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_各族人民的大团结(2)解析
《民族团结》教学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份小礼物,保证你们看了会喜欢。
看!这是什么?(老师拿出一张人民币)你们带了吗?如果带了就和老师一起看人民币背面的文字。
除了汉语拼音外,你知道它们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吗?(依次是:蒙、藏、维,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不仅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是如何相处,如何共同发展的。
请大家打开书第56页,我们一同学习“第十一课,民族团结”(教师板书)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提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
第11课 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课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腰站中学:鲁建明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各族人民大团结,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其核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保证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3、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四、教学条件支持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过《爱我中华》这首歌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歌曲,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美好(见多媒体)提问: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情景一:猜一猜:他们是哪个民族?情景二: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结合学习提纲,完成自学自学提纲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何时颁布?主要内容是什么?3、民族区域自制的实行有何意义?4、一五期间,我国民族地区起得哪些重要成就?5、我国何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一:民族区域自治设计意图:通过此题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提出、内容和意义。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重点做好标记,教师补充相关的历史内容,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问题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是什么?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问题2:什么时候提出?内容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民族工作的成就。
2.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
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
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这是大杂居。
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
(举班级的例子。
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
唐和吐蕃关系友好。
(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未来版品社五下《各族人民大团结》说课稿

未来版品社五下《各族人民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各族人民大团结》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团结和互助关系,强调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章节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族团结的优秀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对于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尊重民族团结的优秀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特色,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团结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感悟。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民族团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尊重民族团结的意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2015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①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还有许多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
②这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某某自治区、某某维吾尔自治区、某某壮族自治区、某某回族自治区和某某自治区。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难点: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三、学法指导1.多学科联系法。
运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本课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内容。
学习时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相互对照,“求同存异”,相互补充。
如政治课上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历史课上要详要深。
地理课上讲各民族(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比历史课上要细。
联系政治和地理有关知识,回过头来看本课内容就容易多了。
2.左图右史法。
古人有“左图右史”的说法,所谓“图”,是指一些书籍上的插图,以便形象地说明一些不易以文字表述的内容。
第11课_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八年级-下-中华版解析)

第11课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知道我国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三、教材要点解析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都对祖国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2、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和相互交错居住的格局。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奉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其内容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4、现今,我国共有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旗)等。
我国省级自治区一览表5、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001年,又公布实施了该法的修正案。
6、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7、旧中国,各民族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还通过有关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8、“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民族地区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等。
9、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上形成了符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10、1999 年,国家正式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展示稿

《民族团结》说课展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民族团结》一课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这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培养学生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用史实说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处理方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多媒体补充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情况。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处理方法:让学生讨论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教师课件总结讲解达成共识。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突破课本知识结构,从现象深入本质,利用多媒体播放同学们乐于接受的音乐、图片、短片来讲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在轻松愉快地课堂气氛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八年级学生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以大海航行为主线,处处设疑,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11课 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5.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新的契机
范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内蒙古、广西共12个地方。
原因:地广而经济相对落后。
三、小结(大约3分钟)
按板书进行
四、课堂练习(大约9分钟)
克拉玛依油田、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
3.教师归纳指出: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
A.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B.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C.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D.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经济文化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
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它有助于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也有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它有助于国家富强,也有助于各民族繁荣。它有助于各民族巩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大家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情感。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大约10分钟)
1.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藏族百万农奴翻了身,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措施:
①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 帮助。 ②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 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 ③ 国家制定有利民族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④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形成民族教育体系。
⑤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
的楷模
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孔繁森 以此铭志。
孔繁森辅导他收 养的孤儿学习
孔繁森给藏族 老人看病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西藏废除农奴制
十一世班禅坚赞诺布
金本巴瓶
20世纪50年代末,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族改革,废 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进入 了社会主义阶段。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繁荣的表现)
第四题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居民 房和传统体育盛会?
第五题
壮 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什么?
第六题 彝 族 火 把 节
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七题
唐朝促进了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
文成公主
第八题
张骞
西汉时期,加强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使者是谁?
第九题
成吉思汗
努尔哈赤
元朝:蒙古族
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习俗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风 俗习惯、保护宗教信仰等; 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地区 摆脱贫困。)
活动四:探究学习 ——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各民族共同 繁荣,国家采取并制定了哪些措施?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
行
A、民族独立
B、设立特别行政区
C、民族区域自治 D、设立经济特区
( C)
2、我国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是
A、香港
B、澳门
C、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D、台湾
(C )
( B)
3、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的省级自治区有
A、3个 B、5个 C、7个 D、10个
4、泼水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 ( A ) A、傣族 B、朝鲜族 C、苗族 D、壮族
清朝:满族
元朝和清朝分别是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第十题
唐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太 宗
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李 世
民
天可汗
第十一题 汉元帝时期, 与匈奴进行和亲
的女子谁?
王昭君
民族知识竞赛
第十二题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实行什么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活动二:分组学习—民族区域自治
A、经济的发展:
“一五”重点工程:内蒙古包头钢 铁基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宁夏 青铜峡水电站 川藏公路、青藏公路
B、文化的发展
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形成 了符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比较完 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C、西部大开发战略
包头钢铁基地
青铜峡水电站
新 藏 公 路
川
藏
公
青藏公路
路
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西藏民族学院
学习目标:
• 1、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内容、意义;
• 2、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 的经济发展成就;
第一题
傣族 泼水节
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在欢度什么节日?
第二题
彝族 白族 阿昌族
葫芦丝
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什么乐器?
第三题
维吾尔族 朝鲜族
这些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 县,1200多个自治乡。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或优越性
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 本政治制度.
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项目
西电东送
新疆 塔里木气
田
图为4000公里西气东输管道路线走向图
正在不断延伸的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 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 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 族的同学相处呢?
单项选择题
祖国统一
它对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有重大意义
共同发展
活动三: 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②历来汉族比少数民族更发达,并 且我国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 布;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 和历史传统;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 表现:
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
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
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
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
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
人写
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
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新时期共产党员 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
1. 我国民族的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2.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 么样的民族政策,其内容是什么?
3.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三个层次, 我国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那几个?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或优越性?
1、我国民族的构成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 外有55个少数民族,总称为 中华民族。
民族分布的特点
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范围—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特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 职责—由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地区和 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3、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 们伟大的祖国。
我国少数民族名称
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族 德昂族 侗族 东乡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族 基诺族 京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傈僳族 珞巴族 满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 畲族 水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土族 土家族 佤族 维吾尔族 乌兹别克族 锡伯族 瑶族 彝族 裕固族 藏族 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