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31年股东信精华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001年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2001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001年Berkshire’s loss in net worth during 2001 was $3.77 billion, which decreased the per-share book value of both our Class A and Class B stock by 6.2%. Over the last 37 years (that is, since present management took over) per-share book value has grown from $19 to $37,920, a rate of 22.6% compounded annually.* 本公司2001年的净值减少了37.7亿美元,每股A股或B股的帐面净值减少了6.2%,累计过去37年以来,也就是自从现有经营阶层接手之后,每股净值由当初的19元成长到现在的37,920美元,年复合成长率约为22.6%*。
*All figures used in this report apply to Berkshire's A shares, the successor to the only stock that the company had outstanding before 1996. The B shares have an economic interest equal to 1/30th that of the A. *1在年报中所谓的每股数字系以A级普通股约当数为基础,这是本公司在1996年以前流通在外唯一的一种股份,B级普通股则拥有A级普通股三十分之一的权利。
Per-share intrinsic grew somewhat faster than book value during these 37 years, and in 2001 it probably decreased a bit less. We explain intrinsic value in our Owner’s Manual, which begins on page 62. I urge new shareholders to read this manual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Berkshire’s key economic principles. 过去37年以来,每股实质价值成长的速度一直高于帐面净值增加的幅度,不过时至2001年情况可能有所改变,有关实质价值的说明请参见62页的股东手册,我建议新加入的股东多看看这本手册,如此方能对伯克希尔的一些主要经营原则有所了解。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57-1971)

1957年巴菲特致股东信我认为目前市场的价格水平超越了其内在价值,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在蓝筹股上。
如果这种观点正确,则意味着市场将来会有所下跌——价格水平届时将被低估。
虽然如此,我亦同时认为目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仍然会低于从现在算起五年之后的水平。
即便一个完整的熊市也不见得会对内在价值造成伤害。
如果市场的价格水平被低估,我们的投资头寸将会增加,甚至不排除使用财务杠杆。
反之我们的头寸将会减少,因为价格的上涨将实现利润,同时增加我们投资组合的绝对量。
所有上述的言论并不意味着对于市场的分析是我的首要工作,我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随时发现那些可能存在的,被低估的股票。
笔记:1.不预测市场未来走势,努力研究企业内在价值2.价格低估时加大买入;价格高估时持有或卖出1958年巴菲特致股东信在去年的信中,我写到“我认为目前市场的价格水平超越了其内在价值,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在蓝筹股上。
如果这种观点正确,则意味着市场将来会有所下跌——价格水平届时将被低估。
虽然如此,我亦同时认为目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仍然会低于从现在算起五年之后的水平。
即便一个完整的熊市也不见得会对市场价值的固有水平造成伤害。
”“如果市场的价格水平被低估,我们的投资头寸将会增加,甚至不排除使用财务杠杆。
反之我们的头寸将会减少,因为价格的上涨将实现利润,同时增加我们投资组合的绝对量。
”“所有上述的言论并不意味着对于市场的分析是我的首要工作,我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随时发现那些可能存在的,被低估的股票。
”去年,股票的价格水平稍有下降。
我之所以强调“稍有下降”,是因为那些在近期才对股票有感觉的人会认为股票的价格下降的很厉害。
事实上我认为,相对股票价格的下降,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下降的程度更快一些。
换句话说,目前投资者仍然对于大盘蓝筹股过于乐观。
我并没有想要预测未来市场走势或者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的意思,只是想要在此说明市场并未出现所谓的大幅下降,同时投资价值也仍然未被低估。
巴菲特推荐的十本书

巴菲特推荐的十本书:
1、《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
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2、《证券分析》(格雷厄姆多德著)。
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十遍以上。
3、《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
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舍尔”。
他说:“运用费舍尔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4、《学以致富》(彼得·林奇著)(如果好他给自己的孙子送生日礼物,《学以致富》是最好不过的了。
)
5、《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韦尔奇是管理界中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
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
6、《赢》(杰克·韦尔奇著)。
(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
)
7、《穷光蛋查理年鉴》(富兰克林著)(一个不幸的灵魂去年问查理:“如果感受不到阅读本书的喜悦,该怎么办?”他得到的芒格式的回答——“没问题,请把这本书赠给更有智慧的人。
)
8、《寻找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Reter Bevelin著)
9、《客户的游艇在哪里》(Fred Schweb著)(这是以投资为主题出版过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它睿智地阐释了关于投资主题的许多真知灼见。
)
10、《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本书搜集整理了
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2007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2007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精华版)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2007年我们的净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
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19美元每股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总体上,我们运营的76家公司业绩都很不错。
出现问题的主要是少数和房地产相关的业务,包括建材、地毯以及不动产经纪。
但这些困难都是微小和暂时性的。
我们在这些领域仍然保持着竞争的优势,而且我们有第一流的CEO们,无论好年景还是坏年景,他们总能正确运营公司。
然而,一些大的金融机构遭遇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们纷纷卷入了我在去年致股东信中描述的“弱化的信贷操作”(“weakened lending practices”)中。
对于这些借贷者最近的行为,富国银行(Wells Fargo)首席执行官约翰·斯顿夫(John Stumpf)一语中的,“有意思的是,这个行业本来赔钱的手段就不少,人们非得再去发明一些新玩意来浪费钱”。
你们应该还记得2003年的时候,硅谷很流行一个车贴:“上帝,请再给一次泡沫吧”。
很不幸,这个愿望很快就被满足了。
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开始相信房价会永远上涨。
这种迷信让贷款者对借款者的资产负债表不再感兴趣,他们只是不断把钱借给别人,相信房价上涨——可以解决一切。
今天,我们的国家所经历的不断蔓延着的苦痛,正是这种错误的自信造成的。
而一旦房价下跌,大量愚蠢的错误就很快暴露无遗。
只有在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体游泳——我们一直关注的那些最大的金融机构,其景象可谓惨不忍睹。
来点好消息。
可以肯定的是,伯克希尔最新并购的TTI、伊斯卡(Iscar),在他们的CEO保罗·安德鲁斯(Paul Andrews)和雅各布·哈帕斯(Jacob Harpaz)的带领下,在2007年表现非常不俗。
2006年我曾说过,伊斯卡(Iscar)是我所见过的制造企业中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这种感觉在我今年秋天访问了它在韩国的一家特别的工厂之后更加强烈。
巴菲特与李嘉诚比较

巴菲特的管理法则
赚钱而不是赔钱 别被收益蒙骗 要看未来 坚持投资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屏障"的公司 要赌就赌大的 要有耐心等待
• • • • • •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精华—三要三不要
三要:
三不要:
巴菲特的投资名言——成功的秘诀:
巴菲特投资六大原则:
成功案例 —李嘉诚的赫斯基
受惠于油价持续飙升,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现在成了“盈利 老虎”,当年上半年为李嘉诚旗下和黄贡献了85.4亿港元的盈利,占和 黄固有业务盈利的比例上升至28%。 李嘉诚在多年前收购赫斯基能源的股份时,这只不过是一家资本支 出与负债过高的中型石油公司,当年石油价格曾跌至11美元/桶。22年后 的2008年8月21日,李嘉诚在业绩会上自信地说,“赫斯基能源在七八年 前还被人批评亏损,但今年和黄最大的盈利贡献来自赫斯基!” 目前和黄持有赫斯基能源约35%的股权,如果加上李嘉诚家族及旗下 公司拥有的股权,则对赫斯基能源的总持股量约为71%。 想知道赫斯基能源公司有多赚钱,公司CEO的年收入是个不错的参照 。65岁的赫斯基能源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钱崧的总收入,由2006年的420万 美元涨到了2007年的2600多万美元。
李嘉诚:华商中最大的捐赠者。 将捐出个人财产的1/3。身后并 愿捐出全部器官。
确立目标
为之奋斗
走向成功
• 确定性/前瞻性
• 巴菲特:青睐久经考验的百年老店,让历史告诉未来,总在自己的能 力范围内投资,强调投资的确定性。 • 李嘉诚:从制造业、房地产、公用事业、航运、电信到零售服务,总 是结合政经大势与自身优势,占得先机又恰到好处,强调事业的前瞻 性。
最大“爱好”
巴菲特:工作,五十年如一日,永不退休。
股神巴菲特

补充知识:巴菲特投资。11岁时他就用零花钱 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不 久股价上升,他急于抛出,赚了5 美元。但后来该股狂升,巴菲特 后悔不迭,由此他得出深刻的教 训,如果对某种股票有信心,就 要坚持到底,不管买后是升还是 降。所以,巴菲特后来买进股票 ,都保持在十年八载之久。
补充知识:巴菲特投资理念介绍
15
三、巴菲特投资经典案例
4、投资中国石油:
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资始于2003年4月。那段时 间,他通过旗下基金,在香港市场悄悄吸纳中石油 的股票。当投资者发现这位美国股神看好中石油股 票时,巴菲特旗下基金已经购得了中石油13.35%的 股份,亦即23.48亿股,成为其第三大股东。由于巴 菲特素有“世界上最精明的投资者”之称,中石油 股票很快出现了大量跟风盘,该公司股价由此不断 走高,巴菲特已然大赚。
这就是被投资者奉为赚钱的“金科玉律”!
补充知识:巴菲特投资理念介绍
12
三、巴菲特投资经典案例
1、在70年代,当传播事业和广告业处于低潮时, 巴菲特又大举购进了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 公司在内的多种股票,他似乎有点石成金的力量, 当他买进股票后,股价便直线上升,又使巴菲特 发了一笔大财。
2、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收购哈萨维公司的 股票。巴菲特在1965年购入该公司股票时,每股 只值12美元,此后股价一路上扬,到九十年代每 股8500美元。二十六年来升值逾708倍,成为纽 约证券交易所每股价格最高的股票。
股神巴菲特
------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 给沃伦•爱德华•巴菲特,它今天就变成了
大约2.7亿美元。这仅仅是税后收入!
巴菲特2024股东大会发言实录中文译本20240504

巴菲特2024股东大会发言实录中文译本2024年巴菲特股东大会刚落下帷幕,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长兼CEO巴菲特如约与四万余名参会股东,其中包括数千名来自中国的投资人面对面交流。
93岁的巴菲特在近六个小时的问答环节中,和公司高管格雷格·阿贝尔、阿吉特·贾恩共同回答了各界投资人34个问题,涉及科技股、国际市场、能源投资、生成式AI、保险业务、人生最高价值等各个方面。
依照惯例,问答之前巴菲特介绍了当天早间发布的伯克希尔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他指出,过去的季度不能说它是我们最棒的一个季度,但是也不能说是最差的一个季度,任何的事情在保险界来讲都是会有幸运的时候,也有完全不能考虑的季度,但是身处保险业,伯克希尔绝对会努力改善进步的。
此外,巴菲特告诉大家,公司现在可以投资的钱还是比以前要更多,这是现在的一个现象。
巴菲特觉得这是合理的,在可预测的未来还会维持这种状况。
以下是巴菲特2024股东大会发言实录中文译本巴菲特:大家早,谢谢大家今天来到现场。
我旁边是格雷格·阿贝尔,是负责除了保险业务之外的伯克希尔副CEO,在格雷格旁边是我们负责保险业务的阿吉特·贾恩。
我们现场还有非常多的董事们,也请大家简短地起立,会场前面有霍华德·巴菲特,苏珊·巴菲特,史帝夫·伯尔克、肯·硕克、克利斯·戴维斯、罗勒·艾曼斯、劳尔·艾尔森,这些都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这中间还有两位我要特别致谢的,在我们开始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
首先,我要先感谢莫利萨,今天我们所有的大会都是归功于她。
她刚刚跟我进行了报告,说我们今天会议又创了新的记录,今天我们的喜诗糖果,我想现在卖的数量可能是比以前卖得更多,已经有6吨之多了。
我要跟大家介绍下面这位,这位,也就是他把刚刚看的纪录片整合在一起的,你可以想象今天所有的一些场景以及过去曾经经历过的路途,他都参与了,我们中间还有一些好莱坞的大明星们,以及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人参与其中。
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1961年(上、下)

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1961年(上、下)致我的合伙人:有的合伙人对我说,一年才写一封信,“总要盼很长时间”,能不能半年写一次。
一年写两封信应该也不至于没话说,至少今年是有话说的。
所以,我又写了一封信,以后就每年写两封。
1961 年上半年,包括股息在内,道指的整体收益率是13%。
在这样的行情中,我们应该是最难超过指数的,但在过去六个月里,我管理的所有六个账户的业绩都略高于道指。
1961 年新成立了几个合伙人账户,它们成立的时间有先有后,从成立之初算起,有和指数持平的,也有跑赢的。
这里,我要强调两点。
第一,一年的时间太短,绝对不足以用于评价投资表现,六个月时间更短,更不能用于评价投资表现了。
我之所以不愿意半年写一次信,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合伙人太看重短期业绩,短期业绩说明不了什么。
我自己更愿意把五年的表现作为评判标准,最好是在五年里经过牛市和熊市相对收益的考验。
第二点,我希望大家都理解,如果股市继续保持1961 年上半年这样的上涨节奏,我怀疑我们不但跑不赢,甚至还会落后指数。
我始终相信,与一般的投资组合相比,我们的持仓更保守,而且大盘越涨,我们越保守。
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尽量在投资组合中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投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大市的证券。
股市越涨,这部分投资占比越高。
独立于市场有利有弊,市场这口大锅越是热气腾腾,业余的厨子做的饭菜越好吃,这时候业余的厨子尤其厉害,可我们的投资组合呢,更大的仓位都不在锅里。
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一笔可能规模很大的投资,现在正在公开市场收集筹码,我当然希望这只股票至少在一年里不要上涨。
这样的投资可能拖累短期业绩,但是把时间拉长到几年,不但非常有可能实现超额收益,而且还可以获得极高的防守属性。
我们有望在年底将所有合伙人合并到一个账户。
我已经和新加入的所有合伙人谈过了,也与先前成立的合伙人账户中的代表合伙人讨论了方案。
下面是部分条款:(A) 根据年末市场价值合并所有合伙人账户,明确条款,规定各个合伙人将来如何承担因年底未实现收益需缴纳的税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菲特31年股东信精华1、除非是特殊的情况(比如说负债比例特别高或是帐上持有重大资产未予重估),否则我们认为“股东权益报酬率”应该是衡量管理当局表现比较合理的指针。
(1977)2、保险这行业虽然小错不断,但大致上还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果,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情况与纺织业刚好完全相反,管理阶层相当优秀,但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各位的管理阶层所学到的一课,很不幸一再学到的就是,选择顺风而非逆风产业环境的重要性。
(1977)3、我们投资股票的选择方式与买进整家企业的模式很相近,我们想要的企业必须是(1)我们可以了解的行业(2)具有长期竞争力(3)由才德兼具的人士所经营(4)吸引人的价格,我们从来不试着去买进一些短期股价预期有所表现的股票,事实上,如果其企业的表现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反而希望他们的股价不要太高,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以更理想的价格买进更多的股权。
(1977)4、我们过去的经验显示,一家好公司部份所有权的价格,常常要比协议谈判买下整家要来得便宜许多,也因此想要拥有价廉物美的企业所有权,直接购并的方式往往不可得,还不如透过间接拥有股权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当价格合理,我们很愿意在某些特定的公司身上持有大量的股权,这样做不是为了要取得控制权,也不是为了将来再转卖出或是进行购并,而是期望企业本身能有好的表现,进而转化成企业长期的价值以及丰厚的股利收入,不论是少数股权或是多数股权皆是如此。
(1977)5、资本城拥有优良的资产与优异的管理阶层,而这些管理技能同样也延伸至营运面及资金管理面,想要直接买下资本城所要花费的成本可能是两倍于间接透过股票市场投资,更何况直接拥有权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好处,控制权虽然让我们拥有机会,但同样也带来责任去管理企业的营运及资源,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提供现有管理阶层关于这些方面额外任何的帮助,事实上,与其管还不如不管,更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样的观念或许很反常,但却是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
(1977)6、我不认为包括我自己本身在内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
(1978)7、我们的政策是集中持股。
当我们决定了后便买进“一大笔”,而非这也买一点那也买一点,但事后却漠不关心。
(1978)8、我们可以接受被投资公司保留盈余而不分配,但前提是公司必须将之用在“更有利”的用途上,否则便应分配给股东或是用来回购公司的股份。
(1978)9、依我们过去的经验显示,一家高成本结构公司的经营者,永远找得到增加公司开支的理由;而相对的,一家低成本结构公司的经营者,永远找得到节省公司开支的方法,即使后者的成本早已远低于前者。
(1978)10、就短期而言,我们一直认为营业利润(不含投资收益)除以净资产所得的比率,是衡量一年度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
长期而言,我们则认为净利润(包括已实现、未实现资本利得及非常损益)除以净资产(所有投资以公平市价计算)所得的比率,是衡量长期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
其中额外的资本利得,短时间看起来或许相当特殊,但就长期而言,其对股东利益的影响与日常的营业利益并无太大差别。
(1979)11、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经营的好坏,取决于其净资产收益率(排除不当的财务杠杆或会计做帐),而非每股收益的成长与否,因为即使把钱固定存在银行不动,也能达到象后者一样的目的。
(1979)12、在某些产业,比如说地方电视台,只要少数的有形资产就能赚取大量的盈余,而这行的资产售价也奇高,帐面一块钱的东西可以喊价到十块钱,这反应出其惊人获利能力的身价,虽然价格有点吓人,但那样的产业路子可能反而比较好走。
(1979)13、所谓有“转机”的公司,最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购买价廉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公道的价格投资一些物美的企业。
(1979)14、若被投资公司将其所赚的盈余用于回购自家股票,我们通常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理由很简单:若一家好公司其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还有什么投资会比前者来得更稳当、更有赚头、更能促进原有股东权益的呢?企业购并的竞争性通常使得购并整家公司的实际价格高于取得企业的实际价值,而股票市场的拍卖性质,往往可以让我们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取得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权。
(1980)15、只要市场回复理性,市价终究会反映公司累积盈余的能力,有时甚至超过买进后累积的盈余,这等于是在你的蛋糕上多得到一点糖霜呢。
(1980)16、当一个经历辉煌的经营阶层遇到一个逐渐没落的夕阳工业,往往是后者占了上风。
(1980)17、不象大部分的公司,柏克夏并不会为了一些特定的短期资金需求而去融资,反而,我们借钱是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约略短于融资期限)将有许多好的投资机会出现。
最佳的投资机会大多是出现在市场银根最紧的时候,那时侯你一定希望拥有庞大的火力。
(1980)18、对于购并的对象,我们偏爱那些“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
由于高通胀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它们必须将所赚得的每一块钱再投入才能维持其原有的生产力,就算这些公司帐面数字再好看,除非看到白花花的现金,我们对之仍保持高度警戒。
(1980)19、我们宁愿以X的单价买下一家好公司10%的股权,而非以2X的单价买下这家好公司100%的股权。
但大部分的公司经营阶层偏好后者,他们多以“规模”而非“获利”,作为衡量自己或别人的标准,问问那些名列《财富》500大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可能从来不知道他们的公司若以获利能力来排的话,会落在第几位。
(1981)20、第一类你买到的(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是那种特别能够适应通货膨胀的公司,通常他们又具备两种特征:一是容易去调升价格(即使是当产品需求平缓而产能未充分利用也一样)且不怕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量;二是只要增加额外少量的资本支出,便可以使营业额大幅增加(虽然增加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通货膨胀而非实际增加产出的缘故)。
近十几年来,只要符合以上两种条件,虽然这种情况不多,即使是能力普通的经理人也能使这项购并案圆满成功。
(1981)21、我们投资部份股权的作法惟有当我们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吸引人的企业才行得通,同时也需要温和的股票市场作配合,而市场就像老天爷一样,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但与老天爷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对投资人来说,买进的价格太高将抵销这家绩优企业未来十年亮丽的发展所带来的效应。
所以当股票市场涨到一定的程度,将使我们有效地运用资金买进部份股权的能力大打折扣或甚至完全消失。
这种情况会定期发生,就在十年前当股市到达狂热的高档时(由于高股东权益报酬股被机构投资人捧上天),柏克夏的保险子公司(不包括在Blue Chip Stamps部份)仅仅持有一千八百万市值的股票(相较于现在的80%),仅占保险公司投资总额的15% ,在1972年的当时有跟现在一样多的好公司,但他们当时的股价实在有点离谱。
虽然股价高涨对公司短期的表现有所帮助,但就长期而言却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前景。
(1982)22、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业面临供给过剩且为产品一般商品化的情形(在整体表现、外观、售后服务等都无差异化)时,便极有可能发生获利警讯。
当然,若价格或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透过政府立法干预、非法勾结或国际性联合垄断如OPEC)能获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场竞争。
否则若客户不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服务由谁提供,成本与价格由完全竞争来决定,如此,产业铁定面临悲惨的下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厂商皆努力强调并建立本身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这种做法在糖果有用(消费者会指明品牌)而砂糖却没有用(难道你听过有人会说:“我的咖啡要加奶精和某某牌的砂糖”),在许多产业就是无法做到差异化,有些生产者能因具成本优势而表现杰出,然在定义上这种情况极少或甚至不存在,所以对大部分销售已完全商品化的公司来说,不可避免的结局便是,持续的产能过剩无法控制价格滑落导致获利不佳,当然产能过剩会因产能缩减或需求增加而自我休整,而不幸的是这种修正的过程却是缓慢而痛苦的,当产业好不容易面临反弹时,却又是一窝蜂全面扩张的开始,不到几年又必须面对先前的窘况。
而最后决定产业长期获利情况的是供给吃紧与供给过剩年度的比率,通常这种比率很小,(以我们在纺织业的经验来说,供给吃紧的情况要追溯到许多年以前,且大约仅维持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
在某一些产业,供给吃紧的情况却可以维持上一段期间,有时实际需求的成长甚至超过当初所预期,而要增加产能因涉及复杂的规划与建厂而须有相当的前臵期。
(1982)23、我们对具备以下条件的公司感兴趣:A、巨额交易(每年净利润至少500万美元);B、持续稳定的获利(我们对只有远景或具转机的公司没兴趣);C、高净资产收益率(并甚少负债);D、具备管理阶层(我们无法提供);E、简单的企业(若牵涉到太多高科技,我们弄不懂);F、合理的价格(在价格不确定前,我们不希望浪费自己和对方太多时间)。
(1982)24、努力回购自己公司的股份,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很明显,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透过买回公司的股票,等于只要花一块钱的代价便能够获得两块钱的价值,所以每股的内在价值可大大地提高,这比花大钱去购并别人的公司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点较不明显,且没有什么人知道,实际上也很难去衡量,但时间一长其效果越明显,那就是管理当局可透过回购自家的股票来对外宣示其重视股东权益的心而非一味的扩张个人经营事业的版图,因为后者往往不但对股东没有帮助,甚至反而有害股东的利益。
如此一来,原有的股东与有兴趣的投资人将会对公司的前景更具信心,而股价便会向上反应而与其本身的价值更为接近。
(1984)25、在商业社会中,一家强势报纸的优势是极为明显的,老板通常相信惟有努力地推出最好的产品才能维持高获利,但是这种令人信服的理论却让无法令人信服的事实打破,当一流的报纸维持高获利时,三流报纸所赚得的钱却一点也不逊色有时甚至更多,只要你的报纸在当地够强势。
(1984)26、我们宁愿要GEICO的企业价值增加X倍而股价下跌,也不要公司内在价值减半而股价高涨,以GEICO这个例子,乃至于我们所有的投资,我们看的是公司本质的表现而非其股价的表现,如果我们对公司的看法正确,市场终将还它一个公道。
(1984)27、Bill Rose形容过度分散投资的麻烦,若你拥有四十位妻妾,你一定没有办法对每一个女人认识透彻,长期下来,我们集中持股的政策终会显现出它的优势。
(1984)28、在判断是否应将盈余保留在公司,股东不应该只是单纯比较增加的资本所能增加的边际盈余,因为这种关系会被核心事业的现况所扭曲,在高通胀时代,某些具特殊竞争力的核心事业能够运用少量的资金创造极高的报酬率(如同去年我们曾提过的“商誉”),除非是经历销售量的巨幅成长,否则一家好的企业定义上应该是指那些可以产生大量现金的公司,相对的如果一家公司将本来的资金投入低报酬的事业,那么即使它将增加的资本投入较高报酬的新事业,表面上看起来是不错,但实际上却不怎么样,就好比在高尔夫球配对赛中,虽然大部份的业余选手成绩一塌糊涂,但团体比赛只取最好的成绩却由于部份职业选手的精湛球技而显得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