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中的国学复兴
中国“文化复兴”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复兴”名词解释
“文化复兴”指的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
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核心,以传承文化传统
为基础,以培育文化情怀为重点,在文化领域实施一系列深化改革、拓展
创新的活动,以促进文化发展的进程。
文化复兴的内容丰富多彩,紧扣时代潮流、熔铸民族文化,它着眼于
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倡导当代文化的审美精神,以继承历史文化的传统,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它强调追求优质文化,追求文化价值,以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为指针,把握时代正能量,以文化创新领跑时代,调动社会
良好力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复兴旨在以文化精神性、凝聚主
流意识形态、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深层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加强文化创新,提高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创新
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创新一、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统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道德伦理。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国学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探索。
二、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注重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
《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规范,对于当代人的修身养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精髓,传承其思想精华。
此外,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注重师徒传承和家风教育。
在古代,师徒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传承着道德规范和学问精神。
而家风教育则是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传统国学文化的创新传统国学文化的创新,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的思想和观念,而是要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传统国学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展数字化传承和智能化研究,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需求。
此外,传统国学文化的创新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来实现。
将传统国学文化与现代科学、艺术等领域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思想和新成果。
同时,通过国际交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四、结语传统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和创新传统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让传统国学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创新传统国学文化,让中华文明之花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国学发展趋势
国学发展趋势一、经典研习随着中国文化的逐渐复兴,经典研习成为了国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代经典,理解其深邃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以及历史文化价值。
经典研习的兴起不仅体现在学术界,也渗透到大众层面,各类经典解读、讲座和读书会等形式的推广活动日益丰富。
二、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学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等形式的交流,国学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三、创新发展在传承和弘扬国学的过程中,创新发展成为了重要的驱动力。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国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如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国学也在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中不断创新,如网络文学、动漫、影视作品等,使国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教育普及国学教育在中小学甚至大学中逐渐普及,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各种国学课程、教材和活动项目的推出,使国学教育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此外,线上教育的兴起也为国学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五、社区建设国学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社区国学活动的开展,如国学名著阅读、传统艺术培训、国学讲座等,旨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国学在社区建设中的融入,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底蕴。
六、文化产业国学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
传统文化的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领域。
同时,国学还为现代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学的传承与传播,也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复兴之路优秀国学
复兴之路优秀国学复兴之路优秀国学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古代经典、古代文学、史书、哲学、道德、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代变迁,国学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逐渐被边缘化,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对于国学的重视依然存在。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复兴之路优秀国学。
一、复兴之路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大力推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战略,重视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国学传承和弘扬工作。
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凝聚国家文化认同和固定文化的根基,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
其中,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兴之路值得探究。
在推动国学复兴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国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
当前,虽然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开设了国学相关专业,但是国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仍需完善。
要鼓励更多的人去深入研究国学经典,探索其中的精髓和启示,并针对当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性的发掘和应用。
同时,也要加强国学相关教材和课程的改革,使其更贴合现代化的需求,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其次,针对社会需求,要重视国学的应用和传播。
国学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专业人士的范畴,而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学习和体验国学经典的精髓。
在一些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上,可以推出国学经典的内容和解读,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国学。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讲座、手工制作、比赛等形式,让人们互动参与到国学传承中来。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助于激发民众对于国学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最后,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和价值导向。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国学经典在公共场所的展示和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国学;社会可以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增强文化传承的氛围。
此外,各种形式的褒扬和嘉奖,都可以起到激励人员的作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学传承和发展中来。
二、优秀国学国学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了许多优秀的经典和名著,这些经典和名著,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勤奋。
中华文化的复苏、创新与复兴
望
Q
鑫
尤其 是 与 台港澳 相 比更 为 明显 。其 次 表现 为 新 文
一
梦想 。西方 民主制 度理 想 与 中华 民 国的 政治 现
依 其 化 的缺 失 : 统 文化 没有 转 型为 新 文化 。 待 中 的 实 , 旧是 粘不 到一 块 儿 的两 张 皮 , 深 层原 因只 传 期
化。
一
文 化与 传统 文化 的融合 ,传 统 文 化在 世界 文 化背
、
话题 的提 出
景 下 的转 型 , 没有 完成 。 都 ( ) 片 战争 以来 . 三 鸦 中华 传 统 文 化 一 直 就 没
话题 的提 出有 着 以下 四个 由近及 远 的背 景 。
( ) 一 十年 “ 革 ” 中华 传 统 文化 的 全 面 否 有 完成 转型 。鸦 片 战争 的失 败 直接 宣 告 了传 统文 文 对 定 , 生 了阻断性 的后 果 。 当时所 谓 的 “ 产 无产 阶级 化作 为整 体 已经 过 时 , 甲午 战 争 的再 次失 败 不仅
对 世 界 新 文化 的 中华 贡 献 即 实现 中 华 文化 的伟 大 复兴 。
关键词 : 中华 文 化 复 苏、 新 、 兴 , 学 。 创 复 家
中 图分 类 号 : 3 G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6 ( 1)3 0 8 — 4 10 — 2 92 00 — 0 7 0 0
收 稿 日期 : 0 9 2 1 2 0 —1 —2
新 文 化 ” 没有 及 时建立 起 来 ( 际上 也 不可 能 ) 并 实 ; 宣告 了洋 务 运动 的失 败 ,也 宣 告 了着 重于 器 物层 最 终 导致 了文 化 的断层 感 和迷失 感 。 面上 的传 统 文化转 型 的失败 .制度 层 面上 的文 化
教育强国,文化复兴圆中国梦中国颂中国梦国学讲堂
教育强国,文化复兴圆中国梦中国颂中国梦国学讲堂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
当今国学热的兴起,有着内在的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地彰显。
自五四运动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所审视与反思,正是在这一反思意识之上,形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国学兴盛时期。
当时的国学人物提出“融会中外,博通古今”的口号,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前提下,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
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中国传统学术在重建中华文化与中华之魂时的意义。
说明国学的兴起有着必然性,并非偶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章太炎在1907年7月第15期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解》,其中提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
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
”章太炎这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他注重从文化去定义“中华”一词的概念蕴涵,将中华民族的根脉定位于文化传统,而种族是变化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
同时,也提醒我们,“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丧失文化,等于丧失中华民族之根。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宣传,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文化为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是一种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走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老路上去。
当然,国学的教育除了读经之外,还可以采用展示的方法进行,向青少年展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陶冶性情,提升道德素养。
国学复兴
《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 《五经》的价值体系。 《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原典的保存, 但未反映变化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 《四书》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 既满足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又是一个 划时代的宋学的凝集。
二、《大学》的作者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 也是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政治哲学论文。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没有单 行本,也不知作者是谁。汉代人说子思所 作,宋代人以为曾子所作,清代人以为汉 代群儒作。近人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
在宋元明三代,《四书》的权威已超越 《五经》。 《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 《四书》的称名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间 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
《大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纲领。 《中庸》——儒家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论语》——孔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 思想的基本原理。 《孟子》——孟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 的政治思想体系。
北宋司马光撰著了《大学广义》一书,这 是《大学》单印本的开始。但司马光没有 改动《大学》原文,也没有指明《大学》 是谁作的。 到了程颐,他移易《大学》原本章节,成 《大学》定本。程颐、程颢尊崇《大学》, 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
前言
一、“国学”释义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张岱年等著: 《国学今论·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版)
前言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
“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研究的是整体中国文化。 但“国学”之名起于清末。 兴起于20世纪初的国学运动(1902年梁启超首先介绍了日本的国粹
主义;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
文化自信的觉醒:国学在当代的复兴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觉醒:国学在当代的复兴与挑战《文化自信的觉醒:国学在当代的复兴与挑战》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文化自信的觉醒与国学的复兴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一、国学复兴的文化自信国学的复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在经历了近代的西学东渐和文化冲击之后,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当代的复兴,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是对“现代化而不西方化”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二、国学热背后的文化反思“国学热”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认识和评价。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求文化上的根和魂。
国学的复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也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是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的批判和超越。
三、国学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国学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国学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种融合,既要保持国学的原貌和精髓,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
通过这种融合,国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滋养和智慧的启迪。
四、国学复兴的挑战与机遇国学的复兴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如何与世界文化对话、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特色等。
同时,国学的复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科技对文化传播的推动等。
面对挑战和机遇,国学的复兴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五、国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教育中,国学的地位日益凸显。
通过教育,国学的智慧和精神得以传播和普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时,教育也是国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教育,国学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知、更新观念、丰富内涵。
如何复兴传统文化历史论文
如何复兴传统文化历史论文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许多传统文化日渐被忽视和淡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如何复兴传统文化,成为我们亟需思考和行动的课题。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再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学习、传承和宣传,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我们对自身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坚守和守护。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传统文化
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国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
国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一、国学传统的历史渊源国学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国学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国学传统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体系,涵盖了诗词、书画、礼仪、音乐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国学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国学传统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首先,国学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保持和传承国学传统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其次,国学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遗产。
再次,国学传统强调礼仪、道德、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觉悟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国学传统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传承和弘扬国学传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心,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同时,国学传统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独特的智慧和启示,引领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国学传统,传承国学精神,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四、国学传统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学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走向世界。
我们应该注重国学传统的创新和发展,挖掘国学传统中的宝贵资源,推动国学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国学传统才能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国学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传承和弘扬国学传统,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更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国学传统,弘扬国学精神,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得体会】国学的馈赠——基于大国复兴的文化思考
国学的馈赠——基于大国复兴的文化思考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国学是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精髓。
国学在我们眼里,或许过于厚重,非常深奥,难以触碰。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去亲近,即使打不开国学的大门,管中窥豹,也能得到一点启示,增添一些收获。
孔子说:“三十而立”。
一个人在三十岁以上的时候,应该确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
既需立事,更需立心。
我和很多人一样,偶尔会陷入一种精神饥荒。
生活的状态,就像《大话西游》里那句经典的台词“他好像条狗”,知道自己是狗,却无力改变,不抱任何改变的希望,也不做任何改变的努力。
喜欢自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苟且”。
看似一条“聪明狗”却在用一种消极的心态在误导自己的人生。
我们难免一时消极,但是我们必须寻求改变,不妨来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国学的思想宝库里汲取精神的力量。
《礼记•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就是一个探究事物发展规律、学习知识、真诚地对待一切、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不断的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们只有自己修身,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才能承担更多的责任。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我们不要愁没有职位,而要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只求获得足以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
懂得了这些,我们或许可以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放任自流。
而是沉静下来,认清自己,多一点诚恳,坚持理想也认清现实,即使一时失意,也要简单的相信,我不是那条无能为力的狗,而是勇于改变的人。
说起改变,我一直相信读书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一个人会读书、会思考、他的气质就不同,改变也会慢慢凸显。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读诗有诸多好处。
我们都已成年,可能读书无法给我们带来名利,但是只要多读书,读好书,就没有人能够阻止我们内心的成长。
智能时代下国学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变革研究
智能时代下国学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变革研究一、概括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变革的大背景下,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智能时代下,如何对国学文化进行创新性的继承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支撑。
本文将从国学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在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国学文化传承现状的梳理,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从创新性继承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结合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继承和变革中实现国学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智能时代背景下,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智能时代下对国学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变革,使其既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学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变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对国学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变革,有助于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国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国学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变革,可以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国学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变革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在智能时代下对国学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变革研究,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回应。
国学复兴与文化自觉
要 源泉 、 越来越 成 为综 合 国力 竞争 的重 要 因 素 。 ”
由此可 见 , 随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 兴 过 程 , 然 伴 必 迎来 中华 文化 的繁荣 兴 盛 , 即 “ 也 国学 复兴 ” 。这 体现 了一 种高度 的“ 文化 自觉 ” 精神 。而 “ 国学 复 兴 ” 文 化 自觉 ” 必然促 进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 与“ 又 兴 。基 于这一认 识 , 文 拟 就 其 中几 个 问 题 作 一 本
秋公 羊 学 、 中华 政 教 文 明 。
籍 大报 科一L; co毋 杭范学 会版_n_了一 y 州 学一 学_onN0c一 鉴 社 _ 0 — 师鹱携 圜c一 1 I 罐 z—lo v 一IDz ¨ oo0丁 t 1E 工 计 0 d a0 D口 i e
不足, 特别 是 它的浮 躁化 与功 利 化 ( 商 品化 ) 或 的
的严 重 缺 陷 , 利 于 促 进 中 华 民族 的 和平 崛起 , 赋 予 人 类 生 态 文 明 以深 刻 的 内 涵 和 意 义 。 有 并 关键 词 : 国学 复 兴 ; 化 自觉 ; 文 现代 教 育 ; 和平 崛起 ; 态 文 明 生
中 图分 类 号 :2 2 B 6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2 3 ( 0 0 0 0 2 0 17 3 8 2 1 )2— 0 7— 5
社会 在很 多方 面倒 是相 当西 化 了。 因此 , 对 所 面
国学 与 国学复 兴
晚 清 以 降 , 国学 ” 词 被 赋 予 了 崭 新 的 内 “ 一 涵, 即与 “ 西学 ” 相对 而 言 , 国学 ” 表 了 中 国传 “ 代 统学 术文 化 , 显 了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学术 自性 。 彰 时至今 日, 国学 ” 词 能 否成 立 ? 内涵 是 什 “ 名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
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
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等。
主要著作:《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学统与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春秋左传人物谱》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闪耀光芒。
本课程首先由汤因比对中华文明的预言着手,引出如何从文化角度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命题。
然后讲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接着详细解读了中华民族文化三个基本特征中的此岸取向、关系本位这两个特征。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各位学员朋友大家好,我叫方朝晖,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
我们今天课程的题目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题目跟我们今天社会现实关系比较紧密。
一、引言(一)汤因比对未来中国文明的预言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1974年所曾经写下过的几段话,这几段话专门是针对中国文化或者是中国文明的未来而写的。
汤因比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
在过去的21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
实际上中国从公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西欧在人类历史的最近阶段掌握了主导权,扮演了支配的角色,在人类历史的下一个阶段,西欧将把其主导权交给东亚。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现实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现实表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身特色的一种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许多现实形式,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步: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道德、心灵和智慧,这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多方努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化创造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推广中小学生经典书籍阅读、国粹课程,让学生了解、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步: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国国画艺术、戏曲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古典舞蹈、戏曲、京剧、杂技等逐渐复兴,传统艺术家通过创新,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精品,同时吸引了国外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第三步:文化节庆传统文化节庆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同时,一些新型的文化节庆也在不断创新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比如北京设计周、文博会等,以时尚、现代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第四步:网络时代中国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快速,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网络时代,各种传统文化的信息资源大量涌现,比如中华经典、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等,加上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和创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一些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也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传播平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涵盖了教育、艺术、文化节庆、网络时代等多个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同时也是中国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站在世界文化舞台的重要体现。
国学与文艺复兴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国学与文艺复兴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国学与文艺复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创新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学与文艺复兴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传承1. 传承的意义国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重要分支,它包括了儒家、道家、佛教等多个学派的理论和经典。
国学的传承有助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 传承的方式国学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经典研究、教育与普及、传统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文献,重温中国古代智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国学的精髓。
此外,通过教育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知识,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国学与文艺复兴的创新1. 创新的必要性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因此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国学与文艺复兴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当代文化语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创新的方向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需要通过创新来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通过文艺复兴的方式,采用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三、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作用和价值1. 保护文化多样性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地区的独特文化。
通过重视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
2. 培养人文素养国学与文艺复兴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国学和参与文艺复兴,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3. 促进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源泉。
文化创新有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的新兴经济增长点。
结语: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践行国学的时代,重构时代的国学——记国学传播者、顺牌文化创始人李爽先生
362023年8月上祖国时代人物践行国学的时代,重构时代的国学《祖国》/王武2023年8月1日建军节当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对近日在深圳举办的一个名为“不忘初心致敬英雄”公益活动进行了特别报道:“在‘向民族精神致敬’的主题会上,老兵们回忆了自己的军旅生活,战役故事,重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会的慈善组织、协会、企事业单位、少先队员们回顾历史,共同向民族精神致敬……”。
节目充分肯定了这次活动对于时代精神的诠释与弘扬!此次央视关注,我们发现,在“时代精神”的大主题背景之下,强烈的民族精神色彩,占据真正的意识主流。
在意识主流的舞台上,有被高度表彰和深深致敬的英雄主角,更有背后众多新民族精神的时代推手们!其中就包括中国知名的国学传播者、顺牌文化创始人李爽!作为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李爽除了以“致辞,致诗,致敬”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英雄们的崇高敬意以外,更呼吁以民族精神所凝聚的中国力量来传承时代精神。
建军节往前推几日,青少年励志电影《热血少年之小小特种兵》举行了开机仪式,李爽担任该片出品人。
他希望“一日为军人,终身续兵魂”的革命精神,能让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们在塑造自身人格精神时,拥有最光辉的借鉴。
李爽亲力亲为,用大会、电影、诗朗诵,致敬民族精神等新方式传播国学,让众多国学追随者耳目一新:立意高,入门正!让我们看到,国学传播真的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了!用现代文化生活诠释“新时代的精神”,用民族精神重构“时代的新国学”,李爽的一系列新国学理念、新国学实践,又一次掀起了新国学探索热潮。
一颗心:爱国精神的凝聚力传承八一建军节,是薪火相传,军魂永驻的日子。
为牢记革命功臣,发扬光荣传统,106岁高龄老红军,七一,八一勋章获得者,抗美,中印,中越战争等战斗英雄,第一批援鄂的医护人员等数十位嘉宾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不忘初心致敬英雄”庆祝建军96周年的活动。
活动期间,嘉宾们进行了英雄人物革命会师留影、红色革命文艺汇演等热情高涨的互动。
论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在现代社会,已经刮起了一阵国学热的风潮,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这或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的一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不和谐因素骤然出现,所以我们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
而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很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国学经典,尤其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
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却是变得越来越荒芜,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想泛滥,这就引起了一个讨论,经济发展难道必然导致道德的滑坡吗?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传统文化的指导意义与教育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
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
国学文化的当代价值评析
国学文化的当代价值评析一、国学文化的当代意义国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国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对国学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国学文化的教育意义国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国学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度。
同时,国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国学文化的社会意义国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国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可以为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四、国学文化的经济意义国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通过挖掘和利用国学文化的资源价值,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国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发展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五、国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国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当代社会得到传承与发展。
通过加强国学文化的教育与研究,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学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国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
国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国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虽然在现代社会,国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国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前景。
一、国学的发展现状1. 教育体系的衰落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推进,国学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传统的文化课程和教学方式已被取代,许多学校不再注重国学知识的传承和教授。
这导致了国学在教育领域的衰退。
2. 学术研究的复兴然而,在学术研究领域,国学正在经历一股复兴之风。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国学经典著作,发表相关论文和著作。
这为国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动力。
3. 传统文化的登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学的价值。
国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与现代人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吸引了一批新的追随者。
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逐渐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二、国学的前景展望1. 教育改革与创新虽然国学在现代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但教育改革和创新有望为国学的发展提供机遇。
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将国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与热爱。
2. 国学研究的深化随着学者对国学的深入研究,国学在学术界的地位将得到提升。
更多的研究成果将为国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国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有望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和价值。
3. 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学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将国学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新的表达和传播形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国学。
4. 国学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国学教育的推广与普及是国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政府应加大对国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国学教师,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体系。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国学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推动国学走进千家万户。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国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文化中的国学复兴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中国国学乃中华之上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历史沉淀,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不可摒弃的经世致用的精神武器。
国学经典哺育了历代华夏儿女,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国学大师和文豪。
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民族共同的灵魂、血脉就是国学。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思想载体,它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有精髓,它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文化千古流传的文化结晶。
其实每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
当全球化的大潮使得各个民族的界线逐渐模糊时,国学就像一条纽带,把每个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拥有一份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国学显示出了其越来越强大的亲和力。
而当下国学思潮的宗旨是要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视传统文化的内心反省。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地增长,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和新现象,这一方面为我们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追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使其人生理想迷茫、信仰缺失、道德失范、责任感淡薄。
这些新情况越来越引起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反思。
其实国学说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如何成就人、造就人、培养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
《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作为社会未来之栋梁的大学生就应该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正视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断超越自身,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与价值。
对于新时期文化思潮下的国学,我们大学生应该要更客观理性的看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现实的影响十分深远。
春秋时代,孔子创立了儒学,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学对中国国民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某些合理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其中,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等仁爱思想人本意识浓厚,对于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儒学倡导的天人合一、中庸、四端说等思想对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以说儒学的很多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国学等同于儒学,使国学狭隘化。
就像一套《儿童经典诵读》教材里面却没有一篇法家和墨家的著作,既没有管子的四维,也没有墨子的尚贤与节用。
难道是法家和墨家著作的文学性不强、语言不美吗?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而是法墨两家的思想被远远排斥在外。
春秋战国时代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昌盛繁荣的中国先秦思想文化,到了后来只剩下儒家一脉。
两千年间,中国人祖祖辈辈诵读的只有儒家一家的书籍。
这种状况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和大不幸啊。
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这种文化局面仍然未得到改变,更是悲
剧中的悲剧了。
在国学大倡的时代出现了很多怪事,譬如外交部门要在世界各地建立100个孔子学院,各地纷纷上演祭孔大典,一年一度的孔子节耗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
个别学者仍然提倡独尊儒术,甚至试图把儒学奉为国教。
这些现象都可视为现代封建文化专制的再现。
这决没有贬低儒家学派的意思,而是反对独尊儒术的做法,中国国学决不能被儒学一叶障目。
另外倡导和学习国学的动机不纯。
一方面,对于某些商家而言,倡导学习国学目的在于把国学作为一项赚钱的产业在运作。
这些活动在传播国学的名义下牟取暴利,让国学丧失真正功用;另一方面,对于学习者而言,一部分学习者怀着一定程度的虚荣心来对待国学,认为学习国学就是一种赶时髦的做法,一些爱追求时尚的大学生,他们也读经,也论学,但更多的兴趣似乎在于着汉服、行古礼上,颇给人凑热闹的感觉,并没有从心底里喜欢和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章太炎先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章太炎先生对国学给予极大的肯定,这是与民族兴亡相联系的一个民族的魂魄。
当代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无法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学习、奋斗。
曾经我们喊着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这样的口号,彰显出内在的影响力和威慑力,而到大学时已经羞于这样的口号,甚至视其为流于形式。
实际上是,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们的信仰缺失、信念不足、精神匮乏。
对于此我们不得不重视现代文化思潮中的国学发展啊。
这要求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和作用,要求我们站在一种纯洁的、非私欲的立场来提倡国学,要学会分清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批判性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吸取。
我们应认识到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今天鉴于历史与现实的一些经验,我们对国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应是既继承又创新发展,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体系。
另外我们弘扬国学不应回避民主。
国学应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形式,它是历史形成和发展的。
国学不等于古学,我们不赞成蔑视和否定现在的与未来的中国人的文化权利与责任的一味复古的做法,应该从活着的、不断发展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去寻找中华文化的根。
在保持友善态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以世界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来发展国学,使国学不仅仅是一国固有之学问,而是建立一种包容性的、不断更新和创新的民族文化。
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从西方文化中引入我们民族文化中缺乏且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国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对于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参天大树不能没有根,中华民族不能没有根,没有根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是容易被外来文化所影响和改变的。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先进,思维活泼,但尚未涉世较为单纯,容易被社会一些不良思想所错误引导,我们是炎黄子孙,不能没有文化的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
如果血脉被堵死,中国人将成为精神的流浪汉。
为了中国人将来不成为精神的流浪汉,国家的未来希望当代大学生们应该担起时代的重任,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风尚,传承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血脉。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
产,一定要将其渗透到社会的大众教育中去,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有修养,具有民族精神、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