理了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苏州拙政园介绍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
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拙政园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
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
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
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
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
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
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
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
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
西园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原是明嘉靖年间苏州名官王献臣的私家花园,园以竹见长,故名“拙政”。
清康熙时为苏州知府范履冰所得,后归其侄范时浚,园名亦称“拙政”。
拙政园曾先后为明、清六位皇帝提供过府邸,所以又称“行宫花园”。
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以竹为主,中部以石为主,西部以水为主。
全园面积约为五十三亩。
东、中、西三部分各自独立成趣,又相互联系。
东部由南到北有春草花石、临池阁、远香堂、有竹山房和观稼堂;中部由南到北有听水楼阁、荷花池、碧兰亭和卧云亭;西部由南到北有寄畅园、山水间、花港观鱼和沧浪亭。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为屏障,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的手法。
—— 1 —1 —。
苏州的拙政园介绍
苏州的拙政园介绍苏州的拙政园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拙政园路,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是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典型江南园林。
拙政园的建造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最初是作为一个私家园林而建。
后来,园主吴瑕将其购买并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拙政园的名字来源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拙政园志》一书,书中称赞了吴瑕的政治才能和为官拙政的品德,因此园林得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整体布局以水池为核心,四周环绕着各种建筑、假山、花木和走廊。
园内的水池被称为“琉璃瓦”,造型独特,水色清澈,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园内的假山则巧妙地利用了岩石、土、砖等材料,形成了各种形状各异的山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上的愉悦。
除了水池和假山,拙政园内还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如“横山堂”、“全园最高楼”、“春雨轩”等。
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江南园林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外观精美,内部装饰讲究,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拙政园的特色之一是其精美的园林艺术。
园内的景观布局讲究对称和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园内的花木种类繁多,四季皆有花开,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触动。
园内的走廊和亭台则提供了休憩和观赏的场所,使游客可以尽情地欣赏园内的美景,感受江南园林独特的韵味。
拙政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每年,无数的游客来到拙政园,领略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同时,拙政园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苏州的拙政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园林,它以其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同时,拙政园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来到苏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园林,它将给你带来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一、引言拙政园是苏州市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被誉为“东方园林之极品”。
它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全面介绍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游览信息,带您深入了解这座宏伟的古典园林。
二、历史背景1. 造园背景拙政园建造于明代,始建于176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苏州市长吴永泰出任江苏巡抚,他将该地改为私宅,并亲自主持造园工程,使拙政园得以诞生。
2. 命名含义拙政园原名为“蒙求园”,后更名为“拙政园”。
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希望通过构建这座园林来抒发吴永泰自身政治理念的拙朴和诚实。
3. 历史沿革拙政园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更名的过程。
1841年,英军入侵苏州,拙政园受到严重破坏。
1860年,拙政园被改为私宅,并更名为“摄政府”。
1950年代以后,拙政园开始逐步修复,并对外开放。
三、设计特点1. 布局与结构拙政园占地约5.2公顷,整个园林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园以明湖为中心,结构松散;而西园则以山为主,布局严谨。
园中有多个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园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2. 园林元素拙政园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园内有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垂柳倒影在湖面上,石桥曲径相交,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景致。
3. 文化内涵拙政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园内有丰富的文人墨客题诗题画,还设有文化陈列馆,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共同风采。
四、游览信息1. 开放时间拙政园全年对游客开放,每日的开放时间为上午7点30分至下午5点。
2. 门票信息拙政园门票分为普通票和优惠票两种。
普通票价格为80元/人,优惠票价格为40元/人(学生、老年人、军人等)。
同时,园内还设有讲解员服务,讲解员的费用为100元/团。
3. 游览路线拙政园游览路线主要分为东园和西园两个部分。
游客可以自行选择游览路线,也可以选择跟随讲解员进行有导览的游览。
苏州拙政园简介概况
苏州拙政园简介概况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苏州城北,它是苏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原名“桑园”,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故居。
明
正德十四年(1519年),文征明以七十万两白银买下这片土地,
建成了自己的宅院。
后几经兴废,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康熙皇帝御笔亲题“拙政”二字。
因其主人是明代的政治人物,故名“拙政”。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山水环绕,亭台楼阁、水榭
长廊、曲径通幽。
全园以山为主,山水萦绕,楼台隐映。
池沼清澈,花木繁茂。
园内建筑大多是临水而建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
园内还有以假山出名的“假石山房”和以花草出名的“花港观鱼”等景点。
拙政园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入口广场区;中部为庭院景区;西部为园林建筑区和园林水体区;北部为花园休闲区。
—— 1 —1 —。
拙政园命名
拙政园兰雪堂: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
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
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
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
苏州拙政园讲解
苏州拙政园讲解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父”。
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一座园林。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苏州拙政园的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代,原名为“兰亭园”。
清代乾隆年间,原园主姚永发将其改为现名。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为5.2公顷,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其中东部为私家住宅,中西部为园林景观。
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布局精巧,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拙政园以其精湛的园林技艺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而闻名于世。
首先,拙政园注重水的运用,水是园林的灵魂。
园内有多个湖泊和池塘,水面倒映着园内的建筑和植物,犹如一幅幅水墨画。
其次,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变化和空间的错落有致。
园内的假山、亭台、廊桥等园林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中,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
再次,拙政园注重园林与建筑的结合,建筑和园林相得益彰。
园内的建筑融入了池塘、假山等自然景观中,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誉。
园内的建筑以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为主,其建筑风格受到了南方水乡文化的影响。
园内的假山、亭台、廊桥等园林建筑都是由石头、木材等天然材料精心打造而成,手工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园内还种植了各种名贵的植物,如莲花、荷花等,为园林增添了一抹绿色。
除了园林建筑,拙政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内有很多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碑刻,这些碑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受到广泛关注。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如传统的书法、绘画等。
这些文化元素使拙政园成为了一个集文化、艺术、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典园林。
其精湛的园林技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游客,都可以在拙政园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介绍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介绍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留园路178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之一。
它以其精致细腻的布局、独特的建筑设计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拙政园原名为蕙草园,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典园林。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最初属于明代织造官员、工部主事王熙凤的私家园林,后来变为私人庄园,历经数代的更迭与修葺,正式命名为拙政园则是在清代乾隆年间。
拙政园的修建历时200多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的修建和完善,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园内以水景为主,有池塘、亭台、厅堂、廊架等多种建筑形式,并以传统华贵的园林建筑风格为主线,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文艺术的精髓,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拙政园的核心景点主要有“全园皆春”、“太液池”、“看花亭”、“寄梦亭”等。
其中,“全园皆春”是拙政园最具特色和亮点的地方之一。
这里有四季如春的花木,无论是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还是冬天的梅花,都给人带来了不同的美感。
在这里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多彩的花园中,不仅让人心情愉悦,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绚烂和美好。
太液池是拙政园内最大的水池,也是园内的视觉焦点之一。
太液池呈不规则形状,周围有石堤环绕,池内有多处小岛,岛上有亭台楼阁,形成了一幅幅水墨画般的美景。
这里的建筑各具特色,有的宏伟壮观,有的精致小巧,它们与水景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水墨画卷。
园内的看花亭是一个供人休憩观景的地方,亭子四周种满了鲜花,不同的季节可以欣赏到不同种类的花卉,让人沉醉其中。
在这里,你可以选择坐在亭子里,欣赏花景,也可以选择在亭子前的走廊上漫步,感受花香的气息,享受宁静与悠闲的时光。
寄梦亭是拙政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是苏州经典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寄梦亭位于太液池中心的一个小岛上,建筑风格独特雅致,是拙政园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典故称谓,是苏州“拙政园”名称的由来。
拙政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与北京牙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中称另四大名园。
拙政之由来。
拙政园,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它第一位主人是当朝御史王献臣,是一位直言敢谏,不讨皇帝欢心而辞官返乡的官员,不满朝廷,远离皇宫,为此园取名“拙政”,是取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
自己归隐田园,自耕自食,不失为笨拙人的处世之道。
长期隐居此园。
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毫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62亩(另三资料分别为:51950平方米、约50000平方米、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园中主要厅堂远香堂、见山楼、三十六鸳鸯馆都将布置传统的时令花卉和鲜花插花,典雅秀美的劈梅,多姿多彩的造型水仙,春意盎然的杜鹃摆花等,另有娇艳的仙客来、冷艳的芋叶甘蓝、端庄的山茶与怒放的茶梅交相辉映,而常青的松树、挺拔的修竹又与暗香浮动的梅花组成活色生香的“岁寒三友图”,给萧瑟的冬季增添了几抹亮丽的色彩,园内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气。
拙政园的主要景点有:涵青亭,秫香馆,天泉亭,芙蓉榭,缀云峰,玉兰堂,见山楼,荷风四面亭,香洲,松风水阁,小飞虹,远香堂,海棠春坞,听雨轩,雪香云蔚亭,梧竹幽居,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夜景),卅六鸳鸯馆,波形廊等。
拙政园介绍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 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 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其次是建 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 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 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 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 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 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 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 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 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 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 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 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靠南的若干次景区则多是建筑围合的内聚和
较内聚的空间,建筑的密度比较大,提供主 人生活和园居活动的需要。园中部的布局主 要以次景区的“密”来反衬主景区的“疏”, 既保证了后者的宛若天成的大自然情调,又 解决了因园林建筑过多而带来的矛盾。 中部的拙政园是典型的多景区多空间复合的 大型宅院,园林空间丰富多变、大小各异。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 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 景观取自植物题材 。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 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 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 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 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远香堂
远香堂与西山上的雪香云蔚亭隔水互成对景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七十二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园址在唐代有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注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斌》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园主与当时画坛吴门派领袖文徵明是好朋友,故邀其共同进行规划设计:因低凿池,因高堆山,又随宜点缀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并错落构置堂、楼、亭、轩于园中,使这座园林一开始就其有清秀典雅的自然风貌。
明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景绘成拙政园图三十一幅,并各题以咏景诗,又作《王氏拙政园记》,记录了建园之初的自然雅朴的景象。
王献臣去世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徐氏,清人袁学澜曾有绝句“十亩名园宰相家,花时门外集香车,百年堂构经纶业,只付樗蒲一掷奢”来感慨是园命运之多变。
徐氏子孙后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侍郎王心一购得园东部废地十余亩,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因慕东晋陶潜隐士风骚,取名为“归田园居”。
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竹香廊、啸月台、放眼亭等景,当时诗人沈德潜曾作《兰雪堂园记》来赞美园景,后来园林亦渐荒废。
园林中、西部的兴衰变化较多。
清初名士钱谦益(牧斋)曾构曲房于此,安置金陵名妓柳如是。
后来大学士海宁陈之遴购得花园,重加修葺,多置奇花美石,其中有珍贵的宝珠山茶花,冠绝当时江南文人园林。
康熙元年(1662),因园主获罪,园没为官产,随即改为兵备道行馆,成为苏州一处府署花园。
后来陈之遴案平反,花园发还其子,不久即售与吴三桂之婿王永宁。
在吴三桂举兵反清被歼之后,王永宁自尽,花园又归公,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烨南巡曾到过此园。
以后苏松常道署裁撤,园林颓圮,渐渐散为民居。
乾隆初年:太守蒋棨修复了中间部分花园,取名为“复园”;太史叶士宽购得西部旧地营建“书园”,拙政园便成为相互分离的几座小园林。
苏州拙政园简介的由来
苏州拙政园简介的由来
苏州拙政园是一座著名的园林,位于苏州市内,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位清朝的高官、文学家和书法家,名叫王士禛。
这位王士禛曾在18世纪中期担任过苏州知府,并在此期间创建了这个园林。
拙政园的名字来源于王士禛的一首诗,其中他自谦自己的政治才能:“不学无术称拙,不通世务号愚。
”因此,这个园林被命名为“拙政园”,以纪念这位有才华却谦虚的官员。
拙政园始建于1760年,占地面积约为5.2公顷,包括许多传统的园林元素,如假山、曲桥、水池和精致的建筑。
这个园林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和精美的艺术品而闻名,是中国园林的杰作之一。
拙政园于199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成为了苏州市的一大旅游景点。
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欣赏这个园林的美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 1 -。
苏州园林拙政园介绍
苏州园林拙政园介绍
苏州拙政园历史悠久,位于苏州古城中心,拥有着苏州标志性建筑和园林景观。
历史上著名的苏州园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精华的代表之一,也是苏州古城的核心景点。
它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被誉为“花园之城”,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建于元朝,历经清朝,原名“玉衡园”,是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所建。
由弘历皇帝招安,为兵部侍郎杨栋坊家族,把它改为拙政园,十分完美地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多方面融入其中,是一处集宫殿、花园、庙宇及池塘等各种自然主题元素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园林。
拙政园内有建筑物300余座,树木3000余株,园林由水沟构成,布局错落有致,彰显出淳雅的风格。
其中的著名建筑如“苔丝坊”、“打太极坊”和“六合楼”等,均有精美别致的雕刻雅礼,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明。
其中还原有古老的花卉,如紫叶花、红花月季等,以及众多的桂花、紫荆花、柳树、竹林、梧桐树等,特别是桃花、梅花、柳树等,一片花香缭绕,把苏州这个古城变成一片美丽的园林。
众多的鱼儿在池塘嬉戏,湖面上成群结队的宝莲鸭也添趣,让人们流连忘返。
拙政园除了精美的建筑和绿树之外,还有苏州本地特色的礼仪和习俗,有“乡亲兴宴”、“赏荷赛龙舟”、“供人赛客”、“彩
艳灯新”等诸多习俗、活动时而上演,充满了浓浓的节庆气氛。
苏州拙政园的建筑和园林景观传承了悠久的历史,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更使苏州古城大大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它不仅是苏州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一处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古建筑文化名城。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下面店铺整理了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苏州拙政园介绍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
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拙政园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
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
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
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
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
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
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
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
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
西园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
两馆共一厅,内部一分为二,北厅原是园主宴会、听戏、顾曲之处,在笙萧管弦之中观鸳鸯戏水,是以“鸳鸯馆”名之。
浅谈苏州「拙政园」的历史典故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
当时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于是以大弘寺址拓建成园林。
名字取于《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王献臣的仕途并不顺利,两次被东厂诬陷,虽为御史,但受过刑、下过狱,后来被贬为广东驿丞,再后来任永嘉知县。
罢官之后,郁郁寡欢。
他之所以取“拙政园”这个名字,寓意是想像潘岳一样,退隐林下,和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
王献臣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一夜豪赌,把宅子输给了徐氏,徐氏一家住了五代后废弃。
崇祯四年,侍郎王心一买了摘自东部的10亩荒地,再次修建园林。
后来的400年间,拙政园渐渐演变为三座园林。
东区的面积大约有31亩,园子的入口在南端,经过门廊、前院、过兰雪堂,便进入园内。
东侧是面积广阔的草坪,草坪洗面是土山,上面够木构亭,四周有流水。
西北有密植的黑松,林子的西侧为茶室,再西侧有复廊,上有漏窗透景。
中区是整个园子的精华,面积大约有18.5亩,其中水面占1/3。
早期的拙政园以“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当时,拙政园占地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
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
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
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经历一百二十余年后,明崇祯四年(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
王心一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
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其中,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
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
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中部是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
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
天下园林之母——苏州拙政园
天下园林之母——苏州拙政园
江苏苏州的拙政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东部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是以池岛假山取胜的“复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拙政园初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里的“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阖,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
这种现象,被称作“移步换景”。
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时时洋溢着温情脉脉的家庭气氛,全园体现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们苦苦追求的“人间天堂”。
近年来,拙政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两季举办杜鹃花节和荷花节,届时花姿烂漫,清香远溢,旅游者可选择这个时候前去参观,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素雅幽静的古典园林之美。
拙政园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
原“补园”
原“拙政园” 原“归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62亩,分为 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东部:
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 东部归侍郎王心一。他将“拙 政”改名为“归田园居”,取 意陶渊明的诗。 东园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 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 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 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 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 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 峰等。
中部:
部分为全园精华 之所在,中区面 积约为18.5亩,其 中水面占1/3。水 面有分有聚,临 水建有形体各不 相同,位置参差 错落的楼台亭榭 多处。
远香堂
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堂北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
小飞虹
西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 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 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 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
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归田园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雪堂
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芙蓉榭
天泉亭
涵青亭
缀云峰 《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 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 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 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 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 海棠春坐,清风、明月、我
“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为什么要用“拙政”二字
“四⼤名园”之⼀的拙政园为什么要⽤“拙政”⼆字说到中国四⼤名园,不得不重点提⼀提苏州的拙政园,很多⼈去拙政园都是奔着景⾊去的,但很少有⼈知道为什么这座园⼦要叫“拙政”,“拙”?有笨的意思,难道是说这座园⼦的主⼈很笨?NO,NO!哪有⼈管⾃⼰的园⼦叫“笨园”的,那么,这拙政⼆字啥意思呢?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其最早的主⼈是⼀位叫王献⾂的御史,这位王⼤⼈从⼩出⽣在官宦世家,受的是最纯正的孔孟之道,他年轻时⽐较顺利,考什么中什么,在朝廷为官时,因为办事得⼒,刚正不阿,最后被皇帝升职为巡察御史。
当然喽,⽼天爷不会让你⼀直这么顺利的,正当这位王⼤⼈事业如⽇中天的时候,⼀次“意外事故”彻底改变了他的⼀⽣:⼀天,王献⾂奉命巡察京都东安门北东⼚,因为他执法⽆私,得罪了东⼚的太监,在那个年代,你敢得罪东⼚太监那可是有性命之忧的,于是乎,这位王⼤⼈抱着“打死也不屈服”的信念被打⼊了⼤牢,受尽了各种折磨。
时间转眼到了正德元年,当时新皇帝登基,要对旧⼤⾂的案⼦来个重新核查,搞搞“⼤赦天下”,于是,王⼤⼈终于得以平反,重新任⽤为浙江永嘉知县。
可这个时候的王献⾂已经对官场彻底失望了,他现在唯⼀想做的就是回到⽼家,隐居起来,过个平常百姓的⽣活。
来到永嘉后,王献⾂听说这⾥的九鲤湖九仙祠特别灵验,有求必应。
于是他夜宿九仙祠希望得到仙⼈托梦指点。
在睡梦中,王献⾂梦到了⼀个仙翁,这仙⼈笑眯眯的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有两个愿望,⼀个是为你的⼥⼉找⼀好⽼公;第⼆个你想在家乡建个好宅⼦安享晚年。
其实这两都不难,你⼥⼉的姻缘嘛在上海的龙华寺⾥,⽽你要的好宅⼦就在姑苏城的东边,那⾥有⼀破庙!”说完,仙⼈就消失了。
第⼆天,王献⾂按着仙⼈的指⽰先来到上海的龙华寺上⾹祈福,没曾想遇到了昆⼭状元朱哲⽂⽗⼦,这朱状元也在为⼉⼦找媳妇,两家⼀看,挺般配,就结成了亲家。
接着,王献⾂⼜来到了姑苏城的东边找破庙,没想到还真找到了,这庙原是元朝的太弘寺,如今已经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了,于是,王献⾂买下了此地,并建了⼀座园⼦,即现在的“拙政园”。
拙政园的名词解释
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
明正德八年(1513年),解官回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基建造宅园,取西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
园子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他儿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时的命名——拙政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拙政园的介绍或者咨询当地人以获取更多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兰雪堂: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
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
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
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
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听雨轩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
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
”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
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
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
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
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
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
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
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
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
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
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
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
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
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
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用在此处十分贴切。
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
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
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
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
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
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
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
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
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宜两亭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
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
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
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
“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
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
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
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这里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
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
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
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卅六鸳鸯馆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
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
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
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
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
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