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己的认可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美国大学之门的十把钥匙
——兼谈美国对于高考改革与“取消高考”的争论
摘要:美国高校录取工作的宗旨就是要从众多申请者(考生)中选拔出那些最有可能在大学取得成功的学生,他们在选拔新生时往往全面考察报考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及其他背景因素,包括高中选修的AP课程等大学预备课程的成绩、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高中成绩总评、高中年级排名等十大因素。

但在众多因素中,学业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考查指标。

美国关于大学入学考试改革的争论也非常激烈,甚至有人提出“取消高考”的主张。

美国高校录取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其中的争论,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与借鉴。

关键词:美国高校录取体制,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与ACT,取消高考
我国高考基本上是以高考分数作为选拔与录取的指标,虽然也有少数大学和省市在探索新的录取体制,但对于我国多数大学来说,打开大学之门基本上只需一把钥匙,那就是高考分数。

而在美国,要打开高校之门则需要至少十把钥匙。

高校录取工作就是要从众多申请者(考生)中选拔出那些最有可能在大学取得成功的学生。

而以下众多因素均与他们能否在大学取得成功密切相关:在各个学科领域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与解决新颖问题的能力、学习策略与技能(如组织与安排个人时间的能力、做笔记的能力等)、动机与坚持性(Motivation and Persistence)、态度与价值观、焦虑水平等等。

因此,美国大学在选拔新生时往往要全面考察报考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及其他背景因素。

美国大学录取时一般要求申请者递交如下一些入学申请材料:个人信息(包括种族、信仰、国籍、语言、父母及家庭背景等),就读高中的有关信息,高中成绩单(修习过的课程,包括AP课程等及所获成绩Grades,年级排名等),SAT或ACT等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咨询员推荐信、教师推荐信,论文、写作或个人陈述,课外活动与工作经验,个人特长及所获成就清单,其他考试成绩(如州毕业会考成绩、SAT学科考试成绩、国际学生要提供TOEFL 成绩等),面试表现,对大学学习计划的想法(感兴趣的专业等)以及对该大学的兴趣(为什么选择这所大学,是否参观过校园等)。

一、高校录取影响因素排行榜
根据全美大学录取咨询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h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NACAC)2006年5月公布的年度报告《2006年大学录取状况(State of College Admission 2006)》,影响大学录取人员决定是否录取某学生的主要因素,按其重要性(“认为该因素相当重要的大学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有如下一些因素。

1.影响大学录取人员决策的三大首要因素(Top Factors)
(1)在高中选修的大学预备课程等严格学术课程的成绩(Gradesin College Preparatory Courses,如AP、IB课程),该因素主要反映了高中所学课程的学术水准。

(2)SAT、ACT等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Standardized Admission Tests)。

(3)高中各科成绩总评(Craded in All Courses/Grade Point Averages,GPA)。

2.较为重要的学术因素(“Tip” Academic Factors)
(4)在高中的年级排名(Class Rank),如38/365表示在本年级365名学生中排第38位。

(5)学生提交给大学录取委员会的论文或写作样本(Essay Or Writing Sample)。

(6)咨询辅导员推荐信(Counselor Recommendation)。

(7)教师推荐信(Teacher Recommendation)。

3.较为重要的非学术因素(“Tip” Non-Academic Factors)
(8)学生展现出来的、可证实的兴趣(Student‟s Demonstrated Interest)。

(9)面试表现(Interview)。

(10)工作经验与课外活动表现(Work/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其中,前四项(考试成绩或排名)是较为客观的可量化指标,后六项则是较为综合性的难以量化的主观指标。

影响大学录取人员决策的因素还有一些。

如州毕业会考成绩以及SA T学科考试成绩等近年来也跻身大学录取过程,成为排在上面十大因素之后的一些影响较小的新因子。

但学科考试成绩往往更主要地是用来给学生入学后配置课程(Place-ment)时参考,而且主要是一些入学竞争更为激烈的大学采用。

另外,学生承担学费的能力、学生所在地、父母是否校友等有时也会成为影响录取人员决策的因素之一,但其重要性均排在最后。

有些大学强调大学生群体的种族多样性、地域多样性、文化背景多样性、经济背景多样性等,因此,有时会对少数族裔学生、偏远或落后地区学生、特殊文化背景学生以及经济困难学生等给予特别的关照。

二、学业成绩最重要
1.大学预备课程成绩
在录取过程中,申请者高中学业(尤其是高学术水平的严格学术课程)的修习与完成情况,一直是美国高校录取人员最为关注的参考指标。

高中课程及学业成就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因为前者反映的是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总体学术表现,而后者只是学生在短短三四个小时内的学术表现。

那么,用什么指标反映高中生的学业情况呢?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高中各科成绩总评GPA。

然而,高中GPA(即HSG-PA,High School Grade Point Average)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高中的学业,但由于不同高中不同课程的学术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也参差不齐,获得同样GPA分数的两个学生可能学术能力差异极大。

因此,高中GPA的可比性较差,许多高校不得不根据学生就学高中的学术声望以及学生所选高中课程的具体情况,对其提交的GPA分数进行重新计算。

而像高中AP课程这样的大学预备课程或大学水平课程,却集中反映了学生选修高学术水平课程的情况,且AP考试等评价手段全美标准统一,可比性较强。

于是,“高中所选修的大学预备课程的成绩”就成为一个反映学生高中学业及其成绩的更重要、更直接、更可比、更易量化操作的因素,倍受高校录取人员的关注。

统计表明,“大学预备课程成绩”十几年来一直排在众多大学录取考察与依据因素之首,认为其相当重要的大学所占比例自1993年至2004年一直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

尽管2005年首次跌至75%1以下,仍在众多因素中遥遥领先。

具体地说,大学预备课程或大学水平课程(Callege Prepara-tory Courses,CPC)指那些在高中开设的、专为学生升学而准备的、基本上达到大学水平的课程,包括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IB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Courses)、双重注册课程(Dual Enrollment Courses,即同时注册并可同时获得高中和大学学分的课程)以及其他高学术水平课程,如强化课程(Enriched Curriculum)等。

研究数据也证实,高中所选大学预备课程的成绩,比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更能预测大学学业的成功。

实际上,这些统计数据和研究结论,是高校录取人员确定考察结构的主要依据。

美国高校在录取中把大学预备课程成绩作为第一位的考察因素,应该说,在客观上向高中及其学生、教师、家长发出了这样一种清晰的信号:“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准备的最佳方式就是:全面地修习严格的、富有挑战性的、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预备课程,刻苦努力,掌握学科内容,并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而这与当前美国“提高K—12阶段教育的质量与学术性”这一改革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也是高校希望中小学努力去追求与实践的。

高校录取政
策不应把学生们引向将过多的时间花在大量模拟考试上,而应导向更加关注核心学术课程(语、数、科、社、外、艺)的学习。

2.SAT、ACT等大学入学考试成绩
多年来,“SA T、ACT等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在高校录取中的位置一直位居第二。

据State of College Admission 2006的数据,认为SAT、ACT等在高校录取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大学由1993年的46%,一路攀升到2005年的59%。

由于美国大学不承担大学入学考试的设计、组织、实施工作(由各考试机构负责),而且不承担参加考试的费用(考生自己负担),因此,提出申请者须提交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的要求,对大学来说基本上不增加什么录取成本。

实际上,30年来,一直有超过90%的四年制高校要求申请者提交大学入学考试成绩。

2003年,全美高校新生(Enrolled First-year Students)中有61%在申请大学时递交的是SAT成绩,50%递交的是ACT成绩1)。

研究也表明,在高中GPA以及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SAT成绩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大学获得更高的成绩。

尽管高中GPA是大学学业的最佳预测指标,但正如前述,如果将高中GPA与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其预测效果要高于仅仅依靠其中的某一项。

在一项针对365所高校的7.5万名学生所做的研究中,Astin等人发现,即使对其中高中GPA得A或A+那9000名学生来说,SAT成绩仍然是一个有效的预测指标:高中GPA 得A或A+的学生中,SATI低于700分的学生,只有28%的人大学毕业;随着SATI成绩的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率也随之稳步提升;SATI考到1300分以上的学生则有80%的人大学毕业。

3.其他学术因素
除上述两大因素外,认为“高中各科成绩总评HSGPA”相当重要的大学,也从1993年的39%(排名第四)发展到1995年的41%(跃升为第三),并进一步持续上升到2005年的54%。

只有“高中年级排名”从1993年的42%(排名第三),一路跌至2005年的31%(第四),这可能是由于各校差异较大因此高中排名在全国范围内可比性较小所导致。

美国教育部资助的一项以全美近1万名学生的数据为基础的研究表明,高中课程的学术水平(Rigor of Hish School Curricu-lum)与学士学位的获得之间的相关性最强(0.54),其次是SATI考试成绩(0.48)以及年级排名或高中GPA(0.44)。

4.总体分析
总体来看,前三项指标作为三大首要因素(Top Factors),认为其相当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大学共计均达到了近90%。

排在其后的四大较重要学术因素(“Tip” Academic Factors)只达到60%左右的水平。

较为重要的非学术因素(“Tip” Non-Academic Fac-tors)被认为相当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则仅有40%-50%。

三大首要因素所反映出的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无论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都对这三大因素给予了高度重视。

由于前三大首要因素是量化指标,尤其是前两项成绩(大学预备课程成绩、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均为全美统一成绩,可比性强,因此在上述十大因素中显得最易操作,客观性更好,效率也更高。

三、美国关于高考改革与“取消高考”的争论
1.高校录取中的大学入学考试:采用“一般推理考试”,还是“学科成就测验”
在美国,有一种主张,建议在高校录取时,用反映学科成绩的成就测验(如SAT ⅡSubject Test)代替反映一般能力的推理考试(如SATI:Reasoning Test)。

2001年时任加利福尼亚大学(UC)校长的Richard C.Atkinson提出,建议抛弃SATI这种与高中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的、以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为取向的大学入学考试,而改为更加强调学生在高中所学大学预备课程(College Preparatory Courses)的学业成绩(在其评价工具研制出来之前,暂时可使用SATⅡ考试成绩)。

虽然抛弃SATI的主张未得到实施,但UC高校系统在录取新生时的确给予SATⅡ
更多的权重: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总分由SATI的言语与数学测试(满分1600分)与SATⅡ的三门考试(写作、数学、学生自选科目,共2400分)直接相加来计算。

与此相反的一种主张,则强调大学入学考试坚持一般能力倾向(Aptitude)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高校录取时只看那些在较优越的环境中通过训练和应试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科成就测验,很有可能会埋没掉一些其实天赋很好、很有培养潜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条件而学科成绩不理想的、处境不利的学生。

对于这些具有较好天资的学生,只要给予较好的大学学习条件,通过个人努力他们照样可以取得成功。

而一般能力倾向测验则可以发现这些被学科成就测验淘汰的学生。

而一般能力倾向测验能够识别出学科成绩一般但一般能力倾向优异的学生。

正如安徒生在其经典童话《丑小鸭》中所说:“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一般能力倾向测验能够将你这只“天鹅蛋”识别出来。

尽管一般能力倾向也是在先天基础上后天培养的结果(就像力量、速度、敏捷性等一般体育素质也是在先天基础上经后天训练发展起来),但一般能力倾向比学科成绩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基础性支持作用,一般能力倾向较优异的学生更有发展后劲,未来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拓展潜能。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David F.Lohman。

然而,与此相对立,UC高校系统的数据却表明,SAT I与SATⅡ的成绩相关性极高,同一名学生,二者成绩相差较大的虽然的确存在,但数量极少:在一个近7.8万名学生的样本中,只有3607名学生其SAT I和SATⅡ成绩相差超过一个标准差(仅占4.63%)。

其中,SATⅡ学科成绩较低,但SAT I成绩很好的学生1859名,SATI成绩不好但SAT Ⅱ很好的学生1748名。

而SAT I和SATⅡ成绩之间的标准差在1.5以上的学生,则仅有343名(占0.44%)。

也就是说,平均200名学生中只有1名学生,其SAT I和SAT Ⅱ考试成绩相差较大。

绝大多数的学生,SAT I和SAT Ⅱ考试成绩是非常相关的:SA T I成绩较好的,基本上也会取得同样好的SAT Ⅱ考试成绩,反之亦然。

尤其令人吃惊的,一般人们以为,SAT Ⅱ成绩不好但SAT I成绩较好的学生主要来自处境不利背景中,如果给予像UC这样优质的高等教育机会,这些学生被称为“大器晚成者(Late Bloomers)”或“(未经加工的钻石)Diamondsinthe Rough”:一定能够潜能爆发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UC的数据显示,SATI成绩显著高于SATⅡ的那些学生,主要来自于高收入家庭,他们在高中的表现平平,进入大学后依然表现平平,其中自人所占比例较高,较少可能是少数族裔。

而SATⅡ成绩显著高于SATI的那些学生,反而主要来自低收入家庭,在大学表现较好,更可能是其他族裔的学生。

可能,真正的“钻石”并不是那些SATⅡ成绩较差但SATI 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是那些处境不利但高中学业成绩和SATI、SATⅡ成绩也都不错的学生。

虽然两类考试的预测性功能差别不大,但用不同的考试选拔出来的新生群体是否会差异较大呢?针对这一问题,Bridge-man等学者对其2000年的一项研究的数据库(涉及23所高校)进行了重新筛选(选择了其中10所高校的13,874名学生)和重新分析。

结果发现:
(1)SATI和SATH两种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很大。

(2)分别按两种不同方案(方案1:按HSGPA+SAT I总分录取,方案2:按HSGPA+SAT Ⅱ平均分录取)录取的新生群体,86%是相同的学生。

(3)两组新生群体的学业成绩FGPA在15以上者均占87%。

这说明,两种选拔方案(录取时依据HSGPA+SA T I、录取时依据HSGPA+SAT Ⅱ)无论在所录取的新生群体上,还是在所录取的新生的学业成绩上,总体差别都极小。

Bridgeman等学者在结论中指出:“区分所谓的一般推理考试与学科成就测验,这种区分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虚假的错觉(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sonin g and achievement tests is itself largely illusory)。

推理考试需要词汇、阅读技能和数学运算等这些在学校教授的知识与技能,而真正编制得较好的成就测验所反映的课程标准也是要强调推理能力而不是仅
仅对事实的记忆。

”也许,人们错误地夸大了推理考试与成就测验之间的差异。

尽管研究者指出其数据来自10所较好的大学(多数都是比较拔尖的),因此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普通大学未必适用(上述三组研究报告的结论与数据均存在这一局限性)。

但其上述分析,还是深刻地触及了人们心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发人深省。

2005年,大学理事会将SAT Ⅱ学科考试中的写作考试移入SAT I推理考试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高中课程内容,编制成新的SAT推理考试。

SAT Ⅱ中的写作科同时取消。

这样,原来SAT不敷出I推理考试与SAT Ⅱ学科考试之间在取向上的区分(一般能力测验与成就测验),在新SAT中变得更加模糊了。

尽管新SA T仍分为SAT推理考试与SAT学科考试两类,但将其分别归人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与学科成就测验,已经更加不符合事实。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的支持者David F.Lohman也认为,SATI与SAT Ⅱ在考试取向上没有多大区别,虽然二者对一般推理能力的强调,均比更加强调特殊学科内容的GPA或Course Grades要多一些。

Lohman认为,强调特殊学科内容的成就测验反映了学生截止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它非常重要。

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却超越学生先前取得的成绩,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潜能做出判断,因此给高校录取人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信息,有其特殊价值,在高校录取人员的办公桌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但目前的SATI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它虽然强调一般推理能力,但还不够一般,与学校课程学习的关系又日益密切。

其特色不够充分,因此其价值受到质疑。

Lohman认为,SATI与SATⅡ的趋同,恰恰是其问题所在。

SAT I与SAT Ⅱ的趋同,也许恰恰是前述UC数据所显示的二者相关性极高的原因。

Lohman坚持认为,成就测验与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从不同角度为高校录取人员提供了不同的信息,不可互相替代,缺一不可。

Lohman认为在一张试卷中同时满足这两种测验需求或功能是不太可能的,他甚至还为如何编制出高质量的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然而,在一份试卷中,兼顾考察学生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与其未来学术发展潜能,兼顾考察学科内容(知识与技能)与推理能力(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兼顾Aptitude与Achieve-ment,真的是不可能的吗?学生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难道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吗?既然Aptitude也是在学校教育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难道它不也是学校教育追求的Achievemen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吗?而且,基本上可以断定,Aptitude与Achievement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Achievement较高的学生大多数具有同样优秀的Aptitude,反之亦然。

因处境不利等原因导致Achievement并不理想,但却有较好的Aptitude的情况(生在养鸭场里的“天鹅蛋”)固然存在,但比例应该是很少的。

目前,更多的人主张大学入学考试应兼顾“联系中学课程内容”与“强调推理能力的考察”,就像目前新SAT推理考试和ACT考试所努力去做的那样。

这或许是更为合理与可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另外,尽管学业成绩在美国高校录取中最为重要,是首要因素,但并不是影响高校录取的唯一考量。

新世纪(尤其是2001年)以来,随着对SAT等大学入学考试重新审视的呼声日益高涨,甚至出现了“取消高考”的主张:建议SAT等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不作为大学申请的必要条件,而供考生自主选择是否提供这一考试成绩,即“Test Score Optional Policy”。

尽管至今多数美国高校仍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供SAT或ACT成绩,但高校对这些考试成绩的使用却都非常谨慎(没有学校仅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决定录取与否),并通过同时考虑其他众多因素或通过各种录取制度来对其加以调整和适当弱化。

2.“取消高考”
全美公平与开放考试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Fair and Open Testing,Fair Test)的一位考试改革倡导者Christian Perez用“为什么非得需要大学入学考试(Why Any Test At All)”的醒目标题,提出了在大学录取中彻底取消SAT I、SAT Ⅱ、ACT等所有大学入学考试的建议:
“公众讨论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哪种入学考试更合适这一问题上,而不是是否非得需要某种入学考试(Public debate has largely focused On the question Of which admis-sion tests to use rather than whether or not any exam is needed)。

”她引用了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校长Shirley Strum Kenny给《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来信中的话:“SATI常常是奖励应试能力而不是从事大学学业的能力。

优秀的学校太过于…为应试而教(Teach to the test)‟,而一个很不公平的现象是:那些能负担得起考前辅导的家庭则用钱购买到了一定优势。

”为了应付高考,甚至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做模拟试题时,事情已经令人悲哀地走歪了。


没有SATI或ACT成绩作为参考,高校如何选拔到真正优秀的学生呢?Perez指出,许多高校采用的是一种更加全面整体考察的方式(A More “Holistic” Lens),如考察申请者的高中课程成绩(GPA)、年级排名、课外活动情况、高中课程的学术水平以及面试表现等。

有的高校甚至会考虑了解学生高中的学习档案或有教师评分的书面材料,以评价该校教师的评分标准,同时也回应了高考支持者们提出的高校录取过程中的“客观性”问题。

Perez认为,在没有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的情况下全面整体地评价申请者,即使对于特别大型的公立高校也是适用的。

她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Austin)为例指出,其新生几乎一半是通过“前10%(Top10%)”(即各高中排名在前10%的学生自动被给予录取资格)的方式被录取到的。

对于该校19,000名申请者中的其余学生,UT会考虑另外19项指标(包括高中学术记录、社会经济背景、是否家族中第一代大学生、母语情况、对社区活动的投入情况、对某一领域的专注程度、面试表现、与类似背景的学生相比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如何、个人陈述等)。

目前,全美有近400所高校取消了对其绝大多数申请者的入学考试成绩要求。

Perez认为,那些不硬性要求学生提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的高校在招生和选拔新生时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特别的困难。

她判断说,不管学校规模大小,入学竞争程度如何,完全放弃使用大学入学考试都会使高校获得许多实质性的益处,如学生群体更加多样化,更多申请者为大学学业做好更充分的学术准备,从校友、学生、指导咨询人员及公众那里获得更多积极反馈。

然而,根据RobertL.Linn的评论,Perez并没有提出实证证据来支持她的上述判断。

至于这种录取模式是否能够避免录取决策时的主观偏见,是否能够在少数族裔群体中选拔出具有最好的大学学业学术准备的学生,尚不得而知。

我国也曾有人提出“取消高考”的主张,但较少得到政府与民间的支持。

美国高校录取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其中的争论,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与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