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5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定稿)

合集下载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分析其关系。

(3)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观察结果,阐述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并加以解释。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小组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例如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

小学科学教案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案时间:45分钟年级:小学科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定义;2. 掌握物质的三个性质:形状、颜色和质地;3. 了解物质的变化和分类。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和讨论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兴趣。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具有不同形状、颜色和质地的物质,如一些水果、石头、沙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讲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定义进行思考,然后给出简明扼要的定义:“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是可以看到、摸到和称量的东西”。

2. 介绍物质的三个性质:a. 形状:物质的外部轮廓,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b. 颜色:物质的外观特征,可以是红色、蓝色等。

c. 质地:物质的表面结构或触感,可以是光滑、粗糙等。

3. 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形状、颜色和质地的物质,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性质进行分类。

三、实验活动(20分钟)1. 实验1:物质的颜色对比a. 准备红色、黄色和蓝色的食用颜料。

b. 将每种颜料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c. 让学生观察、比较并描绘每种颜料的颜色。

2. 实验2:物质的形状对比a. 准备不同形状的卡片、塑料纸和玻璃纸等材料。

b. 让学生触摸、摸索并描述这些物质的形状。

3. 实验3:物质的质地对比a. 准备一些光滑的石头、毛刷和粗糙的木块等材料。

b. 让学生用手触摸这些物质,并描绘它们的质地。

四、总结归纳(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回顾物质的定义和三个性质,强调物质的变化是由性质的改变所引起的。

五、拓展延伸(5分钟)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并分析它们的性质和变化。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找出五种不同的物质,将它们的性质和变化分别记录下来。

评估标准:1. 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物质的定义和三个性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

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再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3] 演示[实验1—4]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中学科学教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中学科学教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中学科学教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中学科学教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导引本节课主要介绍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明确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引入1.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在受热、溶解、与酸碱反应等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2. 实验材料:锌粉、铁粉、铜石、硫粉、氯化银片、铜片、盐酸、氢氧化钠、酒精灯。

3. 实验过程:a) 实验一:观察金属与酸反应- 将锌粉放入盛有少量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 将铁粉放入盛有少量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 将铜片放入盛有少量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b) 实验二:观察物质的溶解特性- 将氯化银片放入一杯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c) 实验三:观察物质受热的变化- 将硫粉平铺在硬纸板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并记录。

三、学习与思考1. 学生观察现象与记录数据。

2. 学生分析不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所受条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学生实践1.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其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整理数据。

五、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特点,提出相关问题。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出物质性质变化的规律。

六、展示与评价1.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实验成果。

2. 教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观察酸碱中和反应及日常物质的变化。

2. 提出相关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八、课堂延伸1. 针对某些物质的特殊变化现象进行拓展讨论,例如物质的燃烧。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九、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加深了对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理解。

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物质世界提供了基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

2. 教学难点:物质性质的分析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利用实验、案例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和仪器。

2. 收集有关物质变化的案例。

3. 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思考。

2. 讲解概念: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变化类型: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

4. 实例分析:呈现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物质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运用物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定期组织测试,检测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深入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奥秘。

八、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和同行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2.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特点和区别。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事物的变化和性质。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特点和区别。

3.判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4.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事物的变化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开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老师可以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观察产生的气泡并闻到气味,然后问学生这个实验中有没有发生物质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

2.理论讲解a.物质的变化:物质在经历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过程之后,形成了不同的物质,这个过程叫做物质的变化。

b.物质的性质:物质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叫做物质的性质。

c.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旧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的过程叫做物质的化学变化。

d.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在不改变其物质组成的情况下,发生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改变的过程叫做物质的物理变化。

e.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改变了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物理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但没有改变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不能通过逆过程恢复到原来的物质,而物理变化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逆过程恢复到原来的物质。

3.实验观察分析几个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是否发生了物质的变化。

比如:蜡烛燃烧、纸张燃烧、钢丝加热弯曲等。

4.方法总结总结判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方法:-观察是否产生气味、气泡、颜色或光线的变化。

-检测物质的温度、密度、电导率等物理性质的变化。

-通过化学反应来验证物质的性质。

-尝试还原物质到其原始状态,看是否变化。

5.拓展应用通过例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判断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回答问题。

比如: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学生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还原物质如何得到原始物质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颜色、形态、气味、溶解性等性质;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物质的燃烧和溶解等变化。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并能够正确区分物质的颜色、形态、气味、溶解性等;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变化,并能够正确区分物质的燃烧和溶解等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颜色、形态、气味、溶解性等性质的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燃烧和溶解等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实验药品、教学投影仪。

2. 教学材料: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相关知识讲义、物质性质和变化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纸。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利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比如红色的苹果、蓝色的蓝天、香蕉的气味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性质,并让他们描述这些物质的颜色、形态、气味等。

Step 2 学习物质的性质1. 给学生分发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相关知识讲义。

2. 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性质有哪些,如颜色、形态、气味、溶解性等。

3. 教师可以适时展示一些物质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3 学习物质的变化1. 给学生分发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相关知识讲义。

2. 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物质的变化,以及物质的变化有哪些,如燃烧和溶解等。

3. 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燃烧和溶解等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4 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2.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的提示,进行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

3. 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变化及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

3. 能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概念介绍a. 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发生改变。

b. 化学反应的标志:气体的生成、颜色的变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沉淀的生成等。

2.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a.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b. 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c.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3. 实验探究a. 实验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酸和碱反应的变化现象。

- 实验步骤:将酸和碱混合,用酸碱指示剂检测酸碱中和的现象。

- 实验结果:观察到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的现象。

b. 实验2:金属与酸的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变化现象。

- 实验步骤:将不同金属片与酸接触,观察反应过程。

- 实验结果:观察到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溶液颜色变化等现象。

c. 实验3:物质的燃烧- 实验目的:观察物质燃烧的变化现象。

- 实验步骤:将不同物质进行燃烧实验。

- 实验结果:观察到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烟雾、灰烬等现象。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变化概念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图表、实物等形式进行讲解。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及其性质。

4. 总结归纳: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归纳物质的变化规律和性质。

5. 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酸碱指示剂、试管、燃烧装置等。

2. 图表、实物等辅助教具。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2. 学习掌握物质变化的方式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3. 掌握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二、物质变化的方式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 化学变化的特征三、物质的基本性质1. 颜色、气味、味道2. 密度3. 相对原子质量和分子量4. 熔点和沸点5. 可溶性6. 酸碱性四、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关系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重点:1. 掌握物质变化的方式;2. 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关系;2. 掌握物质变化方式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老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常见物质如水、氧气、氢气、盐酸和重铁等,并辅以图片等进行展示。

老师可以请学生猜猜这些物质的性质,并引导学生提问。

二、基本概念讲解老师通过PPT和黑板画图的形式,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进行讲解。

三、物质变化的方式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老师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观察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化学变化的特征老师详细介绍化学反应的特点,例如放热、放光、气体生成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四、物质的基本性质1. 颜色、气味、味道老师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让学生观察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学会用感官观察物质并获得信息。

2. 密度老师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密度,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 相对原子质量和分子量老师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分子量的计算方法。

4. 熔点和沸点老师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物质熔点和沸点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5. 可溶性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可溶性,学会科学地使用溶液。

6. 酸碱性老师可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酸碱性质,学会酸碱性实验。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准备第二章:物质的变化2.1 教学目标2.2 教学内容2.3 教学方法2.4 教学准备2.5 教学过程第三章:化学反应的类型3.1 教学目标3.2 教学内容3.3 教学方法3.4 教学准备3.5 教学过程第四章:物质的性质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4.3 教学方法4.5 教学过程第五章:实验操作技能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准备5.5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第六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6.1 教学目标6.2 教学内容6.3 教学方法6.4 教学准备6.5 教学过程第七章:物质的分类7.1 教学目标7.2 教学内容7.4 教学准备7.5 教学过程第八章:物质的溶解性8.1 教学目标8.2 教学内容8.3 教学方法8.4 教学准备8.5 教学过程第九章:物质的吸附性9.1 教学目标9.2 教学内容9.3 教学方法9.4 教学准备9.5 教学过程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10.2 教学内容10.3 教学方法10.4 教学准备10.5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完整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完整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完整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观察和猜测,然后共同总结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

讲解】老师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实验1-3铁丝的加热
将细铁丝加热,观察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是属于什么变化?
待同学们回答完后我总结:现象是细铁丝加热后发生形变,这是属于物理变化。

学生实验】实验1-4铜与硝酸的反应
将铜粉与硝酸混合,观察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是属于什么变化?
待同学们回答完后我总结:现象是铜粉与硝酸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属于化学变化。

总结】老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

根据我们刚刚研究的内容,物质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分支。

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它们的联系在于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在研究物理性质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锻炼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物理性质包括常见的物理性质等。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特征、区别和联系。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作用。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变化的观念,认识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同时理解变化中的平衡和稳定性。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建立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前解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性质的分类还需要系统学习。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4.能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和药品,如蜡烛、镁条、稀盐酸、石灰石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成水、铁生锈、木材燃烧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很多变化,你们能说说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首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物理变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玻璃破碎等。

讲解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性质。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物质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教学新课: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 讲解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性质的变化。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相关拓展训练。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能力。

3. 评价学生对物质性质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酸、碱、盐等常见化学试剂。

3. 教学课件:包含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八、教学环境:1. 实验室环境:安全、整洁、有序。

2. 教学场所:教室或实验室。

九、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奥秘。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反思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反思教学效果,寻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途径。

十一、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提供详细的知识点和练习题。

2.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文章和实验案例。

3. 教学软件:使用多媒体软件和互动平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2. 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验证物质的变化和性质;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能观察到哪些物质的变化?”2.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有哪些分类。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通过导入讨论,引出物质的变化的分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三、实验观察(20分钟)1. 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2. 实验一:两种相同的金属丝分别悬挂在玻璃瓶的两个开口上,其中一根金属丝加热,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3. 实验二:将一些铁粉和硫黄粉混合,并用火炉加热,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讨论总结(10分钟)1. 结合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变化的特征和分类;2.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是如何产生新的物质。

五、性质分类(15分钟)1. 引入物质的性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2. 介绍物质的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六、小结(5分钟)1. 总结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2. 总结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讨论、实验观察和分类讲解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在讨论总结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名师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名师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规律。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和预测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规律。

2.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规律。

2.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他们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通过实例解释物质的三态转化规律,如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熔化、液态与气态之间的沸腾等。

•解释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对比两者的特点。

3. 实验探究(25分钟)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例如: - 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并解释为化学变化。

- 将冰块放在室温下观察其变化,解释为物理变化。

4. 概念讲解(15分钟)对刚才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概念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本质,并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 深化拓展(15分钟)对其他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讨论和深化拓展,例如: - 铁锈和金属腐蚀现象的解释。

-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6. 进展巩固(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或者完成一些小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7.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或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

2.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3.完成课堂上布置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操作,并帮助他们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其中,实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亮点,能够直观地展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5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优化题组训练
考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1.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B.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
2. (2014·益阳)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变化是( )
A.水沸腾B.瓷碗破碎C.石蜡熔化D.动植物呼吸
3. (2014·德州)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4.(2014•滨州)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考点2 微观角度考查化学反应的本质
5. 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它们组成的分子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反应。

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
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D.反应中分子破裂变成原子,原子重组形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
6.(2014•聊城)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

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和原子的种类均没有改变
考点3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7. (2014·江西)下列物质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硬度大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氧化性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能与水反应
D.活性炭用于净水——常温下稳定
8.(2014·重庆市A)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来源:学,科,网Z,X,X,K]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B.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9.(2014·白银)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A.用稀硫酸除去铁锈B.用氢气作燃料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用干冰人工降雨
10.(2014·哈尔滨)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以下是生产、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用途:
①铜制成导线②氢氧化钠去除油污③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④金刚石用于裁玻璃⑤石墨可制铅笔芯⑥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请你从用途中体现出的主要性质角度,将上述用途平均分为两类:
其中一类的分类标准是(1)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事例为(2)__________(填序号)。

11.(2014·泰安)2014年4月2日~4日发生了清华学生PX词条“保卫战”,最终在百
度百科上锁定“PX”为“低毒化合物”的准确描述,向国人揭示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
度。

PX是“对二甲苯”,其组成和结构如右图所示,相关性质如下:
①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②熔点13.2℃、沸点138.5℃
③密度0.86g/cm3④可燃⑤有挥发性,但比汽油低[来源:学,科,网]
⑥遇火可爆炸,但爆炸性比汽油低⑦低毒,毒性与汽油相当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属于PX物理性质的是(填数字序号);
(2)试写出P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PX的性质,从防止环境污染和安全的角度,应如何保存和储运PX?。

考点4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
12.淀粉酶可以将人体不能直接吸收的淀粉(高分子)转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下图是淀粉酶对淀粉作用过程的示意图。

对该过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淀粉酶起催化作用B.淀粉酶可以催化一切的化学反应
C.是化学变化D.淀粉酶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质量都没有改变
【感悟广东中考】
1.(2014年)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铁矿炼铁B.干冰制冷 C. 海水晒盐D.风能发电
2.(2013年)下列民间制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佛山剪纸B.潮州木雕C.信宜竹编D.客家米酒
3.(2013年)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用活性炭检验软、硬水B.用食醋除铁锈
C.用小苏打片治疗胃酸过多D.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4.(2012年)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煤油作燃料B.石墨作铅笔芯C.铝作导线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5.(2011年)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轮胎爆炸B.试管破碎
C.蜡烛燃烧D.海水晒盐
6.(2014年)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请回答:反应前后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