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公共政策的适应性
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
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
利:
1.市场准入:中国加入WTO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准入,吸引外资流入,提升国内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贸易便利化:WTO的规则和协议可以为贸易提供更稳定和透明的环境,有利于中国企业拓展国际贸易。
3.技术创新:WTO加入将使中国更容易获得国际先进技术,推动科技
创新和产业升级。
4.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入WTO能够推动中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标准,
增加竞争力,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
5.推动:加入WTO对中国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倒
逼中国进行开放。
弊:
1.市场竞争压力:WTO加入后,中国市场面临更多的国际竞争,对一
些传统行业和企业可能带来较大冲击。
2.环境压力:为适应WTO的贸易规则,中国可能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
和资源损耗。
由于更多商品的流入,环境污染可能会增加。
3.农业困境:中国农民可能遭受农产品进口冲击,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下。
4.知识产权问题:加入WTO后,中国要承担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责任,这可能对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相关产业带来挑战。
5.政策灵活度降低:中国加入WTO后,将需要按照WTO的规则行事,包括减少针对外国企业的贸易壁垒或补贴政策等。
这可能会限制中国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中国加入WTO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进程,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中国需要结合自身国情和利益,积极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利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内治理能力,实现对外开放和内外市场的双向互利。
论中国加入WTO的优势与劣势
论中国加入WTO的优势与劣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优势和劣势是一个广泛的话题,下面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中国加入WTO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 市场开放:中国加入WTO后,必须执行更开放和透明的贸易政策。
这使得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上享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利。
这种开放性有助于刺激国内市场的竞争,促使中国企业提高效率并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
2. 贸易自由化:作为WTO成员,中国获得了更多的贸易自由化与伙伴国之间的协商议程。
这有助于促进贸易流通和贸易伙伴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
此外,中国借助WTO的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可以保护自身的贸易利益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 技术与知识转移:加入WTO使得中国能够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和投资者进入。
这些外国企业带来了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同时,通过与国际接轨,中国企业也能更快地了解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4. 经济发展:WTO的加入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来满足国内需求,并通过外贸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WTO的加入也为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然而,中国加入WTO也存在一些劣势如下:1. 产业竞争:加入WTO使得中国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外国企业的进入对中国企业构成了压力,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和国有企业。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需要加快转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 知识产权保护:WTO要求其成员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挑战,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需要改革和法律的完善,此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实现。
3. 农产品和农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竞争压力。
农业部门的改革和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加入WTO后需要解决的难题。
4. 社会影响:加入WTO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市场开放,但也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失业、贫富差距扩大等。
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职权转变对策
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对策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怎么办?是摆在中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大的问题。
在应对“入世”的问题上,固然各行各业、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如何应对的问题,但政府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只有政府的积极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才能在这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赢得主动。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中国要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并积极采取与之相关的对策。
一、适应WTO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决议,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国家机关。
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与方向。
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职能在性质、内容、手段和方向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政府的职能就是国家职能的具体化。
从根本上说,政府的职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管理公共事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政府职能也开始向经济化、社会化方向转变,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已成为各国政府履行职能的重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除履行政治职能和一般的社会职能外,经济职能显得愈来愈突出。
这是由党和国家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工作中心所决定的。
从中国加入WTO所面临的新形势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一)加入WTO背景下的政府职能定位加入WTO顾客观要求政府职能按照WTO规则作出适应性调整。
WTO是政府间组织,其各项规则的产生是各成员方一定意志和利益相互妥协和调和的结果,它所直接针对的第一主体也是各成员方政府。
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政策
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政策一、中国加入WTO的历史和背景2001年对于中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了WTO的一个正式成员国,这也是中国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初具规模,外贸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行外贸自由化,这也是为了加入WTO做铺垫,这些努力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最终在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
二、中国加入WTO后的主要变革1.贸易自由化加入WTO后,中国大力进行贸易自由化,货物和服务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外资的大量流入促进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2.知识产权规范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也开始重视知识产权规范,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制订了相关法规和条例,保护了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3.国际标准整合为了适应WTO的要求,中国也加大了对国际标准的整合力度,为更加充分地参与国际贸易做好了准备。
三、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政策1.深化贸易自由化中国加入WTO后,加大了对贸易自由化的推进,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降低了进口关税,扩大了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2.积极参与世界贸易体系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体系,积极参加国际性的贸易谈判和会议,为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促进国际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保障知识产权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中国加入WTO后也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法规和条例,进一步加强了对侵权行为的打击。
4.加强贸易监管和合规管理WTO入会也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强贸易监管和合规管理,也使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贸易管理体系,如建立了稳定的外汇市场管理体系、加强了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等,进一步加强了对贸易运作和监管的能力。
论中国加入WTO的优势与劣势
论中国加入WTO的优势与劣势中国加入WTO的优势与劣势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个国际经贸组织的成员国数目增加到了164个。
参与WTO为中国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下面将分析中国加入WTO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1.扩大对外贸易中国加入WTO后,能够享受到与其他成员国平等的待遇,包括减少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等优惠政策。
这使得中国外贸规模快速扩大。
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已达到了12.8%,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
除此之外,中国还探索开展更为深层次的国际贸易合作,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贸易规模和地位。
2.促进技术创新加入WTO能够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因为WTO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会带来技术资讯和人员交流,这可为中国创新提供更多资源和市场机遇,从而推动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3.吸引外资WTO入世后,中国不仅开放了更多领域对外资,还增加了对外国企业的投资门槛和侵权保护。
这些措施为外商投资带来更好的预期和保护,促进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任和投资。
根据2021年7月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同比增长28.7%。
二、劣势1.国内产业面临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跨国公司的涌入,中国的国内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
这使得一些国内产业面临生存危机,如传统手工艺等小型产业。
同时,外国品牌的进入也对中国同行业企业造成了竞争压力,可能导致国内企业利润下降、商业模式失去优势等情况。
2.知识产权争议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活跃度不断提升,但也有一些国外企业对中国商品侵权指责。
此外,一些中国企业也被指控侵犯了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
这些贸易争端给中国的外贸活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使得中国被视为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国家之一。
3.对环境产生压力加入WTO后,中国的外贸活动和国际分工带来的环境压力比WTO 加入前更大。
由于中国以“制造业大国”而著称,其外贸规模庞大,但会在未来对环境造成深远影响。
论加入WTO对我国政府治理方式的影响
套通 过政 府之 间谈 判 , 由政 府制定 规则 , 达成协 并
议 的 运 行 机 制 。 按 照 W TO 提 供 的 一 系 列 规 则 和 原 则 来运 作 . 于 我 国政府 现行 的治理 方式 必 然 形成 对
巨大的 冲击 渡 。 需要 我们 从新 的高度 和新 的视 角 , 深
八 思 考 和 积 极 推 进 各 级 政 府 管 理 理 念 、 理 制 度 和 管 管 理 方 式 的 根 本 性 变 革 。本 文 拟 就 加 入 W TO 对 我
国政府治 理方式 的影 响及 应对 措施谈些 不成 熟的 意
.
的修 订 , 进 WTO原 则 和 规则 的执 行 , 解 成员 国 推 调
Fe b , 01 20
V o1 3 No . 2
【 共管理 】 公
论 加 入 W TO 对 我 国 府 治 理 方 式 的影 响 政
梁仲 瞩
( 北 大 学 公 共 管理 学 院 , 西 西 安 西 陕 7g61 l0 9
摘 要 : TO 具 有 一 套 通 过 政 府 之 间 谈 判 , W 由政 府 制 定 规 则 并 达 成 协 议 的 运 行 机 制 。 实 施
济 为基础 、 以优 胜 劣汰 为价 值取 向 的 因此 , 于那 对 些 国 内曾经是计 划经 济 或 尚带有 计划 经济 烙 印的 国 家来 说 . 必须 进行经 济体 制的彻 底改 革 , 实现 由计划 经 济体 制 向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根 本转 化 , 同时 进行 必 要 的资 产重组 和企 业 改制 。 则 , 会 违反 WTO法 否 就
界经 济提供 了一整套 国际公 认的 贸易规则 和法 律体 系+ 规范着 占世 界 贸易 总额 9 以上 的 贸易活 动及 O
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说,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各国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带有某种共性的话,那么,中国除了一些共性问题外,还必须面对一系列更直接的问题。
(一)加入世贸组织(Wl'O)对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一些冲击,其中,对于政府管理的影响又是最为直接的。
加人世贸组织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pre><pre>面:一是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是对中国公共服务的影响。
从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来看,“人世”以后,中国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不顾及国外因素,按照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定,而是要严格按照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要求,使本国制定的公共政策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家相衔接。
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对公共服务的影响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也相对落后。
如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较为严重,公共部门的效率低下,以及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腐败现象等。
这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整体上看,问题比较多。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必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惯例,开放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同样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不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手段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可能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加多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也已初步建立。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中国的公共行政不断地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现在看来,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突出表现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政企关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比较普遍,以至于难以形成科学的决策投资体制,‘造成大量的决策失误和重复建设;在政府管理的方式方面,政府至今仍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不善于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进行管</pre><pre>动的局面。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并基于中国经验构建政策过程模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离不开一系列成功的公共政策的实施。
现有的政策过程模型多基于西方经验,对中国的政策实践缺乏解释力。
本文将从中国的政策实践出发,深入研究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并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以期为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现有的政策过程模型,并指出其在中国政策实践中的局限性。
我们将从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环节入手,深入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政策评估的科学性等方面。
我们将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一个全新的政策过程模型,并对其内涵和意义进行阐释。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特点与背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政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中国公共政策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整体最优的目标。
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国政府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确保政策的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中国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体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决定了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注重解决发展问题。
社会结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社会结构复杂多样,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
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摘要】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国需要遵循国际规则,加强与WTO成员国的协调与沟通。
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
加入WTO促使我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以满足国际标准和客户需求。
市场竞争也因此加剧,激发企业创新与发展。
我国法律法规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国际贸易环境。
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应政策措施,加强与WTO成员国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双赢局面。
【关键词】加入WTO,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制定, 政府部门协调, 公共服务质量, 市场竞争, 法律法规体系, 影响,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加入WTO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迈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入WTO,中国扩大了对外贸易和投资,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入WTO对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国际因素,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化、法治化和公正性。
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也因加入WTO而发生了调整,需要更加高效地协同工作。
加入WTO也促使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这些影响必然会对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产生深远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揭示我国加入WTO对公共政策执行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加入WTO对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探讨其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中的作用,以及与国际规则的对接情况。
2. 探讨加入WTO对我国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的调整产生的影响,深入剖析我国政府在推进公共政策执行中的角色转变和责任划分。
中国加入WTO后对国内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对国内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影响随着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国内贸易政策经历了重大的调整和影响。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和市场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国内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也对国内经济结构和外部贸易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加入WTO后对国内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影响。
一、国内贸易政策的调整1.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中国加入WTO后,根据加入协议的要求,中国逐步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降低关税使得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竞争。
此外,降低非关税壁垒,如减少进口配额和许可证,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更多外资和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2. 促进外商投资中国加入WTO后,大幅度放宽了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
通过取消或放宽外商投资的限制,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外商投资的增加不仅增加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还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和挑战。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外商投资法和相关法规,为外商提供更加公平和透明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国内贸易的发展。
3. 改革国内产业结构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来自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调整了国内产业结构,鼓励优势产业的发展,并减少对落后产业的支持。
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中国鼓励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率,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二、国内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1. 增加国内市场的选择和竞争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进口商品更加便宜和多样化,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
国内企业也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增加市场竞争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扩大外贸规模和范围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
中国在加入WTO后的进出口贸易政策
中国在加入WTO后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自从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世界整体经济增长缓慢或衰退时中国的经济持续强劲的增长,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是否是入世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开展是个很大的争议,但是中国已经参加了世界贸某某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一个新的制度化.这明显的变化是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制度所取得的。
第一年参加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已经完成了包括削减关税,大多数行业已经开放进入国际竞争,修改或废除旧的外贸法规,并且发布新的、符合世贸组织规那么和原那么。
这些变化已经履行世贸组织的义务,不只是敷衍的政策调整;而时永久性的变化的,深化的改革转变我国贸易制度。
由于与外界互动的范围和规模的增加,贸易政策吸引越来越广泛的投资者。
新参加的势力现在也开始要参与改造中国贸易政策和对贸某某政策转向。
本章着重于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外贸政策方面的改变。
首先根据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思考,分析贸易政策的变化,然后讨论它的贸易政策和做法的调整,特别是中国政府努力履行对于世贸组织的承诺。
然后,探讨中国对外贸某某政策在参加世界贸某某组织〔WTO〕后的变化的意义。
贸某某政策问题的看法是强调各地于现在的想法和作法,会大大影响未来的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走向。
参加世界贸某某组织〔WTO〕后对外进出口贸易政策辩论对外进出口贸某某对于中国经济的作用: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出口不断扩大。
中国的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商业附庸比率是44%在2001年,是1990年1.47倍,中国出口大于进口,拥有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在90年代,其中除了1993年。
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90年代,对于GDP的增长奉献了7.5%。
一个是中国出口增长10%,举个例子,如果直接和间接奉献被考虑了那么可以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在90年代。
在反映一更早一个关于参加WTO的中国的好处和缺点的辩论中,多数学者同意对外贸某某为我国经济作出的奉献,虽然有些减少其重要性。
加入WTO与政府职能转变
加入WTO与政府职能转变省计委长期处加入WTO,是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主流,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加入WTO将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全面的阻碍,其中对政府的阻碍将最为深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抓紧建立和完善与WTO规则要求相习惯的行政治理体制,关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保持经济连续快速健康进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讲,WTO规则差不多差不多上指向政府职能的。
加入WTO后,政府行政治理体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和法律法规必须习惯WTO规则要求。
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但传统打算经济体制的阻碍在一些领域仍旧存在,专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非市场因素还或隐或显地在发挥作用,与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冲突。
一、加入WTO政府加入职能面临的挑战(一)政府法制建设面临挑战1、现行法规与WTO规则冲突和摩擦现象比较突出。
在体现国民待遇原则方面,现行法规尚存在不相一致的地点。
如对外商投资企业在外汇平稳、采购物资、出口产品等方面还有一些非一视同仁的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待的超国民待遇作法,使内、外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国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存在差别,在税收、产品出口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待遇。
在公平竞争方面,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的行政性垄断仍旧存在;对出口产品或企业实行税收优待以及出口贴息等补贴政策,其中有些与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要求相违抗。
法律法规透亮度不高,按照内部文件办事之风还没有完全杜绝,政策多变现象仍旧存在。
地点性法规、规章及行政治理规定不统一,地点爱护主义现象比较突出。
按照WTO规则要求,清理、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的任务十分繁重。
2、法制体系不健全,立法任务繁重。
通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的法律体系虽初步确立,但还不完善。
要紧表现是:一些行政措施不符合WTO协议所规定的差不多义务与具体义务要求,行政程序缺乏公布、透亮,有些行政行为方式还未纳入法律调控的范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中国加入wto利弊分析
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及对策国际经济与贸易 1班罗琴 222009303240070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摘要] 加入WTO既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通过对入世以来的利弊分析,总体上看来是利大于弊的,并且根据中国目前应对的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WTO 利弊对策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极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吸引外资的能力。
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扩大了就业机会,深化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广大的消费者带来了好处,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也对我国宏观经济及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从我国的实情出发,对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的利弊作出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1.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经济联合国”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该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
1.1世贸组织的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
1.2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使之可以包括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
公共政策案例研究——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1加入 WT O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提出挑战
11 加入 WT 要求公 共政 策执行 的原则与 之相契合 . o 人世要求公共政策执行应与 W O主要 原则 相契合 。( ) T 1 应与 非歧视原则及公正性原则相契合 。 非歧视原则是 W O原则体 系中 T 项最基本 的原 则 , 非歧视原则实 际上包含 着最惠 国待 遇原则 、 国 民待 遇原则 、 关税减 让原则等具体原则 , 它的基本精神在 这些具体 原则 中得 到体现 。而公共政策成功有效 的实施也离 不开执行过程 中的公正性原则 。它首先表现为执法守法, 政策执行必须依法定职 权进行 , 遵守法定 程序 , 自觉接受 法律 、 并 法规和政 策的约束 。其 次, 政策 执行必须坚 守公平 正义 的原则 , 意味着 , 这 在政策 面前 所 有 的政策接受者都 是平 等的 , 政策决策者 、 行者和接受者 都是平 执 等 的, 在政策 面前 同等受益 , 也应履行 同等义务 。 ( 应 与透明性 2) 原则相契合。公开、 明度 原则 在 W O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透 T 它是 W O价值模式的具体化和法律化。 T 12 加入 WT . O促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一步趋于透明化 、 法制化 人 世要求 公共政策 的执行透 明。WT O的透 明度原则 的实施是 通过~系列明确的协定 、 条款 来保证 的 , 这些做 法 目前只停 留在政 策的层 面。 尚未制度化 、 法制化 。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 , 民群众 的 人 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 进一步要求 提高公共决策过 更 程的透 明度 , 求公共决策彻底实现 由形 式的公开 向内容的公开 、 要
政 法 行 政
公共 政策案例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
试 析 加 入 W T 对我 国公 共 政 策执 行 的 影 响 O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对策和建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对策和建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以下是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对策和建议。
利弊:
利:加入WTO让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更加得到认可和信任,也扩大了中国的市场和贸易机会,促进中国经济的拓展。
另外,WTO成员国对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更加公正和透明,有助于增加中国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和竞争力。
弊:中国加入WTO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加入WTO后,中国在关税、知识产权、国内市场准入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压力。
对策:
一是通过与WTO成员国进行对话和协商,积极争取更加公正、平等的待遇。
二是加强内部改革,推进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中国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被盗取和侵犯。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商业规则,提高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建议:
一是加强对WTO发展和变化的研究和了解,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力。
二是积极参与WTO多边谈判和协商,争取更多的公正和平等的贸易待遇。
三是加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产品、工艺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五是加强与WTO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和互动,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贸易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WTO“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之争及中国应对策略
WTO“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之争及中国应对策略WTO“特殊与差别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简称S&D)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之间的一个争议焦点。
这一原则旨在帮助贫困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更好地融入,并提供一些灵活的政策工具和权益保障,以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S&D适用范围的界定和执行方式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面临着这一问题。
本文将探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适用之争及中国应对策略。
S&D原则在WTO成立之初是为了弥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提供一些相对优惠的待遇。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质疑和挑战S&D原则的适用范围和要求。
他们认为,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取得了足够的发展,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争议主要体现在贸易谈判和争端解决机制中,如何平衡不同阶段发展国家的利益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S&D适用之争,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中国积极参与和引导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中国通过加强南南合作和在多边贸易组织中形成联盟,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谈判能力和影响力。
中国加大了对S&D原则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和倡议,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中国还积极参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既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声。
中国积极推动推动对WTO规则进行改革,争取让S&D原则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全球贸易格局。
中国在应对S&D适用之争时仍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已经迅速增长,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认为中国不再属于发展中国家范畴,对其享有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提出质疑。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增加,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面临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分析
中国参加WTO的利与弊一、中国参加“WTO〞之利(一) 参加WTO , 意味着我国经济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和更大程度地向国际市场开放, 遵循国际惯例, 与国际接轨, 这将促使中国经济更快地走向集约型和效益型的开展道路, 促使中国企业按国际惯例经营, 按国际市场需要、国际市场价格消费, 激发企业的活力, 把我国企业推进国际市场竞争的海洋, 使其在大海中学会游泳, 经受更大的锻炼, 迅速进步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从而加速中国经济的起飞。
在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的改革中, 入世将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契机, 使国有企业在公平竞争中, 真正发挥其固有的优势, 对国企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等一系改革, 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我国参加WTO , 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可从两方面得以表达。
1. 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部经贸环境。
过去, 世界贸易保护主义, 特别是兴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出口影响相当严重。
西方主要兴旺国家都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实行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最惠国待遇, 美国那么对中国实行“对华最惠国待遇年审制度〞。
这些兴旺国家还对中国实行歧视性数量限制、歧视性反倾销和反补贴及歧视性技术标准等。
中国商品没有受到公平待遇。
参加WTO 后, 中国在履行义务的同时, 将享受世贸组织给予缔约国的正当权利, 这包括享受无条件多边最惠国待遇的权利, 享受普惠制待遇的权利, 享受开展中缔约国的各种优惠待遇的权利及享受公正裁决贸易纠纷的权利等。
这样, 中国外部的经济贸易环境将大为改善。
2. 参加WTO , 有利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的多样化。
过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目前与中国贸易额最大的15 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为85 % , 这种单一化的出口市场, 贸易潜力有限。
参加WTO后, 我国将真正参与到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中去, 可以稳定地享受最惠国待遇, 经过努力, 还可以享受普惠制待遇, 从而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改变目前我国出口商品对美国市场依赖过大的场面。
中国加入WTO的政治意义
中国加入WTO的政治意义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双边协议,从而扫除了中国入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指日可待。
从复关到入世,中国政府走过的13 年漫长谈判之路,用朱镕基总理的话就是“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了”。
(注:《人民日报》1999年3月16日,《朱镕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回答记者提问》)中国加入WTO,除了经济上可以尽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分享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外,还可以在政治上得分。
一、有助于树立中国遵守规则、履行义务的形象,为我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蒸蒸日上,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评头品足,鼓吹“中国威胁论”,深恐中国对世界和平带来危害。
这给中国今后的发展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中国领导人一再向国际社会重申:中国过去、现在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将来强大之后也不会构成威胁,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捍卫者和推动者。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事实都清楚地向世界昭示了这一点。
西方国际政治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不管它多么强大,如果这个国家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如果这个国家是愿意遵守国际规则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不可能、也不会构成威胁。
这也是西方普遍认同的观点。
WTO的最高宗旨是市场经济原则,也正是因为这点,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几乎让中国复关的谈判举步维艰。
另外,WTO 由许多的国际规则组成,其中包括最新的乌拉圭回合协议的规则。
中国向来是个负责任、守规矩的国家,这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
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承诺遵守国际规则,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从而树立更加良好的国际形象,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同时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击。
二、促进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密切双方的直接接触,从而为祖国统一提供契机1990年1月1日,台湾当局提出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的申请。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和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自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本文将探讨中国加入WTO 的意义和对中国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意义1. 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中国加入WTO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
作为WTO成员国,中国需要遵守WTO的规则和规定,这迫使中国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贸易自由化等方面。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力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加入WTO使中国成为国际贸易体系的一部分,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加入WTO的决定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为维护自身利益和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加入WTO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作为WTO成员国,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得到了降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提高,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WTO的各项活动和会议,加强了与其他成员国的沟通和合作。
二、影响1.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入WTO 后,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外资进入中国的机会增加,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资源。
同时,中国加入WTO也促使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2. 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加入WTO使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增加。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加入WTO后,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得到了降低,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
中国的出口和进口规模大幅增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 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加入WTO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wto中国加入答应的条件的解读
wto中国加入答应的条件的解读
WTO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组织,其成员国家共同致力于推动自由贸易、促进市场开放,并提供一个公正、透明的贸易环境。
中国的加入,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那么,中国加入WTO的条件都有哪些呢?
首先,中国必须逐步放开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限制。
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开放自己的市场。
同时,中国必须承认WTO的贸易规则,例如开放网络、电信服务等,保护知识产权等。
其次,中国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WTO强调,成员国必须拥有一个有效的、具有透明度的法律体系。
这些体系应该包括贸易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规,以确保成员国的贸易政策不会违反WTO的规章制度。
第三,中国必须尊重市场原则。
WTO鼓励成员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并且保护市场经济的运营。
因此,中国也必须尊重市场原则,不干预市场运作。
最后,中国必须加强监管,并接受WTO的审查和监督。
在加入WTO之前,中国必须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管机制,以确保自己的贸易政策符合WTO的规章制度。
同时,中国也必须接受WTO的审查和监督,以确保自己的贸易政策不会违反WTO的规定。
总之,加入WTO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
尽管这个过程需要中国付出一定的努力和牺牲,但是加入WTO将会使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并取得更大的发展。
社会各方面也应该积极配合,共同促进中国加入WTO工作的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公共政策的适应性—— 一种“系统范式”的宏观视角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曹堂哲一、 概念的界定与概念工具以及分析方法1、 适应性。
“适应性”是一个生态概念,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念将“适应性”概念引入人们对世界的思考。
20世纪30年代美籍奥地利人冯.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在思考生物学中的机械论和还原论的时候走向了“开放系统和稳态的系统”[1](p83)并将这一理论扩展为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理念在于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理解世界的起点,划定系统与环境的动态边界,研究系统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即关于适应性的条件、机制、规律的研究成为一般系统论的基础性内容之一。
受一般系统范式的影响,行政学、管理学以及公共政策科学学界开始将系统范式作为一种具有逻辑、数学、哲学性质的学科引入对行政现象、管理现象、公共政策现象的研究中。
在行政学界,系统范式激励了同时代的行政学家。
以行政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行政系统的适应性为核心沿着两条路径推进了行政学的研究。
一条路径以“系统范式”为逻辑内核,通过经验归纳的实证的、比较的、历史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行政型态”以及这些型态之间的转换,即“比较行政”的研究[2](pp1-15)另一条路径着重研究“增加制定和执行影响环境的集体决定的能力。
”[3](p2)即“发展行政”的研究。
同样的以“系统范式”作为概念框架,从而以“适应性”作为核心理念和旨趣的方法也很快影响到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思考。
一是,在“系统范式”的概念框架下重新思考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将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结合起来看待。
[4](p39)二是,促成了70年代以来比较公共政策的发育。
(比如安德森的著作《比较分析中系统和策略》)[5](p38)总之,“系统范式”和适应性理念为理解变化中的公共政策和行政发展以及政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工具和范式。
为此有必要明确适应性的含义,可以这样定义适应性:特定开放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互利性的良性循环模式。
2、公共政策适应性和公共政策环境。
虽然人们对公共政策有不同的理解,但基本上在以下方面还是有所共识,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相关,公共政策与公共权力相关,公共政策与政府职能相关,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管理相关,公共政策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相关。
据此可以认为所谓政府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稳定的和变化的“政府环境”[5](pp.175-234)通过政策制定系统形成并通过公共行政管理系统执行的,旨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6](p31)以及积极维护、保障公共利益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这一定义将公共政策定义放在适应性理念下进行考察,为理解政府公共政策的适应性提供了基础。
于是公共政策的适应性可以这样规定:公共政策系统与公共政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在保证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使得公共政策环境得到改善。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政策系统通过自身的调整与环境形成功能耦合;另一方面,政府公共政策以自身特性的优化(诸如目的、手段、体制、模式等)影响环境的优化和提升。
这两个方面使得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环境之间能够形成较大的亲和力,朝向开放的高一层级的系统演变。
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定位公共政策的环境。
“从广义上说,环境就是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
”[7](p166)而“工作环境是与个别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
”[7](p167)对于公共政策环境的分析,划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的方法同样适用,从广义上讲影响公共政策的环境,构成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等环节的约束,包括自然环境(比如:资源、土地、河流、矿藏等)、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会改变公共政策的环境,这一环境理应包括以上提及的广义的公共政策环境。
但出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直接影响的是中国的外贸体制,以及这一体制的实质——经济体制,这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调适。
因此,本文将政府公共政策环境作狭义的理解,以便具体的探讨如下这些问题。
首先,继续推进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生态环境对公共政策的理念定位和职能定位的影响。
其次,权威性的世界贸易规则这一“制度”环境对公共政策诸多环节所依据的原则、方式、重点的影响。
再次,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政策基础,公共管理是公共政策的展开和落实,即已经形成了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公共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一般模式。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理念、职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公共政策过程所依据的价值基础、原则、方式、重点的重新定位,要求特定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环境,有必要从公共政策适应性的角度探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最后,鉴于公共政策改变的基础在于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即公共政策的适应性以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作为前提,同时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又成为公共政策调适的环境。
因此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角度阐明公共政策的适应性。
本文即依此思路展开。
这一思路展开的另一前提是: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公共政策适应性问题的时候,必须理解公共政策适应性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但需要明确世界贸易组织对公共政策适应性的一般要求,还需要阐明中国入世公共政策适应性的特殊要求和基本内容。
总之,制约公共政策适应性的四大环境变量是逻辑的视野,公共政策适应性的一般与特殊的内容是比较的视野,都是“系统范式”的题中之意。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导致的政府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承接第一部分的逻辑,对政府公共政策环境的四大变量进行解析。
1、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内含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组织维度、逻辑维度的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性特征之一。
[8](p4)全球化作为一个多维的现象,如果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特指: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推动之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配置和利用,这当中多边的自由贸易体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正体现了这一进程。
由这一定义的逻辑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体现,在现象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只是一个国家贸易体制,进一步是一国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但从本质上看,却是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构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公共政策的深层次政策环境。
并由此形成了对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理念、职能重新定位的诉求。
可以将这一环境特征概括为:市场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作为优先性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作为长期性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作为稳定性的资源配置手段。
这一特征从地位、功能、范围、深度不同层次上反映了全球化自由贸易的要求。
也是重新定位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
2、权威性的多边经济贸易规则。
实践证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权威的约束力和行为的有效性。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规则在规则这一层面上具有共同的属性。
这使得权威性的多边贸易规则成为政府公共政策更为直接的“具体工作环境”,考虑到政府改革会由浅入深涉及“观念更新——典则替换——范式转换”[9](p88)三个层次,可以认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经济规则及其基本价值、程序构成了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重新定位的“典则规范”和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
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对权威性的多边经济贸易规则进行概括。
首先,这一规则是经过长期博奕的规则,具有普适性和权威性,从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r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经过8轮的多边贸易谈判而到1994年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期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同样,中国从申请复关在到入世也经历了艰辛的历程,这使得这一规则具有充分博奕后的权威性和普适性。
其次,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既是一个国际组织活动规则,也是体现世界经济贸易的行为规则,还是对各国政府进行约束的规则。
即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一种“制度”[10](pp225-226)能形成各成员国及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有效的“激励结构”。
降低经济生产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这一特质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环境意义在于:公共政策的适应性必须考虑到制度设计的有效性、经济性以及制度变迁的可能性。
再次,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是一种具有法律地位的法律体系。
这一环境对于公共政策的理念、职能、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构成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工作环境。
这一环境为依法行政和依法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提出了要求。
最后,从制度和规则层面上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套理性的、普遍化的具有稳定性预期的规则、契约体系。
按照《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的基本精神,这一规则体系具有几个核心的原则:一是,非歧视待遇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二是,对等原则。
三是,关税减让原则。
四是,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五是,透明度原则。
六是,公平竞争原则。
七是,以过渡方式体现差别待遇原则。
以上原则贯穿在整个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中。
作为一种规则约束构成了政府公共政策环境,其意义在于政府公共政策应该以此为导向实现“典则规范”的更新替换,使新的公共政策“典则规范”与以上原则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适应性。
3、为适应新的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而形成的崭新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环境。
与本文的命意相关,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以及内蕴的信息化、后工业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西方政府面临经济衰退和公民对政府服务普遍不满的外部危机和政府规模庞大,机构臃肿,财政难以为继的内部危机,引发了一场规模宏大、波及整个西方社会、影响深远的结构性行政改革。
整个西方进入“行政改革”时代。
[11](p298)这场改革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特征在于重新架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重新反思这一关系格局中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寻求“治道变革”的理念、途径、方式。
从而形成了西方国家有利的公共政策环境。
前已述及,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在“系统范式”下出现了融合的局面,“政策是管理的一环,而公共政策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战略管理。
组织、计划、指挥、管制管理工具的运用,对于公共政策产生预期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4](p38)这意味着崭新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成为公共政策理念、职能、作用方式和作用重点的环境,而公共政策的合理定位又可以推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环境。
与本文的命意相关,政策科学自20世纪50年的诞生以来就开始强调公共政策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拉斯韦尔认为“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的概念”[12](p38)德罗尔则更强调“政策科学中的基本模式、概念及其方法论证,其赖以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改革和改革环境政策过程的变化。
”[13](p6)80年代,在政策科学领域由于出现大量的新的公共政策问题——这些问题毫无疑问与全球化的多维特征相关——当代公共政策陷入某种“困境”[14](p354)于是研究公共政策的适应性问题在新的条件、新的视野、新的历史诉求下提高到了更为显著的高度和地位,成为摆脱“政策科学缺乏完善的概念体系和有影响的理论假设”[15](p3)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