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飞溅映人生
焊花飞溅写人生(精选5篇)

焊花飞溅写人生(精选5篇)第一篇:焊花飞溅写人生焊花飞溅写人生他,没有耀眼的学历,却通过不断地钻研探索取得了焊工技师资格。
他,没有高深的理论,却依靠过硬的技术带出了数十名行家里手。
他,就是XX厂焊工技师赵东。
锲而不舍苦练焊工本领。
1986年,赵东被分配到XX部热力车间,成为一名电焊工。
刚接触电焊,对赵东来说,可谓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为了迅速掌握焊接工艺,赵东在工作中向老师傅虚心学习,为了能够及早上手,在生产任务紧张,又缺少电焊机的情况下,他见缝插针,在师傅们休息时练兵,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别人两三个月才能熟悉的基本要领,初出茅庐的赵东硬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全部掌握。
在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时,赵东还自学了《焊接技术》、《焊工工艺学》、《金属学基础》等理论书籍,通过认真摸索与钻研,他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1998年3月,通过了电焊工高级工技能鉴定,2007年11月顺利取得了焊工技师证书。
永不满足创新焊接技术。
作为一名焊工技师,赵东意识到,只有在工作中创新和推广新的焊接方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2000年,厂组织全厂20名焊工在原修建部进行高压焊培训,赵东笑着对大家说:“这真是难得的机会,厂里花了巨资一定得好好学。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天早早去一百多米的厂房推来一车管件,练在现场,吃在现场。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练,焊接技术与日俱增,并耐心帮助年轻同志共同进步,在他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同志技术上突飞猛进,考试顺利通过。
这些年来,他先后掌握了氩弧焊、电弧气刨、等离子气割等多种工艺,在厂诸多设备改造过程中,勇挑大梁,受到全厂职工的一致称赞。
满腔热情带出过硬群体许多刚刚踏出校园的青年焊工由于实际操作经验少,对自己的焊接质量没有把握,焊接技术不够熟练,返修率较高。
面对现状,赵东常想:“作为一名焊工技师,是企业培养了我,我所掌握的技术,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企业,我要回报企业的就是释放全部的能量,带出一批更加出色的焊工,让更多的人成为技术上的尖子、行业中的状元。
焊花闪烁人生路

龙源期刊网 焊花闪烁人生路作者:耿倩来源:《科学导报》2017年第79期世间最美丽的花儿是什么花?是娇媚富贵的牡丹,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或是傲立风雪的梅花……太重集团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樊志勤认为,世间最美丽的花儿是那闪闪烁烁、星星点点的焊花。
樊志勤,一名年仅38岁的大国工匠,十几年如一日惜岗如金,用一把焊枪创造了无数的荣耀和精彩。
步入太重集团的大门,朝西北方向步行十分钟左右,眼前会出现一座装修朴素的四层楼房,楼内设有焊接实操室、钳工实操室、电工实操室、特种焊接实验室、理论培训教室、电脑室等,这就是太重融培训、教学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太重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这里也是樊志勤的“一亩三分地”。
太重集团新闻中心的小尹告诉记者,樊志勤19岁参加工作,26岁就被破格晋升为技师,27岁晋升为高级技师,成为当时太重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如今樊志勤已经拥有“国际焊接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山西省政府津贴。
前几天他还荣获了2017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太重集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轧机油膜轴承生产车间,其油膜轴承是企业的主导产品。
在轧机运转中,油膜轴承的“心脏”部件钢套和衬套接触间隙必须保持两丝的厚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而樊志勤的任务就是给衬套的表面连接合金层,让钢套和衬套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在不到一米宽的钢衬套内,手持喷出6000℃电弧的焊枪,焊接时必须保持角度、温度、速度恒定,同时密切关注熔池边缘的熔合情况,这样的姿势一天要保持七八个小时。
面对这些近乎苛刻的要求,樊志勤成功地做到了!而且经过两年技术攻关,他将合金厚度由原来的4.0mm~5.0mm精准控制在了2.5mm~3.0mm之间,为太重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轧机油膜轴承公司设计所所长杨汇荣告诉记者,樊志勤摸索出的这套独特工艺,不仅让太重的油膜轴承合金结合强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且每件产品节省合金材料100千克,每年节省合金价值超过1300万元。
焊花飞溅点亮人生——记中国兵器一机集团高级技师付阿什楞

中国军转民 49人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
自此“工匠精神”屡屡被提上日程。
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结晶,更是一种完美的极致和一份执着和坚守。
付阿什楞在他17年的职业生涯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已成为它一生的追求,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几年来,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付阿什楞在他17年的职业生涯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已成为它一生的追求,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几年来,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包头市 “五一劳动奖”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兵器集团公司建设能手和全国百名最美青工等十余项光荣称号。
焊花飞溅 点亮人生—— 记中国兵器一机集团高级技师付阿什楞■ 赵德忠劳动奖”、包头市 “五一劳动奖”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兵器集团公司建设能手和全国百名最美青工等十余项光荣称号。
2015年参加第五届全国职工技能大赛焊工总决赛第十四名,创自治区历史最高,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一名一专多能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成长:点滴积累2001年,他从一机集团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三分公司从事焊接工作。
他用智慧和汗水把钟爱的事业融入到每一个焊缝里,用独特的技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焊接大师”。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把学到的技术做专、做精、做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念头,他在工作每一刻都是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当他接到首批任务而且又是某军品底盘焊接,而且使用的多为8MM 和6MM 大小直径不同的焊条,又是酷热的夏天,焊接电弧的温度高. All Rights Reserved.50 中国军转民人达3000摄氏度,身体的煎熬可想而知。
为了干好工作,在工作中,他一边干一边琢磨,每天下班后都要找一些废旧材料进行苦练2—3小时,遇到疑难问题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经过上千次的苦练,他的焊接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焊花飞溅中绽放光彩

38口述_武钢绿城金属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接工艺评定员 郭忠涛整理_郭紫君在焊花飞溅中绽放光彩我的父亲是矿山机械维修工,从小受父亲影响,也想长大后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1991年,我从武钢技校毕业,分配到武钢金属结构厂装配车间做焊工。
在车间里,每天最有趣的事情是和工友之间的技术比赛,看谁焊得多、焊得好。
我的技能也在焊花飞溅地比拼中一天天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武钢扩大产能,在建设三炼钢工程项目期间,厂房单根实腹柱、箱型梁达150吨,整个工程的钢结构有数万吨,焊接量极大,班组每个人每天都要用掉上百斤的焊条,即便如此,焊接速度仍然赶不上装配速度,传统的焊条电弧焊接效率太低,完全不能保证施工进度。
在此背景下,大规模推广CO 2焊接工艺迫在眉睫。
一线讲述工友2022.0439一人不为众,独木不成林。
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仅靠一两个技术能手是远远不行的,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工匠团队是我新的目标和任务。
2000年,我牵头组建容器班组,这个新的团队一半以上是转岗人员。
隔行如隔山,哪怕在一个车间,工种不同,也需重新开始。
为了让成员尽快掌握焊接技术,我不分昼夜跟班指导,规范他们的焊接操作。
为了使操作更加通俗易懂,我把每次在实验时心里是怎么想、如何做的都一一耐心讲授。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我带的近50名徒弟相继成为了公司生产骨干。
金威是我带过的徒弟,现在是焊接班班长。
我们团队研创的法兰管焊接机,首批法兰盘构件焊缝射线探伤检验全部合格,实现了定置化、批量化、自动化焊接,提高了焊接质量,增加了生产效率。
“新设备好操作、好维护,功效也多,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真好!”工友汪朝辉说。
奋斗无止境,理想终实现。
经过30年的“缝补”和磨练,我个人也收获了“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楚天名匠”“荆楚工匠”“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余项成果也推广和运用到各个建设项目中。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我追求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创新的原动力。
电焊火花间的闪亮人生

电焊火花间的闪亮人生“说不出心里的激动,作为农民工一员出席党的十八大,觉得非常光荣!”10月19日,在安岳县德春机电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记者见到了正在指导学生焊接的黄德春。
一身磨旧的焊工装,皮肤黝黑,声音低沉,这个42岁的汉子身上透着农民的质朴敦厚与工人的坚实刚毅。
2008年11月16日,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黄德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农民工一起受到表彰。
荣誉的背后,是黄德春多年来的辛勤付出。
1990年6月,年僅20岁的他走出安岳农村,只身来到深圳一家企业打工。
吃苦耐劳地努力钻研焊接技术,使黄德春迅速成为公司焊接技术骨干,多次参与完成通信卫星、核电站机房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任务,打破了高精尖焊接只能靠国外焊工的“神话”。
随着技术越来越好,黄德春的名气越来越大,有的企业甚至开出了30万元年薪邀请他加盟。
但是黄德春有自己的打算,“我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哈尔滨焊接研究院去进修一次。
在哈尔滨,往往十来个人就组成一个高级焊接班组,专门承接国内外较大、较复杂的焊接工程,而每人每年可得到10万元以上的收入。
我想,如果在安岳,焊接也能如此发扬光大,那么乡亲们早就致富了。
”怀着让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希望,2009年,他返回家乡,建起了安岳县德春机电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如今,学校已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名,很多学员还没毕业,就被重庆、长春等地的企业高薪预约。
“有了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好找活干。
”学员们纷纷表示。
现在的农民工,很多已不满足于靠打工挣钱,他们也有自己的创业梦想。
靠着自身的名气,2012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黄德春又牵头创办了安岳创业协会,协会成立第一个月就吸纳了200多名会员,先后组织开办创业培训班29期,培训学员1000多名,带动400多人成功创业。
四川是人口大省,全省有2000余万农民工,如果更多的农民工能拥有一技之长,能实现创业梦想,农民工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为把农民工的声音带到大会,黄德春深入乡镇、农村开展调研,倾听大伙的呼声,了解乡亲们期盼。
焊花点点闪耀光彩人生记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维修车间电焊班长邓贵武

焊花点点闪耀光彩人生----记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维修车间电焊班长邓贵武如果说焊条是一支笔、焊花是多彩的墨,那么华丽公司维修电焊班长邓贵武就是一位绘画高手,他用焊花点亮了闪光的青春,是焊花闪耀他人生光彩。
2004年3月,邓贵武来到华丽公司,在华丽公司维修车间当了一名电焊工,当初他穿过的工作服,到处都留下了焊接作业时被火星烧开的窟窿,在他胳膊和腿上,被焊花灼伤留下的红色斑点多达数十处。
初拿焊枪,看着自己的焊缝偏离对缝,形状歪歪扭扭,夹渣、砂眼、气孔比比皆是,和师傅漂亮笔直的焊缝一比,他才意识到不起眼的电焊大有学问。
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要一步一个脚印练就一身真功夫。
一名好的电焊工要练好“三项基本功”:腕功、腿功和眼功。
为了练腿功,他平时休息之余尽量蹲着;为了练腕功,他拿着钳子当焊枪,随手捡起树枝当焊条,在地上练习运弧;为了练眼功,他的眼睛常被弧光打得像核桃一样肿,焊花不时飞溅进耳朵里轰鸣作响,烧起一个个水泡……这些都没能阻止邓贵武学习的决心。
为了积累手上功夫,脏累苦的活他总是抢着干,日复一日,膝盖上跪出了厚厚的茧子,拿把钳的手上也结了硬痂。
他参加工作以来,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从一名只有中专文化的学徒工成长为电焊技术高手。
十年来,他先后多年被评为厂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公司改造安装管道焊接施工时,邓贵武对焊接技术那股钻劲与痴迷让人佩服。
工作之余,同事们遛达遛达,他却手捧焊工件悉心揣摩,边看边用工地上的边角余料苦练焊接技术,心里不住地念叨:摆动幅度要稳,焊条夹要牢,焊接角度要准……“冬天一身汗,夏天烫破皮”,是焊工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可邓贵武把吃苦当成人生的必修课,踏踏实实练习基本功,兢兢业业地工作,很快在同批参加工作的电焊工同事中崭露头角,当上了维修电焊班长。
2010年,有一个干燥塔加热器疏水阀泄漏,关闭的阀门仍有压力,需要带压补焊,情况危险,接到车间任务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毅然站了出来,向领导请战“我来试试!”虽然当时带压补焊的技术很少接触、不成熟,工器具也不够齐全,但是通过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反复确定焊点先后位置、重点部位,邓贵武硬是凭借多年工作经验,花费了1个多小时,将阀门补焊成功,攻克了当时公司里的技术难题,为公司节约了检修经费。
贾向东:焊花舞出完美人生

贾向东:焊花舞出完美人生作者:杨洋来源:《科学导报》2019年第48期把焊花飞溅当做最欣赏的美景,把完成一道道完美的焊缝做为最真实的追求。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工程承包分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贾向东,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高压焊工、焊接高级技师、焊接专家。
贾向东先后参加过国家重点工程——山西大唐神头第二发电厂二期工程、山西阳城发电厂二期工程等十多座电厂建设和多座机组检修工程的焊接工作,累计完成焊口5万余道,相当于一个人完成了一座600MW机组的高压焊口焊接工作,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9.5%以上,被誉为“免检焊工”“金牌焊工”。
贾向东是个善于琢磨的人,他非常注意工作中的细小环节,每天上班总要在施工场地周围仔细看一看、想一想。
正是这个善于思考的习惯,让他琢磨出了很多新办法、好方案,改进了一些焊接应用技术,創新出一些独特的焊接操作方法。
8月10日,《科学导报》记者见到了这位“免检焊工”。
他对记者说,他在任何一个工程点的施工中,都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所焊的每一道焊口都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优质高效,从而确保焊一道合格一道,在焊接工艺上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仅焊口返修一年就为公司节约成本20余万元,并保证了电厂机组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他还创新了手工氩弧焊盖面的操作方法,采用断丝法,焊丝随氩弧把的左右摆动而摆动,从坡口的一边开始给丝,到另一坡口边断丝,机械性的来回摆动,使溶池的面积大大缩小,焊缝的温度也会降低,使用同样的电流,可提高焊接速度,使焊缝的加强面为0~0.5mm、波纹一致、成型美观,提高了焊缝的抗疲劳强度并有效降低了焊接线能量,在高合金耐热钢的焊接中有效提高了焊缝性能。
在电厂焊接的锅炉管道,许多人都要承受高温高压,一个小小的疏忽就有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而一道道焊口对将来设备的安全运行都至关重要。
刘宏焊花中绽放美丽人生

刘宏焊花中绽放美丽人生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20期由一名普通焊工当选为十八大代表,整个首钢8万多名职工仅她一人文本刊记者郝涛刘宏是来自北京一名基层的十八大代表,整个首钢8万多名职工仅她一人。
联系刘宏的采访并不容易:因为刘宏在北京的时间很少,多半时间都在外地首钢的企业。
电话打到首钢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需经过北京市国资委的批准。
最后首钢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帮忙联系到了刘宏,前后一周有余。
9月27日上午,记者乘坐地铁从一号线的苹果园站出来,换乘一辆645路公交车从杨庄站下车后,通过一条斑驳的正在翻修的马路,上午8时30分记者如约走进首钢技术研究院。
在5号车间,强烈的焊花四溅,焊枪所到之处顿时腾起一团白色烟雾。
数名“全副武装”的电焊工人正在工作,42岁的刘宏非常醒目,因为整个焊接车间,刘宏是唯一的一名女焊工。
当年是被“搭”进首钢的刘宏进首钢已经24年,回忆起当初进首钢的一幕仍历历在目。
“按当时的情况来说,我是被‘搭’进来的。
”刘宏说,她是北京密云县人,当时很多企业的招工政策是招男不招女,首钢到密云县招工的名额是90名男工,密云县为解决女性就业,提出了招10男搭1女的要求。
这样,她作为9名女性之一,随90名男同志到了首钢。
“现在看来,能被‘搭’进首钢,我还真的挺幸运。
”刘宏说,记得看到首钢的第一天,坐在车里经过当时一炼钢车间厂房时,她平生第一次看到了飞溅的钢花。
“那如同礼花一般绽放的钢花,给我对首钢和钢铁最初的认识,留下了十分美好和终生难忘的印象。
“我当时就天真地想,我要是能工作在钢花旁那该多好呀。
”刘宏进入首钢后就被分配到运输部,在工务段当了一名材料管理员。
这可是许多女孩子都愿意干的轻省活儿。
在刘宏干材料工的这段时间,还担任着工段的团支部书记,整天忙的都是团员、青年的事。
“虽然我干得像个脱产小干部,挺令人羡慕的,但我每次看到车间焊工们焊、割活迸发的焊花时,总把焊花与第一次看到的钢花联系到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焊花飞溅映人生——记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职工杨红雷
焊接工作,在同行中被称为是“费力不露脸”的工种。
然而,正是在这块技术含量高、文化层次普遍偏低的“贫瘠土地”上,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电焊工杨红雷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向知识型、创新型员工的飞跃,成长为一名杰出的高级电焊工,并以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
1987年毕业于长铝技校的杨红雷成为了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的一名普通的电焊工。
此时,电焊职业对刚进厂的杨红雷来说,只有一个“头戴面罩、手拿焊把、火花四溅”的模糊印象。
等他拿起焊把,才发现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要么打不着火,要么焊线走得歪歪扭扭。
怎么办?他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一定要干好这项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六项锅炉焊接合格证中的五项,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焊接技法,并成功攻克了手工焊接操作中难度较大的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
在实际工作中,杨红雷从不挑肥拣瘦,而是把每一项工作都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在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
立足岗位求奉献,是杨红雷一贯的工作准则。
在参加氧化铝厂第一管道化溶出塔架焊接施工任务时,一号罐下部弯头突然炸裂,生产告急,急需人员抢修。
杨红雷经过1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出色地完成了抢修任务,被公司记为二等功。
无数次的艰辛磨炼,使杨红雷掌握了娴熟的焊接技术。
善于思考和创新的他用科学手段攻克难关,不但能够在带水和有障碍物等高难度条件下完成焊接作业,还通过改良焊接工艺和方法攻克技术难关,创造性地采用直流电焊机外加二次线圈的方法排除磁场干扰,有效解决了带磁焊接的技术难题,大大改善了焊接质量。
1999年对于杨红雷来说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这年8月,郑州市举办职工技术比武,杨红雷荣获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授予了“郑州市技术能手”称号。
2001年4月,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五届焊工技术比赛在南京举行,杨红雷再次报名参赛,并取得了优秀奖。
随后的几年里,他又先后荣获了省级“技术能手”、有色金属行业“十大技术能手”、中铝郑州企业“十佳知识型工人”、“十
大杰出青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技能竞赛“全国技术能手”等光荣称号。
面对诸多的荣誉,杨红雷没有骄傲,他认为,一个企业单靠少数技术好、手艺强的人不可能提高整个企业的员工素质,只有通过这些人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人掌握良好的技艺,才能达到普遍提高施工质量和员工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