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例究竟有没有语意矛盾——对杨墨先生的回应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j l 科 学
疼 ,头不疼 。
社 含 。
语分别 是 “ 书”和 “ 杯子 ”的所 有者 , 这
时定 语 和 中 心 语 之 问 是 领 属 关 系 ;也 可
子, 我不愿 意当着人谈这 件事。( 稍停 )
( 严厉地 )我听说我在外边 的时候 ,你 这两年在家很不规矩 。 周萍:( 更惊恐 ) 爸, 没有的事 ,没
语 义指向 ,是 指一个成分与某 一成 分 发生直接 的语 义关系 ,句中某一成分
如果 语 义指 向不 明 ,就会 引起 句子 的歧 义 。例 如 :
三例都 只有一种切分 的可能。但语
法关 系上 ,既可以理解 为动宾关 系 ,也
可理解 为偏 正关系。因为 “ 出租” “ 学 习” “ 研 究”都兼 属动名词和动词 ,在
是充 当状语 ,句子都 只能作一种结构层
次 的分 析 。
语境歧 义是指说 写得 的表 达有 明确
的语 义内容,而 听者 在理解 时由于受语
( 5) A . 没有 , 做不好 的事情 。B . 没
有做 , 不 好 的事情 。A中 “ 没 有”作动 词 ,意思是 “ 什么事 都可 以做好” 。B 中作副词 ,意思是 “ 做 的都是好事 ”。
他功课” :但这句话也可 以理解为 “ 他 读英语不止一遍 了” ,这时跟 “ 又 ”发
生直接语义关系 的就是 “ 一遍 ”了。 ( 2)小 李有个 儿子 很骄傲 ( 可能 是小李很骄傲 ,也可 能是小李 的儿 子很
骄 傲 )。 ( 五) 语 境 因 素 造 成 的歧 义
二、歧义 的消除
周萍 为 什 么会 由惊恐 失 措 转 为放 下心?因为他先误解 了周朴园的话语 。 周朴园一开始就提 出了 “ 一件很对不起 自己的事 ”这样一个可 以与两个话题相 关联的断语 :它可 以是指周萍在外鬼混 的事 ,也可 以是指周萍与继母繁漪之 间 的乱伦关系 。周萍误解父亲 的话语 ,从 内因看 ,是 因为他心 中有鬼 。

2022-2024北京高三一模政治汇编: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章节综合

2022-2024北京高三一模政治汇编: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章节综合

2022-2024北京高三一模政治汇编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4北京延庆高三一模)2024年春节期间,最美冬奥城延庆推出新春特色文旅大餐。

八达岭夜长城再度开放,世园公园“龙腾盛世”主题花灯璀璨夺目,奥林匹克园区推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长城、冬奥、世园三张金名片为游客开启火热龙年。

据此,下列推理科学的是()A.山海关长城不是延庆的金名片,八达岭长城不是山海关长城,所以,八达岭长城是延庆的金名片B.中华民族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所以,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C.传统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龙腾盛世”花灯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龙腾盛世”花灯是传统文化D.特色文旅大餐为游客开启火热龙年,冬奥园区活动是特色文旅大餐,所以,冬奥园区活动将为游客开启火热龙年2.(2024北京东城高三一模)某班主任欲了解四位同学的选科情况。

现已得知:①只有小徐选物理,小赵才选地理;①或者小李选政治,或者小王选政治;①当且仅当小徐选政治,小李选政治;①如果小王选政治,那么小赵选地理。

随后,班主任又得知了某一信息,他据此必然得出“小李选政治”的结论。

该信息是()A.小徐未选政治B.小赵选地理C.小王选政治D.小徐未选物理3.(2024北京东城高三一模)“所有鸟都是会飞的,鸵鸟是鸟,所以,鸵鸟是会飞的。

”对此推理分析正确的是()①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其推理形式有效①大前提是假的,其推理的结论不正确①该三段论推理属于必然性推理,其推理的结论是正确的①违背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项的规则,犯了“四概念”的错误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2024北京东城高三一模)科学思维要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5.(2024北京朝阳高三一模)要想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

下列表达中符合逻辑规则的是()A.财产权可分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著作权、商标权B.我不赞成所有人都有崇高的理想,也不赞成所有人都没有崇高的理想C.所有的科技人员都是懂计算机的,并且有些不懂计算机的是科技人员D.我无法一天读完老舍的作品,《茶馆》是老舍的作品,因此我无法一天读完《茶馆》6.(2024北京房山高三一模)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下列演绎推理错误的是()①如果“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为假,意味着一定是你说对了,我也听对了①如果“这篇散文文笔生动和富有哲理”为假,意味着这篇散文要么文笔不生动,要么没有哲理①“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效率。

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

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

2024届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考点:1.《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2.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3.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与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4.朱启平《落日》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论点和论据不匹配【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2.批驳的事实依据3.论点和论据不匹配4.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考点示例】一、《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考点解读】1.断句2.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考点解读】1.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4.阐述老人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理由——“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

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逻辑学练习题(完整)

逻辑学练习题(完整)

练习题(-)引论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宏伟任务是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部革命过程的合乎逻辑的继续。

2、写文章要讲逻辑。

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3、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4、……出现重复,部分是由于术语上的缺点,部分是由于缺乏逻辑修养。

5、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6、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染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7、在这些人看来,清官比贪官还要坏,这真是个奇怪的逻辑。

8、帝国主义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同。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9、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10、语法、逻辑、修辞、音韵等等都是没有阶级性的。

“例示”题:‚我们但愿法国历史的无意识的逻辑将战胜所有政党(指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政党——编者注)对逻辑的有意识的违反。

‛答:本题中的两个‚逻辑‛,均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请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判断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1、鸟都是有脊椎骨的;天鹅是鸟;所以,天鹅是有脊椎骨的。

2、如果火箭的速度超过9.8公里/秒,那么它就会飞出地球的引力场。

3、只有历史清楚,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4、如果人们要使工作得到预想的结果,那么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5、玛丽喜欢滑冰,而且喜欢打网球,喜欢游泳。

6、或者张明去参观画展,或者李玲去参观画展。

7、如果一部作品获奖,那么,它一定是优秀作品;《芙蓉镇》是获奖作品;所以,它是一部优秀作品。

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7427

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7427

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741:128,(), 8, 2, 4,1/2单项选择题A. 64B. 55C. 16D. 282:垄断协议是指排解、限制竞争的协议、打算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形成的垄断协议。

依据《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选购市场;(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五)联合抵制交易;(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横向垄断协议的是()。

单项选择题A、某药品生产企业因拥有一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品专利,占据了相关市场95%的份额B、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药品零售企业之间达成联盟协议.共同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按统一的优待价格向联盟内的企业供应药品,联盟内的企业按统一的零售价向消费者销售药品C、某市政府在与某国有医药企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承诺,该国有医药企业在本市医疗机构药品招标中享有优先中标机会D、某省政府招标办公室发布文件称:凡不在本省纳税的企业,一律不得参加本省的招投标活动3:从所给的四个诜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肯定的规律性: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4:有一种说法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实际上意味着()。

单项选择题A、对于管理者来说只要擅长决策就肯定能够获得胜利B、管理的简单性和挑战性都是由于决策的简单性导致的C、决策力量对于管理的胜利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D、管理首先需要的就是面对简单的环境做出决策5:学英语和学汉语冲突吗?依我看一点都不冲突,不仅不冲突,而且它们还是一对好兄弟。

它们就像是我的两条腿一样,正由于一条腿迈出去了,__________。

依据文意,填入横线上最合适的句子是()。

单项选择题A、另一条腿才有前进的必要B、另一条腿才能迈向更远C、才能引发另一条腿的启动D、才显示了两条腿间的默契6:《日报》报道称,在三星内部扩散的贪污腐败现象__________。

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

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

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

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

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

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

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

警惕墨子逻辑论证的“漏洞”

警惕墨子逻辑论证的“漏洞”

警惕墨子逻辑论证的“漏洞”作者:董健来源:《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2022年第09期《兼爱》是墨子的代表作,共分为上、中、下三篇,教材选的是上篇。

在这一篇中,墨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兼爱”,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站在平民的立场上,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因而提出“兼爱”这一政治主张。

从这一点上说,墨子无疑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墨学研究专家张知寒语)。

但是墨子的《兼爱》在逻辑论证上并不是很严密,甚至存在很大的“漏洞”,值得警惕。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兼爱》的论证逻辑:墨子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接着墨子以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为例加以印证;再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若使天下兼相爱”,那么“不孝不慈亡”“盗贼有亡”“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则天下治”。

墨子的逻辑链非常简单:天下乱起自不相爱,相爱则天下太平。

在墨子看来,“兼爱”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而且药到病除,功效卓著。

然而真正的逻辑和事实是这样吗?我们以其中的“父子之乱”来考察一下墨子的逻辑。

墨子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墨子认为父亲与儿子之间产生矛盾都是因为不相爱,然而这样的逻辑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们看看身边,父子之间有矛盾的难道都是因为不相爱吗?“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因爱生恨的例子太多,我们发现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多不是因为不相爱,而是因为爱得太深。

父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太多,可能因为观点不同,也可能因为理念不一,也可能因为沟通不畅……同样,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之间“乱”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2022年新闻逻辑错误的素材

2022年新闻逻辑错误的素材

2022年新闻逻辑错误的素材1.北京打工寻子今年1月份,一条关于赴京打工寻子的新闻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关注。

文章对北京这一轮疫情中通报的一个病例到北京寻找孩子、辛苦生活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文中涉及山东威海公安的部分受到广泛关注,文中提到的岳某儿子在威海失踪后当地警方出现推诿、不定位手机、不调监控、三个月才立案等情况引起一阵热议。

后威海公安发布情况通报,先前指责公安机关推诿、不调监控、不立案、不做DNA的情况居然均为不实报道。

而且,警方通报的案发时间与新闻报道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2.柬埔寨血奴案一个年纪不大的中国小伙,在国内被强行拐到柬埔寨搞诈骗,诈骗分子眼看他不愿加入诈骗行当,便拿他当抽血机器。

这新闻,谁看谁震惊。

而真相是,中国公民李亚缘纶偷渡来柬,后因肝部患严重疾病,联系当地一社会组织寻求帮助。

先后有3人出于不同目的,协助李编造、宣传其被非法拘禁、受到虐待及充当“血奴”的假新闻,误导舆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案件下一步将移交柬司法机关审理。

据“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驻柬埔寨大使馆对网传“血奴”案高度关注,在敦促柬埔寨警方于2月15日立案后,持续跟进案件进展。

2月28日,柬警方向使馆通报了初步调查结果并发布公告,认定所谓“血奴”案纯属编造。

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5月23日,一条“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的信息冲上热搜。

而且招考单位当时说她没考上,“因为她还没毕业”。

但是5月23日晚,清华大学微博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

根据该人员公示信息,在清华大学的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中均没有查找到与之匹配的学生信息。

很明显,这是一个学历造假事件。

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上海一名博主@阮一发长文称自己使用美团跑腿帮忙邮寄护照等文件,因骑手电动车没电无法准时送达,还被骑手“暗示”加价、勒索撕掉文件,事后还无法与该骑手取得联系。

14日,涉事骑手韩先生表示自己在当晚9点左右已将文件还给对方。

“异化”问题讨论和周扬的遭遇

“异化”问题讨论和周扬的遭遇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的开展,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上的禁区被逐渐打破。

至1982年底有关讨论文章已有400多篇。

那时,人道主义、异化是作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在进行的。

但是,进入1983年以后,却突然变成了一个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反党反社会主义。

以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为靶子、为拐点,掀起了一场对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的批判。

探讨人道主义成了“大问题”1980年9月27日,周扬在中央党校作题为《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报告,概略地谈了他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看法,并说“我们的缺点和错误是把人道主义送给了资产阶级”。

该文全文刊载于中央党校主办的《探讨》杂志1981年试刊第2期。

1980年10月下旬,全国马列主义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中心议题就是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问题。

10月29日《光明日报》对会议作了详细报道。

周扬在听了会议情况的汇报后,比较详细地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

1982年5月12日,周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上发表题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讲话,也谈到了当时讨论较多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他再次提到经济异化、政治异化和思想异化。

这篇讲话经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兼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邓力群审阅,发表于6月23日《人民日报》。

时隔半年,周扬在《发扬十二大精神》一文中说:“我们要爱惜人,关心人,过去我们也批评过人道主义、人性论,有的带有很大片面性,有的是批评错了的。

我们要提倡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不应不加分析一概反对或轻视。

唯物主义的人性论、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总不应该不讲。

而且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

”(《人民日报》1983年1月5日)“全国纪念马克思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文件袋1983年3月7日,周扬在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联合举办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做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报告。

典型歧义句例释

典型歧义句例释

典型歧义句例释什么是歧义?就是语言文字的两歧或多歧的意义。

由于谈话人谈话的场景、谈话的内容、语气、语调、语态、停顿、重音、语法结构、修饰对象、词性以及听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对同一话语的不同理解。

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范三畏《汉语修辞艺术大词典增补》把它列入修辞,并给它定义-“歧义”;于对话中巧用词语意义之要素,造成临时误解而生歧义,即“错会”。

在日常生活中歧义时有发生,有时,歧义会造成语言的幽默诙谐,但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误会、不愉快,甚至麻烦。

例如:菜买上了上楼做饭去。

用平和的陈述语气表达,且有停顿。

意思就是菜买上了,上楼做饭去。

(很显然菜已经买好了,你只管上楼做饭,别的用不着考虑。

)用命令的祈使语气表达,你就得先去买菜,然后再上楼去做饭。

如果听话人表达的是第一种意思,你听到的却是第二种意思,你偏偏又去买了一大包菜回来,结果家里的菜堆成了山,人家训斥你几句,你很委屈,于是就去争执,结果闹得很不愉快,将要找人评理,那种窘状,可想而知。

下面就我们搜集的例句加以解释:例1: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

一种理解: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表示因衣服没有按时做好而怨愤不平。

做的衣服有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说话者要么替别人取衣服,要么是取自己的衣服。

如果听话人是做衣服的(裁缝)他要认真起来,恐怕就有了麻烦。

另一种理解:妈妈的衣服/还没有做好。

(表示舒缓的成述语气。

表达是:说话人去取妈妈的衣服,结果衣服还没有做好,有一种白跑一趟的遗憾)。

例2: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一种理解:父亲是手术大夫,他正在负责做一个手术。

另一种理解:被开刀者是他的父亲。

如果说话人说的是前一个意思,听话人却理解在了后一个意思,这样就造成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不能沟通,有时冷不丁会吓人一跳。

例3: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英雄母亲生动感人的报告。

一种理解:母亲就是英雄;母亲、英雄是同位语,母亲讲述的是自己的感人经历。

热评

热评

热评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9年第1期法学教授,该不该为27元起诉我更愿意思考的是,什么样的“纷争”值得去诉一下?诉的必要性是什么?这是门“艺术”,尤其对于一个法学教授来说。

作者张兵(《民生周刊》记者)12月21日,北京市海淀法院公开审理了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李姓教授诉摩拜一案,诉因是,李教授骑摩拜忘记关锁而被多扣费27元。

法院认为,因双方需补充证据材料,该案择期再次开庭审理。

此案一经报道,一片哗然:一部分人认为李教授有哗众取宠之嫌,滥用诉权,给法院添乱;一部分人则认为,李教授是站在公益立场,为广大摩拜使用者谋权益。

案件的结果我一点也不关心,我更愿意思考的是,什么样的“纷争”值得去诉一下?诉的必要性是什么?这是门“艺术”,尤其对于一个法学教授来说。

如果说李教授是站在公益立场,为广大摩拜用户谋权益,那么他应该提供“广泛”数据支撑,即有很多跟他一样的受害者,因忘记锁车被扣了钱,否则,我就要怀疑李教授的诉讼初衷了。

我常听到基层法院法官抱怨,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加班是常态,许多法官的年结案量超过400件,属于超负荷状态。

据了解,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21日,北京市法院共新收各类案件887085件,结案843905件。

其中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收案148472件,居全市各法院收案量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海淀区人民法院,收案102 8 9 3件。

我们知道,“无利益便无诉权”。

诉权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是指公民所享有的请求国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权利,即赋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时,具有进行诉讼的权能。

对原告而言,是基于一定的利益追求而提请法院在其与被告之间作出本案裁决,也就是说,原告试图通过司法裁判来获得其欲求的某种利益。

那么,这就说明原告是诉讼制度的利用者或者受益者。

然而,司法资源是稀缺资源,因为不管最后的诉讼结果如何,一旦正式的诉讼程序被启动,那么他享受到了国家花费不菲代价为之提供的诉讼这种“公共物品”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逻辑谬误文不对题例子

逻辑谬误文不对题例子

逻辑谬误文不对题例子一、以偏概全定义:依据不充分的例证得出普遍的结论。

示例:“我的舍友说她的哲学课很难,我的哲学课也很难,因此,所有的哲学课必定都很难!”本例的依据仅为两个人的感受,是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建议:检查所选用的例证:是否只有不多几个人的观点或者经历?如是,则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证据,抑或缩小结论涵盖范围。

(注意:本例结论若改为不那么绝对的“某些哲学课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则不属于“以偏概全”。

)二、推不出定义:给出的论据的确能够支撑某种结论,然而却非欲论证的结论。

示例:“惩罚的严厉程度应当与违法的严重程度相吻合。

现如今,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也许不过只是罚款。

然而酒后驾车乃是非常严重的违法,可以导致无辜行人的丧命。

因此,酒后驾车应当适用死刑。

”这里的论据实际上可以支撑若干结论,例如“对酒后驾车应当严惩”等等,但却不能支持适用死刑的正当性。

建议:分清论据与结论。

检查论据,看它们可以客观地给出什么结论。

检查结论,看它需要什么论据作为支撑,然后检查实际是否给出了这样的论据。

“推不出”的逻辑谬误往往发生在结论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绝对之时,因此,如果所提主张较大,则应特别小心仔细。

三、事后归因(亦称“假性因果”)这一谬误的名称来自拉丁语“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意为“后此,故因此”。

定义:认为事件甲之后发生了事件乙,因此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

有时时间上似乎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实质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换言之,相互关联并不等于存在因果关系。

示例:“琼斯总统提高了税收,之后暴力犯罪上升。

因此,琼斯总统对犯罪上升负有责任。

”税收增加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犯罪上升的一个因素,但本例并未揭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建议:要避免“事后归因”,本例的论证就需要给出一定的解释,阐明税收增加如何最终就会引起犯罪上升。

因此,避免这一谬误的办法就是:如果要说甲导致乙,就还应说明甲如何导致乙,而不能仅仅说是因为甲先发生乙则后发生!四、滑坡谬误定义:声称某事之后将会发生一连串通常是可怕的后果,但却并无充分证据支撑该推论。

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

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

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

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2.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

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

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

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材料二:“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

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二、任务活动
学习任务一 认识常见逻辑谬误分类
常见的逻辑谬误有哪些类型?
明确:生活中的逻辑谬误和文学作品中的逻辑谬误。
学习任务二 厘清逻辑的谬误类型
活动1.1逻辑谬误一:歪曲观点
含义:把对方的观点a歪曲成了观点b,转而去攻击观点b。这种逻辑谬误像是在地上树立了一个稻草人,作为你的假想敌,打倒这个稻草人就实现了精神的胜利。
活动1.4 逻辑谬误四:两可两不可
定义: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果同时肯定或否定,就犯了两可或两不可的错误,称为模棱两可。
示例:
1.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
2.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解析:先来看第一个句子,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这个句子包含了两个论断,第一个论断,这个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另一个论断,这个潮流可能会改变。从这个句子来看,以上两个论断是相互矛盾的,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就违反了不矛盾律。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事例,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那这个句子里有两个论断,这篇文章的观点不是全面的,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不全面的,那么这两个论断相互矛盾,这个句子同时否定了这两个论断,又违反了排中律。我们发现这两个句子的作者都没有明确的态度,这就是一种两可或者两不可的状态,我们称它为模棱两可。
活动1.6 逻辑谬误六:强加因果
定义: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只是因为他们发生的时间很相近,就把他们看成是一种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
示例: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代替你中了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中举》)
解析:胡屠户在范进中了秀才之后来贺喜。他说,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代替你中了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胡屠户他将范进中秀才的原因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这完全是强加的。

这三例究竟有没有语意矛盾——对杨墨先生的回应

这三例究竟有没有语意矛盾——对杨墨先生的回应

S E C R E TA R Y ’S C O M P A N I ON我在《谈谈前后矛盾的语病》(载《秘书之友》2015年第2期)一文中谈及几个语意矛盾的句子:(1)日本电影配乐家有这样魅力的,除坂本龙(一)以外,只有久石让一人,甚至后者的受欢迎与普及程度更大。

(2007年1月9日《文摘周报》3版)我的看法是:例(1)中的“只有久石让一人”排除了第二人的存在,这与“除坂本龙(一)以外(还有他人)”的说法是矛盾的,二者不能同真。

据此,“只有久石让一人”当改为“还有一位久石让”。

杨墨先生撰文与我商榷(《这些算不得前后矛盾》,载《秘书之友》2015年第5期),认为这段话并不矛盾,这是“因为前面的‘除坂本龙以外’已经对‘只有’进行了限定”。

说白了,就是2-1=1。

可是,明明是1+1=2,为什么要减去一个呢?这涉及介词“除了”的用法,它大致有“包含”和“排除”两种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是:(1)表示所说的不计算在内:那条山路,除了他,谁也不熟悉。

(2)跟“还、也、只”搭配使用,表示在什么之外,还有别的:他除了教课,还负责学校里工会的工作|他除了写小说,有时候也写写诗。

(3)跟“就是”搭配使用,表示不这样就那样:刚生下来的孩子,除了吃就是睡。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把“除了”与“除”列为同一个词条。

但由于语音节律的限制,上述例句中的“除了”如换成“除”,都要说成“除……之(以)外”。

《现代汉语词典》义项(1)是“排除”式用法:某个事项不在所说的范围之内,例句表示“谁也不熟悉”必须排除“他”(因为他是熟悉那条山路的);(2)和(3)都是“包含”式用法:某个事项列在所说的范围之内,是特殊的并列式表达,可改换成常规的并列式用法,比如上举例句可换成:他不仅教课,还负责学校里工会的工作|他既写小说,也写诗|刚生下来的孩子,有时候(一会儿)吃有时候(一会儿)睡。

只不过以前项为主、后项为次。

排除式用法一般指理论上应该或事实上已经排除的,再如:除了火星(没有去),能去的地方我都去过了/除了老王(有特殊情况无法通知),我都通知到了。

“四端”之心———孟子对德性理据性的追问

“四端”之心———孟子对德性理据性的追问

“四端”之心———孟子对德性理据性的追问匡 钊【摘要】孟子对“四端”之心的思考,是为德性与人性的成就寻求一个最终的理据性支持。

孟子言性是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努力将原本表示与生俱来之禀赋的“性”,转化为抽象的对于人之应是的回答,此回答呈现在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中而不表现为某种预先确定的“本质”。

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并规定了人性发展方向的,就是被视为良知良能的“四端”之心。

从后果角度可被评价为善的心之“四端”,只是德性养成的潜能或“才”,而如果希望真正实现有德性的人格,则还需要“扩而充之”的修养工夫。

与康德的理性主义相反,孟子所谓“四端”之心是德性的非规范性依据,其构造更接近亚里士多德和休谟的传统。

而围绕心所可能建立起来的所谓本体论问题,实际上出现在更为广阔的儒家“为己之学”问题域内部。

【关键词】四端之心;为己之学;善端中图分类号:B22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2-0132-09作者简介:匡 钊,辽宁营口人,哲学博士,(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早期儒家的‘为己之学’”(16FZX003);孟子研究院课题“孟子的学说和心灵之道及公共生活:历史、语境和当代开展”从批评“仁内义外”的论点开始,到提出著名的“四端”之心,孟子这些思考的真正诉求,或是为德性的成就寻求一个最终的理据性支持。

此种诉求实际上分解为两个相互密切关联的问题。

一是为优良人性寻求一个最终的论证根据。

对于德性何以成立或者说某些人性品质何以被认定为优秀,以往儒家似视其为不言而喻,这或与儒家将此向度的思考追溯至不容置疑的三代传统有关。

到了孟子的时代,随着三代传统不断崩塌,被儒家视为善的那些人性品质、那些自春秋以来便被称道的德性,何以具有此种地位,成为一个潜在的、需要被澄清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我们作为人能够获得此种优良品质。

在实践层面,自孔子始,儒家早已形成一套独有的“为己之学”或者说塑造理想人格的方式①,但对于相关方式为什么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尚缺乏明确的反思性说明。

【高中议论文阅读】《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阅读答案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王晓渔一个逐渐多元的时代,不仅会出现观点的分歧,还会出现话语的冲突。

具有标志性的话语冲突,可以追溯到 2021 。

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重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王晓渔一个逐渐多元的时代,不仅会出现观点的分歧,还会出现话语的冲突。

具有标志性的话语冲突,可以追溯到2021。

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重返母校西安后宰门小学,按照惯例,小学生们使用着标准声调背诵着欢迎词:“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这种在大陆耳熟能详、甚至已经司空见惯的标准话语,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成为下载排行榜首的手机铃声,以至于随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时谢绝有关方面安排这种仪式。

出于对标准话语的不满,公众一直就在尝试发现或者发明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这次事件促使公众全面反思话语的冲突。

话语的冲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另一种是个体语法的苏醒。

在后宰门事件中,一向正确的标准语法经过海峡对岸的折射显现出荒唐的一面。

等到2021,公众对于标准语法已经具有本能的不满。

余秋雨虽然早已在知识界公信力受创,在公众中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是他积累十余的文化资本,通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篇文章就丧失殆尽。

此前默默无闻的文学老王兆山,凭借一首《江城子》名满天下,可是他的这套标准语法,连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先生都无法认同。

但是,公众的不满往往出于人道主义,对于话语本身的反思依然是不够的,陈丹青和韩寒对于几位著名作家的批评,事实上也是对既有话语秩序的不满,可是他们同样遭到公众的猛烈批判。

标准语法往往对个体语法形成一种压抑机制,随着公众对标准语法的不满,个体语法也开始苏醒。

2021的“散步”、“购物”,2021的“打酱油”、“做俯卧撑”、叉腰肌以及“雷”、“?”、“?”等词汇,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个体语法。

有的是人民群众的原创,有的出自政府官员,均迅速被人民群众活学活用,还有的是早已有之,只是未被激活。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八 学案78 逻辑思维规律与推理——运用规律,提炼形式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八 学案78 逻辑思维规律与推理——运用规律,提炼形式

学案78逻辑思维规律与推理——运用规律,提炼形式复习任务 1.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并运用规律发现语言活动中的谬误。

2.学会提炼逻辑推理的形式模型,分析语言中的推理过程。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17年全国Ⅰ、Ⅱ、Ⅲ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逻辑推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推理)“逻辑”考点在2017年可谓初次尝试考查,虽说涉及三段论推理,但考查的很简单,尚在考生自发的逻辑知识与能力之内。

随着新教材逻辑单元的出现,今后恐怕要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可能涉及概念、判断与推理中的某一点,题型肯定是主观题。

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逻辑规律,发现语言谬误(一)思维过程要遵从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如同一律(概念的含义前后要一致)、矛盾律(立场不要自相矛盾)、排中律(态度不要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理由不能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

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逻辑谬误。

请选出以下小题各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某报纸曾登载短文《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文中说:“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充足理由律(2)某人说:“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 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充足理由律(3)在某小学的讨论会上,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

校长说:“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

”()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充足理由律(二)发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谬误1.偷换概念我们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违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就叫偷换概念。

例如: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课练《逻辑与思维》+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课练《逻辑与思维》+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1.某宿舍4名同学中有一名同学忘记了整理内务,班长问他们,下面是他们的回答:甲说:我整理了内务。

乙说:没有整理的是丙。

丙说:我整理的好,管理员表扬我了。

丁说:如果甲整理了,那么就是我没整理。

经查证,4名同学中有一名同学说了假话。

那么,说假话的同学与没有整理内务的同学分别是( )A.甲、丙B.乙、丁C.乙、丙D.丁、甲2.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下棋,小红问小明“你赢了吗?”小明回答“没赢。

”小红再问“你输了吗?”小明回答“没输。

”对小明回答分析正确的是( ) A.他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B.他犯了"两不可"的错误C.他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D.他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3.“xx精灵,今天下雨吗?”“今天不下雨,中雨转小雨。

”某智能音箱如是回答。

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看,上述回答违背了( ) A.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B.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思维同一律的要求 D.思维的能动性要求4.“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这一推理(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下列选项与漫画中的主人公所犯逻辑错误一样的是( )A.我反对燃放烟花,也反对禁止燃放烟花B.人的认识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C.甲说自己上班摸鱼,乙问摸到的是鲫鱼还是鲈鱼D.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6.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大力推销所谓“印太战略”,美国“印太战略”正成为集团政治的代名词。

美方打着促进地区合作的旗号,玩弄的却是地缘博弈的把戏;高喊要回归多边主义,实际上却在搞封闭排他的俱乐部;声称要维护国际规则,背地里却在另搞一套自己的“帮规”。

美国的做法①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②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③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④违反了矛盾律,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A.①③B.①④C.②③7.“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

常见成分赘余33例

常见成分赘余33例

常见成分赘余33例“成分赘余”这种语病现象,在日常口语与书面语中常见,它的主要特征是用词语义重复形成赘余。

下列成分赘余33例,在语文试卷中高频率出现,复习备考时对它们应予以注意。

1.实属是【例】他们谩骂法院执法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讲析】“实属”的含义为“确实是”,词义已含有“是”。

“实属”后的“是”字赘余,应去掉。

2.非是【例】这件事非是我所为。

【讲析】“非”表示否定的判断时,相当于“不是”,词义已含有“是”。

“非”后的“是”字赘余,应去掉。

3.被应邀【例】近几年,易中天因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在民间影响如日中天,所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讲析】“应邀”是“接受邀请”,表被动。

“应邀”前的“被”字赘余,应去掉。

4.被当选【例】在日前进行的“2006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被当选的大学生们用他们的爱心与责任、勇气与智慧真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讲析】“当选”是“被选上”,词义已含有“被”。

“当选”前的“被”字赘余,应去掉。

5.被贻笑大方【例】他孤陋寡闻,被贻笑大方。

【讲析】“贻笑大方”是“给行家里手留下笑柄”,表被动。

“贻笑大方”前的“被”字赘余,应去掉。

6.头上……谢顶【例】他岁数不大,可是头上已经谢顶了。

【讲析】“谢顶”是“头顶上的头发逐渐脱落”,词义已含有“头上”。

“谢顶”前的“头上”一词赘余,应去掉。

7.您的令爱【例】您的令爱在哪个学校读书?【讲析】“令爱”是“敬词,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词义已含有“对方”即“您”。

故“令爱”前的“您的”赘余,应去掉。

8.未来……远景【例】近年来,龙口市各行政村以南山精神为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励精图治,辛勤耕作,描绘了家园未来美好的远景。

【讲析】“远景”是“未来的景象”,词义已含有“未来”。

“远景”前的“未来”一词赘余,应去掉。

9.公诸于世【例】驻伊美军虐囚丑闻公诸于世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竭尽全力进行处理,以减少此事对其声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 ,谁 也 不 熟悉 。 ( 2 )跟 “ 还 、也 、只 ”搭 配 使 用 ,表 示 在 什 么 之外 ,还 有 别 的 :他 除 了教 课 ,还 负 责 学 校 里 1 二 会 的T作I 他除 了 写 小 说 . 有时候也写写诗 。 ( 3 )跟 “ 就是”搭配使用 . 表示 不这 样 就 那 样 :刚 生 下来 的孩 子 , 除 了吃
吕叔 湘 主编 的 《 现 代 汉 语 八 百 词》 把 “ 除 了 ”与 “ 除 ”列 为 同一 个 词 条 。但 『 } 1 于 语 音 节 律 的 限 制 , 上 述 例 句 中 的 “除 了 ” 如 换 成 “ 除” ,都 要 说成 “ 除 …… 之 ( 以)外 ” 。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义项 ( 1 )是 “ 排 除 ” 式 用 法 :某 个 事项 不 在所 说 的范 围之 内 ,例 句 表 示 “ 谁 也 不 熟悉 ” 必须 排 除 “ 他” ( 因 为他 是 熟 悉 那 条 山路 的) ; ( 2 )和 ( 3 )都 是 “ 包含” 式 用 法 :某 个事 项 列在 所 说 的范 围之 内 ,是 特 殊 的并 列 式 表达 ,可改换 成 常 规 的并 列 式用 法 , 比如 上 举 例 句 可换 成 :他 不 仅 教 课 ,还 负 责 学 校 里T 会 的 T作 I 他 既 写小 说 .也 写 涛 i N 生下 来 的孩子 ,有 时候 ( 一 会 儿) 吃 有 时 候 ( 一会儿) 睡 。只不 过 以前项 为 主 、后 项 为次 。 排 除 式 用 法 一 般 指 理 沦上 应 该 或 事 实 上 已
就是睡。
含式 ) : 日本 电影 配乐 家有 这 样 的 魅力 的 ,除 了坂 本 龙 一 ( 除 坂 本龙 一 外 ) ,还有 ( 一位 ) 久石 让 ,相 比之 下 .后者 的受 欢 迎 与普
及程度 更 大 。
但 不适 合 用 排 除 式 c说 成 “ 除_ r甲 .只 有 乙 ( 一个人) ” :因 为 日本有 魅 力 的 电 影 配 乐 家
本 龙 一 和 久石 让 ( 或 :… … 有 魅 力 的 ,既 有 坂 本 龙 一 也 有 久 石 让) ,相 比之 下 .后者 的受 欢 迎 与 普及 程度 更 大 。 B“ 除了甲 ( 除 甲 以外 ) ,还 有 乙” ( 非 常 规 的并 列 式— —包
六 版 )的 解释 是 : ( 1 )表 示所 说 的不 计 算 在 内 :那 条 山路 ,除 了
么要减 去一 个 呢? 这 涉 及介 词 “ 除 了 ”的 用法 , 它大致有 “ 包含”和 “ 排 除 ”两 种用法 。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 第
这 三例 究 竟有 没有 语 意 矛盾
口芜 崧
对 畅 墨 先 生 的 回 应 A“ 甲和 乙” ( 常 规 的 并 列
有 这 样 的 魅 力 的 ,有 两 个 人 :坂
事 实 上 不 能 排 除 的 ,就 不 能 用 排 除 式 表 达 , 比如 “ 除 了 小李 ,别 人 都 能 结 婚 ” 的 前 提 足 小 李 确 有 生理缺陷不能结婚 , 则 就 不 能 这样说 ; “ 这 个差班 的班 主任 . 除 了张 老 师 , ( 恐 怕 ) 只有 汗 老 师能 担 任 了” ,排 除 张老 师 的前提 是 :他 虽 然有 能 力但 因 种 种 原 不能担 任 ,否则就 不能这 样说 、 我们 称排 除式 为 c式 。 例 ( 1 )告 诉 我们 : “ 日本 电 影 配 乐 家 有 这 样 魅 力 的 ” 有 两 个 人 :坂 本 龙 一 和 久 石 l l : 。川 语 吉 表达 可用 A、B两种 句子 形式 : 式—— 加 合式 ) : 日本 电影 配 乐 家

经 排 除 的 .再 如 :除 了火 星 ( 没 有 去) ,能 去 的 地 方 我 都 去 过 了/ 除 了老 王 ( 有 特 殊 情 况 无 法 通 知) ,我 都通 知 到 了。如 果理 论 或
位 算 不得 前 后矛 盾》 ,载 《 秘 书之 友》 2 0 1 5 年第 5 期) ,认 为这 段 活 并 不 矛 盾 ,这 是 “ 因 为 前 面 的 ‘ 除坂 本龙 以 外 ’已经 对 ‘ 只有 ’ 进行 了限定” 。说 向 了 ,就 是 2 一 l : l 。可 是 ,明明 是 1 + l : 2 ,为什
既有 坂 本 龙 一 也 有 久 石 让 ,无 论 是 理 论 上还 是 事实 上 都 不 应 该 排 除 坂 本 龙 一 。这 是选 用 句式 不 当 ,具 体 地 说 是用 词 不 当 造 成 的 :不能 用 表 示 唯一 的 “ 只有 ( … …一 个 人 ) ” ,而要 用 表示 追加的 “ 还有” 。 例 ( 1 ) 采用 C式 造 成 的语 意 矛 盾 表 现 在 : “ 后 者 的受 欢 迎 与普 及 程度 更 大 ”告 诉我 f f J :日
圈 园
我在 《 淡谈前 后 矛 盾 的语 病》 ( 载 ( ( 币 必 书 之 友》 2 0 1 5年 第 2期 ) 文 中谈 及几 个语 意 矛盾 的句子 : ( 1 ) 日本 电影 配 乐 家 有 这 样 魅 力 的 , 除坂 本 龙 ( 一 )以外 , 只有 久 石 让 一人 ,甚 至后 者 的 受 欢迎 与普 及 程 度 更 大 。 ( 2 0 0 7年 1 月 9日 《 文摘周 报》 3 版) 我 的 看 法 是 :例 ( 1 ) 中 的 “ 只有 久石让 一 人 ”排 除 了第 二人 的存 在 ,这 与 “ 除坂本 龙 ( 一) 以外 ( 还 有他 人 ) ”的说 法 是 矛盾 的 ,二 者 不 能 同真 。据 此 , “ 只 有 久 石 让一 人 ” 当 改 为 “ 还 有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