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2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第5讲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
学习资料专题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考向一中西科技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
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押题1] (2018·陕西渭南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
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
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
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
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 55%左右。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材料二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
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科技和文化》专题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科技和文化》专题教案人教版一、中外科技成就1.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四大发明⑴造纸术①发明及改进:西汉出现丝絮纸和麻纤维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
②外传:造纸术于6世纪初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③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便利了人们的书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⑵印刷术①发明: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
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元朝出现锡、木活字。
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②外传: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
③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⑶指南针①发明:战国时期发明“司南”。
②应用: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
③外传: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④意义: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展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①发明: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
②应用: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时火药已广泛用于军事领域。
北宋时在东京设立专门制造火药的机构。
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
③外传: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欧洲。
④意义: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火药传到欧洲后,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2.天文历法3.医学⑴先秦: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医学家把他奉为“脉学之宗”。
他创制的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历史第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学案(北师版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编号:2014-015班级:姓名:小组:号数【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
2.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
3.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棉纺织业的贡献。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课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1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传播活字印刷时期人物优点影响传播指南针发明改进传播及影响火药发明改进传播2.这位妇女是谁?她在那一领域作出了什么贡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请你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鲁迅所说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项目发明时期改进时期改进人物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2010·福建福州)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这里的“第三种”指A.指南针B.造纸术C.印刷术D.火药2.(2010·江苏徐州)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C.“瓦子”“瓦舍”的出现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3.(2009·嘉兴中考)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的成就有①发明造纸术②制成指南针③推广棉纺技术④始用铁农具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010·湖北襄樊)我国四火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A.造纸术和火药B.指南针和造纸术C.指南针和火药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5.(2010·广东佛山)《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A.战争场面惨烈B.火药已应用于军事战争C.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D.火药威力巨大6.(2010·重庆綦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三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5讲西方工业文明的曙光__工场手工业时期学案
第5讲西方工业文明的曙光——工场手工业时期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至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也是人类从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奏。
1.政治上:英、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3.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欧洲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蕴含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逐渐兴起。
阶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15~18世纪中期)1.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寻金热”;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2)过程: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殖民扩张(1)荷兰:17世纪中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商品贸易与殖民扩张并举。
(2)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影响: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考法1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影响[典例1] (2018·全国Ⅱ,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考题点评本题运用坐标图为载体考查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历史专题二_第5讲
例 2
(史实支撑型)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00 年至 1763 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 是从 1500 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19 世纪欧洲的世 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 )
条 经济 较 早 出 现 资 本 主 义 萌 件 优势 芽,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政治 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 较早地确立了资本 优势 赢得独立
方式
殖民扩张、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 贸易、贩卖黑奴 17 世纪时成为世界头号 贸易强国,有“海上马 车夫”之称,但后来由 18 世纪中期,建立 于忽视国内工业的发展 起强大的殖民帝国 和海军建设,丧失了在 欧洲的大国地位
(1)依据材料一,归纳运河的开凿对英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出现水污染问题的原因。依据 材料,概括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方式。
答案 (1)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统一的国内 市场的形成。 (2)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方式:立法;成立专门的 管理机构;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解题能力提升
三、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制度在英国确立 背景 提供了劳动力; 确立 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前提:资本主义 (1)前提: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 (2)条件:圈地运动 (2)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殖民贸易和掠夺提 积累的资金;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 供了资金;海外市 的进步; 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 场的扩大 破
主干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预测
命题思想一 主干知识时考时新 新航路开辟的深层原因、 影响及其与世界市场形成的 关系,对西方殖民扩张的评价,工业革命的发明及其 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大国崛起之间的联系等主干 知识历来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
高考历史复习第5讲第2课时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907~1368年)
答案·解析
解析 “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 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 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 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10
目录
情景导入 高考回望 考题研究 主题探究
4.(2018·海南单科,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
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C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答案·解析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 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其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 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满足了 南方地形较陡,平地缺乏,民众又要种植农作物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南方的深入开 发,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的是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 了人口南迁,故D项错误。
6
目录
情景导入 高考回望 考题研究 主题探究
考点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全国文综ⅠT26
全国文综ⅡT26
宋元时期的经济 和文化
全国文综ⅡT26 海南单科T3、T5
江苏单科T4
全国文综ⅠT26 北京文综T13 天津文综T1 江苏单科T4 海南单科T3、T4
海南单科T4 浙江选考T5 上海选考T5 北京文综T14、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 第二单元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第5课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1.知道秦汉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成就;2.了解秦汉经济文化在统一形势下的巨大发展。
【教学目标】运用示意图梳理知道秦汉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成就;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了解秦汉经济文化在统一形势下的巨大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汉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成就;2.难点:秦汉经济文化在统一形势下的巨大发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备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秦汉经济农业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牛耕更加普遍,铁农具更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
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
所谓“代田法”就是把一亩地分成三甽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
赵过还发明了耧车。
耧车是一种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行,也叫三脚耧。
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这是我国古代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
到成帝时,氾胜之又总结了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区种法”。
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东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其突出表现是耕犁改进、牛耕推广和田间管理的加强。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问题:汉代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影响?答案:1、农田灌溉与水利工程大量兴建;2、农具的改进和牛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耕作效率;3、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劳动力密集型的精耕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西汉前期,丝织品的纺织和印染技术已经很精巧。
这可从考古发现中得印证。
如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有绢、罗纱、锦、绣、绮等,花色有茶褐、绛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变形云纹、菱形几何纹等,织制技术有织、绣、绘画等。
《金版新学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5讲 课时作业 大纲人教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连云港高三模拟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号称“三吴”。
东晋南朝时期这一地区A.耕作方式仍然是刀耕火种 B.以制造军刀而名扬天下C.商业曾几度陷入萎缩困境 D.农业领先于江南其他地区2.2011·武汉模拟下图是北朝后期佛教信徒人数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是A.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 B.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C.名僧致力于传教 D.佛教有强烈的欺骗性3.2011·滨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成为繁华商业中心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使耕地面积扩大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大力推广种植D.江南迅速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2010·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统一考试“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数人踏转。
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
”引文所指的灌溉工具是5.2011·衡水模拟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则材料揭示了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6.2011·安徽合肥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 B.麻C.棉 D.毛7.2011·东北三校二次联考这座佛寺不只是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地方金融中心。
寺院借贷给农民并收取高额利息,拥有庞大的地产和大量的身份依附者。
寺院长老正和来到寺院的达官贵人们探讨着深奥的佛理。
这反映了A.两汉时期佛教刚传入的情况B.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的特征C.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寺院的写照D.明清时期土地财富向寺院集中的表现8.下列古代典籍中,系统介绍了水道所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并对当今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很高价值的是A.《禹贡地域图》 B.《水经》C.《水经注》 D.《抱朴子》9.曹操墓址所在是考古界的难题。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进步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略)(1)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2)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3)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4)古代中国的农学、地学及物理学成就2、以四大发明的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实现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4世纪时,造纸术东传朝鲜、日本,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传到非洲、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为欧洲人文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印刷术:在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佛经等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
欧洲人使用活字印刷比中国晚了400年左右。
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印刷术连同造纸术对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以及欧洲社会的进步与世界文明的发展。
(3)指南针:战国时,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
后来,人们又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
到北宋时期,指南针被运用到航海事业。
南宋时期,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在唐中期的有关书籍中,已有配制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北宋时期,战争中广泛使用火药与火药武器,南宋时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等,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到了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以上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社会的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1.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强调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系统讲解现代科技进步的主要成就,如互联网、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具体影响。
3.分析科技进步背后的驱动因素,如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4.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仍存在理解不够深入、系统的问题。此外,学生在分析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时,可能缺乏全面、多角度的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科技现象入手,探究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条件。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2.教学策略: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未来展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科技领域,如互联网、生物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选择的科技领域在近现代有哪些重大突破?
-这些突破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科技进步在所选领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激发学生对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关注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学习我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4.阅读一篇关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文章,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内容需包括:文章主要观点、个人看法以及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影响预测。字数不少于800字。
-唤起学生对国家历史命运的关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
-鼓励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思考,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掌握了历史变迁的基本脉络,对于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也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主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然而,学生在深入分析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多维影响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提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技术发明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特别是近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消费、交往方式的变化;
-掌握代表性的技术发明,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等;
-理解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资料整理和分析能力。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理解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3.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趋势,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概述2. 创新的重要性3. 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4.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5. 青少年如何参与科技创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
2. 教学难点:青少年如何参与科技创新,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概念、关系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感受创新的力量。
3. 讨论法:让学生针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 实践操作法: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2. 讲解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概念、关系及重要性。
3. 分析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让学生感受创新的力量。
4. 讨论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青少年如何参与科技创新。
5. 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科技纪录片: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感受创新的魅力。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科技发展史上的创新案例,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学生演讲:鼓励学生就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发表自己的看法。
4. 科技创新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锻炼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科技创新竞赛成果:评价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鼓励创新精神。
八、教学资源1. 科技纪录片:用于展示科技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3)课堂讲解: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4)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评价与反馈:
4.结合教材,讲解科技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从古至今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创造,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理解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革命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3.掌握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分析科技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4.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创新,关注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变化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小论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发展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案讲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认识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1.通过了解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了解其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2.深刻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的推动作用,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增强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________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2.主要成就(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①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________”的出现,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②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________。
(2)人工智能技术概念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________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开端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________科学家提上日程发展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________处理等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________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典例出现了“无人仓库”“________”“无人车间”乃至“________”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3)航天技术开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____________突出成就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________;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建立地球测控网影响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航天技术对________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4)海洋技术开创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________的国家成就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________,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②1997年,中国深潜________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③2020年中国的“________”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5)新材料技术地位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应用高分子材料、________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知识点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社会生产(1)生产力:计算机与________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总结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和负面影响。
2.强调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3.提醒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如让学生在学期末对自己在科技领域的成长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采集月球样本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
2.提问:“你们认为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其次,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隐私泄露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观。
再次,我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例,如航天事业、高铁技术等,让学生为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感到自豪,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3.总结:科技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将学习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回顾已学过的三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导学生了解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和重要成果。
2.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资料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2)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共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以下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在深入剖析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内在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面对庞杂的历史资料时,可能存在筛选、归纳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4)巩固提高: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5)总结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学习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方面的表现;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测验、课堂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引入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2)新知学习:结合教材,讲解科技进步的历程、重要发明和创新,分析其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考题统计主题链接年份·考题分值考查角度知识点2017·Ⅱ卷·T4212分从钟表的功能演变考查中西方古今科技的发展及意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近代自然科学;西方三次工业革命(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
(2)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3)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现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等)。
(4)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2015·Ⅰ卷·T4112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考查近现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近代两次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014·Ⅰ卷·T4025分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科技不同特点及原因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考向一中西科技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项目古代中国近代西方关注人,以农业科技为主,关注自然,崇尚理性,思维模式是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
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押题1] (2018·陕西渭南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
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
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
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
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 55%左右。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材料二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
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
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
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效仿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宣告正式成立。
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
它是中央政府主办的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
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究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并简要说明近代中西科技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启示。
(17分)答案(1)变化:从医师占比重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快。
原因:17世纪中叶时,生物学发展迅速,医药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地位发展迅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迅速。
(2)相同:两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的增强;统治者的组织和领导;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启蒙运动的推动。
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英国科技体制化形成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英国的科学体制化多是本土,中国最初学习英国的分散性体制,最终转变为法国式集中型体制。
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家的干预和调控是中国科技体制化的制度保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考向二近代以来西方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的影响1.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
2.近代以来主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发现海王星的依据);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4)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量子论对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5)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巨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6)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科技革命,导致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成为全球化时代技术特征。
[押题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史研究者认为: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了同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持续的时间称作为科学兴盛期。
下列图片是研究者根据统计数据制作,它揭示了科技中心与社会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
——据周程《科学中心转移的数理分析》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图示中两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解析本题解答需要对材料归纳观点,并加以论证;首先是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即要求阐述科技中心与社会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可以结合图片,得出社会革命推动科技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带动产业革命的出现,也可以从第二幅图片中美国的科技中心与产业革命并不一致得出“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与成为科技中心形成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同步”的观点,还可以独立提出科技中心与科学家有关的观点;其次要求论证,第一个观点可以选取英国为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好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英国科技中心的出现,科技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第二个观点可以以美国为例,方法一样;第三个观点则需要选取两个或以上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等。
答案观点一:社会革命推动科技中心转移,科技中心转移带动产业革命出现。
观点二: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与成为科技中心形成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同步。
观点三:科技中心的形成主要是与一批有创新力和影响力巨大的科学家有关。
(观点3分。
论证探讨如果就图示内容进行,必须涉及到两个方面,如观点一、二,至少要以一个国家为例,9分;如果补充,可将观点一二三结合,9分;如果独立提出,如观点三,至少要以两个国家为例,9分)考向三从科技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角度考查1.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押题3] (2018·甘肃天水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教育大事记——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12分)解析第一小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如选定1952年,据材料“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如选定195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计划经济的反映和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政治方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等。
答案示例一特点: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
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示例二特点: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