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国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范文3篇2023年已经到来,老师们在新的一年里也要加油啊。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范文),期望可以帮忙到大家。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范文一一、学习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精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尝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悟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抱负,并培育为实现抱负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朗诵课文。
2、品尝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悟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预备:老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同学: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妙而奇异的“幻想”,对将来,都有热闹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日,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妙的世界。
二、检查同学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同学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尝重点语句含义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同学听读时:a.留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同学争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同学刚刚接触合作争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舞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化探究。
3、同学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老师指导]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选择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同学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把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忙同学理解诗句意义。
老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同学争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同学探究式阅读,争论。
a. 争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老师投影出示问题组)◆“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假如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详细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同学通过争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篇一)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
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
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一、分角色读课文二、复述故事情节三、别出心裁读课文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
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学习方法:读,熟读诗歌渐入文景;品,品味语言渐入佳境;悟感悟诗意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㈠、激情导入,走进课题:㈡、汇报预习,交流疑问,出示学习目标。
㈢、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
2、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
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㈣、听读欣赏、领悟情感。
指导朗读: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集体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欣赏课文美景(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向往的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一、重点字词1.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
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
文中的。
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
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四、辨析近义词痴想幻想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
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课文说明】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
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座数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
联想任何一种理想和奋斗,都会感到越读越亲切。
事情往往是这样,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讲解和练习。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山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词语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词语练习,巩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4. 句型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2)学生进行句型练习,巩固对重点句型的理解。
5. 主题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生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考察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或观察山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能够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具准备:1. 课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大自然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看图说话:出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3. 课文理解检测: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基本问题,如主要人物、发生的地点和情节等。
Step 3:词汇学习(1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山巅”、“羌笛”等。
解释词义,并给出例句进行理解。
2. 学生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汇拓展。
Step 4:语言表达(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如“在山的那边有一片绿色的森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Step 5:情感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3.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环保行为。
Step 6: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课文内容。
3. 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在遥远偏僻的山区,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少年,他从小随父母辗转了五六个地方,但是一直没有走出山里。
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对此他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面对无言的群山,他常常苦思冥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想的久了,内心竟流淌出一首诗歌。
诗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边》。
这节课,我们一起随同这位少年去寻找山那边的世界。
二、读诗诀窍师:1、学习诗歌,通常情况下诀窍有三。
他们分别是:读准字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先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请一位同学读准词语,注意加色字的读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读,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活动)这些词语里面有个多音字:扎。
谁知道扎的其他读音。
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同学们预习得比较充分。
只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于整首诗歌,是否也能读准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准诗歌。
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2、诗歌的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地、热烈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刚才大家的朗读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
下面检查读书效果。
3、诗歌的朗读除了要做到字音准确、流利富有节奏之外,关键还要读出感情。
想要读出感情,就必须走进读诗三境界。
他们分别是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三、读懂诗歌师: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海(板书:海)2、这个结论如何得出来的?(PPT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深层含义吗?(山就像困难,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艰难险阻,还就是理想境界)(板书:艰难险阻、理想境界)4、诗人在登山寻海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1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具准备】写好字词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
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检测字词、扫通障碍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纠正。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2、老师点出一些词语,让学生掌握词义并造句。
例: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三、通读全诗,整体感知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
四、内容研讨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
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老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怎样表达?五、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教材中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故事。
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线路严谨力度适中,既传达了历史的教训,又有趣味性,适合初中生阅读并加深对革命时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改革。
2.理解内战年代形势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3.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小说中的批判精神及深层次思考。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1.教师先将小说整体浏览一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百折不挠”精神。
1.2.教师请学生阅读小说,师生进行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逐步挖掘人物性格及心理描写;1.3.教师将人物性格及心理描进行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主旨。
2.教学方法2.1.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讨论,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2.2.教师以展示PPT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分析,让学生印象深刻。
2.3.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课堂操作4.1 前期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小说进行详细阅读及复习,对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需要有所准备,如控制学生课堂活跃状态,防止学生闲聊,提高课堂效率等。
4.2教学展示1)PPT展示通过PPT向学生呈现小说情节,使学生一目了然,减少对情节理解的重复性阅读。
2)人物造型展示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用PPT进行呈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及相关心理描写。
4.3 课堂练习1)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带领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故事主旨。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将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学生撰写作文,将思考记录下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并交到教师手中,教师通过评分,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五、评判方式通过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采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来进行评分,阶段性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或评价,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努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教案内容预览:在山的那边------王家新教材分析: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
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① 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 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山---海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2、解释词语:隐秘痴想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悟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
2.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谈谈对山的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山相关的素材。
2.邀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爬山的经历,引出诗歌主题。
二、诗歌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节奏美。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山、小溪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大海”象征理想,“山”象征困难等。
四、诗歌感悟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的过程是曲折的。
2.分享自己追求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写作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等。
2.分析诗歌的句式特点,如排比、对仗等。
三、诗歌仿写1.请同学们模仿诗歌的写作特色,创作一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2.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写一篇关于自己追求理想的作文。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学会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培养追求理想的勇气和毅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追求理想的坚定与执着。
2.分析诗歌中的写作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
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诗歌朗读1.(教师):“请大家先自己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⑵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⑶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一、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四、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名孩子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山的另一边世界的美好和奇妙之处的故事。
本篇课文采用描述的方式,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在山的那边》中的文字描写,了解孩子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启示。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理解和表述故事中的表达意思。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欣赏美好的自然景色和发现事物本身的美好之处,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自然景色和事物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发现事物本身的美好之处。
2.难点:采用描述的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1.教师放映一段美丽山水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观看到的美景。
2. 阅读理解(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全文阅读课文,然后请学生谈论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
3. 文本阅读(10分钟)1.教师逐段解读课文,详细讲解描述方式和表达意思,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课文。
4. 听读训练(15分钟)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2.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互相读书并进行指导,纠正读音、发音等错误,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独立思考(20分钟)1.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自己身处课文中的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自由讨论孩子所得到的启示。
2.提醒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理解故事中的表达意义。
6. 总结回顾(5分钟)1.请学生回答课前学习的知识点,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情况,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观察体验法:通过观看自然景色和事物的描述,引导学生去感受并发现事物本身的美好之处,培养学生对美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讲解诠释法:通过逐段解读课文,详细讲解描述方式和表达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课文,增强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词汇、句型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运用。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的理解。
(3)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问题导入:“你们有没有曾经面对困难,想过放弃,但又坚持下来的经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时,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持下来?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有哪些?它们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全班交流: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四、作业布置:1. 回家后,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练习。
3. 写一篇关于“我在困难中坚持下来的经历”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他们对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准确?他们是否能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他们是否能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和归纳?这些都是我需要关注的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信任大家都看过或者听说过七班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今日,我授课的内容是诗歌《在山的那边》。
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学校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学校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师肯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同学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要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作课堂的仆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知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抱负,必需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很多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抱负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同学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学校生过渡为中同学,有许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
同学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很多座山”的理解,对实现抱负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往往估量不足,需要老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依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同学的状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尝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同学情感来理解作品。
详细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课文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假如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同学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查生字词预习状况初一是起始班级,肯定培育同学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仿读并思索: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五、研读赏析同学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尝揣摩语言,从中发觉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
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
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
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
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词典解决字词(投影)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隐秘yǐn 铁青tiě凝成níng 诱惑yu 喧腾xuān 扎下zh ā漫湿màn 一瞬shùn间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朗诵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全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体会全诗所论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育为完成理想而不懈妥协的肉体。
二、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全诗所论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预备:教员: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先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团体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妙而巧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明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同,去探寻山外那美妙的世界。
二、反省先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点先生朗诵课文,在朗诵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先生听读时:a.留意教员朗诵的节拍、停顿及意义重音。
b.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先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先生刚刚接触协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教员要以鼓舞为主,即使说的不片面、不深入也无妨,前面还要引导深化探求。
3、先生练习团体朗诵课文。
[教员指点]先给诗句划分朗诵节拍。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先生最基本的朗诵方法,掌握了朗诵节拍与重音,可以协助先生了解诗句意义。
教员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先生讨论、自己划出节拍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拍。
c.学习团体朗诵。
4、结合朗诵生意,指点先生探求式阅读,讨论。
a. 讨论,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员投影出示效果组)乌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假设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梦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详细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境?先生经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1、《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
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
“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
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
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在窗口chī________想
(2)用信念níng________成的海
(3)在远方为我xuān________腾
(4)你终会pān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
2.说说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再用这些词另外的意思造句。
(1)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句中意思:________。
用另外意思造句:________。
(2)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句中意思:________ 。
用另外意思造句:________。
三、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听课文录音。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
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布置作业(悦考智能评测,专注中小学教育)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
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