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等知识,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公式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运用公式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难点: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2.练习题:准备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菜地里的正方形菜地和长方形菜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边形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多边形的特征。
然后介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公式计算给定的多边形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所给条件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组合图形的概念及构成。
2.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发现组合图形中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教材、黑板笔、教学PPT。
2.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记本、尺子、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教学PPT展示几种组合图形(如长方形与半圆组成图形等)。
2.讲解组合图形的定义,并让学生进行回答互动。
2. 推导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1.以长方形与半圆组成的图形为例,提问学生对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2.对答案进行讲解后,用黑板进行图形的细化,让学生自行进行计算。
3.汇总结果,推导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3. 练习1.在黑板上展示几个组合图形,要求学生自行计算它们的面积。
2.让学生交流并互相检验答案,及时纠错。
4. 总结1.让学生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并通过PPT进行展示。
2.总结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课后作业:纸上练习,巩固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比较容易在理解组合图形的过程中犯错误,导致面积计算的答案出错。
针对这一问题,我增加了对组合图形的细化步骤,并在课堂练习中加强了学生的相互检验。
此外,我还结合实际情况,引入了一些有趣的案例,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7《认识平方千米》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7《认识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7《认识平方千米》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这一面积单位,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以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在此基础上,他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并掌握平方千米与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这一面积单位,知道平方千米与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方千米与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方千米。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练习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方千米的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如城市、乡村、公园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方千米。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方千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与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直观演示法,展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过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整理与练习-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整理与练习-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巩固计算技巧。
2. 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巩固计算技巧。
3. 练习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复习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1)教师讲解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强调计算技巧。
(2)学生进行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1)教师讲解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强调计算技巧。
(2)学生进行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进行解答。
(2)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关系教材第7、第8页的内容。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转化。
投影仪,课件,三角尺。
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及平移的相关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平移图形比较教材第7页例1中两组多边形的面积,它们有什么关系?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并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
1.引入。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方格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再指出它的高。
然后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画高。
(教师巡视,注意画得是否正确)(2)教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教材第7页例2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提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指名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3)用投影仪出示方格纸上画的长方形,要求直接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计算。
指名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
(4)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呢?它们的面积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是相等的)(5)小结。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往往不能算得很精确。
特别是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如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我们就不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8《简单的组合图形》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8《简单的组合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8《简单的组合图形》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简单的组合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组合图形的特点,能够正确地画出和识别组合图形,并能够运用组合图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和特点,能够画出和识别基本的几何图形。
但是,对于组合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画出和识别组合图形。
2.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特点,能够运用组合图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组合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2.运用组合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实例、操作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和交流,从而达到理解组合图形的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组合图形的相关图片和实物。
3.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组合图形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由基本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叫做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组合图形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
教师讲解组合图形的定义,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
然后,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组合图形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组合图形的特点。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组合图形,用画图工具画出这个组合图形。
教师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学生完成画图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组合图形的特点。
(教案)第二单元 认识平方千米-五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认识平方千米-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2. 理解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3. 能够运用平方千米和平方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运用;2.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换算。
教学难点:1.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换算及其应用;2. 运用平方千米及平方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平面图、实物模型;2. 课件、黑板、彩笔;3. 合适的课堂活动。
教学方法:交互式探究教学法,示范演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地图,请学生观察并且描述地图上的内容。
2、教师问学生是否知道地图所代表的距离单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单位“平方千米”并且解释每一个字的意思,“平方”代表的是两个相同的单位进行乘法运算,“千米”代表的是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二、引入新知识(20分钟)1、让学生排斥一下拼图,把它们组合成一张完整的图,指导学生认出图片所代表的是一块地面。
2、教师出示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并且问学生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何计算?引入平方千米的概念并解释。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公式 S=长×宽,然后将数学计算公式 S÷1000000,解释求出面积的平方千米。
3、以平面图或模型的形式,再次让学生感受一块土地大小,由此引出何为平方千米的含义。
如每个方格代表一个平方千米,根据已知的土地大小,计算出其数量所对应的平方千米值。
4、通过划分数个面积不等的长方形区域,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大小比较。
三、合作探究(30分钟)1、小组讨论:给出不同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思考这些地方的大小。
提供信息,例如:北京市占地面积是这么多平方千米;孔雀园的面积是这么多平方米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同学之间展开互动交流。
2、分组小活动:特别构思一些地方的面积,让学生进行求解,如:一家公司的占地面积是多少?一块土地需要施药多少平方千米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的场景运用,培养学生的算数思维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一篇教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问题时,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逐步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组合图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2.学具:练习纸、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如拼图、包装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一组组合图形,如一个长方形内部包含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组合图形,并提出问题:如何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见解。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共13个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共13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计算复杂多边形面积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熟练计算简单多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多边形面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具。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彩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如教室窗户、操场、房屋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多边形的特征。
(教案)第二单元 认识公顷-五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认识公顷-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材解析本课程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主要讲解了认识公顷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公顷的概念和由来。
2.掌握公顷与亩的换算。
3.运用公顷测量面积。
在本单元中,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公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亩与公顷的换算,学习面积的测量方法,提高运用公顷测量面积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公顷的概念和由来,掌握公顷与亩的换算关系。
2.熟练掌握测量面积的方法,能够运用公顷测量面积。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意识,加强其数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其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公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亩与公顷的换算关系和面积测量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公顷的概念,掌握面积测量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公顷测量面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方法。
2.数学练习方法。
3.实践操作方法。
五、教学流程1.引入新课(10分钟):1)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思维游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30分钟):1)讲解公顷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介绍亩与公顷的换算关系。
2)讲解面积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3.数学练习(25分钟):1)根据课堂讲解,对公顷的概念、计算方法和面积测量方法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2)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运用图表、数据、实例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互动合作(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通过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思路和答案,让整个班级共同分析和评价。
5.课堂总结(5分钟):1)总结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提出新的问题或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六、教学手段1.黑板+粉笔2.计算器(必要时采用)3.PPT展示4.小组讨论和互动合作七、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是否清楚公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否掌握面积测量的方法并能运用公顷测量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定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定稿)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讨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需要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教学素材: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多边形的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观察、操作。
3.练习题: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多边形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并提问:“你们认为这些图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多边形,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地进行讲解,并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丰富的练习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PPT、练习题等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多边形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一、课题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第二单元《四则运算》1、认识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
2、学会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熟练运用四则运算。
4、正确理解算式和等式的含义,学会解决算式和等式。
三、教学重点1、学会熟练运用四则运算;2、学会解决算式和等式;3、学会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运用加减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2、计算中要求精确;3、正确理解算式和等式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案例;2、准备计算器;3、准备教具,如加减法练纸,四则运算游戏等。
六、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询问学生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2、出题让学生运用认识和熟悉的四则运算进行计算,引起学生的兴趣;3、用课件或图片让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课堂活动1、讲解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1)介绍四则运算的含义;(2)讲解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3)介绍乘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4)介绍括号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实际操作:(1)出题让学生运用认识和熟悉的四则运算进行计算;(2)让学生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3)用算式表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算式和等式;(4)利用计算器,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3、复:(1)出题让学生实际操作;(2)利用复题让学生复所学知识;(3)用多媒体让学生复所学内容;(4)给学生作业,让他们练所学内容。
1、让学生讨论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2、让学生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3、让学生解决算式和等式;4、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5、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多边形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和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能够灵活运用多边形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生动有趣的图片、实际例子和动画效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具:准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多边形卡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6《公顷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6《公顷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公顷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公顷的概念,知道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并能够进行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公顷这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公顷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公顷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公顷的概念,知道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并能够进行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公顷的概念,知道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并能够进行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2.难点:理解公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公顷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公顷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公顷草地模型、平方米卡片、计数器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尺子、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片草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这片草地的大小。
学生可能回答“很大”、“很小”等,教师引导学生用面积单位来描述草地的大小。
此时,教师引入公顷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公顷。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公顷草地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公顷的大小。
同时,教师讲解公顷的定义,让学生知道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平方米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6《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2-6《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顷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了解公顷的定义和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公顷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公顷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平方米作为面积单位。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大面积的场地,如公园、操场等,对这些场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公顷这一面积单位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公顷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公顷,了解公顷的定义和应用,掌握公顷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公顷,掌握公顷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
2.难点:理解公顷的实际应用,能够运用公顷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公顷的实际意义。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的概念。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公顷的大小,增强对公顷的认识。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实物、公顷的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面积物品(如课本、文具盒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面积的场地,如公园、操场等,激发学生对公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场地有多大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2.呈现(10分钟)介绍公顷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讲解公顷与平方米的换算方法,如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公顷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共分为四个小节,主要介绍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单位的换算。
本单元的内容紧密联系着生活实际,学生们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了解和掌握面积的概念;(2)能够熟练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3)能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地应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熟练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教学内容1.面积的概念2.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3.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相结合;2.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平面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用刻度尺测量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引出面积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1.你们都晓得“面积”是什么吗?2.你们能说出你家的每个房间有多大吗?3.你们学过什么平面图形?其次,通过抛出以下问题引出如何计算图形面积:﹣如何计算一个规则图形的面积?例如:正方形、长方形。
﹣如何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例如: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
二、详解1.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等方式,给予该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应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让学生边看边学。
2.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在面积的计算方法部分结束后,教师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定义和换算方法等内容介绍,来帮助学生对各种面积单位的了解和综合运用。
三、练习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或三人。
让每组自己选择一个平面图形进行面积计算,并在活动结束时向全班展示其计算过程和结果等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每个小组选用不同的图形再次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各类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优质精品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优质精品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以及梯形的面积计算。
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的拓展,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衔接,从而更好地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现实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
2.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菜地、广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已有四边形的知识基础,可以顺利过渡到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多边形的面积》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等知识,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没有接触过,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多边形面积的概念,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物体,引发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教师巡回指导。
3.合作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的方法。
4.教师引导: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
5.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6.拓展应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主要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步探究,从而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对于复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组合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如教室、房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组合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组合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教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正确率达到80%2.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体会图形转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
3. 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感受“变”和“不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一、例题引路(6分钟左右)1、长方形面积怎么算?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出示PPT,引导观察。
观察例1,说说自己的想法。
转化前后,什么没有变?3、交流例2,你是怎么转化?预设:①沿着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②沿着高剪出一个梯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组织交流,转化的方法。
强调:沿着高剪。
二、自学例3(16分钟左右)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例3的PPT导入:例3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
量出或数出它的底、高分别是多少,填在表格中。
平行四边形底cm 高cm出示表格以及平行四边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刚才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长方形长cm 宽cm 面积cm²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完成填空。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④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2.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h⑤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集体交流。
三、练习(10分钟左右)(1)适应练习第8页练一练(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第1——5题。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
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1题:抓住等底等高来画。
第5题:周长没有变,面积变小了。
因为高变短了。
(3)创编练习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周长是78cm,以CD为底时它的高是18cm,有BC是24cm,求它的面积?A DB C思考: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相等的,求到CD的长,那么面积也求到了。
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五、家作完成《课课练》第页教学得失:课题三角形的面积第教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一、例题引路(5分钟左右)交流例4:1、一虚一实的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底是多少?高是多少?2、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怎么列式的?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三角形的面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例5的PPT导入:例5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导学单(时间:6分钟)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
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底和高,填在表格中。
三角形底cm 高cm出示表格以及三角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长cm 宽cm 面积cm²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完成填空。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④同桌相互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h÷2⑤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集体交流。
三、练习(8分钟左右)(1)适应练习第10页练一练。
分别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不要忘记除以2(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第6—9题。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
第7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3,所以这三角形的面积是3×4÷2(3)创编练习一个三角形的底长6m,如果底延长2米,那么面积增加1平方米,求原来三角形的面积?(4)介绍“你知道吗?”(4分钟左右)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学生交流“半广以乘正太”的理解动态演示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研究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
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5页1、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2、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3、注意第四题的单位不一样。
五、家作完成《课课练》第页教学得失:课题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第教时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注重数据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
课前 准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一、回顾知识,夯实基础。
(预设8分钟)1.计算练习。
(第10题)25×12÷2 122×8÷225×(12÷2) 122×(8÷2)这节课,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进行练习。
计算时采用男女生比赛。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字母表示出来。
2.不计算直接列式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提醒:第三幅图,你为什么会上当?怎么改就可以了? →点拨:在选择数据时要注意什么?3.量一量、再计算。
(1)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
(第12题)(2)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取整厘米数),算出它的面积。
(第15题)32 12 18 46 45提示:量的时候要量哪些数据?(取整厘米数)导学单:时间3分钟(1)组长分工,1人负责把红领巾的边拉直,1人度量,1人记录。
(2)想一想,可以怎样量出红领巾的高?(3)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小组围绕导学单展开测量活动,再算出红领巾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优化结构(预设11分钟)1.画一画。
(第11题)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一个格子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画完后请把底和高的长度标出来。
导学单(时间:5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底和高的乘积应该是多少?。
2.汇报交流画法。
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总结写出公式,加以还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高=三角形的面积×2=9×2=18提醒:分析学生列举的几种方法。
(1)注意有序思考。
(2)注意特殊形状:底2厘米,高9厘米;底1厘米,高18厘米(横着画)2.说一说。
(第16、1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
交流内容1. 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2.这个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点拨方法和解答疑惑。
让学生自己说说判断的方法。
补充:还可以把每个涂色三角形进行分割,也能证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引导:1.求出底和高。
2.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相当于求谁的面积?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预设10分钟)练习单(练习时间8分钟)第一关:选择题(1)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面积相等B.完全一样C.等底等高(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分米,与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6B.3C.12第二关:生活中的数学1.(1)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
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一共生产鲜花多少枝?(第13题)(2)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
如果每5平方米种一棵树,这块地共可种树多少棵?总结:第1组中的两道题什么不变,什么变了?解答时都是要先算什么?接下去为什么用的方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什么?2.李大伯家有一块梯形菜地,分别种了黄瓜和辣椒,你能算出黄瓜和辣椒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吗?(第14题)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第三关:智力冲浪思考题。
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四、反思学习,内化提升(预设1分钟)五、课堂作业。
(预设10分钟)补充习题第页拓展练习:图中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80m²,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图ppt)六、家庭作业。
《课课练》上第页拓展题:智力冲浪。
教学得失: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第教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预设3分钟)1.出示梯形图形,说出各部分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