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案教学_1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希腊地形图》等地图的解读,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时空条件,认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地图、示意图、文字资料等,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国家、城市、文字等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的阅读,分析法典的特征与实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通过对不同文明成就与特征的分析,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2.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文明”“古代西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直接进入本课学习,从材料中可初步学习到文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为第一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某地区文明的产生呢?一、对“文明”概念进行解读1.“文明”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表表达什么是“文明”。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文明,是人类的是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呈现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
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贡献的解读,深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本课之魂。
2.素养呈现通过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呈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呈现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对各文明古国的共性和多元特征的学习呈现史料实证和史解释的素养;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时空观念:通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了解世界上早期人类文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早期各个文明文物图片、史料等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1】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侧重文明的产生过程及文明古国的情况,主干知识明确,条理清晰,没有对具体知识详尽讲解,需要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和教材,梳理知识结构。
教师结合教材适当展开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学生能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三次分工、古代主要文明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难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
【教学过程】
(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3.古代文明代表
(1)埃及文明——尼罗河的赠礼: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
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2)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3)《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4)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②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的权利。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结构课标要求: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前提、标志和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2.时空观念: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
3.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等,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
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文明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指出: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那么,人类文明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古代文明形成的共性有哪些?一、文明的产生(一)文明的概念一般来说: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思考:你对文明是如何理解的?提示:(1)文明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世界没有文明。
(2)文明常指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
(3)文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明的标志:问题思考:判断“文明”的标志有哪些?物质文明的标准:金属工具;政治文明的标准:国家出现;精神文明的标准:文字出现;考古学上的标准:城市出现。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评价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让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此外,我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绘图等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明古国,为其制作一份简短的介绍PPT。要求包含该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学会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认识到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练习,然后邀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古代文明的特点、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列举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
-分析农业革命、城市文明兴起等历史概念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异同。
2.教学方法:采取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5.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探讨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分析农业革命、城市文明兴起等历史概念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文明古国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世界文明史》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章节将从以上三个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分别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历史研究方法,探讨文明古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创设情境教学,如模拟古代文明交流场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课后阅读、写作、演讲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直接输出:
四、教学内容讲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教学⽬标1.唯物史观。
通过展⽰原始社会早期⼈类采集、狩猎的图⽚、壁画;通过分析《农耕及畜牧业传播地图》及分析讲解两段史料,让学⽣了解早期⽂明产⽣的前提,⽂明产⽣的标志。
2.时空观。
通过学⽣⾃主阅读课本,找出每个⽂明产⽣的地域,每个⽂明产⽣的时间,每个⽂明所取得的巨⼤成就,让学⽣了解掌握每个⽂明产⽣的具体地域、时间及成就。
3.史料实证。
通过展⽰地图、相关史料,并分析讲解这些史料,让学⽣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了不同⽽多元的⽂明,如有埃及⽂明式的帝国⽂明,也有美索不达⽶亚的城市⽂明;有源于⼤河农耕⽂明下的专制,也有源于海洋⽂明的民主政治。
4.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的思考探究,让学⽣了解“⽂明”的涵义以及⽂明的构成要素。
也通过史料的对⽐,让学⽣理解⽂明的“多元”化,并有⾃⼰的独特的见解。
5.家国情怀。
通过探寻古代的两河流域⽂明、埃及⽂明、印度⽂明、希腊⽂明,认识各个⽂明的伟⼤成就,各⽂明的多元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体会到中华⽂明传承的不易,为中华⽂明的伟⼤和源远流长⽽⾃豪,⾃觉成为优秀⽂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明多元特点及形成的条件难点:古代⽂明多元特点三、教学⽅法、教具教学⽅法:分组讨论、课堂探究、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教师讲解。
教具:幻灯⽚、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早期⽂明的产⽣,课时内容⽐较多。
⼀是⼈类⽂明产⽣的条件;⼀是古代⽂明的多元特征,涉及四个⽂明古国,他们产⽣的地理条件,⽂明成就及特征。
学⽣学习本课会觉得知识陌⽣,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提前给学⽣布置预习任务,分成四个⼩组,收集四个古⽂明的相关资料。
让学⽣在课前就接触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熟悉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导⼊⽤的是流⾏歌曲,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古⽂明遥远⽽带有神秘感,⼀些学⽣学习会觉得吃⼒,因此准备⼤量图⽚资料,直观感受古⽂明。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知道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2.学会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各主要文明起源的因素及文明多元特点的概括分析、培养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文明诞生的标志、各主要文明的产生及其特征。
三、学习难点古代不同地区文明各具特点的成因及影响。
四、教与学活动【导人新课】教师设问:文明的涵义是什么?文明产生的具体标志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学术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目前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一系列著作中,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
尽管在世界各地之间,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上的种种原因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不整齐划一,但是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象征着社会进化史上的一个突破性的质变,这在学术界几乎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载《考古》,1987年第5期。
参考答案:文明指的是氏族制度解体,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文明产生的具体标志是:国家、阶级社会、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
【教师讲述】从二三百万年前,人猿揖别之后,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几乎是弹指一挥间,人类制作的工具日益精良,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金属器;文明日益发展,从被动采集食物到主动生产食物;社会形态也从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本课探讨的正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时期,即人类迈人文明时代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一课。
以上设计可以使学生厘清概念,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特别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不同文明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文明的产生过程,分析不同文明的特征及其发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2. 制作PPT课件,梳理教学要点。
3. 安排教室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文明古国的图片,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明古国共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 讲授新课:a. 文明的产生:介绍人类起源、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火的应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展示一些考古发现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从原始的穴居生活到逐渐形成文明的过程。
b. 早期文明的形成:讲解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
通过讲解这些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c. 早期文明的交流与影响:介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如贸易、战争、文化传播等。
通过讲解这些交流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融合。
3.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别和共同点,以及这些差别和共同点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4. 总结归纳: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在案例背景中,我还注重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了古代中国半坡人发明陶器的故事,以及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等。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
1.感受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树立全球史观;
3.认识到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合作精神;
4.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的发展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如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
2.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如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
3.对比分析两种文明的异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历史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负责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一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3.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理解历史问题。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历史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不足,促进自身成长;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2.通过学习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相互影响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态。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的。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短文需包括以下内容:
-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文化遗产等基本信息;
-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对后世的影响;
-从个人角度评价四大文明古国的特点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请学生选取一个古代文明,如古埃及、两河流域等,制作一份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手抄报内容包括:
(2)推荐相关历史读物、纪录片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于古代文明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文明产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珍惜人类共同财富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世界历史的基本内容,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其内涵、特点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尚显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文献解读等,让学生在合作与互动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同时,我注重启发学生从文明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到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内容涵盖了人类文明的开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以及西方文明的发展。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需要他们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不同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 provided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reflect on their learning and receive feedback on their performance. For instance,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evaluat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histor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their ability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Additionally, I provided constructive feedback on their presentations, highlighting their strength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This helped students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develop metacognitive skills, which are crucial for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课主题本课课题是“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早期文明的产生、发展的表现和不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体验到早期人类文明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二)教材内容本课包括两个子目: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围绕早期文明,两个子目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发展、延续的历史过程。
早期文明的产生为早期文明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1则,帮助学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学思之窗”2则,帮助学生理解埃及和两河文明发展的表现;“思考点”1则,强调自然环境对各自文化的影响;“历史纵横”2则,帮助学生理解文明的统一性;本课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三)核心知识概念第一层次(主题):文明第二层次(重大史事):文明的产生、早期文明的发展第三层次(具体史事):文明产生的过程、原因和标志;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时空条件和特点文明是整课的核心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早期文明的产生、早期文明的发展这两个概念区别比较明显。
二、教学立意(一)课标要求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目标考虑到中国古代文明在《纲要》上册已经学习过,本课在设计时,重点侧重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这四部分;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比较复杂,而课标要求只是“知道”层面,所以,本课设计时,淡化文明产生的过程,着重文明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层次是史事了解与分析,通过对早期文明产生过程的学习,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的条件及其表现;通过对早期文明发展的学习,了解早期各文明发展的不同表现。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明古国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文明古国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课堂讨论,深度思考: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比较学习,拓展视野:通过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和共通性,拓展国际视野。
5.实践活动,内化知识: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小论文、制作思维导图、开展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
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明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基本历程、特点及其影响。
2.强调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提醒学生关注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文明的奥秘,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各大文明的发展线索,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文明古迹、历史文物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明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文明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分组进行课后研究,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文明古国,深入探讨其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形成研究报告,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1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教学重难点】重点: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根源难点:各文明古国发展的概况【素养解读】(1)通过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学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能力(2)通过对古代文物图片、史料等各种手段的学习,培养依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习“社会大分工”“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历史和政治概念,培养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4)了解古代世界各地文明早期发展的史实,认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培养时空观念【学情分析】关于本节课的历史学生在初中多有接触,但只是对具体的史实有所了解。
因此,本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做到进一步加深,开拓学生的视野。
不仅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更要知道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工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这一时期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本课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历史,这学期我们将学习重要历史纲要下,世界历史。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世界史?生: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所以要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师:我们把中国史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同样的世界历史也可以分为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
具体分期让一位同学读一下生:世界古代史:自远古有人类以来至公元 1500年: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世界近代史: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至1900年帝国主义的形成。
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世界现代史:1900年至20世纪末。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1】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侧重文明的产生过程及文明古国的情况,主干知识明确,条理清晰,没有对具体知识详尽讲解,需要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和教材,梳理知识结构。
教师结合教材适当展开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学生能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三次分工、古代主要文明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难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
【教学过程】
(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3.古代文明代表
(1)埃及文明——尼罗河的赠礼: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
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2)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3)《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4)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②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材分析
教材侧重文明的产生过程及文明古国的情况,主干知识明确,条理清晰,没有对具体知识详尽讲解,需要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和教材,梳理知识结构。
教师结合教材适当展开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学生能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三次分工、古代主要文明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难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
教学过程
(大河文明)
(2)土地肥沃,以农业经济为主(农耕文明)
(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3.古代文明代表
(1)埃及文明尼罗河的赠礼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
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2)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3)《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4)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