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渗透——从郁达夫的“放达”到“隐逸”看浪漫主义“个人抒情”到“田
道家(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道家(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道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倾向:贵清真贬浮华,尚含蓄,重超脱,追求朴素平淡真性情。
2、魏晋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玄学,它明显与老庄思想有关系。
一方面,玄学确立了老庄思想的“真”与“自然”,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催生了三派:“崇尚自然派”“意不尽言派”和“得意忘形派”。
同时,催生了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
另一方面,玄学也给当时诗歌制造了不好的影响,使诗歌空有其表,成了哲学工具。
3、古代文学的“游仙诗”和“归隐诗”都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李白、陶渊明、林逋身上,他们对自然有着很大的亲和感。
4、宋代的三教合一,对宋代文学产生了影响,影响到了宋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等。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
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道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道教的影响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而在现代文学中,道教题材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常常与人生哲学相结合。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宇宙和谐,以及个体的身心灵的和谐。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以道教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己内心的反思,最终选择了道教式的自由和解脱。
这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使得道教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也常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的真、善、美。
在中国的山水诗中,道教的影响尤为明显。
例如,现代作家郭沫若的《神女》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道教信仰的表达,展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种将道教思想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还常常与人性的探索相结合。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人性的纯粹和完善。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道教的思想内涵。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追踪,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面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这种将道教思想与人性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也常常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
道教强调追求社会和谐,反对权力和利益的腐败。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道教思想的借鉴,呈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中,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描绘和对道教信仰的表达,展现了一种对权力腐败的批判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道教与中国文学
道教与中国文学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发端于民间而扩散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特征。
道教内在于中国文化的系统之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启示性和引导性的作用,而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用艺术的形式阐释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品质。
道教与中国文化互动影响,在中国,道教与中国文学同步发展并相得益彰。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道教神话、仙话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道教还在思想和艺术审美上,对文学产生内在的影响。
道教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内容。
道教吸收了上古的神话传说,又承接民间故事,为中国文学继承和发扬了丰富的材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与道教思想有关的志怪小说,作为实信的观念和宣教的目的存在,但其中提供了众多闲谈的材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当时的志怪小说,最著名的莫过于干宝的《搜神记》,其内容大多为道教神话、仙话传说,其中如《董永》一篇,成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创作的材料。
此外,当时创作的《神仙传》、《真诰》等,构建了道教的神仙体系,同时包含了大量的神仙故事传说。
这些素材,在后来不断发展并创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异常深远。
从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到唐传奇、宋元话本、元明戏曲及明清小说,以及历代的诗文创作,道教的神话、仙话题材总是文学热衷于表现的对象。
道教所提供的素材在叙事文学中尤为重要,产生了如唐代的《枕中记》、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西游记》以及其他诸多与此题材有关的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小说四大名著同样由道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三国演义》中,诸葛先生能“知凶定吉”,登坛借东风,五丈原布灯祈续命,完全是一个道士的形象。
《水浒传》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开始,洪太尉走妖魔,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凡,引出了梁山轰轰烈烈的故事。
《西游记》是典型的神怪小说,虽然是在佛教故事的启示下诞生的,但其中的道教因素也不可轻视。
书中的神仙世界主要为道教神仙体系,孙悟空的形象也是道教武神仙的形象。
论道家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西方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 ! 一、 反对抵制作用
! ! 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 带来了人的异 化问题。西方文化高扬人的主体意志, 主张天 人相分、 天人相胜,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 征服、 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中国传统的道 家思想则主张天人合一, “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 与我为一” 。 《 庄子・齐物论》 认为, 人在文明 社会中自出生之日起, 就会受名利左右, 在追求 外物时迷失自然本性。庄子说: “ 一受其成形, 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 其行尽如驰, 而莫 之能止, 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荼 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
[ !] ( "## )
领域的绝端自由, 超验的 “ 道” 与个体生命的直 接连接造就了 “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独立人 格与主体精神自由。鲁迅借鉴了道家这种思 想, 这种自由人格与西方现代个人主义思想相 结合, 造就了鲁迅式的 “ 不中不 西” 、 “ 亦中亦 西” 的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想。鲁迅视人生为 “ 黑暗与虚无” , 并将这种 “ 黑暗与虚无” 当作实 有, 这种认识带有鲜明的道家道论色彩。鲁迅 的 “ 无” 的观念, 带有几分虚无主义的色彩, 但 他强烈的实践品格又突破了道家道论体系的框 囿, “ 摩罗诗人” 的反抗性品格在他身上同样表 现得十分明显。他在多个场合多次批判过老庄 的 “ 不撄人心” 、 “ 无为” , 立足点正是西方个人 主义者的反抗性品格。然而, 西方个人主义者 的反抗性品格并未最终战胜道家的虚无主义, 鲁迅一生都在绝望与反抗绝望中挣扎、 抗争。 西方的个人主义在鲁迅这里已被改造成了与道 家思想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主义。道 家思想在个人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 的作用。 西方纯艺术思潮于 !& 世纪初期传入中国, 在其影响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周作人、 朱光潜、 林语堂等人为代表的纯艺术思潮。然 而, 西方纯艺术思潮却是在与中国道家思想结 合的基础上才得以发挥其影响的。朱光潜曾经 谈到: “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优良传统里, 我所特 别爱 好 而 且 给 我 影 响 最 深 的 书 籍, 不外 《庄 子》 、 《 陶渊明诗集》 和 《 世说新语》 这三部书以 及和它 们 有 些 类 似 的 书 籍。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我逐渐形成了所谓 ‘ 魏晋人’ 的人格理想。根 据这个 ‘ 理想’ , 一个人应该 ‘ 超然物表’ 、 ‘ 恬淡 自守’ 、 ‘ 清虚无为’ , 独享静观与玄想乐趣的。 ” 怎样才能摆脱黑暗的社会现实, 获得上述乐趣 呢?他所接触的康德、 克罗齐等人的文艺思想 提供了一种途径, 这就是通过非功利的审美观 照活动, 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艺术世界, 从而 “ 超脱” 现实世界。朱光潜为此感到非常喜悦, 他说: “ 我从前所悬的 ‘ 魏晋人’ 的理想本来就 是要 ‘ 超脱’ 现实, 可是怎样才可以 ‘ 超脱’ , 当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自然境界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自然境界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自然境界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艺体系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艺由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深刻及完整的理论支撑,如佛学、道教、儒家、古典诗词等文艺形式,都深刻地反映了道家思想。
从道家思想中, **和谐** 是被极度强调的一个概念。
从宇宙全象来看,天地
万物形成了一个相互协调、相伴而生的和谐体系,而这种和谐也被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关系的维护,人们提出了‘天道酬勤’、‘三官致和’、‘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尊卑等级’ 等诸多社会和谐理念,从而构建出一种较为完整的伦
理方面的和谐体系。
另一方面,道家的“不为”文化,也深植其文艺之中——通过文字,将其朴素
又神秘的思想表达出来,使文艺作品具有超越层次,形成一种理想化的文艺体系,让人们从中得到解释复杂世界,追求理想生活的观念。
传统文艺中,众多诗词歌颂、释迦德轮、易宝道术等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道家自然境界,让人们可以从中了解这类道学理论,进而把握其本质真理。
总之,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自然境界,是一种紧密的关系,道家思想的内涵也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升华。
从这种自然境界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加深入的对道家自然境界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在儒、道思想下的成长-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在儒、道思想下的成长-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歌德曾在《浮士德》中感叹:今天发生的一切都无非是祖先盛世的凄凉的余响这样的叹息难免令人伤感,而美国学者李维在《现代世界的预言者》中的说法,是以另一种客观姿态诠释了同样的感慨:所有的文化,都是萦绕于对先前黄金时代的回忆. [1]的确,远古历史时空中的原生态文明,无不凝结着人们对整个文化童年深情款款的记忆情结,它曾经真实而鲜活地存在于那个遥远年代, 虽然智慧之鸿蒙未辟,却依然无法遏止后人的频频回望,它仿佛一个古老而安详的梦境,从更沉潜的人类学心理原型角度来看待,它更是一抹镌刻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深邃烙印,无法磨灭、不可或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沃土壤中,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交融碰撞,对中国文艺风尚和文化品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铸就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 因此,考察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背景和哲学渊源,面向儒、道二家的寻根问祖将是一条难以回避的路径,但是儒、道二家在诸多价值观念上的迥异甚至相互抵牾,使得人们往往将之置于一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模式之中. 但事实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哲学底色是由儒、道二家共同描绘的,只是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是一明一暗、一显一隐,本文旨在从显在层面(道家思想)和隐潜层面(儒家思想)两个维度,探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在儒、道二家合理化张力裹挟之下的一种学理上的必然,展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成长轨迹和历史境遇.一、显在的嫡脉之源:道家思想观念从浪漫主义诗学本体论和思想价值论角度考量,老庄道家的文化哲学显然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精神遗存:一方面是老子之道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本体论,另一方面是庄子之道作为一种带有主观倾向的心灵诗学[2],两方面的糅合与锤炼,构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文化母题和基因底蕴.1、个体自由的生命状态道家文化哲学体系的基本观念是道,《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即世上万物万象都是由道而生,道是万物之根源. 老子认为,世界的一切运转都在冥冥之中有道支配,为此一切都要任其自由、顺其自然,任何人为的结果只会违反道的本原,这奠定了道家哲学本体论的基础. 而在庄子的笔下,道更多表现为对个体生命和心灵诗学的关注,成为一种至上的人生理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是天人合一、顺任自由、保持天性,自在逍遥于. 《逍遥游》的游正是庄子对至高自由人格精神的寄托---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在无何有之乡这个理想中,个体因无所待而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这一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价值观,正是中国现代浪漫作家所崇尚的精神之一. 五四文坛上异军突起的创造社诸子,以式的浪漫风格受到瞩目,他们时常表现出对中国道家传统文化的亲睦契合. 郭沫若曾忆及少年时代时说,我特别喜欢《庄子》[4]、起初是喜欢他那恣肆的文章, 后来也渐渐为他那形而上的思想所陶醉[5],道家文化精髓激发了郭沫若崇尚自由奔放的天性, 并为他后来哲思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点,随着郭沫若世界观的成熟,他逐渐将道家思想与斯宾诺莎学说相互参证、糅合、熔铸,最后建立了泛神论哲学体系,并强调我在思想上向着泛神论,是在少年时所爱读的《庄子》里面发现了洞辟一切的光辉.[6]在郭沫若的泛神论观念中,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7],即自我便是神,自我能超越一切,这正是建立在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个体自由的思想基石之上. 在青年郭沫若笔下的《天狗》中,塑造了一个自我意识充塞宇宙天地、迸发无穷情感、疾呼解放的天狗形象---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面对大自然波澜壮阔的景观,发出了对自由生命真谛的呼号:啊啊! /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在《凤凰涅盘》中,诗人借凤凰之口,质问恶俗的现实,批判压制个体自由的世俗世界---啊啊! /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宇宙呀! 宇宙,/ 我要努力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的屠场呀! /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其实,郭沫若的独特并不在于他写就的一系列现代新诗,而在于他在继承道家思想前提下所开创的一种新精神---放任自由、个性、身心解放---充溢着浪漫主义的现代性精髓.2、抗争世俗的叛逆精神庄子思想体系中对世俗人伦、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批判和抵制,是道家文化哲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庄子认为,一切世俗权威都是对自由精神的禁锢、对生命本真的戕害,他对俗世伦常的、蔑视与鄙弃,一方面是通过神人、圣人、真人、至人的道家理想人格予以反面映衬,所谓(神人)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礡万物以为一, 世蕲乎乱, 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逍遥游》),(圣人)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德充符》),(真人)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 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大宗师》),(至人)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天道》); 另一方面则是正面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和世俗理性对个体生命的潜在摧残,庄子甚至直接向仁义礼智、尧、舜、禹、孔子等提出非议和挑战---夫仁义憯然乃愦吾心, 乱莫大焉(《天运》),毁道德以为仁义, 圣人之过也(《马蹄》)---足见庄子生命诗学中尊个体、非世俗、反权威意识的彻底性,而在五四时代应运而生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又实现了这一文化灵魂的复活.五四是一个积极抗争世俗、反叛传统儒教、高扬个人觉醒的时代,叛逆精神是那个时代的典型风尚,人们努力冲破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身造就的蒙昧(康德语)[8],更彻底地世俗纲常,更自觉地推崇自由解放和个性,处处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更流淌着道家精神的余温. 创造社中坚人物郁达夫在早年《》时期的放浪率性和离经叛道,便熔铸着传统的道家精神和现代的浪漫情怀, 小说大胆表露的个体意识,连同狂热的望躁动、畸态的心灵感受和扭曲的情感意志,一并激烈地坦陈着对人性解放的渴望,虽然赤裸裸地书写个人的望、丑恶与罪孽,却并不因此卑微狎琐,反而获得了一种悲壮和崇高的美感,因为他在对人性隐秘世界的挖掘中揭露了世俗道德戒律的虚妄,凸显了人与世俗抗争的超拔勇气,这一可贵的叛逆精神为郁达夫赢得了浪漫才子的美誉. 另一方面,青年郁达夫在行为方式上更带有鲜明的才子气,有一股与道家精神密切关联的魏晋名士之气,他曾写道:每自伤悼,恨我自家即使要生在乱世,何以不生在晋的时候. 我虽没有资格加入竹林七贤之列,至少也可听听阮籍的哭声. 或者再迟一点,于风和日朗的春天,长街上跟在陶潜的后头,看看他那副讨饭的样子,也是非常有趣.[9]魏晋名士的高洁、放浪和颓唐,陶渊明的隐逸率真之气,以及清代诗人黄仲则野性难为堪的精神,都曾深深镌刻在郁达夫的情感、生活和创作之中,无论是其论才不让相如步的卓绝才华,还是二分轻薄一分狂的狂狷性情,乃至他的嗜酒、狎艳和漂泊,无不传承着道家孤高狂放、愤世嫉俗和恃才傲物的风尚.3、对抗异化的自然人性早在中国文明的发轫期,庄子便以一种先验的智慧审视着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他是世界思想早提出反抗异化思想的哲人[10].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崩离析、淳朴民风沦丧殆尽,物质文明以一种急遽发展的姿态,遮蔽了人们的清醒和忧虑,它带来名利、财富和繁荣的同时,还裹挟着人性之恶---自私、享乐、贪、野心、侵掠等等---的膨胀, 庄子从人性本体思辨观出发, 犀利揭露人因物质功利而泯灭自然天性、丧失真实本性、扭曲生命价值的异化现象,大声疾呼物物而不为物所物、不以物挫志、不以物丧己、不以物易性(《齐物论》),呼吁人们摆脱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困境,以避免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人间世》),倡导人重拾自然本性,重回精神家园.历史总在轮回中前进. 庄子反抗异化的文明批判,在现代浪漫主义价值观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认和开掘, 西方浪漫主义在思维起点上,便非常重视对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理性的反思批判,并引申出浪漫主义精神对个体乃至整体人类的精神救赎的意义.20 世纪初,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揭示西方现代文明酿成的至伪偏至、性灵之光,愈益黯淡,即一方面是物的膨胀(物质也),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泯灭(众数也),他高呼精神界之,务求打破林林众生,物来蔽的失衡状态,这既是对西方现代浪漫主义精神的认同,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家反抗异化观念的呼应. 但正如庄子在人的异化观念上的超前性,鲁迅遭遇了同样的尴尬,他一系列浪漫文论中的对现代文明和人的异化关系的探讨,并没有得到当时中国作家的普遍关注和创作上的呼应. 时至20 世纪40 年代,自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11]的沈从文,对于人性、现代文明、个体生命的倾心关照和反思,才暗自契合了道家反抗异化的思想. 在沈从文的浪漫叙事中,无论是对文明枷锁下都市人性的解剖嘲讽,还是对未经现代文明侵蚀的湘西边陲的礼赞,无不渗透出对健康人性的孜孜追求和对现代文明的灼灼焦虑. 在《八骏图》都市文化圈中, 沈从文勾勒出一群表面温文尔雅的学究人物,他们已在繁缛华丽的都市中迷失自我,被庸俗的名利、望和虚伪所控制,小说中的海滨公寓被讥讽为一个治疗病态心理的天然疗养院.而另一方面,沈从文却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里,发现了一股尚未被文明阉割的原始天性和生命强力,《边城》中的人们顺乎天然、悠然自适、性情皆善,满目是幽静灵秀、隽永明媚的自然风光,在翠翠、傩送和天保之间始终萦绕着一曲清新浪漫又略带感伤的爱情牧歌,沈从文将人性和自然二者纯粹化、浪漫化之后,成就了自己所言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2], 这不仅印照于现代浪漫主义的哲学背景之下,更植根于中国道家哲学的沃土之中.4、回归自然的生命品格自古以来,崇尚自然的观念在中国就相当发达,西方一位汉学家曾说:在早于西方一千多年的中国文学中,便已有了自然观的完美表露. [13]老子最早谈及对自然的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自然一词,在《老子》中凡五见,主要指事物的本然、本初状态,即自然而然、自在自足、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如果说,老子的自然本体论尚且是个抽象的哲学概念, 那么在庄子的诗学体系中自然则被赋予了更丰富具象的内涵,一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二是生命个体的本真、自足、和谐状态. 庄子认为,回归自然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是人性消解一切虚妄意义之后复归的鲜活本原,正如《逍遥游》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生命个体惟有拥抱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相融相契,方能达到人生至境,获取人生至乐.中国现代浪漫作家们都曾不同程度地展现着对回归自然文学母题的青睐. 郁达夫在后期创作中便有明显的风格变迁和主题转型,诚如他的自白---想回到大自然的怀中, 在大自然的广漠里徘徊着[14]---《东梓关》、《迟桂花》等后期代表作,是以一种恬淡沉静的风格更趋近了传统道家回归自然的母题,《》时期的浮躁凌厉、悲愤峻急和桀骜不驯消失了,完全被自然超脱的圆熟心境所,年届中年的郁达夫还在宁谧怡人的西湖之畔,搭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风雨茅庐,俨然一位现代隐士. 在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更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人境交融的现代桃花源,那里的人与自然格外和谐,正如沈从文所言:人虽在这个背景中凸出,但终无从与自然分离[15],在无待、无碍、无累的自然状态中,个体得以重新返归心灵家园. 至于徐訏、无名氏所代表的后期浪漫派,或许他们留给读者更多的直观印象是异域的旖旎风光、诡媚的情感意境甚至抽象的思辨,然而他们小说中所隐匿的皈依自然、超脱尘俗和回归人性真我的精神力量,这一源自中国道家传统的东方智慧,往往会被遗漏和忽视. 在《荒谬的英法海峡》中,我无意间来到一个世外的孤岛上,那里杂居着黄、白、黑诸色人种,没有官僚,更没有阶级,小说借一个海市蜃楼般的大同世界,再现了一种返璞归真、淡泊平和、回归田园牧歌生活的美好意愿,实际上也暗含着与中国道家回归自然观念的投契.二、潜在的价值渗透:儒家思想传统中国的思想传统是一种以儒家为主、道家为辅、儒道互补的格局,这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非常深远. 儒道二家始于轴心时代并在漫长发展中彼此融和、协调、对立统一,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关怀现实、仁民爱物的道义感与责任感,取得了中国思想体系的中心地位,而道家思想则以无为而治、虚静贵柔和处下不争的风格态度,安守于中国思想传统的边缘地带,形成了一主一辅、一中心一边缘的稳定结构. 因此,儒家思想将是我们考量诸多问题时需要不断返回和驻足的一个重要原点. 不可否认,道家哲学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嫡脉,但在诸多深层价值观念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无法绕开儒家思想的潜在作用,即儒家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已深深嵌入国人尤其是的心理、意念和生命结构中,它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之间远非是抗拒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保持着某种合理化的胶着状态.1、实用理性李泽厚先生曾对儒家思想塑造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有过相当精辟和深入的研究论述,他认为实用(践)理性是构成儒学甚至中国整个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特征[16]. 所谓实用(践)理性是一种追求现实功利、目的和效用的理性精神, 它最早源于孔子对鬼神论、怀疑论等言论的反拨, 即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论语八佾》),后逐渐发展为一套重视现实功用的儒家思维模式,它不重视在理念上抽象思辨地探讨哲学课题,而重视如何妥善处理解决现实问题,强调行动本身的实际效用[17]. 因此,实用(践)理性的儒家观念自一诞生,便沿着重功利、轻思辨、求务实、趋实用的路径成长, 它与西方重抽象、思辨、和玄虚体验的思维模式,有本质的差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自诞生之初,便在诗学、美学的理论准备上颇有欠缺,五四浪漫作家倾向于一种急功近利的创作方式,大多数五四浪漫小说只流于简单的情感宣泄,留下一些焦虑、苦闷的抽象概念. 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言,它们没有像山姆柯尔律治那样的人来指出想象力之重要;没有华兹华斯来向我们证实无所不在的神的存在; 没有威廉布莱克去探测人类心灵为善与为恶的无比能力[18];鲁迅亦批评五四浪漫小说夸耀其颓唐、炫鬻其才绪[19];梁实秋更在《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对五四浪漫文学进行了全面清算和批驳[20]. 显然,五四一代的浪漫书写,并不是从浪漫主义美学诗学的理论逻辑出发,而是沉溺于一股模糊的启蒙价值和情感冲动之中,缺乏对浪漫主义精神价值的深入理解,而这一逻辑前提的丧失也表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21]. 张灏先生指出,五四其实是一个矛盾的时代,五四思想更是具备两歧性,浪漫抒情与实用理性这一对趋向相反的价值体系在彼此激荡、盈虚消长中,形成了诡谲歧异的五四时代精神[22]. 换言之,实用理性这一儒家观念,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深深植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生命肌体中,即使在那个极力反思、批判和解构儒家思想的五四时代,亦无法阻挠儒家思想的潜在渗透,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也是自五四开始,走上了一条在浪漫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务虚与务实之间摇摆不定的宿命之途.2、群体本位仁学与礼学是儒家思想的两大核心,前者彰显仁者爱人,仁学带有鲜明的社会群体道德的色彩;后者则曰克己复礼为仁,又曰礼自外作,礼学实际上是用以论证仁学中心的一种外在依据和方式,礼代表儒家群体秩序的外在规范,克己复礼是要克制和压抑个体需求以达到维护群体稳定的目的,儒家这一群体本位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烙下了深刻的精神印记,它重在追求集体群体的和谐与协调,甚至以压抑个体精神生命为代价,这一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规约并引导着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结构和行为模式.从哲学本体论上看,崇尚群体本位的儒家思想与追求个性意识的浪漫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但却恰好成就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国特色和历史境遇. 伴随五四文化启蒙的兴起,高扬人的觉醒、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承认人的意志的个体本位主题,成为一股主流的言说趋向,创造社诸子凭借自我表现的浪漫主题,昂然走在五四的先锋潮头. 而自大溃败至四一二发生,五四精神热潮逐渐消退冷却,当人们将思虑的触角伸向民族国家的历史纵深处时,很快感觉到了个体力量的有限性,而来自儒家群体本位的观念再度浮出历史地表,一度狂热追捧浪漫主义、高扬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作家们,首先开始了对自我表现主题的全面,或许正因为他们当年曾是浪漫主义文学营垒中的主将,深谙浪漫主义的诗学主题和美学精神,因此他们的反戈一击更具颠覆性. 自1925 年前后,创造社成员开始一反前期的文学主张,而以集体观念自我观念,将阶级意识无条件地置于个性意识之上,早期的个体抒情也迅速逆转为集体叙事. 1926 年,郭沫若发表《与文学》一文,毅然写道: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的文学[23],不久又在《留声机器的回音》声疾呼:应该克服自己旧有的个人主义,而来参加集体的社会运动[24]. 随后,郁达夫、郑伯奇、田汉、王独清等创造社同人纷纷投入到变革洪流之中. 1928 年,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后期创造社成员,在接受日本左翼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后,重新创办《文化批判》一刊,并连同以蒋光慈等人为首的太阳社,共同拉开了文学(普罗文学)的大幕. 普罗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文艺的一次特殊联姻,在+恋爱的文学模式中强调与恋爱的糅合关系,即运动与浪漫爱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如同王德威所言---与恋爱这两项观念, 获得了对等地位[25],但随着普罗文学的日益炽盛, 与恋爱逐渐成为无法兼容的选择对象,即当恋爱与发生冲突的时候, 二者只能选择其一,而最终的选择往往是为而牺牲恋爱, 的精神意志彻底了浪漫的个人情感. 因此,普罗文学在事实上改造了浪漫主义的某种性质,将原本崇尚个体自我的浪漫主义,改造为另一种充满宏大理想、英雄情结的浪漫主义,改造后的浪漫将个体本位彻底消融在群体本位中,改造后的理想也不再是个体小我的自发意愿,而是另一种符合的集体利益和群体理想, 正是儒家群体本位意识,为这一观念逆转和思想置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它造就了浪漫主义在的一种独特、必然和有意味的历史境遇.3、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一说最早是徐复观先生于1962年在《中国人性论史》中提出;翌年,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讲演中予以阐释[26]. 事实上,忧患意识早在儒学经典文献《易经》中已初显端倪,据《易传系辞下》记载:《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当文王与纣王之事耶? 面对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事连年、夷夏纷争,孔子建构的儒家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就对大时代的国族、社会和民生等问题有着深切思虑与忧患. 当然,面对时事沧桑和天下罹难,纾难解患成为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诚如庄子所言: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庄子骈拇》),但诸子各家所忧患的着眼点却不尽相同[27],徐复观先生亦曾说:儒道两家的基本动机,虽然同是出于忧患,不过儒家是面对忧患而要求加以救济,道家则是面对忧患而要求得到解脱[28]. 因此,儒家的忧患意识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超越了对自我生命忧虑的浅层面, 而进入了一种忧国、忧世、忧民的思维深度,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其中的道在当时是指周礼和周公之治,随时代推移而演化为一种对国族、社会和民生问题的普遍关注.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忧患的主题意识、感时忧国的精神[29](夏志清语)始终没有中断,即使是在突进的创造社前期,浪漫才子郁达夫笔下哀怨凄楚的零余人所痛悼的也并不仅仅是自我个体的,而是整体国族的,迟至1932 年,郁达夫在《达夫自选集序》里明确对早期自叙传作品坦言道:悲怀伤感, 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
道家的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家的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哲学、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方面。
道家思想的主要经典是《道德经》和《庄子》,这些文献强调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塑造作用。
以下是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一些影响:1.自然与道: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随道的原则。
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使文人在创作中追求表达自然之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观念在诗歌、山水画等文学艺术形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无为而治: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文学中的创作态度产生了影响。
一些文人在创作中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强调“道法自然”而不强求刻意的修辞和华丽的表达。
3.超越物我之分:道家思想认为物我之分是虚妄的,主张超越对立,追求超越个体、超越物质的境界。
这一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超越俗世、追求灵魂升华、追求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境界。
4.反思人生:道家思想强调超越功名利禄的追求,提倡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常表现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5.语言的隐晦与寓意:道家文献中常采用象征性、寓意深远的语言表达,强调言语的隐晦和深意。
这种表达方式对后来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促使他们在作品中追求更多层次的寓意和抽象的表达。
6.独立个体的追求:道家思想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追求个体境界的提升。
这一观念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对个体经验、个人感悟的关注,以及对个体情感、命运的表达。
总体而言,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的态度到审美观念的塑造,都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刻渗透。
略论道家文化对现代作家的影响
二、 郭沫若:从“ 天人合一” 走向集体主义 郭沫若被认为是由“ 泛神论” 精神出发, 从事诗歌创作的。 然而他赴 日 本留学之前, 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日 到 本 以后的一场大病, 使他悟到生死的玄机, 那时他读了一本王阳 明的书, 从王阳明的书中, 他理解了“ , 道”从而对老庄哲学有 了深入的了解。他认为, 老庄的“ 是“ 道” 万汇的本体”体会到 , 了这种“ , 道”就会使 自身有一个大的提高, 对社会也有很大的 意义。在此基础上, 他又接触到了斯宾诺莎的“ 泛神论”这和 , 中国“ 天人合一” 的思想暗中契合, 从此在中国“ 五四” 新文学 中, 出现了一个独立不羁的郭沫若。 直到后来, 他也是以“ 天人 合一” 为基础,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对于郭沫若来说, 也不 过是由突出个体向个体融人集体过渡,以另一种方式看待集 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罢了。因而他并不存在抛弃天人合一观 念的问题。应该说 , 郭沫若的思想形成, 受老庄的道家思想影 响是相当大的, 而且, 终其一生, 也并没有多少改变。 只不过这 种影响是以王阳明“ 心学” 做为媒介的。 三、 孙犁对传统道家美学的吸收和运用 孙犁是现代作家少数几位兼具散文家 、 小说家、 评论家品 格的大家之一。以他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具有独特的美学特 征。 孙犁做为一位别具一格的文学家, 其文艺思想突出体现了 道家美学的影响。但是后来孙犁经历了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 动, 受到过残酷的迫害, 劫后余生的他 , 淡泊名利 , 只是从事 《 书衣文录》 这样的“ 创作”基本上已经“ , 远离文坛” 孙犁作为 。 一位经历了战火和政治风云考验的革命作家,深深体会到文 艺和政治关系之复杂,因而也格外注重对儒道两家思想关系 的探讨。 在一篇论文中, 孙犁指出: “ 黄老思想, 很长时期, 贯穿 在中国文学创作长河之中。这种思想, 较之儒家思想, 更为灵 活开放一些, 也与文学家的生活、 遭遇, 容易吻合, 更容易为作 家所接受。” 他作为一个积极人世的革命者, 在复杂的现实环 境中, 体会到了儒道互补的重要。
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还是承袭
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还是承袭郁达夫,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家,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更表现出与东方文化不可割舍的联系。
他面对现实世界采用儒道互补的形式,建构审美的艺术世界。
本文试从其作品中渗透的儒道思想分析之。
标签:郁达夫;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雨果曾经说过:“未来仅仅属于有风格的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长留人们的记忆的只有那些卓而不群、风格别致的佳作,郁达夫的创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郁达夫与鲁迅是小说领域里双峰对峙的两大家”。
郁达夫先生性格复杂,经历坎坷,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胡风曾断言:“从五四以来,大有成就以至稍有成就的作家,无一不是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这一论断至少在郁达夫身上得到了印证.毫无疑问,他的独特确实张显了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
留日期间,郁达夫所读的俄、日、英、法、德等国小说数以千计,正是这份深厚的外国文学修养,造就了作为新文学家和文学革命骁将的郁达夫。
作为一个“五四”作家,郁达夫具有反叛旧传统的现代个性意识,是确凿无疑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已彻底去除了精神世界里士大夫的情节。
是背离还是承袭?试分析之。
一、郁达夫与道家思想20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型特征是主情主义。
这种主情主义写作的根源可上溯到晚明性靈心学、三国两晋时期的文人风度,直至先秦诸子中的老庄一脉。
从精神价值取向而言,张扬个性旗帜,尊崇感性人生,敢于歌哭笑骂,对于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加掩饰,这的确令深受儒学规范束缚的奉“奴隶性人格”为处世原则的传统中国人结舌。
郁达夫作为20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对自我的张显是淋漓尽致的,即使在后期的创作中,郁达夫开始了由“放达”到“隐逸”的转变,从浪漫主义“个人抒情”转向三四十年代废名、沈从文似的“田园牧歌”,在无意识中使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更贴近于传统的道家文化,体现了道家式的“静”态欣赏与玩味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维护人的自然性情,庄子认为人只要顺从自然本性就是得道之人,这无疑是对人的本真生命的守护。
郁达夫: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
一郁达夫(1896-194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是“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成仿吾、田汉、陶晶孙等交往甚密,共同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
他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赤裸裸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这些作品中同时也饮食着自然主义及其它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其主要的特点。
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控日本,是近代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迁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其风格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极相似,即呈现出一种“忧伤、厌世”的情绪。
这一风格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特点。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十年。
从1914年考入东京旧制“一高”预科,到1922年东京帝大经济学科毕业,他不仅耳濡目染了汇集东西方文化、五光十色的“大正文化”,同时也饱尝了海外游子受歧视的辛酸和孤独的痛苦。
他的早期作品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作者通过表现主人公的压抑感到遗憾和病态心理,表现出了一种渴望获得个性解放的愿望,喊出“五四”前后中国青年的苦闷之声,呼吁社会尊重人的价值。
二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短篇小说)到他1945年在印尼被害为止,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
我们在对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之前,不妨先把它梳理一下,以求对郁达夫的文学及其学术研究有总体上的了解。
第一,20至40年代,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首先是对《沉沦》的争议。
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1)。
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异化精神
“云南7t会科学"2003年第5期St E iu l s c i t,n ee,';i n Y u n r t c m N0 5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异化精神刘保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异化精神汲取了老庄道家思想的有利资源,或者从反面批判T都会生活的异化与^性的扭咄或者从正面建构了一种忧稚从容、闲静自适的日常生活圈式.或者从乡野田间寻找到了原始雄强的^性理想模型。
菪序道家是中I崮现代文学反异化精神的传统思想资源,它眦自己的独特方式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国现代文学.反异化精神中固分类号1206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3)05—0103·05是近现代社会人的异化问题之所产生的思想根源。
老庄道家视域中的”自然”,所表达的是不计外道。
化性自为的意义,它既是对天地万物本然状态、通若庄道家维护人的自然性情,反人性异化是其重要常状态与理想状态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一主题之一。
《庄子·齐物论》认为人在文明社会中自出种对真生命的守护。
这种自然观就决定了老庄道家所生之日始,往往就会受名利左右,在追求外物时迷失自理解、推崇的人是体认到了人天不相胜的人,而不是以然本性,这是极为可悲的.“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自然为宰割对象的人。
人是自然之中的人而不是自然的尽.与物相刀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主人,他们也反对人为物役,反对人充当自然的奴隶。
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荣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自“五四”时期开始,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就热烈地可不哀鄂。
人谓之不死,奚盐l”外在功名宦贵在老庄呼唤未被文明扭益的原始人性.张扬自然的生命力,原看来是一种为害不已的“人为“,它对人性造成了无可始的强力兽性(蛮性)。
如鲁迅就一再指斥中国人的被挽回的伤害。
因此,他主张返回自然,“渺乎小哉,所驯化问题,认为这是人性的”萎缩”与“奴化”的结以属于人也、螯乎大哉,独成其天”。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道家思想及日本文化之比较初探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道家思想及日本文化之比较初探
聂姗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中国古代道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对中华民族有着持续的深远影响,对亚洲甚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传统都有着深刻的文化渗透.本文将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道家思想,以及深受道家影响的日本文化作一比较研究.试图在其中挖掘出东方浪漫主义文化的一些本质性存在,开掘出新的可研究领域.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聂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 [J], 梁艳芳
2.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观 [J], 刘保昌
3.论道家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西方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J], 王志娟;周仲谋
4.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两座高峰——郁达夫与徐訏的比较论 [J], 徐汉晖
5.论传统道家思想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J], 庄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郁达夫与浪漫主义
郁达夫与浪漫主义-----论郁达夫作品中的浪漫情调作者:牟玲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0701班2007101010160 摘要:曾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一股创作潮流的郁达夫,对于他的作品,除了“自序传”这一显著特点之外,我觉得浪漫主义也是他的显著风格之一,下面我将从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思想内容三个方面来说明他的浪漫主义情调。
关键字:郁达夫浪漫主义虽然从来都不喜欢郁达夫的作品,但,他作品中的抒情成分却深深地吸引并影响着我。
郁达夫的小说虽然以抒情为主,情节为次,但在浓烈的气氛中,人们还是能够触摸到人物的脉搏和灵魂,即,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
首先,从浪漫主义的定义看,浪漫主义,一般被译为:“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生活和理想。
”“作家所着重描写的总是他认为是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所最求的理想的生活典型。
”在表面上“偏重于抒发热情和幻想”,依赖“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和神话色彩”(以群:《文学基本原理》)。
在这个定义面前,郁达夫注定要和浪漫主义无缘了。
其次,从浪漫主义的特征看,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强调创作要突破文学所描绘的现实的范围,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浪漫主义文学还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等等,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总之,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来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
郁达夫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具有以上特征,但在此,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郁达夫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情调特征。
那么,浪漫主义与郁达夫的作品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或者说郁达夫的作品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浪漫主义这一特征的呢?一、在创作方法上,郁达夫的作品虽然包含有现实主义的因素,但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的。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杨义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146-163页
主题词: 道家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庄子》;沈从文;道家思想;林语堂;周作人;陶渊明;传统文化;郭沫若
摘要: 本文对道家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像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亦有之;尽管道家文化有着不少消极面,但它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精神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并以其自身文化品格的柔韧性和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熠熠生辉。
论许地山小说中的道家文化价值取向
离开 了他们 自己心仪 的审美世界 ,把道家文化送
上了历史审判台。 自此以后 , 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发 展的复杂性 , 以至很多人形成 了这样的判断 : 中国 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 ,就是
[ 作者简介】 杨金芳 (91 , 。 17 一)女 山东淄博人 , 文学硕士 。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的教学
则出于 《 者十之八九。” 庄》 清代诗人龚 自 珍有诗 云 :名理孕异梦, “ 秀句镌春心。《 《 两灵鬼 , 庄》骚》
盘踞肝肠深。” 《 (定庵文集补集古今体诗》 现代 ) 著名学者梁实秋也曾说过 :儒家虽说是 因了历代 “ 帝王的提倡成了中国的正统思想 , 但是按之实际 , 比较深入我们 民族心理的却是道家的思想。 … ” 处
超然 物外 的无 为 、不 争 以及柔 弱 的生 活状 态无 不
自己的不幸遭遇非常坦然地讲道 : 我像蜘蛛 , “ 命
运就是我的网 ,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人 肚里 ,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 出来的游
昭示着道家的理想人格模式和道家的人生哲学模 式。
无为
丝, 不晓得要被风吹多远 ; 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异常激烈环境中的五四人 ,由 于 民族生存环境的恶化和改造社会的迫切需求 , 使得他们这一代的文化先驱者们产生了这样一种
[ 稿 E期 】2 0 收 t 0 5—0 9—1 0
等地步。其实他们这一代先驱早年都受道家文化 ”
的影响 , 但在当时那样的错觉支配之下 , 他们纷纷
社会 , 凡事要 自然而然 , 不可勉强 , 随自然之性 , 顺 自 然之势 , 天下 自和的创作主题。在其小说《 网 缀 劳蛛》 , 中 他塑造了女主人公 尚洁 , 这个形象可 以 说正是许地山无为而为 、顺其 自然思想的集中体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道家学说强调“以心传心”,崇尚自然而不主张强求,以“太极”为指导,强调以简洁表达大道,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印记。
比如《道德经》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清代文学家王安石的“洞庭夜雨正断桥”,这些名句都是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
其次,道家也对中国文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认为,艺术表现出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它以一种简洁而不失意境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理解。
在中国艺术史上,道家为中国艺术注入了“太极”的精神,从而影响了中国的书画、舞蹈、音乐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发展。
最后,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哲学、社会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
例如,中国哲学中有“仁、礼、义、智”的理念,这些理念都受到道家学说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慈悲”和“宽容”的思想也是从道家学说中获得的;此外,道家还对民族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道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思想和实践,都使中国文化更加完善和丰富。
2020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1.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b.胡适2.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
d.《故事新编》3.《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d.周作人4.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
b.郭沫若5.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新潮社6.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等。
b.《潘先生在难中》7.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等。
a.《故乡》c.《风波》d.《阿Q正传》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等。
a.《南迁》b.《沉沦》d.《迟桂花》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等。
a.叶灵凤c.幐固d.张资平10.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新潮》小说家群b.创造社小说家群d.乡土文学作家群11.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12. 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3. 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14. 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即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和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
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以隐逸、游仙、玄言文学为中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以隐逸、游仙、玄言文学为中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大山,二者的交织互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隐逸、游仙、玄言文学等魏晋时期文学流派中,均融入了道家思想的元素。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的交融深度、文学门类交融的机制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尚未深入探讨。
因此,对于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魏晋文学的本质,揭示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本文拟以隐逸、游仙及玄言文学为研究中心,选取魏晋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运用文学理论、文化、思想史等多种方法,探讨道家哲学在魏晋文学中的应用和传承,以及文学门类交融的机制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问题。
具体来说,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道家思想对于魏晋文学的影响及传承。
2. 隐逸、游仙文学的思想内涵与特点的分析,以及道家思想在其中的表现形式。
3. 玄言文学中的道家思想的运用、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 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等。
三、研究的预期成果1. 对于魏晋文学中道家思想的运用和传承进行深入分析,揭示魏晋文学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对于魏晋文学中隐逸、游仙、玄言文学的文学门类交融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四、研究计划安排本研究计划总共周期为一年,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2个月):确定研究题目,撰写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并初步筛选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3-6个月):深入研究文献资料,整理资料,并开始撰写论文的初稿。
第三阶段(7-8个月):对初稿进行修改和润色,并进行整体读写,准备撰写的最终稿。
第四阶段(9-10个月):检查修订最终稿,并进行论文答辩,以期取得硕士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 道家因其与人类・性的本质联系和与西方文化的接触点 自然而使 自身所蕴舍的生命哲学在现 心
代被 重新解读。道家“ 以柔 克刚 ”、 返 璞 归 真 ” “ 为 ” 主 张 于诞 生 于西 风 欧 雨 的 中 国现 代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思 潮 可 “ 、无 的 观 , 文拟 以创 造 社 作 家 郁 达 夫 的 道 家文 化 缩 影 来折 射 出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 ” 。 本 道 味
、
念 武 陵 人 远 : 家 文 化 对 浪 漫 主 义 的 渗 透 道
道 家 维 护 人 的 自 然 性 情 《庄 子 ・齐 物 论 》认 为 人 在 文 明 社 会 中 自 出 生 之 日始 , 往 上 往 尤会 受 名 利 左 右 , 追 求 外 物 时 迷 失 自 然 本 性 , 是 极 为 可 悲 在 这
赏 空 虚 处 于 历 史 长 河 下 游 的 具 有 开 阔 胸 怀 的 文 学 巨 子 们 , 载 了 现 代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由 “卢 梭 承 孤 独 ”、 “维 特 感 伤 ”、 拜 伦 反 叛 ”的 “个 人 抒 情 小 “ 说 ”. “ 莱 对 大 自 然 和 爱 情 的 咏 叹 ”的 “田 园 抒 情 到 雪 小 说 ” 舶 来式 转变 ( 西方 文化而 言 ) 由“ 达 ” 的 就 和 放 的 “ 人 抒 情 /、 ”到 “ 逸 ”的 “田 园 抒 情 小 说 ”的 个 1说 隐 中 国 式 转 变 ( 本 土 老 庄 道 家 文 化 而 吉 ), 现 了 在 就 实 本 传 统 文 化 视 域 下 对 西 方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创 造 性 择 取 ,这 种 本 : 七传 统 文 化 中 的 艺 术 精 神 主 体 是 以 庄
论 资 源 , 而 为 已所 用 , 起 了 性 灵 文 学 的 风 暴 。 从 刮
创 作 方 法 上 的 浪 漫 主 义 在 中 外 文 学 史 上 早 就
有 人 运 用 , 作 为 文 学 思 潮 的 浪 漫 主 义 却 是 人 类 文 而
化史 的特 定 阶段 的产物 。它 发端 l 8世 纪 末 的 欧 洲 ,
在 西 欧 各 国 流 行 了 近 半 个 世 纪 以 后 ,0 世 纪 初 影 响 2 到 中 国 , 中 国 出 现 了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作 为 文 学 观 念 在 形 态 的现 代浪 漫 主义 。 2 世 纪 是 中 国历 史 上 前 所 未 有 的 大 时 代 , 西 0 东 方 多 种 思 想 文 化 潮 流 在 此 湍 洵 相 激 、 为 大 观 。 古 蔚 代 中 国那 套 稳 定 有 序 的 价 值 系 统 已 经 分 崩 离 析 , 代 之 的 是 一 场 旷 日 持 久 的 思 想 文 化 的 狂 欢 。 置 身 于 这
维普资讯
语 文学刊 ( 高教 版 )
20 0 6年 第 5期
道 家文 化 对 中 国现 代 浪漫 主义 文 学 的渗 透
— —
从 郡达 夫 的“ 达” “ 放 到 隐逸” 看浪漫 主 义“ 个人 抒情 ” “ 到 田园抒情 ” 折递 的
。 夏 露
[ 键词 ] 道家文化; 浪漫主义; 郁达夫 关 中图分 类 号 : 0 . I 66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 2 0 ) 5— 0 l 0 17 8 1 (0 6 0 0 1 一 4
子 为代 表 的艺术 精神 与美学 思 想 。 创 造 社 作 为 2 世 纪 2 年 代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代 0 0 表 性 社 团 , 创 作 的 典 型 特 征 是 主 情 主 义 。 这 种 主 其 情 主 义 - 作 的 根 源 可 上 溯 到 晚 明 性 灵 心 学 、 国 两 N ' 三 晋 时 期 的 文 人 风 度 , 至 先 秦 诸 子 中 的 老 庄 一 脉 直 从 精 神 价 值 取 向 而 言 , 扬 个 性 旗 帜 , 崇 感 性 人 张 尊 生 , 于歌哭 笑 骂 , 于 自己的 真 实 感 受不 加 掩 饰 , 敢 对 这 种 新 鲜 活 泼 的 生 存 方 式 的 确 令 深 受 儒 学 规 范 束 缚 的 奉 “奴 隶 性 人 格 ”为 处 世 圭 臬 的 传 统 中 国 人 结 舌 。 即 使 到 了 思 想 空 前 解 放 、 学 观 念 汹 涌 而 人 的 2 年 西 0 代 , 造 社 的 离 经 叛 道 仍 为 当 时 的 主 流 社 会 、 体 以 创 群 异 眼 视 之 。 创 造 社 正 是 从 这 一 文统 中 吸 取 丰 富 的 理
带 来 新 纪 元 的 曙 光 一 时 沸 反 盈 天 的 浮 响 最 终 归 结
在 2 年 代 的 创 造 社诸 子 中 , 达 夫 以 “ 达 ” 0 郁 放 到 “ 逸 ” 转 变 开 启 了 浪 漫 主 义 由 “ 人 抒 情 ”到 隐 的 个 三 四 十 年 代 废 名 、 从 文 “田 园 牧 歌 ”的 转 变 , 无 沈 在 意 识 中 使 中 国 现 代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更 贴 近 于 “ 果 效 史 ” 义 上 的 道 家 文 化 , 现 了 道 家 式 的 “ ”态 欣 意 体 静
样 一个 价值 多元 而 紊 乱 的 时代 , 感 多思 的 文人 自 敏
会 感 到 彷 徨 无 所 适 从 的 焦 虑 。 一 方 面 与 传 统 相 连 的 脐 带 已 被 理 智 的 利 刃 强 行 割 断 , 归 之 路 已 隐 没 在 回 蔓 草 棘 莽 之 中 ; 一 方 面 取 自 西 方 的 种 种 思 想 和 价 另 值 观 念 并 未 能 够 如 设 想 的 那 样 迅 速 地 给 古 老 的 中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