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碳卫星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在目前的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球系统模型研发中,卫星观测没有发挥其全部潜力,迄今为止,针对全球陆面变化研究与陆面模型研发,国际陆地遥感领域仍缺乏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和高质量的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
我国的地球系统模型研发与全球变化研究已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非常有必要集中力量,建立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产系统,支持全球变化研究与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型的研发。
本重点项目将面向全球陆面变化与陆面模型研发,综合利用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发展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生产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和高质量的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集,进而改进关键陆面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及数据同化技术,提高陆面模型的模拟能力,开展全球陆表变化示范研究。
本项目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国内优势单位联合承担,鼓励承担单位配套支持。
本指南公开发布,将通过择优方式选择其中一家单位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
二、指南内容1、项目名称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2、项目总体目标综合利用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发展全球长时间序列陆表特征参数产品生成的关键技术,研发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系统;生成全球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发射率、下行短波辐射、下行有效光合辐射等陆表特征参量遥感产品;进而改进关键陆面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及同化技术,提高其模拟能力,开展全球陆表变化应用示范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决策提供数据基础与技术支撑。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1)全球陆表特征参量数据库建设:面向全球变化与陆面模型的需求,研究全球陆表特征参量遥感产品生产体系;研究全球多源对地观测数据预处理与关联整合技术,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集入库、共享与发布技术;综合集成国内外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及陆表特征参量产品,建立全球陆表遥感数据与陆表特征参量产品数据库。
中国碳卫星研究进展中国碳卫星(TanSat)-Dragon4
中国碳卫星研究进展
中国碳卫星(TanSat)于2016年12月22日成功发射升空,成为中国首颗、国际第三颗CO2探测卫星。
中国碳卫星于2017年2月开始进行在轨对地观测,并获取全球大气CO2监测。
中国碳卫星使用基于最优估计的全物理反演CO2算法,通过对比观测光谱和高精度模拟光谱的差异对包括CO2在内的大气和地表状态(例如:水汽、地表气压、气溶胶、云和地表反照率)进行同步反演,以降低其引入的误差。
报告中将要展示中国碳卫星最新的研究结果,包括初步获得的全球反演产品以及与美国OCO-2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进行的交叉对比结果。
基于全球TCCON地基观测的验证表明中国碳卫星的观测精度优于4ppm。
中国碳卫星首批全球结果预示着数据产品将有效支撑全球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研究。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贡献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贡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
以下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一些贡献:
1.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国家,并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
2. 碳排放削减承诺:中国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承诺,在203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60-65%。
3. 林业资源保护:中国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植树造林力度,努力增加森林碳汇。
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和绿化工程在减少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 节能减排行动:中国通过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推出了一系列能源强度下降、煤炭消费和工业废气排放削减等举措。
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标准和法规,以控制工业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5. 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中国积极推动国际间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实施低碳技术转让、能源合作和环境保护项目。
中国还加强研发和创新,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体而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通过政策措施、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不断推动低碳转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2 01 6年 1 2月 2 2日 3 验 卫 星 通 过 定 期 获 取 全 球 和 区
点 2 2分 ,我 国 研 制 的首 颗 全
球 二 氧 化 碳 监 测 科 学 实 验 卫 星 和 三 颗 微 纳 卫 星 在 长 征 二 号 丁 运 载 火 箭 的 托 举 下 ,从 酒 泉 卫 星 发 射 中 心 顺 利 升 空 ,随 后 卫 星 进 入 预 定 轨 道 。此 次 发 射 是
长征 三号 乙运 载火 箭在 西 昌卫星 发射
中 心 成 功 将 通 信 技 术 试 验 卫 星 二 号 送 入 预 定 轨 道 。 本 次 发 射 是 长 征 系 列 火
列运载火箭的第 2 4 4次飞行。 高景一号是 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 公司 商业遥感卫星 系统 的首发星 , 由航 天东方红卫星有 限公司抓总研 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旗下专 业公 司中国四维测绘技 术有限公司 负责商业化运营 。 “ 八一 ・ 少年行 ”卫星是 由航 天 专 家指 导 、北 京市 八 一学 校 4 0 余名 中学生全程参与研 制并主导载 荷设 计的一颗低轨 道科普卫星 。卫
动 ,由 中 国航 天 科 技 集 团 公 司 所 属
中国航 天科技 国际交流 中心联合北
京 市 八 一 学 校 举 办 。卫 星 入 轨 后 ,
搭载 的载荷将完成对地 拍摄 、无线 电通 讯 、对地传输音频 和文件以及
快速离轨试验 。
模式新 、准备 时间短等特点 。
( 杭文 )
业务 ,并 开展 多频 段 、宽带高 速 率数
据传输试验验证 。
( 杭文 )
快 舟一号 甲 “ 一 箭 三 星” 发射 成功
2 01 7年 1月 9日 1 2时 1 1分 ,由中国航天科工 集团公司第 四研 究院研制 的 快舟一号 甲通 用型固体运载 火箭 ,成功发射 “ 吉林一号 ”灵巧 视频星 0 3星 ,同时 搭载行 云试验 一号 、凯盾一 号两颗 立方体 星 ,实现一 箭三星 发射 。此次 任务不 同 于传统 航天发 射模式 ,采用 商业发 射合 同组织形式 ,按市场 行为运作 ,具有组织
我国发布国标《空间系统一声试验》
072《卫星与网络》2017年10月月度盘点 • Monthly Inventory据处理和分发系统。
这是继2008年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和2012年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之后,中委航天领域合作的第三颗卫星,是我国遥感卫星整星出口“走出去”的新突破。
全国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达10881万户截止2017年9月30日全国直播卫星“户户通”开通用户数量总计10881万(1亿881万)户,单月增加137万户,平均每天增加4.57万户。
直播卫星的用户突破,有力扩大了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在农村的覆盖率、影响力,为促进城乡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主任杨一曼表示:“要充分发挥卫星直播的覆盖优势,推进地方节目覆盖本地,丰富广大农村地区用户收视内容。
推动民航飞机通、铁路火车通、长途客车通和航运船船通,满足广大移动人群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紧迫需求。
2017年直播卫星会持续保持开放的政策,对于行业用户的开拓、零售市场的支持,不会变。
”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正式进军油田市场近日,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与中石油准东油田签订了新疆油田准东采油厂智慧管网项目合同。
该合同的签订,意味着203所正式进军油田市场。
准东油田已探明石油储量10747万吨、天然气储量27.35亿立方米。
该项目的建设,是依据新疆油田公司整体设计定位与发展规划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北斗定位导航技术、电子标识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巡检维护技术、物联专网技术、事故快速处置技术、三维可视化显示等多种先进技术,构建精确精细、敏捷高效、全时段覆盖的管道管理系统,有效防止管线泄漏、管线爆管等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发生,实现对管线漏损状态和腐蚀状态的监测以及厂站内管线的精确定位与安全监管,为管网的智慧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海上科学城”开创我国航天远洋测控之路10月11日,我国最新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7号船踏上赴太平洋某海域执行某型卫星海上测控任务之旅,开启了蹈海探天的新征程。
国家的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拟立项.doc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年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项目中央财政经费项目实施周期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万元)( 年) 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及气候变化关键北京师范大学梁顺林过程和要素监测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南京大学居为民同化系统研究全球变化大数据的科学认知与云共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吴炳方平台字地球研究所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马柱国归因及预估研究所过去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和我国区南京大学鹿化煜域气候重建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陈文研究所究1 / 4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研究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韩士杰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生态研究所大型水库对河流河口系统生物地球化中国海洋大学王厚杰* 学过程和物质输运的影响机制中国西南河流拦截对流域碳氮循环和天津大学肖化云* 输送的影响及其效应评估研究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 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厦门大学黄邦钦* 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生源活性气体的生中国海洋大学杨桂朋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厦门大学张瑶增汇模式陆地水循环演变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严登华2 / 4作用研究究院跨境水资源科学调控与利益共享研究云南大学何大明云水资源评估研究与利用示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毓荃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辨识与机理研中国海洋大学林霄沛究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刘晓东应研究所黑碳的农业与生活源排放对东亚气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候、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气候健康效丁德平办公室益评估基于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无缝隙国家气候中心吴统文气候预测系统研制与评估大规模多模式多过程地球系统模式耦无锡恒鼎超级计算中杨广文合平台研发心有限公司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宋长春研究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3 / 4制及评估研究碳排放和减碳的社会经济代价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邓祥征与资源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综合评估模式研究北京理工大学魏一鸣*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中山大学董文杰* 耦合及应用中国实现年碳排放峰值目标的优化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刘卫东* 径研究与资源研究所面向化工与医药领域的低碳与绿色途华南理工大学江焕峰* 径注:带 * 项目实施年后,需评估择优。
我国第一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碳卫星”发射成功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此次发射的碳卫星,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
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填补了我国在温室气体检测方面的技术空白,其成果对我国掌握全球变暖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碳排放分布、提高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火箭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下属多个测控站接续开展精准控制。
在火箭飞行约13分钟后,火箭搭载的多颗卫星依次进行星箭分离,相继进入预定轨道。
随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送指令,控制卫星展开太阳能帆板,建立正常工作状态。
后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将承担卫星在轨运行长期管理等工作。
碳卫星是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
项目目标研制并发射一颗“以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为主要载荷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建立高光谱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验证系统,形成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监测精度达到1-4ppm(百万分比浓度),即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必须发现。
用于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3次飞行。
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需要安上特制的“千里眼”。
早在1992年世界各国即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上以防止人类活动严重干扰气候系统。
之后,数次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大会,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认同,气候变化问题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2021项目清单 -回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2021项目清单-回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2021项目清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影响,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地球系统变化的挑战,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最新发布了2021年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项目清单。
本文将以该项目清单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什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中国政府推出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重要战略布局。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的规律,加强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认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对策。
一、项目清单涉及哪些重点研发任务?根据项目清单,2021年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重点研发任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地球系统观测与监测:通过开展多源数据融合及传感器技术研发,实现地球系统的全面观测与监测,为科学家和政府决策提供合适的数据支持。
2. 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等重要领域的影响机制,分析其适应策略和对策。
3. 碳循环与生物部分:探索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碳循环过程和关键机制。
4. 环境污染应对与治理:深入研究环境污染的形成机制,提出有效的污染治理策略,并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实施环境保护和修复。
5.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地球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项目清单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是什么?项目清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首先,通过开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地球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推动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其次,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粮食安全等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合理的应对策略,减少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
2022_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遥感视野Remote Sensing2022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文|《卫星应用》编辑部一、金砖国家航天合作联委会正式成立,正式开启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联合观测及数据共享合作新篇章2022年5月25日,金砖国家航天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以视频方式顺利举行,标志着联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愿同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联委会的成立将引导金砖遥感卫星星座更好服务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金砖国家战略合作作出新贡献;同时宣布成立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与应用中心(中国)。
二、中国星载激光雷达取得重大进展,有力支持大气探测、碳监测等重要业务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了国际首台具备二氧化碳探测能力的高光谱气溶胶探测激光雷达载荷,2022年4月16日搭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了用于植被(碳汇)测量的多波束激光雷达、多角度多光谱相机和用于二氧化碳(碳源)测量的超光谱探测仪,2022年8月4日搭载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发射成功。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句芒号”对全球环境、大气变化、天气研究和森林资源高精度定量化测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情况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支撑“双碳”战略实施。
三、国内首次发布精度优于5毫米/年的40米分辨率InSAR中国地表形变一张图武汉大学2015年起开展广域InSAR形变测量研究,突破了大气效应改正、相位解缠、干涉对配准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了适配神威、天河超算的自主知识产权InSAR形变测量系统,形成了我国首个40米分辨率、形变速率优于5毫米/年中国地表形变一张图等成果;有力支撑了西南五省的地表形变调查、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估、中印边境自然灾害防范等国家安全重大任务,使我国广域InSAR形变测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羲和”探日首批成果发布2022年8月30日,国家航天局发布“羲和号”首批成果,包含实现主从协同非接触“双超”卫星平台技术在轨性能验证及工程应用、太阳空间Hα成像光谱仪及在轨应用、原子鉴频太阳测速导航仪及在轨验证、在轨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在轨获取太阳Hα及附近SiI和FeI谱线等五项国际首次标志性成果,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自主“探日”时代。
碳卫星在轨测试阶段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科技六院11所拿下国内氨法脱硫超低排放最大单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拿下目前我国氨法脱硫超低 排放领域的最大订单,合同总金额为2.7亿元。 据介绍,该项目创新性提出以“浓度递减、分区吸收”为设计理念 的氨法脱硫耦合烟尘脱除超低排放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在国内首次采用 “冷凝团聚、高效除雾”防治气溶胶技术,创新环境污染治理途径,促 进循环经济发展。该项目还引入买方信贷商业模式,在资金使用、风险 控制等方面获得支持。 据悉 , 此次签订的总承包项目作为山东省泰安市重点民生项目之 一,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对缓解地区污染物总 量控制的压力、改善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减轻酸在轨测试阶段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近日,中国气象局在京组织召开的碳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结论表 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碳卫星已完成在轨 测试全部工作,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取得 圆满成功。后续将转入业务化运行和科学应用阶段。根据科技部关于碳 卫星的数据政策,全部观测数据将向全球公开发布,为国际碳研究提供 新动力。 碳卫星是国家科技部“ 863”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重大项目, 中科 院负责工程组织实施和卫星系统研制工作,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承担工程 大总体任务,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承担卫星平台研制任务、长春光学精 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承担卫星有效载荷研制任务。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 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观测实验卫星,碳卫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星地一 体化多模式卫星观测平台、星载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技术与多谱段云与 气溶胶偏振探测技术。全球二氧化碳探测仪研制难度高、技术复杂,具 有高光谱定标精度高、辐射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填补了我国天基高光谱 温室气体测量的空白,其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指标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
中国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中国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为全球气候变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覆盖了能源、工业、农业、交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进行全面论述。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其中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生态环境的退化、农业产量的下降等。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碳排放减少、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总结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贡献,并展望中国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做出更大的努力。
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等三个部分来分析中国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1.1 概述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严重性。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日益显著,这个全球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具体贡献。
1.2 文章结构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 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中国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出的贡献。
首先,我们将介绍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水资源短缺等。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减少碳排放,以遏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的减排任务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一、碳达峰承诺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承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碳达峰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将在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步下降,为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基础。
为了实现碳达峰,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包括提高能效、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等。
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各项减排目标得到了有效实施,为碳达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碳中和行动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碳排放权交易力度,建设碳市场等。
中国还鼓励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将有效减少全球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减排措施将带动全球减碳工作的推进,为国际社会落实《巴黎协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等领域的经验和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中国将继续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相信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全球将能够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全球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碳减排的目标,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在双碳行动中做出的贡献
中国在双碳行动中做出的贡献【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在双碳行动中的背景和意义二、中国在双碳行动中的主要措施三、中国在双碳行动中的成就与挑战四、展望中国在双碳行动的未来方向正文一、中国在双碳行动中的背景和意义“双碳”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简称,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加入到双碳行动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双碳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在双碳行动中的主要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持续扩大,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2.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型升级。
3.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中国政府通过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方式,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双碳行动。
4.强化碳排放治理: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碳排放治理。
例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推动碳排放权的有序交易,为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提供了市场机制。
三、中国在双碳行动中的成就与挑战1.成就:近年来,中国在双碳行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双碳行动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积极贡献。
2.挑战:尽管中国在双碳行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能源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仍面临技术和市场瓶颈;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四、展望中国在双碳行动的未来方向面对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双碳行动,加大绿色低碳发展力度。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加快煤炭消费的削减,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构建新布局_赋能新业态——空天院成立五年应用成果与展望
构建新布局 赋能新业态—空天院成立五年应用成果与展望文 | 顾燕杰 王大成 魏秋方 郭威 刘芳 陶金花 王福涛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一、前言一般认为,空天信息技术是指基于航天、航空、临近空间等,进行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由遥感、定位与导航、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为基础的空天信息技术体系,可与各领域和行业应用信息深度融合,赋能产业、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
空天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国家安全等领域,能够为国家管理和决策服务提供不可替代的空间信息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尤其是自2020年以来,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航空遥感系统等重大专项和重大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空天信息技术已进入黄金发展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于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光电研究院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五年来改革融合工作成效显著,形成了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布局的研究方向,在空天信息技术应用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上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对其近年来的典型应用成果进行了总结,介绍其作为整合组建单位如何发挥建制化优势、加长研究和应用的链条、在国民经济及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全面形成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应用的空天地一体化能力1.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目前,空天院运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航空遥感飞机两大科学装置,并具有系留气球等浮空器平台,具备了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数据获取能力。
其中,于1986年投入运行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规模体量和关键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实现了覆盖我国全部国土和亚洲70%陆地区域的实时数据接收能力以及全球数据的快速获取能力。
地面站保存了自1986年以来的400多万景的遥感卫星原始数据资料,是我国珍贵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也是全球接收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机构之一。
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摘要: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监测的能力和精度已得到显著提升。
本文总结了当前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基本原理和数据获取方式、不同类型的卫星监测内容等特点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算法,探讨了发展趋势的展望,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对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的理解,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监测技术、数据、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二氧化碳(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范围内连续、准确地监测和量化CO2浓度的变化对于实施全球气候政策、了解碳循环过程以及评估减排措施的效果至关重要。
传统的CO2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地面监测点,然而这些点位的空间分布有限,无法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连续监测数据。
而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广覆盖、高分辨率和连续观测优势,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应用于CO2监测的有效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通过测量大气中CO2浓度,获取全球范围内的CO2分布状况。
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的大数据量,使得我们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全面地了解CO2的分布特征,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国际上已经投入使用的卫星传感器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NASA的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卫星通过高灵敏度的光谱仪器测量大气中CO2浓度,并绘制了全球范围内的CO2分布图。
欧空局(ESA)的CarbonSat项目也致力于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球CO2浓度,并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如此,卫星遥感CO2监测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数据处理和模型验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此外,全球CO2监测数据的高质量、实时更新和可靠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国家
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国家
佚名
【期刊名称】《卫星与网络》
【年(卷),期】2017(0)11
【摘要】11月24日,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所谓的遥感卫星是一种利用外侧空间遥感平台的卫星,当卫星运行在同步轨道上时,可对地表上指定的区域进行遥感观测.
【总页数】1页(P72-72)
【关键词】卫星数据;二氧化碳;对外开放;科学实验;遥感平台;遥感卫星;同步轨道;卫星运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4.2
【相关文献】
1.徐工RT系列大型越野轮胎起重机通过鉴定标志着我国成为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研发大型系列越野轮胎起重机的国家 [J], 叶海翔
2.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J], ;
3.我国成为第三个页岩气商业开发国家 [J],
4.中国成为第三个具备全球碳收支空间定量监测能力国家 [J],
5.我国风云四号和碳卫星数据产品免费向全球开放 [J], 新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风云四号和碳卫星数据产品免费向全球开放
我国风云四号和碳卫星数据产品免费向全球开放
新华
【期刊名称】《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年(卷),期】2017(0)21
【摘要】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10月24日在地球观测组织(GEO)第14届全会“中国日”活动上表示,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和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即“碳卫星”)的数据产品将面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全球用户可通过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服务网和中国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获取相关数据产品.
【总页数】1页(P19-19)
【关键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数据产品;二氧化碳;免费开放;气象卫星数据;科学实验卫星;地球观测;共享平台
【作者】新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09
【相关文献】
1.满庭芳·贺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J], 刘志澄;
2.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与日本Himawari-8/9卫星比较分析 [J], 张鹏;郭强;陈博洋;冯绚
3.中国风云四号和碳卫星数据产品免费向全球开放 [J],
4.中国风云四号和碳卫星数据产品免费向全球开放 [J],
5.全球首幅静止轨道地球大气高光谱图正式亮相解读“风云四号”卫星首批图像和数据 [J], 卢健;吴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
/a/20131028/011835.htm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年10月28日13:38中国气象视频网晓臻我要评论(0)字号:T|T转播到腾讯微博IPCC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又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等)的简称,英文全称是: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一个附属于联合国之下的跨政府组织,在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旨在通过现有科学信息,全方位评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事实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本身并不进行研究工作,也不会对气候或其相关现象进行监测。
而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发表的科学成果,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及其潜在影响,适应和减缓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IPCC已分别在1990、1995、2001及2007年发表四次正式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编写IPCC报告的作者分为三个工作组 - 第一工作组:物理学基础;第二工作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减缓气候变化 - 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TFI)。
作为IPCC的一部分,支持影响和气候分析的资料与情景任务组(TGICA)协助气候变化相关数据和情景的分发和应用。
目前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已经于2013年9月份完成,随后将面向公众和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宣讲活动。
在此次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21世纪末期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累积CO2排放,即使停止了CO2的排放,气候变化的许多方面仍将持续许多世纪。
这表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CO2 排放产生了长大多个世纪的气候变化持续性。
这次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提供了针对气候变化科学基础问题的重要见解,为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COP29碳排放监测技术进展
COP29碳排放监测技术进展《COP29 碳排放监测技术进展》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每一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都备受瞩目。
COP29 也不例外,其中碳排放监测技术的进展成为了焦点话题之一。
碳排放监测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准确、及时、全面地监测碳排放,是制定有效减排策略、评估减排效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础。
过去,我们的监测手段相对有限,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方法正在逐渐改变这一局面。
卫星遥感技术在碳排放监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卫星搭载的高分辨率传感器,可以大范围、长时间地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包括温室气体的浓度分布、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全球碳排放的总体情况,还能发现一些局部地区的异常排放。
比如,通过对特定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的监测,可以推断出该地区碳汇能力的变化,进而评估其对碳排放的影响。
地面监测网络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传统的监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区域,但现在,监测范围已经逐渐扩展到农村和偏远地区。
同时,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也在不断提高,能够检测到更低浓度的温室气体排放。
而且,不同类型的监测站点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地面监测体系。
例如,城市中的固定监测站点可以提供连续的排放数据,而移动监测车则可以灵活地对一些重点区域进行临时性的监测,以捕捉突发的排放事件。
除了硬件设备的改进,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海量的监测数据能够得到更高效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可以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识别出不同排放源的特征,预测未来的碳排放趋势。
在碳排放监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合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享数据和技术经验。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监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第4期
2018年新晋级12家国家高新区
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新批复荆州、黄石大冶湖、潜江、湛江、茂名、楚雄、淮南、荣昌、永川、九江共青城、宜春丰城、怀化等12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到目前为止国家高新区达到168家。
国务院批复要求这些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努力成为促
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来源:/kjbgz/201804/t20180404_138979.htm )
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碳卫星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刘良云研究员团队攻克了叶绿素荧光卫星反演算法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我国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获得了碳卫星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实现了国产卫星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
碳卫星叶绿素荧光产品能够清晰显示2017年7月份北美玉米带、欧洲平原、东亚农业种植区与东南亚以及12月份亚马逊雨林等区域的植被旺盛生产力,且南北半球夏季与冬季植被生产力与碳汇能力的动态变化也非常准确。
碳卫星是“十二五”期间,由科技部立项、中科院负责工程总体、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科学实验卫星计划,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叶绿素荧光遥感是该卫星的另外一个重要应用。
利用碳卫星获取的超高光谱分辨率数据,不仅能够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动态监测,还能高精度反演植被叶绿素荧光。
卫星尺度叶绿素荧光能够精确估算全球植被光合生产力,结合同步反演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二者协同将能够极大提升全球碳源汇观测能力。
(来源:/kjbgz/201803/t20180330_138852.htm )“高质量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以碳化硅(SiC )和氮化镓(GaN )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因具备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高、热导率大、电子饱和漂移速率高、抗辐射能力强等优越性能,是固态光源和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器件的“核芯”,在半导体照明、新一代移动通信、能源互联网、高速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组织专家组对“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高质量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关键技术”主题项目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突破了高质量6英寸4H-SiC 单晶衬底、高质量4英寸GaN 自支撑衬底、6-8英寸Si 衬底上GaN 基电子材料与器件、绿光发光器件用高In 组分氮化物外延生长、深紫外发光器件用高Al 组分氮化物外延生长等核心关键
技术,完成了2英寸GaN 自支撑衬底的规模化生产,实现了高Al 组分AlGaN 基深紫外光泵浦激射,开发了基于钙钛矿氧化物材料的紫外光电探测器件原型。
项目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支撑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将“战略先进电子材料”列为发展重点之
一,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
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
为重点,推动跨界技术整合,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的制高点。
(来源:/kjbgz/201803/t20180320_138682.htm )
河南科技
科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