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合集下载

2_第二章_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2_第二章_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二 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 才使得教育社会学在作为一门学科成立之时便已拥有一些宝贵的理论资 源。在这方而,英国的斯宾塞(Spence,H.)、法国的涂尔干 (Durkheim,E.)、美国的沃德、斯莫尔(SmalII A.w.)、罗斯(Ros s, E.A.)、库利(Cooley,C.比)以及萨姆纳(Sumner,N.G.)等著 名社会学家都有其独待建树。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 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的视 角。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 教育的制度、目的与内容都受社会所 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教育的基本 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与社会,同时将 社会内化于个人。
第三,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斗争中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 群体,总是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 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式,也可以是笼 络收买的方式,或者是维持“合法权威”的方式。但强制的结 果只能是暂时的稳定,而冲突仍会继续,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冲 突、磋商、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 抵制理论产生于70年代后期,其主要代 表人物有美国的吉鲁(Giroux,H.)、阿 普尔(AppLe,H)及英国的威利斯(Willis ,P) • 抵制理论最重要的假设之一是:劳动阶 级的学生不完全是资本的副产品。亦即 不完全屈从于权威教师与学校的指令; 更确切地说,学校中不仅存在着社会结 构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存在 着具有集体性的、见识敏锐的学生的抵 制,因此,学校乃是不同阶级文化之间 争夺的场所。

2017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2017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二)组织与制度建设
1989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 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专业委员会” 在杭州城里,现更名为“中国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991年,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 会会刊《教育社会学简讯》出版并发行。 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讨论教 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及专题研究。
ONE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迪尔凯姆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教育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法国,创始 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弥尔.迪尔凯姆, 被誉为“教育社会学之父”。
为何迪尔凯姆,被誉为“教育社会学之父”?
1 创设教育社会学学科
1913年,迪尔凯姆获任“教育学与社会学”教授 之时,教育社会学才得以产生。
研究的方法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 规范性的方法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 则以验证性的方法进 行研究。
研究的内容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为中 心,主要研究与学校教育相关的 社会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新兴教育社会学则以社会为 中心,主要探讨教育对社会流动、 社会变迁等过程的影响。
法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TWO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时期
1
陶孟和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1922年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陶孟和的《社会 与教育》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社会学在中 国的创建。
创建时期的学科建设概况
1、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2、译介西方教育社会学著作 3、尝试创建中国的教育社会学
2
二、教育社会学的停滞时期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C 理论研究:(1)在宏观方面:教育与社会 结构及社会变迁的关系;(2)在中观方面:研究 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体系内部的 各种社会关系;(3)在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 中有关社会学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在理论研究等各方面还不够完善,也正因为如此, 才需要大量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者与爱好者去研 究它,为完善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大厦作出 贡献。



三、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创建时期:19世纪中后期 停滞时期:1952年 重建时期:1979年


创建时期: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副院长
陶孟和是先驱人物,1922年其《社会与教育》 一书系统论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自此很 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译和介绍了一大批的国外的教育社会 学的著作。 2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教育社会学的著作。 3在部分学校开设了该课程。
教育社会学
2012-2013学年(下)
主讲人:邢思珍 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主要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一、历史与发展
(一)理论奠基时期
(萌芽期):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2) 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 (如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的 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如师 生互动、班级群体凝聚力等)的研究。 (3) 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 方法,尤其推崇经过严格控制的多变量分析; 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 状态下的个体。

(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斗争中 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要采取强 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持 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 式,也可以是笼络收买的方式,或者是维持 "合法权威"的方式。但强制的结果只能是暂 时的稳定,而冲突仍会继续,社会正是在这 样的冲突、磋商、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 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其代表人物: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柯林斯、 鲍尔斯;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英国教 育社会学家威利斯等。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教育社会学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与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教育社会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社会学分析方法,学会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教育现象、研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主要内容:教育社会学学科论;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教育的社会功能(自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分)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1928)(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1947)雷通群: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所需何种教育”。

(1931)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化说”教育观:“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往往影响着其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2、相互关系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2)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二、研究对象界定(一)问题:对象的泛化(如:个体社会化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对象的窄化(如:教育也不仅仅限于个体社会化)(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姓“教”——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姓“社”——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或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三)研究对象的分类:(3种分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如社会体制、过程、变迁,并有相应的社会学分支领域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家庭、社会,而有学校教育社会学……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教育的社会性体现: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2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2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学科形成时期
一、学科制度的成型 学科成形有三个主要标志: 学科成形有三个主要标志:
1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
1907年,苏扎罗(Suzzallo,H.)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 年 苏扎罗( , ) 开教育社会学讲座
2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成立了美国“全 年 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成立了美国“ 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 抵制理论产生于70年代后期,其主要代 表人物有美国的吉鲁(Giroux,H.)、阿 普尔(AppLe,H)及英国的威利斯(Willis ,P) • 抵制理论最重要的假设之一是:劳动阶 级的学生不完全是资本的副产品。亦即 不完全屈从于权威教师与学校的指令; 更确切地说,学校中不仅存在着社会结 构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存在 着具有集体性的、见识敏锐的学生的抵 制,因此,学校乃是不同阶级文化之间 争夺的场所。
教育知识 社会学
教学社会学
社会变迁与 教育
第六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参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J】 吴康宁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功能主义学派
其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来 探讨教育现象 其代表人物首推帕森斯(Parsons)。他为功能主 义教育社会学提供了以AGIL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 分析框架,并运用功能主义理论对学校教育的 基本单位——班级进行了经典的研究。 ——
按照AGIL图式,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 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组功能范畴组成的相互 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
二 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 由于一些早期社会学家对教育问题发生兴趣,并作出开拓性的探究, 才使得教育社会学在作为一门学科成立之时便已拥有一些宝贵的理论资 在这方而,英国的斯宾塞(Spence,H.)、法国的涂尔干 源。在这方而,英国的斯宾塞 , .、 (Durkheim,E.)、美国的沃德、斯莫尔(SmalII A.w.)、罗斯 沃德、 、 . . 、罗斯(Ros s, , E.A.)、库利(Cooley,C.比)以及萨姆纳(Sumner,N.G.)等著 . . 、库利( , . 以及萨姆纳( , . . 等著 以及萨姆纳 名社会学家都有其独待建树。 名社会学家都有其独待建树。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 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 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 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 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的视 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 角。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 教育的制度、 教育的制度、目的与内容都受社会所 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教育的基本 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 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与社会, 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与社会,同时将 社会内化于个人。 社会内化于个人。

教育社会学基础02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名家和理论流派

教育社会学基础02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名家和理论流派

2.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社会化,在每个人身上塑造 “社会我”,这与他强调社会集体意识促进社会整合的观 点具有密切联系。在涂尔干看来,“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 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 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 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 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教育使个体内化社 会共识、认同社会共享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整合,维 持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转。这种理论对20世纪功能主义教育 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帕森斯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理论。
四、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是功能理论的领袖人物,其思想深 受涂尔干、韦伯等人的影响。他构建了恢宏庞大的思想理 论体系,为功能主义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 主导性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帕森斯的理论体系有社会系 统理论、模式变量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主要著作有 《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等。在《社会行动的结 构》一书中,帕森斯提倡用分析的实在论来建立社会学理 论。“作为与虚构论相对立的观点,它认为至少有某些一 般科学概念不是虚构的,而是充分‘把握了’客观外部世 界的某些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分析性概念就是这样的概 念……这些概念不是与具体现象相对应的,而是与具体现 象中那些能在分析上与其他成分分开的成分相对应的。”
核心概念 功能理论冲突理论 互动理论 批判理论 “新”教育社会学
研究主题
经典名家的教育社会学思想 不同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功能理论
作为一种宏观社会学理论流派,功能理论深受孔德、斯 宾塞、涂尔干等社会学家的影响,成形于19世纪末20世 纪初,经过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等人 的研究而发展。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Merton)是集 大成者。功能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欧美社会学的主 导理论,虽然在60年代末受到了冲突理论的挑战,此后又 有解释论的冲击,但其在当代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 关教育的功能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杜威、克拉克(Clark)、特纳(Turner)、霍珀(Hopper)、 格罗斯(Gross)等。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11级教育学温馨11033026概念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在中国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来研究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

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专章。

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

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

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

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

”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

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

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

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

191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教育社会学系。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有不少人了解严复曾译介西方社会学说,但却不知美国传 教士葛学溥、步济时等人在创建中国社会学上所起的关键 作用。 人们耳熟能详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和 李大钊,但一般不知道还有社会学家陶孟和。 大家都很熟悉“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而不了解“社会 调查运动”。 很多人知道20世纪50年代主张控制人口的经济学家马寅初, 而不了解自20年代起便致力于人口研究、提倡生育节制并 在抗战时期主持了一次严格按照现代统计方法的大规模人 口普查的社会学家陈达。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 社会学的中国化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综观 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便可明白,探求达到一 个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以维护社会正 常运行的规律,乃是任何历史时期社会学的 重要任务。
三、社会学中国化探索
1 立足中国国国情,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 史背景中开展社会学研究 2 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3 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思考问题
1.社会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哪些特点? 3.社会学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4.简述早期中国社会学的主要社会调查与社会实 践活动。
3 社会交换理论
(1)霍曼斯:社会行为交换理论,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 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2)布劳;社会交换中的权力不平等问题
4 符号互动理论
(1)布鲁默: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 (2)戈夫曼: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
五 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2 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 3 布迪厄:实践反思理论
一、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百度百科中的观点)产生阶段:教育社会学一般被认为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现代教育在提高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使得西方教育学家逐渐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西方社会学家也希望借助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

教育社会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最早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欧美社会学家。

19世纪末,德国的纳托普(Paul Natorp)与柏格曼(Bergman,P.)等人提出“社会的教育学”理论;德国的狄尔泰、史普朗格(E.Spranger)与诺尔(Knoll,H.)等人提出“文化教育学”理论;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一书中探讨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并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

1889年,美国教育学家J.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1916年,他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这些理论通过对赫尔巴特树立的教育学体系的反思与批判,提出应当从社会的观点考察教育的本质。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

他于19世纪末对教育社会学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了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

他在《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道德教育论》(1902~1906)、《教育与社会学》(1922)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他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指出,教育的性质、起源和功能是社会性的,社会学家应该:①研究教育的现状及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②研究教育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③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度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④把课堂和学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系统来研究。

该书被视为早期教育社会学的经典。

欧洲早期的社会学者研究侧重于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与之相比,美国的社会学者则较偏重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研究。

第二讲--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教育社会学》

第二讲--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教育社会学》
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育社会学进入新实
证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日本教育社会学
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倾向。
一是以“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改革动向为背景, 以新的试点和框架开展了对教育的公共性的讨论 ,并对教育制度、资格制度及学历、去向选择进 行了研究; 二是在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对社会性别问题 高度关心的背景下,社会性别研究、少数民族研 究、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变得引人注目; 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不仅有用调查表和统计方 法实证研究,也有大量的用民族方法论的研究。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社会学在学科建设方面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译介了西方教育社会学著作 尝试创建了中国的教育社会学
(二)1949年至1978年的停滞时期
在1949年之前,尽管从学科制度的角度看,我 国教育社会学还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 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应该说,创建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经 成为学科的制度化建设个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社会学并没有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反而彻底丧失了学科的生存权 ,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中国大陆的教育 社会学进入了停滞时期。
1970年,英国社会学协会大会的召开标志
着“新”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在这次大会上提交的教育社会学论文反映
出一个新的潮流,即更加关注微观教育问 题的研究。
新教育社会学主要新在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 上。
在研究方法上:它把符号互动论、人类学方法和现象 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冲突论和知识社会学相结合,运 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微观教育问题。 在研究对象方面:它把长期被宏观教育社会学所忽视 的微观教育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课堂互动、 课堂语言和课程与教育知识问题。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 1. 2. 3. 4.
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韦伯的三重标准说 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多种标准说 续谱排列说
2、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社会分层对教育成层的影响与作用,另一 方面指教育成层与社会分层的影响与作用。 • 所谓教育成层,又叫教育分层,它是指社会成员 因具有不同的教育程度,而对社会地位、社会财 富、权力、文化和职业再分配,使原有的阶级和 阶层不断得到补充、再生,是新的阶级和阶层不 断形成的过程。
• 相互关系说 A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B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 教育活动说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相对于一般社 会学的研究对象来说,应该是一种种加属差的关 系。 • 其它观点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
• 奉行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 演绎性模式也是解释性模式 • 定量与定性结合
•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 1.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 2. 批评与思考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 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 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 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 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 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 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 理论和实践。
《教育社会学》
主要参考文献
• 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 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 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 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 杨昌勇著:《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 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 扬M.F.D著,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教育 社会学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二、教育对人口影响的表现
1、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
3、教育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
三、我国人口的现状、发展趋势
现状:
1、人口基数大
年增加量多
2、人口年龄构成相对较轻
3、农村人口比重大
4、人口地域分布不均
是指个体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体系所倡导或认可的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
三、政治发展对教育制度决定性作用的体现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制度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的主要作用
四、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的表现
1、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政治延续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
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
并双向服务
互惠互利
学校服务与社区
社区依赖学校
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二、为什么说80年代中国社区教育的复兴是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1、社区教育是一种沟通中央和地方(社区)
人口与教育
是我国两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本章主要研究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以人口为对象
人口的发展又以教育为条件
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的表现
1、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
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3、人口对教育规模及经费的影响
二、学校对学生的功利价值与对教师的功利价值的区别
1、学校对于教师的功利价值是基本价值
4、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第四章 政治与教育
本章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理学
社会学
越轨式
当社会缺乏秩序时 股票破产者自杀 不安全、失望
宿命式
4
3
个体感到无法控制自 己的生命 囚犯自杀 恐惧、听天由命
以涂尔干的“自杀”研究为例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宏观视角:教育与社会结 构、社会分层、社会变迁 微观视角:知识、课 堂、教学
综合 视角
中观视角:以学校为中心
教育活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20世纪60年代 (英)米切尔 (苏)《应用社会学辞典》
社会化过程说
相互关系说
特殊社会现象说
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的教育 20世纪90年代 (中)鲁洁,吴康宁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社会整体系统中的教育问题 20世纪70、80年代 (台)林清江 (苏)费里波夫
(一)几种教育对象说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四、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创建时期
民国时代
陶孟和《社会与 教育》(1922) 等著作 北京大学、厦门 大学相关课程
停滞时期
1949-1979
取消与破坏
重建时期
改革开放后
学科重建 学会重建 开设课程 出版专著 创办刊物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五、教育社会学发展趋势
将更多地关注教育生态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的建立 研究教育系统内部的社会 学现象 研究者的背景为社会学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始终强调采取整体和有机 的观点,注重系统分析。
-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 学校与社会结构的对应性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理论是探讨和分析教育本质、规律和实践的系统性的学术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消费的规模和倍率的增长,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愈加明显,逐渐成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着眼于教育行为在社会中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以及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特点。

一、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等国家。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关注教育制度、社会阶层、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对经济和政治进程的影响等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

学者们逐渐关注对教育制度与社会更深入的批判性研究,讨论权力、阶级、种族、性别、差异和多元化等问题,研究重点转向了教育的社会维度。

20世纪80年代,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出现了一次颠覆性的变革,学者们更加关注教育的文化维度,研究文化差异、文化认同、语义构造以及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等问题。

二、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制度和政策、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与社会变迁等方面。

教育制度和政策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政策的制定、演变、实施和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的组织、管理和评估等问题。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教育对不同社会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包括阶级、种族、性别、文化背景等。

研究重点包括社会结构对教育取向、教育生产、教育机会和成果的影响等问题。

教育和文化认同研究主要探讨个体和社会群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认同,及其在教育中的表现。

研究范围包括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变迁、文化认同在各类教育中的作用、文化认同的改变和多元化等问题。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研究着眼于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主要包括教育在社会进步和差异化、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教育与社会变迁的新趋势等问题。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欧各国教育社会学研究
1. 微观环境和教育的目的定向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2. 家庭结构、物质条件、教育水平等对儿童社会观念形成的影 响 3. 中学毕业生的社会化准备水平 4.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教师职能的变化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1. 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2. 出版了一些教育社会学专著和研究论文 3. 1989年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4
1、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创建时期
创建 时期
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 1907年苏则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社 会学讲座”,这时世界上第一个以“教育社会
学”命名的讲座。 1916年,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教
育社会系。 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教
育社会学”命名的教科书《教育社会学概论》。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
更多地将目光转向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等》、《国家精 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2 阿尔杜塞
其新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论述对教育 社会学影响极大。
3 米歇尔.福柯
他认为个体是被“规训”集团中的那些人文科学 的人士用考试、测量和分类技术构建起来的。
日本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传统的教育社会学
证验性研究
实证主义社会学者倡导,重在社会学理论的建立,着眼于教育 系统与过程里面的群体关系 研究领域: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关系
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学校与其组成分子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新兴教育社会学
参考文献
•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 杨昌勇: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教育理
苏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1. 科技发展条件下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变化 2. 教育的社会决定性、教育和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3. 社会结构和职业结构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4.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5. 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6. 学生集体的教育影响作用 7. 青年学生的社会定向、劳动就业与继续教育
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 杨昌勇: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的回顾,《教育
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 •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 吴康宁:《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上、下)。
谢谢
Thank you
1
教育社会学学科 的制度创建时期
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社会学 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规范 性和描述性特点。
学派纷争时期
3
教育冲突论、教育互动论
教育功能的垄断时期
•学术水平明显提高; •机关刊物更名为《教育社会学》; •世界上第一个理论流派——教育功能论。
2
理论融合时期
•宏观与微观融合; •量化与质化研究并存和融 合; •各理论派进行自我修正。
成立了“全美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2.教育功能论的垄断时期
“二战”结束到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进入了功能主义垄断时期。
学术研究
刊物
学派
大量社会学学者开始关注 并参与研究,社会学水平 明显提高;
全美教育社会学研究会归 属在社会学门下,机关刊 物更名为《教育社会学》
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理 论 流 派 —— 教 育 功 能 论 。 代表性研究帕森斯的班 级社会学研究。
研究的方法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 规范性的方法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 则以验证性的方法进 行研究。
研究的内容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为中 心,主要研究与学校教育相关的 社会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新兴教育社会学则以社会为 中心,主要探讨教育对社会流动、 社会变迁等过程的影响。
法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1 布迪厄
研究课题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研究发展新动向
1. 越来越多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活动 2. 越来越重视国际间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比较教育的协 作 3. 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将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进行协作 4. 研究领域日趋扩展,从宏观到微观 5.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将日益普及,由美国扩大到世界各国
VS
符号互动论、人类学方法和23现,87象9 学方法 与马克思冲突论及知识社会学相结合的
质性研究方法。
研究领域
把围观教育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关注课 堂 互动、课程与教育知识问题等。
新兴教育社会学与传统教育社会学的区别
研究目的
传统教育社会学中在应用社会学的 理论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新兴教育社会学重在对教育制 度,教育过程进行社会学的分析, 利于社会理论的建设。
(二)组织与制度建设
1989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 团体——“全国教育社会专业委员会”在 杭州城里,现更名为“中国教育社会学教 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991年,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 会会刊《教育社会学简讯》出版并发行。
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讨论教 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及专题研究。
(三)学术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一是出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融合 二是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并存和融合 三是个理论流派开始进行自我修正
英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1
关注教育改革阶段
“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2
1.关注教育改革阶段
关 注 教 育 改 革 阶 段
20世纪到1944年教育法案颁布时期, 英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主要是教育 机会的不平等。
传 统
孔德 斯宾塞
教 华德
育 杜威
社 涂尔干
会 扩展时期(20c初到20c中叶)
学 苏则罗
韦伯
华勒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内容
1. 教育引导社会进步 2. 理想社会教育目标 3. 社会学原理的教育应用 4. 人的社会化 5. 教育人员问题 6. 教育社会地位和区域地位 7. 学校内部和学校与社区交互 作用
2 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学问题是一个社会学家首先要 考虑的问题,从教育的起源和功能上把教育当成 一个社会事实来看待。
3 提供教育社会学研究范例
其著作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经典范例及可 借鉴的研究方法。 《教育与社会学》、《教育思想的演进》、《道 德教育》
美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三、教育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时期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二)组织与制度建设
(三)学术研究进展
(一) 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1982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始教育 社会学课程。接着我国大部分师范大学都 相继开始这门课。
陆续有一批教育社会学的教材、辞 书和文选出版。如鲁洁主编的《教育社会 学》、董泽芳主编的《教育社会学》及吴 康宁主编的《教育社会学》。
我国教育社会学界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 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分层、 民主与教育、大众传播与学术个体社会化 等宏观教育社会问题上的探讨取得了较大 进展;
在微观教育社会学问题的研究也取得 了一定成果,如鲁洁和吴康宁主编的“教 育社会学丛书”,包括《学校生活社会 学》、《课程社会学》、《课堂教学社会 学》和《家庭教育社会学》。
主要考察分析教育系统和社 会化的机制,并试图确立作 为政策科学或纯粹科学的教 育社会学。
3、扭曲显著化时期
日本经济社会和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环 境污染、学历至上注意、校园暴力等严重的社会 问题。此时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这些问题,进入 了市政注意研究阶段。
4、调整和怀疑时期
出现了后结构主义研究的倾向。 研究的主题有:教师、教室的社会学研究、学校文 化研究、阶层文化研究、脱轨和不正当行为研究以及基 于的社会史研究等。
之后,“教育机会均 等”、“教育与经济的 关系”和“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其研究的主 线。
2、“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阶“
1970年,英国社会学协会大会的召
段新
开标志着“新”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更加关注微观教育
会 学
问题的研究。


“新”教育社会学主要新在:
代表人物:麦克.扬和伯恩斯坦
研究方法
从传统教育社会学到新兴教育社会学(20c中叶以后)
50—60年代:教育社会学是理论社会学的分支,把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对其做社会学的分析。
60—70年代:对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做了进 一步研究。对学校社会学的进一步研究。
70—80年代:社会学家参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 价的研究。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5、转换和摸索时期
一是以“第三次基于 改革”的改革动向为 背景,对基于制度、 资格制度及学历、去 向研究。
二是在国际化、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对 社会性别问题高度关心的背景下,社 会性别研究、少数民族研究、多元文 化教育研究。
三是研究方法方面,有实证研究(如调查 及统计方法),也有大量的用民族学方法 论的研究。
从1949年到1979年30年期 间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 处于停滞阶段。
受到“左” 请思想的 影响及苏联批判社会学的 影响,在1952年教育社会 学被取消。
受到的影响:一方面, 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研 究和建设的延续性和连 贯性中断;另一方面, 使我们与西方国家在教 育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差 距越来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