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权臣斗:曹爽在与司马懿两派夺权中为何败下阵来

合集下载

因不满曹爽一党的改革,遭受曹爽的打压,部分朝臣倒向了司马懿

因不满曹爽一党的改革,遭受曹爽的打压,部分朝臣倒向了司马懿

因不满曹爽一党的改革,遭受曹爽的打压,部分朝臣倒向了司马懿公元239年,君主去世之前,将朝政托付在曹爽与司马懿的手中。

但是谁来当这个领头者就成了一个问题。

之后曹爽退步,表示万事应当以司马懿为首。

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曹爽自然不会万事以对方为先,而司马懿的权利实际还降了。

此后的十年间,曹魏政权内部围绕着两位辅政大臣,展开了一系列的派系斗争,一直到公元249年才结束。

这一时期,追随曹爽的人物,主要有何晏、丁谧、邓飚、李胜、毕轨、夏侯玄等人;追随司马懿的人物,主有蒋济、高柔、孙礼、卢毓、王观、王肃、傅嘏、何曾等人。

司马懿的追随者大多都是在建安时期就开始做官,并且历经多朝,到如今这些人可以说是老臣了。

那么为什么有朝臣会倒向司马氏,而没有支持曹爽呢?原因有三种情形的矛盾:第一种,不满曹爽集团的个别成员,并因而结下恩怨。

比如王肃曾与蒋济、桓范论及时政,曾厉声痛斥何晏等人。

曹爽知道后,告诫何晏等人不要轻举妄动。

不久,王肃便因牵连而被免官了。

而之后何晏等人因而对傅嘏不满,以小事为由免除了他的官职。

可见,朝中的臣子只要得罪了曹爽及其追随者,大多会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原因被降职,或者直接被罢官了。

如果是真实的罪名也就罢了,偏偏都是假借莫须有的罪名下的诏令,这些人自然不服。

于是他们转而投靠了司马氏。

第二种,本与曹爽等人无矛盾、冲突,但因他们的举措伤及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产生矛盾。

比如卢毓,他起初与曹爽集团并无太大的矛盾,还让自己的儿子在他的手下就职。

但是后来因何晏的挟怨报复,卢毓被免官了。

当时朝中有很多人为此人鸣不平,曹爽只好重新起用他,但是授予的却是没有权利的虚职。

君主去世之前,特意安排了孙礼的职位,想着让他尽心辅佐曹爽,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随意罢官现象。

孙礼确实正直、忠诚,正因为他的存在,曹爽不能够肆意作为。

于是便调他去了扬州,从此将其调离了自己的身边。

后因二郡争界一事,两人间的矛盾才激化。

当时孙礼在冀州就职时,在他看来清河应该归于冀州。

曹爽为什么会从优势转劣势?曹爽相较于司马懿差在哪里?

曹爽为什么会从优势转劣势?曹爽相较于司马懿差在哪里?

曹爽为什么会从优势转劣势?曹爽相较于司马懿差在哪里?本文导读:曹睿临终前,任曹爽为大将军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

虽然司马懿在朝中的资历高于曹爽,但曹爽手握兵权司马懿根本不敢贸然造反。

所以司马懿才会故技重施,终于找准时机发动高平陵政变,最后诛灭曹爽全族。

实际上曹爽会从优势到最后满盘皆输,都是因为他和司马懿的格局有着很大的不同。

或许曹爽还是太年轻,真正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根本不敢放手一搏,反而是选择相信司马懿。

司马懿可是懂得斩草除根的道理,他这次可是要下狠手的。

三国的赢家是司马懿,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司马懿的寿命太长了,就算是曹操的孙子都没能死在他后面。

自曹操开始,曹家人就不让他掌兵权,然而司马懿即使没有兵权,他也同样可以篡权成功。

当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爽手握重兵那又如何,不也乖乖投降了,或许你会说曹爽无能,但历史上的他还是很有本事的,他投降的理由,你是万万没想到。

在曹睿临终前,他曾试探过司马懿,但凡他有一点想要掌权的意思,曹睿都会杀了他,结果司马懿比谁都精明,他表示愿意和儿子一起当庶民,以求安享晚年。

曹睿听后,还真的按照司马懿的要求,免去了他的官职。

随后新帝登基,曹爽掌权,司马懿再次玩装病,这一次直接装中风,曹爽也放心不少。

高平陵事变前,曹爽曾经派人去打探过司马懿的消息,想要确定他是不是真病危了,这一去可坏事了,司马懿将他们全给骗了。

曹爽听闻他即将过世,十分开心,对他也放松了戒备。

实际上司马懿根本没有病,他就是装的,因此他发动兵变的时候,让曹爽猝不及防。

司马懿虽然没有兵权,可是朝廷很多大将都是他的心腹,这还得感谢诸葛亮的数次北伐。

每次诸葛亮来攻打魏国,司马懿就会去前线带兵,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将士们也都非常信服司马懿,因此司马懿一旦有兵变的想法,他们也都全力支持。

这样看来,曹爽虽然有兵权,却没有威信,说白了他就是空有名头罢了。

司马懿兵变也不是没有名头的,当时他让太后下了懿旨的,也算是奉旨拿曹爽。

当时天子年纪小,而曹爽大权在握,难免会落人以柄,而这也成了司马懿兵变的理由。

曹爽为何守不住曹魏政权?司马懿成功上位

曹爽为何守不住曹魏政权?司马懿成功上位

曹爽为何守不住曹魏政权?司马懿成功上位本文导读:曹爽守不住曹魏政权,司马懿成功上位,原因为何?中国的历史非常精彩,人人都能撑起一场戏,任意拉出来一个人可能都是大佬。

以我们现在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历史,常常出现一个很牛逼的人物,比如力能举百斤,我们正心驰神往时,忽然出来个新人物,咔一下就把前者踩在脚底,我们正蒙着呢,又出来个新家伙,啪叽把前两位踩在脚下。

这还是简单模式,更有大佬你来我往斗得精彩纷呈。

其实当时的故事依然是错综复杂的,单单曹家和司马家的事迹,就让人晕头转向,光是数他们的亲戚究竟是谁和谁,都要费上许多笔墨,但为什么这段过往不怎么引人注意呢?一样是人生百态,群雄往来呀?如果说当时争霸带有儒家认可的血统标志,曹魏等国家内部的斗争就显得小气了。

光是司马懿从主君手中夺取了政权这件事来看,就让人对他们家有些反感,不愿意再深入了解他们的往事。

司马懿真是奇才,越老越精明,他一开始跟的曹操,曹丕、曹叡、曹爽都是他跟过的大佬。

前三位都蛮聪明的,各有各的主意,不会轻易被臣子拿捏。

曹爽虽然对权力看得也很重,却比前三位好糊弄。

这里小编其实有个疑问,如果曹家每一位继承人都很精明该怎么办?如果司马懿没有活这么久又会如何?历史上难解的疑问真得蛮多,司马家是不是布置了其他后手?从司马家能够和曹家对拼的情形来看,这个家族并不是一个傻白甜的家族,彼此之间肯定都清楚些什么,也许只是有人平日里没有深想。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家成功的转折点,此时的司马懿已经七十了,曹爽四十。

从年岁上来看,应该是年轻的那个占便宜,偏偏司马懿和别人不同,越是沉淀了岁月,越是有勇有谋。

曹爽对司马懿也有防备,但只是将他放权外调,并没有杀他之意。

司马懿深知不夺取曹魏皇位,自己不会安心,而想要击垮曹魏家,必须从曹爽开刀,不能留下活口。

两边人抱着不同的决心,在斗智斗勇时自然会有很大的差距。

这就像我们参加与猛兽格斗的游戏,那些以为是全息游戏的人会抱着输了也没什么的心态,而知道自己参加的是活生生的比赛就会拼尽全力。

司马懿谋杀曹爽读后感

司马懿谋杀曹爽读后感

司马懿谋杀曹爽读后感《司马懿谋杀曹爽》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慎微。

小说以司马懿为主角,讲述了他与曹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最终谋杀曹爽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在历史背景上有着丰富的渲染,更是在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设计上有着深刻的描绘,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在小说中,司马懿被描绘成一个极具智慧和谋略的人物。

他深谙人心,善于权谋,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而曹爽则是一个自负、狂妄的人物,他的权力使他盲目自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作者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对比,展现了智慧与愚蠢、谦逊与自负之间的对比,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在故事情节上,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权谋斗争和阴谋诡计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紧凑而富有张力。

司马懿为了维护自己的家族和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最终谋杀了曹爽。

这种权谋斗争的描写,让人不禁为司马懿的智谋和勇气所折服,同时也为曹爽的愚蠢和自大感到唏嘘。

在读完《司马懿谋杀曹爽》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对于一个人物的深刻影响。

司马懿的智慧和勇气,曹爽的自负和狂妄,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计,都让我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无情,让人不禁感叹人心险恶,世事无常。

总的来说,《司马懿谋杀曹爽》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小说,它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深刻描绘,让人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它也通过对权谋斗争的描写,让人对于人性和世事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作品,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为什么要投降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为什么要投降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为什么要投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高平陵之变中曹爽为什么要投降【导语】:三国中曹爽为什么选择投降而不是反抗呢当年正月初六,魏国少帝曹芳离开都城洛阳,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

曹爽一直在架空司马懿的权利 为什么他还能夺权成功呢

曹爽一直在架空司马懿的权利 为什么他还能夺权成功呢

曹爽一直在架空司马懿的权利为什么他还能夺权成功呢本文导读:当时的的辅政大臣(姑且称为辅政大臣)就是司马懿和曹爽,司马懿从曹操时期就跟着打仗,虽然是个小官,却也熟识军中将领,结下情意。

再到曹丕时代,他未上位的时候,司马懿就是曹丕的老师,在争储的时候,司马懿给曹丕很多建议,帮助他度过了很多危难。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第一对手,狡猾如司马懿,在其漫长的隐忍中,不仅熬死了老对手诸葛亮,还耐心的等待曹操曹丕和曹睿的死亡。

其实,曹家也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曹爽也一直在架空司马懿的权力,司马懿最后为什么还是会夺权成功呢?一切答案请听小编我娓娓道来。

自曹操去世曹丕建立魏国之后,皇帝都比较短命。

曹丕在位七年,魏明帝曹叡在位九年,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遗诏由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

曹爽志大才疏,年轻得志不免有些飘飘扬,不久就开始打破二元辅政的格局,重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排斥司马懿;不久即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夺了司马懿的军权。

少年天子曹芳正在大将军曹爽陪同下拜谒祭扫先帝曹叡的陵墓——高平陵。

祭祀大典在太常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曹爽志得意满地欣赏着眼前的场景。

自从文帝曹丕出于节俭的考虑下诏禁止上陵祭祀以来,这还是首次破例。

这次上陵扫墓,是曹爽安排的。

而且曹爽特意关照太常,不妨搞得隆重一点。

曹爽要用这一隆重而奢华的仪式,向墓中的曹叡,向普天之下的子民发出一个庄重的宣言。

曹爽很年轻,但他已经表现出了卓绝的政治手腕。

十年前,他受先帝曹叡托孤以来,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政界新秀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政。

另一面,曹爽用明升暗降、李代桃僵的办法将同受托孤的辅政重臣、朝中最强大的对手司马懿一步步架空。

两年前,司马懿知趣地告老退休,曹爽毫不放松警惕,派人严密监视司马府。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于是,他开始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

司马懿从此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

为什么说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斗,是注定会失败的?

为什么说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斗,是注定会失败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看曹爽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曹爽的为人。
首先是何晏。何晏是东汉末年那位著名的大将军何进的孙子,父亲去世得早,母亲被曹操纳为妃子,何晏因此被曹操收养,与曹丕、曹植等一批曹氏子弟一起长大。生长在曹氏集团的核心,何晏的身份又如此尴尬,本应该谨言慎行,但他偏偏崇尚虚浮,骄狂不羁。曹丕和他关系就很不好,常常骂他是“假子”。投靠曹爽后,何晏迅速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排除异己,任用私人,巧取豪夺。更过分的是,在高平陵政变后,何晏迅速卖主求荣,倒向司马懿一方。为了讨好司马懿而搜刮曹爽党羽,穷治冤狱,最后被司马懿所杀。
要知道此时的司马懿是打着郭太后的旗号发动政变的,皇帝仍然在曹爽手上,司马懿才是作乱的那一方,曹爽完全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是曹爽不听。皇帝在曹爽手里,司马懿对曹爽还是有些忌惮的,派出好几拨人去劝降,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攻击曹爽,可惜曹爽错失了好几次机会。
曹爽犹豫了一夜还是决定放弃抵抗,这还与朝臣战队有很大关系,以陈泰、许允、蒋济、高柔、何曾等士族势力都站在司马懿一边,曹爽这边只有一个桓范可用,支持者差距太大。
自此以后,曹爽、司马懿成为后曹叡时代的顾命大臣,两人同朝辅政,成为曹魏帝国的左膀右臂。在这一刻,两人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注定了两人之间必将迎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利斗争。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十年之后的高平陵之变以司马懿的完胜告终,曹爽却输得倾家荡产,被夷三族呢?
一、打压司马懿
这三个人就是曹爽的绝对心腹,号称“台中三狗”,傅暇就说过“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除此之外,还有在司马懿装病的时候去刺探虚实的李胜、毫无才能的毕轨、镇守关中的夏侯玄以及号称智囊的桓范。这些人中能对司马懿造成威胁的只有夏侯玄和桓范。夏侯玄领兵在外,但军事才能平庸,也没有野心,最后被司马师诛杀;桓范和曹爽是老乡,很有谋略,但是曹爽和他性情不投,两人关系不如曹爽和台中三狗那么好,桓范最后救命的计策也没被采用。

【历史秘闻】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矛盾与曹爽被杀

【历史秘闻】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矛盾与曹爽被杀

【历史秘闻】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矛盾与曹爽被杀景初二年(237年)十二月,曹叡以宗室、故大司马曹真之子曹爽为大将军。

次年正月,司马懿也自河内郡汲县应召至洛阳。

三年正月,曹叡即病死。

《资治通鉴》卷74景初三年条载其事云:春,正月,懿至,入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

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

懿顿首流涕。

是日,立齐王为皇太子。

帝寻殂。

于是年始八岁的曹芳登上了皇帝大位,尊曹叡皇后郭氏为皇太后,给曹爽、司马懿都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二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宿卫宫殿以内。

终于出现了司马懿与曹爽的斗争。

从来两个大臣共同辅政,都有职任高低之分,不可能平起平坐,可是陈寿《三国志》并没有把曹爽、司马懿的主次交代清楚,只是说:“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宣王辅政”。

事实上,曹爽是首辅,司马懿居次,因陈寿为晋臣,未便直截了当地叙出,只把曹爽排列在司马懿之前。

以让后人追寻其真。

二人刚开始辅政时,表面上还能和睦相处。

史称“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曹爽也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谘访,不敢专行”。

曹爽辅政后的第一个措施,即把司马懿由太尉转为太傅。

《三国志》卷9《曹爽传》言这样作系“丁谧划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

”这种讲法是否正确呢?我以为未必符合事实。

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懿早已是居于其他军政要员之上的太尉。

论资历、功勋、名望和同文武官员的关系,司马懿都远远胜过曹爽。

曹爽原来只是一个武卫将军,他之成为首辅,主要是凭其为皇族。

因此,曹爽恐司马懿不服,所以倡议把司马懿由太尉提升为太傅,这样,既无损于爽的决策大权,也给懿以最高官位的尊荣,正如曹爽在上疏中所说:“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懿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于谤诮。

”司马懿既仍持节统兵、都督诸军,并录尚书事,则实权依然如故。

曹爽_司马懿之争真相考论_王永平

曹爽_司马懿之争真相考论_王永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曹爽、司马懿之争真相考论王 永 平 概 要 正始年间,曹爽与司马懿两位辅政大臣的权力争夺,不仅关乎曹氏、司马氏两姓的兴废,而且关系到儒学世族与寒门势力的升降。

故此,两大政治集团都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要求。

从表面上看,曹爽为首辅,在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实际上司马懿赢得了世族阶层的广泛支持,根深蒂固。

正始五年前,他们都在积蓄力量,斗争处于潜在状态;正始五年后,曹爽在军事上兴师伐蜀,在政治上“变易旧典”,排挤世族,斗争日趋激化。

正始末,司马懿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世族阶层由此逐渐全面得势。

关键词 世族 寒门 曹爽 司马懿作 者 王永平,扬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景初三年末魏明帝病危之际,手握曹魏军事大权的司马懿与操纵曹魏中枢机要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为“内主”,迫使明帝于“气绝”之际废黜宗室顾命集团,并确立了他与曹爽共同辅政的格局,这是世族朝臣对曹魏皇权的第一次挑战,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考论。

〔1〕因此,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格局是当时统治阶级上层不同利益集团斗争的产物,这便注定了二人必然会进行残酷的斗争。

据载,经过10年的明争暗斗,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以垂死之躯奋力一击,一举诛灭曹爽及其政治集团。

这件事发生在嘉平元年(249)初,此后司马氏父子便完全控制了政权,因此,历代论者多认为“魏之亡,始自曹爽之诛”(王鸣盛语)。

有鉴于此,兹就曹爽与司马懿之争的真相略加考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正始初期曹爽与司马懿的表面合作正始元年(239)正月,魏明帝死,齐王芳继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不过,依照惯例,两人虽为同辅,但必有主次之分,据《三国志・曹爽传》载:“(明)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少主。

”陈寿在此虽没有明言二人之主次,但从曹爽之职衔看,他实际上是魏明帝任命的首辅,执行最高的军政大权,而司马懿仅以太尉的虚衔为次辅。

历史趣谈: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 真的是忍无可忍

历史趣谈: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 真的是忍无可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真的是忍无可忍
导语: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是出了名的,连巾帼之辱都能忍,却为何面对曹爽就忍不下去了呢?难道是什么胯下之辱?还是其他原因呢?武林军事今日揭露司
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是出了名的,连巾帼之辱都能忍,却为何面对曹爽就忍不下去了呢?难道是什么胯下之辱?还是其他原因呢?武林军事今日揭露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

司马懿是个目的性极强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忍受一切,甚至可忍巾帼之辱,但是,凡危及他政治生存权利的人和事,他都毫不容忍地铲除。

所以,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曹爽碰了他的想要的东西。

那么,司马懿与曹爽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魏明帝曹睿死的时候指明要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但是曹爽通过给司马懿升官使司马懿失去了军权,随后利用自己皇族的优势逐渐架空了司马懿,司马懿只好闭门不出装病才使得曹爽最终没有杀他,司马懿韬光养晦之后积蓄力量乘曹爽出城祭祀之时控制了京城最终迫使曹爽投降。

曹爽兄弟被免职后,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司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楼,命人日夜监视。

曹爽兄弟不安心,于是声称食物不足,向司马懿要求食物;后司马懿送来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兴,自以为司马懿不会赶尽杀绝。

但不久后,与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黄门张当在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之下,只得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

于是曹爽兄弟与其亲信党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并一起被屠灭三族。

PS:什么是巾帼之辱
生活常识分享。

司马懿杀曹爽读后感

司马懿杀曹爽读后感

司马懿杀曹爽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司马懿杀曹爽的故事是其中一个极具震撼力和戏剧性的情节。

这段故事展现了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将领,他是一个极具智谋和权术的人物。

而曹爽则是魏国的皇帝曹髦的叔父,他在政治上有着相当大的权力。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斗争成为了故事的一个重要情节。

在这个故事中,曹爽得到了权力后,开始贪图享乐,放纵自己,而且对待臣下非常苛刻。

司马懿看到了曹爽的这些行为,深知他的执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于是决定除掉曹爽,替代他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他利用自己的智谋和谋略,通过种种手段,最终成功地将曹爽废黜,并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这段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展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在这个故事中,司马懿通过种种手段,包括谎言、算计和暗杀,最终成功地除掉了曹爽,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这些手段虽然不光彩,但却展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性,让人深思。

其次,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曹爽在得到权力后,变得贪图享乐,放纵自己,对待臣下非常苛刻。

而司马懿则是一个极具智谋和权术的人物,他利用自己的智谋和谋略,最终成功地将曹爽废黜,并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让人深思。

最后,这个故事也给人以启示。

在这个故事中,司马懿通过种种手段,最终成功地将曹爽废黜,并掌握了魏国的实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需要通过智慧和谋略来争夺的,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谋略,才能够在权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司马懿杀曹爽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极具震撼力和戏剧性的情节。

它展现了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让人深思,也给人以启示,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司马懿杀曹爽的体会知乎

司马懿杀曹爽的体会知乎

司马懿杀曹爽的体会知乎回答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智巧过人”被赞誉为神机妙算。

而在司马懿的人生经历中,杀曹爽堪称是一段大事。

这场血雨腥风的政治变局,虽然已经发生了1700多年,但其背后所展现的权力斗争仍让后人引以为戒。

首先,司马懿杀曹爽实在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曹爽是汉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大臣、军事家,其才华出众,甚至曾经被魏国皇帝曹叡称赞为“常思不虚度者也”。

曹爽曾经在大将军曹真的支持下得以掌管魏国的政事,但他信奉人事安排要以直言而不顾人情,这令他的同僚们感到不满。

最后,魏国中较有权势的司马懿,在曹爽和曹爽的弟弟曹群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继承人。

曹爽对司马懿的举动感到不满,发动了政变,导致司马懿的妻子家人不得不流亡江南。

绝境中,司马懿不得不采取行动,最终设计谋杀曹爽以维护自身家族的安全。

其次,司马懿杀曹爽的事件背后凸显了当时政治文化的残酷与利益至上。

这场扭曲而腐败的政治斗争现场,尽显权力的暴力与不择手段。

司马懿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他与曹爽的斗争究竟只是一场父子离间,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至今仍有争论。

无论何种情况下,司马懿的权力之争与权术竞技,都让人痛心疾首。

而司马懿杀曹爽的事件更彰显了当时战乱年代中,人们在为生存而奋斗,理想与信念已经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最后,司马懿的杀曹行为也让人联想到《吕布与貂蝉》中的一幕:凡在这个世界上执著于权力的人,都会因为他内心的黑暗而步向无尽的深渊。

虽然司马懿的行为给世人敲响了一个警钟,但却没有让权力斗争这个“野兽”彻底得到根除。

总之,司马懿杀曹爽的故事,丰富而危险,暴力而复杂。

该事件呈现出了古代权力斗争的种种恶习,更令人反思大国崛起的代价,历史著作不仅要具有世俗的叙事基础,更应当为我们提供关于人类精神、价值观以及底线红线的深刻思考。

论曹爽之败——精选推荐

论曹爽之败——精选推荐

论曹爽之败2O?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论曹爽之败孟祥才盂秤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高平陵政变;曹爽集团[摘要]公元249年发生在魏国的高平陵政变,反映的是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争权夺利的矛盾.曹爽集团之惨败,原因在于其所重用之人多为品格卑劣,少不更事的浮华交会之徒.他们既无经国治军的才能,又日益专擅,贪贿,颟顸和腐化.隐藏于背后的必然性则是中国专制的皇室下龙种而生跳蚤的铁则.[中图分类号]K2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8—002005 ontheDefeat0fCaoShuangMENGXiang—cai(Institute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ph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Shando ng,ina)KeyWords:ThecoupinGaopingling;CaoShuangcliqueAbstract:ThecoupinGaopingling,whichoccurredatWeiin249AD,reflectedtheconflictint heprocessofscramblingfor powerandprofitbetweenSimaYicliqueandCaoShuangclique,whichrepresentedtheintere stsofthearistocraticfamilyandbigclan.ThereasonofCaoShuangcliquehavingbeencrushinglydefeatedwasthatmostp eopletheyhadputintheimportantpositionwereofinferiormoralcharacter,muddleheadedandcarelessmenofgreen horns.Theydidnothavethe abilitiestorunthecountryandarmybutindulgedismonopolizingpower,bribingandleadinga dissolutelifedaybyday. ThenecessitybehindthebackistheironrulethatdragonwouldbearfleainChineseautocratici mperialfamily.公元249年发生在魏国的高平陵政变,反映的是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争权夺利的矛盾.政变的结果,曹爽集团惨败,魏国的大权由此完全落到了司马氏集团手里.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魏国的司马懿与东汉末年的曹操一样,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位极人臣",攀上了臣子所能达到的权力顶峰,为他们的子孙以"禅让"方式"改正朔,易服色",建立新皇统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从正始元年(240年)至嘉平元年(249年),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进行了1O个年头.其间,暗斗的时间近10年,而明争的时间只有5天(正月六日至十日).司马懿一经发起对曹爽集团的进攻,就出其不意,高屋建瓴,一下子将其置于不投降即死亡的境地,迫使其在一天之内乖乖地放下武器,接受司马懿提出的以交出官位和权力换取苟全生命的条件.然而,四天之后,曹爽等人的生命也无法苟全,他们只能后悔莫及地戴着莫须有的"谋逆"的罪名,在被剥夺了为自己辩护的权利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走上了断头台.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斗争的性质如何界定?曹爽集团的失败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如此窝囊,如此悲惨,原因在那里?司马懿发动的诛杀曹爽集团的高平陵政变,是曹魏一朝历史的转折点,向来为历史学家所重视.关于此两个集团斗争的性质,近代学者有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斗争,士族地主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世族地主不同集团问争权夺利的斗争等不同的观点.我比较认可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一书中的分析:两个集团都代表世族地主.他们的区别在于:"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司马懿则是代表从曹操以来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一ll【p"显然,以曹爽兄弟为代表的皇族,他们的党羽何晏,邓飓,丁谧等人都是出身于世家大族.无论其阶级背景还是行政措施,均与庶族不搭界.至于说曹爽等人为世族中革新派或改良派代表,似乎也缺乏证据.因为从公元240年至249年期间,曹爽作为首席辅政,实在也没有留下什么革新或改良的记录.有的学者将《三国志?夏侯玄传》中保留的《夏侯玄答司马宣王时事议》作为曹爽集团改革的指导思想.仔细推敲夏侯玄的议论,主要内容不外乎完善九品选官制度,改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为州,县二级制,严格按照等级规范官民的服饰.这些内容恐怕也谈不上什么改革,况且夏侯玄的这些建议,根本也没有付诸实行.还有的学者认为司马懿宣布的曹爽罪状中有"背弃顾命,败乱国典","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指的就是其改革措施.这也难以作为确切证据.因为司马懿加给曹爽的罪名大多都是诬陷,找不到多少事实根据.即使确有其事,这些事也很难与改革划等号.只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曹爽集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削弱和排挤司马氏集团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以达到专擅朝政的目的.应该说,经过近1O年的努力,曹爽集团的目的从形式上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实现,曹爽也因此而沾沾自喜,而实际上却没有动摇司马氏集团的根基.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氏集团的反噬能够如热汤沃雪,迅速取得成功.曹操生前,已经使曹氏成为最大的权势集团,曹丕代汉正是这一集团权势膨胀到极点的结果.然而,曹氏集团在取代东汉皇朝建立魏政权变成皇族集团以后,却在形式上日益强大,显赫的同时,在实质上日益腐朽和虚弱,其中最失策的是没有阻止司马氏集团的崛起.明帝崩逝后,曹芳以幼主临朝,曹爽成为曹氏皇族集团的首领和首席辅政大臣.然而,在10年辅政期问,他的所作所为一方面加速了曹氏集团腐败的步伐,一方面在巩固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时不断失误,实际上导致了曹氏集团的进一步削弱.当日益强大的司马氏集团与之突然摊牌时,它已经没有制敌于死命的力量和能力了.曹爽之所以成为曹氏皇族集团的首领,与他的父亲曹真有密切的关系,是曹真的奋斗和功绩为他铺就了通向权力高峰的康庄大道.曹真是曹操的族子,由于其父曹邵随曹操起兵时"为州郡所杀",所以曹操特别照顾这个兄弟的遗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曹真智勇兼备,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曹丕即位后,他先任镇西将军,"假节督雍,凉州诸军事".黄初三年(222 年)被征还京师,任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不久,转任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曹丕崩逝时,他与陈群和司马懿共同受遗诏辅政,迁大将军.明帝在位时,他因指挥对蜀作战有功,"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达到了当时臣子能够达到的最高位.不过.曹真一生一直小心翼翼地尽臣子之节,忠心耿耿地为曹氏父子祖孙三代服务,功高而不震主.作为军事统帅,他又能体恤部下,"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显然,曹真的飞黄腾达虽然与他作为曹操族子不无关系,但他的功业和权位主要是靠自己的智慧,才干和胆识搏取的.所以在他病逝时,明帝下诏表彰他"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_一.这种称誉应该说曹真是当之无愧的.曹真死后,曹爽作为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他的另外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皆封为列侯.曹真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巨大功勋既使自己的后代成为权势富贵之家,也使这个家族走向族灭之路.当然,导致这个家族罹族灭之祸的直接责任人还是曹爽.九泉之下的曹真只能悲叹他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生出的是一批骄奢淫逸的无能之辈.曹爽少时还算聪敏,身为宗室贵族但行为"谨重".文帝时即得到太子曹敏的赏识.明帝在位13年中.曹爽由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加",进入了统治集团的核心圈子.景初三年(239 年)明帝崩逝前,曹爽被任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21?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少主曹芳.曹芳即位后,曹爽又加官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12000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官位,权势和荣宠均超过了乃父.曹芳即位,曹爽虽然一夜之问身居首席辅政大臣的高位.但他自己明白,无论就资历,功劳,能力还是在朝臣中的威望和根基,他都与同朝辅政的司马懿不能比肩. 他之忝列高位,一是因为父辈的功劳,二是因为宗室贵族的身份,三是因为明帝,曹芳两代皇帝的眷顾之隆.曹爽明显感到司马懿的威胁,对其既恨又怕.他害怕自己在与司马懿的竞争中失败,所以上任之后,对如何改良政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对如何进行对吴,蜀的军事斗争,巩固和扩大魏国的地盘等军国大政了无兴趣,一门心思筹划如何削弱司马氏集团,从而达到专擅朝政的目的. 首先.他让二弟曹羲为自己上表,请皇帝转任司马懿为太傅,大司马,使之明升暗降.曹羲上表对司马懿极尽吹捧之能事:臣亡父真,奉事三朝,入备冢宰,出为上将.先帝以臣肺腑遗绪,奖饬拔擢,典兵禁省,进无忠恪积累之行,退无羔羊自公之节.先帝圣体不豫,臣虽奔走,侍疾尝药,曾无精诚翼日之应,猥与太尉懿俱受遗诏,且惭且惧,靡所底告. 臣闻虞舜序贤,以稷,契为先;成汤褒功,以伊,吕为首.审选博举,优劣得所,斯减辅世长民之大经,录勋报功之令典, 自古以来.末之或阙.今臣虚阎,位冠朝首,顾惟越次,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夫天下之达道者三,谓德,爵,齿也.懿本以高明中正,处上司之位,名足镇众,义足率下, 一也.包怀大略.允文允武.仍立征伐之勋,遐迩归功,二也.万里旋旆,亲受遗诏,翼亮皇家.内外所向,三也.加之耆艾,纪纲邦国,体练朝政;论德则过于吉甫,樊仲;课功则逾于方叔,召虎;凡此数者,懿实兼之.臣抱空名而处其右, 天下之人将谓臣以宗室见私.知进而不知退.陛下岐嶷,克明克类,如有以察臣之言,臣以为宜以懿为太傅,大司马,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懿身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于谤诮. 此时的曹芳自然一切听命于曹爽,于是指使中书监刘放, 中书令孙资起草了一份任命司马懿为大司马,太傅的诏书,其中说:"太尉体履正直,功盖海内,先帝本以前后欲更其位者辄不弥久,是以迟迟不施行耳.今大将军荐太尉宜为大司马,既合先帝本旨,又放推让,进德尚勋,乃欲明贤良,辩等列,顺长少也.……斯亦先帝敬重大臣.恩爱深厚之至也.昔成王建保傅之官,近汉显宗以邓禹为太傅,皆所以优崇伤义,必有尊也.其以太尉为太傅."~_{lI酬魄l如此一来,司马懿的军权尽管还未被剥夺,但曹爽却达到了"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的目的.接着,曹爽在人事上对朝臣做了一次大的调整.他让二弟曹羲任中领军,三弟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重要的武装力量和京城的警卫事宜.让五弟曹彦任散骑常侍侍读,其他两个弟弟曹则和曹皑也以列侯侍从皇帝,得以"出入禁闼",将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同时,曹爽还将因"浮华交会"声名远播而在明帝时遭贬抑的何晏,邓鼹,丁谧,毕轨等重新启用, "任为腹心".一时问,曹爽基本上将朝臣改造成了为我22?所用的班底,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权力.然而,令曹爽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他身为大将军而无战争经历,执掌武事而无尺寸军功,这使他在群臣中难服众望,在将帅中更难建立威势.于是邓飓等就鼓动他发起伐蜀之役,借机建立军功.久经战阵的司马懿知道军事非曹爽所长,且伐蜀时机亦不成熟,劝他不要发动这场胜利无望的战事.但立功心切的曹爽一点也听不进去, 执意在正始五年(244年)亲赴长安,发士卒六七万进击蜀国.结果是"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3],最后只能无功而返.伐蜀之役,招来的是军民的怨声载道,展示的是曹爽及其集团的颟顸,愚蠢和无能..尽管曹爽集团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军事上的一次伐蜀之役也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专权,贪贿,享乐方面却是变本加厉: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韧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健仔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3]如此地专擅,贪贿,腐化,连曹爽集团中的曹羲也看不下去:"羲深以大忧,数谏止之.又着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辞旨甚切,不敢斥爽,托戒诸弟以示爽.爽知其为己发也,甚不悦.羲或时以谏喻不纳,涕泣而起."可惜,在曹爽集团众人皆醉的情况下,即使有一两个独醒者也无济于事.曹爽最大的致命伤是他选用人才上的失误.他结党营私,又毫无知人之明.他排挤明帝时一批老成持重的旧臣,而将一批以浮华相尚,夸夸其谈,既无政治才能和政治经验,又缺乏军事谋略,且私德极差,少不更事的人物安排到重要的行政,军事等岗位上.例如,他任用何晏,邓飓,丁谧为尚书,控制中枢,处理日常政务.特别用何晏做吏部尚书,"典选举";毕轨任司隶校尉,维护首都的治安和监察;李胜为河南尹,拱卫首都.可是这些人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上任伊始,即以权谋私,排除异己,贪贿腐化,加速了曹爽集团的腐朽和失败.让我们检视一下曹爽集团的几个关键人物的言,行事迹吧.何晏字平叔,是东汉大司徒何进的孙子.其母尹夫人被曹操收为姬妾后,他随之进入曹操的家庭.以如此独特的身份,侧身于曹操数以十计的儿女群中,他本应谨言慎行,以免招惹是非.但他我行我素,"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令曹操的儿女们十分讨厌.曹丕特别憎恶他,"每不呼其姓名,尝谓之为'假子"'.因此,曹丕做皇帝时他"无所事任".明帝在位时他也只能任"冗官".只是到了正始年问,由于攀上了曹爽,他才得以青云直上, 先任散骑侍郎,转任侍中尚书,"典选举",进入核心权力圈子.何晏"少以才秀知名",聪慧异常,好老庄学说,作《道德论》,是魏晋玄学的开山人物之一.因为与曹操的特殊关系,他得以娶公主为妻,一直在高级贵族圈子中周旋.他虽然在玄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推进中国传统哲学思辩水平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平平,一派公子哥儿的派头,"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实在不堪大任.他尤其缺乏自知之明,喜欢卖弄自己那点学问,不时以天下第一神人自居.还是在其登上高位之前,一次他对夏侯玄和司马师神秘兮兮地说:"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玄)泰初是也;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师)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BEll魏春秋显然何晏以神人自况.实际上他是志大才疏,言高行卑.他任吏部尚书,"典选举"以后,即排除异己,拔擢私人,好色贪贿,毫无操守,为了自延一息之命,甚至不惜出卖朋友.高平陵政变后,曹爽等人被捕入狱.司马懿故意暂不捕囚何晏, 而是让他参与治曹爽之狱.何晏认为找到了投靠司马懿的好机会,"晏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宣王日:'凡有八族.'晏疏丁,邓等七姓.宣王日:'未也.'晏穷急,乃日:'岂谓晏乎!'宣王日:'是也.'乃收晏"_3](引'魏春秋".一副卖主求荣,摇尾乞怜的可恶而又可悲的形象不是跃然纸上了么!.邓飓字玄茂,是东汉开国名臣邓禹之后,"少得士名于京师".明帝时曾任尚书郎,洛阳令,不久因浮华交会遭贬斥.正始初年,被曹爽赏识,先任颍川太守,旋转大将军长史,继而迁侍中尚书.此人"好货"贪色,任职枢机后,即干起卖官鬻爵的勾当,"前在内职,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飚,故京师为之语日:'以官易妇邓玄茂.' 每所荐达,多如此比".以致后人认为"何晏选举不得人, 颇由飓之不公忠"l3】(魏略".丁谧字彦靖,其父丁斐,曾任曹操的典军校尉,以"好货"闻名朝野.丁谧"博览书传","为人沈毅,颇有才略".明帝时任度支郎中,与曹爽特别投契.正始初,被曹爽拔擢为散骑常侍,转任尚书.不过,此人"外似疏略,而内多忌",目空一切,对位尊者尤其轻薄.他除了对曹爽怀有几分敬畏外,对其班子中的其他人一概看不上眼,包括炙手可热的何晏和邓飓.曹爽对他言听计从.为了加强曹爽集团的专擅,他为曹爽谋划使郭太后出居别宫,遣乐安王离开首都北居邺地,派文钦驻守淮南.应该说,在曹爽的班底中,丁谧是最富智谋的臣僚之一.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谣谚:"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3]'注引魏略"三狗指何晏,邓飓和丁谧,默是曹爽的小字.谣谚将三人比作啮人的恶狗,而最厉害的是比作"疽囊"的丁谧.毕轨字昭先,其父在建安时任典农校尉.他少年时即以才能获得高名,黄初末年任长史,明帝即位任黄门郎,儿子娶公主为妻,因而大富大贵起来.不久,"迁并州刺史,其在并州,名为骄豪".此人行政才能平平?军事上更是外行.并州毗邻北部边塞,经常有少数民族骚扰.他出军击鲜卑轲比能,大败而归.中护军蒋济上表,认为毕轨虽然"文雅志意,自为美器",但缺乏行政军事才能,并州失败纵可"既往不咎",也不宜担当大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得到曹爽的赏识,正始中先任中护军,转侍中尚书,再迁司隶校尉,掌握了首都的治安监察大权.在反击司马懿政变的斗争中,他本应发挥官位赋与的重大作用,他却一无所为,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李胜字公昭,其父李休在黄初年问曾任上党,钜鹿二郡太守.李昭"少游京师,雅有才智",是浮华交会中的领袖人物,周围磨集着所谓"四窗八达"等一批浮华少年. 明帝禁浮华,李胜遭数年禁锢.曹芳继位后.他因与曹爽关系密切,得以重返政坛.先任洛阳令,不久转任征西将军夏侯玄长史.曹爽亲临关中指挥伐蜀,即出自他的建议.伐蜀的骆谷之役失败后,他非但未被追究谋议不臧之罪,反而升任荥阳太守,河南尹.执掌拱卫京师的重任. 此人亦缺乏行政和军事才能,最后只能成为政变中的牺牲品.曹爽圈子内唯一称得上老谋深算的人物是桓范.桓范字元则,"世为冠族",汉献帝时即入丞相府,继升任羽林左监.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再升征虏将军,东中郎将,持节都督青,徐军事,是一个政治经验比较丰富,行政军事才能都比较突出的政坛重臣.但他性格刚毅,耻为人下,与同僚关系不易协调.正始中.桓范任大司农,因是耆老旧臣,甚为曹爽敬重.不过曹爽对他有点敬而远之,与何晏,邓飓,丁谧相比,他是外一层的人物.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桓范身在京城.面对生死抉择,只有他拒绝司马懿的征召,冒险出城,进入曹爽军营,分析形势,力劝曹爽全力反击.但曹爽不能用其谋,最后桓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氏集团覆灭,自己也落得族灭的悲惨下场. 曹爽集团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夏侯玄.夏侯玄字太初,是曹爽姑母的儿子.其父夏侯尚为曹操麾下名将夏侯渊的从子,曾随曹操南征北战.曹丕在位期间,夏侯尚历任散骑常侍,中领军,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封昌陵乡侯.夏侯尚死后,夏侯玄作为长子嗣爵.他少时即有声名,也是浮华交会中的领袖人物之一.因为明帝厌恶浮华交会,所以他在明帝在位期间很受压抑,仅做到羽林监这样一个小官.正始初,夏侯玄受曹爽拔擢.很快由散骑常侍升任中护军.因为夏侯玄为士林名流,昕以司马懿曾"问以时事".夏侯玄于是呈给司马懿一份长篇上书, 就选官制度,地方行政体制和礼制服饰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能司马懿的"虚己下问"本来就是一种做作.而夏侯玄提出的建议在他看来也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回书中以"当待贤能然后了"加以搪塞.夏侯玄倒是十分认真,还是不依不饶地要求将他的建议付诸实行:"今公侯命世作宰,追踪上古.将隆至治,抑末正本, 若制定于上,则化行于众矣.夫当宜改之时,留殷勤之23?心,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犹垂谦谦,日'待贤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窃未喻焉."]不久,夏侯玄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成为独据一方的封疆大吏.他在任办的唯一大事,就是协助曹爽发动伐蜀的骆谷之役,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夏侯玄任事的本事也实在没有过人之处.高平陵政变时,夏侯玄远在关中,没有牵进曹爽一案,司马懿也不便下手惩治他,但不放心他继续担任手握重兵的方面大员.所以诛杀曹爽后,立即将夏侯玄调入京师,先任大鸿胪,再转太常,都是远离中枢的闲散官位.夏侯玄深感冷落,"内不得意".于是,由中书令李丰串连光禄大夫张缉等人, 密谋发动一次诛杀司马懿及其党羽的政变,要以夏侯玄取代司马懿为大将军.不料事为司马懿侦悉,遂于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将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族灭.这次斗争是司马懿对曹氏集团的又一次胜利.显然.曹爽集团的代表人物,无论就资历,胆识,才能,谋略,还是就在臣民中的威望,根基,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氏集团.这样两个集团叫板,输赢结果是不存在什么悬念的.四不过.也应该看到.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相比,也不是没有一点优势.作为皇族集团,它拥有曹操父子祖孙几十年经营的基础.他们手中掌握着国家象征的皇帝, 又占据着首席辅政大臣,大将军,武卫将军和以吏部尚书为代表的中枢尚书,大司农,司隶校尉,河南尹等关键的官位.如果有一套争取民心的政治经济政策,在官吏中培植基础,小心翼翼地同司马氏集团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逐步扩大自己的力量和在臣民中的威望,曹氏集团不见得会输给司马氏集团.然而,以曹爽为领袖的曹氏集团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而且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向司马氏集团展示了它的骄横,低能,愚蠢和闭目塞听.当司马氏集团策划的夺权政变在他们眼皮底下悄悄进行时,他们竞毫无觉察.他们轻狂自信,认为无人敢向自己挑战.他们畏惧司马懿,但却小觑司马父子的能量和老谋深算.他们的行动屡屡失误,给司马父子造成可乘之机.例如,曹爽,曹羲兄弟并掌禁兵,可他们"数俱出游".桓范指出他们这样做十分危险,警告说:"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入内?"可曹爽竟不屑一颐地说:"谁敢尔邪!"一.=引.曹爽将桓范的警告当成耳旁风,当嘉平元年正月六日他们又一次并出护驾曹芳谒高平陵时.恰好给司马懿创造了发动政变的最佳。

曹魏皇权的衰亡与司马懿的抉择

曹魏皇权的衰亡与司马懿的抉择

曹魏皇权的衰亡与司马懿的抉择泪痕春雨一、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魏明帝曹叡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三十多岁时就死掉,所以他在后事的安排上本身就是缺乏周密性。

他在当皇帝的时间内没有积极培养皇族子弟,没有帮助皇族子弟逐步剥夺军政大佬们的权力。

直到快死之时,却妄想通过一纸诏书,用所谓的辅政名单让皇族成员控制帝国主要军政大权,他也把他那一纸诏书想得太了不起了。

于是魏明帝最初拟定的辅政名单,自然而然的遭到了被否定的命运。

对于这种结果,许多人充满了遗憾之情。

因为在他们看来,假如这个辅政名单能变成现实,那司马家族就无法篡夺曹魏政权了。

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约忘了一个事实,在皇族势力衰弱、豪门势力巨大的背景下,这份辅政名单如果变成现实,恐怕只是使皇族与豪门之间的矛盾提前激化罢了。

在这种背景下,魏明帝自然就得重新拟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辅政名单。

这个辅政名单,必须得体现着皇族的利益,也得体现着各大豪门的利益。

于是皇族只派出一个代表当辅政大臣,但因为他是代表着皇族的利益,所以他必须得当帝国首席执政官。

在这种背景下,曹爽做为一个皇族的幸运儿遂一步登天了。

一方面出于政治的平衡术,所以皇帝需要再选一个辅政大臣牵制曹爽。

另一方面因为曹爽并没有过人的才能、威望、资历,所以皇帝需要选一个辅政大臣协助曹爽工作。

这个辅政大臣应该选谁呢?显然不能再从皇族中选取了;既然如此,那这个辅政大臣自然就只能是司马懿了;因为帝国内再也没有一个人的资历、威望能与司马懿相提并论了;因为司马懿在13年前,就曾给魏明帝当过辅政大臣。

但魏明帝对司马懿显然怀有一种无可去除的戒心。

这绝不是因为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值得他怀疑。

事实上,司马懿此前的所有行为,都也符合人臣的典范,换而言之他是帝国的栋梁,做事又完全循规蹈矩。

一切仅仅是因为,司马懿所代表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司马懿的兄弟子侄人数众多、影响巨大;仅从司马家族的影响来说,就足以让皇帝不敢放心任用。

司马懿历任务军政要职,其人脉之深恐怕足可以深入到帝国任何一个角落。

司马懿父子政变篡权,为何没人起兵勤王?是曹氏不得人心吗?

司马懿父子政变篡权,为何没人起兵勤王?是曹氏不得人心吗?

司马懿父子政变篡权,为何没人起兵勤王?是曹氏不得人心吗?客观来讲,司马懿并非一开始就有篡夺曹氏之心,而是随着身份地位的不断变化,加之昏庸的曹爽不断打压,才使得司马懿选择韬光养晦、铤而走险地发动政变。

可以说司马懿的情形与曹操有些类似,都是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野心膨胀,并产生篡权的心思。

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夺取曹魏的实际控制权,却没有引来大规模的反抗。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曹爽太过无能。

司马懿政变之事传到曹爽那里,有人向他建议赶快从四方调兵反攻司马懿,胜败未可知。

可是曹爽方寸已乱,竟不接受。

司马懿派人来诳曹爽,许诺他交出兵权后,让他享受荣华富贵,曹爽竟接受了。

结果被司马懿骗去软禁,随后杀掉。

这是没能大规模起兵反抗司马懿的直接原因。

二、曹氏所代表法家寒族的失败。

曹操走的是一条法家寒族的路线,即法家思线与寒门庶族。

但曹操的文武官员大多是东汉士族,他们想走儒家士族路线,即儒家思想与门阀士族。

所以,士家大族对曹氏政权是有看法的。

不仅因为曹氏篡夺刘氏的汉家天下,也因为所代表与追求的阶级利益不同。

司马氏是东汉重要的士族,他们所代表的利益,所追求的理想,与曹魏朝廷的士族是一致的。

司马氏取代曹氏,正好与这些士族的理想与利益一致,他们有什么理由去反抗司马氏,恢复曹氏呢?三、曹氏打压宗室。

曹操众多儿子中不乏俊杰,曹操在选接班人问题上亦几经犹豫,最终才确定了曹丕,这让曹丕产生了阴影。

所以,曹丕一继位后就开始打压防范他的兄弟。

这项防范宗室的制度一直被有力的贯彻下来。

由于曹氏对宗室的防范十分严厉,不仅没有任何实权,还要受到监视,几无异于困徒。

所以到司马懿父子政变之时,根本没有哪一个宗室有力量来拱卫王室,保住曹氏政权。

四、曹氏势力中人才凋零。

曹丕、曹睿寿命都不长,曹睿死后,后继者年幼,根本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完全需要大臣来辅政,这就容易导致大权旁落。

同时,原本追随曹操的曹仁、曹洪、夏侯惇兄弟等,也都是百战名将,人中雄杰。

马背上的英雄官二代曹爽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马背上的英雄官二代曹爽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马背上的英雄官二代曹爽为什么下场那么惨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乱世出豪杰,历史上从来不匮乏英雄的存在,但在三国鼎立时,却是盛产英雄的时代。

不光文臣,更多武将,基本上是到达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无以比拟的辉煌。

最著名的咱们今天暂且不论,我们今天来谈谈马背上的英雄,政治上的蠢材,三国曹爽。

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陌生的很,我也一样,三国中关于他的资料真心不多,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直到现在我才有一丝丝的勇气,终于提笔,生怕带入个人情感,将人物形象歪曲理解,下面且听我说说这个人。

他出生的背景是三国的魏国,他的父亲同曹丕是同辈的人物,他便是同曹丕之子曹睿同辈份的人物。

他性格如莽夫,容易激动,喜恶性于色,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有时又太过娇纵,放浪,希望人人听从于他,喜欢被表扬被奉承,讨厌批评。

他文功很差,诗词歌赋完全绝缘,但武功却不弱,也许是出生在武将世家,若纯论武力指数,在魏国中也能排上名号的,但行军打仗,靠得不光是孔武有力,更多的是兵法是布阵,是谋略,这点是曹爽最为欠缺的。

同样的也是政治上的不敏锐,甚至是愚蠢,导致了他最终被司马懿诛杀,可叹其父曹真的英明最终却毁于曹爽之手,并兼带着将魏国也拉入过去时。

曹爽伐蜀历史上魏国与蜀国的战役有很多次,著名的有诸葛亮当说客,联合蜀国和吴国,共同抵御着魏国的进攻,那便是史册上名流千古、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草船借箭。

最不有名的估计要数三国曹爽伐蜀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为何,曹爽伐蜀如此默默无名呢?没有排入历史文献中也就罢了,甚至很多人都压根没听过曹爽伐蜀国,统一问道,曹爽,何人也?他什么时候攻打国蜀国?为何要攻打蜀国?最后是赢了还是输了?先来说说,曹爽伐蜀的历史背景,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244年,这个年份如果你有熟读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就很能明白为什么曹爽伐蜀这么默默无名,因为当时诸葛亮已死去十年有余,更不谈蜀国主公早已换成扶不起的阿斗了,五虎将也早已风轻云淡,灰飞烟灭了。

缺少了灵魂人物的蜀国,只是一味的守着自己的老地,再也没有力量去肆意拓展自己的疆土了,这种条件下,曹爽攻蜀当然搬不上大台面了。

司马家族篡位时那么的不仁不义,最后被灭时也十分惨淡

司马家族篡位时那么的不仁不义,最后被灭时也十分惨淡

司马家族篡位时那么的不仁不义,最后被灭时也十分惨淡本文导读:曹澍为了瘫痪,司马懿不断派出老臣去说降。

乔姜吉甚至写信告诉曹霜:司马懿只要军权,不要命,司马懿誓要去洛水。

曹爽此时本来就有优势,毕竟皇帝在他手中,可以四处打电话来回厮杀。

然而,他并不是因为这些部长不断投降才这样做的,他觉得如果不相信司马懿,这些部长还是会相信他们的。

你不能来回摔打自己,但你可以回去并致富。

这些保证人基本上都是高度分量的,有一个字的人,不相信他们是谁的信仰呢?结果,司马懿格格不入,曹爽死后不久。

曹爽死不明白,万无一失的保修怎么没用?司马懿为何无耻,如此凶狠呢?然后淮南三个叛军,每次反对司马家。

后来皇帝司马师被废除,司马昭干脆杀了皇帝,陈大吐血因为这样的死亡,后来Ji康等文人不愿与司马家合作杀死,将无数次的列举。

可以说,司马家族的篡位者是完全背叛了盟国,哄人,格格不入,发誓放屁而又踏上盟友的脸。

金代开始的数字是:格格不入,搞个人破坏。

难怪司马懿自己的后代听到了皇帝的指导,说起司马家史的开始惭愧。

不要谈论正义,失调,卖盟友,消灭肉体,这么久?果然,不久,司马家族尝到了苦果。

司马家统治不久,就有了“八王乱”。

历经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最后八王七死,离开了东海最后一位国王司马to,毒害了金惠地。

另一个司马志是金万帝。

八王朝的骚乱在西晋时期损失了数十万人,许多城市遭到洗劫和烧毁。

大部分人最愤世嫉俗的是,王爷们都有武装少数民族参加这个混战,让中原成为湖南和鲜卑族的部落地区。

当这场战争接近尾声时,匈奴人刘远在公元304年正式称汉王为反王朝的旗帜。

又十二年后,洛阳和长安先后遭到匈奴人的攻击,金惠地被杀害,西晋被彻底摧毁。

作为西晋少数民族第一个中原政权,屈辱程度与“靖康耻”相当。

这样东晋被淘汰了,司马懿这个群体可以说是扎根了,而悲剧的程度和司马家族真正的篡夺不过是什么时候。

司马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整个标志确实是“耻辱”。

司马家族篡位时那么的不仁不义,最后被灭时也十分惨淡。

激将法案例

激将法案例

激将法案例1. 概述激将法是一种古代智囊策略,旨在通过挑拨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削弱敌对势力并获得战争胜利的目的。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激将法案例,探讨其原理、策略和效果。

2. 司马懿与曹爽之争2.1 背景在公元234年的三国时期,魏国相孙资逝世后,司马懿成为了新任相国。

然而,司马懿深知曹爽贤能过人,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地位。

因此,司马懿决定采取激将法来削弱曹爽的影响力。

2.2 实施司马懿首先故意泄漏了一些关于自己不满意曹爽的言论,希望引起曹爽的注意。

接着,他派遣心腹谴责曹爽抢夺权力的行为,并传播谣言称曹爽对皇帝有不轨之心。

2.3 效果这些行动成功地挑拨了皇后、太子和官员们对曹爽的猜疑之心。

曹爽因此被迫辞去职务,并最终被司马懿以叛国的罪名处死。

司马懿通过激将法成功地削弱了曹爽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3. 英勇辽阔套牢了智勇双全法3.1 背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诸葛亮善于运用激将法来瓦解敌对势力的团结。

然而,在反面教员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激将法被对手成功运用的案例。

3.2 实施北宋时期,契丹族是辽国的核心部族,对于北宋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当时,北宋政府设法挑起了契丹族内部的矛盾,以削弱其统一性。

他们利用契丹族内部的权力争斗,并通过经济手段引诱一些契丹族贵族背叛辽国。

3.3 效果这种激将法成功地在契丹国内制造了混乱和分裂,削弱了辽国的统一实力。

最终,北宋政府取得了对辽国的胜利,并且辽国内部的混乱也导致了辽国的解体。

4. 林肯的合纵连横4.1 背景在美国内战期间,北方联邦政府和南方邦联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敌对。

林肯总统决定采取激将法来削弱南方邦联的团结,并加强北方联邦的力量。

4.2 实施林肯总统利用北方联邦政府与南方邦联内部不同州政府的分歧,制定了一系列策略。

他采取了合纵连横的手段,通过和不同州政府单独达成协议,削弱了南方邦联的统一性。

4.3 效果这种激将法最终导致南方邦联内部联盟的瓦解,并加强了北方联邦政府的力量。

历史趣谈曹爽为什么被夺兵权?曹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趣谈曹爽为什么被夺兵权?曹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爽为什么被夺兵权?曹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导语:三国时期权臣曹真之子,自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即位后,他与曹叡关系非常好,也因此受到重用,加官进爵封赏不断,从散骑侍郎到武卫将军,节节...
三国时期权臣曹真之子,自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即位后,他与曹叡关系非常好,也因此受到重用,加官进爵封赏不断,从散骑侍郎到武卫将军,节节高升。

从一开始手握兵权,把持朝政到后来兵权被夺这期间他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被夺取兵权,最后惨遭灭族之灾,又是为什么?
曹爽为什么被夺兵权
司马懿趁曹爽拜祭之机,在朝中发生政变,最后夺取了曹爽的兵权,并且株连了曹爽一家,曹爽一家惨遭灭族之灾。

曹爽的兵权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司马懿夺取?
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第一,曹爽虽然出身名门,但是他的声誉影响力并不好,是个纨绔子弟,而司马懿作为经历过四朝更换的大臣,不论是从能力还是威望上都比曹爽占有优势。

第二,魏明帝时期的曹魏政治风气便已经不对,铺张浪费,大兴土木,曹爽是属于奢侈派不得民心,而司马懿扮演的就是反对这种奢靡之风的角色,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第三,曹爽本人缺乏谋略,司马懿装病他没看出来,出去祭祀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不听取他人意见觉得宫内并不会出事。

第四,也是最愚蠢的,曹爽竟然相信只要交出兵权司马懿就不会杀他,不懂政治上的谋略手段。

曹爽是怎么死的
曹爽,是三国时期大司马曹真的儿子,曹操的侄孙,出身名门,跟大多数贵公子一样,喜欢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玩世不恭日子过得非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权臣斗:曹爽在与司马懿两派夺权中为何败下阵

导语:在中国传统的和与三国有关的戏剧中,司马懿一直以狡猾阴毒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出身于诗书世家。

而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
在中国传统的和与三国有关的戏剧中,司马懿一直以狡猾阴毒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出身于诗书世家。

而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曹爽,他虽为曹操的侄孙,属于皇室贵族,但也有着尽心辅政、改革政治的决心,并非一味纨绔。

那么,这两个辅政大臣是如何合作的?他们后来为何因小隙而起大怨?司马懿又是如何韬光养晦的?
受诏托孤
曹丕驾崩之前,选了两名大臣来辅佐八岁就继位的曹芳,这两名大臣便是曹爽与司马懿。

曹丕的本意是希望两个人能像上古先贤一般尽心辅政,令其想不到的是两人最终竟兵刃相加,水火不容。

1.无权的太傅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情加重,驾崩之前将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诏命二人一起辅助年仅八岁的少帝。

那么,曹睿为何将辅政重任交给了和皇室没有血缘关系的司马懿呢?
原来,司马懿出身于诗书世家,“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于乱世中的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丞相之后,依靠强制手段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司马懿就职后,曹操让他和太子互相往来。

司马懿后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官职。

他在曹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