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物质的概念: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学性质相同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化学符号: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来自其拉丁名的缩写。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将化学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的表格。
5.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上靠近左侧的元素是金属,靠近右侧的元素是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有一部分元素被称为过渡金属。
6.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符号通常是将元素拉丁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有两个相同首字母的元素,后一个元素的符号会加上一个小写字母。
7.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割的。
8.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9.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质量的99.9%,电子的质量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对质量约为1,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
10.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11.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结构被称为分子。
12.分子式和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的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式是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的标志。
13.离子的概念:在化合物中,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物质,这种带电的物质被称为离子。
14.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名称一般保留原来的元素名;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之为阳离子,其名称用元素名后加“阳”表示。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那么。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假设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2.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电荷为+1;中子质量为1,电荷为0。
3.电子的结构: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存在,电子层越靠近原子核,电子能级越低,能级数目为2n²(n为主层的序数)。
二、元素与物质1.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由原子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由一到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2.元素周期表:由物理学家门捷列夫提出,按照原子序数的升序排列,可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3.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原子不仅达到了稳定状态,还提供了一种用来研究原子的方法。
4.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按照元素的质量比例固定。
三、离子和离子键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离子也称为阳离子,负离子也称为阴离子。
2.离子键:在离子之间通过电荷的吸引力结合而成的化学键,离子键通常形成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四、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1.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通常形成在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2.共价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化合物。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一、化学方程式1.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反应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左边。
2.生成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右边。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的关系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表示。
二、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反应速率。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三、化学平衡1.反应的平衡: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再发生改变时,称反应达到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的比值为恒定值,称为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平衡常数大于1,反应向右进行;平衡常数小于1,反应向左进行。
初三化学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物质的变化(通常表现的是正在进行的过程,常出现字眼有:在、已经、了等)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二、物质的性质(通常表现的是一个结论,常出现的字眼有:如:会,能够,易等)1、物理性质:物质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填空】新物质、新物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化学变化、需要化学变化【例题】下列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氢气的可燃性B. 铝的导电性C. 氢氧化钠的腐蚀性D.碳酸的不稳定性【答案】B【解析】导电性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总结】判断性质:1、是否通过化学变化体现;2、记牢常见字眼。
【知识点2】实验室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
2、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固体。
3、剩余药品(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广口瓶1、取用块状固体用。
(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
(一斜二送三直立)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细口瓶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①瓶盖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标签(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试管口,缓缓地倒(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刮一刮,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 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4 蜡烛燃烧石蜡 + O2 H2O + CO2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1-2单元)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物态变化,形状变化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燃烧、生锈、变质、呼吸、酿酒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硬度小4、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夜(特性),可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白色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2、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3、空气的污染:(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二、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 4Al + 3O2 ==2Al2O3碳 C+O2==CO2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一、1、原子的构成A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中有若干个质子和中子。
B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不带电C 、氢原子没有中子。
D 、原子核比起原子小得多。
E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A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跟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其它微粒的相对质量都是与碳-12原子的1/12相比)B 、氢原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
C 、原子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D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
二、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每一纵行叫一个族。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成沉淀等。
有时可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物是什么物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 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化学知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知识点,是对这个世界全新的探索,学会知识点总结可以更好地学习化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再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沸腾(沸点)。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
- 观察蜡烛的颜色(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状),闻气味(略有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 点燃时。
-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 - 2秒后取出,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1)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方法: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空气瓶中无明显现象,呼出气体瓶中出现的浑浊较多,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
(2)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少的方法:用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在空气瓶里,木条燃烧无多大变化,而在呼出气体瓶里,木条燃烧减弱,甚至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少。
(3)证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的方法: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在空气中的干燥玻璃片无变化,而对着呼气的玻璃片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初三化学第一至第八单元复习_知识点归纳.docx
格式九年级化学一至八单元知识归纳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常见仪器的使用要求:知道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注意事项如:知道可用于反应的容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考点链接:常在实验题中要求填仪器名称二、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斜、二放、三慢竖”粉末放入试管底部、块状放在试管口,粉末一般用钥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液体药品的量取“量筒放平,视线与页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吸取与滴加药品“不可将滴管深入试管内”(3)给物质加热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②、加热的操作: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且要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③、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否者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 1)外壁不能有水,(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考操作图或在实验题中考查实验正误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一)概念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等,只是形状改变。
专业资料整理格式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
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
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现象: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例: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温馨提示: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如固、液、气)等发生改变。
- 例子: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玻璃破碎等。
2.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 例子:铁生锈、燃烧、食物变质等。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 燃烧时: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比较各层火焰的温度,检验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
3. 熄灭后:观察产生的白烟,探究白烟能否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 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的气体。
2. 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 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4. 比较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对比观察两块玻璃片上的现象。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1. 反应容器: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2.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3. 加热仪器:酒精灯。
4.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
5. 分离仪器:漏斗。
6. 取用仪器:镊子(块状固体)、药匙(粉末状固体)、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
3.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的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注意]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白炽灯通电会发光、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
胆矾的研碎(物理变化)↓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知识点2】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与化学变化无关。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水溶性、挥发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与化学变化有关。
氧化性、可燃性、还原性、腐蚀性、稳定性等。
【知识点3】化学常见仪器1. 反应仪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垫石棉网)2. 贮存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3. 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高温)4.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量体积)、温度计(测量温度)5. 分离仪器:漏斗(过滤)6.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7.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8. 其它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水槽等【知识点4】药品的取用1. 取用原则(1)“三不”:不用手触摸药品;不尝药品的味道;不凑到容器口闻气味。
(2)“少量”:液体取1ml-2ml,固体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用过的药品不放回原瓶,不乱扔,不带出实验室,放到指定的容器。
2. 取用方法:(一)固体:(块状固体)用镊子“一平、二放、三慢竖”(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一平、二送、三直立”(2)液体:(较多量液体)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贴容器口。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Chapter 1: XXX ChemistryTopic 1: Changes and Properties of MatterI。
Changes of Matter1.n: Physical change - a change that does not XXX: melting of wax。
freezing of water。
and n of gasoline。
Chemical change - a change that XXX: n of coal。
rusting of iron。
food spoilage。
and n.2.Criteria for judging changes: XXX are generated。
If yes。
it is a chemical change。
if not。
it is a physical change.3.nship een changes: XXX changes。
but physical changes do not XXX.4.XXX panying chemical changes: Release of heat。
n of heat。
n of light。
change of color。
n of gas。
and n of precipitate.XXX1.Physical properties: XXX。
These include color。
state。
odor。
melting point。
boiling point。
density。
hardness。
XXX。
XXX。
etc.2.Chemical properties: XXX。
acidity。
etc.III。
Differences and ns een physical changes。
chemical changes。
physical properties。
最新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古代:火的发现;我国商代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炼钢;以及我国闻名世界的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并正在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有特殊功能的产品。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常见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态、味,硬、密度,熔、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热、导电性等。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关键字词。
1、炼丹、炼金术对化学实验的贡献:⑴发明化学实验器具;⑵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⑶发明分离物质的方法2、科学探究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多,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含量少;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含量多,氧气含量少。
二、药品取用的原则:1.“三不”原则:不手触;不近闻;不品尝。
2.节约原则:有规定用量按规定量取用。
若没有规定量,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
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仪器的连接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它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4.需要用力的事情都要由右手来做。
三、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
(“一倾、二送、三直立”)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
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一横、二放、三慢竖”)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五、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
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六、物质的加热1.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失火】;b.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防止失火】;c.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d. 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e. 酒精灯内酒精含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量的1/4,也不能多于酒精灯容量的2/3。
2.用于加热的仪器液体:试管、蒸发皿、锥形瓶、烧杯、烧瓶(使用后三者加热时需要石棉网)。
固体: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3.给试管加热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炸裂】;b. 加热时要有试管夹。
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c. 如果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如果加热液体,试管口要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
d. 如果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e. 加热时先预热,使试管在火焰上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f. 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g. 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h. 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i. 加热完毕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取出;七、洗涤仪器1.洗涤方法:先将试管内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注入试管容积的1/2的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
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
2.试管刷: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3.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4.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5.特殊情况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八、闻气体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九、几种药品的存放1.白磷放在水中。
有人说因为有水,所以白磷要放在细口瓶中,这是错误的说法。
2.浓硫酸、浓盐酸用磨口瓶盖严。
浓硝酸用棕色磨口瓶盖严。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浓硝酸见光易分解。
3.硝酸银溶液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硝酸银溶液见光易分解。
)4.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应密封于干燥容器中,并用橡胶塞密封,不能用玻璃塞。
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具有吸水性,容易潮解。
碱能与玻璃反应,使带有玻璃塞的瓶子难以打开。
5.金属钾、钠、钙存放在煤油中。
(金属钾、钠、钙非常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十、意外事故的处理1.失火: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
3.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4.生石灰沾在皮肤上,要先用布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