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ppt课件
14 第十四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2019/4/2
4
第一节 概述
二、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二)水工建筑物 对于大型水工建筑物,例如混凝土坝,由于水的侧压力,外界 温度变化,坝体自重等因素的影响,坝体将产生沉降、水平位移、 倾斜、挠曲等变化,因而需要进行相应内容的变形观测。对于某些 重要建筑物,除了进行必要的变形监测外,还需要对其内部的应变 、应力、温度、渗压等项目进行观测,以便综合了解建筑物的工作 性态。主要监测项目如下: ① 现场巡视 ② 外部监测:沉降、水平位移、倾斜、挠度、裂缝、滑坡等。 ③ 内部监测:温度、应力/应变、渗压、渗流量、水力学观测、 水文观测、泥沙。 ④ 环境监测:水位、气温、降雨量、风、地震、地下渗流场。
图14-1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 2019/4/2 12
第二节 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二、变形监测点的分类 2.工作点
工作点又称工作基点,它是 基准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起联 系作用的点。工作点埋设在被 研究对象附近,要求在观测期 间保持点位稳定,其点位由基 准点定期检测。 工作基点位置与邻近建筑 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 深度的1.5~2.0倍。
第十四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2019/4/2
1
第十四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第三节 垂直位移观测 第四节 水平位移监测 第五节 挠度和裂缝观测 第六节 建筑物倾斜观测 第七节 变形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019/4/2
2
第一节 概述
一、变形监测的目的 变形体的变形可分为两类:变形体自身的形变和变 形体的刚体位移。 引起建筑物变形的原因主要有:建筑物的自重、使 用中的动荷载、振动或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附加荷载、地 下水位的升降、地质勘探不充分、设计错误、施工质量 差、施工方法不当等。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分析估计建筑物的安全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措 施,设法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② 利用长期的观测资料验证设计参数; ③ 反馈工程的施工质量; ④ 研究建筑物变形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工程的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
• 3、运动模型: • ①回归模型(缺点:回归多项式过于简 单;每个点都模拟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 相邻点间相差很大,产生不连续。) • ②卡尔曼滤波模型(优点:有严密的递 推算法;不需要保留使用过的观测值序 列;可把模型参数预计与预报结合起 来。) • 4、动态模型: • 不仅研究点的运动,同时还研究引起运 动的作用力。
变形模型
• 一、变形影响因子和动态变形模型 变形影响因子和动态变形模型 • 1、变形影响因子--引起变形的原因。它包 括:地壳运动、基础变形、地下开采、地下 水位变化、建筑荷载等。 • 2、动态变形数学模型:
y (t ) = ∫ g (t ) x(t − T )dT
0
∞
• • • •
二、典型动态变形模型 典型动态变形模型 分类: 周期模型 非周期模型:[跳跃变化(突变)、线性变 化(渐变)] • 突变模型: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成果表达和解释
• 一、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 • 1、资料整理——对原始资料进行汇集、 审核、整理、编排,使之集中、系统化、 规格化和图表化,并刊印成册。
• 2、资料整理的目的: • 便于应用分析; • 提供资料和归档保存。
• 3、资料整理的内容: • ①收集资料; • ②审核资料; • ③填表和绘图; • ④编写整理成果说明。 • 4、观测资料分析分类: •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期分析; 不定期分析;综合分析。
• 三、测量方法选择所应考虑的问题: 测量方法选择所应考虑的问题: • 1、测量精度的确定: • 应尽可能采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仪器和技术, 达到其最高精度。 • 2、一周期内观测时间的确定: • 对于长周期可以考虑用大地测量技术; • 对于短周期可以考虑用摄影测量或自动化测 量。 • 3、监测费用的确定: • ①、建立检测系统的一次性花费。 • ②、每一个观测周期花费。 • ③、维护和管理费。
变形观测和数据处理
回归分析法
利用数学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拟 合,找出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
高级数据处理技术
小波分析法
利用小波变换对观测数据进行多尺度分析,提取 有用信息,适用于非平稳信号处理。
神经网络法
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对观测数据进行学习 和预测,适用于复杂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支持向量机法
基于统计学习理论,构建分类或回归模型,对观 测数据进行分类或预测。
数据处理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1
根据观测数据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 技术。
2
对多种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比较和评估,选择最优 方案。
3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和改 进,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精度。
04
变形分析与预测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将与多个学科融合,如地理信息系统、遥 感技术等,为更多领域提供服务。
对行业的启示和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技术的 研发和创新,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 高其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通过布设导线网,测量 各导线边长和角度变化,
确定整体变形。
利用全站仪进行三维坐 标测量,可实现高精度
变形监测。
现代变形观测方法
01
02
03
04
GPS监测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大范围 、高精度变形监测。
InSAR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干涉测量技术, 实现大面积地表形变监测。
光纤应变监测
通过光纤传感器监测结构内部 应变变化,适用于桥梁、大坝
根据观测数据的特性和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第七章 工程的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7
➢•工程和局部形变--测定工程建筑物的沉陷、水 平位移、挠度和倾斜,滑坡体的滑动,以及采矿、 采油和抽取地下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沉陷。
学习交流PPT
8
1.5 变形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实用意义: 保障工程安全。
科学意义: ✓解释变形的机理, ✓验证变形的假说, ✓检验设计是否合理, ✓为修改设计、制定规范提供依据。
b.关闭内门,打开外门,等过渡室 温与外界温度一致后,将高程传递到 洞外。
学习交流PPT
26
•深埋双金属标:避免温度变化对标志高程的影 响。 a.组成:由膨胀系数不同的两根金属管(钢和铝) 组成,在两根管顶部装有读数设备。 b.工作时,在读数设备上,可以得出由于温度变 化引起的两根管长度变化差数Δ,由Δ值可算出 金属管本身长度的变化。
学习交流PPT
22
•目标点的选择原则: a) 能反映整个变形体的情况(每个坡段至少一 个观测点); b) 变形变化大的地方多埋; c) 工程的重点地段,地质条件差的地段; d) 其他原因专门提出; e) 有利的观测条件。
学习交流PPT
23
三、垂直位移基准点的布置
为解决基准点选择的矛盾,对于水准基准点一 般采用一级或两级水准点方式布置。 •水准基点:远处稳定的水准点,对工作基点进 行定期观测,以求得工作基点的垂直位移值。 •工作基点:离变形体较近的点,定期对各观测 点进行精密水准测量,以求得各点在某一时间段 内的相对垂直位移值。 •观测点:变形体上的点,反映了变形体的变化 情况。(葛洲坝坝面503个观测点,廊道270个 点。)
学习交流PPT
6
➢• 区域性形变--测定地壳板块内变形状态和板 块交界处地壳相对速度
GPS已成为主要的技术手段。近10年发展起 来的空间对地观测遥感新技术——合成孔径雷 达干涉测量(InSAR),在监测地震、火山地表移动、 冰川漂移、地面沉降、山体滑坡等方面,其试 验成果的精度可达cm或mm级,表现出了很强 的技术优势。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本节重点为:
➢ 变形信息获取的手段 ➢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问题 ➢ 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 GPS周期性和连续性变形监测问题 ➢ GPS动态监测 ➢ 变形监测技术的未来
GPS在工程中的应用
厦 门 的 高 层 建 筑
GPS在高层建筑动态监测中
的应用
厦 门 建 设 银 行 大 厦
2)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起步较早,但是 由于摄影距离不能过远,绝对精度较低,使得其应用受到局 限,仅大量应用于高塔、烟囱、古建筑、船闸、边坡体等的 变形监测.后来发展起来的数字摄影测量和实时摄影测量为地 面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深入应用开拓了非常广泛的 前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将是变形监测领域的一种重要 技术。
3)光、机、电技术的发展,研制了一些特殊和专用的监 测仪器可用于变形的自动监测,它包括应变测量、准直测量 和倾斜测量。采用光纤传感器测量系统将信号测量与信号传 输合二为一,具有强的抗雷击、抗电磁场干扰和抗恶劣环境 的能力,便于组成遥测系统,实现在线分布式监测。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4)GNSS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已逐渐在许 多领域取代常规光学和电子测量仪器,在变形监测领域也不 例外.
变形分析的内涵就是从错综复杂的变形现象中找出其 内在规律性。
1.3 变形分析的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变形分析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变形数据处理与分析、变形 物理解释和变形预报的各个方面,通常将其划为两部分:
1)变形的几何分析; 2)变形物理解释. 变形的几何分析是对变形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形作几何 描述,其任务在于描述变形体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性。 变形物理解释的任务是确定变形体的变形和变形原因之 间的关系,解释变形的原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5-2
1 0 1 0 0 1 0 1 T H 0 0 0 0 y1 x1 y 2 x2 0 0 0 0 x1 y1 x2 y 2
1
0 0 ym x
0 m
0 1 0 xm 0 y m 42 m
第 五 章
监 测 网 的 参 考 系 和 稳 定 性 分 析
可见,采用固定基准的经典平差、重心基准的伪逆平差和相 对稳定基准的拟稳平差所得各点的沉降数值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变形分析中应选择何种平差方法,应从所计算的变形 值是否接近实际变形值来考虑。当网中没有稳定或相对稳定 点时,可考虑用自由网伪逆平差;当网中存在相对稳定点时 ,可考虑用拟稳平差。
0 P0 1 1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T
第 五 章
监 测 网 的 参 考 系 和 稳 定 性 分 析
三、基准方程 GT x 0 中系数矩阵 G T 的确定
AH 0
这个H就是附加约束条件的矩阵G:
H G
第 五 章
监 测 网 的 参 考 系 和 稳 定 性 分 析
一、监测网平差的参考系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自由网平差只是解决法方 程式
Nx W
中系数阵N奇异问题的一种方法,不能误解成解决 没有起算数据的平差问题的方法。 在变形分析中,笼统地说那种平差方法最好是 不合适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平差方法中所定义的 参考系是否与实际变形情况相符合。因此,实际 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变形参考系。
T
G H P 0
T 0 T
其中,
I 0 0 P0 0 0 I 0 为单位矩阵,下标0表示拟稳点
变形监测技术PPT课件
1)
测
基
础
相
对
沉
陷
计
B
算倾
H
斜 i=
S
B
(水 准 测 量 方 法 测 基 础 的 不 均 匀 沉 陷 )
2 ) 悬 吊 垂 球 测 l,以 求 倾 斜
3) 两 台 经 纬 仪 交 会
a1 a
l x 2 y 2 = a12 a 22
a2
4) 测 水 平 角 法
l1
(
2
2
3
1 2
4)
尼龙绳准直测量的精度分析
m2m2V14m2V14m2V1.5m2Vm1.22mV
m2
2m2.44mV
S
S
连接支导线中点(最弱点)的准直精度可用下式估算:
m ym S
n(n2)[n(n2)2] 48(n1)
尼龙绳准直的精度受:①观测仪器误差②读数误差影响③气流的影响
5)垂准观测2.1.2 特殊的大地测量方法
①+②得:hAB 12b2b1b2b1 ①-②得:c=a2-a112b2b1(b2b1)
c为仪器常数,读数零点之差数,它取决于制造误差.
电感传感器测定液面高度变化: 当液面高度发生变化时,浮子带着铁心
升降,由于铁心相对于电感线圈的上下移动 ,使线圈上的电感发生变化,用导线连接到 离观测点一定距离的观测室内,再用专门的 电桥将电感量的变化→电压变化,遥测仪器 通过量测电压的变化,便知铁心的升降量, 亦即为容器液面高低的变化量。
变形监测意义:
对于工程建筑物:为改善建筑物理参数、地基强度参数提供 依据,防止工程破坏事故,提高抗灾能力。
机械技术设备:保证设备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为改善 产品质量和新产品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垂直位移变形监测课件
配置 – 校正
选左 择向
2024/6/13
调节仪器选项可以有四种方法检校仪器 i 角 .您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得到正确的 改正数.您不需要自己去改正他,在仪器内 部他会自动改正测量数据 !
测绘工程系
配置 – 仪器设置
2024/6/13
测绘工程系
1、单位 2、显示小数位 3、自动关机时 间
1、按键声 音 2、语言 3、日期和 时间格式
配置 – 仪器设置
1、仪器记录数据
当记录时,记录数据的那些选项,测量原始 数据(RM) , 或者计算数据(RMC)
附加属性
点号自动增加步长
2024/6/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测绘工程系
点号自动增加步长
测量 – 单点测量
对单点测量水准程序
设置点号增加
2024/6/13
测绘工程系
测量 – 水准线路测量
1、新建线路 2、继续已有线路 3、从项目中选取线 路
2024/6/13
测绘工程系
DiNi 图示
带提把粗瞄准器的弧型提把
目镜对焦 水平气泡 显示面板
2024/6/13
“双动”调焦 旋钮
快捷键
水平微动螺旋
360°水平测角环
键 盘
传 输
接
口
测绘工程系
DINI面板
测量程序
天宝程序菜单 开关
2024/6/13
数字英文显示
数字和字母键盘
删除 大小字母、数字切换键
要注意的是平差后的数据会被记录下来
2024/6/13
测绘工程系
下载数据 1、USB线连接DINI—PC,安装USB驱动(主机附光盘) 2、安装Trimble Datatransfer 3、新建设备:设备—新建
第五讲变形观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四、变形监测实例
幅 值 A/mm
0.6
0.4
0.2
0 0.24
0.26
0.28
0.30 频率f/Hz
监测点(WH02) 相对于参考点(WH03)在H方向的频谱图
四、变形监测实例
幅 值 A/mm
0.6
0.4
0.2
0 0.24
0.26
0.28
四、变形监测实例
江亚大坝
四、变形监测实例
四、变形监测实例
水平角采用方向观测法,施测12测回,前后6测回分别在异午时间段施测, 每测回的盘左盘右各读两次,取中数;边长和高度角各观测3个测回,每 测回盘左盘右各测次,并取均值,往返共测6个测回。全网施测约11天时 间,而前七期的人工观测需要约25天左右,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倍以上。
0.30 频率f/Hz
参考点(WH03) 相对于基准站(WH01)在H方向的频谱图
四、变形监测实例
索塔和钢箱梁远程实时动态几何监测系统
GPS实时动态监测系统的通讯组网
四、变形监测实例
施工加密控制点 首级施工控制点
钢锚箱
钢锚箱
前视
前视
桥
梁
对
称
中
心
电梯
线
电梯
桥
梁
对
称
中
心
电梯
线
电梯
过
渡
墩
后视
后视校核
四、变形监测实例
复习思考题
1、变形测量概念?工程变形测量概念? 2、建筑物变形测量的分类及变形的原因?3、建筑物变形测量的内容? 4、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特点和精度分类? 5、沉降观测分类及观测方法和观测步骤? 6、什么是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7、水平位移观测的步骤? 8、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的实质?9、挠度概念? 10、变形观测数据整理的具体内容? 11、变形测量中有哪些常用的线图?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i 0
§3 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3.1 确定性模型 (2)确定性模型各分量的计算 ②温度分量: 分析资料,确定起始时刻,以此时刻测得的各测点温度、位 移、水位等为初始值,以初始温度代入有限元计算,得位移 值。逐次把每只温度计变化10℃,求出各温度计变化10 ℃ 时位移与初始位置差值,作为温度计系数:
T (t ) bi ( x, y, z )Ti (t )
i 1
k1
Ti (Ti T0 ), T (t ) Ti T0
k1 i 1
以参数y修正:
参数 y 是实际线胀系数与假设张胀系数之比。 co
fT (t ) y bi ( x, y, z)Ti (t )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2 统计模型在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3 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4 安全监测模型的数据诊断 5 变形监测的动态模型 6 灰关联分析及GM模型 7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分析任务:对具有一定精度的观测资料,通过合理 的数学模型,寻找出建筑物变形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发展 规律;掌握变形量与各种内外因素的关系,确定出建筑 物变形是正常还是异常,防止变形朝不安全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物顶部位移:日照作用、大气温度、风力情况、 基础的不均匀沉陷、地下水位、渗流作用 大坝顶部位移:库水位、温度、坝基、渗流 回归分析:从数理统计理论出发,在进行了大量试验和 观测后,寻找出建筑物变形量与各种作用因素间关系的 方法。所建模型叫统计模型。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1.变形的类型(了解):按变形性质可以分为周期性变形和瞬时变形;按变形状态则可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1)水准基点: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
一般3~4个点构成一组,形成近似正三角形或正方形,为保证其坚固与稳定,应选埋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上或深埋于原状土上,也可以选埋在稳固的建构筑物上。
普通混凝土标;地面岩石标;浅埋钢管标;井式混凝土标;深埋钢管标;深埋双金属标(2)工作基点:用于直接测定监测点的起点或终点。
工作基点布置:应在变形区附近相对稳定的地方,其高程尽可能接近监测点的高程。
工作基点埋设:一般采用地表岩石标,当建筑物附近的覆盖层较深时,可采用浅埋标志,当新建建筑物附近有基础稳定的建筑物时,也可设置在该建筑物上。
工作基点观测:应经常与水准基点进行联测,通过联测结果判断其稳定状况,保证监测成果的正确可靠。
(3)监测点:垂直位移监测点的简称,布设在被监测建(构)筑物上。
5.监测点布设要求:位于建(构)筑物的特征点上,能充分反映建(构)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点位应当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护,标志应稳固,不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还要考虑建筑物基础地质、建筑结构、应力分布等,对重要和薄弱部位应该适当增加监测点的数目。
盒式标志;窨井式标志;螺栓式标志6.监测点分类:基准点:基本控制点,尽可能长期保存、稳定不动,一般每个工程要3个以上;7.监测点设置一般原则:要能够反映变形监测对象整体及关键部位的位移;便于现场观测;便于保存,并不易受损;不同监测对象类型的相应规范要求。
变形监测方案的设计的原则:以安全监测为目的,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测点的布置应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与规范进行;应尽量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积极选用效率高、可靠性强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各监测项目应能够相互校验,以利于进行变形分析;在满足监测性能和精度要求前提下,力求减少费用;方案中临时监测项目和永久监测项目应相互衔接;应尽量减少与工程施工的交叉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本节重点为:
➢ 变形信息获取的手段 ➢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问题 ➢ 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 GPS周期性和连续性变形监测问题 ➢ GPS动态监测 ➢ 变形监测技术的未来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数十年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表变形监测方法主 要采用的是大地测量法。
1)常规地面测量方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显著进步是全站 型仪器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全自动跟踪全站仪(RTS, Robotic Total Stations),也称测量机器人(Georobot),为局部工程 变形的自动监测或室内监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它可 进行一定范围内无人值守、全天侯、全方位的自动监测。
例如,在美国加州南部的一个新水库(Diamond Valley Lake已安装了由8个永久性 RTS 和218个棱镜组成的地面自动 监测系统。但是,TPS(Terrestrial Positional System)的最大 缺陷是受测程限制,测站点一般都处在变形区域范围之内。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本节重点为:
➢ 变形信息获取的手段 ➢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问题 ➢ 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 GPS周期性和连续性变形监测问题 ➢ GPS动态监测 ➢ 变形监测技术的未来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合理设计变形监测方案是变形监测的首要工作,对于监测网 设计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监测网的质量标准;选择观测 方法;点位的最佳布设和观测方案的最优选择。在过去三十年里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和监测网优化设计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 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用效益,这一点可从众多文献中 得到体现。目前,在变形监测方案与监测系统设计方面,其主要 发展是监测方案的综合设计和监测系统的数据管理与综合处理。 例如,在大坝的变形监测中,要综合考虑外部观测和内部观测设 计,大地测量与特殊测量的观测量(geodetic and geotechnical observations)要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本节重点为:
➢ 变形信息获取的手段 ➢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问题 ➢ 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 GPS周期性和连续性变形监测问题 ➢ GPS动态监测 ➢ 变形监测技术的未来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定位技术的 日益发展和完善,使得GPS法由原来的周期性观测走向高精度、 实时、连续、自动监测成为可能。
3)光、机、电技术的发展,研制了一些特殊和专用的监 测仪器可用于变形的自动监测,它包括应变测量、准直测量 和倾斜测量。采用光纤传感器测量系统将信号测量与信号传 输合二为一,具有强的抗雷击、抗电磁场干扰和抗恶劣环境 的能力,便于组成遥测系统,实现在线分布式监测。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4)GNSS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已逐渐在许 多领域取代常规光学和电子测量仪器,在变形监测领域也不 例外。
2)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起步较早,但 是由于摄影距离不能过远,绝对精度较低,使得其应用受到 局限,仅大量应用于高塔、烟囱、古建筑、船闸、边坡体等 的变形监测。后来发展起来的数字摄影测量和实时摄影测量 为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深入应用开拓了非常广 泛的前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将是变形监测领域的一种 重要技术。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GPS卫星 定位和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在空间定位技术方 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用GPS同时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 绘定位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整个海洋和外层空间,从静 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定位扩展到局部与广域差分,从事后 处理扩展到实时(准实时)定位与导航,绝对和相对精度扩 展到米级、厘米级乃至亚毫米级,从而大大拓宽了它的应用 范围和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
GPS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方式可划分为周期性和连续性两种 模式(episodic and continuous mode)。
1)周期性变形监测与传统的变形监测网没有多大区别,因为 有的变形体的变形极为缓慢,在局部时间域内可以认为是稳定的 ,其监测频率可以是几个月,有的长达几年,此时,采用GPS静 态相对定位法进行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一般都是事后的。经过 十多年的努力,GPS静态相对定位数据处理技术基本成熟,在周 期性监测方面,其最大屏障还是变形基准的选择与确定,已成为 近几年研究的关键 。
课程: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本节重点为:
➢ 变形信息获取的手段 ➢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问题 ➢ 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 GPS周期性和连续性变形监测问题 ➢ GPS动态监测 ➢ 变形监测技术的未来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变形信息获取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变形体的特征、变 形监测的目的、变形大小和变形速度等因素。 ➢ 在全球性变形监测方面,空间大地测量是最基本最 适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 基线射电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 激光测月技术(LLR)以及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卫星测 高、卫星跟踪卫星和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等技术手段;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 在区域性变形监测方面,GPS已成为主要的技术手段 。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遥感新技术——合成 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在监测地震变形、火山地表移动、 冰川漂移、地面沉降、山体滑坡等方面,其试验成果的 精度已可达厘米或毫米级,表现出很强的技术优势。但 精密水准测量依然是高精度高程信息获取的方法。 ➢ 在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监测方面,地面常规测量技术 、地面摄影测量技术、特殊和专用的测量手段、以及以 GPS为主的空间定位技术等均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GPS在工程中的应用
清江隔河岩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
清 江 隔 河 岩 大 坝
清江隔河岩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