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贯彻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贯彻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连接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关系着百姓的民生冷暖。
基层治理保障的是民生、守护的是民心。
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民生“小事”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下好基层治理“绣花”功夫,以治理的成效力度彰显民生保障温度。
凝聚基层力量,筑牢民生保障“强堡垒”。
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基层治理成效扎不扎实,困扰群众的民生难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引领力。
要织密组织体系,坚持基层治理工作在哪里,党的建设工作就应延伸到哪里,以强劲有力的组织架构,不断推动组织力量进楼宇、入网格、联居民,让组织根系延展深扎到治理末梢、覆盖到千家万户。
合作共治是基层治理的要义,也是让治理更有力度的重要条件。
基层治理不是一方“独角戏”,而是党组织引领下的“大合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治理“主心骨”作用,整合分散资源,凝聚治理合力。
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共治平台,将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凝聚在一起,实现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享受服务,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立足基层实际,找准民生改善“发力点”。
如果基层治理发力不精准,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很难取得实效。
做好做实基层治理工作,需要遵循地区自身发展规律,契合民生、靶向施策。
当前,各地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以有力举措推进民生保障的“最优解”,不管是妇女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党群阵地提档升级,还是小区适老化硬件改造,开展精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都是本着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的。
各级党组织要针对基层的不同特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探索让群众得实惠的治理新路子,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典型事例
让我们回顾一下首创精神的基本含义。
首创精神是指在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的精神品质。
在当今社会,首创精神被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一些典型的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个体或组织并未发挥出首创精神,甚至是出现了一些反面教材,这些事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校或教育机构未能充分发挥首创精神。
典型的情况是,一些学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闭目塞听。
他们可能会一味地追求传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做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 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些企业领导和管理者也存在不发挥首创精神的情况。
他们可能过分依赖于已有的经验和模式,对新的市场变化和管理理念缺乏接受和应对的能力。
这样的企业往往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他们的员工也缺乏创新意识,无法为企业带来新的思路和动力。
3. 政府部门在政府部门中,有时也可以看到一些官员和公务员未能发挥首创精神。
他们可能局限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对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政府公共服务的滞后和不足,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发展。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有所启示:1. 引导学校和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科研中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2.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市场变化和新技术的应用,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创新,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3. 对于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官员和公务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和创新。
不发挥裙众的首创精神的典型事例存在于教育、企业管理和政府部门中。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枫桥经验”的启示
理论前沿“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历了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一、党建引领是“枫桥经验”的鲜明特色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为此,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
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50多年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枫桥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其范围由主要运用于公安、综合治理等领域逐渐扩展,从传统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群体服务管理、环境治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企业治理和网络治理等方面均有新的实践和经验,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良好范本。
“枫桥经验”体现在基层治理上有诸多方面,其本质特征是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始终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党的领导保证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以精准服务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基层治理成效检验基层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枫桥经验”的启示 罗宗毅 郭鲁江【摘 要】基层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应注重哪些关键环节
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应注重哪些关键环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特别注重。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要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严格的组织生活、教育培训等方式,使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其次,要完善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
明确党组织在基层事务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确保党组织的意图在基层治理中得到有效贯彻。
再者,要加强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通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拉近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完善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保障基层治理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
要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制度,规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程序和方式,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
同时,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明确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责,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基层治理队伍是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关键。
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
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基层干部学习先进的治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作者:孙修真来源:《行政与法》2014年第06期摘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贯穿于整个社会治理的始终。
本文从“善治”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善治”、群众路线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内在联系。
提出应在“善治”理念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社会治理的前提、基础、关键、本质、重点、核心六个方面重构社会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善治;群众路线;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6-0049-05收稿日期:2014-04-15作者简介:孙修真(1985—),男,山东济南人,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党委纪检干部,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宪法、行政诉讼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社会建设方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贯穿于整个社会治理的始终。
本文从“善治”理论的角度阐释了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将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相契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
一、“善治”理论概述“善治”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盟针对政府治理失效的一种回应。
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根据“善治”的英文(Good Governance)翻译为“良好的治理”的。
①“善治”作为西方政治学中关于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一种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善治”的原意为“良好之治”,其逻辑结构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基于国家通过向社会让渡权力而获得公民对其权威的认可与尊重,从而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进而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社会治理过程。
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并且善治是“公共管理中的帕累托最优”。
[1]由此可知,“善治”的本质在于政府抑或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对社会事务的合作治理,体现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协调互动、合作共治。
①“善治”理论之所以兴盛不衰,说明“善治”具有坚实的基础与良好的价值诉求。
群众首创精神发言稿范文
群众首创精神发言稿范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种伟大的精神——群众首创精神。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群众首创精神的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群众首创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精神源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群众首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一、群众首创精神的内涵群众首创精神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为实现美好生活目标,勇于创新、善于创造、不断进取的一种精神风貌。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勇于创新: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人民群众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
2.善于创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3.不断进取: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群众首创精神的意义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群众首创精神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科技创新、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群众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在创新创造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全民族的精神风貌。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改善民生、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如何弘扬群众首创精神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群众首创精神,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热情。
2.搭建创新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创新创造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创新创造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作者:潘超英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2021年第1期潘超英中共诸暨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综治战线和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一面旗帜。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改革开放以来,枫桥镇依靠群众,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为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4次到诸暨考察,其中有两次专门调研考察“枫桥经验”。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
特别是2019年以来,“枫桥经验”先后被写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标志着“枫桥经验”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同时也赋予了“枫桥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新的时代使命。
诸暨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高举“枫桥经验”旗帜不动摇,有效构建起党建统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防并举”、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成功实现省平安县市“十五连冠”,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诸暨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经验做法如下:一、聚焦“探索”向“引领”转变,进一步加强“枫桥经验”顶层设计“枫桥经验”之所以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在于我们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抓牢“党领民治”的基本内涵。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
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枫桥经验”创新发展,致力于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谋划“枫桥经验”的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及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发展制度体系。
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举例
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举例
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创新实践中,敢于探索、勇于尝试、勤于思考、善于创造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杨柳青剪纸:杨柳青是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之一,但在上世
纪初时几乎失传。
1962年,天津杨柳青剪纸艺人王福来在掌握传统
技艺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开创了新风格,使得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 垃圾分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垃圾处理成为环保和城市管理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方的居民自发开始进行垃圾分类,逐渐形成了一些可行性方案,成为当地的垃圾分类模式,这种精神促进了垃圾分类的全面推广。
3. 民间医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医学的地位逐渐下降。
一些民间医师因为自身疗效显著而得到广泛认可,例如河南省的“胡老师”就因为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而享有盛名。
他们在传承和发展传统医学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和突破,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人们的勇气和智慧,更是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热爱和责任。
- 1 -。
关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作文
关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民群众首创精神历史长河中,民群众始终社变革进步主力军。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在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区委党校李新霞老师《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授课,李新霞老师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前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创新社会管理要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数属于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救助等问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
同时,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通过学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我们要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管理?广义上,社会管理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党的群众路线知识测试题答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知识测试题一、填空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2.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4.群众路线是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共命运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
5.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6.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出现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
7.回顾党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最宝贵的一条经验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和坚持群众观点,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鲜明的政治立场。
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10.党章规定,唯一而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1.人民的根本利益。
12.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的立场,1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包括: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办事的原则。
14.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二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三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农村社区治理如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农村社区治理如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农村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
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治理效能、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群众是农村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对社区的情况最为了解,也最有发言权。
然而,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例如,一些群众缺乏参与治理的意识和积极性,认为治理是政府和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群众对治理的内容和方式知之甚少,无法有效参与;还有些地方缺乏有效的群众参与渠道和平台,导致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难以传达和落实。
要想充分发挥群众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群众认识到自己是农村社区的主人,社区的发展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
可以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渠道,宣传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和群众参与的意义,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树立群众参与治理的典型榜样,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及时、准确地向群众公开社区治理的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决策过程、财务收支等,让群众了解社区治理的全貌。
可以通过设立村务公开栏、建立社区微信群等方式,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只有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群众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积极参与到治理中来。
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渠道和平台至关重要。
例如,可以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让群众有机会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定期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参与平台,方便群众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
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参与能力。
针对农村群众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
社会治理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社会治理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作者:丁元竹来源:《西部大开发》2014年第06期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当下的改革面临的矛盾更多,更加复杂,尤其是涉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利益格局调整,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参与。
改革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人民。
我们要创新社会治理,同样要坚持这个道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治理是驾驭和引导社会与组织的艺术就世界范围而言,“治理”一词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包括组织治理,也拓展到问题治理,不仅拓展到地方和国内问题的治理,还拓展到全球问题治理。
从各国经验看,治理是一门驾驭和引导社会与组织的艺术。
治理是决定权力如何应用,决策如何做出,居民或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的结构之间、过程之间以及传统之间的互动。
治理不仅决定走向哪里,而且也决定谁应当参与决策和以什么样的资格参与。
一些国家的治理经验表明,公共对话与政府的信任度之间有明显关系,公共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信任度。
社会治理,则是指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
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结构或关系不只是政府内部的制度结构和关系,还包括社会部门的结构和关系,对决策产出发生重要影响——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之一,事情越复杂,政府的局限性越明显。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公共关心的重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问题等非常复杂,以至于不能仅仅依赖政府单独决策,有很多问题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持续发展的人类需要一个全球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做好群众工作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做好群众工作作者:陆晓春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4年第01期【摘要】党的群众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改革目标。
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在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组织、引领、教育、动员、服务群众是目前亟需深入研究讨论的问题。
做好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工作,要构建协同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要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功能,要全方位、多层次、网格化、社会化、集聚资源做好群众工作。
【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群众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我国社会建设做出了新部署,设定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其亮点是:(1)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2)把“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把“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主题,要求“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序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4)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单独部分阐述,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
这些部署、目标和要求丰富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精神内涵,开启了我国社会建设新航程。
这个新航程需要破解的新问题之一,就是怎么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做好群众工作。
一、群众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什么是党的群众工作、怎么样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等问题,上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对社会建设的规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但是,就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群众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有哪些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其规律。
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念创新社会治理
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念创新社会治理作者:蒋显荣杨翠婷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8期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内容,是指导改革开放的方法论。
“创新社会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的路径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人民主体地位”;社会治理;创新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80-02在党的历史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
标志党从理论上正式提出了处理社会问题要从社会管理模式过渡到社会治理模式。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内容,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论。
一、创新社会治理需要人民主体地位观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中就鲜明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不仅体现在社会革命的过程中,还体现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写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所必需坚持的八项基本要求当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高度自觉,这一自觉更要延伸到社会治理创新之中。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社会治理的演进,走过了一个从政治过程向管理过程,再到治理过程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政治自身开始分化,从政治中分化管理,弱化政府对经济事物的干预职能,让市场充分发育,但市场经济发展积累的社会矛盾靠市场本身无法解决,需要政府再次积极有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问题,需要政治主体开辟新的实践路径来解决。
我党现在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既包含着政治的内涵,又包含着管理的内容。
“社会治理”既符合现代社会处理矛盾的机制,又符合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规律,“社会治理”既体现政府的积极作为,又突出社会主体的参与互动。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
。
种 种 复 杂 的 原 因 在 生 产 生 活 中表 现 出
,
造 鼓 励 农 民 干 事 业 帮 助 农 民干 成 事 业 的社会 氛 围
,
年
1 1 月 16 日
,
在 全 国优秀
很 强 的依 赖 性 这 种 依 赖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
并 为 农 民群 众施展 才华
、
农 民工 表 彰 大会 上 国 务 院副 总理 张德
开 放 以来 数 以亿计 的 农 民怀 着 对 美好
发 挥 其 首 创 能力 的 重 要 原 因 。
、
以最 大 限度地 满足 农 民 的意愿 。 只 有这
生 活 的 渴 望 对 光 明 未来 的 憧 憬 勇 敢
、
,
因 此 提 高 农 民 的 自主 意 识 减 少 对 外
样 农 民群 众 才会 继 续 凭 借 着 自 己 的 创
,
地 走 出 农 村 进 城 务 工 或 在 乡镇 企 业 就
,
界 的依 赖 性 是 促 进 农 民 发 挥 其 首 创 精
造 来推动 各项 改革的顺利发展 为我们
,
业 以特 别 能 吃 苦 特 别 能 奉 献 的精 神
,
、
、
,
神 的首要 任务
。
只 有 改 变 农 民在 生 活 生
,
全面 建 设小康社会继续提供 源 源 不 断
改 革 发 展 中发 挥 主 体 作 用 和 首 创 精 神
到 群 众 中去
、
”
,
是 党和 政府 充 分 尊 重 农
。
持执 政 为 民 紧 紧依 靠 人 民 切 实造 福
、 、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张光美任何宏伟的蓝图都是由人去描绘的,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靠人来完成的。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与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实现预定的目标与任务,我认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各项社会主义宏伟目标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都是努力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实践证明,我们的一切工作,无论文化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无论宏观调控还是微观操作,都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
只有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我们的各种宏伟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为人民群众搭建创业平台,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首先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它群众中的先进分子。
基层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基层社会治理先进经验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多元共治: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
3. 科技支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社会预警、公共安全管理等。
4. 预防为主:坚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相结合,加强源头治理,注重在社会治理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5. 法治保障: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确保社会治理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6. 文化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7. 群众参与: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力量,共同推进社会治理。
这些先进经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还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而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维护公平正义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的活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治理是驾驭和引导社会与组织的艺术
就世界范围而言,“治理”一词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包括组织治理,也拓展到问题治理,不仅拓展到地方和国内问题的治理,还拓展到全球问题治理。从各国经验看,治理是一门驾驭和引导社会与组织的艺术。治理是决定权力如何应用,决策如何做出,居民或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的结构之间、过程之间以及传统之间的互动。治理不仅决定走向哪里,而且也决定谁应当参与决策和以什么样的资格参与。一些国家的治理经验表明,公共对话与政府的信任度之间有明显关系,公共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信任度。
合理的利益格局和公平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充满创造力的源泉。要敢于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解决人民群众在社会领域中遇到的各种切身利益问题,敢于碰社会领域中的硬骨头,特别要努力消除传统社会和文化中长期积淀的阻碍国家现代化的诸如官本位、泛行政化趋势等障碍,加大力度改革计划经济中遗留的阻碍社会和谐的因素。
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当下的改革面临的矛盾更多,更加复杂,尤其是涉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利益格局调整,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的,“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事都由他们自己来办,我们只包百分之二十就好办了。”发展必须依靠人民,改革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人民。我们要创新社会治理,同样要坚持这个道理。
社会治理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当下的改革面临的矛盾更多,更加复杂,尤其是涉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利益格局调整,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改革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人民。我们要创新社会治理,同样要坚持这个道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不断完善决策模式,尤其要鼓励社会各个方面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如何决策?这需要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全球各种挑战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避免社会治理危机或通过社会治理避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应当看到,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开发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实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社会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的框架。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正确理解社会治理,首先要意识到重视公众利益并不意味着要约束政府,但是政府应当与其他角色包括媒体、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等分享共同利益,并经常在公共问题上保持一致。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适应了我国新时期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的新期待。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没有彻底厘清,政府时常越位、缺位和不到位,部分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不能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果失去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参与,注定很难成功。因此,如何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直面的问题之一。最有效的办法是,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减少权力对市场运行的干预,在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基础上,创造发展机会的公平均等,鼓励人民创业和就业,鼓励公众自我管理自己的公共事务,最大程度地调动各阶层民众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必须明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各自的责任。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和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各种社会活动、居民的公共参与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内进行,社会要通过居民的参与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秩序与活力统一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社会治理,则是指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结构或关系不只是政府内部的制度结构和关系,还包括社会部门的结构和关系,对决策产出发生重要影响——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之一,事情越复杂,政府的局限性越明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公共关心的重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问题等非常复杂,以至于不能仅仅依赖政府单独决策,有很多问题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持续发展的人类需要一个全球的社会治理机制。
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Hale Waihona Puke 去的35年发展中,中国社会的治理和体制结构一直在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法制在替代人治;立法与执法的分离;部门之间的壁垒在打破;公众越来越多参与立法、执法和政策制定,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释放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