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调制度到两税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完美课件1

统编版《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完美课件1
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判断 秦所汉以: 我田带赋领、学人生头对税各、个徭朝役代的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学习,并结合提问,以及相关史料的分析,深入学习各个朝代赋税制度的特
结点合,史 并实总,结说出明赋中税国制古度代发赋展税演制变度的演趋变势的。特点; 重学点法: :搜中集国史古料代、赋体税验制情度境的、演合变作历讨程论,。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变
课程导入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 通过对赋税制度演变的学习,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和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
是其他任何东西。 生的家国情怀。
——马克思
通过对赋、税、租、调、庸、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概念的梳理,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完善;
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说学情 说教学重难点
说板书设计
• 本课分两个子目: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 国古代赋税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田赋、人头 税和徭役;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宋 元时期承袭唐制;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 法和清朝“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介绍 了长期存在的国内关税和国境关税主权的 丧失与收回以及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进。
度演变的学习,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 结,合探史 究实其,关说联明、中特国点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明中朝国张 国居内正关推税行长一期条存鞭在法的和原清因朝;“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和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 通中过国对 国赋内税关制税度长演期变存的在学的习原,因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和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综合讲述 共41页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综合讲述 共41页

2、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 唐中
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 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 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 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 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 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 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 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
大学士。
明成祖开始从翰林院选 贤能之人,入文渊阁,称为 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 内阁之名由此开始。
仁宗以后,担任阁臣者, 地位渐高。内阁渐成制度。
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
明朝著名首辅,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 革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 陵)人。 1547年进士, 终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 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为 人聪明敏捷,深沉机警, 胸有大志,勇于任事。在 他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执 政的十年间,策划和推动 了改革。
一、时代的呼唤(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归纳内外交困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
对外等方面思考)
A政治腐败
B财政亏
空 C阶级矛盾激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综合讲述42页PPT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综合讲述42页PPT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2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综 合讲述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统编版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地 按田亩 税 征收
分 夏 、

户 按人丁、
两 次
税 资产征收
征 收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宋元时期
宋朝
元朝
赋税 宋承唐制
征收两税
征收附加税 繁杂多变
徭役 征收代役金 派发各种徭役
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 募役法,百姓缴纳免 役钱、助役钱,官府 募人代役。
两税法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隋唐时期
内容

家 财
确定



赋税总额
各地 各地 各地 ……
学霸笔记
唐朝的赋役制度由“租庸调”制转 变为两税法,这种变化反映了均田 制的彻底崩溃与封建庄园制的发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隋唐时期
内容
征收对象: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
田租
户调
徭役
允许“以庸代役”, 即缴纳一定的绢布 来替代徭役
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隋唐时期
“租庸调”制
原因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 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 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得分宝典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田赋

人头税 财产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附加税
募役法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综合讲述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综合讲述
(1)内修守备 (2)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①措施
A、起用边将,操练兵马 B、增修、加固长城
②结果: 提高了战守能力
3、影响: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戚 继 光 雕 像
出炉的继光饼 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
民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 定律”。
意义:
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 为光辉的时期
结果:
身后毁誉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
评价: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败因
1、结果(注意两方面) A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
B最终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2、败因 A张居正改革,“务在强公室,杜私门”, 触动了豪强权贵、 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 他们强烈反抗。 B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废弃 新法
两税法
1、背景: 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 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 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 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 新赋税制度。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武周过后均田制受到破坏,唐代开国初期的租庸调 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 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特点及作用
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收税,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导致的均田制破坏是封建 经济的发展的结果。 唐朝两税税法的实行表明:①租庸调已无法 维持,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封建 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改革
明太祖

从“租庸调法”到“两税法”

从“租庸调法”到“两税法”

从“租庸调法”到“两税法”唐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其户不满300万,不及隋朝最盛时900万户的1/3。

到了贞观初年,中原地区还是“莽荡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的破败景象,恢复经济成为唐朝的首要任务。

一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以促使生产恢复,保证租税的收入。

但此时李家兄弟争斗正酣,朝廷大臣也分为太子党和秦王党两派,均田令和租庸调法也就没有真正地得到贯彻执行。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了皇帝,方才认真推行。

均田令主要规定如下:1.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世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老男和残疾人各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受口分田三十亩。

丁男和中男以外的人凡作户主的,各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

2.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依照品秩请受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

有战功授勋的人,可以依照勋级请受勋田六十亩至三十顷。

3.受田足的叫宽乡,不足的叫狭乡;狭乡的口分田减半给授。

狭乡的人准许在宽乡遥受田亩。

4.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再收还。

这种计口授田的土地分配法,是在唐初地广人稀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使自耕农和中小新地主在唐初经济中占据着优势地位。

该均田令承认农民占有这些田地的合法性,也使那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可以依令向国家请受荒田进行耕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对于唐初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租庸调法的推行是以均田令为基础的。

均田令解决了百姓有田可种的问题,而欲使百姓“安静、富足”,就要“轻徭薄赋”,须保证国家基本赋税的前提下,不可再滥征额外赋税。

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缴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作庸。

如果国家额外加役,加役十五天,免调;加役三十天,租调全免。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有什么不同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有什么不同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有什么不同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二月规定,每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

又规定了均田制实行办法,丁男十八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

死後还田。

政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徵收租庸调。

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那么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规定丁男(2160岁)、中男(1820岁)受田一顷(百亩)。

疾病残废者受田40亩。

寡妇30亩,如为户主则为50亩。

所授民田2/10为永业田,子孙可以继承。

三年之内每亩种桑50棵,榆、枣各10棵,不适合上述品种地区,可以其他果木代替。

8/10为口分田,身死则归还国家,授与他人。

在地广人稀的宽乡,工商业者也受田,比农民减半;在地少人多的狭乡,工商业者不受田。

唐代均田制有以下几个特点:授田对象为男丁,妇女不再受田;限制土地买卖的规定放松,不仅永业田可以买卖,口分田有时(如迁往宽乡时)也可以出卖。

另外,奴婢不再受田,只给园宅地(五口一亩,一般人三口一亩)。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颁行租庸调制:每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户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i诗〕各二丈,绵三两。

如果缴布,则加1/5,即二丈五尺,麻三斤。

规定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闰年22天。

如果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绢三尺,称为庸。

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加役15天免调,加役30天,租调全免。

额外加役,不得超过30天。

唐代的庸,正式把部分力役税转变为实物税。

唐朝还在租庸调之外,规定了两种资产税:一是户税。

户税以钱输税而不以谷帛,以资力定税而不问身丁。

(《文献通考田赋考三》)自王公以下分天下民户为九等,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规定,上上户每年出钱4000文,上中户3500文,上下户3000文;中上户2500文,中中户2000文,中下户1500文;下上户1000文,下中户700文,下下户500文。

一品官按上上户纳户税,九品按下下户纳户税,余品依此类推。

二是地税。

开始按田亩征收,后来改为按户征收,以后又改为按田亩征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ppt课件
5
3、隋唐:租庸调制
• 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 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 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无年龄的限 制
• 唐朝:租调庸制 • 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
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 为当务之急。 •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 建统治 • 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 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 b、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增长
13
7、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 ①措施:
• 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
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夏商周时期:贡赋制,如 :分封制, 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其向周 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2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 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 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 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 数收税
•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 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15
小结:
• 1、以税种来分类:
•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 制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10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背景
社会经济的发展


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
代 的
输内容 银中,一体征收。
赋 役 制 度
入 标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 题 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六)中国赋役制度的变化趋势
时期 主要赋税制度
标准
形式
趋势
秦汉 田赋、人头税、 田地、人丁 实物为主, 1.征收标准: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
中 “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

古 代 的
丁,永输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
赋 役
钱粮入,但将实数造清册县报。岂特有益
制 度
于民标,亦一盛事也。”
——题(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1
《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 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
(五)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清:雍正时期——摊丁入亩
制 度
意义标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
题的人身控制。
(三)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两税法
思考: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

租庸调制


代 的

赋 役 制 度
入 按人户收税 标

两税法
按土地收税
(四)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税 与 个
北洋政 府制定
开始征 收:国

所得税
民政府
所 得 税
输条(例没有
公布所 得税暂

入实施)
行条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1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1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通过多方努力,在关税 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 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赋税制 度的演 变PPT课 件1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赋税制 度的演 变PPT课 件1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赋税制 度的演 变PPT课 件1
3、“一条鞭法”
背景::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 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 口)。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农 大量逃亡,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 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 A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B折成银两 C部分“摊丁入地”: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 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 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 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 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 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按丁征税,交纳实物,以庸代役。
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 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 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一条鞭法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 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 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 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 的增长。 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 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李军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唐五代史暨敦煌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617年秋,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李渊,在太原扯起了反隋的大旗,并很快占领了关中地区。

次年五月,李渊废掉了自己此前所立的傀儡隋恭帝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自618年李渊建国,到907年朱温篡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朝代之一,唐朝走过了289年的漫长历程。

期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作为唐王朝核心政策之一的赋税政策,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巨大转变,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且特殊的历史地位。

建国之初,唐王朝所统辖的范围局限在长安附近的关中附近。

为了维持行政机构的运转,并为当时的统一战争打下充足的物质基础,唐政府对治下的百姓征收人头税,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

而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基本结束,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七年(624)改变了此前的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之内推行新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唐朝初年,由于群雄割据,所以唐朝统治者尚能励精图治,爱惜民力,但随着天下一统局面的出现,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会征发百姓大兴土木。

所以,在租庸调制中不仅为人民的负担赋予了专门的名号,而且还额外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

同唐初相类似,成年男子仍然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此外,按照规定,他们每年还需要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

但如果政府当年正好不需要其服役,丁男就可以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也就是缴纳一定数量的绢或者布,以获得免役的权力。

从征税的数额上看,租庸调制下唐朝农民的负担要比隋朝减轻不少。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其实,租庸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与唐朝均田制相辅相成的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在我国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土地税方面,唐朝先后出现了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这两种比较完善的土地税制度。

公元775年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即是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转变的转折点,也是土地税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过渡的重大转折点。

尽管唐朝时期的土地税制度的演进形式并不复杂,但其制度内涵变换却极其丰富。

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征税形态从以物定税到货币定税,此外还包括土地税税附加税的扩张和整合、土地税地域差异的加剧以及土地税征收管理的调整。

因此,研究唐朝时期土地税制度的变迁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土地税制度乃至整个赋役制度的演进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土地税制度的变迁也对唐朝时期的国家财政、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这一研究对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发展也不无裨益。

唐朝初期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

史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则收其佣(同庸),每日三尺。

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①“安史之乱”之后,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也逐渐变得不合时宜,于是开始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改革。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将各种苛杂加以整理,依据户税和地税的范式制定了两税法。

内容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费,申报出入如旧式。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恳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赋税
丁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 税 ( 调 ) :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制 度
徭役
兵役 力役
杂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
田赋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汉 初 统 治 者 采 取 “ 1 与 民 休 息 ”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 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 一 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
2.隋唐时期
隋朝 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继承隋朝的制度,变成3租庸调制
唐初
男子授田的4
均田制
,其基础是国家向成年
唐朝 中期
两税 法
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朝政府 背景 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
内容 到各地,按田亩5征收地税 ,按人丁、资产
乾降五十六年(1791) 4.359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 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材料:我国早期关卡属于“国家”之间的防御体系,政治军事功能第一。设 关目的只是稽查过往货物有无违禁品,过境而不征税。其后,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关卡开始延伸出财政功能。因此,我国早期的关税实际上是一种通 关税。关卡是公共权力的施政部门,同时也是国家课征关税的权力机关。
征收管理合并
缴纳征银 官收官解 粮户
材料: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和财政 危机,以及赋役制度败坏而带来的各 种问题,明中期各地官员对赋税改革 先后作了多次的尝试, ……其改革趋 势多为删繁就简,而一条鞭法正是这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15张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15张PPT)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 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 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 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 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一税则的不少规定已 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如材料中所示各种问题。 因此,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肆 个 人 所 得 税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自主学习并解决以下问题)
1.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国家是 哪个?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 何时?开始征收于何时?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都没 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直到1980年才开始 征收。这是为什么?
3.1980年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 国个人所得税法》,后又数次修订 完善。有何作用?
——《资治通鉴》卷226
780年,李适接受宰相杨 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 赋税繁多,任意加收,随意增科
两种名目 两次征收
户税+地税 夏季+秋季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矛盾激化
政缓 府和 财阶 政级 困矛 难盾
根本原因?
因为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原有的租庸调制无法维系
银钱等,名目繁多
军役、力役、杂役等
01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P T ·O N E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概况(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租庸调到两税法
11091207
2020/3/27
1
租庸调制度
租调制到租庸调制:
北魏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 规定以一夫一妇作为交纳租调的单位,但对徭役的规定不详 (且税负沉重)
隋唐时期,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租庸调制.租庸调区 别租调,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包含代役税,后者则无代役税
2020/3/27
3
租庸调的意义
租庸调的实行使得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 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使得国家税收稳定,国富民强。
2020/3/27
4
租庸调制度到两税法
租庸调消失的背景:
租庸调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按丁纳税。这是建立在唐初自 耕农大量存在,并且都占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基础上的一种赋税制 度(租庸调的经济基础)。
4.两税法实施之后,赋税收入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危机得到 缓解,(加强了中央财政集权)
2020/3/27
7
两税法的不足之处
1.物价的变动对纳税人的负担就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币值与物价的变 化,从而使农民又蒙受一层剥削。
2. “量出为入”导致“横征暴敛” 3.德宗不断开新税,提高两税税额。
2020/3/27
1.赋税制度以人丁为主 → 以财产为依据,(这样一方面使税
负趋于合理,另一方面一方面使财政收入有了可靠的来源)
2.原先那些享受免税特权的不课户以及不定居的商贩,都一样 要缴纳税款。(课税主体的总量随之大量增加,纳税面得以 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实质性的增加 )
3.金钱谷粟兼而有之的征税方式开创了我国财政史上以货币缴 纳田赋的新局面(方便征收工作,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唐的相关规定
1.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 2.输绢2丈、绵3两( 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 3.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 为庸(也加“输庸代役”) 4.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 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 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 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5.一些官僚贵族享受免税负的特权 (六品以上,六品及以下)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统治期间,土地兼并日益发 展,农民失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逐步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许 多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佃户。租庸调制与当时的土地占有 情况日益不相适应(均田制破坏)。
安史之乱,政府筹军饷,也使农民大量逃亡,国家财税失控 (安史之乱)
显然税负制度与当时的经济状况严重不适应,建中元年(780 年)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制度。
2020/3/27
9
2020/3/27
11091207
10
唐租庸调制与隋的不同在于“庸”的制度化 强调: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 则失败
2020/3/27
Hale Waihona Puke 2唐租庸调制度背景
中国唐代前期主要的赋役制度。经过隋末的大动荡,唐初人 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 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永业田 20亩,口分田80亩。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
8
研究古代赋税制度的启示
1.赋税制度应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现 有的赋税制度
2.合适的赋税制度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不合 适的赋税制度会阻碍经济发展,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3.研究土地税制度,并不应只局限于制度本身,还可以与经济发展、国家预 算、地方财政收支等方面相结合,研究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关系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 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名称来源)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其收入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 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2020/3/27
6
两税法进步之处(不同及意义)
2020/3/27
5
两税法
背景:同租庸调消失原因
两税法主要内容: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入为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 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 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