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年会蒲慕明所长报告

合集下载

蒲慕明院士推荐--年轻科研人员共勉学习科学与科学人生-蒲慕明院士

蒲慕明院士推荐--年轻科研人员共勉学习科学与科学人生-蒲慕明院士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有一分证据不說两分话” -- 胡适
你是否对科学有兴趣?
每个人对自然现象都有兴趣
科学不是只是知识,还是方法和态度 只有你开始作科学研究,对科学的理解才能深入,真 正持续的兴趣才会出现 对科学的兴趣常出现在你成功地完成了一项科学研究 兴趣经常是伴随成就感而产生 (正回报) 在任何生涯中及早作出成就是关键
网上的科学家自述故事
/
Sydney Brenner, Francis Crick, James Watson….
Hans Bathe, Edward Teller, Freeman Dyson….
“职业”生涯的选择
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 (大学“专业”的定义是什么?) 研究生时的专业不应限制你的未来职业选择
4. 知道什么是“未知的” 比知道什么是“已知的”重要
现存知识的不完整性和不可靠性 科学的进展就是修正现存的知识 好的教科书和好的综述告诉你什么是未知
怎样学习科学?
5. 学会自我教育比找到一个好老师更重要
读伟大科学家的自传和传记
• • • • • • • • “The Double Helix” by James Watson (W.W. Norton & Company, 1968) “What Mad Pursuit” by Francis Crick (Basic Books, Inc. 1988)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by P. B. Medawar (Harper & Row Pub. 1979) “A Passion for Science” by Lewis Wolpert ( Univ. Penn. Press, 1988)

研究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品格(蒲慕明)

研究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品格(蒲慕明)

背景知识 蒲慕明:著名美籍华裔神经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自1999年11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简称神经所)所长。

在他的带领下,神经所近几年在基础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仅2005年,就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其中,在《细胞》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实现了中国内地25年来“零的突破”。

因为杰出的贡献,在2006年1月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蒲慕明获得了2005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

严谨态度要从小事做起研究生必须学习的一点,就是要学习做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

大家知道科学家不是生存在真空里,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在学术界、在社会上有品德的科学家才会受到多数人的尊重,他的工作才使人信服。

有品德的科学家是严谨的,是讲公德的,是有诚信的,是尊重事实,并捍卫真理的。

不要有了结果,即使数据靠不住,自己都不能信服的东西,也出文章。

今年这文章出了,下面做不下去了,别人不能重复,那你的名声就毁了。

假如你的发现是吸引大家注意的,将来大家知道这个工作是错的,你的科学生涯就会有污点。

不可以为了眼前出一篇文章,将来后患无穷。

严谨态度要从小事做起,你到公用实验室使用仪器,该签名时就签,应该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要守规矩。

想省事走小路和占小便宜反映了你的态度,这种态度积累在一起成为习惯,到最后就会犯大错。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严谨的态度,这是我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注意到和重视的。

要学会怎样与别人合作科学家的品德同样也反映在与人合作的态度上。

跟人家交流合作必须是公平互惠的。

合作是一个科学家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假如你不会合作,在未来的科学世界里你必定是非常局限的。

学会怎样做一个好的合作者是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怎样合作,从做学生开始就要学习,因为在做学生时合作是最多的,老师交给你的工作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你要跟别人合作。

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到了国外后,很常见的一种想法就是认为你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要竞争,要竞争就要厉害,要抢,不能退让。

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莅院演讲

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莅院演讲

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莅院演讲
佚名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1)1
【总页数】1页(P54-54)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学家;Hopkins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突触可塑性;生物物理;哥伦比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9;R-092
【相关文献】
1.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教授夫妇来我院 [J],
2.纪念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尹赞勋教授--缅怀尹赞勋教授逝世一周年[J], 谢翠华;张日东
3.生育关怀且看教授们尽力——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蒲慕明教授一行来天柱山助学支教纪实 [J], 董飙
4.著名经济学家多米尼克·索尔韦托瑞受聘我院客座教授并作学术演讲 [J],
5.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受聘我院名誉教授并作学术演讲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竺可桢杰出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访问浙大-ZhejiangUniversity

竺可桢杰出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访问浙大-ZhejiangUniversity

竺可桢杰出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访问浙大应浙江大学美国教育基金会(Zhejia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U.S.A)和浙江大学外事处及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邀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生物科学杰出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教授于2011年6月13至14日访问了浙江大学。

在访期间, 蒲慕明教授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 包括举行两场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Ⅰ&Ⅱ(第十五场), 并与相关领域的教师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 得到浙大师生的广泛的好评。

蒲慕明, 美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著名神经科学专家和生物物理学家。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新竹)物理系, 1974年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生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1974-1976年先后在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美国Purdue 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76-198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教授,1988-1995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1995-200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2001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11月创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并任所长至今。

蒲慕明教授在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美国NIH Javitz 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 (1998)、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美国AAAS Fellow(2001)、美国Ameritec Prize(2001)、吴瑞学会奖(2002)、法国Ecole Normale Geperieure 荣誉博士学位(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5)等。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胡珉琦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
【年(卷),期】2016(0)8
【摘要】2016年6月,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有极高声誉的格鲁伯奖授予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

该奖项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伍兹评论说:“蒲幕明是异常敬业的科学家,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

”但对蒲慕明自己而言,建立神经所才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胡珉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英雄"戴碧蓉:这辈子最幸福的是有个默默深爱我的丈夫
2.“那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残忍的敌人”——德国作家“伊斯兰国”见闻
3.69岁重新走进婚姻79岁为奢侈品代言她这辈子演得最漂亮的电影就是她自己
4.建好湾里庙综合商业区是实现“四最”大都市的重要举措
5.教育生涯70年,我这辈子最满意的三件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水滴到彩虹

从水滴到彩虹

从水滴到彩虹——2010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年会蒲慕明所长报告~依旧由方琪同学根据录音整理,欢迎转载分享~^^来源:方琪的日志这应该是这次年会唯一一份文字记录,也就是说N年后有同学查的话,也只能找到这篇文章,算是为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小小的一份贡献。

考虑到年会中所有的报告都是未发表的结果,因此禁止摄像、摄影和录音,不过我想蒲慕明所长的讲话还是值得冒偷偷录音的风险的。

其他一些有趣的信息我稍后几天会整理出来。

蒲先生还是很擅长说冷笑话的。

欢迎转载分享,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科学的魅力~^^2010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年会蒲慕明所长报告2010 12月28日 16:30不会拖太长,今年这报告做完要赶飞机……首先我想先说说这次年会,非常不寻常的年会,这次来参加的外来单位是最多的,往年我们最多只请一个单位,今年我们请了三个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部],每一个组的发言机会少一些,但是呢我们题目的内容更丰富,交流有更多的机会。

我想大家听完三天的演讲都有些感想,在三天前我还没有决定要讲什么,在听完之后我觉得要把这个问题再提出来。

创新,创新性的人,创新性的研究,我们现在都讲创新嘛,全国都在讲创新,报纸上每一天都要看到在讲创新。

我想[说说]我对创新的看法,有些话我至今讲过很多次,有些话有些在神经所待的时间长的会觉得我很啰嗦,但是我现在有资格啰嗦了,因为我是老人家……^^创新,什么是创新呢,我们先来想想看,什么叫真正的创新研究。

创新的研究有很多种,做理论的,你对自然现象有一种新的看法,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理论,这是理论科学家的创新;对于我们生物学,大部分都是做实验科学的,实验上的创新有很多种了,比如说,有一种是观察到新的现象,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你看到了,你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能够review natural phenomenon,这些自然现象只有在你实验条件下才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比如sub-molecular, sub-atomic这些现象,都是在物理学上各种新的技术,比如加速器有了后才看到的现象。

神经科学界大动作!中科院成建制挖来诺奖级团队,与蒲慕明院士强强联手

神经科学界大动作!中科院成建制挖来诺奖级团队,与蒲慕明院士强强联手

神经科学界大动作!中科院成建制挖来诺奖级团队,与蒲慕明院士强强联手日前,据Science 报道,经过5 年的规划和讨论,中国脑计划(CBP)终于雄心勃勃地启动了。

而且最新的 5 年计划预算达 50 亿元人民币(7.46亿美元),整体规模有望达到百亿甚至千亿级,比肩美国的「脑计划」(24 亿美元)。

图片来源:Science中国在神经研究领域的大动作,将有望吸引海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加盟。

事实上,这一现实也已经发生:德国马普所8 名神经领域的大佬就连兵带将地加入了中科院。

来头很大,实力很强学术圈的人,大都知道马普所的来头。

马普所全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缩写为MPG,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下辖 80 多个研究所,其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

相当于德国版的「中科院」。

图源:马普所生物控制理论研究所官网自 1948 成立以来,马普所共诞生 33 名诺奖得主,算得上是「诺奖工厂」总厂了。

现如今,马普所每年论文发表数量保持在 15000 篇以上。

2013 年,泰晤士报对全球的科研机构进行了排名,马普学会位居榜首,力压美国著名的阿贡国家实验室。

此次来到中国的八人,都是正当盛年的学术中坚。

其中的带头大哥是洛戈塞蒂斯(Nikos Logothetis),此公是全球脑神经学的泰斗,德国科学院院士,曾经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此前,他在马普所担任生物控制理论研究所的所长,是马普所的重量级学术大腕。

图片来源:ICM 巴黎大脑研究所官网洛戈塞蒂斯及其团队放着好好的马普所不待,为什么非要跑到中国来呢?此前Science 曾报道,一部分原因与他的实验室曾遭到的极端动物保护者冲击有关。

图源:Science做脑神经研究,免不了要用到灵长类动物来进行实验,就算符合一切实验伦理原则,但往往也容易引起社会舆论的纷争。

洛戈塞蒂斯的实验室就一度被极端动物保护组织成员包围,他本人还收到了死亡威胁。

双方甚至闹到对簿公堂,「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身为学术圈大佬的洛戈塞蒂斯在法庭上,竟然被驳得哑口无言。

蒲慕明:关于在中国构筑世界一流研究所(科研单位)的一些思考

蒲慕明:关于在中国构筑世界一流研究所(科研单位)的一些思考

报告二:《关于再中国构筑世界一流研究所(科研单位)的一些思考》蒲慕明教授(美国)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一、什么是世界一流的科研单位?1、有利于科学探索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机制自由探索、尊重真理、充分交流的环境既宽松又紧迫的学术环境鼓励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杰出学者作为单位的领导以业绩为准的资源分配与晋升体系2、杰出的科研人员思路活跃,有很强的进取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有 系统的成果,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引导新的学科方向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成为世界级领袖人物以日本的RIKEN脑研究所(Brain Science Insitute)为例学科全、合作紧密、系统化(有55个研究组,290位研究人员)研究组长国际化(有20%的外国组长)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科研成果普遍、全面经费较充足3、一流的科研产出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具有应用前景的专利4、严格的评估体系同行的匿名评审、专家的实地考察有利害关系的专家回避制度评审过程的保密制度管理部门(管理者)不直接参与评审申辩机制的保障5、高水平的研究生与博士后教育培养钻研科学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学技术学习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检验假说的能力学习科学交流,做报告与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尊重真理、严守真理的品德科学是一个communicating process二、中国科研单位的优势与困难1、优势政府与社会大众对科研发展的重视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上升趋势大批受过良好训练的学生与科研人员有大规模合作攻关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2、困难缺乏基础科研的传统缺乏有激励性的科研环境缺乏在国际前沿的学术领导人科研资源分配不能以业绩为准缺乏严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缺乏对科研管理及经费使用效率的评估科研人员对经费申请的态度科研人员对学术评估的态度科学界较为普遍的浮夸风科研单位进行改革时不彻底、不坚持的原则,经常已牺牲原则换取暂时的“稳定”尚未完善的院士制度三、如何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所1、科技体制创新和科研工作创新并行科技创新体制:人才选拔引进与培养并举建立严谨的评审制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合乎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优化管理机构,管理上避免繁琐严谨的国际化评估保证了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立足于本土开展有特色的前沿领域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少数有成就的科学家钻研重大科学问题解决与社会需求有关的科学问题2、科研机构:提出一个较稳定的、有激励性的科研环境,进行自由探索3、科学家: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对科学重要问题有攻关精神培养研究人员和学生科研道德及社会责任培养科研道德与严格处置违反科研道德并行避免炒作从自身做起关心“科技发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科学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生根做贡献2005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应邀在京做学术报告现任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的美籍专家蒲慕明教授,就如何在中国构筑一流研究所等问题为与会人员做了精彩的报告。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

/space/space/?uid-124-action-viewspace-itemid-804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鲁白(2002年9月25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讲课录音记录)2010-06-21 19:26:18我是上医的校友,80年代中期在上医,然后出国多年,很惭愧到上医的机会很少,跟大家没有太多的交流。

今天我讲的题目不太容易讲,第一是本人工作做得也不是非常好,第二是大家对我的期望也过分高了一点,好像来参加我的讲演,就可以在很好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如果有这种期望,我很抱歉,做不到。

在讲课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多少人已经在英文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课堂上回答发表过的人很少)? 看来相当少,这也难怪,很多学生刚刚进入课题,也许是来凑凑热闹, 看看鲁白是个什么样的怪物,没有关系,反正我是来献丑了(笑)。

要写好的文章,最重要问题的不是英文,也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要有好的科学。

研究工作做得好这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错误的印象,认为只要我写得好,就可以发表在好的杂志上,这是不对的。

要发表好的文章,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最主要的因素是一定要有一流的工作。

所以今天我借这机会,主要讲的不是怎样写,而要怎样才能够做好的研究工作。

首先,什么样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好的工作,大家要有一个共识。

抱歉,今天我讲的许多内容都是引用英文的,因为网上都有,所以不用抄,不保密,可以下载。

怎样的工作是一个好的工作其实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工作。

我认为,好的研究工作大概可以分为6~7 类:第一,Major advance in a classic field,假如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学科如组织胚胎学(读医学院的人,都要学),它已经不能再有很大进展时, 突然你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比如说胆固醇,大家知道胆固醇一般被认为是坏东西,一个人的胆固醇要控制不能太高,因为它要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信

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信

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信蒲慕明(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的要求2001年的一天,蒲教授对美国实验室的人大发雷霆,你们太懒了,每年不能超过20天休假,每周必须工作至少六天。

(注:在美国的一流实验室尚且如此敬业,我们有何感想?!)一天不来实验室必须得到我的同意。

每周必须60小时动手做实验,谈天、上网、看文献的时间不算。

写论文时和实验之余再看文献。

你们谁不愿意干,开路!每周得向我汇报。

到今年6月每人得有两篇J Neuroscience以上的论文。

谁做不到,我要你8月开路。

2009年,蒲慕明再次要求他在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下是他在美国写给他们的信lab members: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it has become clear to me that if there is no drastic change in the lab, Poo lab will soon cease to be a productive, first-rate lab that you chose to join in the first place. Lab progress reports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have clearly shown the lack of progress in most projects. One year ago, when we first moved to Berkeley, I expressed clearly to everyone my expectation from each one in the lab.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 There may be a few rare lucky fellows like Florian, who had two Nature papers in his sleeve already, can enjoy life for a while and still get a job offer from Harvard. no one else in the lab has Florian's luxury to play around. Thus I am imposing strict rules in the lab from now on:1. Every one works at least 60 hr a week in the lab (e.g., 8+ hr a day, six days a week). This is by far lower than what I am doing every day and throughout most of my career. You may be smarter or do not want to be ssuccessful, but I am not asking you to match my time in the lab.2. By working, I mean real bench work. This does not include surfing on the computer and sending and receiving e-mails for non-scientific matters unrelated to your work (you can do this after work in the lab or at home, and excessive chatting on nonscientific matters. No long lunch break except special occasions. 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 More time can be spent on reading, literature search and writing during working hours when you are ready for writing a paper.3. I must be informed in person by e-mail (even in my absence from the lab)when you are absent from the lab for a whole day or more. Inform me early your vacation plan. Taking more than 20 working days out of one year is the maximum to me. In fact, none of you are reporting any vacation and sick leave on your time sheet (against the university rule, although I have been signing the sheets)), but you know roughly how many days you were not here.On the whole, I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fact that you may not fulfill the above requirements all the time, due to health reasons, occasional personal business. But if you do not like to follow the rules because it is simply a matter of choice of life style, I respect your choice but suggest you start making plans immediately and leave the lab by the end of January 31. I will domy best to help you to locate a lab to transfer or to find a job. If you do accept the conditions I describe above, I am happy to continue to provide my best support to your work, hopefully more than I have done in the past.I will review the progress of everyone in the lab by the end of June. I expect everyone to have made suffici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so that a good paper is in sight (at least to the level of J.Neuroscience. If you cannot meet this goal at that time, I will have to ask you to prepare to leave my lab by the end of August.Mu-ming顺致如下几条:As a scientist, you must dedicate everything to this business 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你必须把一切都献身给科研事业.(注:你们接受这样的观点吗?不接受者,可以尽早走人,继续留在我实验室会很难受的!)-Working time: 8-hour is unpractical. There is NO way for a scientist or a Ph.D student to work only 8 hours a day!每天仅仅工作8个小时是不行的。

蒲慕明的讲话

蒲慕明的讲话

蒲慕明的讲话(完整版)转自神经所网站:蒲慕明所长在神经所2007年会上的讲话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 早上好!这是神经所第八届年会。

在此我们欢迎科大的老师和同学来参加今年的年会,这是神经所今年与科大的第二场交流,今年五月长假期间有些组长已经到科大去举行过一次报告会了,以后我们要继续这样的交流,对双方都很有好处。

今天在场的还有我们新聘的研究组组长们, 包括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来的王伟、苏塞克斯大学的吴思、还有神经所晋升为组长的章晓辉和黄福德。

另外还有两位来应聘组长的:德州大学的孙坚元、冷泉港实验室的胡海岚。

他们借年会的机会来感受神经所的情况,我们也要借这个机会来给他们留下全面的印象。

一、科研经费与产出我先把今年所里的进展大致向大家报告一下,然后谈一个主题- 就是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

先讲科研经费,实验室要做好工作,需要适当的经费,去年的年会报告我说神经所的经费不足,科学院给我们招聘新课题组的经费不够,这个情况今年已有很大的改善。

事实上科学院今年发给所有研究所的经费都是大幅上升。

这种科研经费一年比一年多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现在的问题已不是经费的问题。

现在中国科学家面临的问题是要能在得到足够的科研经费后能做出相当成绩来,向中国人民交代;是要能向国际同行证实,我们有足够经费之后确实也能够做出大量国际一流的、领先的工作。

神经所过去几年的科研产出是怎么样的呢?作为一个基础科学研究所,科研产出的评价就是看出了些什么论文,这是最简单、公认的标准。

我们看看神经所成立八年以来每年科研产出数量的图表,神经所在今年发表的所有论文,到了31篇的最高峰。

其中比较重要、高质量的论文(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以上)今年也到了最高峰14篇。

大家可以看到每年的论文数有些波动。

一位神经所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对我说,今年神经所的高质量论文产出在他看来是不太可能持续下去(not sustainable)。

我的回答是:也许有波动,但是上升趋势是肯定的,事实将证明你是错误的。

蒲慕明恢复中国国籍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贡献

蒲慕明恢复中国国籍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贡献

|人物|◎编辑|易小燕. All Rights Reserved.蒲慕明恢复中国国籍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贡献“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在祖国的工作是我一生中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放弃美国国籍,再次成为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如今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

2017年对于蒲慕明来说特别有意义,一是他恢复了中国国籍,二是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在神经所。

蒲慕明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台湾,求学于美国,担任神经所首任所长至今近20年。

69岁的他,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是中国人———————————————“如果具美国国籍身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科学家为中国脑计划发声,有些不合适。

”这些年,蒲慕明一直参与中国脑计划的规划,他觉得是时候恢复中国国籍了。

上世纪80年代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最重要原因,是当时经常要去世界各国开会,持美国护照前往许多国家不用办理签证,比较方便而已。

如今,蒲慕明的工作重心早已转到中国,出国办理签证相比以前也方便许多。

而最最重要的是,“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在祖国的工作是我一生中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从有了这一念头,到恢复中国国籍,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

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蒲慕明1948年10月出生在南京,尚处襁褓中的他1949年跟随家人去了台湾,当时由于没来得及报户口,因此在南京找不到出生证明,后来因为找到了父母和姐姐在南京的户籍,就算他也有户籍了。

蒲慕明告诉记者,小时候,在他的卧室里,挂着一大幅中国地图,上面既有大陆,也有台湾,还标出了1000多个县名。

中学时,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一直是他最有兴趣、学得最好的科目,他在中学时读过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则是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

1981年,时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生理系副教授的蒲慕明,为学校和北京医学院联合开办的细胞生理讲习班授课,这是他离开大陆32年后第一次回来。

蒲慕明先生公开课观后感

蒲慕明先生公开课观后感

蒲慕明先生公开课观后感2月28日下午,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先生就“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主题进行了线上直播讲座;实验室指导各位研究生在家开展自主学习及撰写观后感,并将此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研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闲暇之余,有幸聆听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先生关于《科研诚信和科研创新》的演讲公开课,受益良多,有了些许体会。

学会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科研也是。

在开始学术生涯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如何保有科研诚信、遵守学术道德。

从国外小保方晴子的STAP细胞造假事件,到国内“不知知网翟天临”,学术不端行为日益增多,这都在提醒我们要开始重视科研诚信。

蒲慕明先生在公开课中列举了现在普遍存在的伪造、不忠实、剽窃等不端行为,从我国的科研体制和文化问题出发,分析了造成国内学术乱想的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便是科研人员自身问题,缺乏诚信自律,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认识不足,而且国内对科研诚信缺乏相关的课程,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我不知道这是造假啊”“没人告诉我这种行为属于不端行为”等借口。

在提高科研人员自身科研素养的同时,相关机构也应该开始建立和完善“吹哨人”制度,打开举报的便捷通道,加强对吹哨人进行保护等。

科研环境没有了糟粕,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科研人员才能真正的更好的扎根研究,创造更好的价值。

接下来,蒲慕明先生提出几点建议,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打开自己的创新之门,真正进入科研领域,为人类为社会拓展认知的边界。

从蒲慕明先生的公开课中,我有了那么几点想法。

作为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小白,更多的应该是做好新的领域的专业积累,了解事物本身的来龙去脉,静心思考,切勿浮躁,切勿想要一口吃个胖子,创新应该建立在这一点点的积累当中。

有了这些积累,我们应该开始有信心自己能够解决科学难题,再加上一点点的勇气、胆识、闯劲,敢于去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我们便开始慢慢的打开了我们的创新之门。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1 年会蒲慕明所长讲话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1 年会蒲慕明所长讲话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1 年会蒲慕明所长讲话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1 年会蒲慕明所长讲话(官方版!)第一部分,2011 年12 月27 日(根据录音整理)各位老师、同学好,今年的年度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比较短,第二部分到年会结束之前再讲,时间长一点。

2011 年快过去了,2012 年马上就要到来,在年终的时间希望给大家一段祝词(blessing),不只是“贺”,而是“祝”。

最近整理了我过去的讲话和文字,找到了十年前,即2001 年年终时,给神经所老师和同学们的一封祝信。

我现在就读一下这封信,我觉得这些祝词也非常适合现在。

在座的可能只有少数人还记得这份祝词。

原文是我用英文写的,王燕翻译成中文。

亲爱的神经所同仁们:2001 年即将结束,在此我祝愿大家有一个丰硕的新年。

神经所成立已有二年。

回顾过去的二年,我不禁要说,我们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

1998 年当我作为吴老师的客人第一次访问上海时,我从未梦想到在320号大院内会屹立着今天这样的神经所。

大家二年来的刻苦工作带来了神经所的今天。

神经所对中国神经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界,都将是一个独特的经历,因为我们能够试验许多新的事物,提出了过去不可想象的高目标。

从八十年代初,我就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建立科研教学机构的工作。

但对在中国土地上成功地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所,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了信心。

这将是一个会记载在中国科学史上的研究所。

作为这个历史性事件的参加者和见证人,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

让我来描绘一下我所想象的十年后神经所的前景,到那时现在的学生都已毕业离开。

请将这封信保存好,以便验证我的想象不是一场白日梦。

到2011 年,神经所将有近三十个研究组,并拥有从现有大楼延伸而成的新大楼,面积将是现有的三倍。

至少有十个研究组将成为世界上知名的实验室。

就是说,他们每年将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上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并经常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根据科学成果的平均质量,神经所将成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领域中最出色的研究所。

个人简介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上海市岳阳路320号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邮编:200031蒲慕明博士,1974 年在美国 Johns Hopkins 大学生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74 年至 1976 年在美国 Purdue 大学生命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76 年9 月至 1985 年3 月在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 年4 月至1988 年8 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任教授;1988 年7 月至1995 年12 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授;1996 年1 月至2000 年 10 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系任 StephenKuffler 讲座教授。

1998 年 7 月筹建神经科学研究所;1999 年 11 月 27 日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0 年9 月起任美国加州大学 Berkeley 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 Paul Licht 杰出讲座教授、2002 年起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

获得奖项及荣誉蒲慕明博士主要从事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

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美国 Javitz 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1998)、台湾 Academia Sinica Member (2000)、美国 AAAS Fellow (2001)、美国 AmeritecPrize (2001)、吴瑞学会奖(2002)、法国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3)、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

任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94-01)、Neuron(99-)、Journal of Neuroscience (99-04)、NeuroSignals (01-)、Current Opinionsin Neurobiology (04-)、Biochemical &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03-)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蒲慕明:博士研究生如何做创新性研究?

蒲慕明:博士研究生如何做创新性研究?

蒲慕明:博士研究生如何做创新性研究?导语读文献不要只看文献描述的工作(What was done?)。

还有四个“W” - 你也应知道,是谁做的(Who did it?) 、什么时候做的(When?)、在哪里做的(Where?)、为什么会做这工作(Why?)。

想了解重要的创新工作的来龙去脉,你就要读科学史、读科学家传记、要读科学家写的东西。

二十世纪生物界最重要的就是分子生物学革命,这是怎样发生的?是谁做的?他们为什么能做出革命性工作?我一直建议每位同学、老师都要读“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这本书,是Horace Judson化了十多年功夫、访问了上百个科学家、从访问录音带整理出来的历史。

谈到读书,我想讲下面与创新性直接有关的,就是挑选性的阅读。

你所在领域的文章不要出一篇读一篇,一下从电脑里下载一百篇,把你的领域所有文献全部下载,整天坐在那里读。

对初学者来说,这种大量的阅读对你的健康是有害的(众笑),对你的创造性思维是有害的。

为什么?这些文献把你的脑筋框住了,脑子里一大堆信息,你不知道怎么分析这些信息,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哪些信息可靠?哪些不可靠?你都没有判断力。

你全盘接受,把整个思路搞乱了。

——摘自蒲慕明在中科院神经所年会上的讲话蒲慕明蒲慕明,1948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籍贯广东大埔县三河镇,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港科院创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年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1976年在美国普度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198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艾文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年任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教授,1988-1995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1995-200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2001-200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讲座教授和神经生物学部主任,2006-2013年任该校Paul Licht生物学杰出讲座教授。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0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0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0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2010年12月28日(根据录音整理)今年的年会是一次不寻常的年会,以往的联合年会是请一个外单位,今年邀请了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部三个单位。

由于时间有限,今年每位研究人员介绍自己工作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会议的内容更丰富、交流的机会也更多。

三天前,我还没有决定今年年会讲话的主题。

听完三天的演讲,我和大家一样,都有些感想。

我决定今天的主题就再一次讲“创新”,我们现在处处都在讲创新,报纸上几乎每一天都能看到有关创新的内容。

今天我就谈谈我对创新的看法,有的内容在各种场合讲过,在神经所时间较长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啰嗦,但我现在算是老人家了,有资格啰嗦了。

创新的含义首先定义一下“创新”,什么是创新?创新的研究有很多种,比如说,理论科学家对某种自然现象提出新的看法,提出新的理论或概念,就是创新。

对于以实验为主的生物学研究来说,实验上的创新也有很多种。

有一种创新是观察到新的现象。

比如你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发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在你的实验条件下才被发现,这就是创新。

还有技术上的创新,举例来说,物理学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发明了加速器,才能观测到subatomic 层面的现象。

生物学亦是如此,随着新的显微技术、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原先看不到的生物微观现象现在能看清楚了。

这是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从而观察到前所未知的自然现象。

还有一种创新,别人已经观察到了现象A和现象B,但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你虽然没有发现新的现象,但是你把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搞清楚了,提出一个新的联系,这也是创新,因为你的研究推动了对自然界的了解。

另一种形式的创新不是建立新的联系,而是通过新的分析方法,把一个别人已经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的更好,这同样也是一种创新。

对于我们刚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学的都是别人已有的技术,看到的现象也常常是别人已经发现的现象,我们如何创新呢? 我认为你们仍然有创新的机会。

蒲慕明院士:脑科学的三大发展方向是什么?

蒲慕明院士:脑科学的三大发展方向是什么?

蒲慕明院⼠:脑科学的三⼤发展⽅向是什么?“据世界卫⽣组织的统计,包括各种神经类和精神类疾病在内的脑相关疾病,是所有疾病⾥社会负担最⼤的,占到了28%,超过了⼼⾎管疾病,也超过了癌症。

因此,重⼤脑疾病的诊断和⼲预,是未来脑科技领域⼀项⾮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蒲慕明中科院院⼠、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主任过去200年,脑科学的进展⼤脑是⼈体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物体——结构复杂、功能复杂,⽐最⼤的超级计算机不知道还要复杂多少倍。

这个复杂的物体是怎么出现的呢?它是⽣物演化过程中的⼀个奇迹。

⼤脑外⾯有皱褶的这层叫⼤脑⽪层,是所有重要的脑功能的关键区域。

理解⼤脑,不仅要知道⼤脑⽪层的结构和功能,还要知道⼤脑⽪层⾥那些复杂的核团的功能。

为理解这些问题,科学家⾄少花了200年时间。

⼤脑⽰意图在过去200年⾥,脑科学到底有哪些进展?现在,我们对⼤脑的了解,⽐如⼤脑如何处理信息、神经细胞怎样编码和传导信息、信息如何从⼀个神经元交互到另⼀个神经元……这些传导机制都理解得⽐较清楚;对不同的神经元做什么,在各种功能中会产⽣什么反应,也很清楚。

在过去的⼀个世纪⾥,诺贝尔奖涉及的神经科学中的重要发现都跟⼤脑的信息编码、储存相关。

但是,我们只对神经细胞如何处理信息了解得很清楚,对整个⼤脑复杂的⽹络结构了解不多。

到底是什么原理使得神经细胞在某种情况下发⽣某些反应,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对⼤脑中的信息处理不太了解,对各种感知觉、情绪,还有⼀些⾼等认知功能——思维、抉择甚⾄意识等,理解得⽐较粗浅。

虽说脑科学已有相当的进展,但是未知的⽐已知的要多得多。

我常常打⼀个⽐⽅,脑科学现在的处境,相当于物理学和化学在20世纪初期的处境,有很多事情已经搞清楚,但是重⼤的理解和突破还没有出现。

所以现在的脑科学是⽣物科学⾥⽐较神秘的领域,从这点来说,脑科学将成为未来⽣命科学发展中很重要的⼀个领域。

在座的年轻⼈将来想钻研科学的话,脑科学就是前沿科学,不但在这个世纪,甚⾄下个世纪依旧是前沿科学。

谈灰色地带的科研诚信——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2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

谈灰色地带的科研诚信——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2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

谈灰⾊地带的科研诚信——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2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原⽂复制⾃谈灰⾊地带的科研诚信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2年年会蒲慕明所长的讲话2012年12⽉28⽇(根据录⾳整理)⼀、前⾔我今天想讲的主题是过去主题的延续。

⼏年前我曾经谈过诚信的问题。

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现在越来越重要。

媒体上常有关于科学不端⾏为的报导,但事实上明⽬张胆的科学不端⾏为(scientific misconducts),所谓伪造、篡改和剽窃(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简称FFP),是极少见的。

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明显的FFP,⽽是灰⾊地带的诚信问题,就是那些不容易被发现、标准不容易确定的问题。

我们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都会遇到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考虑,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怎么做才符合诚信的要求。

⼆、数据分析和表述时的灰⾊地带⾏为今天我⾸先想讲的就是数据分析和表述时的不当⾏为。

⾸先,较严重的就是选择数据。

只选择⾃⼰喜欢的结果,不喜欢的就不要。

忽略不计对⾃⼰的结论有威胁性的数据。

第⼆,在发表⽂章或⼝头表述结果时不当地夸⼤表述。

前者⽐较容易判断是⾮,后者则是较困难判断的灰⾊地带问题。

1.数据选择或排除的理由必须清楚地说明实验得到的数据是不是可以进⾏选择?根据什么样的原则来决定哪些数据保留,哪些数据可以舍去?我们每个⼈都会遇到类似情况,下⾯说说我个⼈的看法。

如果你刚刚开始做实验,还在慢慢地摸索各种实验条件,可能得到的结果不可靠。

逐渐地你把各个实验条件都摸索清楚了,得到的结果越来越可靠、重复性⾼。

⽐如说,初期⼿术操作慢,⽣物体损伤⼤,实验结果差,到操作熟练后,结果就⼤不相同了。

⽣物材料确实存在这类问题。

当你的实验越来越熟练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更可靠的,⽽早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往往不可靠。

这个时候你可以做数据选择,但是⼀定要⾮常明确地说明,从何时、使⽤何种参数的实验开始的数据都算,之前的全部都不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与否?----2010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年会蒲慕明所长报告首先我想先说说这次年会,非常不寻常的年会,这次来参加的外来单位是最多的,往年我们最多只请一个单位,今年我们请了三个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部],每一个组的发言机会少一些,但是呢我们题目的内容更丰富,交流有更多的机会。

我想大家听完三天的演讲都有些感想,在三天前我还没有决定要讲什么,在听完之后我觉得要把这个问题再提出来。

创新,创新性的人,创新性的研究,我们现在都讲创新嘛,全国都在讲创新,报纸上每一天都要看到在讲创新。

我想[说说]我对创新的看法,有些话我至今讲过很多次,有些话有些在神经所待的时间长的会觉得我很啰嗦,但是我现在有资格啰嗦了,因为我是老人家……^^创新,什么是创新呢?我们先来想想看,什么叫真正的创新研究。

创新的研究有很多种,做理论的,你对自然现象有一种新的看法,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理论,这是理论科学家的创新;对于我们生物学,大部分都是做实验科学的,实验上的创新有很多种了,比如说,有一种是观察到新的现象,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你看到了,你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能够review natural phenomenon,这些自然现象只有在你实验条件下才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比如sub-molecular, sub-atomic这些现象,都是在物理学上各种新的技术,比如加速器有了后才看到的现象。

生物学以前看不清楚的,two-photon看得更清楚,新的microscopy methods看得更清楚。

这些都是创新,技术上的创新,看到新的现象的创新。

还有一种创新呢,就是并没有说你发现新的现象,但是你把两个别人看到的现象的因果关系搞清楚了,提出一个新的联系,推进我们对自然界的了解。

别人看到了这一个现象,又看到了那一个现象,但大家不知道这两个现象的关系,你把这关系搞清楚了,这也是创新。

还有呢,即使你没有这个,你用了别人看到的现象,但是你有新的分析方法,把这个现象能够解释得更好,这也是一个创新。

我现在就想我们常常说创新,对很多刚刚开始做research的,你说我怎么能够做创新呢,我现在只能用我已经学会的技术,都是人家的技术,看到人家的现象。

怎么样即使是在初学的时候你也可以有创新的机会呢?我觉得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你有data拿到,一般你要分析data,microscopy data也好,你的biochemistry data也好,你分析的方法是什么?你都是照着人家以前发表的文章,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是最常见的。

那事实上呢,你做一个研究生,做original research,你应该想到在别人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你是不是能进一步做更好的分析,更定量的、甚至画图的方式都是新的,别人没有这样子画过图,你画出这个图就是新的。

我常常有研究生把data拿来说我不知道怎么分析,啊这是最好的情况!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分析,说明人家没有做过这个data,你没有范例可循,不能照着别人做过的作图方法分析。

这是创新最好的时候,最好的机会;你要想出一个办法,能过作出分析,这就是方法上的创新。

还有画图也是,paper出来一看最boring的就是都是人家做过的方法,你没有更进一步;虽然是类似的data,用一种新的方法present出来,让人眼目一新,这就是创新。

创新有各个level的创新,我们大家都是做research的,比如说我们分析dendrite branch,我看到这个方面大家都是照着以前的分析方法,但是很多细节没有考虑进去,比如看dendrite length, branch point,你就忽略掉其他很多parameters,你可能忽略掉很多细节没有看到:数spine number,以前没有看spine intensity,现在从quantification角度看spine intensity事实上也是information。

所以我很高兴看到于翔组的同学报道的时候认为spine intensity differences也有information,这就很好,大部分做spine analysis的都没做这一点。

Any one more step in analysis都是在座的甚至刚开始的同学可以试一试的。

还有你把别的领域的方法拿来用到你的research里,在你的范畴里面人家没用这个方法做实验的,你把它引过来,这也是创新。

还有大家都说创新就是找新的东西、看到新的现象、得到新的知识。

这是一种创新,但是还有一种创新我认为甚至更重要的,做的很少。

现在大家做research,我看到这次[年会上]present的,你们做的工作跟别的世界上其他实验室,在欧洲、美洲的实验室,其实差不了太多,跟他们都有竞争性,而且不见得可以竞争得过,因为好的实验室,在海外的实验室,他们有很好的资源、很好的设备、很好的学生、很好的环境,你要和他们竞争,假如你在这个领域里是刚进入,那你就在劣势之中。

所以我说研究有两类创新:一种创新真的是早期的,前面的人做了什么,下一步是什么,你要找到下面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这是创新;还有一种创新呢,事实上不叫创新,我叫做“回顾式的研究”,你是用现在的方法去看老问题,你不一定要提出新的理论、新的现象,你能够针对人家现在看到的现象,你去reinvestigate it,用新的方法去reinvestigate it。

比如你现在把争论的问题解决,这也是创新;虽然不是你提出的问题、不是你看到的现象,但是你用了新的分析方法、新的实验。

甚至教科书上的东西你拿来,那些观念和理论都是根据3040年以前的实验、很老的技术、看到的粗浅的data得到结论,但是已经进入教科书,因为很重要,而没有人再去检测这些问题。

你是用现代新的方法去设计实验重复看老的问题,老的hypothesis,检验它们是不是对。

基本上重复实验,但一定要用新的方法。

我相信50%[实验结果]是confirm原先结果的,有50%[原先的实验结果]是not solid。

大家知道,on average教科书上的东西50%是错误的need to be revised,但我们不知道是哪50%咯,所以你又可以做这个工作。

这是win-win situation,大家都喜欢新的知识,没有人repeat,repeat实验没有credit,所以人家说大师20、30年前已经做了,我现在做不是找麻烦么?但是,很有可能你把这个问题重新open,其实这种回顾式的research是一种创新工作,它的结果跟早期的东西一样重要,因为科学的进展都是不断revise我们现在的知识么,在revise的过程你可以因为很多新的知识、新的现象积累了,造成你不得不改变现在的看法,现在我们一般都是这样子。

新的知识开始积累的时候呢,有不合的现象都会被隐没,跟着hypothesis不合多到一定程度呢,你就非改hypothesis不可,非改变现在的理论不可;这就是我们所谓的paradigm shift,Thomas Kuhn的paradigm shift。

Paradigm shift就是新的知识出现以后非改不可。

但是我说的这种回顾式的研究方式呢,直接去attack,去check the foundation of current opinion, right?你直接看哪里有cleft,你把这foundation either consolidate,或者就把它打翻。

假如你有50% chance you are to win;另外50%你也不是loser,因为你用新的方法confirm了老的现象,你也可以publish paper,也是重要的paper,因为你[的结果]是重要的confirmation。

我一直鼓吹了至少十年,就是go back to the old hypothesis, do experiment, repeat experiment,我可以说我自己实验室里面做得成功的东西,好几个东西,都是revisit the hypothesis。

这是revisit the old hypothesis得到的好处,你可以open a new area,especially for young investigators。

所以there are many forms of innovation,不是一定要新。

但是我们说每个人做original research,on principle 都是新的,我们今天年会看到的东西都是人家没有做过的实验,但是是不是very innovative research呢?大部分的都不是,都是follow current trends,大家的hypothesis也都是check,增加一点自己的,没有真正的potential to be really innovative。

为什么?因为你解决的问题不是hard question,都是细节,大的框架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

不是说新的工作就是innovative,innovative work要有element of surprise, element that raise people’s eyebrow受人瞩目,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现象,看到你的结果会有惊讶的成分在里面,有hint,这才是innovative research。

为什么这样子呢?为什么大家会瞩目,会惊讶呢?[因为]不觉得当然是这样子的,不是那种不新鲜的,在我expectation中的现象。

就是说真正的创新工作必须跟重要性连在一起,innovative sciences必须是important unsolved problem。

什么是important unsolved problem呢?有两种unsolved problem。

一种unsolved problem是我们知道总有一天能够解决的,problem that known to be solvable,我们说九十年代时要sequence human genome,那是important problem,大家都知道的。

肯定是solvable,只要你去做sequence,就是时间长,那时候机器没那么好。

但是你知道If you have the resources, man power, you can attack the problem.现在我们做neuroscience,the important solvable problem就是connectome。

In principle,we can map every connection in the brain, what we need to have is hundreds of man power.根据现在的技术,hundreds of labs work hundreds of years, you will map every branch every connection.技术就在那儿,怎么样analysis,怎么样make sense of 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