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比的意义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比的意义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比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定义和性质;2.学会比的读法和比的表示方法;3.掌握比的简化方法;4.初步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一般对比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较浅,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2.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简化,需要进行适当的巩固和练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出比的概念,例如利用“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提出“比”的概念。

第二步,教师通过三条线段,问学生哪两条线段较长,引出比的比较,分析比的性质。

第三步,教师通过两个图形的大小关系,问学生如何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引出比的读法与表示。

2.理论指导第一步,教师对比的定义、比的读法和比的表示方法进行讲解,重点讲授比的定义。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大小的方式理解比的定义。

第二步,讲解比的性质,如同比相等的两比大小相等,同一数相乘,比不变等。

3.数学练习第一步,引领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进行练习,如根据某支队伍的运动员个数,利用比的概念练习各队伍人数的比较。

第二步,针对初学者的困惑,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解决。

如通过比的概念解决:“如果有16个黑球,12个白球,请问黑球的数量是白球的几倍?”第三步,引导学生掌握比的简化方法。

对于一些较长的比进行适当的简化,例如12:28 简化为 3:7。

四、教学体会1.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2.在巩固学生对比的概念与性质的学习时,可利用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3.巩固学生对比的简化方法的掌握,需要进行一定周期的练习和巩固。

让学生知道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简化比的方法,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比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正确求出比值,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比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比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培养学生求比值的能力,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2.比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3.求比值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操作活动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的读写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例如,展示一幅篮球比赛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比赛时间、得分等。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表示比赛中两队的得分比,我们应该如何表示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比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用两个容器分别装有100克水和150克水,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两者的重量比。

引导学生理解比是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巩固对比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如苹果、书本等,然后用比来表示实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如摆放实物,来展示比的关系。

巩固(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对比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比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比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比的意义-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比的概念,认识比的大小关系,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

2.能够灵活运用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培养对数量的敏感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

2.比的大小关系和读法。

3.比的应用:比较大小、比例换算、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比的概念,通过例子和实物引导学生感受比的大小关系。

(2)通过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引入比的概念,并教给学生读法和写法。

步骤二:讲解比的大小关系(1)教学比的读法和写法,比如“1:2”要读为“1比2”,并写出标志“:”。

(2)通过比较实物大小,引导学生学习比的大小关系。

步骤三:巩固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1)提供更加复杂的比较物品,引导学生练习比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将比较的物品换成数字进行练习。

步骤四:讲解比的应用(1)进一步拓展比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比的实际应用。

(2)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步骤五: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大小关系和应用。

(2)留作业后,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及时反馈。

四、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堆叠实物,通过实物感受比的大小关系。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际问题来解决问题。

4.提供大量练习题目,让学生深入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评估1.课前测验:通过课前测验评估学生的初步理解水平。

2.课堂表现: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课后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来检验学生对比的概念和应用的掌握。

六、教学资源教师:黑板、白板、笔、实物(纸片、水果、球等)学生:教科书、练习册、笔、纸、实物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实物、数字等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对比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看到了比的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方法上,本次教学运用了互动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并能运用比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比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教学难点:运用比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比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例子,如食物、运动等。

3.分组讨论工具:准备纸张、笔等,方便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实例,如篮球比赛中的比分、食物的营养成分比例等,引导学生关注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比进行计算。

每组提供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比例子,如水果店里的水果重量比、运动鞋的价格比等,其他组进行计算并解释。

4.巩固(10分钟)总结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进行解决。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比的应用。

如在家庭中,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等,运用比进行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比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比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比的意义-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明确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特征;2.能够掌握比的简便表示方法;3.能够进行简单的比的计算;4.能够理解比与比例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和性质;2.比的表示方法;3.比的计算;4.比与比例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来理解比的意义和特征;2.比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技巧,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2.指导性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堂中的问题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比的计算方法和技巧;3.合作学习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点,如比例等;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讲授新知1.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表示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计算方法;3.通过练习和巩固,巩固比的知识点。

第三步:拓展应用1.通过讨论和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比与比例的关系;2.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拓展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点;3.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归纳总结1.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对比的概念、计算和应用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第五步:布置作业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比的计算和应用练习;2.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分析来巩固比的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评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参与度将作为评估因素之一;2.作业评分:作业将作为个人表现的评估因素之一;3.案例分析和测试: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和测试来考察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成绩将作为课程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

《比的意义》教案【4篇】

《比的意义》教案【4篇】

《比的意义》教案【4篇】《比的意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使学生知道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使学生知道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自然数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强操作、直观沟通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增加练习来突破难点。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整数、约数和倍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师:谁能说说整数的含义?出示:23÷7=3...26÷5=1.15÷3=524÷2=12教师:这4个算式中,哪个算式中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为什么前两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整数,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教师:a的约数还可以叫做什么?让学生用两种说法说说:15÷3=5和24÷2=12教师: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1)被除数和除数必须是整数,而且除数不等于0。

(2)商必须是整数。

(3)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师: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区别“除尽”与“整除”师:像6÷5=1.2这样的除法,一般说6能被5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商整除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除尽不一定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二、新课1、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两个数还有另一种关系(板书:约数和倍数)让学生看50页关于约数和倍数。

教师: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有约数和倍数关系?(整除)能单独说一个数是约数或一个数是倍数吗?“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是什么意思?:在说倍数(或约数0时,必须说某数是某数的倍数(或约数),不能单独说某数是倍数(或约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3.7《比的意义》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意义,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比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比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比的概念。

3.比的读写方法:讲解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比的读写。

4.比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对比的理解。

5.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第7课《比的意义》教案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第7课《比的意义》教案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第7课《比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运算,对于比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比的读写方法,以及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比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2.比与除法关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含义。

例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引导学生说出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60:80。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比的定义和比的读写方法。

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比的读法是“a比b”,写的符号是“:”。

例如,60:80的读法是“60比80”,写的符号是“60:80”。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比的计算和读写练习。

例如,计算60:80的结果,读写60:80。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比的知识。

例如,一个水果摊卖苹果和香蕉,苹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2元,买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需要多少钱?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比较两个人的身高,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1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1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1第一篇: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1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同学们,老师这有“神舟”五号发射后的一段视频,请同学们看一看吧。

(放视频,定格在杨利伟出示联合国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处)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14圈之后,在中国举国欢腾和举世瞩目中圆满返回。

杨利伟和他背后千万宇航大军创造的这个历史功勋,实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使中国继美国、苏俄之后登上航天大国的高峰,为走向强国之路迈进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师:航天员杨利伟叔叔手里拿着什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

师:当时杨利伟叔叔手里拿的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请看大屏幕。

这面国旗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

比较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可以怎样提问题?学生一: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5(厘米)学生二: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5(厘米)学生三:长是宽的几倍?15÷10=3/2 学生四: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2/3 师:大家说得好,从同学们对国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知比较数量的意义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属比差问题用什么法计算?生:用减法计算。

师:另一种是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属比倍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生:用除法计算。

师:关于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

那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师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1.师: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37-比的意义苏教版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37-比的意义苏教版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37比的意义苏教版秋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37课——比的意义,这是苏教版秋季学期的课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7课《比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并能够进行比的化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并能够进行比的化简。

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笔记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袋糖果,一袋有10颗,另一袋有15颗,问学生:“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份应该有多少颗糖果?”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两袋糖果的颗数,得出答案。

2. 例题讲解: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的比,比如6:8,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解释比的意义。

我会用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比就是两个数的比较,可以用一个冒号“:”来表示。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比的含义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求出两个数的比,并进行化的简。

比如,给出8:12和10:15,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并进行化简。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求出两个数的比,以及如何进行比的化简。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出比的公式:比 = 前项÷ 后项,并标注出比的化简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2. 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30元,小红有20元,他们一共有多少元?答案:1. 7:14 = 1:2,12:20 = 3:5。

2. 小明和小红一共有5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的概念,是否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比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运算方法,对分数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对比的概念和意义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和比的读写方法。

2.比与除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运动员比赛,引出比的概念。

提问:如何比较两位运动员的速度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介绍比的读写方法。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读写比。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写一些比,并读给对方听,检查比的读写是否正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小华和小丽的身高比是3:4,小华身高120厘米,求小丽的身高。

5.拓展(10分钟)讲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如: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比的概念和比的读写方法。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表示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写比、求比值,并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含义。

2.学会写比、求比值,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写比、求比值。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物等。

2.准备学习小组,每组3-4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实例,如“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1米,请问小明比小红高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比的意义,学会写比、求比值。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比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如写出两个数的比,求出比值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学会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体育比赛、商业活动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简单的比值,并能够解决一些与比有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分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读写比,并能够求出简单的比值。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解决一些与比有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读写比,并能够求出简单的比值。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比有关的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例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与比有关的实例材料,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3.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比有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比,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求出比值。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一些与比有关的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教案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教案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以及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例子来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答案。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如“小明身高1.5米,小红身高1.2米,他们的身高比是多少?”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比的概念。

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讲解,呈现比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相比初中生,他们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比的读写方法。

2.比与除法的关系。

3.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活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3.准备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比的定义和读写方法,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比的读写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比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究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比的含义和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的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总结比的含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比的意义_苏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比的意义_苏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比的意义_苏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得比的意义,把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明白得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爱好。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和平的意愿。

教学重点:明白得比的意义,把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明白得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学具预备:探究比和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六(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18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镇安到西安的路程是140千米,汽车行驶100分钟能够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3)汪老师买了10斤板栗花了70元钱,每斤板栗多少钱?二、创设情境,引出“比”。

1、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的心情如何样?师:202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时期,发射短期有人照管的空间实验室,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

我国第一位乘坐宇宙飞船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你明白吗?(出示课本情境图: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现国旗)师:2021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升空。

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现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2、提出问题,引发摸索。

师:这面国旗确实是杨利伟叔叔展现的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

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如何样的问题?(依照学生回答板书)(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厘米(2)长是宽的几倍?15÷10(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3、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比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比的意义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教材第53~54页例7、例8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明白得比的意义,把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

2.把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道理,同时明白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重点:明白得比的意义和求比的方法。

难点:明白得比的意义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7情境图。

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相差关系,倍数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比。

(板书课题。

)1.比的意义。

师:2÷3表示什么意思?师:用一种新的数学表示方法,能够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师:3÷2求的又是什么?能够如何样说?生:求的是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能够说3比2。

师:现在我们明白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能够说成谁和谁比。

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2.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如此的记法。

教师示范写比,提醒学生注意观看(2∶3,3∶2)。

师说明:中间的“∶”叫作比号,读的时候直截了当读比。

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伙儿看教材第53页中间的内容。

教师讲解比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3.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8。

师:我们能够如何样求出他们的速度?生:用路程÷时刻=速度运算。

引导学生列式运算,汇报。

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小军的速度:900÷15=60(米/分)小伟的速度:900÷20=45(米/分)师:路程和时刻的关系也能够用比来表示。

(板书:900∶15,900∶20。

)师: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生: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刻的比,确实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刻的比,确实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7、比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比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比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定义和意义。

2.能够正确读写带有比号的数字。

3.能够根据比例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4.能够实际生活中应用比例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比的定义和意义(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出现“比”的概念,比如“三比四”、“一比二”等。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比”的理解。

2.引导学生口算一些比例关系,如2:3、1:4等,了解比的含义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比例的两个比较对象,通过图示、数值计算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4.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丰富图表和实物,来感受比例大小,模拟实际操作与分析。

2. 带有比号的数字(15分钟)1.引导学生读写带有比号的数字,培养学生对比的准确感知。

2.讲解比例关系中,比的两个部分是不同的单位,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的计算。

3. 比的计算(30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举一些实际例子,帮助他们理解比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和题目,逐渐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包括变量填空、减法求比等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加深对比的计算的理解,从而最终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4. 应用(20分钟)1.引导学生将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引导学生举一些实际例子,例如食物的比例,姿势的比例,以锻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示范用具体实例及数字可以加强学生对比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比的感知能力。

2.情景模拟法:通过实际运用的过程,呈现出比较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基础。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讨论与合作,加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巩固学生对比的掌握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讨论和互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比”的感知,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2. 比的定义和意义(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出现“比”的概念,比如“三比四”、“一比二”等。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37-比的意义苏教版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37-比的意义苏教版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37-比的意义苏教版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掌握“比”的概念。

2.掌握比的性质及比的大小关系。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发现比的含义及其应用。

3.采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归纳和演绎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表现等,养成团结、互助、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确立“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性质及比的大小。

2.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比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2.比的大小关系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1.引入利用教师自编故事或生活实例,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对“比”的认识和兴趣。

2.总结比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1.通过比较大小,了解“比”的含义,将两个同类事物通过相除得到的商表示为比。

2.总结比的三种表示方法:比例表达式、比例分数、百分数。

3.掌握比的性质及比的大小关系1.总结比的三种性质:等比、反比和比例性;2.运用实例解决生活中的比大小关系问题。

4.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学生针对不同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比”的运算练习。

2.引导学生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和巩固1.选择填空,找规律、进行“比”的计算。

2.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温馨提示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前自学、课内探究结合习题综合练习;2.注意学生举手呈现答案的准确性,如有疑问,应及时进行纠正;3.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避免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把思考的机会拿走;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发现同学们对此部分的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比的运算中会产生许多错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