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综合试卷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阶段性考试

一、选择题(共34个题,每小题1.5分)

读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完成1~2题。

1.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国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推力”(如气候严

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

件好等)外,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

亲情等)的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因素中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

A.城市交通拥挤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4.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

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B.地铁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

C.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 D.城市文化生活落后

下图表示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历史发展阶段。读图回答5~6题。

5.区位选择与上图所示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工业部门是

A.钢铁工业B.化学工业

C.纺织工业D.电子工业

6.上图反映出,对这种工业区位的选择

A.原料地的吸收力越来越强B.燃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C.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D.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弱

我国一些地区的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回答7~8题。7.这种农业变迁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 三江平原

B. 华北平原

C. 河西走廓

D. 珠江三角洲

8.这种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气候

B. 市场

C. 政策

D. 交通

下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在图中,③区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右图是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

1.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科技B.市场 C.地形D.气候

2.X地农业地域生产类型是( )

A.乳畜业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D.种植园农业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哈密瓜、香梨等特色瓜果驰名

中外。据此完成3—4题

3.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土壤肥沃

D、光照充足

4.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市场

B、水源

C、政策

D、气候

5.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A、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B、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

C、利用光热资源,大面积种植热带水果

D、提高土壤肥力,大力发展林业及林产品加工

6.近20年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某些耕地农业景观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更替,影响这种农业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B.政策C.气候D.水源

浙江省的义乌是日用小商品的天下,小小的袜子就拥有数百家生产厂家。一个不大的柳市镇除三家电器集团外,还有数十家中小电器企业,

且没有因产品雷同、重复建设而影响发展。据此回答7—8题。7.义乌小商品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

①资本集中程度低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③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④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众多电器工业企业集聚于柳市镇,主要因为该地( )

①资源丰富②有大量廉价劳动力③市场广阔④协作条件好

高一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高一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2013——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地理学期综合检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表为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统计表。读表回答1—4题。

1.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 ) A .甲乙丙丁 B .丁丙乙甲 C .甲丙乙丁 D .甲丁丙乙

2.丁阶段属于 ( ) A .原始型 B .传统型 C .过渡型 D .现代型

3.目前以下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乙阶段的是 ( ) A .德国 B .中国 C .巴基斯坦 D .日本

4.丁阶段容易出现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 A .社会负担过重 B .人口增长过快 C .就业压力过大 D .教育水平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据此回答5—6题。

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经济发展速度快

B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

C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 .城市化速度快

6.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 A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B .人口总量减少 C .就业困难 D .经济衰退

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马塔伊发动“绿带运动”,动员广大非洲妇女种植了3000万棵苗,她因此被授予若贝尔和平奖。和平与自然环境及环境资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想来,二者确有联系。“和平”不但是指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而且包含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综合测试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综合测试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79年以前,深圳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到1990年该市常住人口达167万,与人口大量向深圳迁移因素无关的是

A.经济布局的改变

B.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C.户籍制度和政策的变革

D.经济中心的转移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黄浦、静安和卢湾3个区(中心区),减少人口69.17万,而浦东、闵行、宝山、徐汇、普陀、嘉定6个区(边缘区),增加人口299.4万,其中浦东增加101.41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为11.5%,比1990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据此完成2~3题。

2.上海中心区和边缘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A.郊区的经济发展迅速

B.边缘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高于中心区

C.上海的城市化过程中,主要为“郊区城市化”

D.边缘区的交通、住房条件变差

3.上海在未来几年里

A.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口的迁入

B.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减弱

C.可允许生第二胎,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D.要更关注社会养老保险、老人医疗护理等工作

4.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②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③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是根据多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估计的④正确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和环保国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在沪宁杭区域开发重点中,正开发的大旅游圈,其中心是杭州、苏州与

A.黄山

B.庐山

C.泰山

D.雁荡山

6.某地生产的新品种西瓜,第二年种植面积比第一年扩大一倍,第三年又比上一年扩大50%,主要原因是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试题

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卷共25 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写在题后括号中。(每题 2 分,多项选择、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图1 为“我国 2008 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状况图” ,图 2 为“我国不一样阶段人口增

添状况图”,读图回答 1~ 3 题。

图 1图 2

1.对于图 1 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添特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超出生率、高死亡率B.超出生率、低死亡率

C.人口数目呈降落趋向D.人口数目增添较缓

2.图 1 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添状况最凑近图 2 中的()

A.Ⅰ阶段 B .Ⅱ阶段C.Ⅲ阶段 D .Ⅳ阶段

3.此后该城市在人口工作中应()

①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鼓舞生育提升少年少儿比率

③大批吸纳乡村节余劳动力④连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A.①③ B .①④C.②③ D .③④

20 世纪 90 年月以来有很多学者从不一样角度对我国人口数目及人口容量进行了展望,下

表为一些学者的展望数据,读表回答4~ 6 题。

展望 2050 年人口数目将达到约14~15亿人

依农业资源最大奉养的人口数目约 15~ 16 亿人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奉养的人口数目亿人或亿人

依小康花费水平最适合奉养的人口数目约 8~ 9 亿人4.表中反应的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A.约 15~ 16 亿 B .或亿C.约 8~ 9 亿 D .约 14~ 15 亿5.以下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要素是()

A.自然资源的数目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试卷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试卷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试卷

一、选择题(50分)

1.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2.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A.濒临五大湖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D.美国本土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调整铁路约7500千米。图3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6~8题。

图3

6.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运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元素是

必修二地理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必修二地理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必修二地理期末测试卷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A13)

Ⅰ卷

图1为我国某地区2010年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1.近年来,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的老龄化B.交通的发展

C.自然环境的改善D.经济的发展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河南省B.江苏省

C.四川省

D.青海省

图2示意2010年中国、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四个国家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3~4题。

图2

3.图2中序号代表中国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4.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

C.现代型

D.计划型

读图3,a、b、c分别对应图3中0~14 岁、15~64 岁、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5~6题。

图3

5.图3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6.图3中③国65 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 鼓励生育B.40% 采取移民政策C.40% 计划生育D.20% 鼓励人员出国

图4这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7~8题。

图4

7.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B.②

C.③

D.④

8.关于该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

图5为我国某地区1978~2008年30年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据此完成9~10题。

高一必修二地理期末综合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必修二地理期末综合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必修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

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 A .C 2.A.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

B.人口容量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

C.有利于合理利用

D.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大

3③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 ④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 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 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 A .②③⑥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4.下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各

选项中所列工业部门依次与模式一、模式二、

模式三、模式四对应正确的是() A .精密仪表、电子装配、水果罐头、家具 B .集成电路、甘蔗制糖、粮食加工、印刷 C .普通服装、水产加工、炼铝厂、纺织 D .飞机制造、面包食品、啤酒厂、制鞋 5.下列各厂之间具有工业产品联系的是() A.服装、鞋帽、雨伞、包带B.家具、纺织、食

A. B.意大利东北部工业

D.中国深圳经济特区 7场,多建在市区环 D.环境最

图乙所示的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

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回答第8题。 8.在“循环

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A.全球化生产B.信息化生产C.集聚生

产D.清洁生产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

9

A.

C.

10

11

A

①运量大,成本低②速度慢,灵活性差③投

资比较高④受自然因素影响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丰富,把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沪宁杭地区的最佳运输方式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测试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测试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测

试试题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地理期末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4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个小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下降来完成。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2题。

1.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步,其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生育观念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D.营养水平不同

2.发展中国家人口模式的转变,短期内就可以起到明显效果的措施是A.发展生产力B.控制生育率

C.提高公民素质D.大力发展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

读右图,“日本筑波城市图”回答3-4题。

3.筑波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矿产B.科技 C.政治D.宗教

4.筑波城市地域形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2

A.地形 B.河流

C.矿产的影响 D.交通干道的影响

原油的有益组分含量高,适于外输又便于运输。相反,原油加工后的成品油,质轻易燃易爆,品种规格又多,不宜于远运。波斯湾地区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区,而世界上的炼油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发达国家。回答5~6题。

5.世界炼油工业布局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资源B.市场C.动力D.劳动力

6.沙特阿拉伯适当发展炼油工业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高一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必修二地理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遂川县地处罗霄山脉南段东麓,江西省西南边境,吉安市西南部。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种植高产油茶实行奖补政策,同时配合林业重点项目扶持,激发林农发展高产油茶产业的热情。2013年,该县高产油茶种植面积达1.15万亩。据此回答1~2题。

1. 遂川县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A.耕地总量大,人均耕地

多B.黑土广布,土壤肥沃C.水热资源丰富D.地势平坦,利于机械化操作

2. 该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意义是()A.调节和改善气候B.增加经济收入和环境效益

C.提高绿化率,美化环境D.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马铃薯为喜光作物,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适宜),喜湿润且透气性好的土壤,宜施有机肥,忌渍水。广西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具体做法如下:将土壤堆高起垄,在垄中播种马铃薯并施肥,然后覆盖稻草,待马铃薯萌芽出土后再将垄沟的泥土覆盖在稻草上(如下图)。据此回答3~4题。

3. 根据材料和示意图分析,该栽培技术中稻草的作用不包括()

A.保温B.保水C.增加土壤肥力D.提高劳动效率

4. 在垄与垄之间留有垄沟,这样可以()

A.利用垄沟发展渔业,增加农民收入B.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排水

C.增大地表起伏,扩大耕地面积D.形成立体农业模式

读我国玉米产区分布图(右图),回答5~6题。

5. 有关我国玉米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大于800 mm B.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C.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地区

D.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题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 读下面柱状图 (资料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材料二 下表为1997年各大洲及不同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

(1)近几十年来,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最低的。目前上海人口自 然增长属于 ( )

A .原始型 B. 传统型 C. 现代型 D.过渡型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方面,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 更严重;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突出社会问题主要是: 。

(3)上海市过去十年中人口增长幅度 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其主要原因是 。

(4)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的是 洲。

(5)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 ,原因是 。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非洲 3.6 1.4 北美 1.5 0.9 拉丁美洲 2.5 0.7 亚洲 2.2 0.8 欧洲

1.0 1.2 大洋洲

1.9

0.8

2.读“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各题。(12分)

(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2)在①②③三处住宅区中,最有可能属于高级住宅区是,理由是

(3)⑤处是该城市传统工业区,其主导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吸引工业

在⑤处集聚的主要条件有。这样集聚的意义是

(4)④处布局高科技产业园的主要条件有。3.读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比较A、B两地区的农业生产,完成下表。(6分)

A地区B地区耕地类型水田为主

农业地域类型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热量不足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及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及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及解析

在考试之前做好每一个试卷的复习,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份好的试题卷将能够有效的去检测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及解析,希望对你有用。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年1月开始,我国各省陆续启动“二孩”政策。回答第1~2题。

1.此项政策将使我国在今后几年中

A.入学与就业压力减轻

B.劳动力人口减速放缓

C.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

D.性别比例失调缓解

2.为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B.大量国外移民来解决当前人口老龄化

C.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读图1完成3~5题。

3.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模式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为陆地

B.①表示径流

C.③表示大气降水

D.④表示水汽输送

4.若该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且甲代表岩浆,乙、丙、丁

代表三大类岩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一定是岩浆岩

B.丁一定是沉积岩

C.环节①一定代表内力作用

D.乙一定是变质岩

5.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则环节②为

A.北太平洋暖流

B.秘鲁寒流

C.日本暖流

D.加利福尼亚寒流

6.如图2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下表是北京气象站观测到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资料。回答7~8题。

1月1日 1月2日 1月3日

平均气温(oC) 12 0 -2

高一必修二地理试卷及答案

高一必修二地理试卷及答案

⾼⼀必修⼆地理试卷及答案

⽔不仅是地表环境中的活跃因素,⽽且为⽣命所必需。下⾯是由店铺整理的⾼⼀必修⼆地理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必修⼆地理试卷:

(点击图⽚,阅读更清晰)

高一地理必修二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试题及答案

适当的试题能让学生对学习目的有一个准确的方向,并

能为之努力。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

必修二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地理必修二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2分 )

读某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图中纵轴表示人口总数。读图,回

答1~2题。

?1.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

A. 女性人口比重

B.男性人口比重

C.自然资源的多少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该国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时期是( )

A.①时期以前

B.①一②时期

C.②一③时期①② ③ ④

D.③一④时期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3~4题。

? 1982年 1990年 2019年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3.该

城市自1982年至2019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4.该城市是( )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读四个国家轮廓图(比例尺不同),回答5~6题。

5.图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三低模式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图中②国家实际国土面积小,但养活的人口较多,原因有( )

①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科技水平高; ④人口大量外迁

A.①②

B.③④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考试须知: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第Ⅰ卷7页,单选共60题,占60分;第Ⅱ卷3页,综合题共5题,共 4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有6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选对得1分,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图1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3题。

1.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

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 B.印度 C.泰国D.日本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2和图3并回答4~5题。

4.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二 期末复习测试题(附解析)

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二 期末复习测试题(附解析)

期末复习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单独二孩”)。据此完成1~2题。

1.启动“单独二孩”政策的国情是 ( )

A .人口死亡率上升

B .人口出现负增长

C .人口老龄化加剧

D .环境承载力提高

2.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 ①人口素质大幅提升 ②人口合理容量提高 ③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④出生人口波动,给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一定压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数的比值。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可能出现“人口负债”。图1表示日本“人口红利”消失前后经济走势。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抚养比持续下降 B .经济减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大幅上升

C .“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增速的主导因素

D .“人口红利”消失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4.应对“人口负债”,日本应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延迟退休年龄 ②调整生育政策 ③输出国际劳工 ④提高消费水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图2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图。读图,完成5~6题。

5

.图示区域城市的特征有 ( ) A .包含3个城市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某国不同年份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特点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④时期和①时期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D.开放程度

4.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

A.矿产枯竭B.经济落后

C.政策扶持D.教育需求

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5~6题。

5.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②美国的南北战争③环境因素④新兴产业的吸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原因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 )

A.功能区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

B.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C.有预留用地,发展空间较大

D.服务种类多,城市等级较高

8.图中①②③功能区最合理的布局是( )

A.①住宅区②工业区③商业区

B.①工业区②住宅区③商业区

C.①商业区②住宅区③工业区

D.①商业区②工业区③住宅区

读近2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9~10题。

江西(城镇人口比重)

安徽(城镇人口比重)

1990年20.40%

17.84 %

2000年27.67%

27.81 %

2010年44.06%

43.01 %

9.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10.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以下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mm),完成11~12题。

A.热岛效应 B.内涝积水

C.地下水缺乏 D.干岛效应

12.为缓解上述现象,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地面铺设透水砖 B.完善地下排水系统

C.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D.扩大空地硬底化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库尔勒香梨是我国新疆的特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不是新疆种植库尔勒香梨的优势条件为( )

A.冰雪融水丰富 B.夏季光照充足

C.昼夜温差较大 D.全年热量充足

14.库尔勒香梨能在全国各地同期上市销售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的通信网络 B.产品的质优价廉

C.优惠的政策支持 D.便利的交通运输

下图为四个国家某年粮食作物生产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丙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大牧场放牧业B.混合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16.与甲国农业生产特征相似的国家是( )

A.印度尼西亚B.美国

C.南非D.巴西

下图为我国某省部分区域农业发展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皖南山区特色农业区盛产的农产品主要有( )

①茶叶②柑橘③香蕉④甜菜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8.与大别山特色农业区相比,沿江平原农业区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 )

A.环境优美B.水源充足

C.交通便捷D.气候适宜

下图是三类工业投入结构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据图判断甲乙丙三类工业的类型( )

A.甲为原料导向型B.乙为劳动力导向型C.丙为技术导向型D.以上说法都不对20.与图中乙类工业投入相符的是( )

A.内蒙古乳制品业 B.北京汽车制造业

C.杭州建毛纺织厂 D.长江三角洲建核电站

读下图,完成21~22题。

21.该城市拟建的大型服装批发城应布局在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2.近几年影响该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政策 C.铁路 D.科技

读动漫产业生产流程图,回答23~24题。

23.对该产业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个企业集聚在一起,容易形成对应的工业地域

B.企业规模大多较小,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极高

C.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空间距离近

D.生产工序复杂,各种部件分散在世界各地生产

24.此类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一般不包括( )

A.土地租金低廉B.政策支持

C.交通便利D.市场广阔

下图示意某工业生态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流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墙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生态链关系。据此完成25~26题。

25.图中序号①②③④⑤所代表的工业生产副产品或废弃物分别是

( )

A.硫、燃料气、冷却水、除尘渣、粉煤灰

B.燃料气、冷却水、除尘渣、粉煤灰、硫

C.硫、冷却水、燃料气、粉煤灰、除尘渣

D.硫、冷却水、燃料气、除尘渣、粉煤灰

26.关于该工业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B.该工业园通过“从副产品到原料”的转换形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C.该工业园是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新型工业园

D.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的发展原则

二、综合题(48分)

2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和全国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