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14张PPT)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本色+课件(共6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论证特点题型(答题模板)
• 1.在论证结构上: • 采用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
• ①并列式结构,指的是展开的各层次间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 ②递进式结构:后面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前后逐层深入,
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能随便改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 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原文细读
• 面对现代社会,乡土社会的“流弊”有哪些?需要做出什么措施来改 进?
• 措施: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 • 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 • 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
通读本章内容,标划出下面重点概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概括出其具 体内涵。
乡土性、孤立和隔膜、地方性、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熟悉 提示:有些概念课文中有明确的内涵,有些·一·部·分
通读本章内容,标划出下面重点概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概括出其具 体内涵。
参考:有些概念的内涵是明确的: ①礼俗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②法理社会:是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③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④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 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2.本章节,在提出主要观点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在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 土性的”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在提出“乡下人靠土地谋生”时,用了下定义, 整 解释“土”就是“泥土”;
本
书 在提出“乡下人世代定居”时,通过“农业”与
阅
读 “游牧”“工业”的对比,引出观点; 在提出“聚村而居”时,先分析了农业本身的分
第·一·部·分
《乡土中国》课件1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思考与探讨 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 间具有怎样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为什么?
2.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什么?
3.思考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 色及其深远影响。
必修上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
活动指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 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与融合, 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乡土中国》中关于乡 土社会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名著评价
《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 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 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 为什么婆媳矛盾在中国那么突出? • 自私、冷漠,这些国民劣根性真得只是道德的缺失吗? • 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 •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听话驯顺的孩子? • 为什么传统中国重农轻商、现代中国却相反? • ……
应该读到何种程度?
• 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别人说“我正在重读……” 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解读教材
• 《乡土中国》 • 这是一本什么书? •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应该读到何种程度? •
这是一本什么书?
理清14篇文章 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中国人为什么追求落叶归根? • 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 为什么儒家崇尚修身克己为本? • 为什么旧中国的家庭里父权至上?
寻 根 • 为什么旧式婚姻追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并不追求爱情?
——陈雨露
阅读目标
学术价值
阅读方法: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第一,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第二,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第三,细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 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课件
第11章:《长老统治》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第12章:《血缘和地缘》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第13章:《名实的分离》思维导图
第14章:《从欲望到需要》思维导图
以上思维导图均出自《〈乡土中国〉精读提纲》一书,每一 章分别从章节阅读指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构建思维导图和生 难词语注释四个方面进行微观阅读指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内容目录
章号
内容
1 乡土本色
2 文字下乡
3 再论文字下乡
4 差序格局
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 家族
7 男女有别
章号
内容
8 礼治秩序
9 无讼
10 无为政治
11 长老统治
12 血缘和地缘
13 名实的分离
14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第2章:《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4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思维导图
第6章:《家族》思维导图
第7章:《男女有别》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教育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 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著作,学术著作 注重从现象中提炼概念,重视科学分析与理论阐释。阅读此类著 作需要比较、分析、综合、评价、质疑等多种思维活动的参与, 要求读者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第12章:《血缘和地缘》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第13章:《名实的分离》思维导图
第14章:《从欲望到需要》思维导图
以上思维导图均出自《〈乡土中国〉精读提纲》一书,每一 章分别从章节阅读指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构建思维导图和生 难词语注释四个方面进行微观阅读指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内容目录
章号
内容
1 乡土本色
2 文字下乡
3 再论文字下乡
4 差序格局
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 家族
7 男女有别
章号
内容
8 礼治秩序
9 无讼
10 无为政治
11 长老统治
12 血缘和地缘
13 名实的分离
14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第2章:《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4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思维导图
第6章:《家族》思维导图
第7章:《男女有别》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 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教育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 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著作,学术著作 注重从现象中提炼概念,重视科学分析与理论阐释。阅读此类著 作需要比较、分析、综合、评价、质疑等多种思维活动的参与, 要求读者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乡土本色》高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乡土中国》公开课优秀ppt课件第一章《乡土本色》
第一章
乡土本色
聚村而居
安
讲
土
究
重
信
迁
用
一、粗读文段:总结每段段落大意
1、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这一观点。 2、分析了乡土的“土”基本意义是指“泥土”,指出乡土社会 “土性”的第一个特点:人与土地不可分割。 3、本段举例论证泥土对于农业文明国家的重要性。 4、对比农业、游牧业和工业在土地对人的束缚上的力度,强调农 业不流动性的成因和特点。 5、论述了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二个特点:农民粘着土地,不变 动。
12.第8段写美国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
对比论证,揭示差异,突出中国乡村聚村而居。
13.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有什么特点?
生于斯,死于斯,熟悉。
14.如何理解13段“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因熟悉而生的熟悉感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15.讨论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 迁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2)乡土社会 (3)礼俗社会 (4)法理社会
7.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 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黏着土地
其二 不流动性 其三 熟人社会
因果关系
8.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9.第3段作者为什么写奶奶给他一包灶上泥土?
10.本文第四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 1 对比论证,揭示差异,强调“土”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 11.第7段为什么说靠农业为生的人“在空间的排列关 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 农业本身的特点决定,村与村之间的孤立。
先概述中国 社会乡土特色,
再从不同角度 列举事实论证中 国人靠土地谋生,
而后分析由此 带来的聚村而居 的社区特色,
乡土本色
聚村而居
安
讲
土
究
重
信
迁
用
一、粗读文段:总结每段段落大意
1、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这一观点。 2、分析了乡土的“土”基本意义是指“泥土”,指出乡土社会 “土性”的第一个特点:人与土地不可分割。 3、本段举例论证泥土对于农业文明国家的重要性。 4、对比农业、游牧业和工业在土地对人的束缚上的力度,强调农 业不流动性的成因和特点。 5、论述了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二个特点:农民粘着土地,不变 动。
12.第8段写美国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
对比论证,揭示差异,突出中国乡村聚村而居。
13.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有什么特点?
生于斯,死于斯,熟悉。
14.如何理解13段“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因熟悉而生的熟悉感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15.讨论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 迁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2)乡土社会 (3)礼俗社会 (4)法理社会
7.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 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黏着土地
其二 不流动性 其三 熟人社会
因果关系
8.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9.第3段作者为什么写奶奶给他一包灶上泥土?
10.本文第四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 1 对比论证,揭示差异,强调“土”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 11.第7段为什么说靠农业为生的人“在空间的排列关 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 农业本身的特点决定,村与村之间的孤立。
先概述中国 社会乡土特色,
再从不同角度 列举事实论证中 国人靠土地谋生,
而后分析由此 带来的聚村而居 的社区特色,
《乡土中国》PPT【优秀课件】
基பைடு நூலகம்·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
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 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 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 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 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 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 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 ——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 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 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 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 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 “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 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 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 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 操作性和必要性。
核心·互动探究
五、写作意义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
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 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 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 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 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 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 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 ,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 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乡土中国》PPT课件完美版
02
CATALOGUE
乡土社会特点分析
地理环境对乡土社会影响
01
02
03
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 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直接 影响,进而塑造乡土社会 的经济基础。
资源分布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状况 决定了乡土社会的产业结 构和发展方向,影响社会 关系和文化传统。
地理位置
乡土社会的地理位置对其 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动 以及自身发展轨迹产生深 远影响。
乡土中国的家族制度具有鲜明 的特点,如家族意识强烈、家
族势力庞大等。
新型乡土中国构建路径探讨
传承与创新
在保持乡土文化特色的 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
机结合。
法治与德治
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同 时发挥德治的作用,提 高乡土社会的治理水平
。
城乡融合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 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结与展望:构建新型乡土中 国
本书主要观点总结回顾
01
02
03
04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
色。
礼治秩序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注重传统和习俗的维持,而非
法律的强制。
血缘与地缘
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两 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 生活和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家族制度
和规模化经营。
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问题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完善。
医疗保障不健全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滞后,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公共服务不均等
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享受不到与城市居 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最新《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教学讲义PPT
(《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 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 样的?
(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 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 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 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 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 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 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 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 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 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 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 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 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 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 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我的 乡土,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 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柯灵 《乡土情结》
•
讲课结束,请
撒花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 样的?
(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 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 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 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 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 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 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 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 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 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 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 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 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 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 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我的 乡土,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 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柯灵 《乡土情结》
•
讲课结束,请
撒花
【新版本】《乡土中国》第1章乡土本色PPT2020年秋统编版必修上册语文课件
3.精读文句 研读看不懂的
乡土中国 第1章 乡土本色
1.粗读文段:圈划关键词句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下人土气。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3.“土”是他们的命根。 4.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5.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 移是变态。 6.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 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与小说的情感主题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呈现出和谐
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 完整的独特格局
①同学们,你听出了这首词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答案 本文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等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少年早慧, 青年成名, 中年成器, 盛年成鬼, 晚年成仁, 暮年得道, 可谓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张冠生《费孝通传》
费孝通【1910.11.2—2005.4.24】
江苏吴江人。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 位 1944年加入民盟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 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学术成就】:《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悲火烧心曲, 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的风俗来应付的。 教学内容:理性分析文章情节运行和情感处理
元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她讲起了书中这则故事:古时,有个年轻书生赴京赶考途中,爱上了一个店主女儿,两人情投意合。不料店主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 坏门风,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将女儿安葬在后山 坡上。不久,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从此便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 终生与丁香花相依相伴。 (2).老师总结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 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 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 在《悲惨世界》中,也许刚读到这个转折时会感到一定的突兀,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发现,这样的情节设置完全是可能的,在情理 之中。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 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就这样匆匆的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
乡土中国 第1章 乡土本色
1.粗读文段:圈划关键词句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下人土气。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3.“土”是他们的命根。 4.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5.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 移是变态。 6.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 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与小说的情感主题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呈现出和谐
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 完整的独特格局
①同学们,你听出了这首词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答案 本文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等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少年早慧, 青年成名, 中年成器, 盛年成鬼, 晚年成仁, 暮年得道, 可谓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张冠生《费孝通传》
费孝通【1910.11.2—2005.4.24】
江苏吴江人。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 位 1944年加入民盟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 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学术成就】:《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悲火烧心曲, 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的风俗来应付的。 教学内容:理性分析文章情节运行和情感处理
元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她讲起了书中这则故事:古时,有个年轻书生赴京赶考途中,爱上了一个店主女儿,两人情投意合。不料店主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 坏门风,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将女儿安葬在后山 坡上。不久,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从此便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 终生与丁香花相依相伴。 (2).老师总结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 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 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 在《悲惨世界》中,也许刚读到这个转折时会感到一定的突兀,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发现,这样的情节设置完全是可能的,在情理 之中。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 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就这样匆匆的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
《乡土中国》第篇《乡土本色》课件
• 第一特性是“乡土性”。因为,“土”字的基本 意义指泥土。我们祖辈有直接向泥土里去讨生活 的传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 第二特性是“地方性”。因为中国乡土社区以村 落为单位,村落有大有小,由数量不同的家庭构 成;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隔膜的,中国乡 土社会由此形成了富于地方性的第二特征。
•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要义包括三方面: • ①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 • ②中国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 ③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 (14张 PPT)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 (14张 PPT)
•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何看待 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 (14张 PPT)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 (14张 PPT)
•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 中国”概念为书名?
•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乡土性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性。
《乡土中国》第一篇 乡土本色
• 略读要点:
学习内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 第二特性是“地方性”。因为中国乡土社区以村 落为单位,村落有大有小,由数量不同的家庭构 成;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隔膜的,中国乡 土社会由此形成了富于地方性的第二特征。
•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要义包括三方面: • ①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 • ②中国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 ③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 (14张 PPT)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 (14张 PPT)
•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何看待 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 (14张 PPT)
《乡土中国》第1篇《乡土本色》课件 (14张 PPT)
•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 中国”概念为书名?
•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乡土性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性。
《乡土中国》第一篇 乡土本色
• 略读要点:
学习内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PPT课件
乡 土 《 第
乡一
本 土 章
中
国
色 》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自然段 “乡土本色”: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 2-6自然段(1)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在中国文化里占有重 要地位;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粘着在土地上,他们“不流 动”。 7-10自然段(2)“不流动”还体现在村与村之间的孤立和隔 膜——聚村而居。 11-13自然段“人与人”: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我们习得规矩(礼俗)。 14-15自然段(3)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形成法律;乡 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全靠规矩(礼俗)。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6自然段(5)人与物:人对物也是熟悉的,因此不太追求抽 象的普遍原则(真理)。
理解概念
“概念”指概括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特点。 学术著作中往往有很多作者提炼出来的概念,在阅读过程中,理 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是我们学习阅读学术著作的目标与任务。
核心概念
1.开篇作者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 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请根据任务一,概括中国基层社 会乡土性的表现?这些表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请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乡土性”这一概念。
乡土性是指中国基层社会具有因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而不流动 所形成的聚村而居的熟人社会的特性。
3.精读11-13段,定义“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熟人社会”是指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 与俱的人物,规矩通过“习得”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读逻辑 常见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
文章各部分都在阐述乡土社会的特征,它们是因果关 系。
小结
• 理解概念,要抓概念的特征;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逻辑关系。
乡一
本 土 章
中
国
色 》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自然段 “乡土本色”: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 2-6自然段(1)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在中国文化里占有重 要地位;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粘着在土地上,他们“不流 动”。 7-10自然段(2)“不流动”还体现在村与村之间的孤立和隔 膜——聚村而居。 11-13自然段“人与人”: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我们习得规矩(礼俗)。 14-15自然段(3)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形成法律;乡 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全靠规矩(礼俗)。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6自然段(5)人与物:人对物也是熟悉的,因此不太追求抽 象的普遍原则(真理)。
理解概念
“概念”指概括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特点。 学术著作中往往有很多作者提炼出来的概念,在阅读过程中,理 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是我们学习阅读学术著作的目标与任务。
核心概念
1.开篇作者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 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请根据任务一,概括中国基层社 会乡土性的表现?这些表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请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乡土性”这一概念。
乡土性是指中国基层社会具有因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而不流动 所形成的聚村而居的熟人社会的特性。
3.精读11-13段,定义“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熟人社会”是指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 与俱的人物,规矩通过“习得”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读逻辑 常见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
文章各部分都在阐述乡土社会的特征,它们是因果关 系。
小结
• 理解概念,要抓概念的特征;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逻辑关系。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课件—2020年秋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人与人的关系
强烈的地方性 稳定性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 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朱 陈 村
白 居 易
然后我们用学术著作通读方法,再 读一遍? (看作14篇论文去读)
你需要读
内容解读
核心概念
具体事例 中心论点
结构解读 (论证)
行文思路
论证方法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篇名
核心观点关键概念主来自材料论证思路1.乡土社会的本 色是土气,由此 产生了生于斯、 乡土本色 死社2世迁3..于会代移以我斯模定是农们的式居变为的熟是态生民悉常。的族的态人和,,有(会的理机)团社礼的;结会俗团机()社结械法 泥土分不开,既 有光荣,也受束 缚。
美国朋友的 话;史禄国 先生的话; 电影里的风 俗;西洋商 人的故事
先概述中国社会 乡土特色,再从 不同角度列举事 实论证中国人靠 土地谋生,而后 分析由此带来的 聚村而居的社区 特色,最后讨论 熟人社会的规矩 与信任。
相关概念理解
思考:现代社会、乡土社会、礼俗社 会、法理社会分别又什么特点?
•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 细,得讲个明白,尤其怕口说无凭,需要画押签字,这 样才使得法律产生。
•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 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 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 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乡土本色 ppt课件
乡土本色
6
乡下人与城里人对比
乡土本色
7
农业与工业,游牧业对比
乡土本色
8
中美农村特点对比
乡土本色
9
泥土
命根
土
不流动
土气 信任
聚居
熟悉
乡土本色
10
乡土的正反性:
1、正面例子:勤劳耕作,对土地的依恋感, 从朝夕相处熟悉里得到信任,对天地万物的 熟悉,重视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
2、反面例子:受到土地束缚,粘在固定的 地域而缺少流动性,集团之间孤立和隔膜, 缺少法律意识,相对而言不太重视原则。
4
《乡土本色》篇
•。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直
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
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在一起生长而发生 的社会,一个有机的礼俗社会,存在一种有 机的团结。
乡土本色
5
关于乡土社会
• 这里讲的乡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简单的中国社会的素描, 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本色
费孝通
——节选自《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1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 苏吴江。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 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 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 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 长。1949年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 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 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 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 学系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 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曾 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 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 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 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桨项。主 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 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行行重行行》等
《乡土本色》ppt课件
乡 土 本色
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年)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 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江苏吴江人.4岁开始接受正规教 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 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 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并获取 公费留学资格.
下人意识上的束缚
• “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最信奉的是土 地神
• “土”是消除水土不服,在外思家的良药 • 扎根土中,粘在土上,流动甚微
总的来看,乡下人从土地中找到了 谋生的办法,形成了现有的文明,孕育了 对土地特有的感情,正因如此,也让他们 直接地粘在了土地上,既不知改变,也不 思改变.他们的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由 此看来,“土”成为他们的身份,成为他 们的标志,成为他们的名片.用“土气”
4、农村的“熟人社会”是一 种怎样的社会
例如
• 每人都长于斯,老于斯.人与人之间互 相熟悉.
• 有着“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即约定 俗成.
• 形成了“最可靠也没有了”的信用. • 懂得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中的物象的
“手段”和“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法因“熟悉”而
• (11)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 的事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 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 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一 书• ,它分析了中国人乡土情结产生 的历史、表现和形成原因,分析了 这种乡土情结产生之初的必然与今 日对族群发展的束缚.它可以为20 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挽歌情怀作 一诠释.
梳理结构 一(1)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二(2—6) 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看,乡土社会
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年)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 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江苏吴江人.4岁开始接受正规教 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 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 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并获取 公费留学资格.
下人意识上的束缚
• “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最信奉的是土 地神
• “土”是消除水土不服,在外思家的良药 • 扎根土中,粘在土上,流动甚微
总的来看,乡下人从土地中找到了 谋生的办法,形成了现有的文明,孕育了 对土地特有的感情,正因如此,也让他们 直接地粘在了土地上,既不知改变,也不 思改变.他们的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由 此看来,“土”成为他们的身份,成为他 们的标志,成为他们的名片.用“土气”
4、农村的“熟人社会”是一 种怎样的社会
例如
• 每人都长于斯,老于斯.人与人之间互 相熟悉.
• 有着“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即约定 俗成.
• 形成了“最可靠也没有了”的信用. • 懂得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中的物象的
“手段”和“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法因“熟悉”而
• (11)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 的事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 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 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乡土本色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一 书• ,它分析了中国人乡土情结产生 的历史、表现和形成原因,分析了 这种乡土情结产生之初的必然与今 日对族群发展的束缚.它可以为20 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挽歌情怀作 一诠释.
梳理结构 一(1)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二(2—6) 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看,乡土社会
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一课课件PPT
钱钟书
费孝通
(1910-1998)
(1910-2005)
作家,文学研究家著作 :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
《乡土中国》《生育制
度》等
季羡林 (1911—2009)
语言学家 著作:《东方文化研 究》、《印度简史》、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 题》、《牛棚杂忆》 等
• 社会学的基 ①由哲学发展而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本情况和学
孔德(法国)和斯宾塞(英国)是早期的研 究者②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与哲学、人类
科特点: 学、经济学都有交叉③不受重视④随着时代
发展有可能继续分化
瑶山调查的悲惨遭遇
• 费孝通自己亲手为妻子撰写的碑文:
“吾妻王同惠女士,于民国二十四年夏日,应广西省政府特约来本桂研 究特种民族之人种及社会组织。十二月十六日于古陈赴罗运之山道上, 向导失引,致迷入竹林。通误陷虎阱,自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获 更生。旋妻复出林呼援,终宵不返。通心知不祥,黎明负伤匍匐下山。 遇救返村,始悉妻已失踪。萦回梦祈,犹盼其生回也。半夜来梦,告在 水中。遍搜七日,获见于滑冲。渊深水急,妻竟怀爱而终。伤哉!妻年 二十有四,河北肥乡县人,来归只一百零八日。人天无据,灵会难期; 魂其可通,速召我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费孝通立。”
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 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指《红楼梦》中一个女子的命运。请问她是谁,并简述其身世、性格与命运。 9.《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分别对应怎样的小说情节?根据你对《红楼梦》的认识,简单分析这一人物在全书中的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详解】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 第1章 乡土本色》PPT课件
12、段意:本段指出社会的两种形态,并说明中国的乡土社 会是一种礼俗社会。 13、段意:本段进一步论述熟人社会。作者引用《论语》中 的句子,解释说明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礼俗社会, 社会成员学习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以达到在社会中“从心所 欲不逾规矩”的自由。 14.段意:本段深入论证熟人社会。在礼俗社会中,因为人与 人之间互相熟悉,所以人际间的交往规范就是社会约定俗称的 “礼俗”。
《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 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 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
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 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 《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 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 要》。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 会,是“有机的团结”。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 结”。
1、中心论点:中国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土的“土”: 据土而生:农耕文明传统 农民生存根基 傍土而居:土地的不动产特质导致人口固着和文化的区 域封闭 3、乡土的“乡”: 聚村而居:小农经营 水利合作 治安保障 家业继承 囿村而存:村落相对孤立 乡村社区富有地方性
9.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指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 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 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终 老是乡,形成“熟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熟悉”的 社会里,规矩不是法律,是陶炼出来的“礼俗”。
10.作者眼中,乡下人的“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主要材料源自论证思路乡土本色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先概述中国社会
• 2.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 什么?
• 中国人的诚信是对行为规矩的坚守,西方 人的诚信是对契约的遵守。
讨论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 特色及其深远影响。
• 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
原
村而居,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在与土
因
地、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
第1篇乡土本色
• 主旨: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 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
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 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1章
第一篇笔记问题: 19页
• 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 记本上)
•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中国”概念 为书名?
《乡土中国》第一篇 乡土本色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 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
马……”
——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
• 略读要点:
学习内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要义包括三方面: • ①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 • ②中国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 ③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 第一特性是“乡土性”。因为,“土”字的基本 意义指泥土。我们祖辈有直接向泥土里去讨生活 的传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乡土特色,再从
美 国 朋 友 的 不同角度列举事
有机的团结 话 ; 史 禄 国 实论证中国人靠
( 礼俗社会);先 生 的 话 ; 土地谋生,而后
机械的团结 电 影 里 的 风 分析由此带来的
(法理社会) 俗 ; 西 洋 商 聚村而居的社区
人的故事
特色,最后讨论
熟人社会的规矩
与信任。
相关概念理解
•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得讲 个明白,尤其怕口说无凭,需要画押签字,这样才使得法律产生 。
• 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从对彼此的熟悉中得到 信任,是来源一种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 团结”。
•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第二个特 性是什么?为什么?
•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何看待 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 中国”概念为书名?
•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乡土性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性。
的感觉;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
少闯荡的勇气与决心。
影
“乡土本色”决定了乡土社会人们的交际圈
响
是封闭狭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 特色而造成。
第一篇研读专题参考
• 1、《乡土本色》读后感P81-82 • 2、 从《乡土本色》看乡村振兴 • 3 、小议乡土社会特性
• 有关同学写800字以上的成小论文,抄在笔记本上
• 第二特性是“地方性”。因为中国乡土社区以村 落为单位,村落有大有小,由数量不同的家庭构 成;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隔膜的,中国乡 土社会由此形成了富于地方性的第二特征。
•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 何看待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 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与探讨
• 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 具有怎样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 联依然如此吗?为什么? •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规矩、熟知; 信任;心安。 •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尽如此。相对而言, 显得陌生、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 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 理解、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