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文选简体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文选简体郭锡良,字子良,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化学者,被誉为“文学宗师”。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郭锡良的文选中,有一篇名为《人生之道》的文章,这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写道:“人生如梦,短暂而又无常。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被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担忧所困扰。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追逐物质的财富和名利。
他写道:“人生的真正财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这篇文章给人以深思,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另外一篇文章是《社会之病》。
郭锡良在这篇文章中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社会的病根在于人们的贪婪和自私。
他写道:“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争夺资源和权力,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他呼吁人们要有公平和正义的意识,要关心他人,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篇文章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郭锡良的文选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章,如《自然之美》、《友谊之道》等等。
这些文章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观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关心他人,建设和谐的社会。
郭锡良的文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简练明快,思想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总之,郭锡良的文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关心他人,建设和谐的社会。
他的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们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古代汉语(郭锡良)复习提纲讲义1
2、《经传释词》(同上) 3、《词诠》(同上) 4、《古书虚字集释》(同上)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2、《经传释词子书为辅。全书按古声 母发音部位排列,共10卷。体例严密,引 证广博,解说详备。借助同音假借的原理 说明虚词的意义。对语法研究很有启发。 分类不科学,收字太少。
9、亦声(名词解释,还要注意教材中的例 字) 汉字中合体字的义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这个音义相兼的部分叫作亦声。例如:坪, 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B、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六种常见结构形式(熟悉并能举例)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上声下形 内声外形 内形外声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近代人张相著。主要收录唐宋元明时期的诗 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共收录单字、词语537项。 基本体例为:每条按照先诗后词再曲的顺序,采 用诗词曲自证或互证的方法。引证相当丰富,推 考缜密。但是,有语词失收、溯源失考等问题。 划地:怎的、只是;倒断:了断;坐来:本来; 脱空:故弄玄虚;吩咐:交付;左右:总之;赤 紧:当真;使数:奴仆。 情受、年时、来、闪、折、夜来、攲
3、古代汉语: 五四以前,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叫作 古代汉语。 4、小学: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二、古代汉语常识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辞书是字典、词典、辞典的统称。字典是主要用来解 释汉字的形、音、义的工具书,词典是主要用来解释词语 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与辞典:词、辞在表达言词、文词时意义相通, 但在古代,“词”可以用来指“语助”(虚词),如《经 传释词》、《词诠》;“辞”的指称范围比“词”大,一 般来说,以收录语文词汇为主的语文词典多称为“词典”, 而以收录术语、专名、学科性词汇为主的被称为辞典。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一)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一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麽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幹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鄰”。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讀什麽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麽。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自,假設連詞,苟、如果。
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副詞,皆、都。
四什麽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麽?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
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
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打盹
打盹
义素二
其它睡觉方式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1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 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 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 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二)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二一、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不是?請說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文改爲下加點)。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曹劌論戰》)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義爲“邊邑”。
從字形看,其意符爲“邑”,舊注訓爲“邊”,字義與字形相合,是本義;在第一句中義爲“淺陋”、“見識短”,爲引申義。
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傳·齊桓公伐楚》)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義爲“供給”, 從小篆字形看是兩手捧物形,字義與字形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詞“共同”義,是引申義。
3.故不能推車而及、。
(《左傳·鞌之戰》)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左傳·鞌之戰》)“及”在第一句中義爲“趕上”。
從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隻手抓住了一個人。
《說文解字》:“及,逮也。
”字形與“趕上”字義相合,與《說文》釋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到”、“至”,是引申義。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記·孫臏》) 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
(《三國志·華佗傳》)“疾”字在第二句中義爲“病”。
《說文解字》:“疾,病也。
从疒 ,矢声。
”字形以及《說文解字》釋義與“病”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一句中義爲“快”、“急速”,是引申義。
5.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
(《漢書·張騫傳》)“鄉”在第一句中義爲“鄉里”、“同鄉”。
“鄉”字甲骨文像兩人對食之狀,上古時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義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謂“家鄉、鄉里”, 在第一句中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義。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三)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麽關係?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姓是一種舊的族號,在古代有“別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變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兩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變。
上古時期,姓也是區分階級地位的標誌,貴族有姓,平民無姓。
戰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爲姓,姓和氏逐漸合而爲一。
到了漢代,通稱爲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於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所以在戰國以前,男子只稱氏,而女子卻必須稱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舊說上古時期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
“名”和“字”之間往往在意義上有同義或相關聯的關係。
上古時期,名和字連著說時,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甚至連字都不能稱(如對父母),弟子自稱也稱名,弟子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弟子也稱名。
二、簡述歷代中樞機構的變化。
我國古代的中央官制,影響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漢以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官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三公九卿,組成中樞機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是中央最高軍政長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機關的長官,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內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餘六卿管的是皇帝宮廷的事務。
以九卿爲主的各中央行政長官都各有屬官。
九卿之外,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中央行政長官,如中尉、將作少府等。
漢初沿襲秦制。
武帝時廢去太尉,改爲大司馬。
西漢末年又把丞相改稱大司徒,禦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與大司馬合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
漢代九卿中的名稱也有變化。
另外還有所謂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職。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經常接近皇帝。
到東漢時,三公已無實權,尚書機構尚書台(即台閣)反而成爲實際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時,把權勢過大的尚書台改爲週邊的執行機構,另設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总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在记住知识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中引用的例子。
回答问题时,尽量结合实例。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下(郭锡良)
孔子曰:“求!君子疾(讨厌)夫舍(回避)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使之来)之,则安(使之安)之。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zhuan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啊。
”谋攻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的百人之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百人之卒的兵力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克制)其忿而蚁附(像蚂蚁一样)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攻下)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就是一门工具课,一门打开古代文明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作为工具课的性质,要求我们应该将系统的古代语言文字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古代典籍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学习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分析研究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因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
对高等学校文史哲等专业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是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更是义不容辞的。
古代汉语也成为高等学校开设的必修的骨干课程之一。
古代汉语是古代(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民群众使用的语言。
它包括古代人民群众使用的口语与书面语。
其中,古代人民群众使用的口语,现在已经无从听到,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古代流传下来的书面语来了解古代口语的情况。
古代汉语,是汉民族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
汉族在汉代以前多称华夏民族,汉语也称为雅语、夏语、华夏语等。
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汉语是包括汉代以前的华夏语言的,虽然当时并没有叫汉语,但是我们习惯用汉语来代替其他称呼。
汉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语言文字的诸多方面。
二、古代汉语的分期现在通过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更加倾向于进行深入的划分。
汉语也被划分为几个大的阶段,最流行的就是四分法:第一个阶段是上古汉语,包括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又可细分为远古汉语与上古汉语,远古汉语或前期上古汉语即殷商时期汉语,上古汉语即周秦两汉);第二个阶段是中古汉语,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语;第三个阶段是近代汉语(又称近古汉语),包括晚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运动以前)时期时期的汉语(其中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汉语为前期现代汉语,有的归入现代汉语);第四个阶段是现代汉语,包括五四运动以后到现在的汉语。
三、古代汉语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通过古代典籍而流传,我们讨论的古代汉语主要是它的书面语形式。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賈誼《吊屈原賦》歸哀祭類,枚乘《七發》歸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 歸奏議類,韓愈《子産不毀鄉校頌》歸讚頌類,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歸傳 狀類,歐陽修《瀧岡阡表》歸碑誌類,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歸書說類,曾 鞏《墨池記》歸雜記類。
我們的分類:
賈誼《吊屈原賦》、枚乘《七發》歸韻文的辭賦類,晁錯《論貴粟疏》歸 應用文的奏議類,韓愈《子産不毀鄉校頌》歸應用文的讚頌類,柳宗元《種樹 郭橐駝傳》歸傳記散文,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應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 馬諫議書》歸應用文的書信類,曾鞏《墨池記》歸雜記文。
《爾雅註疏》(晉 郭璞注,宋 邢昺疏)、《孟子註疏》(漢 趙岐注,宋 孫奭 疏)。
xx辭類纂:
清代姚鼐編的一部古文選集,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辭賦等,依據文體分 爲十三類:
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 雜記類、箴銘類、讚頌類、辭賦類、哀祭類。所選古文大部分是應用文,而且 多數選文社會意義不大。
2.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莊子 逍遙遊》)譯文:
穿過雲層,背負青天,然後計劃著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
解詞:
將要。、
3.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孟子齊桓晉文之 事》)
譯文: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獸身上,而功德卻不能施加給百姓的原因,是 什麽呢?
一是它後面有賓語 我”二是它的讀音爲 呼報反”即hao
4.xx對邪”是怎樣解釋的?
“邪,讀如徐。”鄭玄認爲“邪”是“徐”的假借字,義爲寬緩。
5. “只且”是什麽意思?這是誰的解釋?
“只且,語助也。”即認爲“只且”是語氣詞。這是孔穎達的解釋。
五、《論語XX》:
“子路曰: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第六章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字⽅⾯的隔阂,今⼈阅读前⼈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献、掌握古代⽂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的问题,要利⽤古注,⾸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的问题。
⼀、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献产⽣的时代背景、⽂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的注释,我们不是⽆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丈⽈堵,三堵⽈雉,⼀雉之墙长三丈,⾼⼀丈。
侯伯之城,⽅五⾥,径三百雉,故其⼤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雉墙的体积,⽽且知道了三百雉并⾮指诸侯国⾸都城墙的周长,⽽是指⾸都城墙⼀⾯的长度。
⼜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君⼦好逑。
”⽑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宜为君⼦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者,未嫁之称。
盖指⽂王之妃⼤姒为处⼦时⽽⾔也。
君⼦,则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义项。
古注并⾮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不能盲⽬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惊姜⽒。
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三、会意
形象会意——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意
符)虽然多数是由象形字充当,但该 象形字一旦充当了会意字的部件后, 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质,只是一种形象 的符号。
並
戒
棄
林
森
涉
戍
逐
从
由一前一后的两个 “人“组成,正是 两人前后相随的形 象 莫,即“暮”的初 文,以太阳落入草 丛或树丛中表示傍 晚时分的意义
莫
及
一个人在前面跑, 一只手(又)从 后面抓过来,正 好表达赶上的意 义 两个人各伸出手 攻击对方,实足 两人相斗的样子
斗(鬥)
丞
“ ”即“拯”的 初文,以两手在上 面将陷坑里的人救 上来
丞
析
“ ”左边是木,右 边是古代常用的斫木工 具——斤,以斧斤斫木, 正好是“劈开木头”的 意思
析
抽象会意——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 少力为劣。 更生为甦。 小土为尘。 上小下大为尖。 不正为歪。 山石为岩。 四方木为楞。
2.在独体象形字上加抽象性指事符号构成的指
事字。
亦、寸、尤、刃、公、本、末、朱。
寸
厷
中
朱
本义是指人的头顶。 在表人形的“大”字 天 顶上加上符号“二”, 所表示的不正是“天 灵盖”吗?
亦
即“腋”的初文。在 表人形的“大”字的 腋下加上两点,所指 的自然是“夹肢窝” 了
臀
在“人”字的屁股 位置上加上一个短 弧线,那不正是臀 部之所在吗?
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
骨文和金文。
古人不仅把文字刻在乌龟的腹甲上,而且还
刻在牛和鹿的骨头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它是商朝时期人们使用的一种文字。甲骨文 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 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郭锡良《古代汉语》
楷书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在字的结构方面与隶书没有大的区 别。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 略有改进。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么柔绵,而显得坚挺硬朗。楷书又叫今文字, 或现代汉字。汉字自从魏晋时期形成楷体以后,迄今近2000年,再也没有发生根
本的变化。 2.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许慎定义过于简略,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理解,故迄今对转注尚无 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根据许慎的定义,转注字应有两个条件: 第一、有同一的部首。 第二、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后人认为,许慎关于假借的定义已经表述清楚了,但“令”、 “长”两个字例却不切合。
2.“六书”例析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示事 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饰画。 分类 第一、独体象形。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示该事物,如甲骨 文日 、月 、鸟 、鱼 、鹿 、羊 等字。 第二、合体象形。即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 所象何物。如眉 、果 、牟 、瓜 等字,用 在目上, 表示是眉;用 在木上,表示是果,用 在牛头上,表示牛角;用 吊在藤蔓上,表示是瓜。
简帛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布帛,都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简帛文字, 就是指书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国 古文。简帛文字一般认为 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 的文字。经过整理,已发 掘的简帛文字大约有一千 九百多个。简帛文字的书 体很是不一,有些近似小 篆,有些篆法近于奇古 。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后来借用表示队列义于是用今字坠来表示本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解本义是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后来就造懈来承担松懈这个引申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辟本指法制假借来记录躲避的避这个词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2. 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 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2.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3. 古代汉语的词汇构成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举例比较,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代汉语的概念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2. 讲解古代汉语的特点: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讲解。
3. 分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比较。
4. 总结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五、作业与练习:1. 复习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概念和系统。
2.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
3. 培养对古代汉语语音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概念2.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3. 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概念和系统。
2. 通过举例讲解,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古代汉语语音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系统: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3. 分析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配合规律。
4. 总结古代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
五、作业与练习:1. 复习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概念和系统。
2. 分析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上下册(郭锡良)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e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花脑袋),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ao(呼叫)。
是炎帝之少女(小女儿),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in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黄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赛跑),入日;渴,欲得饮(喝的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遗弃了他的手杖,化成桃林。
蝜蝂传11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i仆pu(跌倒)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战国策·齐策》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四)一般强调性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介词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 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寡君其罪之恐,敢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康公我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更法》)
比较:
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④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类上)
⑤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⑥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⑦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朞年?(厉山之农侵畔)
⑧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⑨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⑩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
(三)宾语用代词“之”、“是”复指而前置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现象。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
五侯九伯,汝实征之。(齐桓公伐楚)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汉书·霍光传)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辟不足使令于前与?(孟子·梁惠王)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毋是剪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莫”字句
莫余毒也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行》)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注意:带有否定副词“弗”、“勿”、“非”和动词“无”的否定句,一般没有前置的情况
1、语法条件
a.句子是否定句 b.宾语是代词
父母之不我爱。( 《孟子·万章上》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2、常见句式
(1)“不”字句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荀子·乐论》)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鉧潭西小丘记》)
六、介宾倒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定要前置。(略)
(二)有复指代词“之”“是”作标志的句子,介词的宾语必定提前
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2)认清句中充当谓语的词语性质
①太后问:“侍中何少?”(王子坊)
②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③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起义)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3)在“何……之有”的格式中,“何”字和名词一起构成偏正结构作动词“有”的宾语
①对日:“姜氏何餍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
四、古汉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词序
(一)古今表示行为数量的差异
(二)基本类型
1、数词直接加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的方法)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二)修饰定语后置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子·天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附录:
“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注意: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种貌似复指提宾的格式。
子曰:“德之不惰,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例外: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
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已不严格
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按照谓语性质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包括着眼于谓语的组织形式和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两种。
(三)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
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史记·项羽本纪》)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柳宗元《游黄山记》)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左传·僖公十五年》)
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2、数词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仿古例:
臣常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
巡问:“吾于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五、定语后置
(一)数量定语后置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四)介词“以”的宾语强调提前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赋·蚕》)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议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判断句
【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
同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即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氏)
(4)疑问代在句词中是充当状语、还是宾语,有时还得照顾习惯的说法
①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就是句子里含有否定词的句子。
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不、毋、未、莫、无、勿、弗、非、否
1、定义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我们一般称之为“复指提宾”。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也。(《左传·宣公三年》)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3、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