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主成分分析在甘肃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

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

2002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2总第17卷第5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17NO.5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王久梗 曹永栋(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甘肃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各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不合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2)05-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产业结构调整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一、二、三次产业更替演进。

就一个地区来说,随着其体制、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的演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快有慢、范围有大有小、程度有深有浅。

但就目前西部开发和信息经济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甘肃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踏步地、广范围地、深程度地进行,以快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的。

一、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我国整体上产业结构就不合理,而甘肃省尤甚。

甘肃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甘肃2000年一、二、三次产业G DP之比为19.63:44. 75:35.62。

而全国平均比重约为15.90:50.88:32.22。

明显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而我国产业结构中本就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这对于甘肃也是一样。

上述比值表明甘肃省不仅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全国一样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表明新兴经济增长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就再就业结构而言,甘肃1998年一、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之比约为59.9:20.2:19.9。

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之比约为79.7%。

近两年这一比值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就说明甘肃有近60%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化水平很低。

抓机遇 用政策 增活力 练内功 强业务 显担当

抓机遇 用政策 增活力 练内功 强业务 显担当

抓机遇用政策增活力练内功强业务显担当作者:盛源菊香:多种模式驱动花椒产业提效增收来源:《发展》2021年第12期盛源菊香:多种模式驱动花椒产业提效增收甘肃盛源菊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源菊香)位于天水市秦安县,是一家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生产花椒系列产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近年来,依托当地花椒优势产业,创新经营发展模式,用心做好花椒产业富民增收大文章。

2020年全年销售额2.04亿元,其中花椒销售1.65亿元,占销售总额的80%,产品销售3900万元。

产业基地模式。

作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盛源菊香通过与当地周边椒农、药农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由公司提供农药、化肥、种子、技术服务等生产资料,统一收购花椒等农副产品,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扶贫车间+基地”运营模式,在当地建设标准化花椒芽生产基地与中药材种植基地。

实行包供苗、包供料、包技术支持、包产品回收“一条龙”服务,带动秦安县10镇126村4650户农民从事花椒种植和花椒相关产业。

电商营销模式。

秦安县花椒等林果产业地域优势明显,盛源菊香借助公司电商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业务咨询、经验交流、电商项目策划实施等扶贫服务,拓宽秦安县林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

同时借助电子商务营销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提升,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信息化和订单化生产。

灵活就业模式。

盛源菊香设立了“扶贫就业车间”,吸纳附近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就近务工,在解决公司临时用工困难的同时,给一些不能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务收入。

针对公司周边学校较为集中、陪读家长较多的实际,实行灵活的工作制度,比如晚上班、早下班,或由公司职工食堂提供方便用餐等形式,为既要照顾孩子上学、又需务工的一些陪读家长提供就业便利。

保底收益模式。

盛源菊香采取三种模式,为农户种植效益保底。

一是入股收益模式。

积极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吸收3个乡镇21个村632户产业脱贫收益632万元入股公司,并按保底年收益率8%参与分红。

因子分析案例

因子分析案例

因子分析案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一)案例教学目的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简化的技术。

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

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

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

本案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反映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20个指标(变量)中抽出5个因子变量对44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别计算出其因子得分和总得分,揭示出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发展状况。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力图使学生加深对因子分析的统计思想和实际意义的理解,明确因子分析方法的适用环境,掌握因子分析软件实现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增大。

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主要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综合评价,可以了解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为制订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三)案例研究过程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下面选取20项评价指标,具体如下:x1: 人口数x2: GDPx3: 第三产业增加值x4: 货运总量x5: 批、零、商品销售总额x6: 外贸收购总额x7: 年末银行贷款余额x8: 社会零售物价指数x9: 实际利用外资x10: 万名职工拥有科技人员数x11: 旅游外汇收入x12: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x13: 邮电业务总量x14: 职工人均工资x15: 人均居住面积x16: 用水普及率x17: 煤气普及率x18: 人均道路面积x19: 人均公用绿地面积 x20: 政策体制2、数据资料以上20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取自《城市统计年鉴1993-1994》。

3、因子分析将20个原始指标表示为少数m 个因子与特殊因子的线性组合,因子分析模型为:1111122112211222222020,1120,2220,20m m m m m m X l F l F l F X l F l F l F X l F l F l F εεε=+++⎧⎪=+++⎪⎨⎪⎪=+++⎩ (1) ()1,,m F F F '=称为公共因子,是不可观测向量; ()120,,εεε'=称为特殊因子;()20ij mL l ⨯=称为因子载荷(矩阵),称为第i 个变量在第j 个因子上的载荷。

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党婕1,杨升1,王新霞1,杜宗明2(1.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734000;2.中国石油甘肃张掖销售分公司,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者息息相关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闭环系统。

在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2013—2020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度经历了2013年的濒临失调到2020年的高度协调。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甘肃省[中图分类号]F124.3;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4-0143-04[作者简介]党婕(1985—),女,甘肃张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S202210740060)。

第2024年第4期(总第572期)商业经济No.4,2024Total No.572一、引言2022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年,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手段和关键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者息息相关并形成相互依存的闭环系统,即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技活动投入增加→科技活动产出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1]。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省份,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近年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提升甘肃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若干措施》和《甘肃省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以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为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基于SPSS的我国31省物流竞争力评价分析

基于SPSS的我国31省物流竞争力评价分析

156456.3427 121124
15847. 6
27686.9
1.3
122251.3011 262749
37672.5
50852.1
15.99
106772.6496 289011
27343.8
34075.8
12.18
5787& 57367 368248
17862.1
18959.5
21.83
106535.6154 134419
查阅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 ,得到全国31个省市自 治区2019年各指标值的原始数据(表2)。 4.1分析一降维一因子
主要参数设置:相关性矩阵处勾选系数和KMO和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如果KOM>0. 5,P<0. 05,说明 该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主成分,输出默认
收稿日期:2021-03-24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2019YB07) 作者简介:梁潇聆(1992-),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路径规划、供应链管理。
7030.5
8670
14. 43
67765.74803 188450
5051. 1
8586.1
20.61
57112.36213 178253
9670.6
13201.4
12.48
43577.8521
43193
4212.9
6304.7
10.67
3610& 77099
50475
5603.9
6721.1
16. 87
表5主成分得分、最终得分及排序
地区 广东省 江苏省 北京市 浙江省 上海市 山东省 福建省 河南省 湖北省 四川省 安徽省 湖南省 河北省 辽宁省 重庆市 天津市 陕西省 江西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云南省 吉林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贵州省 海南省 黑龙江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西藏自治区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摘要循环经济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也应有所区别。

为全面评价分析我国2011-2012年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我国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各选取3个省份作为评价对象,同时为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也将全国平均作为一个评价对象。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与评价。

结果表明:甘肃省循环经济水平最差。

上海市循环经济水平最高。

上海、北京、广东、重庆、安徽五省市的循环经济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而山西、湖北、内蒙古、甘肃四省循环经济水平较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循环经济,评价1.引言循环经济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推行和应用受到政策、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也应有所区别。

为全面评价分析我国2011-2012年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我国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各选取3个省份作为评价对象,如表1。

同时为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也将全国平均作为一个评价对象。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与评价。

表1 原始数据省份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万元GDP用水量(m3/万元)单位面积土地GDP产出(万元/km2)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北京 1.29 80.78 2610.02 0.37 1.53 上海 1.07 158.52 9042.69 0.22 0.94 广东0.96 289.79 892.29 0.38 0.70 山西 4.23 183.74 194.14 0.83 1.48 安徽 1.47 435.72 343.45 0.67 0.86湖北 1.42 384.63 339.45 1.45 0.71重庆 1.32 253.25 323.98 0.54 1.81内蒙古 2.43 632.36 23.68 0.61 1.63甘肃 2.70 781.31 38.58 0.76 1.06全国平均1.43 405.32 143.98 0.64 1.402.数据标准化由于影响各城市循环发展的各指标的浓度不同,需要将数据进行标准化。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分区研究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分区研究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人均财政收入
单位 Unit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 万元
指标含义 Indicators meaning
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地区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 地区工业化水平 地区服务业和城镇化水平 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实力与公益设施建设能力
6.60
8.20 13.10 16.60
0.86
1.53 2.05 1.08
1.62
2.04 1.68 0.42
2.87
3.68 4.50 1.47
16427
14515 18251 12806
0.29
0.54 0.75 0.19
26.60
26.90 26.30 18.30
12.15
8.81 3.09 2.42
调整后的检验结果
KMO值为0.670,巴特利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 0.000,说明该指标体系适用于主成分分析法。
引言
方法与指标
主成分聚类分析
结论与建议
正文 2
第 17 页
3
指标的调整
表2 修正后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代码 Indicators code
X1 X2
类别 Category
经济水平
指标名称 Indicators
3
主成分聚类分析法
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 方法,即先做主成分分析,再取若干主成分对样本进行聚 类分析,结合综合得分排序得到关于样本的科学而合理的 分类排名。
引言
方法与指标
主成分聚类分析
结论与建议
正文 2
第 11 页
4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思想

甘肃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结构变动分析

甘肃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结构变动分析
5 7% . 明最 终 消 费是 拉 动 经 济 增长 的最 重 要动 力 , 此实 证 民消费函数 ( ) 2 。 9 8 说 因 1 、( )
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 实际意义 : 2 最终消费情况分析。 最终消费由居 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
分 组 成 .甘 肃省 最 终 消 费 支 出 17 年 为 4 8 9 31 2亿元 2 0 年 为 07
农 村 居 民消 费 函 数 c= 5+0 7 1 7 7 , ,O 2 8 2 Y+ 3 Y 、
( 0 ) ( 3 0 0 2 8 2 7) ( 6 2 4 9)
R -0 87 3 D W = 1 2 1 2
() 1
F 4 =3 461
1 1 7 3 亿元。根据 甘肃统计年鉴 数据计算居 民消费支出一 65
() 2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消费贡献率 ( 消费拉动 率) 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 中消费需求拉动所 占的份额 , 计算甘肃省
: 1 91 F 1 8 8 = 9 4 87
从方程中可看 出,农村居民每增加 1 元持久收入 ,有 0 7 元 2
元暂时收入 ,有 1 4 7 元用于消费 。既增加了 最终消费贡献率在 20 年至2 0 年间分别为6 9 、 5 3 %、 用于消费 每增加 1 02 07 39 % 5 8
镇 居 民 生活 水 平 到达 小康 阶 段 医 疗保 健 、 通 通讯 、 乐 文 教 、 交 娱
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变动影响最 大。另外 ,医疗、文教消费是
直 占据 最 终 消 费 支 出大 部 分 的 比例 ,稳 定 在 7 % 以上 。 0
城 镇 居 民 消 费 函数 C= 7 94 0 7 9 8 3 , 8 3 + 8 Y+ 7 Y

主客观加权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主客观加权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级 指标 经 济综 合

竞争力
三 级 指标 人 均 G D P 人 均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人 均消 费 零 售 总 额 城镇 居 民 可 支 配 收入 农 村 居 民纯 收 入
、 、 、 、 、
等直 接性竞争 力板块 以及 政府 调 控
教育科技
基础设施等
区域

间 接 性 竞 争 力板 块
见 图1

个 别 指 标 通 过 简 单 的 算术
产 品 提供论

” 、
经 济 实力论


平均而得
避 免 了 许 多 文 献 上 出 现 的提 到 的 指 标 无 法 找 到 官


综合论


基 于 以上 的界 说

他认 为

个较 为完善 的



方 数 据 的尴 尬
(
:)
理 的 区 域 竞 争 力概 念
应该 包 括 以下 几 层 含 义

目 的性 与科学 性原 则 。

本文综合评 价 的 目 的是 测算各
是 否 影 响评 价 结 果 这

竞 争 力 的 发展 水 平
并据 此 指 出区 域 差 距 的 方方面 面

区 域 竞 争 力值 的 大 小
因 此 所 选 指 标 进 出指 标体 系 框 架 依 据

善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衡 提 供 充 分 的 实证 依 据

各 个层 面 又 从 不

实施 区 域 发展 总 体 战 略

继 续推 进西 部

同 角度 评 价 总 体 区 域 竞 争 力强 弱

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基于Geoda095i统计分析

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基于Geoda095i统计分析

5 一 4
第 9期 ( 总第 25期 ) 1 21 年 9月 01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o ma f n u t a e u l0 I d sr l dmoo ia c n mis i T l ̄ l o o c c E
N . C m ,N .1 ) o9(- l o25  ̄e

及空间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本文借助 Goa9 i e 05 d 软件对 2O 年 甘肃省 1 个 市 ,2 自治州 ( 09 2 个 图
1 ,一 、二 、三 产业 G P的增 长 的空 间 相关 性 分 ) D
个 重大 研究 内容 ,无论 是 2 1 国务 院批 准 的 00年
“ 中一 关 天水经济区”还是兰州市推 出的再造兰州 的战略、“ 白经济圈”等,都是对 区域经济空间 兰 格局研究得出的发展战略。一个 区域的经济空间 布局 的是否合理直 接影 响到区域经济 的发展… , 1 甘肃省是一个 自然 资源环境与区位条件差异较大 的一个省份 ,如何合理布局甘肃 区域经济 的重点
[ 关键词 ) 空间统计分析 区域经济
空间滞后回归模 型 甘 肃
D :0 a /. s .0 4 1X.0 10 .0 OI .mo ji n 10 —9 0 2 1 .9 0 9 1 s
[ 中图分类号 】P0 [ 28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Hale Waihona Puke 1 研 究 方 法 1 1 空间权 重矩 阵 .
济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以往对 区域经济 的研究 多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 ,如 主成分分析与聚 类分析,这些统计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 了定量与 差异分析 ,但忽视 了不同区域经济空间的相似性 ,

基于主成分-_聚类分析法的31_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基于主成分-_聚类分析法的31_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2023年7月第26卷第14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Jul.,2023Vol.26,No.14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法的31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何远霞,王 兰,焦登丹(贵州财经大学数统学院,贵阳550025)[摘 要]文章主要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选取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18个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31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法;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58[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4-0177-030 引 言我国部分地区因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较慢,导致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此外,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间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研究各省市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对促进各省市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充分发挥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本文数据源于《2022中国统计年鉴》,由Matlab软件完成数据分析。

为更加全面地评价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下简称31个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结合各省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数据的科学性、可得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能够反映我国31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18个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额(元)、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亿元)、城乡居民年底储蓄余额(亿元)、客运总量(万人)、货运总量(万吨)、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册/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终端数(台)、普通高等学校数(所)、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甘肃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关键时期。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甘肃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实证检验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变动与配第-克拉克趋势相吻合,并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始终较大,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第三产业的影响超过第一产业,并且与第二产业的差距越来越小。

最后本文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灰色关联理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成功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次次合理的产业结构变动后取得的。

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对其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甘肃省产业结构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为产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1 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外研究方面,库兹涅茨利用5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认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应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且经济的产业结构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钱纳里从部门增长的决定要素出发,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生变化时,服务行业和农业变化最小,而制造业增长最大,由此提出产业增长模式。

而GregoryandGriffin发现存在着与钱纳里经济增长模式相反的大量事实,他们通过经验说明在人均收入水平很高时,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会降低制造业的规模弹性。

国内研究方面,牛洪蕾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了江苏省产业结构与GDP之间的关系。

刘伟、李绍荣从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实证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作者简介:汪皓晨,男,陕西咸阳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㊂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汪皓晨(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㊀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跃迁,推动区域间平衡发展,是符合我国当前大政方针的举措㊂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基于前人的研究经验,旨在构建较为全面的度量指标,多维度多视角综合研判甘肃省产业部门发展情形,由主导产业的功能定位出发,考察各产业比较优势㊁扩散效能㊁发展潜力与发展基础,甄别出其中值得关注的部门,探讨在当前国情省情下,契合甘肃省发展阶段及资源禀赋㊁能够为甘肃省产业体系提供较强拉动作用的产业部门㊂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3.0020㊀引言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通过异地对接扶贫㊁落后地区开发战略等手段践行共同富裕目标,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㊂但对任何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在根本上仍取决于本地的经济结构,只有地方经济保持良性循环并处于优质演化的轨道上,当地才能真正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㊂因此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践行弯道超车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引领其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良好的产业结构使当地经济在自创驱动力的内生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增长㊂1㊀文献综述通过主导产业带动良好产业体系的形成,进而实现本地经济崛起是很常见的路径,我们注意到多地政府都出台过促进先导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打造产业发展的先行区㊁选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㊂甘肃省也不例外,截至2022年已有产业园区规划数百余,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产业规划的积极态度㊂关于如何甄别主导产业,学者们也已做了广泛的讨论㊂赫希曼㊁罗斯托㊁筱原三代平先后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在学界有很高影响力㊂赫希曼(1991)认为后向关联水平是确定产业优先顺序的关键,应鼓励关联度高㊁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优先发展㊂罗斯托(2000)提出应综合考察产业前向关联㊁后向关联与旁侧效应,认为主导产业需要通过这三种方式扩散至其他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与升级㊂筱原三代平(1957)指出应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上升,并确保产业与社会需求具有相适应的结构㊂比较优势这一概念也时常与先导产业相联系㊂林毅夫(2012)认为,经济体在某一时点上的要素禀赋总是给定的,应据此找出比较优势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产业㊂王立新(2021)提出,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是 蛙跳产业 的主要特征㊂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在产业选择方面与国家产业规划过度重合,使得主导产业脱离了区域自身基础(罗晓辉,2018)㊂依据要素禀赋确定主导产业是否会导致落后地区在分工体系中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丁洋(2022)认为,由于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产业发展也将随物质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升级㊂王立新(2021)则提出, 蛙跳产业 应具有发展的战略性㊁技术的先导性,因此最好在利用新技术㊁代表未来科研方向且发展潜力较高的产业中寻找主导产业㊂2㊀主导产业选择 理论方法结合既有研究以及对产业发展一般事实的认识,本文认为甄别地区主导产业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㊂(1)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㊂政府是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制度,其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中企业面对的激励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㊂具体到甘肃省来讲,当前涉及的主要国家战略是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向西开放及承接国内产业转移㊂(2)具备产业发展的客观基础㊂笔者注意到许多相关研究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客观基础,事实上在决定一种产业是否应当获得多于其他产业的关注时,也须同时考虑是否有客观条件正在制约其成长㊂例如本地是否具有发展这种产业的对口设施及人才?相较于其他地区,本地在争夺该产业落户时是否具备优势?(3)符合地域分工及资源禀赋㊂前文已经提及,盲目追求特定产业发展可能导致发展导向脱离区域原有基础,并使得区域间的竞争同质化㊂因此应当明确甘肃省地缘特点及资源禀赋,把握本地区基础好㊁潜力大的产业,抓住其在新形势下所具备的比较优势㊂(4)能够对地区整体发展产生带动作用㊂后发地区在经济资源方面往往存在缺失,急需以一个增长极带动起全盘发展㊂施行主导产业战略的根本目标也正是通过主导产业积累起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本,推动要素禀赋㊃5㊃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㊂因此,具有强关联性的产业才是后发地区最合适的先驱产业㊂(5)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㊂正如前文已经强调过的,后发地区要想在产业发展中实现突破,就必然不能满足于发达地区低端加工厂的定位,而应当找准机遇,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进行探索尝试,争取在下一轮产业革命中赢得先机,为当地经济蛙跳式发展创造突破点㊂3㊀指标体系构建结合理论基础,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考量:(1)产业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趋势㊂产业比较优势衡量当地是否具有发展该产业的禀赋,产业转移趋势衡量当地是否能够通过区域间产业转移来扩大本地该产业规模㊂本文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看待各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差异,产业梯度水平越高,表明当地在该产业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越强㊂衡量产业梯度水平的基本指标是产业梯度系数(IGC),由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和区位熵(LQ)构成,反映了区域间要素禀赋㊁技术差距及产业分工对产业转移的影响:IGC=该产业当地产值/该产业全国产值该产业当地从业人员/该产业全国从业人员ˑ该产业当地产值/地区GDP该产业全国产值/全国GDP#(1)㊀㊀据此采用如下指标评价某产业在甘肃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或承接转移可能:①甘肃省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㊂表示就该行业而言甘肃省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高梯度地区,具有比较优势;②相对于东部地区甘肃省IGC正在相对上升,表明东部地区该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趋势,且甘肃省具备承接该产业的潜力㊂(2)产业关联能力㊂产业结构调整时常会涉及优先顺序的问题,落后地区在资源受限的前提下,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㊂以甘肃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定位而言要同时发展全部产业并不现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扩散效应强的产业,推动先发行业形成增长极㊂本文选取影响力系数㊁感应度系数为基本指标:e i =1nðn j=1q ij1n2ðn i=1ðn j=1q ij#(2)qij表示里昂剔夫逆矩阵e j =1nðn i=1q ij1n2ðn i=1ðn j=1q ij#(3)(3)产业发展基础㊂产业扩张不能以空中楼阁的形式实现,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与增长势必要建立在现有产业基础之上㊂固定资产投资既直接反映了产业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本要素水平,也间接反映了企业家对该行业的投资信心㊂因此本文将甘肃省各产业固定资产增速纳入考察范围,以衡量各产业基础能力㊂(4)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㊂我们需要在选取主导产业时赋予那些具有长远战略价值以及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多关注㊂只有在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中取得先机或至少占据一定份额,甘肃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定位才会有所改善㊂基于这种认识,参考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来判断产业是否具有高发展潜力㊁重大战略作用以及引领作用㊂具体的,将新兴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进行对照,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民经济行业赋值为1,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确上下游关系的国民经济行业赋值0.5,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具有明确关联的行业赋值0㊂4㊀数据分析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东部地区及甘肃省2019-2020年产业梯度系数㊂按照前文给定标准对国民经济主要行业进行筛选:表1㊀满足特征①②有色金属矿采选,烟草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㊁机械和设备修理,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存在转移趋势且具备比较优势满足特征②煤炭开采和洗选,非金属矿采选,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农副食品加工,酒饮料和精茶制造,纺织服装和服饰,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造纸和纸制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品,金属制品业,铁路㊁船舶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住宿和餐饮具备转移趋势与承接潜力,但目前甘肃省还未在该产业方面比较优势尚不明显㊀㊀据201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甘肃省42部门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㊂据此对各部门进行分类:表2㊀感应度与影响力均>0.8金属矿采选,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化学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煤炭采选,食品及烟草业,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通用设备制造,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建筑业,通信设备㊁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㊀㊀可以看出,现阶段矿物开采㊁石油化工及设备制造业仍居于甘肃经济核心位置,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易于对其他产业形成联动㊂此外,食品及烟草业㊁批发及零售㊁仓储及邮政等轻工业或第三产业也显示出较高的产业关联度㊂㊃6㊃按照最终选定的六个二级指标:甘肃省产业梯度系数㊁甘肃省相较于东部地区产业梯度系数增长率㊁感应度系数㊁影响力系数㊁固定资产增速㊁产业是否为战略新兴产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权重度量㊂根据2019年数据在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测算得到各指标权重见表3㊂表3㊀指标权重IGC相对增幅12.60%甘肃IGC11.07%感应度系数18.56%影响力系数17.73%固定资产增速19.45%是否为新兴产业20.60%㊀㊀按照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应权重,计算出甘肃省2019㊁2020年间各产业综合得分及位次(仅列出得分前20位):表4㊀行业得分皮革㊁毛皮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17.28燃气生产和供应14.91煤炭采选14.37有色金属矿采选11.88纺织服装㊁服饰业9.8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7.25通用设备制造7.21造纸和纸制品 6.64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6.6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 6.15化学纤维制造 5.81金属制品㊁机械和设备修理 5.18农副食品加工 4.46仪器仪表制造 4.39橡胶和塑料制品 4.34专用设备制造 4.01酒㊁饮料和精茶制造 3.82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 3.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 3.26铁路㊁船舶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 2.79㊀㊀评价结果表明,适合甘肃省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关注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矿采及石化工业为代表的一部分甘肃传统优势产业㊂主要包括煤炭采选㊁有色金属矿采选㊁燃气生产与供应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㊁化学纤维制造㊁橡胶和塑料制品㊂(2)部分发展潜力较强㊁具有高新技术转型趋势的制造业㊂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金属制品㊁机械和设备修理,仪器仪表制造,铁路㊁船舶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㊂(3)部分东部地区正在转出,且扩散效应较强的轻工业㊂主要包括皮革㊁毛皮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纺织服装㊁服饰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造纸和纸制品,农副食品加工,酒㊁饮料和精茶制造,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㊂5㊀结论与建议截至2022年,甘肃省的经济产值增加㊁经济结构高级化等目标均尚未实现,相较于全国甚至是西部其他省份仍属欠发达地区㊂就甘肃省自然禀赋与所面临的经济背景而言,不能说不具备潜在突破点,但显然这种潜在动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㊂选择主导产业对任何地区而言都是最需要审慎考虑的经济政策之一,本文探讨甘肃省主导产业发展前景,就是要明确甘肃省在未来一段时期究竟具有哪些显性或隐性优势,并顺应这些优势制定未来的发展方针㊂本着这样的主旨,笔者总结全文要点并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支持一部分具备长效增长动能的支柱产业扩张㊂矿物开采与石化工业是甘肃省现阶段的主导产业,本文的研究表明,至少一部分矿采业及石化工业在产业发展基础㊁扩张潜力与扩散效应方面表现较好,能够在自身增产的同时为其他产业陆续铺垫积累一定资本㊂因此应继续引进并作为全省主导产业的一部分予以支持,鼓励其产业链扩张㊂(2)接收一部分带动能力强㊁且东部地区正在转出的产业落户甘肃㊂目前全国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变革的浪潮,一些产业(特别是一部分轻工业)在东部地区逐渐为更高级的产业所替代,急需找到新的生产集聚地,这其中又有一部分适合于甘肃省现阶段的资源禀赋,能够为甘肃省产业链延伸㊁产业部门多样化提供帮助㊂(3)结合自身能力,发展一批高级产业㊁新兴产业㊂落后板块的发展既要利用后发优势,承接他地转移产业,也要酌情选择一些附加值较高㊁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可期待的突破口㊂本文的研究发现,各类高端设备制造业在甘肃省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与新兴技术联系较紧密,是适合甘肃省重点关注的产业,若能在下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或能助力甘肃省经济发展实现蛙跳式跃进㊂参考文献[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王立新,唐红祥,曹梅英,等.新发展格局下广西基于蛙跳理论的产业选择与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08):64-72.[3]罗晓辉,胡珑瑛,万丛颖,等.结构趋同与 优势企业扶持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 来自于地方政府同质化竞争的解释[J].管理世界,2018,34(12):181-183.㊃7㊃。

主成分分析论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我国某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摘要】现代物流的发展程度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区域或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 重要标志之一。

物流产业的实质体现为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 ,是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 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特点的产业形式。

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协作的推动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在区域经济、 产业布局研究过程中 ,都不能忽 视物流产业在其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本文在构建江苏省沿江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 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沿江地区 20 个地市的物流发 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为江苏省各地市物流产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 据,旨在提高江苏省沿江地区整体物流发展水平。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物流产业 综合评价一.研究背景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物流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促使物流业以及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 仓储配送和邮电通信业等都有较快的发展。

同时,作为经济增长的 “加速器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会改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 ,降低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 ,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对 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物流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本 文拟从主成分分析的角度出发,以江苏省数据为例来探讨哪些因素是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江苏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 定的启示。

二.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绍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

假定有 n 个地理样本,每个样本共有 p 个变量描述,这样就 构成了一个 n ×p 阶的数据矩阵:如何从这么多变量的数据中抓住主要的变量指标呢?要解决这一问题, 自然要在 p 维空 间中加以考察, 这是比较麻烦的。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就需要进行降维处理,即用较少的几 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指标, 而且使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 较多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各省市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各省市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各省市经济效益研究近年来,我国各省市经济效益差异逐渐凸显。

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省市的经济效益,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主成分分析可以用来降维和提取数据特征,聚类分析可以用来发现数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一些数据,例如各省市的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用来反映各省市的经济效益情况。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来降维和提取数据特征。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方法,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低维空间中,同时尽量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主成分,主成分代表了原始数据中的一部分变异性。

通过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将原始数据从多个指标中压缩为少数几个主成分。

通过主成分分析后,我们得到了一些主成分,每个主成分代表了原始数据中的一部分变异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来发现数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内的样本应该尽可能相似,而不同组别之间的样本应该尽可能不相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相似度或距离度量方法,例如欧氏距离或相关系数等。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将各省市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代表了一组经济效益相似的省市。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省市之间的经济效益差异,并挖掘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找出经济效益较高的省市的共同特征,进而分析这些特征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各省市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

例如,可以使用散点图来展示各省市在主成分空间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类别的省市的分布情况。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效益差异和相似性。

总之,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各省市的经济效益。

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各省市的经济效益差异以及其中的规律和问题,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主成分分析案例

主成分分析案例

Y2得分
-2.06481 2.32993 -1.47145 0.66326 -0.87181 1.25757 -1.40987 -0.36439 0.04577 -2.04139 -0.42078 0.33126 0.07660 0.86909 0.45974 -0.83575
主成分分析在 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1——5 组表示男性,6——10 组表示女性 1——5, 6——10 年龄从小到大排序
假若你是该食品加工业决策部 门的高级顾问,为了对食品生 产作出合理决策,请你对以上 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为决策 者提供建议。
特征向量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特征根 i
方差贡献率
女性喜欢
一般喜欢
孩子 咖喱饭
炸肉饼、火腿面包
成人 鸡蛋烩饭、炸猪排 酸汤、大头鱼
一般不喜欢 特别不喜欢
孩子 干咖喱、浓汤 成人 煮牛肉、生蛋
菜粥、清汤
饼干、带馅面包 酱面条、烧鱼
服装的定型分类问题
为了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服装生产厂 要了解所生产的一种服装究竟设计几种型号合 适?这些型号的服装应按怎样的比例分配生产 计划才能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4、取每一组的中心 ( y1*k , y2*k ) (k=1,2,…,g) 作为该组的 代表点。
相应原16个指标的尺寸:
x1' r11 y1*k r12 y2*k x2' r21 y1*k r22 y2*k
x1' 6 r16,1 y1*k r16,2 y2*k
5、各种型号的比例按 该组样品数/128 确定。
Y2
0.513225 0.203116 -0.182858 0.193618 0.217290 0.113642 -0.164527 -0.114637 -0.509240 -0.025832 0.083471 0.132592 0.105402 0.199407 -0.181330 -0.261367 -0.295756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产融合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产融合问题研究
根据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模式,促使各方主 体建立合理、 紧密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联结机制, 切实保障农民与其他主体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合作 社内部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经营,以利润返还、股份 分红等方式共享收益,以长期稳定的收益增强农民对 合作社的认同感, 能够增强农民加入合作社的信心, 提升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发挥利益主体联结机制作 用,企业、合作社、农民之间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合同形 成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双向制约,根据合同约定进行利 润返还与结算,互利共赢。 3.3 以政府为主导,搭建起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从甘肃三产融合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二、第三产 业发展情况优于第一产业,农业处于弱势地位,使得 一二三产业无法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从农产品生产 加工情况来看, 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产量较 高,但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欠缺深加工技 术,并且在仓储、物流运输等基本配套设施方面不完 善,当地近距离产销尚可,跨区域销售有一定难度。此 外,近几年兴起的休闲农业市场,运营模式单一,缺少 特色,未能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对于游客的吸引 力不够,无法形成顾客黏性。农业产业存在发展不均 衡的现象,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数量少,无法形成强 有力的带动力量,品牌意识薄弱,市场上同类产品鱼 龙混杂,不具备品牌优势[3]。 2.2 三产融合中各方主体联结机制不顺畅, 影响合 作社作用的发挥
· 68 ·
山西农经 / 2022 年 7 期
3 促进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产融合的建议
3.1 调整三产融合的整体布局,做好前期规划 一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
源头出发,严格把控农产品品质,学习、研究、引进先 进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借助“互 联网 +”或新媒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农业,尽快完善 产品仓储,尤其是物流和运输,打通跨区域运输通道。 部分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农业地区,合作社可因 地制宜挖掘当地文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另一方面, 转变生产思路必不可少。在生产决策中做好市场调研 与长中短期市场需求分析工作,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决 策。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生产,合 理种植,发展养殖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加强对农业 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促进三产融合。对品牌建设 与合作社文化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形成示范合作社, 增强自身竞争力[5]。 3.2 建立合作社各方利益主体联结机制,互利共赢

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农业技术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为甘肃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引言农业技术进步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农业发展面临着气候干旱、地形复杂等特殊条件,农业技术进步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2.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是衡量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程度的指标。

本文选取了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劳动投入增长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指标间的比较计算得出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3. 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分析通过对甘肃省近年来农业总产值、劳动投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的结论。

主要原因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农业劳动投入增长过快等。

4. 影响因素分析4.1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甘肃省的农业科技投入相对较低,农业技术研发力量和技术推广水平相对薄弱。

这导致了农业技术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4.2 农民素质不高甘肃省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这使得农民难以全面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4.3 农业产业结构独特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以粮食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种植和养殖方式的发展。

这导致农业生产的单一性,限制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发挥和效果。

5. 政策建议5.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甘肃省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力量。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

5.2 加强农民培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

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推广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甘肃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甘肃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甘肃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马英杰;陈炜;雷波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管理》
【年(卷),期】2024(43)2
【摘要】甘肃省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之一,该产地的苹果因其卓越的品质和美味的口感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苹果产业作为甘肃省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现已成为促农增收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发展特色农业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文章梳理了甘肃省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甘肃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剖析了甘肃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推进老果园改造优化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努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推现代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推进抓点示范和果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和精深加工业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甘肃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马英杰;陈炜;雷波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13
【相关文献】
1.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发展优质苹果产业大有可为——甘肃省苹果产业调查
2.农业大数据“智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三届“春耕论坛”暨苹果产业大数据发展
应用高峰论坛在京召开3.苹果产业助力脱贫甘肃省静宁县苹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思考4.立足甘肃省产业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十八大以来甘肃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50份冬小麦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50份冬小麦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50份冬小麦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评价郑彩霞;孙小东;杨振常;李榕鑫;闫文君;张宗迪【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59)1【摘要】【目的】了解冬小麦农艺性状间的关系,探究冬小麦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从而筛选高产冬小麦品系。

【方法】本研究以50份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农艺性状存在差异,除生育期变异系数为0.71%外,其他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大,为7.46%~51.68%。

产量与穗粒质量(0.935**)、千粒质量(0.740**)、穗粒数(0.616**)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0.289*)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对冬小麦产量提高有较大的正向作用,株高、不育小穗数对冬小麦产量提高有负作用,有27份参试材料基于15个农艺性状综合表现好。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份冬小麦供试材料划分为多粒高产型、多粒中产型、少粒低产型3大类群,各类群特征表现明显。

【结论】50份冬小麦参试材料在15个农艺性状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了21份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冬小麦材料,可以从中选育出具有高产潜力的冬小麦新品种,同时为冬小麦杂交选育提供了优良的亲本资源和理论参考。

142-3-3-1(D38)、141-1-8-1(D35)和2012Y-01-6-1(D43)3份材料较对照陇麦844综合表现优良,产量高。

【总页数】11页(P102-112)【作者】郑彩霞;孙小东;杨振常;李榕鑫;闫文君;张宗迪【作者单位】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相关文献】1.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辣椒主要农艺性状评价2.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甘蔗新品种(系)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评价3.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鲜食蚕豆农艺与品质性状综合评价4.东北地区部分彩色稻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5.苦荞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成分分析在甘肃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甘肃省统计局安静、王文文、郭靖摘要近年来,甘肃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仍存在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区域发展差异显著等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对甘肃14个市州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甘肃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问题。

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对甘肃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及优劣势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表明,甘肃14个市州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找出甘肃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主成分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十二五”以来,甘肃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省14个市州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也保持了一定的水平。

第三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是甘肃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首先通过市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可以看出,兰州市占绝对优势,位列第一,但发展较慢,其他市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都没有超过10%。

市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其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在全省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可以解释为其对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大小,反映其对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程度。

其次通过市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自身GDP比重可以看出各市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自身GDP比重差异较大。

2007年兰州市比重最高为50.57%,金昌市最低为11.38%,相差39.19个百分点;2012年,甘南州比重最高为50.88%,嘉峪关市最低为16.79%,相差34.09个百分点。

同时,多数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自身GDP比重下降。

与全国的差距也在加大。

2007年有4个市州比重高于全国(41.89%),2012年只有3个市州比重高于全国(44.59%)。

再次,各市州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存在总量和增幅差异均很大等特点。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是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要正确认识三次产业的比重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

与全省数据比较,2007年和2012年只有兰州市、嘉峪关市、酒泉市和金昌市4个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全省。

与全国数据比较,2007年只有兰州和嘉峪关两市超过全国,2012年酒泉市也超过了全国。

定西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少,2007年只有全国的15.78%,2012年只有全国的20.34%。

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遏制,不仅会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冲突,弱化区域已经形成的分工和合作,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形成负面影响,最终将影响构建和谐甘肃、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

因此,甘肃应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深入探究区域差距产生的根源,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研究背景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影响该问题的很多变量,这些变量多且又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希望从中抽取出一些包含更大信息量的主要指标,使我们在研究复杂的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揭示多个变量间的内部结构,即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互不相关.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

主成分分析作为基础的数学分析方法,其实际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人口统计学、数量地理学、分子动力学模拟、数学建模、数理分析等学科中均有应用,是一种常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

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

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 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三、甘肃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情况主成分分析单一的指标分析不可能得到各市州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只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下面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4个市州2012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一)指标的选择根据建模目的,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甘肃实际,这里假设构成全省14个市州的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因数只有第三产业增加值(Z1)、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Z2)、第三产业投资(Z3)、人均第三产业投资(Z4)、第三产业增长速度(Z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Z6)、人均GDP(Z7)、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Z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Z9)、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Z10)、城镇化率(Z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Z12)等十二项指标并假设各指标数据为一手数据,具有客观属性,有效完整。

受假设条件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仅供参考。

(二)主成分分析过程主成分分析法消除了原始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简化了指标体系结构,并且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始指标的信息,在将原始指标转换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包含信息量的主成分权重,属于客观赋权方法,这样能使分析结果更为准确。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于原始数据中各指标存在不同量纲,无法进行综合分析,因此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

2、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

由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可知,原始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有几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还比较高,说明这此指标间存在着信息的重叠。

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把这些变量重新综合为互不相关的新的综合变量。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

4、计算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5、选择重要的主成分,并得到主成分表达式。

这里我们利用SPSS statistics 软件对14个市州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由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可知,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0.24%,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3.42%,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62%,三个主成分贡献率之和为92.28%,能包含原始数据绝大部分信息,所以选择3个重要主成分。

由特征向量表得到各个主成分表达式为:+0.38697Z10.22244=Y1+Z20.335570.17942+Z12......Z3+0.06164Z2+=Y20.40738Z1+0.215200.43359-Z12......Z3+-0.15588Z1=Z2Y3+0.11644+0.19022Z12......+Z30.10147(三)主成分得分及综合评价1、由主成分表达式,计算14个市州各主成分得分。

将各市州标准化数据代入主成分表达式,即可得各市州主成分得分值。

2、计算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位。

(1)计算主成分权重。

根据三个主成分的贡献来测算各自的权重。

第一成分占权重最大,为0.54448;第二主成分占权重较大,为0.36218;第三主成分占权重较小,为0.09335。

(2)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值和排位。

将权重代入公式,得到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0.54448Y1Y+=Y30.362180.09335+Y2测算综合评价值,并对各主成分和综合评价值进行排位(见表2)。

3、十四个市州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第一主成分反映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主要包涵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信息,包涵信息量最大,分值高,权重大,对综合评价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主成分反映第三产业发展规模,主要包涵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等指标信息,包涵信息量次之。

第三主成分反映第三产业发展预期,主要包涵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等信息,包涵信息量最少。

第二、三主成分分值较低,权重小,对综合评价影响有限。

表2 14个市州主成分得分与排位综合评价值越高,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越好。

由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值和排位可知,甘肃14个市州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发展比较好的是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是定西市、陇南市、甘南州和临夏州;处于中间层次的是庆阳市、白银市、天水市、张掖市、平凉市和武威市(详见表2)。

从实际情况来看,单一指标分析较为片面,综合评价更为全面客观。

如果仅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2年比重超过40%的有甘南州(50.88%)、兰州市(49.53%)、临夏州(48.54%)、陇南市(44.04%)、定西市(42.72%)和天水市(41.64%),排前6位。

但从综合评价来看,这六个市州只有兰州市位列第一,其他五个市州都没有进入前6位。

四、问题与不足(一)比重仍然偏低。

按照国际上的研究成果,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三次产业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应该达到50%以上。

2012年甘肃人均GDP已经达到21987元人民币,约合3483美元,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7.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59%)4.42个百分点,比重偏低。

分市州来看,人均GDP在1.5万元以上的9个市中,只有兰州市第三产业比重高于40%,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人均GDP在1.5万元以下的天水和“两州两市”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40%,第二产业比重却偏低,二者严重不协调。

(二)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较低。

从全省看,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偏低。

2012年甘肃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88万元,只有全国水平(1.71万元)的51.5%。

从市州看,多数市州偏低。

2012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万元及全国水平的只有嘉峪关市、兰州市和酒泉市。

定西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最低,只有全国的20.3%。

(三)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比较快,占比重较大,是甘肃第三产业的主体。

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比重偏低。

(四)投资不足。

2012年甘肃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42.63%,比全国(54.83%)低12.2个百分点,全省只有兰州市、临夏州和天水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高于全国。

2012年甘肃人均第三产业投资只有1万元,不到全国水平的70%。

全省除兰州和酒泉的其他12个市州都低于全国,投资严重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