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选修《雁门太守行》word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学案
《雁门太守行》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雁门太守行》的内容情感,并熟读成诵。
2、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赏析炼字的方法、技巧。
作品原文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品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位于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贤士。
[1-3]?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
一个柔弱之躯,一位年仅17岁的诗人,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
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难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 790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2、写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元和二年(807 年)。
四、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调。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五、诗歌解读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这句诗描绘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来势凶猛,战争一触即发。
“城欲摧”表现了守城将士面临的巨大压力。
(2)“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这句诗描绘了我方将士在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严阵以待,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的画面。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
(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4 应用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注重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2 诗歌理解与鉴赏(1)通过问答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力。
4.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1)评价学生创作的同类型诗歌,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导学案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导学案_雁门太守
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
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p 课文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最新《雁门太守行》课堂学习活动方案;最新《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振兴初中2019.3.15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最新《雁门太守行》课堂学习活动方案
主备人:审核人:
【复习目标】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复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复习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复习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熟读成诵并理解诗歌内容。
三、探究交流
1、预习交流
2、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代表读,学生评价
教师范读
精心设计认真研究团结合作追求高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朗读体会诗情,把握诗歌节奏、内容;2.感知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描绘的战争画面;3.品味诗歌语言,抓住色彩语词体会李贺的“诗鬼”风格4.体悟诗歌情感,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诗仙:诗圣:诗佛:二、诗人简介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风格特点:评价:三、诗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①李贺黑云压城②城欲摧③,甲光向日金鳞开④。
角⑤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⑥。
半卷红旗临易水⑦,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⑧上意,提携玉龙⑨为君死。
①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②[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③[城欲摧]城墙仿佛要坍塌。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⑤[角]军中号角。
⑥[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⑦[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⑧[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⑨[玉龙]指宝剑。
传说近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四、感悟诗情主旨情感:五、意境特色提示:抓住色彩,品味意境画面。
色彩幽冷浓艳:色彩词描述画面六、诗作推送资料链接:《南园十三首》(其五)马男儿何不带吴钩①,大漠沙如雪,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燕山月似钩⑥。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何当金络脑⑦,若个④书生万户侯⑤?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吴钩〕刀名,刃稍弯。
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
③〔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
④〔若个〕哪个。
⑤〔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
雁门太守行-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雁门太守行-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唐诗宋词选读》中《雁门太守行》的基本内容和诗歌艺术。
2.掌握词牌和韵律,词、诗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唐诗宋词选读》中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宋词选读》中《雁门太守行》的基本内容和诗歌艺术。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堂教师展示一些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图片,如风景或者绘画,让学生通过观赏图片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境界,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感受和情感。
2. 雁门太守行的阅读教师提供《雁门太守行》的文本,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的基本节奏、韵律和气韵,并结合学生对图片的感受,尝试解读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境界。
3. 古诗词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的讲解教师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并通过一些例子,如《将进酒》、《静夜思》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4. 词牌和韵律的学习教师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词牌和韵律,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韵律和押韵规律,并结合诗歌本身,让学生尝试体味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5. 诗歌鉴赏教师通过朗读和解析《雁门太守行》等作品,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朗读及表述感受等方式,将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对于出色表现的学生应当及时表扬和鼓励。
五、教学参考1.《唐诗宋词选读》2.李纯,《学古诗词要掌握的4个基本点》,网络资料。
3.李少乾、朱门海等,《古诗词鉴赏讲义》。
六、教学反思对于《唐诗宋词选读》这种古典文学读物,往往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鉴赏能力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心理的培养,多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
同时,也需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受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 雁门太守行》精品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掌握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强烈的感染力等。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诗中“____,____”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是战国时____所筑,诗中借用这个典故,表达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二、选择题1.下列对《雁门太守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C.“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指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D.全诗用了浓艳的色彩点染战斗气氛,增添了苍凉悲壮的情调。
2.下列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最新《雁门太守行》学案4-word文档
《雁门太守行》学案4
雁门太守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
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
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诗人的感情。
5、背诵全诗。
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节奏和韵律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文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教材《雁门太守行》。
3. 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背诵《雁门太守行》。
(2)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意境:雁门太守的英勇形象主题:忠诚担当、英雄气概、民族精神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雁门太守行》学案2
《雁门太守行》学案2
《雁门太守行》学案2
十《雁门太守行》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雁门太守行-李贺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李贺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理解《雁门太守行》的主题和意境;3.掌握《雁门太守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4.提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导学重点: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2.理解《雁门太守行》的主题和意境;3.分析《雁门太守行》的诗意和结构。
三、导学难点:1.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2.把握《雁门太守行》的意境和情感。
四、导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雁门太守行》的兴趣。
2.进修诗歌:让学生阅读《雁门太守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雁门太守行》的主题和意境,探讨诗歌背后的哲理和情感。
4.诗歌赏析:让学生欣赏《雁门太守行》的诗意和结构,体会诗人的艺术表达和情感表达。
5.诗歌演讲: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演讲,展示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和感悟。
6.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雁门太守行》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课后作业:1.总结《雁门太守行》的主题和意境;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和感悟;3.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和解读。
六、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李贺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2.探讨古代诗歌与摩登诗歌的联系和差别;3.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七、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李贺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理解《雁门太守行》的主题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诗意和结构,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演讲和诗歌创作,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2)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 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相
关
链
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七、八句,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了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雁门太守行》表格式导学案3-word
《雁门太守行》表格式导学案3 讲学内容《雁门太守行》课时1总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使用时间(周月日)第一周审核人印刷(周月日)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给字注音城欲摧()金鳞()燕()脂()临易水()提携()凝夜紫()()2、检查课文背诵二、出示目标三、复习检测1、理解词义和句意(1)《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唐代诗人。
(2)雁门:(3)摧:(4)、甲光:(5)金鳞:(6)角:(7)声不起:(8)玉龙:2、划分朗读节奏3、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4、欣赏词语和句子(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
“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阅读记叙文,完成1—5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蛮不错,只有弗朗科·雷勃因为在战争中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
但他自尊心素来很强,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2)每年,这些老战士都要举行一次团聚。
有一年,他们在格兰汀家里聚会。
格兰汀身材高大,钱袋总是满满的。
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
来客们坐在长桌边一一传递观赏,对古币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市转到别的上面去了。
突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已经不翼而飞了。
(3)举座哗然。
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搜身的建议,大家都表示赞同,只有雷勃反对。
朋友们很惊讶。
(4)“你不同意搜身?”格兰汀问道。
(5)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搜身。
”(6)“你是否明白,拒绝搜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着。
(7)“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搜身。
”雷勃回答。
(8)尽管如此,搜身照样进行。
人们一个个把衣袋翻开,等着搜查。
搜查进行了一圈,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雷勃身上。
(9)“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
雷勃默不作声。
主人气呼呼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离开了格兰汀家。
(10)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
雷勃更穷了。
不久,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
(11)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从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12)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
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13)“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你当时何必反对搜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14)雷勃那呆滞的目光落在格兰汀的脸上。
“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香肠、面包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以下三部分的段意。
《雁门太守行》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考纲链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A2.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复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与情感。
2、鉴赏诗歌中的情感主旨,并形成情感主旨题的基本答题思路。
复习重点:1、2复习难点:2二、诵读探究通读——诵读——评点——交流——总结(一)知人论世李贺:李商隐:(二)诵读反馈1、李贺《》,。
,。
,。
,。
2、李商隐《》,。
,。
,。
,。
《》,。
,。
,。
,。
(三)合作探究1、从解题、悟情、赏析三个方面来鉴赏评价三首诗歌。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分类知识,填写下表三、延伸阅读1、中晚唐的风流韵致与盛唐气象已迥然相异,那么,盛唐气象在诗歌方面的表现是什么?提示:盛唐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如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创造的静逸明秀之美,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创造的清刚劲健、慷慨悲壮的美,如李白以他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创造的浪漫诗情等。
2、中晚唐诗歌以百态横生的面貌续写着唐诗的风采——韦应物的淡雅、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李贺的瑰奇、柳宗元的简峭、杜牧的清丽、李商隐的幽美,组合成又一番风流韵致。
三、高考链接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2年全国卷)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理解诗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古诗中很多词表示的是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因此不能用现在常用的词义解释。
2.要注意语序。解释古诗要注意音律和修辞等情况。古代语言有些与现代语言的语序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解释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3.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处境等。
4.要根据诗的意境进行想象。
七、八句,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了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课
堂
探
究
一.整体感知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五、六两句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决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知
识
预
习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说出诗歌的大意。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诗歌第一句运用恰切的比喻,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第二句写出我军壮盛的军容,高昂的士气。第三、四句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见战争的激烈残酷。
特点:
1.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国殇》。杜牧说贺诗是(骚之苗裔),所见甚确,集中像这一类的诗实在都是胎息《楚辞》,而很能得其神韵和义理的。
二.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课题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理解古诗中句子的意思
这里主要指直译,先要准确理解句中的每个词语,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起来,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有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处境、状况等,就可以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相
关
链
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背景】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