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最佳配置问题与调控途径之研究(下)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最佳配置问题与调控途径之研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而三峡库区作为中国境内著名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之一,其土地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最佳配置以及开发利用的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调控途径。
本文将从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利用与调控出发,展开相关研究探讨。
I.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现状三峡是我国第二大水库,除了水利工程以外,在经济社会和区域生态等方面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峡库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好的交通条件。
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但其自然条件也较为复杂,土地利用与开发面临着不少问题。
1.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三峡库区地势复杂,有许多山地和峡谷,以及不少陡峭的山坡。
这些地形地貌对土地的分布和利用产生了限制。
同时,三峡库区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大,极端天气时常出现,可能对土地利用和种植带来一定的影响。
2.土地利用方式亟待改进目前,三峡库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是农业和林业,但这些领域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技术创新等。
此外,一些地区还存在耕地、荒地和建设用地等土地分配不当以及滥用等现象,导致土地资源被浪费和破坏。
3.生态环境恢复形势需要改善三峡库区工程的建设过程及其后续使用、运营环节,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和改善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应该加强监管,制定政策,采取科学的措施,从根本上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II.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最佳配置的问题1.土地供求关系的矛盾在三峡库区,土地需求和供给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库区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如建设工业园区、城市新区、旅游景区等,会占用非常大的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加之生态保护需要,土地供应相对有限。
如何在土地供需关系矛盾的情况下实现土地资源最佳配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长江中游,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主要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要问题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兴建三峡水库时需要淹没大量土地,导致了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涨,沿江岸线形成了大片的水域,原有的湿地、林地等生态系统被破坏。
2. 农业发展问题三峡库区的农业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土地资源的减少,水库的蓄水造成许多耕地被淹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土壤的质量下降,水库库区的土壤基本上是由长江和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泥沙,土地肥力较低,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3. 产业发展问题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库区地理环境对于传统产业的影响较大,加强特色产业的开发仍然需要面对一定的人才、技术、市场等问题。
4. 环保和资源利用问题由于三峡库区地区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发展历史,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资源效能低下,一部分资源利用受到限制。
二、对策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针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植树造林等方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可以推动建设生态示范区,推动生态产业增加值,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
2.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峡库区可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实施科技兴农、生态农业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拓展特色产业和提升竞争力三峡库区可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特色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拓展市场,并且不断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库区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4. 加强资源管理和环保三峡库区可以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通过推广资源节约型、环保型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并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峡库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生 态 系统遭 受严 重 冲击 。恶 劣 的环境 难 以支撑 经
济 的健 康发 展 ,落 后 的经 济难 以支援 环 境 的 持续
改善 。 峡库I X是一 个 冈 峡 程兴 建 而 形成 的特 1 殊社 会经 济地 理 区域 。由于 受 自然 条 件 限制 等 多 种 冈素 影 响 ,库 『 经 济发 展 及 资源 环境 脆 弱性 仍 又 = 然较 强 。 峡 库 区既 是 经济 落 后 的地 I 又是 生 态
、
三 峡 库 区的 战 略地 位 及 现 状
峡库 区是 指 南于兴 建 长 江 = 峡 水利 枢 纽T = 程而 被水 库淹 没 的地 区
从地理上看 , : =峡库区位于 2 。6 3 o5 N、 9l ~ l2 l6 5 ~ l。 0 E, 峡 库 区区域 如 图 l 示 . 0 。0 l0 5 i 所
摘
要 :三峡 库 区地 位 的 重要 性 与 库 区现 实状 况 的 严 峻 性 迫 切 需要 一 种 新 的 思路 从 策 略 和技 术 层 面 上 来指 导 库 区社
会 经 济 可持 续发 展 . 策 支持 系统 ( s 已成 为现 代 管理 中科 学 的决 策手 段 。 为此 , 文提 出建 立 “ 峡 库 区 资 源环 境 可持 决 Ds ) 本 三 续 发 展 决 策 支持 系统 ” 构 想 , 索在 特 殊 区域 中资 源环 境 与 经济 可持 续发 展 相 协 调 的 新 模 式 。 的 探 关 键 词 : 策 支持 系 统 ; 决 三峡 库 区; 资源 环 境 ; 可持 续发 展
如何 存经 济 落后 的基础 上 ,既能 加 快 经济 发
包 括 湖北 省 的宜 昌县 、 归 县 、 山县 、 姊 兴 巴东 县 , 重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1、前言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
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
三峡库区的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
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2.1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
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 966.44万人(2000年)。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
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
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
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
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亿m3。
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
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三峡工程前后历经几十年的调查论证,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现如今三峡工程都已竣工,即便是它在各个方面都带给了我们巨大的好处,但也不能否认它的各种负面影响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1 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不但可以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华东、华南、华中地区提供大量的清洁电力,而且可以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动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长江流域以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1防洪防洪是政府决策修建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峡工程巨大的调节库容,可以非常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工农业精华地区。
但地面普遍低于洪水6-17米,全靠总长33,000多公里的堤防保护。
而长江古洪灾频繁到约10年一次,洪水威力强劲。
三峡大坝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
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坝的危害。
1.2发电三峡电站共装有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无论从装机规模还是多年平均发电量比较,三峡水电站均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约占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1/6,多年平均发电量约占中国水电发电总量的1/4,缓解了全国电力供需矛盾。
此外,三峡输电线路形成了以三峡为中心、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联网格局,可以实现水火互补、跨区域电力交换,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3航运长江是中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年运量约占内河总运量的80%,是联系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但宜昌至重庆的660公里河道,在天然状况下急流险滩密布,制约了长江航运的发展。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以后,水库回水可以到达重庆,使大坝上游600多公里河段的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使运输效率提高,运输成本下降,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此外,蓄水还将改善长江中游枯水季节的航道条件,通过增加水库下泄流量,可增加枝城至城陵矶河段的通航水深。
库区绿色发展的难点与突破r——以三峡库区为例
库区绿色发展的难点与突破r——以三峡库区为例陈耀;汪彬【摘要】库区经济具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以水域范围为界限、涉及多个管理主体、承担功能多样化等;绿色发展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峡库区既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库淹没区,也是长江上游重点生态保护区,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的矛盾、生态脆弱与贫困落后的矛盾、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整治、移民可持续性生计等一系列难题.三峡库区绿色发展,需要加快对水域资源产权的确权,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和实施精准扶贫制度,实现全面脱贫致富;构建地区和部门协同发展机制;并对接国家战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期刊名称】《西部论坛》【年(卷),期】2016(026)002【总页数】9页(P81-89)【关键词】库区经济;三峡库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生态补偿;协调发展【作者】陈耀;汪彬【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248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F061.5库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形态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库区经济发展主要以加强地区资源开发与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
关于库区经济的发展问题较早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综合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简称TVA)是国外库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之一,其对该流域的成功开发与管理,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库区开发与管理的普遍关注。
我国学者也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发展经验进行了介绍与总结,如陈银太(1998)、张帅(2001)、黄贤全(2002)等介绍了水利水电部门对田纳西流域水利资源开发的经验,陈湘满(2000)、李颖等(2003)、汪一鸣(2013)等则侧重于跨区域管理、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政策等视角对TVA进行了深入剖析。
运用循环经济促进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
-
6 -
维普资讯
重 庆 三 峡 学院 学 报 2 o o 6年 第 6期
固体废 弃物堆存超过 6 0 万 t 00 ,每年排进水库未经 处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超过 6亿 t ,加上
三 峡工程建设产生移 民 10万人 ,库 区就 地需 2 要安置移民 10 0 万人,其 中四分之三 是城镇移 民, 再加上 “ 农转非 ”移 民、失地农村移民、进城 务工 农 民和其他居 留在城镇的流动人 口,汇 集成一支庞
收稿 日期:2 0- 8 2 060-5
作者简介:梁福庆 (92) 男,湖北宜昌人,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移民管理咨询中心处长,三峡大学 15-,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库移民管理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段耀芳,男,博士,三峡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朱艳群 ,男,三峡 大学硕士研 究生 .
大的劳动力大军 ,对城镇 就业 市场形成 巨大压力。
农业化肥和农药 的过量喷施,畜禽和水产养殖产 生 的大量生物粪便等 ,对地表土壤、湖 泊径流、水源
地等产生严重污染 ,对库区居 民的生活环境、饮水 和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 . 区生物多样性面临严 重破坏 3库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对于保障人民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资源的状况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以中国三峡库区忠县为例,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一、地理背景:三峡库区忠县三峡库区忠县位于中国重庆市东北部,地处瞿塘峡上半段,总面积为1693.67平方公里。
忠县地势起伏,地形多山丘,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
该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为1036.6毫米。
二、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农用地资源:忠县土地以耕地为主,农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地形复杂,忠县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
2.建设用地资源:忠县重点开发了城镇建设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压力。
3.森林资源:忠县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森林资源利用存在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
4.水资源:三峡库区以水资源丰富著称,忠县地处库区上游,水资源利用是当地的优势。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指标:包括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面积和比例。
2.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反映土地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3.土地资源保护指标:评估土地的保护状况,包括土壤水分保持和保持地表稳定的能力。
4.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反映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与对策建议1.土地资源评价结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发现忠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存在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等问题。
2.加强耕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和改进途径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改进途径摘要:土地利用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土地空间因素的制约,因此研究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对库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可能提供的情况,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改进途径,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三峡库区,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2006-2010 )。
此次规划修编仍按照传统的国家、省、市、县和乡( 镇) 级规划体系进行编制,实行规划指标层层控制,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对辖区内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因此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情况可对三峡库区未来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库区土层瘠薄,保土保水能力极差。
多年来,该区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以及三峡工程和移民安置等造成库区土地利用变化范围广、速度快、随意性强,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因此认识到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途径,可以为未来的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三峡库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1.1自然条件三峡库区是指按照大坝正常蓄水175m淹没所涉及的重庆和湖北的20个县市(区),跨鄂中低山峡谷及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北平大巴山脉,南依川鄂高原,土地总面积为5.54万km2,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合计97.1%,是典型的山地区。
土壤类型总体上的显著特点,一是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地面积小;二是土地结构复杂,垂直差异明显。
该区属于湿软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夏热伏旱。
湿度大,云雾多,年平均气温15~19℃大于10℃积温5000~6000℃,无霜期250~340d,降水量为1000~1300mm。
1.2社会经济条件在社会要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城镇化总体水平低,人口增长过快,科技文素质偏低,粮食持续消费压力大,以及农副产品集贸市场贸易部通畅,阻碍了地方农林土特产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在经济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低,收入来源单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偏低,近4000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小。
长江三峡库区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区域,覆盖面积很大,涉及多种生态环境和资源。
随着工程的建设和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长江三峡库区的土地覆盖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对长江三峡库区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一、概述长江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区域。
该区域覆盖面积很大,包括湖北、重庆、四川等多个省份,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资源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但是,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和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该区域的土地覆盖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长江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林地、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
近年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明显,而林地和草地逐渐减少。
在耕地方面,由于库区的水土条件与下游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库区内的耕地种植面积一直受到限制。
但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库区内的耕地面积逐年增加。
在建设用地方面,由于三峡大坝建设以及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需要,库区内的建设用地面积也在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库区内的居民点和工业用地也在不断增加。
三、生态环境变化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山地、森林、湖泊等方面。
随着三峡大坝建设以及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发生了变化。
在森林方面,库区内大部分为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森林遭受砍伐和乱采滥伐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湖泊方面,库区内的太阳湖、赵家湾水库等湖泊是库区内重要的水源地。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湖泊环境受到垃圾污染和水生活动的干扰,水体质量逐渐下降。
四、影响因素分析长江三峡库区土地覆盖变化的原因很复杂,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环境是影响土地覆盖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库区内的山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这些资源的保护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三峡库区农业土地资源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关键词 : 三峡库 区; 土地资源 ; 可持续 利用
中图分类号 : X 1 9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2 4 0 4 ( 2 0 1 4 ) 6 5 — 0 0 5 0 — 0 6
山灰岩 槽谷 , 为 山地草 甸 土 。 目前 , 三峡 库 区森 林 面 积 2 6 8 . 5 4万 顷 , 森 林 覆
归县 , 蓄水 前人 均耕 地 约 0 . 0 7 h m , 蓄水 淹没 了一 部
分低 海拔 地 区肥 力 较好 土地 , 使 人 均 土地 资 源进 一 步 降低 。移 民安 置 区新垦 土地 虽然 缓解 了部分 人地 矛盾 问题 , 并产 生一 定经济 效 益 , 但 不合理 的 土地资
难逢 的长 江经 济带 建设机 遇 , 走可持 续发 展之 路 , 是
集 中趋势 , 但从 局 部看 , 在相 对 集 中的前 提下 , 各类 土地 都有 一定 的 交错 分 布 现 象 。例 如 , 在 低 山黄壤
宜林 地 区 , 除了有适 宜发 展林业 的大面积 低 山外 , 在
当前这一 区域 主要 而 紧迫需 要解决 的 民生 问题 。 由 于三峡 库 区地 处 上 海 、 南京 、 武 汉 等 重 要 城 市 的 上
源 开发也 引起 了部 分 生态 环 境 问题 , 诸 如 土壤 薄层
化、 沙砾 化 , 水 土流 失和农 业 面源污 染严 重等 。 三峡 库 区是 中 国西 部 比较 贫 穷 的地 区 , 其 土地 资源合理 利用 和生 态环境 建设 因三 峡工 程 的兴建而
盖率 4 6 . 5 7 % 。库 区农用 地面 积为 4 1 0 8 1 2公 顷 , 农
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介绍了三峡库区自然地理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促进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三峡库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保证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保证农民粮食增产、收入增多,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首要任务。
随着全球气温增高,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阻,为寻求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及途径,笔者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总结了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现总结如下。
1 三峡库区自然地理现状三峡库区辖渝东南和鄂西沿长一带地区,东起湖北省的宜昌市,西到重庆市主城区,所辖黔江区、涪陵区、万州区的长寿、梁平、丰都、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和秀山、武隆、彭水等19个县(市)。
三峡库区气候温和,四季气候明显,有丰富的水资源。
三峡库区主要是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境内山峦多且山高而陡,河流也较多,1 000 m以上低山多是喀斯特地貌岩溶山区,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海拔由目前175 m升到3 005 m,库区土地面积64 633 km2,占重庆市土地总面积的78.59%,农耕地125.6万hm2,人口约2 45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在560 m2左右,库区中山地面积较大,约占71.7%,其次是丘陵地,约占22.8%,平原岗地占5.9%,其中部分县区内山地占地面积高达90%以上,有国家级10个贫困县分布在该地区。
三峡库区气候湿润,降雨较多,温度适宜,农区平均温13.0~18.5 ℃,≥10 ℃积温3 000~6 080 ℃,年降水量997~1347 mm。
三峡库区的土壤中紫色土占主要部分,达65%,其他为山地黄壤或准黄壤。
三峡库区资源丰富,有2 013种农作物在此生长,可以很好地被利用,促进该区农业生产[1]。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潜力和优势。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进程加速,三峡库区特色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环境资源利用不合理三峡库区的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环境污染、过度开采等原因,导致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大量的地下水被过度开采,使得当地水资源日益匮乏。
同时,工业、农业等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环境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凸显。
解决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推动治理方案的实施,加强农业、工业等行业的环保要求,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二、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渔业等领域,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生产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产业效能,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特色产业的开发需要满足市场需求,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解决措施:加强产业技术研发,提高特色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推动特色产业向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型。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提高产业内人才素质,推动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公路、水利设施等。
这些都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若基础设施建设不跟上,将会造成特色产业规模受限,市场开拓受阻等问题。
解决措施:优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并进行合理利用、维护,提升物流配送、营销渠道等方面的效率和质量,以满足特色产业的需求。
四、市场需求多变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需要特色产业的时时调整和更新,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经济的提升。
对于三峡库区而言,处于特殊地位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需要开发出精品化、个性化、区域性的特色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把握市场动向,紧跟市场变化。
解决措施:构建市场需求导向,以创新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加强特色产品的品质和形象;挖掘特色资源,改善产品品种,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产品范围;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特色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三峡库区是我国近年来建设的重大工程,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对策。
首先,加强生态保护。
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基石,必须加强其保护。
一方面,要保护和修复库区的植被,建立生态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特有生物。
另一方面,严禁乱捕滥猎和非法采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保持生物多样性。
其次,改善水质状况。
三峡库区的水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到威胁,为了保护水质,需要加强废水和污水的处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对污水和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同时,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加强生态修复与规划。
三峡库区的库水位上升后,导致大量土地被淹没,为了减少淤积和沉积物对水质的影响,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绿化工程,加快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提高水土流失防治能力。
同时,应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库区的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保持库区生态的稳定。
第四,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但常规水电依赖于水库水位,可能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利用,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加强环境监测和建立管理体系。
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需要依靠科学数据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需要加强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对库区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形成管用、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改善水质状况,加强生态修复与规划,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建立管理体系。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环境保护对策,才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篇一一、引言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库区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成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本文旨在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优化的途径,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库区可持续发展。
二、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引起的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广泛,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当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田面积过大,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偏低;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化肥、农药等投入量大,利用率低;三是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土地利用优化途径(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应适当减少农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提高生态用地覆盖率。
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实现农田的集中连片经营。
(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是降低化肥、农药等投入量,提高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引导农民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等生态农业措施。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三)加强土地退化治理加强土地退化治理是改善土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应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如坡改梯、植被恢复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如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等;建立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土地退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生 态 环 境 是 人 类 社 会 生 存 和 发 展 的基 础 . 保 持 良好 的 生
态环境 . 是可 持续发 展 的客观要 求 . 也是 实现 可持续 发展 的
现 实 需 要 三 峡 库 区 作 为 我 国 最 主 要 的生 态 功 能 区 . 其 生 态
涵养功 能对水利 工程 、 水 土保持 、 水质保护 、 生物 多样性等 功
能具有 特殊 的、 重 要 的 战 略 意 义 。重 庆 市 三 峡 库 区 作 为 三 峡
库 区的主要 部分 . 保 护好 重庆市 三峡 库 区的生态环 境 . 是 重 庆市环境保 护 的 目标 . 也是 国家战略 的需 要 。
至世 界最 为特殊 的生态 功能 区 , 其水 土保持 、 水 质 保 护 和 生
流有 6条水 质均达到水域 功能要求 . 水质 改善明显
( 2 ) 水 土流 失未 得到根 本解 决 。 土 地 石 漠 化 程 度 形 势 严
峻。 三峡库 区系古滑 坡 、 坍塌 和岩崩 多发 区 。 水 库蓄水后会诱
论述保护 重庆 市三峡库 区生 态环 境的重要 性 . 指 出库 区蓄水后 生 态环 境得到 改善 。 但整体 趋势仍 然没有得 到根本
中图分 类号 : X 5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0 6 4 ( 2 0 1 4 1 0 4 — 0 6 2 — 0 3
( 2 ) 重庆市 三峡库 区生 态环境 的重要 地位 。生 态环境 是 人类发 展的物质基 础和制约 因素 . 人类 生产生 活所需 的一 切 物质基础 都来 自于与其息息相 关的生态环 境_ 1 _ 重庆市 三峡 库 区位 于长江 中上游 结合部位 . 是我 国生态环境保 护的重 点
万州三峡库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万州三峡库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万州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重庆市万州区,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的所在地。
自三峡大坝建成以来,万州三峡库区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水利发电为主的综合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来分析万州三峡库区的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万州三峡库区的现状。
自三峡大坝建成后,这里的水力发电产量大大增加,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电发电基地之一。
另外,三峡库区还具备良好的航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这为当地的航运和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由于库区地势平坦,土地利用率相对较高,农业也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以水稻和油菜为主的农产品种植盛产。
万州三峡库区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如旅游、物流等产业。
然而,万州三峡库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库区的水位不断上升,导致原本的居民和农田被淹没,这对当地居民和农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导致了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和改善。
从未来趋势来看,万州三峡库区将继续以水利发电为主导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电发电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库区也将加大环保力度,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将成为重要任务。
此外,库区的旅游业有巨大潜力,三峡大坝的建设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因此,未来库区还将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未来,万州三峡库区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库区的交通网络仍然相对不够完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状况。
另外,库区需要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确保库区的发展惠及全体居民。
总之,万州三峡库区目前依靠水利发电为主导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在未来,库区将继续加大水利发电的开发,同时注重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构建
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构建三峡库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受三峡工程建设的巨大影响而倍受关注,而三峡工程建设也给库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注重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改善和优化库区生态环境,应该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
一、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三峡库区因三峡工程在长江三峡建坝成库得名,由湖北宜昌三斗坪以上到重庆江津的20个区县组成,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条件差,人口承载能力极为有限,缺乏对经济发展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
历史上由于陆上交通落后,长江成为对外联系的最主要渠道,加上肥沃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沿江两岸,所以绝大部分城镇都沿江而建,三峡库区淹没水位线以下是传统的地方经济集中的主要区域。
三峡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到1992年全国人大同意兴建,历时70多年,三峡工程兴建规划久拖不定,限制了该地区的正常发展。
1992年以前的40多年间,中央从宏观上控制了对该地区的投入,该地区人均国家投资仅98元,占全国人均国家投资的9.3%。
三峡库区在三峡工程建设以前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地区,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生产率高的规模以上工业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低产出导致低收入,而低收入使三峡库区几乎没有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积累能力,经济发展处于纳克斯所谓的“贫困的恶性循环”。
二、三峡工程建设给库区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三峡工程建设给三峡库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峡工程静态投资900亿元,建设工期长达17年,涉及移民113万,全淹、半淹城镇12个,搬迁、破产、关闭工矿企业1101户。
三峡工程建设的巨大资金投入,形成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开发性移民通过移民补偿金和优惠政策的方式,变生活救济为生产扶持,增强了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淹没城镇的迁建,改变了原有城镇落后的基础设施,提高和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标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罗沙沙【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指导老师】曹团武【专业】化学【正文】1前言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发电量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耕地27820hm2 ,动迁人口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
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对人类尽管有如此多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它对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比如关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人类迫在眉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三峡水利工程举世瞩目,效益巨大,意义深远。
不仅可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提供大量电力,还可增加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但是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土地过垦的丘陵山区。
三峡库区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hm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刘传江,朱劲松(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摘要:随着三峡工程主体工程修建完毕和投入正常使用,三峡工程已经进入人口、经济等方面数据的复核阶段。
此时,对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状况再次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对此概念详细界定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运用我们所拥有的最新的有关数据,对库区的耕地、森林植被以及饲草的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库区植被恢复与发展柑橘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以提高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生态足迹文献识别码:A A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识别码:当前,中国长江三峡大坝业已建成,投入正常运营。
而三峡建设的配套工程之一——三峡库区人口移民与劳动力安置也基本上完成,已进入复核阶段。
在此,三峡库区目前的人口、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现状有必要再次进行评估。
而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的研究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土地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实现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掌握三峡库区的耕地——生态——人口关系,可以对库区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及时为调控措施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可以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以及耕地与环境保护底线,确保粮食与生态安全;还有利于明确库区合理的生态用地规模,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界定及其发展“承载力”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的一个物理量,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最初借用承载力一词的其他学科是群落生态学,其含义是“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配合),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随后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应用到人类生态学中,“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也就应运而生1。
早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也叫做“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不考虑农业投入的粮食产量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
之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6)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所下的定义为:在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相比之下,其限制条件有所放宽,定义的内涵也有所增加。
此后,该定义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总的看来是在概念的界定中就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使之更加符合现实状况。
例如:土地生产能力与投入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在计算承载力的时候就要将这些因素加以考虑;而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伴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同一时段同一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如温饱标准、小康标准与初步富裕标准等等。
以上这一阶段土地承载力研究实质上是围绕耕地——粮食——人口而展开的,它以耕地为基础,以粮食为中介以人口容量的最终测算为目标,即将土地局限于耕地,将生产潜力局限于粮食生产潜力3。
这对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区域中的粮食自给、粮食安全、挖掘耕地潜力以及产业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可以看作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第一阶段。
由于土地问题是由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的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使人类生存发展的土地资源得到保护和改善,因此,在第二阶段,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则着重在“承载体”与“承载物”方面。
对于承载体而言,土地不仅局限于耕地,还包含其它农业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在内的广义的土地;在承载物——即“承载什么”的问题方面,其对象扩展到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如承载的城市规模、人类经济活动规模、土地的纳污能力等,而不再局限在承载人口规模方面。
此时的土地承载力概念又叫做“土地综合承载力”,即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阀值4。
所以说,土地综合承载力之区别于土地人口承载力之处,就在于:一是“土地”不仅仅是指“耕地”;二是“承载物”不仅仅是“人口”(王书华等,2001)。
因此,此时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已经扩展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领域上来,只不过它局限在和土地有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上,如土壤和土地上的附着物(植被、矿产、依附于土地的人造建筑等),而与土地无直接关联的其它方面,如空气、水体等,则不在考虑范畴内。
这可以看作是此阶段“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规模和强度的增大,其影响不再仅仅局限在土地上,而空气、水体这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也不断遭到人类的破坏,人们需求的不仅仅只是资源,还需要资源被利用后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容纳和吸收的场所。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整体影响的衡量指标——这种指标不但要准确,还要简明实用。
于是,“生态足迹”法就被引入并逐渐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这一研究方法最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William Erase和其博士生Wackem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5。
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6。
生态足迹的内涵就是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每一项消费最终都是由生产该项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一定面积的土地提供的。
因此,人类系统的所有消费在理论上都可以折算成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
正是这个原因,笔者将“生态足迹法”归纳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一个具有质的飞跃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几乎所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都可以和土地资源7发生关联。
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CO2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
当这个“脚印”超出了该地区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时,则出现了“生态赤字”,反之,则为“生态盈余”。
纵观“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历程,它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时的突出矛盾相关联的。
早期是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问题提出的,因此研究范畴集中在耕地和粮食上;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粮食问题,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相对来说则更为突出,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与稳定发展的绊脚石,于是,应用生态足迹法可以分析所有人类活动及地区资源环境系统对这种活动的承载状况。
因此,在本文中,也要根据三峡库区的现状及其需求来确定土地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我们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重点放在耕地(包括其它农用地)和库区植被上,前者关系到库区人口粮食自给与产业发展规划问题,后者则关系到水库的使用与百年战略安全(水质与库底泥沙淤积等)问题。
二、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衡量:指标与方法有关土地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该研究的重点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选取和定量计算上,即定量研究方法领域。
郭秀锐等人(2000)将这些研究方法总结为三类:根据环境因子潜力结构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的方法(包括环境因子逐段订正模型和气候因子综合模型)、根据植被潜力结构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的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并讨论了各类方法的使用范围、优点及局限性8。
在这些研究中,有些是单因子的评价,也有的是采用了多指标因子加权综合评价(王明涛,1999)9,还有人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孟旭光等,2006)。
但不管研究的方法如何多样,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步骤,即在计算方法上的两步法:第一步是计算目前土地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具体可以细分为人类所需求的各种不同资源,如粮食、牧草、植被等),即各种资源的“供给量”;第二步是计算人类活动对该资源的“需求量”。
一般而言,第二步的计算是比较容易的,而第一步的计算由于技术原因往往非常困难,因此也就成了各种研究方法的关键和区别所在。
在衡量指标的选取的原则与要求时,既要考虑到指标的现实意义,它要能够清楚的反映承载力的现状,给人一个明析的认识;又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否则便达不到我们研究的要求,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此外,还有诸如区域特殊性原则、系统协调性原则、综合性与层次性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等(王书华等,2001),但这些原则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上面两个要求,只是把它进一步细化而已。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采取如下计算方法上:若土地的某项资源潜在的生产能力即“供给量”为S,而相应的“需求量”为Q,则该项资源的承载力状况为(S-Q)/Q。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计算方法,但它恰恰可以满足前面我们提出的指标选取两大原则要求。
本文将结合有关数据进行如下方面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1.库区耕地承载力主要是库区耕地粮食人口承载力。
此处“供给量”为库区人均标准地面积(S),需求量(Q)为满足一人生存需要的最低耕地数量,承载情况为(S-Q)/Q。
我们知道人均粮食的年需求量约为370千克,而近年来三峡库区耕地的年产量亩产约为250千克,如此算来,则维持一人的粮食需求约需要1.48亩耕地。
因此我们令Q=1.48,则承载力计算公式为(S-1.48)/1.48。
如果值为正,则为可承载状态,为负则是超载状态,即“生态赤字”大小,为零则收支平衡,处于临界状态。
正值时的绝对值越大,则承载状况越良好;负值时的绝对值越大,则承载状况越差。
事实上,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离不开区域分析,以往研究中往往将区域土地承载力系统作为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强调其空间的限制性而忽视其开放性。
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考虑粮食安全是必要的。
但在当前区际贸易的极为频繁、贸易已渗透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所有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情况下,通过货币为媒介,几乎所有资源(含非物质性知识、服务等)从理论上说均可换回粮食。
事实表明许多地区的现实人口数量已远远超出了本地粮食所能供养的理论“承载人口”规模。
所以这项指标只起一个参考作用。
但这一参考作用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它可以反映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状况,进而有利于对区域的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