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合集下载

防雷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防雷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防雷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作者:王鑫凯戚锐金瑛刘日棋陈峻陈奕磊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02期【摘要】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防雷减灾是社会公共安全的组成部分,是气象防雷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

通过介绍临海市在防雷减灾工作中的经验以及在防雷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促进以后在防雷减灾工作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技术服务能力,开创防雷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防雷减灾问题对策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一万人,所导致的火灾、爆炸时有发生。

雷电灾害被列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1]。

雷灾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在我国较为常见,并呈季节性发生。

近年来,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防雷减灾工作,临海市气象局抢抓机遇,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防雷减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防雷减灾工作顺利、科学有序地发展,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针对临海市防雷减灾工作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促进以后在防雷减灾工作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技术服务能力,开创防雷工作的新局面。

防雷减灾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切实履行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防雷安全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气象条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验收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了防雷减灾工作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能。

1 防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 防雷减灾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检测、验收、工程都是同一班人员完成的。

职责不明确,就会导致责任不明确,雷击灾害造成的人生伤害以及财产损失就无法进行责任追究,防雷减灾工作的社会形象大损。

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

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

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雷电对人类产生的威胁也日益突显。

雷电灾害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防雷减灾管理和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防雷减灾管理的现状防雷减灾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预防雷电灾害,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处理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防雷技术标准制定和落实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雷技术标准,包括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标准、雷电监测技术标准等。

实际上这些标准的执行并不够到位,导致很多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并不符合标准要求。

加强对防雷技术标准的落实是当前防雷减灾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2. 防雷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一些重要公共建筑和设施中,防雷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十分重要。

在一些地方,由于对防雷设施的重视不够,导致了防雷设施建设不达标或者维护不及时,增加了雷电灾害的发生风险。

3. 人员防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雷电灾害会对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人员防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尤为重要。

目前,一些高风险行业和工作岗位已经开始应用雷电防护装备和技术,但在大众领域中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以上就是目前我国防雷减灾管理的主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下面将对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研究。

二、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综合防雷减灾技术是指将雷电灾害的预防、监测、应对等技术手段综合利用,以降低雷电灾害的发生风险,减少灾害损失。

目前,综合防雷减灾技术已经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1. 雷电监测技术的应用雷电监测技术是指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对雷电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雷电监测技术,可以及时掌握雷电的活动规律和可能的发生范围,从而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和应对。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防雷设施已经开始在一些建筑和设施中得到应用。

这些设施可以通过感知雷电活动并自动响应,提高了防护效果和减少了人工维护成本。

防雷减灾工作总结

防雷减灾工作总结

防雷减灾工作总结引言: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针对雷电灾害,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防雷减灾工作。

本文将对防雷减灾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推进措施。

一、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1.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能够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同时会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对建筑物、电力设施、通信设备等造成严重损害,因此防雷减灾工作能够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社会抗灾能力。

防雷减灾工作不仅仅是对某个个体或设施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

通过加强民众的安全意识、培养合理的防雷行为习惯,提高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能够使社会在雷电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减少灾害损失。

3.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防雷减灾工作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雷电灾害经常会导致设备损坏、作物减产等,因此有效的防雷减灾措施能够减少经济损失,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防雷减灾工作的成效1.法律法规健全。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包括《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防雷规程》等,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宣传教育深入人心。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学校、社区、媒体等都积极开展防雷宣传活动,提醒人们注意雷电天气,掌握防雷知识。

3.技术手段不断进步。

防雷技术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中,防雷设备和装置的性能得到了提升,为防雷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雇佣人员具有一定的维修装机和操作才能。

4.应急救援能力提升。

相关部门加强了防雷减灾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演练和培训,提高了防灾工作的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防雷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1.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虽然现在宣传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对雷电灾害认识不深,防护意识不强,需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的防雷意识。

浙江省农村防雷减灾的现状及途径

浙江省农村防雷减灾的现状及途径

浙江省农村防雷减灾的现状及途径摘要阐述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必要性,分析浙江省农村防雷减灾工作进行的现状,并提出如防雷技术的推广应用、防雷科普的持续开展、雷电监测网络的完善、公共机构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提高等减少农村雷灾的途径,以为推动浙江省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防雷减灾;现状;途径;浙江省1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必要性1.1农村雷灾导致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严重浙江省是雷电灾害多发地区,据初步统计,2004—2008年,全省上报雷电灾害中,农村占54%,其中农村人身事故占79%,农村死亡人数占79%,农村受伤人数占91%,农村引发火灾或爆炸占68%,农村建筑物受损占76%,农村直接经济损失占42%。

农村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甚至超过台风、暴雨,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当务之急。

1.2农村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防灾抗灾能力弱农村选址多有以下几个特点:或地理位置较高,或突出周围地貌,或空旷开阔,或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方向,或邻近潮湿和水体环境,这些都是有利于雷电生成的自然条件,导致雷电灾害频发。

浙江省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具有村镇商业化、工业化、聚集程度较高的特性[1]。

例如,存在一些位于空旷地带的农业基地及农业示范园;存在一些高山处的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园;民房因考虑美观效果在屋顶增设不接地的金属装饰物、凉亭等;乡镇企业多且大部分企业厂房紧邻农田、水域,而防雷设施几乎是空白;外来务工人员多,基础设施薄弱,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线路、网络等架空线路乱拉乱挂现象严重,布线混乱;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电子、电气设备越来越多等。

然而农村防雷设施很薄弱,而且广大农民缺乏防雷避雷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农村的防雷减灾体系经不起雷击灾害的冲击,做好农村的防雷减灾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1.3雷电活动频繁根据浙江省闪电定位监测数据,2007年全省共发生地闪(云地之间的闪电)418 138次,全省域面有5次以上地闪的雷暴日达113 d;6、7、8月地闪次数占全年总地闪次数的85.70%,地闪高密度分布在杭州市与绍兴市的交界处、浙东的台州市与宁波市以及浙西南的丽水市(图1)。

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的防雷减灾公共服务APP系统_丁旻

基于Android移动设备的防雷减灾公共服务APP系统_丁旻

丁 旻( 1984—) ,男, 工 程 师,从 事 雷 电 防 护方面的工作。
0引言
随着防雷减灾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气象 部门提出“着力提升防雷减灾业务能力和公共服 务水平”的 要 求,同 时 公 众 对 防 雷 减 灾 公 共 服 务 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有着迫切需求。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防雷减灾公共服务 APP 是一种新型的智能信息技术化系统,以最新的智 能操作系统 Android 为载体[1],可应用于手机、平 板电脑等 移 动 智 能 设 备 上,让 用 户 操 作 不 受 地 域、时间影响。该 APP 系统为公众及时提供雷电 监测、预警、防御等信息化服务,同时实现公众与 APP 系统的有效互动,能够提升社会公众对防雷 减灾安全的社会关注度,从而达到提升社会整体 防雷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保障人身财产安全[2]。
4结语
防雷减灾公共气象服务APP 项目是在闪电 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 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
( 1) 打破了 Web 网页端服务的局限性。传 统的 Web 网页服务在服务人群和服务及时性方 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移动设备的防雷减 灾公共气象服务更好地为公众开展服务。
·55·
·工程与应用·
( 1) 用户可修改个人密码、个人头像,并对 雷电监测、雷电预警推送消息进行开 / 关设置,如 图 6( 左) 所示。
( 2) 雷电测距。这是根据声音和光速速度 差的原理开发的测量闪电发生距离的程序。用 户看到闪电时,点击按钮开始测距,当听到雷声 后点击结束。系统会自动算出闪电发生地到用 户的距离,并且给出防御措施提示,如图 6 ( 右) 所示。
【办刊宗旨】
以现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建筑技术为引导,引领建筑电气技术不 断开拓自主知识创新,向着高效、节能和绿色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及时、全面地报道 国内外建筑电气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信息,为建筑电气的研究与开发、产品制造与 应用、工程设计等领域打造一流的技术交流和信息传递平台。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意义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构建和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害、迅速、有效地救助被困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1.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发出地震预警,可以提前几秒甚至几十秒警示可能发生的地震,有利于人们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损失。

2.救援队伍救援队伍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

应组建包括政府机构、专业救援队、社会志愿者等多方面力量的救援队伍。

他们应具备专业的救援技能和装备,并需要经过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

3.应急通信系统地震发生时,通信系统常常受损,导致救援行动无法开展。

因此,应建立健全的地震应急通信系统,包括固定电话、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确保救援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

4.物资储备与调配系统地震救援行动中,物资储备与调配是关键。

应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包括食品、饮用水、帐篷、医疗设备等。

同时,需要建立物资储备的调配机制,确保救援物资能够及时送达灾区。

5.灾后重建与心理疏导地震过后,灾区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并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

因此,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中需要有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负责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并进行心理援助工作,帮助灾民重建信心。

三、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不足与改进1.预警系统的延迟性目前的地震预警系统虽然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延迟仍然存在。

应加强地震监测技术研究,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缩短预警响应时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预警信息,从而采取及时避险措施。

2.救援队伍的协调与配合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相关救援队伍需协调配合,共同开展救援行动。

然而,由于组织结构、指挥系统不够完善,救援行动中存在一些协调不到位的问题。

因此,应加强不同救援队伍之间的协同训练,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平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度。

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一、引言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各种自然灾害会给人民生命财产以极大的威胁,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防范和减轻灾害的损失、保障社会安全、人民生命健康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简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部门利用国家、社会和个人资源,采取制度、技术、管理等手段全面防范、抵御、减轻和消除各类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体系。

其包括了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和预报、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灾害应急工具与装备的配备和培训应急人员等方面。

(一)灾害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搜集和分析历年灾害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最新技术手段分析和评估灾害风险特点和趋势,从而形成科学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的预警等级和分值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进行细分,来对突发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和提醒。

(二)灾害预警和预报为了让人民提前做好准备和规划应对措施,应急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发布灾害预警和预报,包括短信、微博和微信群推送等多种途径。

这些预警信息包括了灾害的类型、程度、预计影响范围和时间等,可以帮助人民做好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

(三)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是应急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的具体表现。

此预案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灾害类型和应能力等制定适合的应急预案。

预案中应包括预警和预防处理、事故调查和处理、应急抢险和救援处置等一系列的具体应对和处理措施。

(四)灾害应急工具与装备的配备和培训应急人员为应对灾害挑战,应急管理部门还应注重着力配备专业的灾害应急工具和装备,例如急救箱、便携式发电机、水泵枪等。

同时也应定期开展培训,全面提升灾害应对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三、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实践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需要长达数年的不断完善和逐步落实。

以下是一些我们国家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2024年防雷减灾工作总结

2024年防雷减灾工作总结

2024年防雷减灾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防雷减灾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全面推进防雷减灾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坚持高效规范、科学发展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建立了防雷减灾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了各级防雷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同时,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了整体推进的合力。

其次,加强监测预警。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对全国各地的雷电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定期组织演练和应急演练,提高了各级防雷减灾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提高了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再次,加强科技创新。

我们注重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防雷减灾的科技含量和先进性。

加大对雷电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推动雷电防护技术和设备的创新。

同时,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的防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对特定行业和重点地区的宣传教育,针对性开展防雷减灾知识培训。

同时,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传播防雷减灾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

最后,加强法规建设。

我们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加大对违反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了严明的制度和执法环境。

加强对重点单位和行业的监督,确保他们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防雷减灾工作。

总的来说,2024年防雷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防雷减灾工作的宣传教育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在农村和一些特殊地区,防雷意识薄弱,防护设施不完善。

二是防雷减灾工作的科技创新仍然不够,需要加大对雷电防护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

三是防雷减灾工作的法规建设还有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基层村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村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村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层村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如下:问题:1. 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部分基层村社干部和群众对气象灾害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防灾减灾意识,不重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导致无法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 预警信息传递不畅:在一些基层村社,气象预警信息传递存在障碍,无法及时传递到村社干部和群众手中,导致无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防灾减灾设施不足:基层村社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设施,如避难场所、防洪堤、排涝设施等,一旦发生气象灾害,难以有效应对。

4. 应急处置能力不足:一些基层村社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气象灾害,难以迅速响应,导致灾害影响扩大。

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基层村社干部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让他们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2. 建立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加强基层村社气象预警信息传递工作,建立有效的传递机制,确保气象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村社干部和群众手中。

3. 完善防灾减灾设施:根据基层村社实际情况,完善必要的防灾减灾设施,如避难场所、防洪堤、排涝设施等,提高基层村社的防灾减灾能力。

4.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村社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气象灾害能够迅速响应。

5. 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气象部门与基层村社之间的协作配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6.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基层村社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促进基层村社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加强基层村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需要政府、基层村社、气象部门等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基层村社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广西农村雷电防护体系的

广西农村雷电防护体系的

广西农村雷电防护体系的浅析摘要通过对农村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雷灾调查,分析了农村防雷的现状及雷电防御薄弱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广西农村防雷工作的建议和看法,希望各界相关部门重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防雷工作薄弱的问题。

关键词雷电防护;广西;农村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087-021 概述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统计表明,全世界平均每10个重大事故,有3个是由雷击直接或间接引起的。

在我国,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滑坡塌方的一大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公众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雷灾造成灾害有两种,一是财产损失;二是人员伤亡。

据国家防雷中心近3年的资料统计,雷击造成的财产损失80%在城市,而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

农村成为雷击事件的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

2广西农村防雷现状及成为雷击事件重灾区的原因2.1 广西农村防雷现状防雷工在“以人为本”的今天,防雷的重点首先是防人员伤亡,则重点应该在农村。

然而在广西各级的气象部门大力推进雷电业务轨道建设,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之时,与城市防雷轰轰烈烈相比,农村防雷现状却不容乐观。

城市防雷各地都抓的很紧,雷电监测、防雷检测和技术服务大都在城市进行,农村避雷设施基本上是空白,更谈不上检测和技术服务。

防雷知识的宣传普及也大都在城市进行,因为人口集中,便于操作,而农村地广人稀,难以集中宣传,受众对象相对较少,从而成了宣传普及的薄弱环节。

2.2 农村成为雷电防御的薄弱区甚至盲区的原因农村现有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受教育水平、农业生产的模式等,构成了农村雷灾隐患的内因。

农村地区高层建筑少,低矮的民居、在野外劳作的农民经常成为空旷地区的制高点,特别是农民下雨时经常打着雨伞或扛着铁锹,更容易使自己形成致高点而引来雷击;因缺乏相应的减灾知识,农民的防雷减灾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以大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民,在野外劳作遇有雷雨来时往往不及时躲避,或者躲在孤立的大树下或小亭子里,直接招来雷灾之祸;另外,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建筑物防雷设施几乎没有,信号防雷、电源防雷措施更是无处可寻,雷电预报预警信息难以及时有效发送到农民手中,农民难以做到有效防范。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建设防灾减灾体系是建设社会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多种灾害风险的情况下,建设一个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建设防灾减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1.规划不足:一些地区缺乏全面系统的防灾减灾规划,对于各种灾害风险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评估。

2.预警体系薄弱:一些地区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不够健全,预警信息传递不及时、准确,缺乏有效的应急预警措施。

3.应对能力薄弱:一些地区的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善,抗灾救灾的能力有限,人员和物资调配困难。

4.社会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缺乏群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方案:1.加强规划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灾害风险管理规划,包括对各种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和预测,建立灾害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应对各类灾害的准备能力。

2.完善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包括设立监测站点,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预警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使预警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递给相关部门和群众。

3.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高抗灾和救灾的能力与效率。

4.加强社会参与: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建各类志愿者团队和社区防灾减灾组织,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

5.加强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灾害挑战。

6.制定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政令,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进行定期的防灾减灾工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7.加强科技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准确性,加强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8.加强法律法规:健全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权利,提高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

救灾救援体系建设

救灾救援体系建设

救灾救援体系建设自古以来,人们面临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灾害对生命造成的威胁。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救灾救援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救灾救援体系的建设,包括建立预警系统、加强应急响应和提升救援能力等。

一、建立预警系统救灾工作的关键在于提前预警和及时行动。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预警系统,以提醒和指导公众和救援部门应对潜在的自然灾害。

以下是预警系统的一些关键方面:1.气象预警:加强气象观测和预测,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包括台风、洪水、暴雨等,确保人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移动通讯和互联网,迅速传播预警信息。

2.地震预警: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地震活动,并在地震发生前几秒或几十秒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3.人口撤离预警:根据地理位置和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人口撤离预警计划,提前通知居民有关撤离的建议和指导。

二、加强应急响应当灾害发生时,一个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应急响应体系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1.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组织和指挥各种灾害应急工作,以提高救援工作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2.人员培训和演练:对救援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演练,包括应急处置技能、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救援任务。

3.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食品、水、医疗设备等基本生活物资,以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

4.信息共享与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提高应急响应的整体效果。

三、提升救援能力救援能力的提升是救灾救援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

以下是提升救援能力的一些建议:1.快速响应:优化救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机制,确保救援人员和物资能够快速到达受灾地区,并参与救援行动。

2.技术支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用于快速搜救、灾情评估和救灾物资运送等工作。

3.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获取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创新防雷安全监管模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思考黎相云

创新防雷安全监管模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思考黎相云

创新防雷安全监管模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思考黎相云发布时间:2021-12-13T08:56:54.015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10月下30期作者:黎相云[导读] 防雷安全监督管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气象部门的重要行政管理职能之一。

广东省湛江市天南防雷工程有限公司廉江分公司黎相云 524400摘要:防雷安全监督管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气象部门的重要行政管理职能之一。

随着防雷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防雷市场的开放,防雷安全监管对象更加复杂,监管任务量的增加,使得安全监管责任更大,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

如何将气象部门在防雷安全监管中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摆在气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防雷安全监管工作实践探索,重点分析了创新防雷安全监管的对策,为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监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防雷安全监管探索对策广东省引言根据国家 “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广东省气象部门通过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拓宽了检测覆盖面,提升了防雷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增强了整体防雷减灾水平,随着防雷检测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

检测中极易出现资质挂靠、恶性竞争、随意压价等情况,增加了防雷安全工作安全隐患。

如何将防雷安全监管工作做好,是摆在气象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结合广东省区域特点,当前的防雷安全形势极为严峻,做好防雷安全监管迫在眉睫。

只有对防雷安全监管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为整体防雷工程和防雷技术提供保障。

1、广东省防雷安全监管探索1.1部门联动,构建防雷安全协同监管机制广东省气象局联同13个部门共同建立起了省防雷安全管理工作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与省住建厅之间的协作,联合发文指出将防雷检测工作纳入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质量的验收环节中来,以将监管部门、业务、检测单位等的防雷安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并同工商部门之间签订起企业信息共享及联合惩戒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将其引入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中来。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状1.防灾减灾科技应用推广不足。

目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中,防灾减灾科技应用相对薄弱。

2.科技研发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需要不断提升。

3.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地震、洪涝等突发事件中,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调配不够及时、有效。

二、问题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在防灾减灾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仍有欠缺,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2.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

在应急救援体系方面,我国仍需要加强建设,完善各级救援机构和力量,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3.防灾减灾信息共享不畅。

在信息共享方面,我国防灾减灾信息的共享与发布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体系,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必要条件。

三、建议1.加快科技创新。

鼓励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强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工作,提高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

2.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加强各级应急救援机构和力量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3.推广防灾减灾科技应用。

加强对防灾减灾科技应用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科技进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完善信息共享体系。

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的发布和共享效率,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精准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推广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科技建设落后,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

另一方面,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问题:
1. 投入不足:政府投入相对较少,导致科技建设缓慢,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

2. 缺乏创新:我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大多数技术是引进和学习国外的。

3. 没有落实到实际应用:虽然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但是并没有充分地应用到实际防灾减灾中去。

4. 缺乏科学素养:部分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很多人对防灾减灾的认知和行为还不够科学。

建议:
1. 加强政府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防灾减灾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建设水平,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

2. 鼓励创新研究:鼓励科技人员在防灾减灾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国内技术的自主开发。

3. 实施应用推广: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防灾减灾中去。

4.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科学防灾减灾行为。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构建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设和完善这一体系。

1. 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是基础。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分类、分级评估。

此外,建立高效的预警系统至关重要,包括气象预报、地震监测等,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民众。

2. 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

这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培训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等。

应急预案应涵盖各类灾害情况,明确不同阶段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

同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

3. 社区参与与教育增强社区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同样重要。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培训等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鼓励社区建立自己的防灾减灾小组,参与到日常的防灾准备和灾后恢复工作中来。

4. 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防洪堤、抗震建筑等,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关键。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比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提高灾害监测和评估的精准度。

此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5.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共享数据、技术交流、联合演习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各国应对灾害的能力。

同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

总结而言,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企业和国际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升灾害预警能力:加强气象、地质、水文等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培训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等。

3. 积极开展灾害风险评估: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对不同地区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了解灾害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防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宣传灾害防范知识,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

5. 推行灾害减轻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抗震建筑、改善排水系统、加固山体等,提高抗灾能力。

6.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灾害防治经验和技术,提高应对跨国灾害的能力。

总之,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和响应的效率,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雷电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实践与思考的角度,对防雷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1.建立完善的防雷安全管理制度防雷安全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定防雷安全管理规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明确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健全组织安排和工作程序。

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建立卡口、值班、巡查等系统,加强对雷电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对于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必须做到全员参与。

员工要了解雷电天气的危害和应对措施,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置技能。

通过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设备和设施的维护管理对于电力设备和雷电防护设施的维护管理,要做到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可靠性。

对于老旧设备要进行更新和更换,提高设备的保护水平。

4.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急预案在雷电天气来临之前,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好应急预案。

及时采取措施,关闭设备、停止施工等,确保员工的安全。

同时要加强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预留足够的应急资源和物资。

5.加强监督检查和事故分析对于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要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于事故和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二、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1. 技术创新对于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推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防雷技术不断涌现,包括雷电监测预警系统、雷电防护设施等。

如何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设备的防护水平和监测预警能力,是防雷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思考的重点。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防雷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多方合作,包括与气象部门、电力部门、监管部门等的联合合作。

应急公共服务建设

应急公共服务建设
建设标准内容
包括设施规模、功能配置、设备配备、环境要求等方面的标准。
建设标准实施
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进行设施建设,确保设施的质量和安全。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监管
监管职责
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的监管机制。
监管内容
包括设施规划、建设标准、施工质量、验收等 方面的监管。
监管措施
采取多种监管手段,如现场检查、专项督查、社会监督等,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
预案培训与演练
对应急预案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效 率和效果。
应急资源
01
资源整合与储备
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包括人力、 物资、设备等,并进行合理储备 。
02
资源调度与配置
03
资源共享与合作
建立高效的资源调度和配置机制 ,确保应急资源的及时供应和使 用。
加强与其他地区或部门的资源共 享与合作,提高应急资源的利用 效率。
04
应急公共服务应用
应急救援服务
灾害现场快速响应
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到达现场,开 展救援工作。
紧急医疗救助
提供现场紧急医疗救助,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降低伤亡率。
物资保障与分发
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并在必要时迅速分发,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
01
目的和意义
1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
2
建立健全应急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3
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应急意识和 能力。
02
应急公共服务体系
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人。

新形势下开展防雷管理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开展防雷管理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开展防雷管理工作的思考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也伴随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防雷管理工作也是其中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开展防雷管理工作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雷电环境和多样化的防雷需求。

我们需要关注防雷管理的新形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建筑物和设施的密度也在不断增加,这给防雷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随着新能源、智能化、大数据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设备和系统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这对防雷管理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也给防雷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防雷管理工作,以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们还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和创新的防雷管理方法。

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以不断完善防雷管理工作。

这包括利用先进的雷电监测技术和装备,提高对雷电活动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利用先进的防雷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和设施的防雷能力;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高防雷管理的智能化程度。

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防雷管理需求。

我们还需要加强防雷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在新形势下,防雷管理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需要更加严格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来规范和引导防雷管理工作。

这包括对建筑物和设施的防雷设计和施工的法规、对防雷设备和系统的检测和验收的标准、对防雷管理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律规定等。

只有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防雷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们还需要加强防雷管理的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新形势下,防雷管理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和人才支持。

我们需要加强对防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雷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防雷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防雷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只有增强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推动防雷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现代化电子设备和人员财产密集场所的人量增多和集聚,雷击事件和雷电灾害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呈多样性方式发展,科学防雷已成为现代社会防灾减灾的重要课题。

本文分析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和社会需求,提出关于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防雷减灾气象服务构建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现代化电子设备和人员财产密集场所的人量增多和集聚,雷击事件和雷电灾害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呈多样性方式发展,科学防雷已成为现代社会防灾减灾的重要课题。

加快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等,研究建设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相关问题,以对更好的建设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在全国第五次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中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方向,指出将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来规划和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气象需求,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向公众提供公共气象产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的总称,其实质是对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以及如何对服务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的竖成条、横成块、条块结合的建设、运行与管理系统。

二、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
雷电灾害预警周期短、难度大,而瞬问影响大、灾害重。

因此防雷减灾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必须事先科学有效设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雷电灾害。

从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结合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实际,我们认为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八大系统:(1)防雷减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

包括大基、地基立体化的覆盖全国的雷电综合探测网,并结合雷达、探空以及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建立统一、实用的综合雷电资料共享平台,开展雷电探测试验和资料的应用研究等。

(2)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

是提供防雷减灾公共服务政策法规、构建社会公益的价值观念系统,是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繁荣发展的基石和根木。

(3)公共气象资金保障体系。

包括政府的拨款、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是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血脉。

(4)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人才体系。

包括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业余服务队伍和支撑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组成,是保证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

(5)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产品制作、运营体系。

指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服务机构体系。

(6)防雷减灾公共服务考评体系。

就是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好坏、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
的需求等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证群众得到真正的公共服务。

(7)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信息体系。

是一个关于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社会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的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运行,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了解防需减灾公共服务的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帮助。

(8)防雷减灾公共服务创新体系。

主要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以及服务的创新,是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

三、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上千人,则产损失上亿元。

雷电灾害已经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被中国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大,社会各界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大基、地基立体化的覆盖全国的雷电综合探测网,并结合雷达、探空以及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建立统一、实用的综合雷电资料共享平台,开展雷电探测试验和资料的应用研究,为我国雷电的预警、预报方法和防护提供技术支持。

四、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1、把握公共服务的六个原则
一是公益性原则。

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原则。

防雷减灾公共服务提供的是公益性极强的公共气象产品或服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二是以需求为牵引的原则。

社会的需求就是服务发展的方向。

如果提供社会不需要的服务信息,只能变成“垃圾信息”。

三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抚州是欠发达地区,相对窘迫的地方公共财政使得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严峻现实。

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背景下,构建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既要学习先进又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要善于巧做四篇“借”字文章。

是“借题”。

公共气象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每走一步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通过借助课题研究的“工研结合”形式,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推进。

是“借脑”。

要通过各种渠道,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工作把脉,借专家的“慧眼”问题,借专家的“慧脑”想问题,放大视野,延伸手脚是“借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则政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投入,政府的责任应该是通过服务的市场化、资金的社会化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参与共建。

“借经”。

要善于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拓宽思路,找准出路,少走弯路。

四是均等性原则。

均等性是指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气象资源、享受防雷减灾公共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

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的全体性或者说服务必须惠及全民,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种族、身份的歧视,所有人都有权享受平等的服务。

五是便利性原则。

便利性就是要求防雷减灾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圈、信息公开化等,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木,保证人们得到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便利服务。

没有便利性,就很难实现公益性;没有便利性,或者只对部分人便利,对另外一部分人不便利,就会影响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1、强化意识
一是责任意识。

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视角看,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而与之相比,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然成了“短腿”。

国际社会有人把中国比喻为“成长中的巨人”。

经济发展与防灾减灾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巨人”是立不起、跑不快、走不远的。

可见大力发展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是机遇意识。

当前,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而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首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政府明显加大了扶持力度,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应该强化机遇意识,抓住机遇,趁势而上。

2.正确协调
一是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与科技服务的关系。

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和科技服务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

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的繁荣是科技服务兴旺的前提。

反之,科技服务的发展,又能大大推动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的进步。

二者相比防雷减灾公共服务事业是第一性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二是防雷减灾公共服务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为了更好的继承。

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曾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防需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就需要大胆的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青海全面推进省级防雷减灾行政管理和业务体系建设[J]. 青海气象. 2009(S1)
[2] 朱明,潘杰丽,黄仁升.  钦州市雷电灾害分析和防雷减灾对策[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03)
[3] 周娟.  浅谈那曲地区夏季雷雨季节防雷减灾方法[J]. 西藏科技. 2007(11)
[4] 胡海洋,曾财兴.  加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探讨[J]. 科技信息. 2009(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