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个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夜书所见》、《竹石》、《石灰吟》、《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和《己亥杂诗》。
这些诗词类型各异,有写景、咏物、抒情等,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辨别诗词的类型,理解诗词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提高,对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尚有不足。
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词的类型、特点和表达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七个古诗词的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译文和图片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的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七个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竹里馆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竹里馆竹里馆《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此诗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作品原文王维的作品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⑵,弹琴复长啸⑶。
宗城王忠(王正和)楷书斗方深林人不知⑷,明月来相照⑸。
2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作品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3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来的?随着春风的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 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全诗主旨】 本诗是作者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诗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K12 教育初中语文
课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 静静地照耀着。 【全诗主旨】 这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诗中意境淡雅、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 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名句赏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 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地照耀着自己。这是使用了拟人化手法,把倾洒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 印的知心朋友,显示出诗人非常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诵读默写】
【名句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两句诗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出杨花、榆荚也不甘 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为晚春增添一景。启示人们:一个人无才思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 不失时机,去创造价值。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w@ww.zzste*p.#%co&m]
【名句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夜深人静时,听到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 的乡思。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更见诗人感触之深、思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诵读诗歌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fēi
百般/红紫/斗/芳 。
jiá
杨花/榆 /无/才思,
jiě
惟 /漫天/作雪/飞。
理解诗意
竞争,比赛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
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 风飘荡。
5、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 ,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启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 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 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 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指柳絮 才气、才情 只知道 满天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 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
赏诗悟情
1、请赏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摹了晚春花草灿烂的情态,
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人生哲理:
“杨花榆荚”虽无才思,但不畏他人讥讽,坚持为暮春添色, 勇气非常可爱。这就启示我们: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 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6、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 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 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注释与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①王维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④。
①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
作者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á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朝川别墅二十最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王维(约701- -761),字摩诂,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
②[幽篁(huáng )]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③[深林]这里指“幽堂”。
④[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诵读时想象一下,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
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并不感到孤独。
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全诗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①李白谁家玉笛②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④情。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洛城,即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④[故园]故乡,家乡。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
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读时设身处地想象那种思乡的情景,感受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逢入京使①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③泪不干。
马上相逄无纸笔,凭④君传语⑤报平安。
①选白《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唐天宝八载(749)。
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落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练习(4)课内外古诗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4〕课内外古诗比照阅读〔一〕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西溪独泛》诗从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气氛。
〔2 分〕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3分〕【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的《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二〕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桅子花。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雨过山村》诗的一、二两句运用哪种手法?突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结合《雨过山村》诗句分析与《游山西村》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1.(1)运用以声写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的手法。
突出山村的宁静幽美。
2.两首诗都是描写的是农家生活,都写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优美流露出对农人的赞美,自己喜爱这种宁静淳朴的乡村生活。
【诗歌翻译】雨天晦明变化的天色引来几声鸡鸣声,溪流翠竹掩映着山村小路穿过斜板桥。
年轻媳妇和婆婆互相呼唤着去洗蚕种,农人忙碌让庭院中的栀子花无人欣赏。
〔三〕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2分〕《望岳》的“望〞:;《春望》的“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鉴赏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鉴赏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五言绝句)。
全诗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5、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独坐、弹琴、长啸。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4、全诗具有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牵挂的复杂情感。
部编七下六单元课外古诗词4首
此诗描写诗人 初夏的雨夜期客不 至的焦灼之情。 ——?千家诗?
此诗表现了诗 人落寂失望的情怀。 ——?鉴赏辞典?
在友人失约的 情况下,诗人静对 万物,坦然自假设。 ——?名作欣赏?
在久候客人却 未至的情况下,于 心灵的一刹那间寻 到了独得之乐。 ——?鉴赏专刊?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 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 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 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 动人,广为传诵。但局部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 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写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 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 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 挖苦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 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 表似开明,实那么昏聩无能。
相关介绍
9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译文:梅子黄的季节,家家都笼罩在蒙蒙 的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四处是此起彼 伏的蛙声。
首句点明季节和天气情况。 “家家雨〞极言 雨水之多,为下文“有约不来〞埋下伏笔。
二句写池塘蛙声。以闹写静,衬托出主人侯 客时孤寂清冷的心境。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不问苍生问鬼神〞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 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 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 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 〞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 的结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仅此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仅此一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译文+赏析+易错字),仅此一篇!课内古诗词(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部编语文七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4首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注释①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②深林:这里指“幽篁”。
③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二、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
幽篁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三、思考探究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四、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注释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二、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三、思考探究1.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的“折柳”的曲调引起的。
由此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
四、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
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部编版七年级上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PPT《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歌详解含诚斋体,风趣,
联 想 启 示
富于包孕
第一句当头喝起。 “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 富于包孕的诗句。
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 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 种感受。
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 容易和轻松。
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 的棒喝。
“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 人,耐人寻味。
晨炊:早餐,做早饭,也指清晨起来做早餐。 莫言:不要说,不要觉得。 赚(zuàn)得:骗得。 错喜欢:白白地喜欢,空欢喜。
一作“空喜欢”。
注 释
政入:恰好进入。 政,同“正”,正好,恰好。
一作“正”。 围子:圈子,圆圈。
一作“圈子”。 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一作“放过”。 拦:阻拦,阻挡。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 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 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 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诚 斋 体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所以一 直不得重用。
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十一月,杨万里以直 龙图阁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领淮西、江东军马钱 粮,治所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绍熙三年(1192)八月,改知赣州,不赴,乞 祠。
2)._政__入__万___山__围__子__里__,___一__山__放__出___一__山__拦__ 。两句把山变成了有生命 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 层叠叠的圈套。
三、四两句是从苏轼《题西林壁》“不识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脱出,但写山 比苏诗内涵丰富。
钱锺书先生把这首诗选入《宋诗选注》, 竟未着一字一句注释,足见诚斋体用语明、无 晦涩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译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二、【赏析】1.”闻”。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
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
《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三、【考试链接】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一、【译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三、【考试链接】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答: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
斗芳菲:赏析韩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
惟解:只知道。
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
(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
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
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
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评析】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作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