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工艺美术大师
补天遗珍“寿山石”!
补天遗珍“寿山石”!福州的民间工艺久负盛名,尤其是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名扬中外,被誉为“榕城三绝”。
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的寿山石而得名。
寿山石,以其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天雕神化、意境深遂、妙境入禅,在中国石文化历史上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它是中国博大精深石文化宝库中一颗无比神奇的明珠。
寿山石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是我国独有的名贵彩石,因出产于距福州40公里的北郊寿山村而得名。
自开发以来,经过1500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寿山石文化”,成为闽都“四大文化”之一。
原产地福州也被国家授予“寿山石文化之都”荣誉称号。
寿山石雕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各朝代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一些动人的寿山石传奇神话故事。
“娲皇混沌补青冥,遗石瑰琦映紫庭”。
女娲炼石补天是我国最绚丽、最扣人心弦的古代神话之一。
相传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时候,女娲驾着祥云遨游在苍穹之东,见到苍苍三山峰,泱泱寿溪水,竟打动了这位仙子之心,将补天用的斑斓彩石,飘洒在寿山的田野山恋之间。
这天上的彩石,洒在寿山溪一带,就变成了金光闪闪的石中之王——田黄石;飘洒在水涧、溪底的就化成百年稀珍的水坑石;更多的彩石飘洒在连绵不断的山岗上,便成了千年采之不绝的山坑石。
这就成了“天遣瑰宝生闽中,剖之斑斓具五彩。
”之佳话传奇故事。
关于“女娲遗石在人间”另有一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代天塌地陷,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曾经炼石补天,女娲补天之后,还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州寿山细林清幽,景致绝美,就把这些曾经用于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的大地,这就是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
寿山石田黄石传说更令人神往,因为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在整个地球上,只有寿山的水田里才会有这种珍贵宝石的存在呢?这是或许是女娲对寿山特别眷顾的结果。
二、寿山石的历史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现存的福建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研究
工艺广角[摘 要]寿山石圆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经过数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寿山石圆雕作品在很多领域和行业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雕刻师作为寿山石圆雕作品创作的主体,他们的技艺水平和审美水平直接影响着寿山石圆雕作品的价值。
因此,还需要切实做好寿山石圆雕作品造型艺术的研究,对其进行创新优化,实现良性发展目标。
[关键词]寿山石;圆雕作品;造型艺术[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6-005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林燕华.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研究[J].天工,2023(36):57-59.林燕华 石尚工坊工作室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研究作者简介:林燕华(1984—),女,汉族,福建莆田人,毕业于江南大学,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玉石雕刻大师、高级技师、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寿山石雕刻,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鹤,后又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东的精心指点,擅长传统人物创作,研究方向:儒释道人物造型雕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人类世界带来了寿山石艺术形式。
要想更深入地认知和理解寿山石,需要正确把握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雕刻技法,使寿山石圆雕作品更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圆雕是寿山石雕刻的基础技法之一,在寿山石圆雕作品创作中,需要对传统的技法进行传承,促使其良性发展。
一、寿山石圆雕作品造型艺术的时代变化与重要性(一)时代变化在寿山石雕刻中,圆雕技术是最基础、最古老的技术之一。
在圆雕技术应用于寿山石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师主要采用立体雕刻方式,使雕刻出的寿山石人物、动物等形态栩栩如生,不管从哪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观察,都给人一种圆润饱满的视觉感受,带给人们优质的审美体验。
圆雕技术成型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清朝仍然被沿用。
然而,由于人们审美的变化,寿山石圆雕工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最传统的技术工艺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方面,同样表现为一种现代化的审美。
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及题材选取
天工|2021年第1期文 雷剑镖寿山石是一种质地温润、色彩斑斓的珍稀石材,好操刀。
寿山石独产于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寿山的周边一带地区,属于福州的“特产”,并逐渐演变为福州的地域文化。
寿山石雕发源于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一件完整的寿山石雕作品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构思主题,要有条理地布局,灵活运用雕刻技法,在俏色上也要运用得当。
传统的寿山石雕工艺是由纯手工制作完成的,相对于古时候来说,目前的寿山石雕刻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雕刻前的选题,还是布局构思,抑或是雕刻时的线条处理,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摘 要]寿山石是中国的四大名石之一,且中国的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便深受文人喜爱。
寿山石雕在南朝时期就初具雏形,但整体造型简陋,雕刻技法粗糙。
随着朝代的更迭与文化的演变,寿山石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且内容在不断地丰富扩充。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升。
发展至今,寿山石雕成为人们常见的一种生活类艺术品。
雕刻艺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探索中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就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及题材选取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石文化;雕刻;工艺[中图分类号]J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007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雷剑镖.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及题材选取[J].天工,2021(1):72-73.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及题材选取一、寿山石雕工艺的起源寿山石雕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远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福州先人就已经懂得使用刀来雕刻寿山石了。
寿山石雕——猪俑,在南朝时被当时的贵族作为随葬品一同下葬,寓意墓主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衣食无忧、富贵荣华。
这也间接证明,在南朝时,寿山石雕就已作为一门艺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后来,寿山石雕逐渐演变为独具风格的观赏艺术品。
在唐朝,寿山石雕被用于雕刻佛像、佛珠、香炉、花瓶等供佛用品,使寿山石雕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具备了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与寿山石文化Shoushan Stone&Its Culture郭发柽(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福建福州, 350005)。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约40 km的重峦复涧中,有个寿山村。
举目四望,群山环抱,峻岭连绵。
寿山、九峰和芙蓉三座主峰鼎崎其间,古有“三山”之美称。
这里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更因盛产光泽晶莹、脂润如玉的“寿山石”而蜚声中外。
寿山石形成于距今约2.3~0.7亿年的中生代,当时福州出现过重大的地质变革,大量的岩浆喷出地表,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期,大量酸性的气液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钾、钠、镁、铁等杂质淋失,残留下来的较稳定的铝、硅等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解出来的硅、铝质胶体沿着岩石的裂隙凝结晶化形成五彩斑斓、色泽瑰丽的寿山石。
1 寿山石的分类与质地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计有100多个品种。
田坑石又叫“田黄石”,产于寿山村总面积不到1 km2的寿山溪底及溪旁水田至岩面约10余米厚的冲积泥沙层中。
田黄石无根可璞,无脉可寻,极为珍奇稀有。
对于它的形成可追溯到百万年以前。
寿山矿脉的部分矿石因地壳运动从矿床中分离,滚落到低凹溪涧,经受长期的冲刷、翻滚,磨掉了棱角,去除了杂质,后又逐渐被沙土及有机质层覆盖且受到含有矿物质的地下水的长期滋润,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
田黄石呈卵石状,光嫩圆滑,微透明或半透明,温润可爱。
其特点是:肌里隐现萝卜纹,石色外表浓艳,里面则逐渐淡化,表层多裹杏黄色或灰黑色石皮,格纹多呈红筋状。
品种有黄田、白田、红田、黑田。
其通灵者谓之“田黄冻”,肌里纯黄色,外裹白色层皮者称为“银裹金”,皆十分罕见。
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历来被尊为“石帝”或“石中之王”。
历史上田黄石精品多作为贡品进献宫廷,为皇室收藏。
近代,我国台湾和香港、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收藏家竞相争购,田黄价格扶摇直上,远远超过了以往所谓“一两田黄三两金”的价值。
水坑石产于寿山溪上游坑头占之麓的溪旁,深邃莫测,开采困难,产量极微。
浅谈寿山石古兽雕刻的发展历史
天工|2020年第6期文 陈 强古兽雕刻讲究的是布局及动态的合理性,特别是细节的刻画,比如说头部、胸部、背部、毛发、须发、爪子、眼睛、鼻子、嘴巴以及尾部,失之毫厘则去之千里,十分考究雕刻家的全局掌控能力。
刀法上讲究线条的流畅、细节的把控,虚实相生,使雕件能够显得自然、灵动。
中国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古兽雕刻也应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上,与精神品质巧妙结合,以此达到更为高层次的中国寿山石古兽雕刻的雕刻标准。
[摘 要]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各类石雕艺术层出不穷。
寿山石作为石雕原石的最佳选择,因其色彩斑斓、质地脂润、易于奏刀的特点,深受雕刻师的青睐。
寿山石圆雕是最常见的寿山石雕技法,而在寿山石圆雕作品中数量最多的则是古兽雕刻。
古兽雕刻是寿山石雕刻中的传统题材之一,就寿山石古兽雕刻的发展历史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寿山石;青睐;古兽雕刻;发展[中图分类号]J314.3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6-005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陈强.浅谈寿山石古兽雕刻的发展历史[J].天工,2020(6):52-53.浅谈寿山石古兽雕刻的发展历史一、寿山石古兽雕刻的起源对于古兽,人们是保持着一颗敬畏的心来看待的。
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敬畏心理是人的本能,但人们通过臆想,将古兽分成凶兽和瑞兽。
自然,瑞兽成为人们祭祀祈福参拜的圣物。
在最开始,人们将瑞兽供在屋宅内祈福辟邪。
因此,宫殿上、官宦府邸前常有瑞兽做吉祥物以求平安。
之后,一些巧匠们将玉石、贵木等材料雕成配饰,方便人们佩戴在身上驱邪避灾用。
福州地区的寿山石自古便深受雕刻家、收藏家的喜爱。
因寿山石温润的质地易于篆刻,于是寿山石雕文化便蔓延开来。
寿山石雕的品类繁多,古兽雕刻更是能够成为精品的雕刻形式。
深受古兽中瑞兽的福泽作用,自寿山石被发现以来,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尝试将瑞兽的形象作为雕刻的题材。
自此,古兽雕成为帝王贵胄、文人雅士的文化象征。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清代,寿山石雕已经走过了萌发、成长、开花、初熟的千年历程,进入了昌盛期。
不但雕艺更加成熟,并且涌现了冠盖众石的崭新的石种——田黄石。
此乃清时寿山石文化的鼎盛时期。
清时的雕师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比前代提高了,能按寿山石材的形态、色质的不同,分别雕制印章、人物、动物、文具、器皿。
印钮的整理也更加生动和多样化了。
据清毛奇龄在《后观石录》所云,在他收藏的49枚寿山石印章中,单是兽钮就有螭虎、辟邪、狻猊、青羯、天马、獬貂、貔、貘等20余种钮式。
如果以立、卧、蹲、倒等姿态细分则更多。
此外还有山水、山鸟、人物、博古等其他钮式。
此时的雕刻技法,又日臻精进,且有突破。
除了圆雕、高浮雕、薄意等常见外,尚出现了阴刻和链条雕刻。
1997年夏,被彩印成国家邮票发行的乾隆帝印玺《三链章》,就是此时的链条雕刻的杰作。
作为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标志,突出地表现在石雕艺坛上出现了技艺超前的一代宗师。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说到的是杨璇与周彬。
杨璇又名杨玉璇,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客居福州,精于寿山石人物、兽钮的雕刻。
他首创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根据寿山石的丰富色彩依色巧雕,即所谓的“取巧”,使人物、动物、花鸟等的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
他构思精妙,刀法古朴,是公认的寿山石雕的鼻祖。
《达摩过江》是其代表作。
像高约10厘米,达摩的左手提着衣褶,右手托着草鞋,头部微侧向前,显其过江之势,动感自然舒展。
佛像面额饱满微笑,两眼圆睁,鼻宽且平,两唇略张,给人以全神贯注之感。
衣纹雕刻得既贴切妥当,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架裟上并有宝石镶嵌,可谓匠心独运。
与杨玉璇同时代的另一位石雕大师是周彬。
周彬又名周尚均。
他喜用夸张的手法刻兽钮,使其形态与众不同;印旁的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其精细的雕风令人叹服。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寿山石珍藏品,多为杨、周两人的作品。
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作为当时的福建地方贡品送京。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艺术性的关系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艺术性的关系作者:卢振秀来源:《天工》2017年第01期[摘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石头情有独钟,作为中华瑰宝之一的寿山石更是在人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寿山石雕在各种玉石雕刻艺术中堪称石艺奇葩,这种凝聚着大自然精华的灵性彩石,其雕工精细、色彩丽质、造型逼真、气韵生动,充溢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为越来越多的艺术欣赏者所青睐。
欣赏寿山石雕,如同欣赏一幅国画,入景于目,入情于心,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深邃的內涵和灵动的神韵。
一块普通的寿山原石,一旦被技艺深厚的雕刻师看破其中的一缕乾坤,下手施刀,它的一段崭新的旅程也就开始了,也会因此变成一件罕有的佳作,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
[关键词]雕刻技法;艺术性;寿山石一、寿山石艺术的审美价值石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寿山石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寿山石的种类非常多,质地温润、色彩斑斓、纹理丰富。
艺人们巧妙利用原石固有色彩和肌理,顺应材质本身的美感和属性,巧妙地安排画面,达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寿山石雕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文化创意精神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二、寿山石艺术的发展取向福州的寿山石作坊主要集中在鼓山脚下与寿山乡相邻的晋安区樟林村。
他们主要采用就地取材、产销结合的生产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更多的人开始注意精神上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寿山石雕。
虽然寿山石雕市场需求扩大,但是寿山石雕的生产存在两大问题:首先,寿山乡的原石产量逐年减少,整体的生产力下降,生产规模大幅度缩小,很多手工作坊因无法维持生计而大幅度“缩水”。
其次,市场上还有一部分寿山石雕刻手工作坊主要以薄利多销的生产模式经营,做工粗糙,只求速度不求质量。
如果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重视这些问题将会对寿山石雕刻这一产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山石文化也会因此而贬值。
针对寿山石雕刻未来的发展取向,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寿山石-工艺美术大师
寿山石雕刻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十一位,两位已故。
)郭懋介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又名茂介,字石卿。
师从林友竹,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书画,以雕刻薄意而著称,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于一炉。
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展览,作品深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2002年寿山石雕作品《羲之爱鹅》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
林元康 1925年生,福建福州人,早年跟随堂兄林元庆学习石雕,后又拜林友竹、周宝庭、郭功森为师,擅长人物、山水雕刻,以艺术处理简洁著称。
在人物的刻画中以传统八仙题材最具特色,作品构图饱满,技艺精湛。
1975年合作创作的作品《长征组雕》中的作品《韶山冲》作品以立体的笔调,再现了毛泽东故乡的山山水水,得到高度赞赏。
作品作品《铁拐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
冯久和别名求和,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
17岁从艺于名艺人黄恒颂先生,早年继承师法以雕刻动物为主,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他在寿山石雕界声名鹊起,后来又涉足花鸟。
70年代初,冯先生从石雕厂分配到雕刻艺术研究所以花果篮这一题材而名重艺坛。
擅刻动物、花鸟、群猪神态而蜚声海内外。
曾应邀前往日本、新加坡、香港进行技术表演。
冯大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会员、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研究所副所长。
曾获福建省、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1978年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作品获全国、省、市工艺美术作品大赛奖项。
寿山石雕刻艺术大师——林建忠
寿山石中的每一种藏品,是一种文化裁体,历史缩影,具有独特的魅力------访-林建忠林建忠自幼善于观察生活、喜爱绘画和手工制作,凭着对寿山石的至爱和对雕刻艺术的执着,立志钻研雕刻艺术。
师从名艺人吴略,擅刻动物、花鸟、古兽、印章、博古,因色巧雕,作品刻画细致,浑厚古朴。
后经冯久和、陈敬祥以及王良凯等名师点拔,结合传统技法,求实创新,博彩众长,刀法细腻。
其作品曾被中国新闻社及省、市电视台与报纸、杂志等媒体报道。
其中《福州特色小吃》、《千载之寿》、《桃园乐趣》等作品在省、市工艺美术大赛中屡获高奖。
2008年被授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石雕艺术大师。
中国寿山石文化源远流长,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石头。
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学问,寿山石可谓五花八门、色罗万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林建忠国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的繁荣和人们投资意识的增强,新的寿山石热蓬勃的兴起,以及民间文物,艺术品和古旧交易的形成,拍卖业的兴起,文物艺术品的局部开放,都进一步激发寿山石收藏热,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寿山石中的每一种藏品,是一种文化裁体,历史缩影,具有独特的魅力,寿山石即神奇又是自由,凡物皆可藏,任您随心所欲,自由选择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物品散落民间被储藏于民,为“民藏”他们都使传统文化得到保存和延续,寿山石从经济角度看,是一种投资,是对价值、市场、财富的一种体现,寿山石即保有历史又传播历史文化,寿山石是一个奇妙有趣的世界,可以吸入广大群众,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投身到这里来,从而有了对寿山石品的积累、鉴赏、交流和研究及展示,寿山石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和美感的视觉及心理,身体上的多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回味历史,提高生活的品味,拓展思维,可以增长财富,可以提高高雅的文化氛围,使广大人民和青少年更加了解和珍重自己的生活的文化氛围,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珍重自己民族的历史,从而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又促进了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林建忠慕名采访林建忠,被称为大胡子雕刻师,主要因为他长着一脸好胡子,具有艺术家的风度和雕刻家的魅力,他深情的对我说:“通过寿山石,回报社会,从一侧面反映了国泰民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不过显示了人们文化素质和追求水平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寿山石收藏的兴趣,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象征。
关于陈祖震的介绍
关于陈祖震的介绍陈祖震,1948年生于福州,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福州市美术馆寿山石技术鉴定主任。
1962年进入福州市雕刻厂,师从一代宗师林友清(东门清)、周宝庭,从而得正宗寿山石雕纯手工传统独特技法,擅长人物、花鸟、印钮雕刻。
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得中央美院李维祀教授指导。
其寿山石作品融中国画之意和传统技法为一炉,古拙精巧,形象逼真、重神韵不断创新、力求完美。
作品《平安是福》《伯乐相马》《仁者寿》《富贵花开》《福寿双全》等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
多次应邀因公出国讲座、艺术交流,反应强烈,得到福建省文化厅通报表扬肯定。
近年来多次在上海、杭州、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展,作品得到海内外专家、艺术爱好者的好评与收藏。
1个人简介陈祖震,男,1948年出生,福州人,师从一代宗师林友清、周宝庭,又得中央美院李维祀教授指导。
擅长人物、花鸟、印钮雕刻。
作品《平安是福》、《伯乐相马》等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佳作奖。
上世纪80年代,作为寿山石技术鉴定专家,陈祖震多次应邀因公赴香港、日本、新加坡参加工艺品展销会,举办寿山石专题讲座,反应强烈。
这不仅促进了福建和境外的文化交流,为国家创汇,而且进一步宣扬了久负盛誉的福建寿山石雕,得到福建省文化厅通报表扬肯定。
香港《文汇报》、《成报》、《华夏日报》、《新晚报》及亚洲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近年来多次在上海、杭州、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寿山石艺术精品展,作品得到海内外专家、艺术爱好者的好评与收藏。
现为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会研究员、福州市美术馆寿山石鉴定组主任。
2008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陈祖震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 2013年1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选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陈祖震荣获“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称号。
2人物评价石中有诗玩味隽永——记陈祖震与《寿山品种石巧色组雕》在“第15届福州雕刻艺术珍品奖大赛”上,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陈祖震以其构思奇巧、刻工精细的作品———《20件寿山品种石巧色组雕》荣撷金奖桂冠。
寿山石圆雕的观赏和技法传承探析
艺苑论坛文 林铁勇寿山石圆雕的观赏和技法传承探析圆雕也叫立体雕,是雕件上整体艺术的表现。
寿山石雕技法比较多,圆雕属于其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技法,属于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圆雕需要雕刻者全方位实施雕刻,让观赏者从不同角度均能够看到雕件各个侧面。
采用圆雕技法雕刻的寿山石作品,能够让观赏者真正感受到寿山石雕的价值和自然美。
因此,探究寿山石雕的观赏及技法具有现实价值。
一、寿山石圆雕的观赏价值分析寿山石雕在艺术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得到艺术家和收藏者的喜爱。
从历史上来看,寿山石雕艺术负有盛名的代表人物并不多,主要有杨玉璇、魏汝奋、周尚均等,这些艺人的雕刻风格存在差异,但是都采用圆雕技法,可以说都为圆雕大师。
杨玉璇比较善于寿山石圆雕,大师能够非常巧妙利用寿山石的石质差异,抓住不同色泽和形状,镂刻成不同姿态和形象的人物、花卉、鱼虫、鸟兽及树木等,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大师特别擅长雕刻观音。
在明末清初时,杨玉璇在寿山石雕的技法已经远近闻名,当时的官员及富豪都争相收藏,有一些还作为进献给皇帝的贡品进入朝廷。
杨玉璇代表性的圆雕作品为《罗汉像》,该作品目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林享云同样属于圆雕大师,他采用寿山石圆雕创作的熊,坐、爬、嬉戏、逐食,这些圆雕熊作品逗人可爱,不仅形似,并且极具人格化情感,尤其是茸茸的熊毛,从作品表现上来看非常细微独到,通过圆雕作品展示出熊身上毛发千变万化的特征,各个部位的毛纹理不同、深浅不同、疏密不同、走向不同。
纵观林大师的作品《金鱼》《海底世界》,均具有非同一般的特征,不但让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生命力和空间感,还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
而且林享云老师非常热心,经常给其他圆雕者进行指导,受到寿山石行业从业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林享云的儿子林飞在父亲技艺的熏陶下,同样是闻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寿山石圆雕继承了林享云的精细,并且因其经历了求学及任教过程,作品同时具备学院派的特征。
林飞继承传统技法但是不拘泥传统技法,将中西雕法有机结合,把现代美术和传统工艺融为一体,作品极具现代感,清新不俗。
福州寿山石雕刻大师陈敬祥薄意艺术欣赏
福州民革张祖仁说福州寿山石雕刻大师陈敬祥薄意艺术欣赏福州寿山石雕刻大师陈敬祥薄意艺术在福州享有较高的声誉,他是福州1958年寿山石合作社18罗汉之一,成就最高,共有三十多件作品在全国获奖,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创作的求偶鸡作品轰动全国。
现在已经82岁了,还在从事寿山石雕刻,并把他的技术传授给了他的小女儿。
他的薄意雕刻艺术十分出名,他在寿山石雕独特的表现技法。
薄意的雕刻层很浅,创作讲求中国画理、笔墨韵趣,是具有国画与雕刻特点的艺术,既能品尝,又适于抚摩掌,比国画更耐人寻味。
因为作品既有雕刻,又有画意、所以称之“薄意”。
薄意作品刀韵画意融于石中,摸起来手感好,看起来层次分明,韵味无穷,备受文人雅士的欣赏推崇。
书画家潘主兰先生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
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
薄意艺术才焕发出璀灿的光芒,而广为世人所瞩目。
真正的薄意艺术的画世,立即引起文人倾心,因为薄意使用的石材、题材、表现手法,所形成的玩法石赏艺的特殊过程,恰好与文人所追求的审美要求和趣味相吻合,所以文人不但喜爱,而且不断地为薄意艺术融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陈敬祥对薄意艺术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以画理入石,将章法、黑韵、意境融入薄意之中,形成前人所没有的艺术格调。
是石以画传者。
”陈敬祥最善于将浮雕薄意结合,作品矫健华丽,十分轻灵精致,另有韵味。
薄意作品的创作过程很特殊,也相当复杂,其制作步骤分为:审石构思、墨绘勒线、起地分层、开纹雕饰和墨拓、磨光等,每一步骤都倾注了艺术的智慧和心血。
现分别阐述如下:(一)审石薄意艺术人将“相石”称为“审石”。
一位薄意名家对于审石的感受很深,他产,创作时要先与寿山石建立感情,将已整理成形并经过磨光的石料摆在案前,随进把玩,面对石料先入忘我之境。
任思想驰骋,灵感并发,各种设想画历历在目。
(二)墨绘勒线构思确定后,艺人用尖细的毛笔在石上描绘,画出所设计的构思与内容,可能反复修改,定稿后用尖刀沿着墨迹的外缘全图勒勾。
福建寿山石工艺大师郑文勇
中文名:郑文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别 名 :阿勇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福建
出生日期 :1970年
职 业 :工艺师
信 仰 :佛教
郑文勇,男,1970年出生,福建莆田人,20岁学习寿山石雕技艺,承蒙石雕界极负盛名的雕刻艺术家林伟国先生的精心指点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自创办(天都石雕厂)以来,作品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评选展中获得多次奖项,甚得艺术爱好者及收藏界的青睐....
个人爱好
热爱艺术热于助人
主要成就 :工艺作品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评选展中获得多次奖项
代表作品:石雕 寿山石万象更新
人物生平
作品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评选展中获得多次奖项,甚得艺术爱好者及收藏界的青睐...
主要成就
创办天都石雕厂,培养众多青年雕刻精英人才。
谈寿山石圆雕技艺的艺术色彩及传承发展
技艺传承[摘 要]寿山石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享誉全世界。
寿山石因色彩瑰丽、质地温润凝灵,位列四大名石之首。
寿山石作为国石候选石之一,素有“宝石之王”等美誉,因产自福州寿山而得名。
千余年来,手工艺人以精湛的技法,借用巧色雕饰精美的作品,并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
石雕在漫长的发展中融合了国画、玉雕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精髓,分化出圆雕、钮雕、薄意、链雕等诸多技法。
石雕从业者除了追求精雕细琢的艺术效果,还崇尚返璞归真的艺术本身。
[关键词]寿山石;圆雕技法;人物雕刻[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1-0041-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孝平.谈寿山石圆雕技艺的艺术色彩及传承发展[J].天工,2022(11):41-43.谈寿山石圆雕技艺的艺术色彩及传承发展王孝平寿山石雕是福州市传统美术工艺门类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南宋时期,寿山石矿就被人们发现,并应用于工艺制作,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光绪年间,形成了寿山石独有的风格,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
寿山石雕的技法更是丰富多样,根据石料自身的形状、色彩以及纹理进行构想,圆雕、薄意、印钮等雕艺应运而生,结合每件作品应有的创作思路,巧施技艺,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圆雕是常用的技法之一,接下来将从圆雕的艺术色彩和传承发展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圆雕的艺术色彩(一)圆雕技法简述所谓圆雕,也可称为立体雕。
圆雕的特点就是观者可以从多方位观赏作品,每一个角度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是完全立体的,栩栩如生。
早期的圆雕技艺是高度凝练的,用强烈、鲜明、简练的艺术形象辅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来共同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
在寿山石雕发展的鼎盛时期,人物雕刻以圆雕的技法为主,光绪年间极负盛名的“东门派”也以圆雕技法闻名于世,也称“圆雕流派”。
后世耳熟能详的杨玉璇、周尚均等雕刻名家尤擅圆雕。
圆雕技法与人物题材的结合几乎贯穿寿山石的发展史,历史悠久。
浅谈寿山石雕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探索研究作者简介:林国庆(1982—),男,汉族,福建莆田人,艺名阿山,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名艺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州市寿山石协会监事,巴林石协会副会长,福州市寿山石雕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玉石雕刻。
[摘 要]寿山石雕是福建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传承至今,只有锐意创新,在工艺技术领域下大功夫,同时借鉴其他门类艺术,更加注重设计,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华文化,助力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寿山石;圆雕;浮雕;设计;创新[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7-003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林国庆.浅谈寿山石雕设计的创新与发展[J].天工,2022(17):33-35.林国庆 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因首次发现于福州寿山而得名,硬度较高,色彩明艳而丰富,因此适宜雕塑,被雕刻成各类工艺品,在工艺美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审美的变化,寿山石雕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而技术与设计是驱动寿山石雕进步的“两轮”,作为从业者,尤其需要关注。
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勤学苦练,促进雕刻技艺的升级,辅之以创新设计,用寿山石雕更好地表现中国文化,体现作者思想,才能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行业才能发展进步。
一、勤于实践,实现雕刻技术的不断进步判断寿山石雕艺术价值的标准有许多,雕工、技术是影响其价值最直接的因素。
因此,要实现寿山石雕的创新发展,首先要在雕刻技术上下功夫。
优秀的雕刻师在设计雕刻的过程中,能够给寿山石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具体的实践中,寿山石雕刻主要会用到浅浮雕、高浮雕、圆雕三种技法,这三种技法表现力各有特点,在学习、应用的难度上,也存在着递进的关系。
寿山石雕代表作品浅析
寿山石雕代表作品浅析作者:王廷能来源:《天工》2017年第01期[摘要]福建寿山石雕历史悠久,经南北朝、唐宋明清历代艺人不断创新发展,给寿山石雕注入了强烈的艺术魅力,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內涵。
赏析1966年1月在福州金鸡山南宋嘉定元年墓中出土的寿山石朱雀,从寿山石朱雀的创作背景和工艺特点方面剖析其文化渊源和艺术成就,并得出了结论:应当着重在文化内涵方面学习借鉴古代艺术精品,增加寿山石雕的文化价值,创作出更多反映当代文明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寿山石雕;代表作品;神鸟朱雀福建寿山石雕被誉为“榕城三宝”之一,是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寿山石雕是以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出产的寿山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工艺品。
寿山石雕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刻品,是1965年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圆雕寿山石小石猪,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了。
在不断的发展演进中,寿山石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寿山石雕作品的艺术鉴赏往往从造型艺术、色彩艺术、刀法艺术、技法艺术等方面进行。
寿山石是优质的叶腊石,富有光泽、脂润如玉的石质原料成为雕刻工艺品的首选。
依石质色象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三类中又可分出一百多个品种,每个品种各有特点,或五色相映,光彩四射,或质地温润、色彩斑斓,不同种类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
除了石料色彩、质地和纹理上呈现出的千姿百态外,还需要创作者依石造型,这往往也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寿山石雕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本文主要对1966年1月在福州金鸡山南宋嘉定元年墓中出土的寿山石朱雀进行艺术浅析。
一、作品背景朱雀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也是上古四大神兽之一。
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
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
道教兴起后,朱雀为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
朱雀在寿山石雕中是比较常用的题材,成品有石章石俑等,南宋寿山石朱雀正是这一常见题材的反映。
对寿山石的赞美句子
对寿山石的赞美句子
1. 寿山石,不仅拥有自然的美丽,更有显露出的人类智慧之美。
2. 寿山石的纹理石色与天然岩石相似,但却比天然岩石更加有生命力。
3. 寿山石钦定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神秘而生动的特质通常会让人感到敬畏。
4. 寿山石不仅展示出地质学的奇妙之美,也呈现出人类文化的独特之美。
5. 以寿山石所制之物,无论从装饰性、实用性,还是收藏价值来看,都拥有极高的美学品质。
6. 寿山石独有的线条美,凝结出活泼、生机、充满活力的感觉,让深爱工艺美术者心生敬意。
7. 寿山石的色彩与纹理变化,让它深受艺术家们的亲睐,成为他们极佳的创作素材。
8. 寿山石的内涵、外形和意义常常会成为文人墨客们咏史述情、凝练思考和寓意深远的重要元素。
9. 寿山石塑造出的艺术品,总能让人们从艺术、历史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欣赏,
其内在美与视觉美常常不可分割。
10. 自东汉开始流传的寿山石,几千年来一直都是美学、史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丰富而神秘的资源。
浅谈寿山石高浮雕的意境之美
浅谈寿山石高浮雕的意境之美作者:刘丹明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寿山石自开发以来,以温润的肌理、瑰丽的色彩、变化的纹饰和得天独厚的精良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逐渐形成了寿山石文化。
因此,在观赏寿山石雕的时候,要多角度地鉴赏寿山石雕艺术,才能领悟到它内在的审美价值和意境之美。
关键词:寿山石雕;美感;高浮雕;技法;意境美石头是冰冷的,凡俗的,然而有些石头却是五彩斑斓,机理变化无穷,予鲜活的灵魂并融入人类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感,寿山石就是如此。
寿山石雕是一门“奇”与巧”结合的天人合一的独特艺术,同时又是融诗画、书雕于一体的特殊综合艺术。
如今,寿山石雕刻艺术日臻成熟,其工艺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堪,称为“中华国石”盛誉空前。
为此,寿山石雕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就具有其独特的自然美和鲜明的装饰美特性,下面就来谈一下我对寿山石雕的美感和意境的领悟。
在寿山石雕的创作中,对“意境”的运用尤其重要,对意境的巧妙构思、塑造,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本文我从意境的艺术源头出发,探讨在寿山石雕刻中运用、营造意境的方式、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为作品带来更加独特的审美意趣。
具体就寿山石雕刻创作这一领域而言,我认为,意境所体现的是作品丰富而深远的形式与内含,是一种美的品味,是高远立意、鲜明个性的体现,更是一个时代总体审美特征的隐喻。
所谓“言有尽,意无穷”,优秀的寿山石雕刻作品,要以意蕴取胜,为欣赏者带来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
在工艺美术领域,浮雕艺术在全国各地无处不见,无时不在,有着悠久的历史,福建各地古代的浮雕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寿山石雕的发展都受到这些浮雕艺术的巨大影响。
例如寿山石中的透雕和薄意,便是在借鉴中国古代宫殿、寺院、亭台楼阁等装饰雕刻,以及砖雕、木雕、摩崖石刻等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寿山石雕属小型的作品,是一种几案上的艺术,因而有着其自身固有的特色。
寿山石浮雕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印章的方柱四面和寿山石砚四周。
论寿山石雕刻的艺术美
论寿山石雕刻的艺术美作者:林瑞香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寿山石雕刻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寿山石。
但是由于寿山石原石产量的减少、雕刻技艺的守旧,寿山石雕刻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就提升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的角度出发,从创作题材、雕刻形式、创作观念三个方面阐述其艺术价值及发展取向。
关键词:寿山石雕刻;艺术形式;审美价值;创作观念一寿山石艺术的审美价值石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寿山石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寿山石的种类非常多,质地温润、色彩斑斓、纹理丰富。
艺人们巧妙利用原石固有色彩和肌理,顺应材质本身的美感和属性,巧妙的安排画面,达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寿山石雕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文化创意精神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二寿山石艺术的发展取向福州的寿山石作坊主要集中在鼓山脚下,与寿山乡相邻的晋安区樟林村。
他们主要以就地取材,产销结合的生产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更多的人开始注意精神上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寿山石雕。
虽然寿山石雕市场需求扩大,但是寿山石雕的生产存在两大问题:首先,寿山乡的原石产量逐年减少,整体的生产力下降,生产规模大幅度减低,很多手工作坊因无法维持生计而大幅度“缩水”。
其次,市场上还有一部分寿山石雕刻手工作坊主要以薄利多销的生产模式经营,做工粗糙,只求速度不求质量。
如果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重视这些一问题将会对寿山石雕刻这一产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山石文化也会因此而贬值。
寿山石雕刻未来的发展取向,针对从寿山石雕刻,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创作题材上下5000年的中华文化,数不清道不完的历史典故、戏曲、文学故事、民间传说等都可以作为寿山石雕刻的题材,更不用说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山石雕刻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十一位,两位已故。
)郭懋介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又名茂介,字石卿。
师从林友竹,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书画,以雕刻薄意而著称,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于一炉。
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展览,作品深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2002年寿山石雕作品《羲之爱鹅》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
林元康 1925年生,福建福州人,早年跟随堂兄林元庆学习石雕,后又拜林友竹、周宝庭、郭功森为师,擅长人物、山水雕刻,以艺术处理简洁著称。
在人物的刻画中以传统八仙题材最具特色,作品构图饱满,技艺精湛。
1975年合作创作的作品《长征组雕》中的作品《韶山冲》作品以立体的笔调,再现了毛泽东故乡的山山水水,得到高度赞赏。
作品作品《铁拐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
冯久和别名求和,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
17岁从艺于名艺人黄恒颂先生,早年继承师法以雕刻动物为主,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他在寿山石雕界声名鹊起,后来又涉足花鸟。
70年代初,冯先生从石雕厂分配到雕刻艺术研究所以花果篮这一题材而名重艺坛。
擅刻动物、花鸟、群猪神态而蜚声海内外。
曾应邀前往日本、新加坡、香港进行技术表演。
冯大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会员、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研究所副所长。
曾获福建省、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1978年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作品获全国、省、市工艺美术作品大赛奖项。
擅刻圆雕,尤以雕刻花果及群猪等动物作品著称,从艺六十多年,作品多次获国家工艺美术奖项,并被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作品《含香蕴玉》入选中国邮电部发行的寿山石邮票。
林发述1929年生,福建福州人,别名阿述。
师从林友竹,又得林友清指导,擅长人物圆雕,尤以弥勒、罗汉见长。
他博采中外古今大师之长,创我家之新,其石雕艺术风格的多样、形象的准确和技巧的纯熟,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他的作品在表现方法上与众不同,采用中国人物画的格调来塑造石雕人物形象,特别注重人物的相貌、特征、神韵、风度的细致雕刻和文袖的飘动感,作品线条简洁明快,结构匀称、古朴凝重、诙谐自然、情趣逼真。
作品曾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项奖项。
1984年作品《迦诺尊者》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叶子贤195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
早年学习木雕、牙雕,1980年转入寿山石雕,擅长人物圆雕、高浮雕。
其作品融汇木雕、牙雕技艺,创作能随石赋形,巧妙利用寿山石“俏色”,刻工精细,刀法细腻流畅,善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
作品造型别致,巧色分明,饶有情趣,赏心悦目,深得海内外各界的高度评价。
2001年寿山石雕作品作品《三贤》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并多次受邀赴境外交流办展。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联谊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
林亨云193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爱好雕刻艺术,早年从事木雕工艺,师从陈发坦,七十年代改业寿山石雕,擅长人物、动物圆雕,以尤擅雕刻北极熊及金鱼著称。
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题材以动物为主,将木雕、牙雕技法运用到石雕中,创作的熊或坐、或爬、或嬉戏、或逐食,形神兼备,可爱逗人,且富有人格化情感,尤其在茸茸熊毛的表现上独具匠心。
以熊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空间感和生命力,给观者以强烈震撼力。
他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种大赛中获奖,其中《海底世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珍品金杯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联谊会顾问。
王祖光1942年生,福建福州人,自幼随父亲王乃元学习制砚,16岁进入福州工艺石雕厂学艺,并先后师从寿山石“东门派”雕刻大师林友清、周宝庭,擅长人物雕刻,尤其对观音造象深有研究。
他的作品形象端庄、刀法流畅、自成风格,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2001年寿山石雕作品《立观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杂志、报刊上发表,在艺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联谊会副会长、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鉴定委员会主任、台湾印石艺收藏协会顾问。
林飞1954年生,福建福州人,字田觅。
幼随父林亨云学习寿山石雕刻,1981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师从王则坚教授。
擅长人物圆雕。
其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将现代美术与传统工艺融为一体,清新不俗,富有现代感。
他在创作中大量以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开创了寿山石雕新的艺术领域。
作品屡获各类大奖,1990年寿山石雕《独钓寒江雪》荣获国家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现任福建省民协寿山石专业委员会主任。
潘泗生 1954年生,福建罗源人。
自幼受兄长影响,倾情寿山石雕,擅长薄意、高浮雕。
他刀法流利,刻划细致,将雕刻艺术与中国画画理融为一体。
其作品取材广泛,讲求意境,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大奖。
2002年寿山石雕作品作品《雅集图》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金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联谊会理事。
周宝庭(已故)郭功森(已故)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共32位)陈敬祥男,1927年出生,福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名艺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寿山石研究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群鸡》、《求偶鸡》、《鸡场》等。
林廷良 1938年生,福建福州人。
早年随林荣学习印钮雕刻,后又得林友深指导,擅长花鸟圆雕及钮雕,以技艺精巧而称著,素有“鬼工”之誉。
他的链章雕刻技法至今尚无人超越。
作品《九宝连环章》于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
曾应邀前往美国、新加坡进行技术表演艺术交流。
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阮章霖阮章霖,1943年5月出生,福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特级名艺人。
出于石刻世家,幼年学余常捉石戏刻,得到许多长辈赏识。
师从周宝庭、林寿煁。
擅长人物、花鸟、古兽、印钮、博古链条、器皿雕刻。
其作品曾多次获得市、省、轻工部的优秀作品奖。
主要作品有《福寿连环瓶》、《十宝石章》、《鸟鸣花争艳》等。
李福生 1946年生,河北宛西平县人。
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师从陈敬祥,擅长高浮雕。
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借鉴雕塑、绘画及装饰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传统模式,自成一格。
作品曾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大奖。
2000年寿山石雕作品作品《中国成语典故》荣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祖震男,1948年出生,福州人,师从林友清,周宝庭,又得李维祀指导。
擅长人物、花鸟、印钮雕刻。
作品《平安是福》、《伯乐相马》等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佳作奖。
1987年作为寿山石技术鉴定专家,赴新加坡工艺品展销会,举办寿山石专题讲座,反响强烈。
近年来多次在上海、杭州、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寿山石艺术精品展,作品得到海内外专家、艺术爱好者的好评与收藏。
现为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会研究员、福州市美术馆寿山石鉴定组主任。
2008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陈祖震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俞世英俞世英,1948年生,福建福州人。
师从周宝庭大师,擅长人物、花鸟以及高浮雕,以仙佛题材尤佳。
其作品集取寿山石东、西流派之精华。
喜用圆雕技法刻画人物形象,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善用天然俏色进行巧妙构思,作品别出心裁,妙趣横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4年寿山石雕作品《佛山盛典》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
现为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庆国女,1949年出生,福州人。
自幼酷爱雕刻艺术,曾赴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进修,擅长圆雕、浮雕。
主要作品有《红楼系列(十二金钗)》、《维纳斯的胜利》、《花开富贵》、《清明上河图》等。
1990年,《花果鑑》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二等奖;2003年,《九链章-永恒的爱》获“第二届中国宝玉石协会天工奖”银奖;2007年,《红楼系列(十二金钗)》获“福州雕刻艺术珍品奖大赛”金奖。
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特级名艺人”称号。
2008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陈庆国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刘爱珠 1949年生,福建福州人。
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后师从王雷霆,又得林寿煁大师指导,掌握了各门派雕刻技法,擅长圆雕、浮雕与薄意等技法。
其创作的作品运用多“写意”少“工笔”的现代艺术手法,保留石料的自然形态美,擅用雕塑语言诠释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创薄意人物造像。
1990年寿山石雕刻作品作品《有鱼乐》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曾多次在新加坡、香港、台湾举办个展,同时作品被多个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现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雕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一帆1953年生,福建福州人,字逸凡,师从吴略、周宝庭,擅长人物、古兽雕刻,兼工篆刻。
其雕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富有文化内涵,尤其以小品称妙,很得收藏家喜爱。
作品曾多次获得各类大奖,1984年寿山石雕作品作品《文房珍宝》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二等奖”。
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厂长。
林荣发 1954年生,福建福州人。
自幼喜爱寿山石雕刻艺术,得父林炳生指导,擅长圆雕、浮雕、薄意雕刻。
其作品题材广泛,造型新颖,刀法飘逸,独具一格。
作品曾多次在省级以上展览中获奖,2004年寿山石雕刻作品作品《兰亭诗会》获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