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合集下载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地球圈层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知识。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设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测试、小组报告、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能孕育出如此多样化的生命?这与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何关系?
2.提问:“大家知道地球上有哪四大圈层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地理问题,关心国家地理建设,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实际应用产生疑问,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公园,观察岩石圈、水圈等圈层结构,了解其形成过程。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组成和不同状态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构成的,《地球的圈层结构》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波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方法。

内外部圈层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震波与内部圈层结构内容与之后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息息相关;而外部圈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外部圈层涉及的地理要素为后面四章自然环境不同要素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四、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一: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地震波类型及特点、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二:通过对不同圈层的认识,了解不同圈层结构的范围、组成物质及状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应与自然和谐统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岩石圈及软流层的范围。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3.结合课本P23“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列表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归纳】1.图示景观(九寨沟)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

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说明”属于理解层次,要求不仅要知道各个圈层的名称的范围,更要理解其划分的依据,抓每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运用示意图”属于运用层次,要求要有一定的读图用图能力。

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理问题。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为第二章学习大气、水与地壳运动打下基础。

隐性要求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

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要求抓住地球各圈层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内容。

【教材分析】从教材的整体来看,本节内容是前三节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延续。

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本节的具体内容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地核的组成及状态;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各圈层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比地球的运动要简单。

高一学生已经对地震、地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只是在地理读图,绘图,分析信息的能力稍有欠缺。

对地球自然环境没有整体的认知。

本节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对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便于后面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高中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人教版中图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人教版中图版新课标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飞上太空已经成为现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也在不懈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

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的情节,我们一起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播放影片】【思考】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地核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水晶)?2、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总结】人类目前还不能到达地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人类是可以实现这一设想的。

【分组探究】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启发。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任务。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力求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探究地球圈层结构,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地质剖面图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球圈层结构视觉感受。
2.通过播放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动态变化。
3.创设生活情境,如气象变化、地质灾害等,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地质公园、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圈层结构的魅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2.学生能够解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3.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或地图,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模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4.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 波是一种机械波。同 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 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地幔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类,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物质与化学成分的区别。 4.内核为何是固体?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 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难点讲析: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教材分析[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构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二、预习导学[自主学习]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的研究。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这个不连续面叫,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个面叫做。

3.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和三个圈层。

4.岩石圈由和构成,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等这些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画图:依据课本P22图1.26画出地球内部图层结构图,表示出地点、岩石圈及软流层。

三、教学过程[分组探究]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1.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2.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读图1. 25: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和破坏大还是纵波的破坏大?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的?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说说原理吗?读图1.25,思考: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读图1.26,思考: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四、巩固训练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界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肉波先到达地面2.地壳的平均厚度()A.约为33千米B.约为6千米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3.联系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是()A.大气圈B.生物圈C.岩石圈D.水圈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二、重难点内容讲解(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①、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②、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从地球内部震波曲线图上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区分出P、S波。

通过分析P、S波速变化情况,发现地面下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2、地球内部圈层3、地球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①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②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③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4地球的圆结构[课程要求]说出地球的圆结构并总结每个圆的主要特征[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一是地球的内圈,要求能够说地球的内圈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层是地球的外层,包括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

在内环层和外环层之间还有一个环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该标准有明确和隐含的要求。

明确的要求是从宏观角度理解地球结构的特征,而隐含的要求是理解自然环境的构成在对地球环状结构进行宏观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构成,即在空间范围内认识到地球环状结构中的自然环境然而,它并不要求对每一个圆层都有深入的了解,而是要掌握其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在研究这部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人类通过长期的活动创造了一个人文环境(也称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地理环境。

由此得出结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圆的结构和特征,总结每个圆的主要特征;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的内圈;3.用图表来理解地球表面的含义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够结合地球各种球体的结构特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地球表面的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和树立爱护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

地震波的波速及其传播特性,区分横波和纵波2.地球内圈的划分和每一层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地壳的特征3.岩石圈概念,软流圈知识[教学难点]1《地幔》知识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责任感,热爱科学,形成地球系统的概念[教案] 1第256课+ 课[教学法]弱谈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介绍新课)“聊天”就是“谈论地球”和“聊天”知道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不同于篮球——空心体或铅球——各向同性体,而是分成几个球形层——从里到外的圆圈(显示“地球的圆圈结构”的示意图)地球有六个圆:内部的三个,外部的三个,边界是一个固体表面。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

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建议) 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5.观看一部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观后感。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现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论述明确,注意排版美观。
2.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3.及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针对错误和不足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环境的形成等。但他们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系统认识尚浅,特别是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利用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圈层结构的变化,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结合翻转课堂模式,课前提供预习资料,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4.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适时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2.通过讲述古今中外关于地球结构的探索历程,如古代的地心说、现代的地球物理勘探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地球结构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如各圈层的组成、性质、厚度及物理状态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如地震、火山、地热等。
4.引导学生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探究精神。
4.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地形、地貌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地球圈层结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6.建议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地球会有地震和火山?”、“气候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有何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开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定期组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状态:
1.完成教材相关习题,巩固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小论文,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说明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测、火山监测等。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的地震预测为例,介绍地震预测的方法和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圈层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3.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章节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特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其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图表、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b.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c.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如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GIS软件的使用。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部分:
a.选择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b.判断题: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
c.问答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例如地球观测卫星、气候变化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
5.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关注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环保问题,记录活动过程及感受,以照片、文字等形式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第一章第三节课的内容,在前两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外圈层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纵波与横波的区别;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
2.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深度、厚度、物质状态等;
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定义、组成、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横纵波的区别与各自特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

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

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新课学习】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问题:什么是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问题: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讨论: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左右摇晃。

想一想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位于震中的上面)的感觉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

2.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讨论: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纵坐标是地壳深度,横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探究: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思考
1.地壳的厚度有何特点?
2.软流层是不是液态?
3.岩石圈有哪几部分组成?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9~41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10km。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思考:人类的生存,与地球外部的哪些物质息息相关呢?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讨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问题:
1.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指示大气圈的范围)
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2.看地球上水循环和水的存在形式图试分析水圈有什么特点?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3.结合幻灯片图说一下生物圈的特点。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4.你们觉得这三个地球外部圈层之间和岩石圈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