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

合集下载

中西方观众电影接受对比分析

中西方观众电影接受对比分析

中西方观众电影接受对比分析作者:朱海澎来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23期摘要豆瓣网和IMDb分别是中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社区。

文章利用统计学方法,分别从影片评分、创作时间、制片国家、影片类型等维度对以上两个网站Top250电影榜单中作品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中西方观众观影需求、影片评价标准等方面上的异同。

关键词豆瓣网;IMDb;电影接受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3-0140-04电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近年来很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到国外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票房和口碑未达到预期。

对此,我们除了提升国产影片自身质量外也需要充分了解中西方电影观众审美趣味的异同。

研究观众选择观看的影片以及对影片的评价是了解其喜好的有效途径。

网络时代,电影网站是电影资料、电影评论等信息最主要的承载媒介。

基于此,本文尝试以IMDb及豆瓣网中Top250电影为样本,研究中西方电影观众在电影接受上的异同。

1 数据来源根据权威网站Alexa的数据,IMDb的PV Rank(点击量排名)及UV Rank(访客排名)分别排在全世界所有网站的第50名及51名,居世界同类网站之首。

IMDb以英语为唯一语言,美英观众为代表的西方观众构成了其用户主体。

豆瓣网的PV Rank及UV Rank位列全世界所有网站的第182名及223名,居中国同类网站之首,其用户以中国观众为主。

IMDb和豆瓣网在电影评分标准的制定上都秉持着“最大限度地接近普通观众的平均观影意见”原则[1]。

IMDb和豆瓣网评分机制相似,都会根据其上的影片评分及评价人数等指标,评选出综合排名最高250部电影即Top250榜单。

由于采用了特定的算法,两个网站中Top250榜单都相对稳定,其中影片能够体现出中西观众各自稳定的审美倾向。

利用爬虫技术,笔者获取了两个网站中Top250电影的名称、评分、制片国家、上映年份及影片类型等数据,将其存储在excel表格中以供对比分析[2]。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篇一一、引言华语电影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中,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在华语电影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华语电影在传统美学风格塑造方面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文化认同上的作用。

二、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一)东方美学元素的融入华语电影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东方美学影响,通过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音乐配乐等方面,将东方美学元素融入影片之中。

例如,画面构图上运用对称、留白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色彩运用上则以暖色调为主,营造出温馨、和谐的视觉效果。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华语电影在塑造传统美学风格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例如,古装片中充分展现了古代建筑、服饰、礼仪等文化元素;武侠片则通过精彩的打斗场面和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华武术的魅力。

此外,华语电影还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统节日等题材,传递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传统美学风格在华语电影中的意义(一)提升影片艺术价值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使得华语电影在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提升。

通过运用东方美学元素和传统文化,华语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同时,这种风格也使得华语电影在众多电影类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强化文化认同感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有助于强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在影片中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种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文化认同的意义(一)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

通过影片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这种传承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增强国际影响力华语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2024年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范文

《2024年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范文

《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篇一一、引言随着文化多元化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国产电影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电影创作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作业,而是需要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旨在探讨在接受美学指导下,国产电影创作如何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以期为电影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观众接受和理解为研究中心的文艺理论,它强调观众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电影领域,接受美学要求创作者关注观众的心理需求、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从而创作出更符合观众期待的作品。

三、国产电影创作的现状与挑战当前,国产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市场上的电影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个性;另一方面,观众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电影作品的质量和类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国产电影创作需要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四、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1. 观众细分:根据观众的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因素,将观众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例如,可以划分为青少年观众、中老年观众、城市白领观众、农村观众等。

2. 内容创新: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行内容创新。

例如,针对青少年观众,可以创作更多科幻、奇幻、青春等题材的作品;针对中老年观众,可以创作更多历史、传记、家庭等题材的作品。

3. 表现形式多样化: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也要进行多样化的尝试。

例如,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的特效技术、叙事手法、剪辑方式等,以吸引不同观众的注意力。

4. 营销策略精准化:在电影的宣传和营销方面,也要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精准的宣传推广,以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

五、成功案例分析以近年来的国产电影为例,如《战狼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作品,它们在分众化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香港黄梅调电影对华语电影的贡献、影响与启示

香港黄梅调电影对华语电影的贡献、影响与启示
XINRUIZHENGMING 华夏艺谭
香港黄梅调电影对华语电影的
贡献、影响与启示
■ 周广菊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
〔摘 要〕香港黄梅调电影风靡于港台、东南亚华人地区近 30 年,屡次在亚洲影展得奖, 在东南亚,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较卖座,打造了黄梅调电影在华裔地区的品牌和市 场。香港黄梅调电影通过在世界华人地区的发行放映,传播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化 了海外华人内心深处潜藏的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归宿感,对中华文化的世界 传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探析香港黄梅调电影对戏曲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影响, 以及电影和新媒体中戏曲元素的开发、利用问题。
类型。大陆的戏曲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着如何解决好“程式化写意与电影化写实”的矛盾问题,众多
华 艺术家探讨的焦点也集中在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手段的融合上。大陆的戏曲电影是以戏曲舞台本为底本,
夏 艺
在银幕上的创造以尽量不损伤舞台底本为前提的,走的是“以影入戏”的路子,在这些影片中大都能够
谭 保留戏曲舞台演出的精华。
5
XINRUIZHENGMING
技术的成熟运用,现代媒体开始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大众文化的兴起,也使得社会文化的演变进入新
的历史进程。香港黄梅调电影虽然在 20 世纪 60 年代盛极一时,但却没能避免衰亡的命运。
戏曲电影是华语电影中所特有的一种电影类型,而香港黄梅调电影又是戏曲电影中的一个独特电影
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利用。
二、香港黄梅调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香港黄梅调电影中所营造的“中国梦”与“中国情”使远离故乡的海外华人能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 血缘根脉和怀乡情感。特别是黄梅调电影不断在国际上获奖,极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为人才众多、资金雄厚的邵氏公司来说,邵逸夫抱有把华语电影推向世界的宏伟蓝图,如其所言,邵 氏公司锐意跨国发展,由东南亚扩展到整个亚洲以至全球市场,除了赚钱,也是为了“文化及艺术的使命,” “把中国文化和艺术传统通过影像介绍给不同语言和种族的人”②。邵氏黄梅调电影有着参加国际大奖的商 业和文化的双重动机,1960 年的《倩女幽魂》和 1962 年的《杨贵妃》皆参加戛纳电影节,其中《杨贵妃》 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室内景摄影色彩奖。在亚洲的电影节中,邵氏黄梅调电影自 1958 年的《貂蝉》获得 五项大奖后,至 1962 年,基上每年都独揽该电影节主要奖项。邵氏黄梅调电影带领着香港电影逐步走 出香港和亚洲并频频获奖,不仅满足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故土的想象,也极大地增强了海外华人的荣誉感 与自豪感。因此,香港黄梅调电影在香港电影中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和魅力。

电影评论: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

电影评论: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

电影评论: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1. 引言1.1 概述华语电影是指以中文为主要语言制作的电影,涵盖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其他华人社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市场的扩大,当代华语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探讨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多样化剧情题材、技术创新与视觉效果提升以及表演风格与演员素质提高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将概述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包括剧情题材多样化、技术创新与视觉效果提升以及表演风格与演员素质提高等方面。

第三部分将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全球化影响力增强、艺术市场与商业市场相互影响以及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对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的作用。

第四部分将通过成功案例分析,重点研究导演工作室模式的兴起与成功案例、小成本独立电影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突破与发展以及文艺片和商业片并存的现象及其原因。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展望未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其多样化剧情题材、技术创新与视觉效果提升以及表演风格与演员素质提高等方面。

通过对全球化影响力、艺术市场与商业市场相互影响以及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等因素进行详细解析,加深对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的了解。

此外,通过成功案例分析,揭示导演工作室模式、小成本独立电影和文艺片与商业片并存现象对当代华语电影行业带来的积极作用。

最后,通过总结与展望,为读者提供对未来华语电影发展方向和面临问题的思考。

2. 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2.1 剧情题材多样化在当代华语电影中,剧情题材的多样化是一种显著的趋势。

相比于过去侧重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电影,现如今华语电影涵盖了更广泛的题材。

从浪漫爱情到惊悚恐怖,从科幻奇幻到社会现实,观众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电影。

这种多样化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不同类型电影的需求,还为导演和编剧提供了更大创作空间。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接受美学强调,观众在接受电影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影片中的内容,而是通过主动的参与来赋予影片以意义和价值。

观众不仅要理解导演的意图,还要通过自己的感知和经验去解读电影的内涵。

接受美学认为观众在欣赏电影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受美学强调观众的观影方式对电影的理解和解读产生重要影响。

观众的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电影的理解。

不同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观影体验,因此对于电影的解读也可能会有所差异。

观众通过对电影的主动参与和解读,为影片赋予了个人的情感和意义。

接受美学认为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观众在观影中会不断地与影片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电影中的情节、角色、视觉效果等元素来感受和思考。

观众不仅会主动地理解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还会主观地构建自己的情感世界,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观众的参与与电影的导演、编剧的创作理念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共同创作的过程。

接受美学指出观众的接受过程是一个主观感知的过程。

观众对电影的感知是基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无论是对于影片中的情节、角色、音乐还是其他元素,观众都会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思考来理解并赋予其以意义。

观众对电影的评价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标准,因此不同观众对同一部电影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接受美学认为观众的接受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对话的过程。

观众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影片中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电影进行交流和对话,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的评论、影评的撰写等方式。

观众的反馈和意见不仅可以为电影的制作人提供反馈和启示,也可以为其他观众提供参考和指导。

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分析观众的观影方式、观众的参与过程、观众的主观感知和观众的交流与对话等方面展开。

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可以为电影制作人提供参考和启示,从而提升电影的质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电影的哲学内涵与观众的审美接受

电影的哲学内涵与观众的审美接受

艺术与哲学本来就是一棵人类文明树木上 的连理枝 , 艺 术和哲学需要相互之间吸纳营养 , 艺术哲学甚至 已经成为特 别 的交叉学科 , 尽管双方的学人有时热情地将其拥入 自己的 怀 抱视作嗣子 ;有 时则又被双方 冷漠地 拒之 门外 ,斥 为异 端。艺术的独立存在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 人们不停地对艺
加登 的 对 文学的艺术作 品的认识 ,美国哲学家、艺术符
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 里对审美和 目的论的考察开创了近现
代美 学的先河。康德认为艺术 是一种 自由创造 , 他认为人们
收稿 日期 :2 1 —1 —2 00 2 5 基 金项 目:本论文为福建工程学院第 2 9批科研启动 基
金项 目 “ 近二十年两岸三地华语片人文视 角比较研究” ( 项



他认为 艺术 以不同于 哲学和宗教 的形式 ,“ 不仅是作为
艺术 与哲 学 的相 融
感性对象 ,只诉之于感性掌握 的,它一方面是感性 的,另一 方面却基本是诉之于 心灵 的,心灵 也受它感动 , 从它得到某 种满足 。 L 4 因此无论康 德还是黑格 尔都承认艺术 自身的 ”2 4 J P 独特地位 。到谢林时 ,出现了哲 学与艺术 的紧密关联 ,谢林 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是诗 ,他赞扬诗是包 罗万象的创作 形式, 甚至认为 , 是哲学的女神 , 学是诗 的理论 。 和谢林 认 诗 哲 这
维。
来考察艺术和 目的论意义上 的自然 , 是从理性和 感性 、 知识
和道德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待美 , 其理论 “ 显得有些陈 旧而不 为人重视” ,川P 但是康德赋 予了艺术一个 非常重 要的独立 3 o 地位, 不涉及概念的美才是纯粹和 自由的美 。黑格 尔是将艺
术 置于绝对 精神领 域之 内,他 认为艺术 是感性和 理性 的统

舞台与银幕:华语歌舞片的历史与当代语境研究

舞台与银幕:华语歌舞片的历史与当代语境研究

舞台与银幕:华语歌舞片的历史与当代语境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华语歌舞片的发展历程 (3)1. 早期华语歌舞片的历史背景 (4)1.1 默片时期的歌舞元素 (6)1.2 早期有声歌舞片的兴起 (7)2. 华语歌舞片的发展阶段 (7)2.1 发展初期的特点与风格 (9)2.2 当代华语歌舞片的转型与创新 (10)三、华语歌舞片的艺术特色与类型演变 (11)1. 歌舞片的艺术特色分析 (13)1.1 歌舞与剧情的融合 (14)1.2 视觉与听觉的艺术表现 (15)2. 歌舞片的类型演变 (17)2.1 传统与现代题材的交融 (18)2.2 新型歌舞片类型的探索与实践 (20)四、华语歌舞片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 (21)1. 华语歌舞片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22)1.1 反映社会现象与价值观 (24)1.2 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25)2. 华语歌舞片与当代受众的互动关系 (27)2.1 受众接受心理的分析 (28)2.2 受众反馈与歌舞片创作的影响 (29)五、华语歌舞片的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31)1. 华语歌舞片的产业现状分析 (33)1.1 市场规模与产业格局 (34)1.2 产业链的发展与优化 (35)2. 华语歌舞片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37)2.1 技术创新对歌舞片的影响 (38)2.2 市场需求变化与创作方向的展望 (39)六、结论与建议 (40)一、内容概括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华语歌舞片在历史与当代语境中的发展与演变。

通过全面梳理华语歌舞片从早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本论文揭示了歌舞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时代背景和观众需求。

在历史回顾部分,论文详细阐述了华语歌舞片的起源、成型以及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香港、台湾和大陆为代表的华语电影产业对歌舞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华语歌舞片开始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电影类型。

电影制作项目受众评价标准

电影制作项目受众评价标准

电影制作项目受众评价标准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能够引领观众进入不同的世界,感受到各种情感和思考。

对于电影制作项目而言,了解并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电影制作项目的受众评价标准,以便提高电影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

1. 内容创新与独特性电影制作项目的受众评价标准之一是内容的创新与独特性。

观众希望看到与众不同的故事情节、视听效果以及角色塑造。

电影制作人应该从常规中脱颖而出,通过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2. 情感共鸣电影是情感的表达媒介,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是一个成功的电影制作项目所需的受众评价标准之一。

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应该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投入到电影的情节中,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 演员表演演员的表演是电影成功的关键之一。

观众对电影中角色的饰演和演技有着很高的期望。

演员应该能够生动地塑造角色,使得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情感和动态。

电影制作项目应该根据角色特点,选用适合的演员,以保证角色形象的连贯性和可信度。

4. 画面与音效电影是视听媒体,画面和音效对于受众的影响至关重要。

高质量的画面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优秀的音效能够加强故事的表达和氛围的营造。

电影制作项目需要注重画面的质量和创意,以及音效的合理使用,以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官体验。

5. 故事情节与结构电影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是影响受众评价的重要因素。

故事情节要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结构要紧凑有序。

观众希望能够跟随故事的发展,理解和投入到剧情之中,体验到剧情紧张感和情感的起伏。

6. 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电影制作项目要与时俱进。

观众希望看到能够与当代社会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电影作品。

电影制作人应该及时抓住热点话题和社会问题,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反映和探讨,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总结:电影制作项目的受众评价标准体现了受众对电影的期待和需求。

论电影受众对电影画面造型的审美接受——以电影《英雄》为例

论电影受众对电影画面造型的审美接受——以电影《英雄》为例

其 间不 可言 语 的悲 情 立 即感 染 了受 众 , 是 一 种 那
任 何一 个 看过 《 英雄 》 的受众 都 不 会 忘记 那 些 精 美绝 伦 的画 面 。在胡 杨 林 飞 雪 与如 月打 斗 的场
景 中, 两个 身着 极度 火 红 衣装 为情 所 困 的女 子 , 在
优美 的哀 伤 。还 有秦 军 的宏大 军 阵 , 呼“ 高 大风 ” 、 “ 风” 大 的军 威 雄 壮 之声 似乎 划 破 天 际 , 万 箭 齐 而

中 , 面平 静 无 纹 , 是 寂 静 得 没 有 任 何 一 丝 声 湖 更
音, 只见 残剑 、 名 踏 水 而 去 , 战 中 只 听 到剑 尖 无 交
部 集 中华瑰 宝 —— 围棋 、 法 、 书 弓箭 、 术 、 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戏
等元 素 ( 在无 名与 长空 、 残 剑 的武 斗 等场 面 中配 与
灵 ”“ 、优美 ” “ 、 飘逸 ” “ 、 幽远 ” 的意 境 , 不传 达 出 无
具有“ 东方 神韵 ” 的艺术 魅力 。这是 张 艺 谋在 电影 艺 术 的美 学 创 新 中取 得 的重 要 成 就 , 是 在 中 国 更 电影 美学 发 展 中具 有 里 程 碑 性 质 的 重 要 意 义 , 是
划破 水 面 的声 音 , 起 了一 个 正 在 缓 慢 打 开 的涟 泛 漪 。忽 然 , 只见 残 剑 的剑 尖 带 起 “ 滴 水 ” 空 飞 一 腾
去 ,啪 ” “ 的一 声掉 在 了飞 雪 的脸 上 , 剑转 身 飞 向 残
有 的“ 花脸 ” 的喊声 ) 于一 身 的“ 觉 盛 宴 ” 视 。是 张 艺 谋 打造 的一 部极 具 中 国艺 术 特 点 的 真正 中 国品 牌 的电影 , 中 国 电影 走 向 世 界 打 开 了一 扇 明亮 为

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

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

2022/6下经营全方略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阴林一凡摘要: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蓬勃发展,其对于主流叙事与类型审美的牢牢把握再加上与时俱进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使得其在一众院线电影当中取得了不俗的商业利益。

文章从电影观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观众”这一再创造主体,分析其形成现今这种较为稳定的创作模式的原因。

关键词:电影观众学现实题材类型美学对于“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混淆模糊。

简单来讲,对于电影而言,“现实题材”就如同其字面意思,是针对于影片题材选取的划分,从现实生活或者社会变革中选取人物、事件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被称作现实题材的电影,可以和左翼电影时期倡导的关注现实、反映社会时代精神的创作以及延安时期提倡电影要密切联系时事、充分关注现实这一历史事件关联起来理解。

而“现实主义”则是影片的文本创作风格以及美学风格,其特点就是不矫情、不粉饰、不美化,重在表现现实生活。

与其相对的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创作风格,由其衍生出的有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总而言之就是现实题材的电影可以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幻想类题材的电影同样也可以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讨论对象主要是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院线电影,而这些电影的文本创作风格与美学风格包括但绝不局限于现实主义。

电影观众学是指研究电影观众个体及群体的心理、构成、特性及其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理论。

这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其他与电影研究相关的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比如说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市场经济学等,它们彼此互为交叉和补充。

如果说创作者是电影的生产力,那么观众就是创作者生产电影的原动力,对于电影观众的研究和对于电影创作的研究同样重要。

如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经说过:“无论电影创作、电影评论还是电影制片,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

”而本文之所以将目标局限于院线电影而非网络电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于院线电影的观众群体的研究拥有更确切且有代表性的数据可参考。

文化认同与国内外电影市场观众选择的差异性

文化认同与国内外电影市场观众选择的差异性

文化认同与国内外电影市场观众选择的差异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不断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影响着观众。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选择电影时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认同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国内外电影市场观众选择的差异性。

首先,文化认同是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

观众对电影中展现的文化感情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会影响他们对电影的选择。

例如,在中国,观众更倾向于选择展现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更能满足观众对文化认同的需求。

而在西方国家,观众更喜欢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可以满足观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因此,观众的文化认同会影响他们对电影主题、情节和角色的偏好。

其次,文化认同还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标准。

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于电影的审美偏好存在差异。

中国观众一般更倾向于重视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在西方国家,观众更注重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

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观众对美的理解和审美标准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电影制作方在开发国内外市场时需要考虑观众的审美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此外,文化认同还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共鸣。

观众对电影中展现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情感共鸣程度与他们的文化认同密切相关。

观众如果与电影中的角色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更容易与角色情感共鸣,并对电影产生更深的情感体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观众更倾向于选择展现本国文化和历史的电影,因为这样的电影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最后,文化认同也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和口碑影响。

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和口碑往往受到本国文化认同的影响。

观众更倾向于赞美和推崇那些符合自己文化认同的电影,而对于与自己文化认同相异的电影则持有较为保留的态度。

因此,电影制作方在推广和营销时需要考虑观众的文化认同,以便更好地获得观众的赞誉和支持。

总结起来,文化认同是影响国内外电影市场观众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观众的文化认同会影响他们对电影的选择、审美标准、情感共鸣以及对电影的评价和口碑影响。

抚平焦虑的商业电影风潮——国产IP电影审美特征及观众审美心理分析

抚平焦虑的商业电影风潮——国产IP电影审美特征及观众审美心理分析

抚平焦虑的商业电影风潮———国产IP 电影审美特征及观众审美心理分析杨雯璃四川音乐学院摘要:IP 电影是基于互联网创意知识产权进行改编创作的电影,在2014年-2017年席卷了国内电影银幕,“网生代”创作群体的出现、多种资本涌入电影创作界、观众群体的变化等共同作用下促使国产IP 电影成为近五年来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IP改编新力量小镇青年审美特征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46-04作者简介:杨雯璃(1983-),女,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一般项目“当下国产IP 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8SB0657。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产电影进入了良性发展时期。

在2012年至2016年间,国家先后颁布过24条促进电影发展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国务院颁布的《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下放了电影行政审批权,取消了《电影拍摄许可证(单片)》,取消了一般题材剧本审查等,这一系列电影审查制度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活跃了国产电影的创作。

另一方面,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基金公司等资本纷纷向电影界涌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以互联网资本的进入对电影制片领域影响最为深远,国产IP 电影热潮在多重因素的刺激下应运而生。

2014年被称为“IP 电影元年”,这一年以《同桌的你》《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匆匆那年》为代表的十余部IP 电影进入影院,国产IP 电影在2015年至2016年间极一时之盛,2015年上映28部,2016年上映86部,2017年IP 电影产量开始下降。

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快,但是影响又颇深,在2015-2016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产生了5部票房超过10亿的现象级影片。

纵观近两年影院上映的IP 改编的电影,艺术水准高、观众口碑好的其实并不多,但其商业回报却非常高,IP 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反差现象值得思考。

最新-浅析华语电影同质化与反同质化 精品

最新-浅析华语电影同质化与反同质化 精品

浅析华语电影同质化与反同质化摘要新世纪以来的华语电影,都弥漫着同质化的倾向。

就大片而言,大体趋向与古装动作类型,注重视听冲击而缺乏意义内涵。

就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同质化主要表现为题材重复,类型单一,手法单调。

同质化的电影无法激起观众的欣赏热情,特别是全媒体时代观众表达的迫切性和个性化诉求使得这类同质化电影的市场并不理想。

今天,随着中国电影的迅速发展,消除同质化成为中国电影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同质化;类型片;陌生化1电影的同质化同质化是指话语电影自诞生以来形成的在融资渠道、生产方式、类型方面相对固定的现象。

典型特征是重复相同类型的出版产品,内容高度可替代,即差异不易区分,差异小。

在管理方面,它指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趋同。

可指某一领域中传播的类型、生产方法、生产过程和相同类型的信息大致相同的现象[1]。

就中国大片而言,在美学表现上的总趋势为古装动作类型,都是将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和全球电影的现代性完全联系起来。

中国电影的民族性指的是华语电影中经典的武侠文化,现代性是指高科技的表现手段[2]。

美学的同质化制约了中国大片的发展,其表现出的主题意义缺失以及娱乐化,商业化和盲目跟风已经使观众对中国大片的原创性和人文性失去了信心。

古装大片扎堆,《战国》《赵氏孤儿》《王的盛宴》《鸿门宴》等,都大量运用大全景大场面镜头,人物打戏,精致的妆容和豪华的布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却缺乏内涵。

华语电影需要有厚度、纵深度的故事。

与大片创作不同,中小成本的电影同质化主要以重复主题、单一类型、单调的表现手法为主。

有些电影把学习借鉴国外电影演变为简单的模仿。

原创意识薄弱,黑色喜剧、穿越剧之类的喜剧被反复克隆,喜剧类型的价值被稀释。

悬疑类使用的悬疑手法也突出同质化现象,缺乏对人性的猜疑,削弱了影片的悬疑价值。

为打破同质化,中国中小型的电影开始走清新路线,人文电影注重表现都市人对情感的感受和渴望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人文、情感清新写实风格的影片无论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很出色。

大众视角下国产电影的美学取向

大众视角下国产电影的美学取向

大众视角下国产电影的美学取向当下,国产电影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在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如何权衡中国大众的审美口味和需求,己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大众作为电影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对电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众的口味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票房和口碑。

如何让电影被大众所接受,满足他们日新月异的口味化,己成为导演们的头痛之病。

大众作为影视的消费者,却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会依据自身的期待和需求去选择。

可以说,电影是靠大众孕育成长起来的。

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国产电影产生影响。

大众在寻找他们所认同的口味,电影艺术也在大众影响的潜移默化中变化着,寻求着影像存在的合理性和超越影像本身的价值性和文化性。

试图将两者完美地结合,产生强大的艺术吸引力的同时,以一种崭新的精神观念登上国际电影的舞台。

国产电影在各种国际影展上获奖己并非新鲜之事,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增加电影产业收入的同时,还拓展了海外的市场。

这种拷贝盘上的世界所带来的神奇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但隐括在其中的某些作品还是折射出了一些问题,从而在国产电影的传播中呈现出某种微妙的生存之境。

一众口难调引发的精神缺失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浓厚的商业观念凸显,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们似乎只是将电影视为获取利益的商品,而对它的价值意义毫不在意。

中国的导演们为了娱乐大众,也是如此。

如何去争取每一个观众,似乎成为困惑导演们的首要问题。

中国有句俗话:人活一口气,这个气在实质上就是精神,就是价值和意义,也是中国的文化内涵。

当一部影片只剩下框架结构或技术,这种单一的向度,连一点精神和价值都找不到的时候,那么票房就只是个数字了,只是寻找精神和价值的替代品而己。

即便在影片的结构和技术上满足了感官上的刺激,却还是毫无意义。

精神是一股气,更是一个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岁月轮回中的积淀物,是遗产,也是一种思维模式。

它能唤醒在生活中日渐麻木的人们。

可以将隐匿在人的内在生命中的无法言喻之说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将这种生动的精神模式替换为没有精神的连续性影像,将电影变为皮毛电影肤浅而平庸化。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篇一一、引言华语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在世界电影领域独树一帜。

这种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不仅是中国电影人的艺术追求,更是文化认同的体现。

本文将从华语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文化认同的意义、及其对现代电影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1. 视觉美学华语电影在视觉美学上,注重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

通过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如长镜头、跟镜头等,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华语电影在色彩运用上讲究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感。

2. 叙事美学华语电影在叙事上,善于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使故事更具张力。

同时,华语电影注重人物塑造,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使观众产生共鸣。

此外,华语电影还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叙事中,如武侠、神话等,使得故事更具文化内涵。

3. 音乐美学华语电影在音乐美学上,注重音乐与画面的融合。

通过精美的配乐和音效设计,使得音乐成为影片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华语电影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音乐的韵味,也有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得影片更具时代感和国际性。

三、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文化认同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影片中的画面、音乐、叙事等元素,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观众,增强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促进文化交流华语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国际交流和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华语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使得国际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从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3. 推动产业发展华语电影的繁荣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如影视制作、音乐产业、旅游产业等,都因华语电影的繁荣而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华语电影也为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对现代电影的影响1. 创新发展华语电影在传统美学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中日青春电影审美风格比较

中日青春电影审美风格比较

中日青春电影审美风格比较【摘要】中日青春电影在审美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日青春电影的背景和发展、主题和情感表达、拍摄手法和艺术特色、音乐和氛围营造以及受众群体和反响等方面。

中日青春电影的审美风格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受众需求上存在差异。

随着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中日青春电影审美风格也逐渐融合,展现出更多共同点。

中日青春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未来,中日青春电影可能会在主题表达、艺术手法和受众群体上更加多样化,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影体验。

通过深入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青春电影的审美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青春电影、审美风格、比较、背景、发展、主题、情感表达、拍摄手法、艺术特色、音乐、氛围营造、受众群体、反响、异同、发展趋势、影响、青少年。

1. 引言1.1 中日青春电影审美风格比较中日青春电影在审美风格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这些差异和相似之处反映了两国青春文化与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日青春电影各自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同时也受到了各自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中日青春电影审美风格的比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在叙事方式上,中国青春电影往往注重家庭、友情和草根情感的表现,强调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交流;而日本青春电影则更加注重内心的独白和个人成长,强调人物内心的纠葛和思考。

在视觉风格上,中国青春电影常常以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为背景,注重风景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而日本青春电影则更加注重细腻的画面处理和情绪的渲染,强调镜头语言的表达和节奏的控制。

中日青春电影在审美风格上各有特点,但都致力于通过表现年轻人的成长与情感体验,探讨青春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

通过比较中日青春电影的审美风格,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青春文化的异同,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2. 正文2.1 中日青春电影的背景和发展中日青春电影在近年来备受关注,成为两国电影市场中的一大亮点。

在日本,青春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篇一一、引言华语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世界电影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媒介。

本文旨在探讨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以及其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意义。

二、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1. 独特的叙事方式华语电影在叙事上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情感表达的细腻性。

通过精心的剧情设计和角色塑造,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深入体验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华语电影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影片内涵更加丰富。

2. 传统美术元素的运用华语电影在视觉呈现上充分运用了传统美术元素,如水墨画、国画、剪纸等。

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得影片在视觉上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审美体验。

3. 音乐与画面的完美融合华语电影的音乐与画面往往能够完美融合,达到视听享受的极致。

音乐不仅能够烘托氛围,还能够传达情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投入。

三、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发扬1.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华语电影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与各国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在保持自身美学风格的同时,华语电影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使得其美学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2. 创新与发展华语电影在传承传统美学风格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新一代的电影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文化认同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华语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影片的叙事、画面、音乐等元素,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给观众。

这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增强文化自信华语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从近年大热国产电影浅析受众观影心理

从近年大热国产电影浅析受众观影心理

从近年大热国产电影浅析受众观影心理-新闻学从近年大热国产电影浅析受众观影心理吴胜彬【摘要】近年数部国产电影取得令人瞩目的高票房,引起了业界重视。

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以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等理论解析当下受众的观影心理,进而讨论受众和媒介的相互作用,并为国产电影未来的发展寻求道路。

电影只有在满足观众需求的情况下提高自身质量,才能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关键词票房使用与满足羊群效应一、近年大热的国产电影2013 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红透了半边天。

2014 年的1月31 日,《爸爸去哪儿》从小荧屏跃上大荧幕,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

这注定是一部在上映之前就会引起广泛争议的电影,它在广电总局的备案是纪录片,对很多已经看过同名综艺节目的观众来说,它被视为是一期综艺节目的加长版。

这个或许是史上最快拍摄完成的大荧幕作品一经宣传,很多人都在关注着。

结果《爸爸去哪儿》成为了2014 年中国电影跑出的第一匹黑马,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或许投入与产出比最高的电影,它所取得的成绩跟华语电影票房纪录保持者《泰囧》相比也毫不逊色。

可是就在这部电影上映不久之前,红透中国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也推出了电影版,结果却沦为了票房大战的炮灰作品,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

同样作为当红节目的衍生品,《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有差别如此之大的票房待遇呢?二、中国电影票房现状其实除了近期这两部电影之外,翻看中国近两年的电影票房成绩单,除了票房表现与预期基本持平的电影之外,还会发现有很多电影的成绩出乎意料,有些沦为炮灰,有些成了黑马。

由《战国》的失利,到《1942》和《黄金时代》的不如预期,华语片亏损的占据了半壁江山。

同样由《失恋33天》开启,到《泰囧》的爆发,再到诸如《致青春》《分手大师》和《后会无期》等影片的火热,中国的电影市场也迎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对于如今的国产电影而言,这是个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年代,票房与投资不成正比,有时候甚至与影片的艺术品位也没有多大关系,“零好评”的《富春山居图》轻松过亿,而2014 年10 月31 日上映的中国大陆申奥片《夜莺》,首周票房只有120 万左右,票房可谓惨淡。

电影的观众接受与观众狂欢

电影的观众接受与观众狂欢
四川 工程 职业技 术学
J U N L IH A N N E I E H IA ∞ L E E O R A SC U NE GIE RN T C NC L OF G LG
电影 的观众接受与观众狂欢
杨 曙
(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300 ) 5 18
frt epu p eo oo z to o r os f lniain. h c K e o d:m ov e culur yw r i t e;a udi nce’ ce anc e Sac pt e;audi enc Sr vely e’ e r
[ 收稿 日期】 0 0 1 —1 2 1— 2 2 【 作者简介】 杨曙 , 江苏海 门人 , 福建工程学院教师, 讲师 , 文艺学博士。
cr u tn e e t e r t l e i . h ve i e i d o o u a o i ms c st h oi s i n T e mo i t l i a kn fp p lr c mmo u t r . ti c e td f m h c a h s v sf s n c l e I s r ae o t e u r it r c f h u in eS rd cso l rl n u t n er a l l e T ea d e c n e ep p lr u t r n ef eo ea d e c ’ p o u t f u t a d s y a d t i i f. h u in e u d r ua l e a t c u i r h d yi h t o c u
的 、 刺 的 或 者 乌 托 邦 式 的社 会 生 活 幻 想 。 这 种 文 讽
学 的社 会 功 能 , 有 在 读 者 进 入 他 的 生 活 实 践 的 期 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
作者:李志方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
摘要:类型电影是商业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模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明星和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巨大的票房价值。

在华语类型电影的发展演进中,通过虚拟的画面和灵动的音符营造出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满足着电影受众的观影偏好和审美情趣,也逐渐培育出不同类型电影的典型受众群,成为华语电影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电影受众;华语类型电影;审美接受
类型电影一般都迎合观众的某种感官和情感的需要,或呈现给观众一个视觉的盛宴,或宣泄观众的某种情绪,或表现他们的理想和欲望,或为现实中烦躁不堪的人们创造一个可以暂时忘却一切的梦幻环境。

好莱坞就是一个巨大的造梦工厂,在类型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巧妙地将爱情、动作、伦理、科幻等元素有机结合,重视本土文化传承和海外市场需求,利用全球化的视野打造出一部部风靡世界的经典之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迎合全球观众的审美视野和圆梦情结,完成了类型电影的华丽转身,占领了全球的受众市场。

华语类型电影与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美日韩等国相比,发展理念还相对滞后,题材老套、故事重复、剧情粗俗和盲目迎合西方观众口味而失去传统文化内核等因素都造成了华语类型电影创作上的美学失衡,逐渐脱离电影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影响到海外观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信心,损害到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

近年,华语青春题材电影接踵而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青春类型片”的观影热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左耳》、《后会无期》、《小时代》系列等影片充斥着荧屏,通过臆想式的剧情和碎片化的情节勾勒出新一代青年人在浮华都市背景下的心灵画卷,赤裸地表现了现代都市青年放荡不羁、拜金炫富、缺乏责任与担当的非主流形象,与中国主流价值取向发生冲突,一味迎合国内大众的审美趣味,却在海外电影市场频频遇冷。

以《小时代1》为例,在国内粉丝群的疯狂追捧下,在一片争议与谩骂声中最终以4.84亿元完美收官,但在北美市场却只获得2.35万美元的票房份额,着实值得中国电影人深刻反思。

为改善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能力,培育适合华语电影文化的典型受众,提升受众审美期待视野,华语电影人必须充分考虑电影受中国的文化水平和消费偏好,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受众细分系统。

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中国电影在产品的类型化方面能更多样,“目前的中国市场,40岁以上的观众比较少,所以我们就要想如何满足更多年龄层次、更多知识背景观众的需求,按照这样的需求拍摄更多不同类型的影片”,这与学界观点“在考虑电影推向市场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将其纳入电影销售策略,分区域分层次培养受众群”一致。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电影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社会文化的艺术载体。

如果说电影创造了受众,那么受众也创造了电影。

因为,没有受众对电影的观赏、评价,没有受众的参与,电影永远也不能兑现它的经济、文化和审美价值。

所以,受众是电影的催化剂和生产者,并不仅仅是电影意义的接受者,受众应该是与电影“同生同体”的。

电影生产者针对受众的性格、喜好和个人背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类别受众群体,结合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受众的观影体验创作出不同样式的商业类型电影,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逐渐培育出属于某种电影类型的受众群体。

首先,在类型电影受众的培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本土明星的巨大号召力吸引受众,不同类型的电影邀请不同风格的明星加盟,针对明星个人特点设计故事情节和表演动作,迎合观众对明星的崇拜心理和审美预期,从观众对演员的追捧中培养典型受众群体,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和谐统一。

其次,华语类型电影要满足观众的“做梦”心理和未偿宿愿,引导受众把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压抑在观影过程中进行释放,通过现实与电影中的角色置换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升华,真正服务于受众的内心需求。

第三,研究海外传播受众的观影兴趣,满足全球观众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更好地传播华夏文明的多元性和现代性,华语类型电影要进行大胆的理念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功夫电影的视觉奇观,从民族文化和普世情感出发,迎合全球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想象,获得更广泛的审美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