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视野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于理性特征的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作者:李琳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8期摘要: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加速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长到2011年的26.9%,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阶段。

本文从大学的三大职能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科学定位;完善高校科研制度;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提高高校社会服务水平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特征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长到2011年的26.9%,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教育结构从“金字塔”到“梯形”的转变,以往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的人数显著增长①。

但是,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我国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

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内涵1973年,马丁·特罗教授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导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通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划分高等教育阶段的方式是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其理论基础,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也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大众化发展模式。

针对这个问题,日本有本章教授提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论,有本章教授通过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演变过程发现普及化阶段的到来不再单纯凭借适龄青年入学率来计算,而是许多成年人毕业后返回高校进行继续教育。

这有别于马丁·特罗教授早期预言的普及化阶段,有本章教授称此阶段为“后大众化阶段”。

自此,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论的提出引起了各国教育家的重视。

其中,我国台湾学者汤志敏教授对后大众化阶段作了全面的定义,潘懋元教授和谢作栩教授联合发表文章提出“过渡阶段”论。

都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阶段的界定与预测。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前沿主题与未来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前沿主题与未来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前沿主题与未来展望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在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兴国”政策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机。

本文将围绕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一、热点领域前沿主题1. 软实力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未来职业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这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如何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软实力,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

2. 产学融合产学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领域。

如何更好地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起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构建更加紧密的产学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是当前职业教育产业中的一个重大挑战。

3.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改变未来的职业需求和就业形势,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出具有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成为了当前热点研究领域。

4. 跨学科融合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未来职业教育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

如何将理工科与文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相融合,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

二、未来展望1. 加强制度建设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需要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分析,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

这包括教育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推进课程改革未来,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结合产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个性教育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个性教育探析

对 容 易 实 现 , 大众 进 入 高 等 教 育 , 寄 予 厚 望 的 高 等 教 育 当 被 能 够 满 足 自 己的 生 存 安 全 的 需 要 时 , 体 的追 求 就 会 朝 更 高 个
是 人 的 个性 倾 向性 中所 包 含 的需 要 、 机 和 理 想 、 念 、 界 动 信 世
级 的需 要 迈 进 , 希 望 按 照 自己 的 意 愿 谋 划 自己 的 人 生 。其 他 次, 当前 我 国 社 会 需 要 大 量 受 过 高 等 教 育 的 各 类 专 业 人 才 ,
学 生 未 来 将 进 入 各 种 千 差 万 别 的工 作 岗位 , 了适 应 各 种 不 为
博 士研 究生 , 主要 从 事 高等教 育管理 、 高等教 育社 会 学研 究。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已 经 处 于 大 众 化 教 育 阶 段 , 向 到 并 22 0 0年 实 现高 等教 育 毛 入 学 率 4 的 目标 迈 进 。从 发 达 国 O 家 高 等教 育 发展 史 看 , 入 大 众 化 教 育 以后 , 等 教 育 在 量 进 高 的 扩 张 的 同 时必 然 发 生 质 的变 化 。包 括 教 育 理 念 的 改 变 、 教 育 功 能 的 扩大 、 养 目标 和 教 育 模 式 的 多 样化 , 程 设 置 、 培 课 教 学方 式 与 方法 、 学 条 件 、 理 方 式 以及 高 等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入 管 关 系 等一 系列 变 化 。这 些 变 化 势 必 要 求 变 革 我 国 现 行 的 高 等教 育模 式 , 注 重 大 学 生 的 个 性 发 展 , 施 个 性 教 育 则 是 而 实
性 , 教 师为中心” 以“ 的倾 向十 分 突 出 , 生 间是 一 种 单 向 的 、 师 被 动 的 知 识传 授 与 接 受 关 系 。 具 体 表 现 为 : 教 学 过 程 中 , 在

职普融通,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径

职普融通,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径

Wind Vane风向标2024年3月20日·第6期职普融通,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径文_滕道明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构建的是职业学校教育(中等、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和职业培训并重的体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泾渭分明的关系,实际上,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曾走过一条从雷同到不同、从不同到协同的发展路径。

从“h”到“H”: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除了单独设立的职业学校外,也有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以及一些由普通中学转型的职业学校。

从整体上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较为明显,职业教育研究相对薄弱,再加上用人“唯学历”倾向和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原因,职业教育被打上了“二流教育”的烙印。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呈现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h”型。

针对此种情况,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较开始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h”型变成两条腿大体相当的“H”型。

职业教育从位居普通教育之下的层次教育发展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这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架构。

从“H”到“A”:职业教育从并行到交叉的应变从学校教育体系来看,我国义务教育学段不存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入口是普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少部分直接就业外,大部分学生的升学出口既可以是高职院校也可以是普通高校。

职教高考制度不仅使中职和高职完成了类型内的衔接,而且也实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类型间的渗透。

从政策层面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读期间也可以变换轨道进入普通中学继续学习,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在读中和毕业后均要与普通教育打交道。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探析.doc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探析.doc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探析作者:陈晓霞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摘要]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主的知识经济社会,与时俱进的中国高等教育将呈现大众化、科学化、人文化、人本化、市场化、多样化、国际化等八大发展趋势。

文章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知识经济[作者简介]陈晓霞(1965- ),女,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江苏南通 226019)[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72-02一、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八大趋势1.从发展规模看,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发展。

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为1600万,第一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9%,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是中国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成果,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必然加速发展。

2.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的科学化和多样化趋势日渐明显。

高等教育科学化是现代化社会科学化管理模式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化在宏观上表现为,高校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结构框架的多学科组织体系,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下单一的院、系、专业设置方式;学科设置基本按照科学体系的分类办法,与国际接轨;专业的调整表现在变行业为学科,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创造知识。

微观上表现为,从招生办法、管理方法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渐趋科学化。

如招生制度正在改变应试教育的套路,逐步转入以能力选拔为主的招生工作思路;教学方法上开始形成灵活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发展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国际视野下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与学位体系的思考

国际视野下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与学位体系的思考

国际视野下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与学位体系的思考摘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定,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经验,提出了国家应构建从专科到本科直至研究生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从副学士、学士到硕士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体系;专业学位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职业教育走出了滑坡的阴影,进入了重振阶段。

经过10年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以及年招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一些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国家的关注。

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问题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专科学历的学生能否被授予相关学位的问题,至今仍未被纳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决策议题中去;能否构建贯通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亦已成为众多领导、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体制(一)国家相关法律对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规定1995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中的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在第十九条中又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在1996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章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第十三条中指出: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由上述国家相关法律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学校教育制度中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教高[2006]16号文件又明确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并指出其“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实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现状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的是来自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学生,学历层次是专科。

课程评价的三种取向及对我国高职课程评价的启示_肖凤翔

课程评价的三种取向及对我国高职课程评价的启示_肖凤翔

3. 基于技术发展的动态性
20 世纪是技术起决定作用的世纪, 开始使技术 知识由掌握自然的力量扩展为掌握社会生活, 但技 术的成熟标志亦是文明危机的标志 。因技术的成功 是在经济理性和现代科学等少数因素的作用下而取 得, 因此, 当技术的力量从对自然的控制走向对社会 和人的控制, 成为人类生活中决定性的力量, 技术的 [7 ] 。 危机同时随之产生 因此, 要求技术应该平衡地 汇集和反映生活世界的多种因素而不仅是部分因 应该利于生活世界多种因素全面且协调发展, 减 素, [8 ] 少或免除部分因素的非正常发展 。依此对技能型 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要达到满足先 进技术的技术技能的高标准, 即满足劳动对象的非 物质化以及劳动工具的革新对技术技能个性化 、 智 能化的高要求; 另一方面要达到非技术技能职业素 养的高要求, 包括职业精神、 职业道德、 职业伦理、 职 心理素质、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身体素 业归属感、 质的高水准。对于适应客观社会需求而制定的岗位 而言, 能够规范、 可靠和高效地在岗位上执行任务的 能力将不再是一个接受高职课程学习的人的唯一特 征, 他还应具备较强的判断力 、 一定的解决问题潜 能、 独立而富有创造性地处理不确定事物和错综复 杂的能力。经过高职课程学习, 培养的人才应能够
[12 ]

3. 有机统整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是力图将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 简化为数量, 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 价对象的成效。量化评价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是科学 是力图通 实证主义。质性评价亦称为自然主义评价, 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 [13 ] 以彰显其中的意义, 促进理解 。近 30 年来, 特质, 质性评价方法以其全面、 深入、 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 《国家科 在美国 特点成为课程改革提倡之方法。如, 学教育标准》 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验外, 还 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 项目调查等开放性方法; 英国则强调在学校建立评语制度, 以激励性评语促进 学生发展, 并在教师评价中强调面谈、 行为观察等的 而 重要性。但质性评价在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 是将它统整于自身, 在适当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依然需 [14 ] 要使用量化方法进行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 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表征的是科学化特征, 采用量化评 价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而职业精神、 职业态度、 职业 伦理等属于难以用量化评价的复杂特征, 适宜采用质 。 性评价 因此, 高职课程评价应实施质性评价与量化 评价的有机统整, 对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

学习情境(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学习情境(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二、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三、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及课程特征四、职业导向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职业导向课程设计开发的思路(二)项目课程开发(三)“双证”课程开发(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五、高职教育的几种课程模式的适应性分析附件:职业导向课程的实践举例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研究与实践一、研究背景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模实现了空前的扩张,无论是学校数、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有了很大发展。

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然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要真正获得社会的认可,必须提高其发展的内涵水平。

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特别是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发展,最终也会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简史,人们对近代高职教育性质的质疑,对现代高职教育意义的诟病,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培养目标的模糊,以及由此引起的课程的“学问化”、“学科化”问题。

因此,解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探索高职教育课程应然的价值取向,建构适应高职教育性质的新课程体系,必然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职业工作岗位上第一线上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这与以培养基本文化素质、没有明确就业目标的普通教育有着极大区别。

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课程的作用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高技能、掌握为各种高技能服务的相应知识。

因此,高职课程目标必须按照职业领域加以确定,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

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目前存在的不足有:(1)长期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目标模糊,在基础素质和实践能力之间摇摆不定,其原因是对“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

(2)当前一方面高职院校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热情很高,需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而另一方面来自国内有名的研究机构的关于高职课程与教学的许多理论,能够真正被高职教学一线采用的却并不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国际视野下我国中职升格及其改革发展研究

国际视野下我国中职升格及其改革发展研究
育 的发展发现 , 0 自2 世纪 6 年代 以来 , 0 国际中等职 业教 育的发展 经历 了积极升格为 高职及逐 渐趋 于稳 定和
多样化发展 的历程 。借鉴 国际经验 , 国应 大力推 动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中等职业教 育为 突破 口, 我 以 建立 完善 、 协调发展 的职 业教 育体 系, 加强 中职 内涵建设及改革 , 实现其稳定与 可持 续发展 。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 高等职 业教 育; 升格 ; 国际经验
三改一补” 的方针 , 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 ( ) 0 纪 9 年 代 中期 到 新世 纪初 : 三改 续强调 了“ 一 2世 0 以“ 发展方面提出了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 基 2 世纪 9 年代 以前 , 国中等职业教育一直 技 术学 院 , 本不 搞新 建 。 0 0 我 19 年 , 99 教育部发布《 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 是作为一种有 吸引力 的教育路径呈现稳定 的发展 。意 状态 。2 世纪 9 年代 以后 , 0 0 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 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
中图分类号 G 1 文献标识码 70 A 文章编号 10 — 29 2 1 )3 0 3 — 5 0 8 3 1 (0 1 1— 0 6 0


我 国中职升格政策 的发展及 实施
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的基本方针。这就是著 名的“ 三改一补” 发展高职的方针。 19 年 ,面 向2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98 《 1 继
重点 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 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 育资格 的民办高校 ; 作为过渡措施 , 经教育部批准
收 稿 日期 :0 10 — 6 2 1 -4 0
作者简 介 : 李玉静(9 1 ) 女 , 18 一 , 山东德州人 , 吉林省普通 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 研究中心 、 吉林工程技术 师范学 院职业技术教育研 究院、 吉林 省职业教育研究 中心助理研究员 , 研究方向 : 职

试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新途径

试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新途径

试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新途径【摘要】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大众化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现状。

针对问题提出了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课程与社会需求对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新途径。

通过与产业和社会的深度合作,应用型高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课程与社会需求更加贴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并展望了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未来。

应用型高校需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不断探索创新,助力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课程对接、实践能力、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社会需求、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众化教育是指教育资源得到普及、教育服务对象得到拓展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大众化教育的实施,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多的人希望通过高等教育获得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运而生,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与传统高校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如何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发展应用型高校,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大众化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现状、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课程与社会需求对接以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提出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导致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专业化程度却并未得到足够的提升。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时间:2003-6-26 19:47:00 点击:4826 热【字号:大中小】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就以超前的速度迈入了大众化时代,于是“扩招”、“质量”、“就业”便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倍受关注的敏感话题。

特别是就业问题,更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井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提出应对之策,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巳进入大众化时代连续几年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人大众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世界性大潮,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最早从发展高等教育中获益的美国,甚至提出了要让每个公民都接受高等教育的宏伟计划。

一向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倾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重要意义。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高校扩招决策立刻出台,一直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

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将超过250万,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

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万人。

到2001年增加到1214万人。

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已接近排在世界首位的美国(1420万人)。

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中国高等院校教育理念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中国高等院校教育理念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社会上 还掀起 一股 “ 公务 员热 ” . 既 浪费 了教
要求 , 又是高等 院校 自身 的价值所在 。《 辞海 》
指出 . “ 理念 ”为旧哲学之名词 .指观念或思
想. 是理性 领域中的概念 . 指向事物的涵 义和
首先 . 变权威性教育为 民主性教育 只有
在 民主与 自由的环境下 . 学生才能容忍彼此之

步详加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理 念发展进程
人, 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和 、 安全的氛围 , 让
在古代 中国 .高等教育 的发展历程 是伴 随着 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的
公元前 l 2世纪 . 中 国固有 的多元文 化开
学 生畅所欲 言 这种 民主教育应是 发 自内心 的、 潜意识里 的对学生 的尊重
教育理念
革新
不是为孩子好?” 教育不仅仅是在 高等 院校 中
进行. 教育 需要 社会 、 学校 、 家庭 等多方 面 的 配 合 .真正科学 的教 育理念是在各 方的配合
越 与“ 百 家齐放 . 百家争 鸣 ” 的教育 方针 相违 背 .我们 面临着 中国高 等教育必须进 行全新 改革 的紧迫局面 。如何 进行改革 . 如何 进步 , 如何 打破多年形成 的教 育局面是摆在 我们 面
始形成 两个主要文化 :北 方的周文化 和南方
的楚文化。北方重儒 家. 南方重道家 春秋时
试成绩 这 种教育理念会 阻碍学生创新 思维
育资源 . 又造成大学 生就业难 的社会 问题 教育主要是 在学校 中进行 .各类教 育机 构 和教 师是 教 育理 念 的 主要探 索 者 与践 行 者 教师要树 立正确 的人才 观 .注重素 质教 育. 而非仅 仅为“ 考” 而教. 要从学生 的实际情 况出发 . 因材施教 . 同时要 确立德育 的核 心地 位. 注重创 新能力 的培养 进入知识 经济时代 .高 等教育作 为与社 会联系最 紧密的教育 .同时也作为社会 生产 中 的一个产业 .其产业属性 在教育 阶层 得到 充分体现 高等教育 的社 会职能渐渐 调整为 “ 教学 、 科研 、 社会拓展 ” 。 “ 大学 自治 ” “ 学术 自 由” 的理念得到崇尚 所 以我们有必要创新高 等教育观 念 .解决 当前高 等教育 中存在 的问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作者:王亚南,王斌,徐珍珍来源:《职教通讯》2021年第11期摘要:在借鑒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教师供给指数、教师教学指数、教师科研指数、教师社会服务指数、教师声望指数五个子维度。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后发现,高职院校之间在教师发展水平上的分化程度较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而且从各个子维度来看,除了教师供给指数外,分化趋势同样十分明显。

不同省份、类型的高职院校在教师发展水平上同样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东部省份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部、西部省份,“双高”院校要显著高于普通院校,公办院校显著高于民办院校。

基于测评结果,未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政策导向应实现从“效率”到“公平”,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应实现从“项目”到“制度”的转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测评;指数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双高’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成效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NDJC039Z)作者简介:王亚南,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王斌,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师教育;徐珍珍,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1-0009-11一、问题的提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教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样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石。

在高职教育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开展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测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不仅可以全面深入了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真实水平,而且可以横向比较不同院校、不同省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资源调配提供现实依据。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意义普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1991年以来中国经济以每年不低于76的增幅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积极有效地发挥了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使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加速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青 岛 2 61) 6 50
2 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o'已进人大众化时 代依 靠提高教育的规模效益,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 02 5o / 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 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 影响,同 度,有效 引导了教育消费,推动教育产业健 康发展,并对经济 时也由于增 长速度猛 烈对高校产生压力,导致许多实 际问题存 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目前教育消费已成 为我 国消费市 在,正确分析 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 ,对 场新 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的有效解决,促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些建议 。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 教育规模
作者简介 :刘音 ( 7- ,女,陕西米脂人,山东 1 5) 9 科技 大学资源与环境 工程学院教研科主 ,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 任
教学管理 ; 张升堂 ( 7一 ,男 1 0 ) ,陕西风翔人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 9 水文水资源。( 山东
中国电力教育 CE E P
—— 诨 i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刘 音 张升堂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教育规模跃居世界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 极为深远 的影响,但 也由于增长速度猛烈对高校产生诸多压力,并出现许多实际问题 。本文分析了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并提 出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

汇报人:2023-12-06CATALOGUE目录•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选取•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案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以满足特定职业的需求。

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与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培养人才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030201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发展历史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总结词强化综合素质详细描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结词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详细描述“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授理论知识,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总结词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详细描述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

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大众化教育弊端与改革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众化教育弊端凸显,针对大众化教育弊端,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措施正文: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民国时期,在一批优秀学者的倡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后模仿前苏联的高教模式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带有盲目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生机勃勃。

我们应当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说到底都是由人才转化而来的,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大学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极其重要。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有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有高等教育行政化,产业化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总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弊病百出。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弊端及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大众化教育,顾名思义,即教育面向大众,使大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大众化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是有好处的,这也体现了中国正在与国际接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的成功经验。

但是,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

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

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弊端,我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作者:王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4期王娜(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看不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满足一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人民追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着重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性;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22-03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美国在二战后,一方面为了安顿大批退伍军人,另一方面为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急需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于是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便应运而生,当时施政者的初衷是为了安抚民众情绪、迎合社会的需求,他或许并没有预想到,未来几十年大众化会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就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认为:如果高等教育仅为15%以下的适龄青年提供受教育机会,那么高等教育就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高等教育开始迈向“大众化阶段”;当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占适龄人口总数的50%时,高等教育则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普及阶段”。

同时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时,提出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教育质量、教育观念、入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转变。

虽然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矛盾与异议,但不可否认大众化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帮助更多人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布鲁贝克曾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认识论和政治论[1]。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探析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探析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探析作者:李和志卜璞叶智淼刘铃周密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04期[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最为不同的显著特征是其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些显著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的基本属性和建设方向。

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和融媒体教材是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典型代表。

通过研读与职业教育教材相关的政策文件,分析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进行探析,并提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遵守管理规定、坚持立德树人、组建多元团队、规范教材名称、以内容为中心、以呈现为形态、建立反馈机制的原则与关键点,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适应性[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65-04一、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材建设的政策文件,强调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健全教材建设相关规章制度,有序推进教材建设。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将教材建设明确为国家事权。

2017年5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教材领域设立国家机构,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1]。

国务院2019年1月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

随后,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从规章制度的角度推进大中小学教材规范管理[3]。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12月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教材建设的五个重点领域,其中之一是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即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融媒体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进 程 中可 以 看 出 . 普 通 高 等教 育 发 展最 快 . 它 虽
养 . 这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培 养 人 才 的 主 要 任 务 。从 我
国高等职业 教育 发展 的轨迹 看 , 它是伴 随我 国经济 社 会 发 展 应 需 而 发 展 建 立 起 来 的 。2 O l 1年 , 我 国 三 次 产业 贡献 率分 别 是 4 . 6 %、 5 1 . 6 %和 4 3 . 7 % , 劳 动 力产 业构成 却 为 1 0 %、 4 6 . 6 %和 4 3 . 4 %, 但 跟 发 达 国 家 第 三 产 业 占 GDP 的 7 0 %相 比 . 我 国 三 大 产 业 结
性 人 才 . 强 调 对 职 业 的 针 对 性 和 职 业 技 能 能 力 培
种 孤 立 现 象 ,而 是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发 展过 程 中 的一
种 必然规律 与共同趋 势 , 具 有一定 的普遍意 义 . 可 以 理 解 为 是 大 众 化 向普 及 化 转 化 的 一 个 过 渡 阶段 『 l J 当
2 0世 纪 9 0年 代 中 后 期 . 日本 广 岛 大 学 有 本 章 教 授 在 研 究 日 本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演 变 过 程 中 提 出
力 量越显 薄弱 . 然而社 会对 培养 生产 、 建设 、 管 理 与 社 会 服务 第 一线 实 用性 、 技 术 应 用性 、 职 业 性 人 才 的高职教 育需求 却 十分迫切 。 因此 . 有 必要 对 高 等教 育进 行 改 革 , 合 理 调 整 普 通高 等教育 发展 , 加 大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力 度 。 因 为 大 力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既 满 足 了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需 求 . 义 满 足 社 会 专 业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需 要 。 只 有 加 强
教 育 所 不 同 的新 特 征 . 比如 高 职 规 模 发 展 稳 定 . 多层 次 化 发 展 , 高 质 量 内涵 核 心 凸 显 , 服 务 地 方 经 济 意 识 突
显 . 人 文精 神 诉 求 迫 切 等 等 。 面 对 这 些 新 特 征 , 高职 教 育 必 须 明 确 其 发 展 定 位 , 加 强 高 职 内涵 建 设 , 规 范 高
教研理论 J I A O Y A N L I L U N
后大众化视野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基 于 理 性 特 征 的 分 析
口花 鸥 周启 国
摘 要 : 后 大众化 化 的 一 个 过 渡 阶 段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出现 了与 大 众 化
基 金项 目 : 江 苏省 教 育 厅 2 0 1 2年 高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指 导 项 目 “ 后 大 众 化 背 景 下 江 苏 公 办 高 职 院 学 生 资 助 问题 研 究 ” ( 编 号 : 2 0 1 2 S J DF DY0 2 0 ) . 主持 人 : 花 鸥。 中图分 类号 : G7 1 0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l - 7 5 1 8 ( 2 01 3 ) 3 O 一 0 0 0 8 - o 4
然 满 足 了大 众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需 求 . 却 直 接 导 致 了
高等 教 育教 学 质 量下 降 , 精 英机 构 泛 化 . 普 通 高 等 教育 “ 为我 独尊 ” 等 问 题 。相 比之 下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职教 育投 入 . 保 证 高 职 教 育 资 源 的 稳 定 投 入
关键 词 : 后 大众 化 ; 高 等 职 业教 育 ; 特 征 分 析 作者 简介 : 花鸥 ( 1 9 8 2 -) , 男, 江 苏 东 台人 , 江 苏建康 职业 学院助教 , 硕士, 研 究 方 向 为教 育 经 济 与 管 理 ; 周 启 国( 1 9 7 0 -) , 男, 江 苏盐城人 , 南京 机 电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讲 师 , 硕士, 研 究方 向为高等教 育 管理 , 职 业教 育 。
然 , 这 同 样 也 适 用 于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我 国“ 后大 众化 ” 问 题 提 出 的 时 代 理 由
( 一) 高 等 教 育 结 构 的 转 型 内 在 规 定 性 要 求
高 等 教 育 一 般 认 为包 括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 高 等 职 业教 育 、 成人 高 等教育 、 远程 高等 教育 、 自学 考 试 等 几个 大部分 。但从 2 1世 纪 初 的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进 一步 深化 . 认 为 在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向 普 及 化 转 变 之 间 存 在 另 一 个 发 展 阶段 — — “ 后大众 化 ” 阶 段 可
以说 , 有本章 教授 所提 出的“ 后 大众 化 ” 阶 段 并 非 是

高等职 业教 育发展 . 才 能 使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类 型 结
构 逐 步得 到 调 整 , 逐渐 合 理 , 这 也 是 符 合 上 层 建 筑 必须适 应经 济结构 发展规 律要 求 的。 ( 二、 经 济 产 业 结 构 转 型 的 外 在 强 制 要 求 与普通 教育所 强调 学科性 的通 识教 育不 同 , 高 等职业 教育 基本属 于 2 — 3年 的 专 科 教 育 , 它 是 按 照 职业 分类 . 根 据 一 定 职 业 岗位 ( 群 ) 实 际 业 务 活 动 范 围 的要 求 . 培 养第 一 线实 用 性 、 技 术 应 用 性 或 职 业
高等 教育 的“ 后 大众化 ” 命题 . 他 发 现 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在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后 将 有 所 停 滞 。这 是 马 丁 . 特
罗 所 提 出 的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和 普 及 化 理 论 所 不 能 完 全解 释的 . 于是他 把 马丁教 授 的大众 化理论 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