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马克思学批判的逻辑进路

合集下载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点展开的逻辑进路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点展开的逻辑进路

Marx’s logic course based on “realistic
individual”
作者: 陆杰荣[1];吴霞[1]
作者机构: [1]辽宁大学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出版物刊名: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页码: 150-15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理论基点;现实的个人;实践;自然界;历史;社会
摘要:古希腊哲学致力于追寻世界的本原来解释世界构成及运行规律,而寻找一个确定无疑的理论根基作为理论的生发点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传统,哲学多次被推倒重建,每一次重建都是确定点的重新建立。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为背景,马克思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其很多思想建立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费尔巴哈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以"现实的个人"为理论基点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一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基点的逻辑展开过程进行描述,阐释"现实的个人"的含义以及从"现实的个人"实现实践转向的过程。

马克思通过实践贯通了"现实的个人"与自然界,而"现实的个人"也在实践中创造着历史,"现实的个人"、历史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的。

"现实的个人"、实践、自然界、历史、社会,这一展开过程都是围绕着"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基点展开并连接的,而这一顺序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马克思理论的批判逻辑及当代意义

马克思理论的批判逻辑及当代意义

马克思理论的批判逻辑及当代意义作者:周启杰孔令婷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29期【摘要】批判性根植于马克思理论的每一个层面,这种深刻反思的理论模式,不仅在对旧有理论不断批判、扬弃和创新的基础上走向成熟,而且其严密的思维逻辑也在对旧有的A社会制度进行批判中走向现实。

其1847年后的社会批判则是哲学批判长入社会现实的目的和归宿,这一“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进程”的宗旨是要消除世俗世界中的异化与分裂,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解放。

这一结论是我们通过历史分析和文本考察的必然结果,也是后续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理论前提,更是我们审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批判逻辑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社会政治批判【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是先有了政治学批判、经济学批判才有了哲学批判,还是先有哲学批判,才形成了经济学批判和政治学批判?为了消除传统的误解,通过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从马克思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其政治哲学思想、经济哲学思想和实践唯物主义元哲学思想是在相互促进中走向成熟和发展的。

对哲学的批判逻辑的表述对于思想的进程来说可能会有某些重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历史的视角来揭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

首先是哲学批判,哲学素来被称之反思的学问,反思不仅指向思考对象的内容,而且指向思考过程本身①。

即前提性批判,反思哲学的基础必然是现实化的生活世界。

所以,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可以说是在哲学观上实现了重大的革命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在积极扬弃近代哲学、主要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且也是在扬弃古典经济学和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

同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也不能离开对古典哲学的批判,特别是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他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意识和存在、思维和现实互为统一的观点,但同时认为二者的统一仍是在思想范围内的事情,哲学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并不能履行对真正现实世界的改造功能。

未澄明的逻辑:范式衍义的艰涩在场——近五十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进路

未澄明的逻辑:范式衍义的艰涩在场——近五十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进路

收稿 日期 :0 2 0 — 1 2 1 — 3 2
作者 简 介 : 王 强( 9 9 ) 男 , 17一 , 安徽 灵璧人 , 建 工程 学院 思政理 论教研 部 讲 师、 学硕 士。研 究方 向 : 福 哲 马
克思主 义 思想方 法 。

9 ・
王 强 : 未澄 明的逻 辑 : 范式衍 义的艰 涩在 场
关 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辩 证 法 ; 式 ; 义 ; 体 ; 维 方 式 马 范 衍 本 思
中图分类 号 :6 1 B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2 9 (0 2 0 — 0 9 0 17— 94 2 1 )30 0— 4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在对 马克 思 主义 辩 证法 解 读 与 超 越 的衍 义进 程 中 , 当代 中 国哲 学 界对 其 建构 经 历 了 四个 阶 段 , 递进 产 生 了五 种 范 式 : 质 本 体 论 思 维方 物
径。


物质 本体 论 思维 方式 中的先 验 自然 主义范 式
— —
从 2 0世纪 5 0年 代至 8 0年代初
形成 于苏 联 3 0年代 , 行于 我 国 2 流 0世 纪 5 —8 0 0
年代 以斯大 林教 科 书为 范本 的先 验 自然 主义 辩 证 法 , 即从 物 质本 体论 思 维方式 出发 , 多 的倾 向于 把 客观 更
21 0 2年 5月 第1 3卷 第 3期
中共云 南省委 党校 学报 T e o m ̄o u nn Po ica C mm t eSh o o eCP h u J f n a rvn i o i e co l f h C Y l t t
N o 3 11 .

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逻辑的再发现

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逻辑的再发现

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逻辑的再发现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刻批判的理论体系,其中“物化”批判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受到侵蚀的一种重要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逻辑进行再发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并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物化”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关于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批判,揭示了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物化的现象。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成果被转化为商品,人们的社会关系被转化为货币关系,人的劳动力也被当作商品出售。

这种情况下,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人们变成了商品的奴隶,被物化了。

对于“物化”批判逻辑的再发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的深层逻辑。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欲望被无限放大,导致了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商品和货币关系,更深层的是人的自我被异化和失落。

我们需要深入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以揭示其深层的逻辑和根源。

我们需要在“物化”批判逻辑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逻辑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物化”批判逻辑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努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化”现象,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才能更好地恢复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024年个人应用文写作学习计划(二篇)

2024年个人应用文写作学习计划(二篇)

2024年个人应用文写作学习计划自____年上半学期学习应用文写作半年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已初步对常用应用文有一定的了解。

为了进一步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涉足于应用文写作知识的海洋。

我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时间安排,现制定计划如下:一、任务和目标深入学习《应用文写作》内容,全面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

了解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包括主题、材料、结构、语言。

学习每种文种的格式、写作要求、内容、语言、排版要求。

二、方法和措施1.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辅。

查漏补缺,不懂的地方进行强化学习,懂的地方进行周期复习巩固。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分配好每天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多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经验。

3.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每天总结,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学习。

三、时间和步骤____月份:了解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包括主题、材料、结构、语言。

学习每种文种的格式、写作要求、内容、语言、排版要求。

周一至周五:晚上8:00~9:00看书,9:00~9:30与舍友讨论学习、巩固、总结。

周末:早上9:00~11:00看书,下午3:00~5:00练习写作,晚上8:00~9:30看应用文写作模版对比学习。

____月份:深入学习《应用文写作》内容,全面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

周一至周五:晚上8:00~9:00看书复习,查漏补缺。

周末:早上9:00~11:00基础知识复习,下午3:00~5:00不懂的地方进行强化学习、巩固,晚上8:00~10:00看应用文写作模版、练习写作。

再完美的计划也比不上脚踏实地的去实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通过我的努力,我一定可以提高我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2024年个人应用文写作学习计划(二)一、学习目标1. 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2. 培养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3. 拓宽文化视野和知识面4. 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二、学习内容和方法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如《红楼梦》、《西游记》、《傲慢与偏见》等。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识的反思主义传统。 2、历史演进: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从 实践性到反思性(从实践理性到对理性的反 思);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二、基本学术理念
1、关注人的解放。解放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实制度性压迫与反抗; 批判理论:现实社会性(生产关系、社会结 构、文化)压迫与解放; 后现代主义:观念和话语压迫与解构; 女性主义:社会关系与观念和话语的压迫与 解放;

(二)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新葛兰西主义与 法兰克福学派
1、新葛兰西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解放意 识以及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基 础和社会霸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霸权)。 2、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 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即不能 忽视社会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符号(如规则、规范、 制度、观念)的生产,因此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就必须首先对社会符号生产进行批判和反思。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至少从198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在整个
社会科学界就一直有着重要影响。从80年 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进入了国际关系 领域。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异议。 这种异议不但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 与批评者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它的倡导者 之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二、考克斯(Robert Cox)的国际关 系理论
1、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
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2、考克斯对解决问题理论(problem-solving theory)与批判理论的区分。 解决问题理论认为世界连同组织在其中的社会和 权力关系以及制度,都是被该理论所发现的东西, 这种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既定 框架。解决问题的总目标就是通过有效地处理麻 烦根源而使这些权力关系和制度顺利地运作。 而批判理论认为,理论总是有利于某人或某种 目的。 批判理论关注:理论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与政治秩序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对理论 化有怎样的影响?能不能以某种方式向占主导地 位的世界秩序中的不正义、不平等提出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平,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中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标准:高度的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

宗教 的批 判还 倾 向于鲍 威尔 的 自我 意识 。他虽 然采
纳 了鲍威 尔 的“ 宗 教是 自我 意 识 的异 化 ” 观点, 却 并 不 以此止 步 , 这 从 马 克思 对 普 卢塔 克 的批 判 可 以看 出。在《 关于伊 壁鸠 鲁哲 学 的笔记 》 和博 士学位 论文 的 附录 中 , 他指 出普 卢 塔 克 把上 帝 ( 神) 看 成 是幸 福
类 自身 的非理 性 认 识 。宗 教 产生 的缘 由 , 是 在 生产
力极 其低 下 的情况 下 , 自然界 成为 人们崇 拜 的对象 。 要排 除 对 自然 界 异化 的认 识 , 就 必须 消 除人 们 对 自 然 现象 的恐惧 。正 如 马克思 所说 : “ 当我 们承认 自然
对 伊 壁鸠 鲁大 加赞 赏 , 称 其 为“ 最 伟 大 的希 腊启 蒙思
2 0 1 3年 1月
J a n . 2 0 1 3
马 克 思 批 判 理 论 的 逻 辑 进 路 及 其 当 代 启 示
曾长 秋 , 黄 秋 生
( 中南 大 学 政 治 学 院 , 湖 南 长沙 4 1 0 0 8 3 )
摘 要 : 为 了走 出传 统哲 学 的思辨 王 国、 实现 哲 学史 上 的伟 大 变 革 , 马克 思注 重将 哲 学批 判 与
思 的 宗教批 判 思想 , 最早 散 见 于他 青 年 时 代 的 诗歌 和 给父 亲 的通 信 中 。1 8 4 1年 3月 , 他 写 完 博 士 学位
论 文《 德谟 克利 特 的 自然 哲 学 和伊 壁 鸠 鲁 的 自然哲 学 的 差别 》 之时, 其 宗教 批判 思想 已经 非常 清 晰 。他
第 2 8 卷 第 1期
Vo L 2 8 No . 1

马克思主义对形式逻辑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形式逻辑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形式逻辑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卓越思想体系的学说,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在这一学说中,马克思主义对形式逻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

本文将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形式逻辑的批判,并解析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指逻辑学中关于推理和推论的一种逻辑体系,它独立于内容和语义的一般原则。

形式逻辑以符号和规则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推理规则和关系的运用,推导出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结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形式逻辑提出了批判。

马克思主义认为,形式逻辑是一种单纯的、抽象的逻辑,过于理想化和脱离社会具体实践的。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和推理方式忽略了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背景的影响,将逻辑推理视为一种脱离实际的机械推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形式逻辑只能从表面现象出发进行逻辑推导,无法真正深入到社会本质背后的内在联系和矛盾。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形式逻辑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辩证逻辑的观点。

辩证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矛盾的结果,任何现象都是多个相互作用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辩证逻辑通过研究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变化发展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辩证逻辑不仅关注形式,更注重内容和实践的结合,将逻辑推理与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于马克思主义对形式逻辑的批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形式逻辑忽略了社会历史条件对逻辑推理的影响。

形式逻辑将逻辑推理视为一种抽象的、独立于社会实践的理性思维过程。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逻辑推理的形成和运用都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逻辑推理方式和规则存在差异,形式逻辑无法真正反映社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其次,形式逻辑忽略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变化。

形式逻辑将事物看作是静止、稳定的存在,通过运用一系列推理规则和关系来推导出结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矛盾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进路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进路

动 的形式— —私 有财 产 。这里 的私有 财产 是 中性
的, 可见 , 马克 思 并 不是 一 味 地 排斥 私 有 财 产 , 反
收 稿 日期 :2 0 1 2一O 8 —1 3
基 金 项 目 :辽 宁 省 社 会 科 学 界 联 合 会 资 助 项 目 ( 2 0 1 0 1 s l k t mk s 一 0 1 )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业 务 费 资 助项 目( N1 1 0 4 1 4 0 0 1 ) 。 作 者 简 介 :张 雷( 1 9 8 2 一) , 男, 安பைடு நூலகம்徽 阜 阳人 , 东北大学讲师 , 哲学博士 , 主 要 从 事 唯 物 史 观 和社 会 发 展 理 论 研 究 。
人 性 复 归 与社 会 运 动
对 于资本 主 义社 会 的根 本 对 立 , 马 克 思 认 为
普遍 化视 角下 的共 产 主 义 , 或 者 是平 均 私 有 财 产 的共 产 主义 , 这是 对 共 产 主义 的一 种 “ 自然 的” 理
解, 在 马 克思 看来 这 种 理 解 还远 没达 到 私 有 财 产 的水 平 , 即没 有达 到私 有制 的水平 。 早期 共 产 主 义 思 想 或 平 均 化 的 共 产 主 义 思 想, 在 马 克思 看来 只不 过是 “ 私有 财产 关 系的普 遍 化 和完成 ” _ 】 。 。这 种 共 产 主义 有 以下 几个 特 点 :
第 1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Vo 1 . 1 5 。 NO . 3
Ma y 2 0 1 3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共 产 主 义 思 想 的 逻 辑 进 路
张 雷


( 东 北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 1 0 8 1 9 )

_自由何以实现_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_重读_论犹太人问题_

_自由何以实现_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_重读_论犹太人问题_

/自由何以实现0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重读5论犹太人问题6侯小丰提要:如果说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可能0,¹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实现0。

正是对现实自由的诉求,使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自由观,提出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

对于解放进程的论证,逻辑地再现了马克思是如何在对私有财产制度和私有财产观念的超越过程中,完成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全面颠覆的。

循着这个思路,或许我们能够开启另一扇化解现代性问题的哲学之门。

关键词:自由政治解放宗教解放人类解放侯小丰,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沈阳110031)如果说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可能0,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实现0。

/何以可能0仍然是一个/解释世界0的形而上学问题,归属于自由的认识;/何以实现0则是/改变世界0的实践问题,归属于自由的行动。

在认识中只能理解自由,在行动中才能拥有自由。

从/认识自由0到/拥有自由0的演进,反映了人类自由意识的升华,意味着时代的哲学主题的历史性转换:哲学的任务不再是确立自由的信念,而是寻找实现自由的途径,或者说是自由的实践。

自由的实践一定是人的解放过程。

它是在现实的种种不自由状况的体认中,挖掘不自由的根由,拆除束缚人的枷锁,求得解放的现实过程。

德国犹太人的非国民待遇就是这种现实不自由的集中表现。

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纠葛使犹太人问题成为德国资产阶级解放诉求的导火索,而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进路和解放的方式,却众说纷纭。

马克思借此契机撰写5论犹太人问题6,集中阐释了他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为宗旨的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

追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使我们走进马克思的时代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和自由思想的回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理论遗产,在哲学的意义上领会和把握人类解放思想的真谛,从而有可能在一个更广阔的思想空间里发现并诠释我们自己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解释,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藏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革命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文化批判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的,而这种矛盾又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在这个基本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二、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包括虚假意识、意识形态和再生产等。

虚假意识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统治,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

意识形态则是指一种社会意识的总和,它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再生产则是指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自身的阶级利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不断巩固和再生产自身的统治地位。

三、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资本主义文化倾向于将商品逻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成为商品的被动消费者。

其次,资本主义文化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将商品推向市场,并操纵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此外,资本主义文化还常常将个人利益至上,鼓励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忽视社会公益和集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使被统治阶级沉浸在虚假的幸福感中,从而对阶级斗争的觉醒和社会变革产生抵制。

四、文化批判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进。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简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的方法。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要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下面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基本原则1.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受到历史的制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2.阶级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阶级分析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因此,文学作品的评价必须从阶级立场出发,揭示其阶级性质和立场倾向。

3.社会批判。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社会批判,揭示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学作品应当关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二、主要内容1.文学作品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

文学作品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必须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2.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认为不同阶级的作家和读者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文学作品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会影响其内容和形式,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

3.文学作品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受到历史的制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

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

论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摘要: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在批判精神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的矛盾。

学习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全方位,多角度解决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批判现实实践当今世界的发展,十分需要我们全方位,多角度解决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在这时,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而马克思思维的品质就是批判性思维。

马克思用批判性思维认识,研究和解决问题,不断开拓进取,终于在探索中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理论。

一、批判思维是马克思重要的本质特点马克思在谈到哲学的功能时说,“哲学就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i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它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自我批判。

通过对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他现实的运用批判性思维,推理出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根源,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形态,找到了一条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二、现实是马克思批判性思维的立足点马克思在1842年开始为《莱茵报》的写稿,马克思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基础,针对不同时期德国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抨击,马克思发现了理论研究和现实的矛盾,他开始以现实为立足点,从物质利益入手来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

着眼于资本主义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和各种矛盾,并分析出一条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就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源于现实生活,与客观现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马克思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

”三、马克思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一)马克思从批判宗教异化和政治异化现象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的问题》两本著作中,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人的解放归于宗教问题的错误。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世俗狭隘性的表现,人的解放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实现人的解放只有形成无产阶级,只有把“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相结合,才能获得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通过分析社会矛盾、揭示社会内在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核心原理、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1.批判性思维: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和分析,通过批判性思维揭示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基础。

2.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研究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社会现象置于历史发展和阶级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强调历史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即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对抗争的认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的核心原理1.阶级分析:批判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阶级的分析,揭示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2.剥削和压迫分析: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通过对剥削和压迫的分析,揭示社会不平等的本质和原因,为实现社会正义提供理论依据。

3.意识形态批判:批判研究方法强调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妄性和迷惑性,唤醒人们的阶级觉悟。

三、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1.社会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贫富差距、阶级分化、劳动者权益等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2.历史分析研究:批判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研究,通过对历史脉络和社会背景的批判性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本质动因。

3.文化批评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对文化现象的研究,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分析和对文化现象的批判,揭示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与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方法在理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学批判的逻辑进路
'马克思
学批判的逻辑进路
麦卡锡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了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一切事物还原成过于简单化的交换关系模式;这是一种“对需求本质、商品生产和现代资本主义内在之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抽象” 〔1 〕(P282 ),它把社会学范畴还原成经济学范畴,乃至单纯的事物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反,在《资本论》中,经济学范畴上升为社会学范畴,“某些术语的
,不仅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同,而且和它们在普遍政治经济学中的含义也不同” 〔2 〕(P32 )。

所以,虽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颇有建树,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经济理论”,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揭露“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

一、从“异化劳动”到“商品拜物教”
为了反对把马克思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主义人本主义化,维护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阿尔都塞从科学和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原则出发,强调在马克思的思想
史中存在一个“认识论断裂”。

这一“断裂”不仅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两个阶段——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而且把马克思的著作分为两个时期——青年时期的著作和成熟时期的著作。

其实不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核心问题一以贯之,即“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达到它所宣布的理想目标”〔3 〕(P35 ),虽然每个人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但他们却陷入“物的依赖性”之中,正在受资本的统治。

正是这一核心问题,使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
的生存状况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著作之中。

对此,费彻尔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和摘录笔记中所阐述的那些批判的范畴,仍然是《资本论》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它们决不会为‘老年’马克思所否定。

” 〔3 〕(P36 )政治经济学家在研究问题时,总是把社会现实置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

他们既不去说明“物的关系和物的运动如何掩盖人的社会历史关系”,也不去说明“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关系”,而是把他们所描述的那个“物象化的世界及其规律”当作“真实的人类世界,因为这是古典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世界”〔4 〕(P68 )。

相反,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历史性,他“研究了为政治经济学所承认、记录、接受甚至加以美化的矛盾,特别是研究了劳动者日益贫困化和现代世界中出现少数人暴富(政治经济学对此表示庆贺)相对立这个主要矛盾” 〔5 〕(P148 ),并以“异化劳动”为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

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其一,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成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 〔6 〕(P52 )其二,工人与劳动相异化。

劳动不再属于工人的本质,而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自我牺牲”和“自我折磨”;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6 〕(P54-55 )其三,工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

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类生活,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 〔6 〕(P58 )其四,人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生产出一种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资本家,这“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

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
抗拒的购买能力。

”〔6 〕(P21 )所以,与其说资本家是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不如说资本是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它使工人陷入“物的依赖性”之中,“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

不可否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所开创的“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具有明显的道德规范性;但是,马克思“所使用的标准是从历史分析、从对人之实现的未来可能性的预期中获得的,而不是从恒久有效的道德规范的‘本质考察’中得到的”〔3 〕(P39 ),而且马克思使用这一标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道德规范,更在于“批判”,即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

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蕴含着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动机,而且使我们意识到《资本论》内在地包含着和延续着对异化和物化的批判。

当然,在《资本论》中,“异化不是作为一种哲学或人类学状态被感知到,而是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被感知到。

这是隐藏在异化过程背后的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机制。

这是对早期著作中的论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 〔1 〕(P301 )所谓“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的“异化”即是“商品拜物教”,二者具有相同的理论诉求,都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但是,“商品拜物教”深入到“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机制”,它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而且使“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