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二给下列词注音骤.雨﹙﹚暮霭..﹙﹚凝噎.﹙﹚三名句默写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⑤“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五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
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悟力。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雨霖铃,又名《临安遗恨》,是北宋诗人柳永咏怀临安的诗篇。
这首词写了柳永对故都临安的怀念和不舍之情,既有寄托深情,也有对乡愁的思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不仅在文学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多以爱情为题材,饱含深情。
雨霖铃是柳永为怀念自己的故乡临安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岁月的沧桑。
柳永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写得淋漓尽致。
二、词意解析雨霖铃一词中“雨霖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怀恋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雨霖铃的声音悠扬清脆,如同故乡的回忆萦绕心头,让人无法忘怀。
全词通过对雨声和寒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导向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在意境描写上别具匠心,更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柳永纯真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之情。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通过深入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文学表达的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吟咏这首词,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践活动:1. 听音乐:可以选择专门根据雨霖铃词谱曲的音乐进行欣赏,体验音乐和词的结合带来的美妙感受。
2. 朗诵对词:可以邀请同学或朋友一起进行雨霖铃词的朗诵对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词意交流。
3. 写作学习笔记:通过观看相关解读视频或阅读批注,可以对雨霖铃这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将学习心得写成学习笔记,进行复习巩固。
四、总结雨霖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共振,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让这份美好的文学遗产在我们心中永不凋零。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编写人:江兰芬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诵感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认真体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4、发挥想象,明白得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育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指导朗诵技术,提高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体验离别之美,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1.把握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用以解读其它风格类似的作品,“辨一叶而知秋”。
2. 了解表现手法。
文章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制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遇。
3.认真品读景物描述,体会其中的妙处。
4.有趣的朗诵,读出一点不舍的味道,读出一点离别的气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知识链接】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通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旧事,于是创作此曲吊唁杨贵妃寄托哀思。
咱们能够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教学进程】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朗诵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样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梗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朗诵节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本文中可不能写或易写错的字和读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诵课文。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合作探究】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3、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并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4、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7、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第三课时《雨霖铃》导学案2【合作探究】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导学案6

《雨霖铃》导教案 6《雨霖铃》导学教案学习目标:1、频频朗读,品鉴特点,体悟作者感情。
2、拓展延长,剖析比较,掌握赏析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与鉴赏相联合。
预习纲要:一、知人论世柳永(约 987—约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
家中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
由于做过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
他精通音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描绘城市风采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二、解题《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原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
根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离合悲欢的故事。
唐明皇在南下流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局势,不得已在马嵬( w éi)坡缢死杨玉环。
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旧事,于是创作此曲哀悼杨贵妃,寄望哀思。
曲调自己就拥有悲伤的成分。
三、写作背景柳永才思卓著,但一世宦途崎岖,更多的时间跟歌伎们一同,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认识歌伎们的生活,深切怜悯她们的不幸遭受。
在他的作品中,好多是反应同她们在一同的离合悲欢。
《雨霖铃》即是此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走开国都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感人的分离情形。
四、走进文本朗诵(掌握节奏,感觉感情)雨霖铃柳永寒蝉 /凄凉,对 /长亭晚,骤雨 /初歇。
都门 /帐饮 /无绪,迷恋处,兰舟 /催发。
执手 /相看 /泪眼,竟 /无语 /凝噎。
念 /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 /沉沉 /楚天阔。
多情 /自古 /伤分别,更 /那堪 /冷淡 /清秋节!今宵 /酒醒 / 哪处?杨柳岸 /晨风 /残月。
此去 /经年,应是 /吉日良辰 /虚设。
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 /说!(一)初读★提示:联合课下说明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通文义,初步掌握感情。
(二)品读★思虑:读《雨霖铃》,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作者的“伤分别”是怎样表现的?请找出详细诗句进行剖析。
(内容 +手法 +感情)(三)拓展悟读★思虑:拓展鉴赏柳永的《蝶恋花》《雨霖铃》,两首词的感情同样吗?请在《蝶恋花》中找一处句子进行鉴赏。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体味情感。
【学法指导】1、以读带析,心临其境,品读诗歌语言。
2、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体味诗歌情感。
【预习案】★读一读、想一想(自读文本,整体感知诗歌)一、初读..作品,整体把握:1、把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
雨霖铃..骤.雨都.门留恋处.凝噎.暮霭.良辰.更那堪...寒蝉2、参照注释,通释全词大意。
3、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1-2个词来概括);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探究案】★理一理、悟一悟(合作探究,深入发掘提升)二、赏读..作品,总结方法: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请从情与景,实与虚的角度进行分析。
【练习案】★辨一辨,练一练(以点带面,掌握同类内容)《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悟读..作品,涵泳玩味。
(配乐)★动一动,写一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离别”的主题写一首小诗,或是推荐有关离别的歌词)四、欣赏..歌曲《雨霖铃》【相关连接】1.题解:《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2.作者:柳永,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可仕途坎坷,他并没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3.背景:《雨霖铃》是作者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深度探究
展示主题二1/2/3
1、小组分工后派组员板书
2、要求:结合板书,针对问题,深度解析;声音洪亮,姿态大方
反
馈
填写下列柳永词及其他离别名句
1.念去去千里烟波,
2.多情自古伤离别,
3.便纵有千种风情,
4.忍把浮名换了,
5.衣带渐宽终不悔,
6.怎知我倚栏干处,
7.想佳人妆楼颙望,
8.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课题《雨霖铃》课型:新授课编写教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体会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堂
元素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升环节
质疑评价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学法/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学法/时间)
内容
导析
与
方法
探究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19.似此星辰非昨夜,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22.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
23.天长地久有时尽,白居易《长恨歌》
24.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反思
明确:
2.想象描述这一场面。
3.概述景物特点:
4..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习小对子:
交流与分享
交流自学成果
询问价值问题
学习共同体:
A:各组针对主题二内容进行讨论。
B:分工与预展
教师抽签决定展示分工
组内设计展示方案
主题展示
展示单元一
主题:初步感知
1.有感情朗读全词
(1).学生自由朗读
(2).小组朗读比赛
2.释词理解诗句
主题一:诵读诗词,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骤()雨凝噎()暮霭()
2、解释词语
(1)骤雨:(2)无绪;
(3)凝噎:(4)去去:
(5 ).暮霭:(6)沈沈:
(7 ).楚天:(8)经年:
3、把这首词译成白话文:
主题二:置身诗境,深度探究
(一)默写全词(完成下列小题)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9.何须论得丧,
10.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西厢记》
11.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
12.海内存知己,王勃
13.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
14.两情若是久长时,秦观《鹊桥仙》
15.相思相见知何日?李白《三五七言》
16.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7.还君明珠双泪垂,张籍《节妇吟》
18.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概述词的大意
上片:
下片:
鉴赏上片:
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2.用散文语言描述景物。
3.概述景物特点
4.抄写饯别的诗句
5.抒发了什么情感
6.念去去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
赏析下片
1.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