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15章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认识世界上的飞跃,引起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人类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带来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上的飞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上的改变⏹社会革命:社会制度的飞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狭义)⏹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广义)⏹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反馈式的关系。

⏹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社会革命是它的深化和发展2、现代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基础:物理学革命、信息论、基因理论、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利用⏹先导:电子信息技术⏹基础: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支柱:新能源技术⏹其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二、新的社会思潮⏹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知识产业: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增。

⏹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识产业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ⅲ“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主要地位⏹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3、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化、多样化、小型化、个人化和分散化⏹★趋同论与“知识即权力”4、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辩证法244(阐明辩证法这门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的一般性质。

)─── 可见,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法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阶段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

它们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所有这三个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按照唯心主义的方式当作纯粹的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第一个规律是在他的《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即存在论中;第二个规律占据了他的《逻辑学》的整个第二部分,这也是全书的最重要的部分,即本质论;最后,第三个规律表现为构筑整个体系的基本规律。

错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而不是从中推导出来的。

由此就产生了整个牵强的并且常常是令人震惊的结构:世界,不管它愿意与否,必须适应于某种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本身又只是人类思维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如果我们把事情顺过来,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在唯心主义哲学中显得极端神秘的辩证法规律就会立即变得简单而朗若白昼了。

此外,凡是稍微懂得一点黑格尔的人都知道,黑格尔在几百处地方都善于从自然界和历史中举出最恰当的例证来证明辩证法的规律。

我们在这里不打算写辩证法的手册,而只想说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研究也是有效的。

因此,我们不能深入地考察这些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

一、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表述如下: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在每一个别场合都是按照各自的严格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

自然界中一切质的差别,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学化合,或是基于运动(能)的不同的量或不同的形式,或是──差不多总是这样──同时基于这两者。

所以,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只有通过互相作用才能发挥全面的功效,所以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是概括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哲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五大基本范畴第一范畴:肯定和否定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秉持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属性。

世界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因为两种属性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物质形态。

例如,正电和负电交互作用便可以形成电流,这便是两种属性的肯定与否定的结晶。

第二范畴: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自然界中的事物虽然是经过肯定和否定的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若没有外部条件的配合,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例如,种子虽然有自身的生长潜力,但若没有土壤、水分、气温等外部条件的配合,便难以生长出植物。

第三范畴:量与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和转化,必然经过不同程度的量和质的变化。

例如,水在温度低于零度的情况下会形成冰,而在温度高于零度的情况下会变为水蒸气,这就是量和质的转化过程。

第四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可能成为另一种事物,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是否最终变为现实,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以及量质的变化等,这就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第五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是以必然性为基础的,就像由水蒸气形成云朵、由降水形成河流一样,这些变化是按照自然界一定规律而发生的。

但是,也有许多事物是偶然发生的,例如一颗陨石从天而降,这种变化是具有偶然性的。

自然辩证法核心思想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存在,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包括自然规律、自然现象、生命、思维等等,都是由矛盾组成的。

这些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它们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全部。

另外,自然辩证法还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整体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整体中发挥其作用,并受到整体的制约与支配。

自然辩证法 (全)有目录

自然辩证法 (全)有目录

目录自然辩证法-江西理工大学专用复习资料 (6)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 (6)二、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 (6)三、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6)四、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五、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7)六、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及选题的主要原则? (7)七、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7)八、如何理解否证式发展? (7)九、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7)十、技术的特征 (8)十一、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有何关系 (8)十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8)问答题 (8)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8)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8)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9)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9)5、混沌理论的定义 (9)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9)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9)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9)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10)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10)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10)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10)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1)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11)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11)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12)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12)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12)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辨析) (12)20、技术创新的机制。

(P243——P244) (12)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12)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13)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13)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13)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13)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14)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4)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4)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15)10、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15)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15)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16)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16)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16)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16)1、自然观 (17)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17)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17)4、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18)5、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18)6、系统的定义: (18)7、系统的特点: (18)8、古代的自然观 (18)9、近代自然观 (18)10、现代自然观 (18)11、机械自然观 (18)12、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19)1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19)14、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19)15、科学观 (19)16、科学的基本特点: (19)17、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20)18、技术、技术观的基本定义 (20)19、技术的特征 (20)20、技术的性质 (20)21、技术的双重属性 (21)22、价值、技术价值定义 (21)23、技术价值的二重属性 (21)24、技术价值的特点 (21)25、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21)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27、科学与技术的整合 (22)28、科学本质属性 (22)29、科学技术一体化 (22)30、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3)31、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23)1、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23)2、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23)3、人与自然和谐 (23)4、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24)5、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24)6、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24)7、科学选题 (24)8、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24)9、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25)10、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25)11、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25)12、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25)13、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25)14、科学问题的意义 (26)15、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 (26)16、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中渗透理论) (26)17、科学实验的特点 (26)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27)19、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27)20、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了解) (27)21、科学假说特征与作用 (27)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27)2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27)24、一般技术方法特点(了解) (27)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28)26、科学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28)27、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28)28、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29)29、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技术工程 (29)6.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关注技术创新(主要谈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30)7.科学方法对提高自我科研能力的启迪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

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回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它是用于研究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

而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辩证性,这种特性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日益被揭示出来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是在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自然发展史;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考察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总结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自然科学也是一般生产力的一部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转换成生产力。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中坚力量。

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那么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本领也是不断得到提升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阐述了马克思用辨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科学、历史的观点,是对人类科学探索的总结和预测。

它的产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自然辩证法详细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详细整理版

1、何为人文,何为科学?(6分) 42、请述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8分) 43、请简述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的区别。

(8分) 44、老子《道德经》 55、庄子:齐物论 56、请给出{[(P→Q)∧P]→Q}推理形式的真值表,并指出(P→Q)“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及其应用的例证。

符号说明:“→”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

(10分) 57、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jué,那个)中。

请给出这句话的博弈论解释。

(10分) 58、决策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分别在决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5分) 59、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510、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511、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512、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51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514、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615、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16、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617、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具体内容。

618、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619、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620、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621、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622、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623、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624、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625、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626、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627、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628、科学观察的本质。

629、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630、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731、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732、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733、数学方法的功能。

734、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如何建立数学模型?735、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打印版

绪论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这种哲学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与演化,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演化发展?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

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讲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他进行检验与评价。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核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1. 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行,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_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_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
•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 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 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 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 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 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和世界经济中 心的转移路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呈现出正相关, 前者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后者 是英国--德国---美国。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
•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日益成为 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最为强劲的增长点, 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 命运与前途。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20世纪初,科技进步 对GNP增长率的贡献 率仅占10%~15%左右; 20世纪中叶,上升到 40%以上;20世纪70 年代以后,上升到 60%以上;20世纪80 年代上升到60%~80%。
• OECD的说明(定义):NIS是一组独特的机构的网络,它 们分别地和联合地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提供关于形 成和执行关于创新的政策的框架,是创造、储存和转移知 识、技能和新技术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的系统。 • 另一种定义(考虑到“产—学—官”内核):NIS也就是 通过国家范围内的技术创新(企业主体)、制度创新(政 府主体)和知识创新(学术界,即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主体) 为内核的互动和整合,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开 放式网络系统。 • NIS建设,也就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促进整个创新系 统中不同部分、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促进不同创新行为 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成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基础设 施,成为社会发展、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壁垒(知识壁 垒,绿色壁垒)和增进国家竞争力的引擎。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陶,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国家发展战赂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本章论述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的一些基本问题,以便把提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展望和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屁新阶段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Ho。

这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高科技产业群的兴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在古代,农业革命引起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导致了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农业社会;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又一次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工业社会,从此开始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这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反馈式的关系,即一种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另外一种革命,并且其自身也要受到其他类型革命的影响。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革命,其核心是技术革命;在这里,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后果,而社会革命则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20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这四股革命力量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汹涌澎湃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3、文艺复兴:
1)“十字军东征”欧洲人发现古希腊 2)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
中心” 3)学术空气活跃,破除“信条”,恢复
人类理性的权威,培植自由研究精神 4)恩格斯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
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产生巨 人的时代。
4、宗教改革运动:
1)16世纪,马丁·路德(德)领导的宗教改革 运动
恩格斯:“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 建立了科学的天 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 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 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 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牛顿的力学思想和机械论:
外加力外因论 只改变速度和位置,不改变质量只有量变,
没有质变 力学定律对物体无论质量与速度大小都适用
放弃正圆轨道,也背弃了教会的信条; 认识自然规律的信念。
二、伽利略:
1、发现:
单摆运动(教堂) 自由落体运动(思想实验,比萨斜塔实验) 惯性定律 (思想实验,斜坡实验,受控实验) 抛物运动理论 发明高倍数望远镜,支持日心说。 发表《哥白尼与托勒密两大体系的对话》
2、伟大意义:
1)以实践和榜样确立实验科学的地位, 成为近代科学之父,
这期间阿拉伯人和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 化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阿拉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保留了许多 古希腊科学;
中国:东方科学文化的最杰出代表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5世纪~15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居于 世界领先地位
四大学科体系:农、医、天、算 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
与古希腊比较:由定律、定理表现的理论自然科 学不如古希腊,而实用科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则,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原则,以及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2章自然辩证法的规律2.1 质量互变规律2.2 否定之否定规律2.3 因果律第3章自然辩证法的原则3.1 矛盾分析原则3.2 发展观点原则3.3 系统优化原则第4章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4.1 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4.2 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第5章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5.1 经济学中的自然辩证法5.2 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辩证法教程》2.参考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教学音频4.实验设备:实验室仪器、实验材料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自然辩证法原文

自然辩证法原文

自然辩证法原文第一篇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中以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和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转”思想为代表,对自然辩证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道家学说也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由“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欧洲,伽利略、伏尔泰等人的科学研究也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契机。

到了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观念”,将辩证法扩展到自然领域,并强调了“物质的内在矛盾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物质的内在矛盾性物质是自然界的基本要素,而物质的内在矛盾性则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任何物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面,这些矛盾和对立面驱动着物质的发展和变化。

2、质变和量变的统一在物质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质变的突变和革命性变化,也有量变的渐进和连续性变化。

然而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量变可以逐渐积累和推动质变的发生,而质变则能够彻底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3、自然界的周期性和连续性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存在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生命和死亡、物种的起源和灭亡、季节的更替等都是周期变化的。

然而这些周期变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变化的。

周期变化不仅是连续变化的基础,而且也受到连续性变化的制约和影响。

1、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基础。

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发现物质内部和物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面,并理解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研究者也需要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和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2、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环境问题往往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矛盾引起的,因此环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和对立面。

自然辩证法(自己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自己整理版)

1、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答: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

首先自然科学可以说就是自然哲学。

而古代科学和哲学基本上就是一体。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没有不关注自然的。

比如毕达哥拉斯就是著名的数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影响了欧洲几个世纪。

近代哲学转变也是以自然科学为前提的。

如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有着很身后的形而上学的味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那,这首先是哲学的本性所决定的,哲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世界上所有问题的本原性问题,作为自然存在物,也是不肯能游离于哲学之外的。

引一段爱因斯坦的话: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通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但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共性、普遍性;自然科学是关于特殊领域的规律的学说,是个性、特殊性。

二者在研究对象和规律的使用范围内都有明显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接受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2点评“人类中心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人类中心主义(1)进步性:人类中心主义是伴随着西方人本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的文化观念,起初,它对于唤醒人类的主体意识,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控制,实现人自身的独立,具有启蒙性的作用,使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被逐步强化,在这个过程,它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鼓舞人们战天斗地,不断的按照自身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整体进步。

(2)局限性: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无视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存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原始协调的关系,完全根据人自身的需要、愿望去掠夺、索取自然界,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的制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转为民用,极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2.发展模式的新变化
• 现代科技革命本质上是生产力革命,导致生产关系 的相应改变,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第一,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从以土地、劳动力、 资金为要素转向以知识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 •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 素,它最主要的资源(智力资源、知识创新、技术 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 源。 • 第三,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知识劳动者越来越成为 主要劳动力。 • 第四,高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产业结 构变化的龙头。第三产业迅速壮大,经济重心由制 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 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和世界经济中
心的转移路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呈现出正相关, 前者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后者是 英国--德国---美国。 • 1.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美国模式:
• 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种模式源于英
国,在美国发挥到了极致。一般认为,美国模式
的主要特征是公司依赖庞大、多变的股票市场生
• 在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具 有突出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 先表现为知识的差距。
•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 异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 30%,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无形因素(Easterly, Levine,Prichehett,1999)。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 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思想文化活动之间 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和关系。深刻 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加快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
•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 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改变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发展战略 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四节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中叶开始启动, 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 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 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 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群兴起
•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2. 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 现代科技革命是指20世纪40年代之后,以微电 子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包 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
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是现
代科学革命和现代技术革命的合称,又称“新技 术革命”、“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或第四次 科技革命”及“智能技术革命”等。
会——后工业社会后工
业社会主要指的是工业
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 贝尔认为:在前工业社会里,土地是资源;农场 和种植园作为社会活动的场所;地主和军人是社 会的统治人物;财产和军事力量是阶级基础;继 承和武力夺取是取得权力的途径。在工业社会里, 机器是资源;公司、企业是社会的主要活动场所; 行使权力的手段是对政治施加间接的影响;政治 组织、专门技术成为权力的阶级基础;继承和教 育是取得权力的途径。在后工业社会,知识成为 资源;大学、研究机构成为社会的主要活动场所, 社会的统治人物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们通过 技术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平衡来体现权力;取得权 力的阶级基础是专门技术和政治组织;人们通过 教育、动员等途径来取得权力。
• 世界银行:“以知识促发展”战 略 : 第一,知识鼓励创新,知识需要 创新来开拓发展知识,但创新的随意性 和偶然性又不能很好的控制。第二,创 新反对旧知识,建立新知识。创新在旧 知识的基础上反对旧知识,创新的行动 是建立新知识的开始,其结果则不一定 是建立新知识。第三,在“创新工程” 中,人文知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更高发展层次上的统一体。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
•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日益成为 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最为强劲的增长点, 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 命运与前途。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 “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 8.从等级制度到网络组织的变化趋势自助,交 换信息、改变社会,提高生产力和工作环境。
• 9.从北向南发展变化的趋势。一方面底特律的 汽车工人仍然在失业,另一方面洛矶山脚下某城 的石油工人每周挣1000多美元。另一方面北方 失去了成千上万个工作职位,而南部报纸招聘栏 不够用,大量空缺职位急需要人到那里去工作。 • 10.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选择的转变。从 60年代到80年代,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单 一的大众社会已经分成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群,他 们具有多种多样的情趣和价值观念。
果。
• 我国互联网迎 来第三次发展 浪潮,2005 年网民达到 1.2亿。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发展模式的 选择
•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它对人类 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世 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当代后进国家和地区 的追赶现代化,展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内 在密切联系。 •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 •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 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 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 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 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存。由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施压,竭力追求利润 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股东资本主义”。
• 德国模式:也叫“莱茵模式”或“社会市场经济 模式”。德国模式追求三个目标:创造高利润、 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西欧的多数国 家,与德国模式相近。 • 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 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 中国模式: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 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外 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政治上,稳步推进 适合国情的民主改革;军事上,在进行国防现代 化的同时,将大量原本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宝贵资
• 广义: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响 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
• 有人据此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期:14501815年,是全球化孕育和形成时期;18151917年,是巩固时期;1917年至今,是加强时
• 狭义: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
三、两类社会形态的划分
• 以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为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两个层面上可以把社会形态区分为两种类型。
• 社会演变的方向,是社会系统在整体上朝着科学
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更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更
高、结构组织复杂性更高的形态发展,其理想目 标是建立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经济富庶、 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形态,这将是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
• 5.从集权向分权发展的趋势。美国的非集中化正 改变着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美国的文化也在非集中 化;美国本身就是多样化。
• 6.从组织机构的帮助向自助的变化趋势。我们逐 渐在减少对组织机构的依赖,转向信赖和依靠自己。
• 7.从代议制民主制向共享(共同参与)。共享民主 制正在美国的地方政治中引起革命性变化,同时在 向改变中央政府的方向发展。代议制民主的衰退也 意味着传统的政党制的结束。
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 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 变化的趋势。 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跨越民
族国家的界限,扩展至全球的范围。强调经济全
球化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脱 离国家作用的纯自然过程。事实上,全球化的推 进,既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社会化的客观产物, 也主要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动的结
通货膨胀、失业、帝国主义战争等弊端。因此,
第二次浪潮已处于“严重危机中”,现在正面临 着第三次浪潮,即“信息革命”,或“知识革 命”。
“大趋势”论
• 内容简介:
• 1.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美国的信息社会 开始于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字超过了蓝领 工人,这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崭新时代 的开端。
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
•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主持的《世界竞争 力年鉴》:国家竞争力是国 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 的环境的能力。 • 评价指标:国内经济、国际 《世界竞争力年鉴》 化程度、政府政策和运行、 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 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三、科学技术、知识与创新发展
•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 会的国家。美国白领工人的人数已经史无 前例地超过蓝领工人的人数,专业技术人 员阶级正在上升为新社会的统治阶级,理 论知识已经处于中心地位,成为革新与决 策的资源,美国的今天就是工业国家的明 天,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未来。
第三次浪潮
• 托夫勒从生产力的
角度出发,认为人 类社会正在进入一 个新的时期。这个 新时期,他名之为 “第三次浪潮文 明”。
• 广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 息的生产、传播和 应用基础上的一种 经济活动。
• 狭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技术和智
力的投入为主,对经济增长起第一位
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
三、全球化问题
• 全球化:发源于西方,20世纪60-70年代才出现 “全球的”(global)、“全球性”等用语,到 80年代中期才正式形成“全球化” (globalization)的概念。
阿尔温· 托夫勒
• 根据托夫勒的分期,人类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浪潮
的文明,第一次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是“农
业革命”,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了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