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施杞

合集下载

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记著名骨伤科专家施杞教授

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记著名骨伤科专家施杞教授

年 毕 业 留 校 从 事 中 医 骨 伤 科 临

维普资讯





… … ~ … … …
属 龙华 医 院成立 了 “ 海 市 中 上
医 颈 椎 病 专 科 中 心 ” 并 任 主 , 任。
学 基 金 、国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及 上 海 市 等重 大 科 研 项 目 1 5项
位 、 儿麻痹 瘟蓄 小 骨质增 生、 骨 质疏松 的治疗 上 多有 见树 。独
创 “ 氏养 生保健 功 ” “ 氏三 施 、施 步九 法”治疗 颈腰椎 病 ,“ 、 摸 整 、 、 、 、 六 法治疗 骨 稳 运 治 调 折 , 一 清二 巧 三稳定 治疗脱 “ 位 等 ,尤 在 颈 椎病 的 防 治 上 成 绩显著 。近期 ,经过 激烈 竞争 被批 准 ,在上海 中医药 大学 附
年从 上海 中医药 大学校 长的 领
导 岗位 上退 下后 ,更 挹糟为投
人 封 了临 床 ,把时 间献 培 了病 人 。 中医骨伤科领 域 , 在 还在不 断 开拓 , 不断进 取 。 ( 辑 李 国坤 J 鳊
学 等 客座教 授 。施 老 不仅桃 李 满 天 下 ,科 研 上 亦 是 硕 果 累
并 建 立 了 诸 多 骨 伤 动 物 病 理 模 型 。 如 “ 性 硬 脑 膜 下 血 肿 慢
模 型 ” 老 年 骨 折 模 型 、“ 、“ 痹 证 病 理 模 型 ” 痹 证 型 颈 椎 病 、“ 模 型 ” 力 学失衡 型颈椎 病模 、“
领导 岗位 上 , 以 “ 亦 有样 子 , 不 要有架 子 ;有 心思 ,不要 有心
床。 先后拜 全 国著 名 中医学家 、 伤 科 大 师石 筱 山 及 石 幼 山 先 生 为师 , t 潜 , 2 钻研 , 得教诲 , 深 为 石 氏伤科传 人 。 施 先 生 酷 爱 中 医 ,但 又尊

施杞:养护筋骨在平时

施杞:养护筋骨在平时

施杞:养护筋骨在平时诊室里,国医大师施杞正在教患者练习养生功,运气完毕,一声气力雄浑的长啸响彻诊间。

这啸声,这精气神,这身姿,无不体现出施杞多年来的养生成果。

他致力于中医骨伤科事业59年,针对老年人如何养护筋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1、起居有常,养身心都说“生命在于运动”,施杞提倡老年人生命在于“活动”。

他建议老年人根据自己情况适当运动,杜绝久坐,每天保证2~3次20分钟左右的活动。

对于老年人外出运动的时间,现在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在农村生活者可以晨练,居住在城市则不宜晨练,因为空气中有雾、露水裹挟着灰尘下降,不益于健康;而晚上锻炼,对老年人来说不安全,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所以老年人最好的锻炼时间是吃过午饭后。

”施杞认为,午时的阳气正好,适合锻炼,一天可以走2000~3000步。

天气好的时候,半小时至1小时的阳光照射就能基本上解决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

养生者,不伤身也。

养生贯穿人的一生,施杞总结为:少年重养,青年防伤,中年防邪,老年防衰。

青年时期要养身体、防损伤,比如运动员在青少年期间易造成筋骨损伤,普通人盲目健身会造成运动损伤,运动要有度,盲目追求某种效果恐得不偿失。

“中年防邪”说的是防风、寒、湿等外邪,提醒中年人正值拼搏时刻,不要疏于关照健康。

“老年防衰”则指生活习惯要顺应自然,衣食住行都要合理,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早在20世纪90年代,施杞就提出“慢性筋骨病”的概念,他认为,慢性筋骨病这一类病有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年龄相关性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筋骨衰老是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

因此,筋骨的养护与整体养生分不开。

养生中的“养”字,就是要注重全身的调理,“生”指的是一个生命过程,是做到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地为个体生命提供能量。

养生要注意衣食住行顺应四时、天人合一。

穿衣上,要做到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温凉搭配考虑好。

饮食上,施杞主张荤素搭配、不偏食,鱼、瘦肉、豆制品等蛋白质提供人体的基本能量,蔬菜则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均不可少。

著名中医学家施杞:不再轻信那些所谓的养生捷径

著名中医学家施杞:不再轻信那些所谓的养生捷径

著名中医学家施杞:不再轻信那些所谓的养生捷径
近年来,“养生热潮”一波接一波,“养生明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养生书籍占据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其中尤以“中医养生”最受瞩目。

随着“张悟本事件”的迷雾散去,一批所谓的养生专家、养生疗法纷纷受到质疑,进而有人对中医也提出了疑问:中医到底有没有用?中医是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学?
今年73岁的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施杞教授在接受《解放周末》专访时指出,那些打着中医旗号的所谓专家和秘籍,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

“养生乱象”下的一个当务之急,是要让人们认识中医的真相。

得知第二天记者要来采访,年逾古稀的施老连夜写下自己从医几十载的心里话。

曾担任过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他,虽然做过的报告、发表过的有关中医发展的文章不计其数,但他对接受这次采访依然格外认真。

聊起中医就激情四溢的施老,似乎忘却了自己的年龄……
对话
“张悟本事件”不是中医的错,但它映射出中医发展中面临的尴尬和困惑。

“把一些常识包装成‘包治百病’的诳语,再把另一些常识颠覆成‘万万不可’的‘神话’,这种有悖科学精神的轻率言论,本质上是一种骗术。


“内行不说,外行乱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养生乱象’。

”解。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精)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精)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吴陈治立王拥军崔全起万超整理编者按: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

196 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

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

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

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

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

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

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杞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

施杞 用药特色

施杞 用药特色

施杞用药特色施杞用药特色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名医风采 > 施杞一、黄芪,当归:“黄芪与当归,有相须之理。

”黄芪大补肺脾之气,有固外之能;当归益血和营,是血家气药,以辛升运行为用,以温和辛润为功。

二味合之,便能阳生阴长,故调治外伤内损伤科疾病,无论气虚血亏,有无发热,多用归、芪相配。

其既能治瘀血而导致的致“吸收热”,也能治气虚发热;既能合川芎、赤芍等活血之药调治颅脑内外伤、截瘫等外伤性疾病,也能合人参、党参等补气之品,调治气不摄血之伤科杂病;既能合益中补气汤、肾气丸等调治骨质疏松症、急性骨萎缩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促进骨折愈合,也能配血府逐瘀汤、地黄饮子等调治脊椎病的痉证和痿证。

二、香附,郁金:施氏常以香附配郁金治胸痹,是因为郁金入血则散瘀,入气则疏肝,入心则开窍;香附为气病之总司,故两者相配,既取之郁金利血中之气,也取之香附行气中之血,两者合为收肝宽胸、活血行气,是解胸痹之佳乘之侣。

三、桔梗,枳壳:施氏利用两药一升一降之性,宣散胸中气滞,在治颈椎病束胸症及胸椎骨折或胸背挫伤、岔气等症中疗效奇佳。

这应了《赤水玄珠》中说的“枳壳得桔梗,能使胸中宽”。

王好古也曾这样评其配伍:“朱肱《活人书》言治痞,宣先用桔梗枳壳汤,……先之一字有谓也”。

四、黄连,肉桂:伤科杂病日久而见失寐者,多因心肾失交所致。

黄连入心,肉桂入肾,寒热相反。

《本草新编》曰:“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水火两交,而心肾不交矣。

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

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临床施氏常以连、桂合阿胶用,补养肾阴,消烦清心,交通心肾,故寐安神擞也。

五、杏仁,蔻仁,米仁:施氏调治伤科疾病,注重痰瘀兼顾。

常以杏仁、蔻仁、米仁相配合于活血之剂而用。

杏仁,辛开苦降,宣通肺气以利上焦;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浊,化湿健脾,以宣中焦;米仁,甘淡渗湿利水,以疏导下焦。

施杞教授膏方经验

施杞教授膏方经验
➢ 伴有口苦胁痛虚烦不眠,眩晕心悸,痰多泛恶呃逆,颈 项痠楚不舒等湿热内扰证者可合用温胆汤清胆化痰,理 气和胃
➢ 伴有头晕乏力、倦怠神疲等气血亏虚证者可合用益气聪 明汤益气养血,提升清阳
21
3、脊髓型颈椎病
➢ 当从“痉” 、“痿”论治,重点应观察患者肌张力的高 低和肌力的强弱
➢ 肌张力增高、肌力降低,从“痉”论治,主要由于恶血 留于肝经,气机受阻,肝气不舒所致,治以活血祛瘀, 疏肝通络,方用益元解痉煎(圣愈汤合复元活血汤)加 减
研究范围
8
膏膏方方概概述述
❐ 膏方,又称膏剂或膏滋药,是中医常用八种剂型——丸、 散、膏、丹、汤、酒、露、锭之一
❐ 膏方通常是指根据人体体质与证候,按照治病求本、辨证 施治的指导思想,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方,将药物加水 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入辅料收膏制成的内服中药制剂
9
膏膏方方概概述述
❐ 膏方是中医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中医的重要内涵, 体现了《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思 想和中医寓攻于补、攻补兼施的治疗特色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
施杞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 性筋骨病的临床经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11级博士:李晓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导 师:施 杞 教授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Institute of sp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 膏方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摄生防 衰等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0
膏方治疗慢性筋骨病的优势
具有补虚疗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服用携带方便,口感易于接受,深受病家的欢迎 在冬令进补之时,膏方治疗该病具有扶正祛邪、寓

施杞教授医案

施杞教授医案

施杞教授医案
患者李某,男,65岁,主诉腰背疼痛,症状已有3个月。


体发现腰部叩痛、搏动感,活动度受限,伴有明显背部僵硬感。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施杞教授为患者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建议患者进行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推荐患者进行理疗和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按摩、牵引等,以缓解疼痛和增加患者腰椎的灵活性。

2. 药物治疗:建议患者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物(NSAIDs),如
布洛芬、艾司唑仑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如果需要,可以考虑给予肌松药物,如甲氧氯普胺。

3. 持续康复锻炼: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推荐患者进行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运动,如伸展、弯曲和旋转等,以帮助恢复患者正常的腰椎功能。

4. 外科手术治疗:如果经过保守治疗3-6个月后患者症状没有
明显改善,或者出现明显神经功能损害,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椎间盘切除术或椎间融合术等。

施杞教授对患者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指导,并强调了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患者按照教授的建议进行了治疗,并在随访期间逐渐缓解了腰背疼痛的症状。

施杞教授简介-上海中医药大学

施杞教授简介-上海中医药大学

施杞导师简介一、基本情况:施杞,男,70岁,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及上海市名中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脊柱病研究所、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导师,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原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批“中医骨伤名师”称号,并被文化部任命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会长、中华中医骨伤科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会长、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评审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咨询专家、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施杞教授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积极探究损伤的病因病机,传承石氏伤科气血理论,融汇各家学说,强调“扶正祛邪,调治结合,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在石氏伤科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内伤治疗原则;在坚持继承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慢性损伤修复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中医药防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提出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病发病力学基础的观点,先后建立了“脊柱痹证病理模型”、“脊柱力学失衡性颈椎病模型”、“脊髓型颈椎病模型”等,并通过病理解剖学研究,提出了“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论点,被国内同行认同。

先后主持召开了18次全国骨伤科学术交流会及10次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28篇,主编《骨伤科学》、《伤科集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实用中国养生全书》等专著26部。

施杞运用温经祛风散寒法治疗颈椎病经验

施杞运用温经祛风散寒法治疗颈椎病经验

施杞运用温经祛风散寒法治疗颈椎病经验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自然退行性变化过程中感受外邪或劳伤,导致颈部软组织和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加重退变,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神经根、脊髓、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

” 先生主张颈椎病应从痹论治,因为颈椎病除其内因正气不足、肝肾亏虚之外,外邪风寒湿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亦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故颈椎病临床多兼有风寒湿邪外袭症状。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如结,如裂。

”痹又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

《素问·痹论》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五体痹、五脏痹表现十分类似,颈椎病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按五体痹辨证论治,交感型、脊髓型按五脏痹辨治,可谓效如桴鼓。

在古代文献中相关论述亦是随处可见。

《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部,风寒外束,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故见颈背强几几。

又如清代的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宜风药散之。

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

”先生通过现代实验研究亦证实,不同强度风寒湿刺激家兔颈部,从形态学上观察到风寒湿刺激可以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机理是使颈椎间盘组织中胶原酶(MMP 1)、中性蛋白多糖酶(MMP 3)活性升高,从而导致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加速,颈椎间盘出现退变。

说明风寒湿邪可加重颈椎病生物力学失衡过程,促进颈椎间盘进一步退变[2]。

基于数据挖掘的施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施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施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椎骨和骼骨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变化,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脊柱和周围关节的疼痛、僵直和功能障碍。

目前,施杞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药。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规律以及施杞在治疗中的作用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大量的临床用药数据,探索施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诊疗方案。

一、施杞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作用施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具有滋阴补肾、养肝明目、抗氧化等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施杞被认为对慢性炎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被广泛应用。

实验研究表明,施杞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数据挖掘是一种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发现其中潜在的规律和关联性的技术。

在医疗领域,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从海量的医疗数据中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优化治疗方案。

我们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了大量的临床用药数据,探索了施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

通过对大量的临床用药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施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些用药规律。

首先是施杞的用药时间规律,我们发现,在治疗初期,患者往往需要较大剂量的施杞,以迅速控制炎症反应。

随着疗程的推移,剂量逐渐减少,维持疗效。

其次是施杞的配伍规律,我们发现施杞往往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以增强疗效。

我们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对施杞的用药规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用药决策,提高治疗效果。

四、未来展望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样本的规模,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合作,深入挖掘施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

我们希望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用药建议,为更多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施杞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施杞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施杞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杞教授创立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是专门针对颈腰椎疾病的一种保健体操。

该体操具体操作如下:准备动作: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全身尽量放松,均匀呼吸。

洗脸:双手掌心贴于鼻两侧,由下向上,由内向外,环绕整个前面至耳旁,按摩12次。

梳头:双手指稍稍弯曲,指尖用力由前向后梳头。

从额顶部向后到枕部。

从两侧向后脑部。

沿耳廓上方梳理到颈项部,各3次。

揉耳:挤压揉按牵拉对耳轮的上、中、下部各12次。

搓颈:先用左手掌心搓头枕部,再搓顶部,最后是大椎部,各12次,然后换右手再各做12次。

松颈:按以下顺序旋转颈部,抬头-还原-低头,左转-还原-右转,左后上方-还原-右前下方,右后上方-还原-左前下方,上述动作形似“米”字”。

按腰:双脚自然分开,站直,双手掌心贴于腰部,先从里向外绕肾俞穴按摩12次,再由外向里按摩12次。

转腰:双手叉腰,顺时针方向旋转腰背12圈,再逆时针方向旋转12次。

磨膝:双腿并拢,略弯曲,双手掌按双膝上,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膝部绕圈转动各12次。

蹲髋:两脚自然分开,膝关节稍屈曲,手心相对,意念中两手心有气感,缓慢蹲下起立各12次。

摩三焦:左手掌心压于右手背上,顺时针方向按摩胸部、上腹部(胃脘部)、下腹部(脐下)各12次。

吐故纳新:双脚自然分开,双手掌心向下,缓慢抬起到超过头部的高度,同时吸气,再内收双肘,带到手部靠近双肩,意念中引气向上到头顶后再沿颈椎、胸椎到丹田(脐部),双手掌向前推(配合呼气),推到1/3处时,猛然吼一声(双手配合用力前推,肘部伸直)以达到排气作用,重复6次。

调理四肢:左手拍右臂,由上臂向下至手部,做到前、中、后三个方向各3次,再换右手拍左臂各3次,然后左手掌拍右肩,再右手背拍左肩,同时左手背拍右腰部,各3次,最后原地踏步,尽量抬高膝部,屈曲髋部,上肢顺势前后协调摆动,共12次。

在体操中,开始部分的洗面,梳头,揉耳等功法是中医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施杞教授医案

施杞教授医案

施杞教授医案
摘要:
一、施杞教授简介
二、施杞教授的医学成就
三、施杞教授的医案分析
四、施杞教授的学术思想与影响
五、结论
正文:
施杞教授,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学成就方面,施杞教授擅长治疗内科、外科、儿科等多种疾病,尤其在治疗肝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的治疗方法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调整全身机能,使人体恢复平衡。

在医案分析方面,施杞教授曾成功治疗一例严重肝硬化患者。

患者初诊时,肝功能严重损害,病情危重。

施杞教授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以养肝、健脾、活血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病情稳定。

施杞教授的学术思想深受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他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应从整体出发,调整全身机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此外,施杞教授还主张中西医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促进医学的发展。

总之,施杞教授在中医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医案分析和学术思想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海名中医施杞简介

上海名中医施杞简介

上海名中医施杞简介
上海名中医施杞简介
施杞,中华医学大师、中国中医药博物馆荣誉馆员。

施杞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3岁丧父,10岁时正式拜入中国名医江木芳先生门下学医。

进门第一天,江木芳就让他学会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并且从小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研究中去。

施杞现在是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海淀区人民政府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名医风行工程特聘名医和浙江省人才拔尖计划专家等等。

施杞对中医药的研究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探索相当深入。

她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运气不足病”等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遗产了传统经典中医的精华,摸索研究出新的诊治方法,在治疗感冒、鼻炎、咳嗽、胃痛、心悸、失眠等多种疾病方面取得了骄人成果。

而且施杞在研究诊断以及医治冷链物流行业上也作出了不少的研究。

施杞曾经八年时间研究并开出了200个方子,她的学生和患者们口口相传,自然被世人奉为医学界的泰斗。

更值得一提的是,施杞对于医学教育的关注与实践也是非常得到肯定的。

她曾经免费多次在上海市的社区医院、居民委员会、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公益性眼、耳病体检等义诊活动,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并提供相应
的治疗建议。

她进行了100多场音乐会,邀请简洁名流,唱歌、演奏,为不少病患送去了舒心的快感,也招揽了相当多的关注和支持。

施杞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医史上的较为优秀之一,而她也深得了无数人的崇敬。

她简单而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患者时的耐心和热情,使得她成为了数百万病患心目中的医学圣人。

名老中医施杞学术思想(精)

名老中医施杞学术思想(精)

施杞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吴陈治立王拥军崔全起万超整理编者按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

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

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

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

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

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 的学术主张。

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

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杞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中共党员。

施杞教授医案

施杞教授医案

施杞教授医案引言施杞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和中医药专家,他以其独特的医术和卓越的治疗效果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长期临床实践中,他积累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记录了他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经验。

本文将介绍施杞教授医案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展示他的医术之精湛和疗效之显著。

施杞教授医案一:痛风患者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关节肿痛,尤其是大脚趾关节。

疼痛发作时,患者常感到剧烈的疼痛和红肿。

患者曾多次就医,但效果不佳。

施杞教授根据病情分析,认为该患者属于痛风。

他首先采用中药治疗,主要方剂包括桂枝去芍药汤和猪苓汤。

这些方剂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热气,缓解关节疼痛和红肿。

此外,施杞教授还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他选择了足三里、阳陵泉和曲池等穴位来缓解疼痛和改善血液循环。

经过数次治疗,患者的痛风症状明显减轻,关节疼痛和红肿也得到了缓解。

施杞教授医案二:失眠患者女性,35岁,多年来一直饱受失眠之苦。

她每晚入睡困难,睡眠质量较差,经常醒来。

这导致她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施杞教授首先进行详细的问诊和观察,发现患者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和焦虑症状。

他认为患者的失眠与情绪紧张和不安有关。

因此,他决定采用中药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施杞教授开出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逍遥散等中药方剂,以调整患者的情绪和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他还建议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冥想,以缓解焦虑和压力。

经过几周的治疗,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困难和频繁醒来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她的白天精力恢复,注意力也得到了提高。

施杞教授医案三:慢性胃炎患者男性,50岁,长期患有慢性胃炎。

他主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多次就医后,他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施杞教授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问诊,发现该患者的胃炎与脾胃虚弱有关。

因此,他决定采用中药调理和饮食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施杞教授开出了六君子汤和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以补益脾胃和改善消化功能。

他还建议患者注意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施杞教授医案

施杞教授医案

施杞教授医案
摘要:
1.案例背景
2.患者信息
3.病症诊断
4.治疗过程
5.术后情况
6.反思与总结
正文:
1.案例背景
施杞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在业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介绍一例施杞教授治疗的医案,以展示其诊疗水平和中医的魅力。

2.患者信息
患者邵,男性,10 岁。

他于1994 年12 月24 日初诊,主诉右髋疼痛、行走困难、跛行一年。

3.病症诊断
患者在1993 年12 月开始感到右髋疼痛,并逐渐加重。

同年12 月底,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X 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被诊断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治疗过程
患者被诊断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立即接受了减压术治疗。

术后疼痛略有缓解,但三个月后,疼痛又逐渐加重。

一月前,患者再度接受X 摄片及
同位素扫描检查,证实右股骨头仍处于缺血坏死状态。

5.术后情况
患者术后胃纳不适,便秘2-3 日一行。

行走困难,呈跛行。

6.反思与总结
此医案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虽然患者在接受减压术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病情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这提示我们在治疗此类病症时,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名中医施杞:“顺其自然”放首位

名中医施杞:“顺其自然”放首位

名中医施杞:“顺其自然”放首位作者:王明洪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0年第08期原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校长施杞如今已是83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每周仍坚持门诊一次。

施老师从名医石筱山、石幼山先生,为石氏伤科传人,在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及伤科内伤病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他的高寿也和他的淡泊仁厚、勤于动脑有很大关系。

施老对名利十分淡泊,他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期间,曾告诫自己这“当领导的”要有“三要三不要”:要有样子不要有架子,要有主见不要有主观,要有心事不要有心计。

1998年,他从校长行政岗位上离任,谢绝了香港大学和新加坡中医学院的高薪聘请,回到了自己曾就职20年的龙华医院,要了一间办公室,买了一架显微镜,带着两个研究生,开始攀登自己医学事业上的第二座高峰。

有记者在采访施老时提到某些人对养生急功近利,助长了“养生乱象”的不正常现象,施老认为:这种心态首先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包含了对传统中医的信任。

但真正的医者绝不会利用老百姓的这种需求和信任,打着“中医大旗”夸大常识或否定常识,炮制耸人听闻的“养生”观点。

施老说:“中医历来讲‘医为仁术’,当年我在瑞金医院进修时,骨科大师叶衍庆教授讲,骨科医生应该比其他医生能更好地服务他人。

当你在路上行走时,看到有人行动不便,就应该主动关心他,也许能帮助减轻他的病痛或者设法治愈。

所以,医生不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让患者享受人生的幸福。

”一天,施老在下班后乘车回家,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右手腕呈90度屈曲畸形,无法自由活动。

他上前询问,得知她患的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找过两个医院都未能受理。

“其实这并不复杂,只要做一个平衡手术,将一侧的肌腱延长就行了。

当时我就说,如果你信得过我,就来找我。

结果,姑娘果然来了,我为她做了手术,又教她用中医导引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很成功,姑娘的手完全恢复了正常功能。

”20世纪70年代,施老在贵州普安县医疗队时,遇见一位妇女因大出血而生命垂危。

施杞用膏方治慢性筋骨病经验(上)

施杞用膏方治慢性筋骨病经验(上)

施杞用膏方治慢性筋骨病经验(上)施杞用膏方治慢性筋骨病经验(上)李晓锋王拥军叶秀兰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人物链接施杞,男,汉族,1937年生于江苏东台市。

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传承人。

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施杞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骨伤科学家,早年师从沪上骨伤科名家石筱山、石幼山先生,在近五十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中,致力于慢性筋骨病的诊疗以及基础研究,提倡“一体两翼”的中医骨伤科学术发展战略。

先生汇全国和沪上骨伤科名家之所长,结合石氏伤科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对慢性筋骨病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诊疗方案。

在冬令进补之时,倡导运用膏方治疗慢性筋骨病。

膏方治疗慢性筋骨病的学术思想证病结合主副相参骨伤科膏方门诊就诊患者大多属老年人,往往症状较多、病情繁杂、病程较长,应全面把握患者虚实状态。

主张辨证与辨病、辨型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与基础实验、现代诊察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多数患者往往不是单纯患有慢性筋骨病,常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应首先明确主病、主证,确定主方,其次还应兼顾合并其他的病、证,做到全面把握,证病结合、主副相参,谨守病机、有的放矢。

气血为纲标本兼顾“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慢性筋骨病皆因气血亏虚,外邪乘虚而入,痰瘀内生,致经脉闭阻,脏腑失调而作。

防治慢性筋骨病应以扶正祛邪为大法,既要调和气血以固本(倡导应用吴谦《医宗金鉴》圣愈汤作为治疗的基础方,贯穿始终);又要祛风除湿、化痰通络以治标,从而达到标本兼顾,常用秦艽、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牛蒡子、僵蚕、半夏之品随证加减。

整体调摄重在肝脾肾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施杞导师简介

施杞导师简介

施杞导师简介一、基本情况:施杞,男,70岁,上海中医药大学一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全国及上海市名中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脊柱病研究所、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导师,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原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会长、中华中医骨伤科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会长、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评审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咨询专家、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持召开了18次全国骨伤科学术交流会及10次国际学术会议。

施杞教授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积极探究损伤的病因病机,传承石氏伤科气血理论,融汇各家学说,强调“扶正祛邪,调治结合,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在石氏伤科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内伤治疗原则;在坚持继承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慢性损伤修复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中医药防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提出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病发病力学基础的观点,先后建立了“痹证病理模型”、“力学失衡性颈椎病模型”、“脊髓型颈椎病模型”等,并通过病理解剖学研究,提出了“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论点,被国内同行认同。

先后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骨伤科学》、《伤科集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实用中国养生全书》等专著26部。

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5年制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的主审和7年制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的主编。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30余项,并获国家教育部直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2006),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1、2006),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3)、中华医学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2)等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奖12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诊:1995年2月20日。右髋疼痛减轻,胃舒纳佳,大便通畅,日行一次,苔薄脉细,仍拟益气养血调中,补肝益肾养血。
处方:炙黄芪15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9g 汉防己12g 补骨脂12g 生地、熟地(各)9g 香谷芽9g 炙甘草5g。
以该方加减药味调摄一年后。再诊于1996年2月5日:复片示右股骨头缺血状态改变。故再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调中益气、补益肝肾。
辨证:气滞血瘀、痰湿同结,生风化热,炽伤元阴而致肝肾亏虚。
治则: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健脾化湿,补益肝肾。
处方:炙黄芪30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杜红花9g 姜半夏9g 广陈皮5g 佛手片5g 生米仁12g 川牛膝9g 肉苁蓉12g 大蜈蚣2条 骨碎补12g 鸡血藤12g 汉防己12g 炙甘草5g 大红枣6只。处28剂,每日1剂。
方解:黄芪补脾胃之气;当归、川芎、熟地取四物之意养血活血;附子扶阳引虚火归原,配鹿角、熟地、白芍,养肝肾调冲任;桂枝和营卫;柴胡疏肝;黄芩清上焦痰火;汉防己利水止痛;葶苈子、大枣泻肺而通调水道;川大黄荡涤畅中,推陈致新;川牛膝引药下行;甘草和中。诸药相配,共奏调气和营,活血通髓之功。
二、地黄饮子加减方:
方解:方中以熟地、肉苁蓉,山萸肉,巴戟天、附子益元固肾;五味子、天冬麦冬、生地、石斛滋阴敛液;石菖蒲、远志清窍化痰;五味子、远志、茯苓安神匡扶;黄芪、当归、桂枝益气活血,和营通络,共奏益气养阴,补益肝肾之功。
三、血府逐瘀汤加减方:
软柴胡9g 全当归9g 单桃仁9g 藏红花9g 川牛膝9g 玉桔梗9克 炒枳壳9g 炒黄芩9g 潞党参12g 紫丹参12g 大生地12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赤芍、白芍(各)12g 猪苓、茯苓(各)9g 生川大黄6g 炙甘草5g。
一、 调气通髓汤:
炙黄芪30g 当归12g 川芎12g 白芍12g 熟地12g 桂枝9g 柴胡9g 黄芩9g 生川大黄9g 汉防己12g 葶苈子12g 大枣10枚、熟附子9g 鹿角片12克,川牛膝12g 炙甘草5g。
功效:调气和营,活血通髓。
主治:颈椎病,以脊髓型为主及MRI示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者。症见颈项强痛、肩背酸楚、久治不愈。面色少华,手足麻木,头晕泛恶,胸闷不舒,便秘不畅,数日一行,咽喉疼痛,口干少津,夜寐易醒,步履艰难乏力,苔薄白或薄腻少津,质紫或舌下静脉瘀血呈蚓状,体胖或有齿纹,脉细弦或弦滑。
辨证:早期痉证,晚期痿证(脊髓型颈椎病)
治则: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
处方:黄芪30g 川芎9g 白芍9g 白术9g 汉防己9g 米仁30g 制半夏9g 生甘草5g。(14剂)
二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再予益肾温经通络,处方如下:黄芪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9g 射干9g 生地熟地各18g 熟附片9g 补骨脂30g 巴戟天30g 汉防己9g 生甘草5g。用七周后,除Hoffman's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续按上法治疗3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97年6月10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检查示:C5、6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受压脊髓较治疗前变宽。
按: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为稚阳之体,易实易虚,若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髋关节受跌扑扭闪或活动过多,虚邪深入筋骨,寒凝于里,经脉受阻,而致气血凝滞,营卫不通,从而引起股骨头部失去正常的气血温煦和濡养。该病属中医“骨蚀”范畴。《灵枢·刺节真邪》中曰:“虚邪之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内伤骨为骨蚀”。故本案是由虚而致气滞血瘀、痰湿内结,郁久生风化热,耗伤元阴,加重肾亏之象。首诊时,施氏以黄芪、当归气血双补,当归、赤芍、红花、鸡血藤活血养血,陈皮、佛手行气消导,米仁、陈皮、半夏、佛手、白芍、甘草健中化痰利湿,牛膝、骨碎补、肉苁蓉、白芍补益肝肾,蜈蚣、鸡血藤祛风剔毒通络,甘草、大枣调中和诸药。施氏认为:该案中便秘,非腑实而致,而是肾虚阴亏液枯所为,故用肉苁蓉养阴增液,润肠通便。诸药共作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之功。待“标症”缓解,则以调本为主,用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补中益元,缓固功效,二年后,病儿逐渐康复而未遗留诸残之症。
案三、脊髓型颈椎病案
扬××,男,52岁。
初诊:1996年10月7日。主诉:双手麻木、握力弱,双下肢乏力3个月。加重1周。3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一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蹋棉花,二便正常。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7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n's征、双Babinski's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 (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96年10月10日颈椎MRI(GE,1.5T)报告:C5、6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苔薄,脉沉细
辨证:颅脑震挫,由外及内,气血凝滞,恶血瘀内,久郁伤气而致气虚血伤。
治则:益气行气,补血活血
处方:生黄芪120g 当归9g 赤芍9g 红花9g 地鳖虫9g 川芎9g 丹参40g。每日1剂,共服28剂。
用药一周后,症状即逐渐减轻,视乳头水肿开始消退,颅超中线波移位减少;用药四周后,症状全部消失,颅超及眼底检查均正常。1981年7月5日CT复查,证实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已全部消失,疾病痊愈。
方解:黄芪合桃仁四物健脾益气,活血祛瘀,柴胡、当归尾,疏肝养肝,细辛升散清阳,配之半夏、白蒺藜,升清降浊,地龙疏风醒脑,黄连清心散瘀,共奏疏肝通络,清上降下,行气活血之功。
案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案
邵××,男,10岁。
初诊:1994年12月24日。主诉:右髋疼痛、行走困难、跛行一年。1993年12月起感右髋疼痛、并逐渐加重,行走困难。同年12月底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被诊断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立即被施以减压术治疗。术后疼痛略缓解,三月后,疼痛又逐渐加重。一月前再度经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证实右股骨头仍处于缺血坏死状态。现胃纳不适,便秘2~3日一行。检查:行走困难,呈跛行。右大腿肌肉萎缩明显。右髋扣击痛(++),右腹股沟中点压痛(++),右髋关节旋转试验(+),内收肌痉挛(+)。苔脉:苔薄白腻,脉细。
四、益气化瘀汤:
生黄芪120g 当归9g 赤芍9g 红花9g 地鳖虫9g 川芎9g 丹参40g。
功效:益气化瘀
主治:颅脑外伤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症见神萎肢软,头目晕眩而痛,胸闷纳呆,便秘或溏,苔薄质紫体胖,边有齿纹,脉细或滑。
方解:黄芪健脾益气;当归、赤芍、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益肝通络,地鳖虫祛瘀消症,共作益气化瘀,养肝通络之功。
案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案
陈×,男,46岁。
初诊:1981年5月26日。主诉:外伤后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四月。患者于1981年1月下旬因乘车被人推倒,半月后又因骑车跌仆,头部两次震伤,以后即出现头晕头胀、目糊、耳鸣等症状,在外院服中西药无效。同年5月2日作CT检查,诊断为“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月26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后,收入该院病房。检查: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神经乳头高度水肿,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扩张,伴出血。颅超中线波左向右移0.4厘米。舌苔薄质紫体胖,脉弦细。
生地12g 熟地12g 山萸肉12g 巴戟天12g 石斛12克,灸黄芪30g 当归12g 桂枝9g 制附子9g 天冬、麦冬(各)9克,五味子9g 远志9克,石菖蒲30克,炙甘草5g。
功效:益气养阴,补益肝肾
主治:颈椎病痿证。症见颈项酸楚疼痛,头晕神疲,心悸自汗,腰膝酸软,四肢不举,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纳呆便溏,苔薄或腻,质淡体胖,脉细或细滑等。
五、柴胡细辛加减方:
柴胡9g 细辛6g 地龙9g 黄芪30g 当归9g 赤芍9g 归尾9g 白蒺藜9g 黄连3g 半夏9g 红花9g 桃仁9g 炙甘草5g。
功效:疏肝通络,清上降下,行气活血
主治:脑内伤(脑震荡)及颅内血肿术后遗留症。症见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纳呆,神志萎糜,嗜睡少语,苔薄腻或黄腻,质紫,脉滑或弦滑。
按:施氏认为外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伤科头部的范畴,见证多系气虚血瘀、神萎肢软,头目晕眩而痛,胸闷纳呆,便秘或溏,舌象多为苔薄白质紫而胖,舌边有齿纹,脉弦细或滑,以往治疗该病,多用手术消除血肿,加中药益气化瘀法内服治疗,也常使用中药内服治疗。其常用处方是根据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而成,并遵王氏原旨,重用黄芪120克,其用量为其他活血药的20~40倍。动物实验中发现,运用足量黄芪可使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明显提高,用黄芪、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地鳖虫等活血药后,其吞噬率再略有提高。故重用黄芪仍是改处方用药中的特点。方中以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地鳖虫活血化瘀消徵,因丹参“走散有余,补益不足”,而配之黄芪,则可互作益气化瘀之功也。
8月26日复片示:骨骺已愈合,仅有局限性低密度阴影,局部无压痛,旋转试验(-),再守上法调摄。
末诊:1997年12月1日。右髋疼痛缓解,行走正常。再度复片,提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愈。体格检查:右大腿肌肉较之健侧略细,内收肌痉挛(-),腹股沟中点压痛(-),髋扣击痛(-),髋关节旋转试验(-)。
功效:活血祛瘀,解痉通督
主治:颈椎病痉证。症见项背强痛,肢僵难舒,躯体裹束感,腹胀便秘,尿闭肢肿,咽喉红肿,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阵挛出现,舌质暗紫,脉弦滑等。
方解:本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养血生新;并用丹参、三棱、莪术加强活血通督之功;并以白芍解痉;柴胡、枳壳宽胸利气,佐以桔梗辛开苦降,以解躯体裹束感;用黄芩、桔梗清热利咽;加猪苓茯苓利尿渗湿;生大黄、枳壳通腑行气;川牛膝引下通达;生地、当归增液润肠,使腑实从肠而出,瘀血内化而活,痉症解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