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作业题答案

合集下载

第三章作业答案

第三章作业答案
(提示:将标志的初值置“0”。一旦元素入队列使得 rear=front时,需要置tag为“1”:反之,一旦元素出 队列使得rear=front时,需要置tag为“0”,以便使得 下一次进入队列或出队列操作时,此时front=rear,根 据tag的值来判断队列的状态。)
分析:当循环队列容量较小而队列中每个元素占的空 间较多时,此种表示方法可以节约较多的存储空 间,较有价值。
if语句不能用作循环语句: for或while用于循环语句。
if(;;i++) {……}
1. 简述下列算法的功能: status algo(Stack S) {
int i,n,A[255]; n=0; while(!StackEmpty(S)) {n++;Pop(S,A[n]);} for(i=1;i<=n;i++) Push(S,A[i]); }
p++;} while(!StackEmpty(s)) { pop(s,c); *(q++)=c; //把'H'接在后部 } } //Train_arrange
6. 假设将循环队列定义为:以域变量rear和 length分别指示循环队列中队尾元素的位 置和内含元素的个数。试给出此循环队列 满的条件,并写出相应的入队列和出队列 的算法(在出队列的算法中要返回队头元 素)。(提示:rear不是指向队尾元素的 下一个位置,而是指向队尾元素;队列的 队头指针head=(Q.rearQ.length+1)%MAXSIZE)
if(a!=b) return ERROR; } return OK; }
5. 假设如题1所述火车调度站的入口处有 n节硬席或软席车厢(分别以H和S表示) 等待调度,试编写算法,输出对这n节车 厢进行调度的操作(即入栈或出栈操作)

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三章习题解答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凡对的在括号内打“√”,否则打“×”。

(1)现测得两个共射放大电路空载时的电压放大倍数均为-100,将它们连成两级放大电路,其电压放大倍数应为10000。

( )(2)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各级的Q点相互独立,( )它只能放大交流信号。

( )(3)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各级的Q点相互影响,( )它只能放大直流信号。

( )(4)只有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中晶休管的参数才随温度而变化。

( )(5)互补输出级应采用共集或共漏接法。

( )二、现有基本放大电路:A.共射电路B.共集电路C.共基电路D.共源电路E.共漏电路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电路组成两级放大电路。

(1)要求输入电阻为1kΩ至2k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2)要求输入电阻大于10M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3)要求输入电阻为100kΩ~200kΩ,电压放大倍数数值大于1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4)要求电压放大倍数的数值大于10,输入电阻大于10MΩ,输出电阻小于100Ω,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5)设信号源为内阻很大的电压源,要求将输入电流转换成输出电压,且,输出电阻R o<100,第一级应采用,第二级应采用。

三、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1)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存在零点漂移的原因是。

A.电阻阻值有误差B.晶体管参数的分散性C.晶体管参数受温度影响D.电源电压不稳定(2)集成放大电路采用直接耦合方式的原因是。

A.便于设计B.放大交流信号C.不易制作大容量电容(3)选用差分放大电路的原因是。

A.克服温漂B. 提高输入电阻C.稳定放入倍数(4)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共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A.差B.和C.平均值(5)用恒流源取代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中的发射极电阻R e,将使电路的。

A.差模放大倍数数值增大B.抑制共模信号能力增强C.差模输入电阻增大(6)互补输出级采用共集形式是为了使。

操作系统第三章作业答案

操作系统第三章作业答案

第三章一、问答题1、某系统采用响应比高者优先的处理机调度算法,某个时刻根据用户要求创建了一个进程P,进程P在其存在过程中依次经历了:进程调度选中了进程P占用处理机运行(就绪—>运行),进程P运行中提出资源申请,要求增加主存使用量,没有得到(运行—>阻塞);进程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主存(阻塞—>就绪);进程调度再次选中了进程P占用处理机运行(就绪—>运行);有紧急进程Q进入,系统停止进程P的运行,将处理机分配进程Q(运行—>就绪);进程Q运行完,进程调度再次选中了进程P占用处理机运行(就绪—>运行);进程P运行完。

请分析进程P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2、何谓进程,它与程序有哪些异同点?613、引起创建进程的事件通常有哪些?694、简述时间片轮转调度算的基本思想。

大多数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使用一个固定大小的时间片,请给出选择小时间片的理由。

然后,再给出选择大时间片的理由。

755、进程有哪几种基本状态?试举出使进程状态发生变化的事件并描绘它的状态转换图。

636、进程创建、撤销、唤醒和阻塞原语的流程69、70、717、进程控制块的作用是什么?它主要包括哪几部分内容?658、用户级线程与内核级线程的区别是什么?819、PCB中包含哪些信息?进程状态属于哪类信息?6510、列举引起进程创建和撤销的事件69、7011、试比较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8112、什么是操作系统的内核?6713、简述操作系统的三级调度(简述其各级调度的基本功能即可)。

72二、计算题1、就绪队列中有4个进程P1,P2,P3,P4同时进入就绪队列,它们进入就绪队列2秒之后开始进程调度,它们需要的处理器时间如表所示。

忽略进行调度等所花费的时间,且进程执行过程中不会发生阻塞,请回答下列问题:分别写出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时间片为4秒)、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选中进程执行的次序。

答: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P1,P2,P3,P4 ,P1,P2,P4,P1,P2,P2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P3,P4,P1,P22、在某计算机系统中,时钟以固定的频率中断CPU,以增加日历计数或控制系统中的一些定时操作,时钟中断处理程序每次执行的时间为2ms(包括进程切换开销)。

会计基础第三章课后作业(含答案)

会计基础第三章课后作业(含答案)
5、 【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总账科目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 提供更详细和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该题针对“会计科目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866056】
第 6页
6、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财务费用属于费用要素,损益类科目。 【该题针对“会计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866046】 7、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设置会计科目时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该题针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865900】 8、 【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876811】 9、 【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账户的概念”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876782】 10、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其所属的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该题针对“会计科目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865986】
3、 【正确答案】 C
第 3页
【答案解析】 制造费用属于成本类科目;长期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科目;应交税费属于负债类科目。销售费用属于损益类科目中 反映费用的科目。 【该题针对“会计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866037】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其中总分类科目,又称总 账科目或一级科目。 【该题针对“会计科目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类 ”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865938】

(完整版)第三章进程同步与通信作业习题与答案

(完整版)第三章进程同步与通信作业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一.选择题(50题)1.以下_B__操作系统中的技术是用来解决进程同步的。

A.管道B.管程C.通道D.DMA2.以下_B__不是操作系统的进程通信手段。

A.管道B.原语C.套接字D.文件映射3.如果有3个进程共享同一程序段,而且每次最多允许两个进程进入该程序段,则信号量的初值应设置为_B__。

A.3B.2C.1D.04.设有4个进程共享一个资源,如果每次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该资源,则用P、V 操作管理时信号量S的可能取值是_C__。

A.3,2,1,0,-1B.2,1,0,-1,-2C. 1,0,-1,-2,-3D.4,3,2,1,05.下面有关进程的描述,是正确的__A__。

A.进程执行的相对速度不能由进程自己来控制B.进程利用信号量的P、V 操作可以交换大量的信息C.并发进程在访问共享资源时,不可能出现与时间有关的错误D.P、V操作不是原语操作6.信号灯可以用来实现进程之间的_B__。

A.调度B.同步与互斥C.同步D.互斥7.对于两个并发进程都想进入临界区,设互斥信号量为S,若某时S=0,表示_B_ _。

A.没有进程进入临界区B.有1个进程进入了临界区C. 有2个进程进入了临界区D. 有1个进程进入了临界区并且另一个进程正等待进入8. 信箱通信是一种_B__方式A.直接通信B.间接通信C.低级通信D.信号量9.以下关于临界区的说法,是正确的_C__。

A.对于临界区,最重要的是判断哪个进程先进入B.若进程A已进入临界区,而进程B的优先级高于进程A,则进程B可以打断进程A而自己进入临界区C. 信号量的初值非负,在其上只能做PV操作D.两个互斥进程在临界区内,对共享变量的操作是相同的10. 并发是指_C__。

A.可平行执行的进程B.可先后执行的进程C.可同时执行的进程D.不可中断的进程11. 临界区是_C__。

A.一个缓冲区B.一段数据区C.一段程序D.栈12.进程在处理机上执行,它们的关系是_C__。

第三章作业答案

第三章作业答案

第三章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基因型效应:通常情况下,一定的基因型会导致一定表型的产生,这就是基因型效应。

2、反应规范:遗传学上把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显示的表型变化范围称为反应规范。

3、修饰基因:能改变另一基因的表型效应的基因。

它通过改变细胞的内环境来改变表型。

4、表现度:是指杂合体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影响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5、外显率: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

6、不完全显性(半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称之为不完全显性。

7、镶嵌显性(嵌镶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个体上双亲性状在不同部位镶嵌存在的现象。

8、共显性(并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现象。

9、表型模写: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类似于某基因型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现象。

10、显性致死:只有一个致死基因就引起致死效应的。

在杂合状态下即可致死。

11、隐性致死: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一样时,才起致死作用。

12、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成为复等位基因。

13、顺式AB型:I A和I 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没有任何等位基因,血型是AB型,基因型I AB i。

14、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

15、互补作用: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新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纯合或杂合),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

F2性状的分离比是9:7。

16、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产生第二种相似的性状,当两对都是隐性基因时则表现出第三种性状。

F2产生9:6:1的比例。

(完整版)第三章作业和参考答案解析

(完整版)第三章作业和参考答案解析

1. 什么是烃类热裂解?答:烃类的热裂解是将石油系烃类燃料(天然气、炼厂气、轻油、柴油、重油等)经高温作用,使烃类分子发生碳链断裂或脱氢反应,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烯烃、烷烃和其他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轻质和重质烃类。

2.烃类热裂解制乙烯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答:烃类热裂制乙烯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原料烃的热裂解、裂解产物的分离两部分。

3. 在烃类热裂解系统内,什么是一次反应?什么是二次反应?答:一次反应是指原料烃裂解(脱氢和断链),生成目的产物乙烯、丙烯等低级烯烃的反应,是应促使其充分进行的反应;二次反应则是指一次反应产物(乙烯、丙烯等)继续发生的后续反应,生成分子量较大的液体产物以至结焦生炭的反应,是尽可能抑制其进行的反应。

4. 用来评价裂解燃料性质的4个指标是什么?答:评价裂解燃料性质的4个指标如下:(1)族组成—PONA值,PONA值是一个表征各种液体原料裂解性能的有实用价值的参数。

P—烷烃(Paraffin); O—烯烃(Olefin);N—环烷烃(Naphtene);A—芳烃(Aromatics)。

(2)氢含量,根据氢含量既可判断该原料可能达到的裂解深度,也可评价该原料裂解所得C4和C4以下轻烃的收率。

氢含量可以用裂解原料中所含氢的质量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裂解原料中C 与H的质量比(称为碳氢比)表示。

(3)特性因数—K,K是表示烃类和石油馏分化学性质的一种参数。

K值以烷烃最高,环烷烃次之,芳烃最低,它反映了烃的氢饱和程度。

(4)关联指数—BMCI值,BMCI值是表示油品芳烃含量的指数。

关联指数愈大,则表示油品的芳烃含量愈高。

5. 温度和停留时间如何影响裂解反应结果?答:(1)高温:从裂解反应的化学平衡角度,提高裂解温度有利于生成乙烯的反应,并相对减少乙烯消失的反应,因而有利于提高裂解的选择性;根据裂解反应的动力学,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相对速度,提高乙烯收率。

(2)短停留时间: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如使裂解反应进行到平衡,由于二次反应的发生,所得烯烃很少,最后生成大量的氢和碳。

第3章--作业解答

第3章--作业解答
(2)C1C2=01时, F AB
(3)C1C2=10时, F A B
(4)C1C2=11时, F AB
试设计符合上述要求旳逻辑电路(器件不限)。
解:题目中要求控制信号对不同功能进行选择, 故选用数据选择器实现,分析设计要求,得到 逻辑体现式:
F C1C 2( A B ) C C1 2( AB ) C1C 2( A B ) C1C2( AB )
1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0
0
1
1
习题3.19 用8选1数据选择器设计一种组合逻
辑电路。该电路有3个输入逻辑变量A、B、C 和1个工作状态控制变量M。当M=0时电路实 现“意见一致”功能(A、B、C状态一致时输出 为1,不然输出为0),而M=1时电路实现“多 数表决”功能,即输出与A、B、C中多数旳状
B1B0 A1A0
00
01
11
10
00 1 0 0
0
B1 B0
01 1
10
0
A B0 1 11 1
1
11
10 1 1 0 1
A1 B1
A1 A0
A1 B0
F1 A1 B1 B1 B0 A1 A0 A1B0 A0 B1
(3)卡诺图化简函数,得到最简与或式
F1 A1 B1 B1 B0 A1 A0 A1B0 A0 B1
outp(0)<='1' WHEN inp="000" ELSE '0'; outp(1)<='1' WHEN inp="001" ELSE '0'; outp(2)<='1' WHEN inp="010" ELSE '0'; outp(3)<='1' WHEN inp="011" ELSE '0'; outp(4)<='1' WHEN inp="100" ELSE '0'; outp(5)<='1' WHEN inp="101" ELSE '0'; outp(6)<='1' WHEN inp="110" ELSE '0'; outp(7)<='1' WHEN inp="111" ELSE '0'; END behav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间 A B C 合计 合格率% 98 95 99 — 合格品产量(辆) 19600 18620 18434 56654 生产总工时数(小时) 2200 2800 3200 8200
解(1)
x G = n x1 x2 x3 ...xn
= 3 0.98×0.95×0.99 = 97.32%
平均废品率=1-平均合格率=1-97.32%=2.68%
解:
xf x= f
=
2310 = 12.83(件) 180
说明该企业工人平均日产量为12.83件,约为13件。
5.某企业职工工资资料如下表,试计算该企业职工平均 工资。
工资(元) 1500以下 1500-2000 人数(人)f 10 50 组中值x 1250 1750 xf 12500 87500
数所占比重低于乙班组所致。
7.某企业计划产值及计划完成程度资料如下表,试计算 该企业产值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完成程度 (%)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以上 合 计 计划产值 (万元)f 980 1100 1860 1840 1600 7380 组中值 (%)x 85 95 105 115 125 — 实际产值 (万元)xf 833 1045 1953 2116 2000 7947
2.某企业计划规定,某产品单位成本2009年应比2008 年降低7%,实际执行结果,该产品单位成本2009年比 2008年降低了5%,试计算2009年该产品单位成本计 划完成程度;又知2008年该产品单位成本为600元/件, 试确定2009年该产品单位成本实际数与计划数。
单位产品成本 实际达到相对水平 () 1 = × 100% 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达到相对水平
耐用时间 (小时) 1600以下 1600—1800 1800—2000 2000-2200 2200以上 合 计 元件数量(件)f 甲企业 乙企业 4 3 20 12 15 25 5 6 6 4 50 50 组中值 x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 总时间(小时)xf 甲企业 乙企业 6000 4500 34000 20400 28500 47500 10500 12600 13800 9200 92800 942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以上
90
40 20
2750
3250 3750
247500
130000 75000
合计
210

552500
解:计算组中值,将组距数列转化为单项数列
xf x= f
552500 = = 2630.95(元 ) 210
说明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630.95元。
解:因缺少相对数的分子资料,所以用加权算术平均法
平均计划 实际总产值 Σ 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产值 = = Σ 计划产值 完成程度 计划总产值
= Σxf 7947 = = 107.68%) Σf 7380
说明该企业产值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7.68%。
8.某企业总产值及计划完成程度资料如下表,试计算 该企业产值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由于两个企业元件的平均用时间不同,因此用变异系数 进行比较。
σ = ×100% = 223.75×100% = 12.06% vσ甲 x 1856 191.16 vσ乙 = 1884 ×100% = 10.15%
说明甲企业电子元件耐用时间之间差异程度大于乙企业。
(3)根据众数下限公式计算如下:
Δ 16 1 M 0甲 = L + ×d = 1600 + ×200 = 1752.38 Δ +Δ2 16 + 5 1
解: 平均计划 = 实际总产值 =
Σ 实际产值 1 完成程度 计划总产值 Σ × 实际产值 计划完成程度
m = 1
=
7947 = 107.68% 7380
说明该企业产值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7.68%。
9.某厂生产某种机床配件,要经过三道工序,各加 工工序的合格率分别为97 %,92%,96%。试计算三 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 解:流水线作业下,个道工序产品合格率的连乘积 等于总合格率,因此,采用几何平均法。
25 -15 ×200 = 1880 M e乙 = 1800 + 25
甲企业众数为1752.38,算术平均数为1856,由于算 术平均数大于众数,因此,甲企业元件耐用时间的分 布属于右偏分布。乙企业由于算术平均数(1884)也 大于众数(1881.25),亦属于右偏分布。
解:由于缺少次数,因此用调和平均法。
m = 625000 = 2840.91(元) x = 1 220 xm
H
13.某企业三个车间2009年的产品生产情况如下表。要求: (1)若这三个车间是流水线作业关系,计算三个车间的 平均合格率、平均废品率及全厂的总合格率; (2)若这三个车间完成同样的工序,计算三个车间的平 均合格率、平均废品率及全厂总合格率。
计划完成程度(%)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以上 合 计 实际产值 (万元)m 833 1045 1953 2116 2000 7947 组中值 (%)x 85 95 105 115 125 — 计划产值 (万元)m/x 980 1100 1860 1840 1600 7380
95% = ×100% = 102.15% 93%
说明该企业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102.15%,实际比计划少降低了2.15%,未 完成计划。
2009年该产品单位成本实际数为: 600-600×5%=570
2009年该产品单位成本计划数为:
600-600×7%=558
3.某企业本年计划规定利润额比上年增长5%,计划 完成程度为105%,试计算利润额实际比上年增长百 分之几?
两个企业总次数的一半均为:50÷2=25
由甲、乙企业向上累计次数判断,最先包含25在内的 累计次数甲企业为39,乙企业为40,说明中位数均在 第三组。由中位数下限公式计算可得(资料见上表): Σf - s m -1 25 - 24 2 ×200 = 1813.33 ×d = 1800 + M e甲 = L + 15 fm
第三章 作业题答案
第三章作业题答案
1.某企业工业总产值计划比上年增长5%,实际 执行结果,该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8%, 试计算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计划完成程度。
解:计划完成程度 =
实际达到相对水平 × 100% 计划达到相对水平
1+ 8% = 100% = 102.86% 1+ 5%
说明该企业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程为102.86%, 实际超计划2.86%完成任务。
6.某企业两个生产班组,各有10名工人,它们生产某种 产品的日产量资料如下表。计算有关指标,比较哪个班 组平均日产量高,并说明原因。
甲班组
日产量 (件) 3-5 工人数 f 3 组中值 x 4
乙班组
xf
12
日产量 (件)x 3-5
工人数比重% 10
f Σf
x
f Σf
0.4
5-7
7-9 9-11 合计
全厂总合格率等于平均合格率。
18.现从生产同种电子元件的甲、乙两企业分别抽查50件电 子产品,其耐用时间资料如下表。要求: (1)计算并比较哪个企业电子元件平均耐用时间长? (2)计算并比较哪个企业电子元件耐用时间之间差异程度 较大? (3)分别计算两个企业电子元件耐用时间的众数和中位数, 并判断两个企业电子元件耐用时间的分布属于何种分布?
Δ 13 1 M 0乙 = L + ×d = 1800 + ×200 = 1881.25 Δ +Δ2 13 +19 1
中位数的确定:
元件数量(件)f 甲企业 乙企业 4 3 1600以下 1600—1800 20 12 1800—2000 15 25 2000-2200 5 6 6 4 2200以上 50 50 合 计 耐用时间 (小时) 组中值 x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 向上累计次数 甲企业 乙企业 4 3 24 15 39 40 44 46 50 50 — —
Σxf 92800 = 1856(小时) 解(1) x甲 = Σf 50 Σxf 94200 x乙 = Σf 50 = 1884(小时)
说明乙企业电子元件平均耐用时间长。
(2)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标准差。所需资料见下表。
元件数量(件)f 甲企业 乙企业 4 3 1600以下 1600—1800 20 12 1800—2000 15 25 2000-2200 5 6 6 4 2200以上 50 50 合 计 耐用时间 (小时) 组中值 x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
全厂总合格率=0.98×0.95×0.99=92.17% (2)平均合格率
车间 A B C 合 计
合格率%x
98 95 99 —
合格品产量(辆)m
19600 18620 18434 56654
总产量(辆)m/x
20000 19600 18620 58220
合格品总量 Σm 56654 平均合格率 = = = 97.31% 1 58220 总产量 Σ m x 平均废品率=1-平均合格率=1-97.31%=2.69%
(x - x) f
2
甲企业 506944 486720 29040 297680 1182816 2503200
乙企业 442368 406272 6400 279936 692224 1827200
Σ - x)2f (x 2503200 = = = 223.75 σ甲 Σf 50 Σ - x)2f (x 1827200 = = = 191.16 σ乙 Σf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