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教案标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和经验对教学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和经验;
2. 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3. 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合作,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激发学生的观察力: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3. 利用生活资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和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
方法和策略;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更复杂的生活问题。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3. 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以上是基于题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所撰写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需进一步指导和建议,请随时告知。
七年级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
七年级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
【原创版】
目录
1.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程概述
2.美术创作的源泉:生活
3.美术创作的提升:高于生活
4.如何实现美术创作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5.总结
正文
一、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程概述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门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美术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源泉和提升,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通过自己的审美和技艺将这些灵感提升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二、美术创作的源泉:生活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如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社会风貌等。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为美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三、美术创作的提升:高于生活
美术创作不仅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概括和夸张等手法,将生活中的美升华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体现生活的真实,还能够展现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如何实现美术创作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发现美的瞬间,为
创作积累素材。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通过自己的审美将这些美升华为艺术作品。
4.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教授学生绘画、雕塑等技艺,使他们能够将创意和灵感付诸实践,创作出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
五、总结
美术创作的源泉和生活紧密相连,而要将生活中的美升华为艺术作品,需要学生具备观察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作技能。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2-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杨玉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节课属于美术四个领域中的“欣赏评述〞领域,以往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像与不像,这表达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浅显而朴素的理解,其实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总的真实原型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更不知如何评述。这节课属于美术的根底理论课,学生在课前就跟我商量“老师咱们还是画画吧〞。这说明他们对于这样的理论型的课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并对这样的话题产生兴趣呢,我觉得导入很重要,经过推敲之后我设计了故事导入法。我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道:“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凯旋以后由于受过伤所以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注意停顿几秒钟给学生思考时间〕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快乐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艺术不是生活的忠实再现,要经过艺术家能动思考。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举再现性的例子: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比照真虾引导学生讨论,艺
术作品典型性集中性的特点。以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当时照片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得知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虾?表达的是传神的美,表达了画家热爱生活的态度。而?开国大典?用壮阔的场景和浓丽的色彩衬托出了庄严历史时刻带给人的内心感受。而凡高的?夜咖啡馆?那么表达了色彩的美。表现性的题材以吴冠中的?松魂?等为例。画面用夸张变形的处理表达作者主观精神。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节课属于美术四个领域中的“欣赏评述〞领域,
以往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像与不像,这表达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浅显而朴素的理解,其实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总的真实原型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更不知如何评述。这节课属于美术的根底理论课,学生在课前就跟我商量“老师咱们还是画画吧〞。这说明他们对于
这样的理论型的课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并对这样的话题产生兴趣呢,我觉得导入很重要,经过推敲之后我设计了欣赏导入法。先用大量的优秀的画作让学生欣赏,初步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理解艺术并不是完全照搬生活我又参加了一个小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
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凯旋以后由于受过伤所以一直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注意停顿几秒钟给学生思考时间〕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快乐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艺术不是生活的忠实再现,要经过艺术家能动思考。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举再现性的例子: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比照真虾引导学生讨论,艺术作品典型性集中性的特点。以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当时照片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得知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虾》表达的是传神的美,表达了画家热爱生活的态度。而《开国大典》用壮阔的场景和浓丽的色彩衬托出了庄严历史时刻带给人的内心感受。而凡高的《夜咖啡馆》那么表达了色彩的美。
初中美术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美术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
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型: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二、教学思路: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话题有着较高的兴
趣和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并表达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对此,
我感到非常高兴。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看到了学生们对艺术的热情和追求。
然而,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学生们对艺术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但对于
艺术的理论和历史了解不够。他们对于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起源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
系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这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
学中加以纠正。
其次,学生们在展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并
没有深入探究艺术的内涵和意义。这可能与教学的引导有所关联。我在课堂上注重培
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但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论和历史知识的学习。通过讲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等内容,让学生对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艺术作品。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案例分析或者讨论
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表达方式来理解艺术的内涵和
意义。
最后,鼓励学生的创作和自主思考。艺术不仅仅是欣赏,更是创造。通过提供一些创
作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见解。
总之,通过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相信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将艺术与生活这个话题教给学生,使他们对艺
初中美术_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本课设计为1课时。是七年级的课程,本课是一节欣赏课。除了欣赏美术作品之外,本课还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了解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达到美育与德育并重的双重效果。
说明:这节课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作为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在欣赏中把作品与实物进行对比。从而更加容易的让学生接触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教材体现了:
①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美术作品;(欣赏技能)
②通过对比和介绍让学生了解白石老人的《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从而反应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基本知识);
③这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切入点和方法:
1.我选择《白毛女》选段《北风吹》的视频作为切入点。同时通过导入语阐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以此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欣赏,让他们加深感受和认识。这也是我上本节课的指导思想。
2.本课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配合课件图片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发现并总结出观点。在本课中教师只起介绍、引导、补充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走入中学,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还很薄,尤其是欣赏技能表现不够。但是他们的观点很新颖,看问题的角度很特别。但是对于欣赏课兴趣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反思范文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反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反思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节课属于美术四个领域中的“欣赏评述”领域,以往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像与不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浅显而朴素的理解,其实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总的真实原型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更不知如何评述。这节课属于美术的基础理论课,学生在课前就跟我商量“老师咱们还是画画吧”。这说明他们对于这样的理论型的课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并对这样的话题产生兴趣呢,我觉得导入很重要,经过推敲之后我设计了欣赏导入法。先用大量的优秀的画作让学生欣赏,初步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理解艺术并不是完全照搬生活我又加入了一个小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凯旋以后由于受过伤所以一直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注意停顿几秒钟给学生思考时间)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高兴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艺术不是生活的忠实再现,要经过艺术家能动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范文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范文《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1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来设定的。分析本课课题,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源于生活,二是艺术高于生活,二者共同存在,是缺一不可的。这前一层含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第二层含义需要将艺术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对照来研讨,这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为此,我设计三方面内容:
一、齐白石及作品。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蔬菜瓜果,活灵活现、兴趣盎然,可谓说明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例证。而且齐白石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执着、对于恶势的敢于直言,对于学生的心灵都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齐白石晚年对于虾的画法的改进,很容易使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虾和真实的虾的差别,自然而然提出艺术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它________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要提到再现生活的作品,没有哪一幅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能说明问题,那仿佛是历史的再现。而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和真实场景又有哪些差别,使得学生对于本课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归纳、总结、分析、回答,还使他们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欣赏、语言等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开国大典》和《夜咖啡屋》对照。
《开国大典》无疑是真实地再现生活,属于再现性艺术。那么我们所熟悉的一些画家却喜欢将表现对象进行抽象变形,例如,凡高。欣赏凡高的《夜咖啡屋》,画家将咖啡屋进行了主观处理,使之看起来歪歪斜斜。那么这种表现性艺术是否也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思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美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提炼于生活。美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始终认为儿童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使得美术课堂融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知识化于一体。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教材,把美术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懂得将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启发想象与绘画技法可兼得。
在美术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或一味地启发想象,过于偏重联想;亦有老师只顾着绘画技法的传授,而忽略了想象在儿童美术中应有的位置和作用。总而言之是非偏彼即偏此。在技法与想象之间,如果过于偏重某一边,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会出现两种情况: 1 、.画面题材枯燥无味,构图形式教条、死板,失去童真。 2 、能够联想、想象,但想画的内容画不出来。即绘画中常出现的眼高手低。我们在美术教学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娴熟的绘画技法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的画面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游戏、表演、室外写生、图片欣赏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不断地提高学生“涂鸦”的技法水平:尝试各种绘画材料,研究不同材料的特点并善于运用这种特点,创作出五彩缤纷的画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一双小手是如此的灵巧,能够创作出那样精彩的画面,便渐渐地喜欢画画,喜欢美术课,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例如:我校学生在制作楼道内的装饰作品时,学生们学习到利用毛线材料,如何制作完成具有国画特点和抽象画特点的作品。我还让学生制作以童话寓言故事为内容的作品,并把寓意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并感受到作品的教育意义。这就让学生在制作作品的同时,也受到情感教育。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案(含教学反思)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评述内容。初中阶段,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朴素理解,认为艺术就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初中美术_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生活中的动漫作品唐老鸭和懒羊羊提问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以PPT 中图片的形式介绍土地改革,引出问题,宏大的批斗场面在画面当中如何表现?(二)发展阶段
1.白板展示《血衣》的片段,让学生讨论人物的动态和背景及身后故事
提问:在这幅画面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内容?
《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
2.观察细节,对主角头像的处理是正面好还是侧面好?
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这样处理画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
3.展示作者资料
《血衣》的作者为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欣赏课的确是相对比较难讲的课型。若想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并且真正学有所获,的确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循循善诱,机制灵活的教学技巧。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很多体会,下面我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谈两点反思:
一、教师的的专业知识贮备:“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工作、学习、社交、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例如:用绘画去表现自然与心灵世界,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戏剧影视或舞蹈表现人情冷暖。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是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
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与作用,新课标早已明确:学生是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组织、参与下,探究生活中的艺术,体验各种艺术手法的魅力,欣赏大自然的美与艺术作品的美。师生在活动中共同提高。在这节课上,我尽到最大的努力力求做到。面对学生,限于年龄与学识的浅薄,我对自己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进行预见性的分析,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了动漫、问答、提示、合作、交流、展示、赞许等多重教学手段,营造了较为热烈的课堂气氛,同时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腼腆羞怯、不善表达的弱点,让他们分小组进行交流,学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同学互相补充的方式,很好的克服了一些同学课堂上“哑口无言”的缺点,使整堂课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来设定的。分析本课课题,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源于生活,二是艺术高于生活,二者共同存在,是缺一不可的。这前一层含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第二层含义需要将艺术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对照来研讨,这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为此,我设计三方面内容:
一、齐白石及作品。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蔬菜瓜果,活灵活现、兴趣盎然,可谓说明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例证。而且齐白石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执着、对于恶势的敢于直言,对于学生的心灵都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齐白石晚年对于虾的画法的改进,很容易使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虾和真实的虾的差别,自然而然提出艺术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要提到再现生活的作品,没有哪一幅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能说明问题,那仿佛是历史的再现。而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和真实场景又有哪些差别,使得学生对于本课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归纳、总结、分析、回答,还使他们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欣赏、语言等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开国大典》和《夜咖啡屋》对照。
《开国大典》无疑是真实地再现生活,属于再现性艺术。那么我们所熟悉的一些画家却喜欢将表现对象进行抽象变形,例如,凡高。欣赏凡高的《夜咖啡屋》,画家将咖啡屋进行了主观处理,使之看起来歪歪斜斜。那么这种表现性艺术是否也是来源于生活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进一步说明主题。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简介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一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构图方式、表现手法等,让学生能够理解艺术的表达方式,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
和表达方式;
2.掌握基本构图方式、色彩运用和画笔表现等美术技
法;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
2.掌握基本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首先,我会通过一组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艺术的多样性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2. 概念解释(10分钟)
在介绍本单元内容之前,我将向学生解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艺术作
品可以是真实的再现,也可以是抽象的想象,但都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
3. 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15分钟)
接下来,我会选取一些经典艺术作品,例如《星空》和
《名画复制》,向学生讲解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背景和灵感来源。通过了解这些背景故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 学习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30分钟)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基本的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我
会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构图方式,例如对称、平衡和留白等,并解释不同构图方式的表现效果。同时,我还会讲解色彩运用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颜色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美术欣赏教学强调直观性教学原则,在引导学生“读作品”的过程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比如教学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由于欣赏教学不能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以比较、讨论、再分组集中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本课教学以比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教材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在教学目标管理上,以“少就是多”的教学原则。欣赏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选材经典,本课教学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的欣赏、品评和思考,来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艺术创作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欣赏分析
播放《土地革命》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对这一历史事件初步了解。紧接着引出《血衣》这幅作品。
王式廓《血衣》的作者为王式廓,尺寸为23厘米×40厘米。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作者介绍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2.提问:在这幅画面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内容?
《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
3.观察细节,对主角头像的处理是正面好还是侧面好?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这样处理画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
(三)欣赏毕加索《格尔尼卡》
1.毕加索简介
西班牙画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立体画派的主要代表。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
天才”。
2. 背景介绍:格尔尼卡小镇坐落在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向格尔尼卡投下了10万磅炸弹。当日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
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这幅巨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也激起了全人类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愤慨。
3. 教师提问:
此画给你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画面用牛、马、灯、花、母亲、士兵和持灯妇女等人与物交错组成,呈现出一派怎样的气氛?
牛、马、灯、母亲、士兵和持灯妇女各象征着什么?,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学习新课意义的作品之一。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好好欣赏这幅《格尔尼卡》,来更深入地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憾。
(四)总结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五)展示与讲评阶段:
学生通过对四川凉山深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英雄纪实材料进行创作,运用绘画语言,表达个人情感。让学生尝试对作品进行自我阐述。
六、拓展延伸
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
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课后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七、教学反思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
中的一切活动。如:工作、学习、社交、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
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加
以表现。例如:用绘画去表现自然与心灵世界,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用音乐
去表现高山流水,用戏剧影视或舞蹈表现人情冷暖。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
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
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是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
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
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
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
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
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比较爱好学习美术,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有浓厚兴趣。但是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个别不要求上进,思想意识很差;有的相对智商较低,学习吃紧;还有的上课纪律较差,不能将有效的知识落实。
他们对待再现性美术作品较为熟悉,对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和手段缺乏,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待美术的创作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有限,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积极表达个人主观情感。
传统的欣赏课就是以老师为主,无非就是看一看讲一讲说一说,教师是排山倒海的讲授,学生是呆若木鸡的接受,那么教学效果怎样?大家是可想而知的。就教学的实际来看,欣赏课的确是相对比较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