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部大田小麦品质性状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三节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

第三节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

第三节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第三节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一、籽粒硬度的测定(研磨时间法)(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快速测定小麦及其他谷物籽粒的硬度。

(2)方法提要本方法利用小麦籽粒的研磨特性来测定其硬度。

因为硬麦研磨后得到粗的颗粒粉易于从磨体间隙中流出,而软麦研磨后得到细的颗粒粉不易从磨体间隙中流出,故研磨一定数量不同硬度的小麦所用时间不同,硬麦时间短,软麦时间长。

此方法称为研磨时间法(ground time),简称GT法,以秒数表示小麦的硬度。

数值越小,籽粒越硬。

(3)仪器设备使用国产ZL Y-1型自动粮食硬度计(牡丹江市机械研究所和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联合研制)或联邦德国布拉本德( Brabender)公司制造的微型硬度计(micro-hardness Tester)。

ZI_Y-1型自动粮食硬度计的结构和技术参数:‘①结构仪器包括主机和天平两个组成部分。

主机由锥形磨体,磨隙调节环,传动机构,电器控制,时间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

②技术参数厂_一380V:圆锥50Hz磨隙可调o.0~1.50mm。

电源380V±10%,50Hz,具有水冷却系统可保证磨体工作温度稳定(要另配恒温水浴或使用自来水龙头供水)。

天平:称量范围0-20g,精度±0.Olg。

时间测量:液晶数系显示000.0~999. 9s,精度±0.1s.③安装。

将仪器从包装箱中取出,将底座⑩与主机用6个M8螺钉连接起来,将电源导线与天平信号导线分别接入相应的插孔,天平放在主机下部。

将仪器安装在靠近水龙头的地方,但不得靠近振动大的振源,以防影响仪器精度。

使用前检查仪器是(4)样品制备选取有代表性的小麦样品种子,去杂后按四分法缩分,取样量不得少于30g。

样品种子要干燥,含水量相对一致。

(5)测定步骤①接通电源,将电源开关(12)置于“l”的位置,此时电源开关上指示灯亮,液晶显示器⑤显示数字,天平上的取少灯(13)亮。

中国小麦主产区重要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中国小麦主产区重要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温 建,孙成金,汪松玉,等.中国小麦主产区重要品质性状演变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9):75-8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9.012中国小麦主产区重要品质性状演变分析温 建,孙成金,汪松玉,雷丽娟(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为全面了解中国小麦主产区不同时期推广的小麦品种重要品质性状演变规律,探讨小麦生产质量现状,利用2010—2020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我国6个主产麦区1294个品种共2505份小麦样品,对籽粒、面粉和面团等的10个品质性状在各麦区的演变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11年间小麦品质性状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各麦区内具有一定差异性,变化不尽相同,无明显规律性。

硬度、容重、粗蛋白含量、沉淀指数、灰分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拉伸面积的年度平均值麦区差异显著。

总体而言,华北北部强筋麦区、东北强筋春麦区、北部中筋春麦区、西北强/中筋春麦区、青藏高原春麦区品质指标高于其他麦区,四川盆地中/弱筋麦区和云贵高原麦区各指标最低,通过选育和推广优质专用小麦、适度加大推广现有各类型优质小麦品种面积和配套相关政策等途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区域布局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小麦;主产区;品质性状;演变 中图分类号:S512.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19-0075-05收稿日期:2022-11-18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2102110268)。

作者简介:温 建(1977—),男,河南正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应用统计研究。

E-mail:wenjian@henau.edu.cn。

通信作者:雷丽娟,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应用统计研究。

E-mail:llj060201@sohu.com。

小麦(Triticumaestivum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43个国家中约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http://www.fao.org/faostat)。

小麦品质分析

小麦品质分析

实验四小麦品质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小麦面筋含量和面筋品质的测定方法及沉降试验的方法。

二、内容说明面筋即面粉经加水揉成面团后,放入水中静止一段时间,然后在水中反复洗涤,淀粉和麸皮等物质与面团分离,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最后剩下具有延展性和粘弹性的物质就是湿面筋。

面筋主要由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其中还含有淀粉、糖类、脂肪、灰分和其它蛋白质等。

麦胶蛋白(约占干面筋的40%)不溶于水、乙醇和无机盐溶液,能溶于70%酒精。

湿的麦胶蛋白粘力甚强,富有延伸性。

麦谷蛋白(约占干面筋的40%),不溶于水、乙醚和无机盐溶液,能溶于稀碱和稀酸溶液,湿的麦谷蛋白凝结力甚强,但无粘力。

由于它们不溶于水,吸水力强,吸水后发生膨胀,分子互相连接形成网络状整体,因此测定面筋含量一般采用面团揉洗法获得面筋,然后测定其含量和品质。

面筋是衡量小麦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小麦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面筋的含量和质量,它既反映小麦的营养品质性状,又反映其加工品质性状。

面筋含量多,且其延伸性和弹性都好的小麦面粉能做出疏松多孔的面包和馒头。

不同小麦品种面筋含量和品质不同,同一品种栽培在不同生态地区,面筋含量和品质也不同。

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平均为30%,变幅为17~50%,绝大部分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在24~40%之间。

加工不同食品对面粉的蛋白质、面筋的含量和质量都有特别的要求,不同专用粉标准中对面筋含量的规定见表4-1。

表4-1 不同专用粉标准中面筋含量沉淀值或沉降指数,是指沉淀试验中一定量的面粉在弱有机酸溶液中的沉降体积(ml),原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乳酸处理小麦面粉的悬浮液时,面粉中面筋蛋白颗粒发生膨胀,使悬浮面粉的沉降速度受到影响。

面粉的面筋含量较高,面筋质量较好,都会导致沉淀较慢,从而在特定时间内的沉降体积较大,沉淀值较高。

沉淀值与小麦的食用加工品质,尤其与面筋含量及烘焙品质呈显著正相关,从而在评价小麦品种品质的实践中应用广泛。

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对于提高小麦生产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首先,小麦的品质性状主要包括外观特征、营养成分和加工适应性等方面。

外观特征是指小麦籽粒的大小、形态、颜色和光泽等,这些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小麦的市场竞争力和加工利用价值,也对消费者的口感和食欲产生直接影响。

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这些成分决定着小麦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功能。

加工适应性包括小麦的加工特性和品质稳定性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小麦加工后的品质表现和耐贮藏性。

其次,对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评价,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指标。

其中,外观特征可以通过传统的目测方法进行评估,如测量小麦籽粒的大小、颜色和光泽等。

营养成分的分析需要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如测定小麦中蛋白质的含量、淀粉的含量和矿物质的含量等。

加工适应性则需要进行小麦加工试验和储存实验,评估小麦的加工特性和品质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如近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品质性状评价。

最后,对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要与小麦的适应性和产量性状相结合,选择符合当地气候环境和管理水平要求的品种(系)。

其次是要根据小麦的市场需求和加工利用要求,选择适合加工面粉、面包或其他制品的品种(系)。

再次是要与小麦的抗性和耐逆性状相结合,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耐性状和环境适应力强的品种(系)。

最后是要与小麦的农艺性状相结合,选择耐肥力、株型良好和耐倒伏的品种(系)。

综上所述,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对于提高小麦生产效益和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对小麦的外观特征、营养成分和加工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出具有适应性和高品质的小麦品种(系),为小麦生产和市场需求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的开题报告

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的开题报告

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小麦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种植和应用。

因此,小麦品质性状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小麦品质性状包括小麦质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品种适应性等问题。

这些性状对小麦的产量、品质和经济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同时,小麦杂交育种也是大多数农业科学家努力的方向之一。

杂交育种可以获得远高于同系谷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实现增产和改善品质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育种实践中,杂种优势并不总是可靠的,且存在很大的变异性。

因此,理解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和杂种优势的基础规律,可以为小麦育种提供重要的指导。

二、研究目的1.探究小麦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

2.研究不同品种杂交后的小麦产量和品质特性(杂种优势分析)。

3.分析小麦品质性状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选取包括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面筋质量、米筋质量和品种适应性等在内的小麦品质性状指标,并对其进行测定和数据处理。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这些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品质性状模型。

2.小麦杂交后的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选取不同小麦品种,进行陆续杂交育种。

将杂交后得到的小麦品种种植于不同地区进行实验,并测定其产量和品质特性。

采用方差分析和t 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杂交小麦和同系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差异,建立杂种优势模型。

3.小麦品质性状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分析对小麦品质性状和杂种优势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采用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究小麦品质性状和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关模型。

四、研究意义1.为小麦育种提供指导:通过分析小麦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小麦品质性状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为小麦育种提供经验和实践基础。

2.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在实践中,根据小麦品质性状和杂种优势的模型,对小麦育种实践进行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四川省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

四川省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

科普惠农近日,四川省农业厅发布第五十次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蜀麦830、川农32、绵麦312、川育27、蜀麦133、川麦602、川麦82、科成麦6号等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

据四川省种子站品种管理科科长邓丽介绍,这次公布的8个新品种中优质弱筋小麦占了一半,是有史以来优质专用品种占比最高的一年,符合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在四川省农科院小麦专家蒲宗君看来,这批小麦新品种还有两个特点。

一是产量明显提高。

前几年区试两年平均每667m 2产量大多徘徊在350k g 左右,而这批审定品种区每667m 2试产量390k g 以上达到4个,占审定品种50%,特别是蜀麦133、川麦602这两个品种继川麦42、川麦104之后区试产量再次突破400k g ,且这两个品种还是适宜加工、商品性更好的白粒小麦。

二是四川省小麦条锈菌小种变异频繁,白粉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在这种情况下,这批小麦新品种抗性水平明显提高,对条锈病达到中抗到高抗,对白粉病达到中抗(耐)水平。

K 【科普惠农种植天地Z H O N GZ H I T I A ND I 近日,由重庆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实施的“双季高粱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再生季高粱示范片,通过了重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测产验收。

专家组由四川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重庆市农技总站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重庆市科委农村科技处刘从军副处长一行,实地考察指导了忠县乌杨镇团结村(贫困村)的再生酿酒高粱示范情况,院特作所所长张晓春研究员陪同考察。

专家组认为,位于团结村的23.2h m 2再生酿酒高粱示范片选用了中早熟优质酿酒高粱新品种“晋渝糯3号”,同时配套实施了适期早播、合理留桩、高频促芽再生、平衡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连续克服了头季高粱收获后、再生高粱砍秆期持续20d 以上的干旱,以及持续1个月的阴雨天气;现场测产验收结果表明,再生高粱平均每667m 2产量仍达到349.4k g ,加之头季平均每667m 2产量556.9k g (已测产),两季每667m 2产量达904.8k g ;按忠州酒业订单保护收购价3.6元/k g 计,每667m 2效益可达3257.3元。

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评价及聚类分析

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评价及聚类分析

进行 聚 类分析 。 结果表 明 , 筋 小麦 占 2 . % , 强 4 5 中筋 小 麦 占 3 .% , 筋 小 麦 占 4 .% 。 当遗 传 距 离为 24 弱 31
2 .2时 , 8. 4 可将 12个 小麦 品种 聚为 6群 。 筛选 出一批 高蛋 白质 、 0 高硬 度 、 高沉 降值 的优 质 资源 ,为 小麦 生
安 徽 科 技 学 院学 报 ,0 92 ( ) 1 2 0 ,3 1 :9~2 2
Jun lo h iS in e a dT c n lg iest o ra fAn u ce c n e h oo yUnv ri y
小 麦 品种 品质 性 状 的评 价 及 聚 类 分 析
张从 宇 , 敏 张子 学 崔广 荣 胡能兵 郭长安 侯 大鹏 王 , , , , ,
产和 品质 育种提 供 种质 基础 。
关键 词 : 小麦 ; 品质 ; 价 ; 类 评 聚
中 图分类 号 :5 2 1 s l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7 2 2 0 ) 1— 0 9一 4 17 8 7 (0 9 O 0 1 o
E au t n a d C u trA ayi frQu ly v lai n lse n ls o ai o s t
Cha a t r fW h a r e i s r c e so e t Va i te
ZH ANG n —y , ANG i , Co g u W M n ZHANG Zi一x e CUIGu n —r ng u , ag o ,

HU n Ne g—b n ‘ GUO a ig , Ch ng—a , n HOU Da—p n eg
i t 6 g o p . a c f n r ss p r r n p o en c n e t w t l tn c n e t e i n ain v l e a d h r n s n o ru s A b th o t e u e o r ti o tn , e u e o tn ,s dme t t a u n a d e s e i i i g o

小麦品质

小麦品质

2. 加工品质性状的遗传
2.1 磨粉品质的遗传
磨粉品质性状是一个复合性状,是由很多基因 决定的。
容重:根据索津诺夫的研究,小麦容重是一个 遗传性状,在F1代通常表现为中间型,在个 别情况下也出现负向超亲现象。容重的遗传力 相当高,用回归法估计为 70.8%。
出粉率:一些研究结果发现出粉率的遗传力变 化较大25%-85%,表明在后代中难以固定这 个性状。
一般认为叶片较小、叶片较厚、叶色浓绿、 叶片直立;叶片与茎秆夹角较小、叶片具有 表皮毛和蜡质、干旱时不卷叶、植株萎焉较 轻等是抗旱的形态结构指标。
在干旱条件下叶片保绿性好的品种抗旱性 强。这类材料具有较长的叶面积功能期, 灌浆期长,有更多的光合产物运送到根系 和茎秆,从而使根系在后期保持较高的活 力,茎秆生长更加健壮进而提高了品种的 抗逆能力。这些形态指标中部分可以直接 应用于玉米抗旱性鉴定,形成玉米抗旱性 鉴定的指标体系。
在干旱等逆境胁迫条件下,植物主 要通过 2 个途径来减轻胁迫造成的 伤害:一是启动参与信号转导和调 节代谢途径的基因;二是启动编码 胁迫耐受蛋白以及参与结构和功能 代谢相关酶的基因。因此,发掘并 应用玉米抗旱优异基因已成为当前 玉米抗旱育种的热点和重点。
应用于玉米遗传转化的方法很多,如基因 枪法、农杆菌介导法、超声波介导法、子 房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且均取得了 较满意的效果。
杨东歌 等用 PCR 方法克隆了拟南芥脱 水应答转录因子 CBF4 基因, 以逆境诱 导表达基因 rd29A 的启动子为驱动, 构建了逆境诱导表达载体 pBAC146。 用基因枪转化法转化玉米优良自交系的
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 轰击后的愈伤组
织经过筛选、分化和植株再生过程,共
获得 36 棵转基因植株。经 PCR、PCRSouthern 和 Southern 检测表明, 外 源目的基因已成功整合到部分转基因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 目: 农 业 部 现代 小麦 产 业 技 术 体 系 建 设 子 项 目四川 小 麦 质 量 调 查 资 助 项 目。
作者简介 : 雷加容( 1 9 6 9 一 ) , 女, 硕士 , 高级 农 艺 师 , 主要 从 事 小 麦 品 质 分 析 和 栽 培研 究工 作 。E - ma i h j r l e i 9 @h o t ma i l . c o n r
各 占样 品 总数 的 4 . 9 4 %) , 绵阳3 7 、 绵麦 1 8 5和川 麦 取样 品 2 7份 , 共 2 1 个 小 麦 品种 ; 广元 市 ( 元坝 区、 剑 (
阁县 、 苍溪县) 抽 取样 品 2 7份 , 共 1 7个小 麦 品种 。
1 . 2 方 法
4 4各 3份 ( 各 占样 品 总 数 的 3 . 7 0 %) , 绵麦 3 9 、 绵 麦 4 8 、 绵麦 3 6 7 、 川麦 4 7 、 西科麦 4 、 川麦 5 2 、 内麦 8 、 内
小 麦 育种 和 生 产 的重 要 目标 .是影 响 小麦 产 业竞 争 试 验 分析 材 料 ,对其 进 行 了 品质性 状 分 析 ,以掌 握
力 的重要 因素f 1 J 。食 品 的种类 不 同 , 对 制作 原 料 特性 该 地 区小 麦 品质 状况 .更深 刻 认 识小 麦 籽粒 品质 指 的要求 也 不相 同1 2 ] 。科 学家将 小麦 品种 依据 面 粉面筋 标 间 的 内在联 系 。为小 麦 优质 高 效栽 培 和 产业 化 开 强 弱分 为 弱筋 粉 、 中筋粉 和强 筋粉 3种 类型 。以烘烤 发 提 供理 论 依据 ,为小 麦 育种 和 实 际生 产 提供 参 考
1等 8 个 品种各 2份 ( 各 占样 品总数 的 2 . 4 7 %) ; 籽 粒 蛋 白质 含 量 采 用 瑞 士 B U C H I K3 7 0凯 氏定 麦 1
9 . 1 3 %( 居 氮 分 析仪 测 定 . 参 照粮 食 、 油 料检 验 一 粗 蛋 白质测 定 居 前 6位 的小 麦 品种 累计 占样 品总 数 的 6 法 G B / T 5 5 1 1 — 1 9 8 5测 定 : 容重按粮食 、 油料检验一 容 前 5位 的小 麦 品种 累计 占样 品 总数 的 4 9 . 3 7 %) , 其 余 重 测 定法 G B t Y 5 4 9 8 — 1 9 8 5测 定 :千粒 重按 粮 食 和 油 品 种 如绵 阳 3 2 、 绵阳3 5 、 绵阳4 3 、 绵阳4 6 、 川麦 4 6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材料
1 份, 均 为 当地 主要栽 培 品种 , 总品 种数 为 4 0个 , 其 2 0 1 0年 6月 .在 四川 北 部 小 麦 主 产 区共 抽 取 8 6 8共 8份 ( 占样 品 总数 的 9 . 8 8 %) ,川麦 8 1份 大 田小麦 样 品 ,涉 及 4 O个 小 麦 品种 ,其 中德 中绵 杂麦 1

9 % ̄1 0 . 5 %。 在水 稻上 , “ 贺力 旺” 处理( 贺 力 旺于 水 稻 苗床 播 7.
8 8 一
试验 研究 2 0 1 4 . 8
依据。
摩 I I 圭 l L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 1 四川 北部 小 麦大 田样 品的 品种构 成 2 0 1 0年 四 川 北 部 小 麦 产 区 共 抽 取 大 田 样 品
场试 验点 贺 力旺 ” 处 理增 产 1 0 . 5 %( 见表 3 ) 。
后一 遍水 整地 前 9 0 g , 亩对 水搅 拌后 撒施 )能够 有效 的促 进 水稻 生 长 ,提 高秧 苗 素 质 ,可 提 高水 稻 产量
3 小 结
种前 1 3 3 1 0 0 m 对水 喷施 +贺力 旺 于水 稻 本 田最
无显 著差 异 关键 词 : 四川 北部地 区: 小麦 品质 : 地 区差异 性
四川 北部 地 区主要 包括 绵 阳 、 德阳、 广 元 和 遂宁 食 品 为对 象 , 一般 认 为 , 弱筋 粉 适 宜制 作蛋 糕 、 饼干 , 4市 2 8个 县 ( 区、 市) , 常 年小 麦 播 种 面 积 约 5 3 0万 高筋 粉适 宜制 作 面包[ 3 - - 6 1 。
2 0 1 4 . 8试验研 究
四川北部大 田小麦 品质性状分析
雷加 容 余 敖 任 勇 李 生荣 杜 小英 周 强 欧俊梅 陶 军
( 四川省 绵 阳市农 业科 学研 究院 绵 阳 6 2 l 0 2 3 ) 摘要 : 为 了掌握 四 川北部 小麦主 产 区 大田小 麦品 质状 况 , 以2 0 1 0年 在 四 川北 部 3市 9县 ( 区) 抽 取
2共 1 O份 ( 占样 品 总数 的 1 2 . 3 4 %) ,西科 麦 2共 5 阳市 ( 广汉市 、 中江 县 、 什邡市 ) 抽取 样 品 2 7份 , 共 4
占样 品总数 的 6 . 1 7 %) ,内麦 9和绵 阳 3 1 各 4份 1 3个 小 麦 品 种 ; 绵 阳市 ( 游仙 区、 三 台县 、 江油市) 抽 份 (
亩, 占全 省 小麦 种 植 面积 四分之 一 , 是 四川 小 麦 主要
小 麦 品质 不 仅受 基 因型 控 制 『 7 _ ” 1 。 同时 还 受 生 态
产 区。四川北部 地 区小 麦 主要 分 布在 丘陵旱 地 , 小麦 环 境 的影 响【 6 1 。 品质性 状 的地 域 性 差异 往 往 比品种 生长 发育 后 期 常 常遇 到 高温 逼熟 、收 获前 后 多雨 致 间、 年度 问 的差异 还大【 堋 。本研究 以 2 0 1 0年 从 四川 穗 发芽 等 自然灾 害 , 影 响小麦 品质 状况 。小 麦 品质是 北部 3市 9县 ( 区) 抽取 的 5 5个 大 田生产小 麦 样 品为
的5 5个大 田生 产 小麦 样 品为试 验分析 材料 。 对 其进 行 了品 质性状 分析 。结 果表 明 , 2 0 1 0年 小麦 大
田样 品籽 粒 蛋 白质含 量 、 湿 面筋含 量 、 面筋指 数 、 降 落数值 、 面 团的吸 水 率 、 弱化度 和粉 质 质 量指 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参 数在抽 样 地 区间存 在显 著差 异, 而籽 粒 出粉 率、 面 团形 成 时 间和 稳 定 时间等 参数 在抽 样 地 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