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同步练习03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同步练习:说“木叶”+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同步练习(11)说“木叶”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说”木叶“》同步练习 3(新人教必修5)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2.,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5.,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咏蝉①骆宾王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
③南冠:指囚徒。
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一、1.屈原《九歌》 2.谢庄《月赋》 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渡河北》 5.萧纲《折杨柳》二、1.寒风扫高木 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 4.叶落依枝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
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
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说“木叶”》同步练习(含答案)
说“木叶”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疏朗(lǎng)撕(sī)杀狩(shòu)猎金榜题(tí)名B.折(zhé)本窸窣(sū)按(ān)装舐(shì)犊情深C.桅(wéi)杆偌(ruò)大着(zháo)陆前倨(jù)后恭D.岿(kuī)然毗(pí)邻装帧(zhēn)噤(jìn)若寒蝉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儿。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木叶”》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
答: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②“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③“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
2.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
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
“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
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3.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
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9课说“木叶”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劳徕.赏赉.田莱.明眸善睐.B.橘.颂菊.花焗.油局.促不安C.惊厥.蕨.菜鳜.鱼猖獗.一时D.砧.板苫.布针毡.阽.危若是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明月皎皎红花灼灼细雨蒙蒙风度翩翩B.北风萧萧炊烟袅袅红日冉冉红尘滚滚C.奥妙无穷丰富多彩晴空爽朗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情意缠绵文字洗练诗句精彩3.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的诗歌语言?(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是一字千金。
A.传诵精妙几乎B.传诵精致简直C.传颂精妙几乎D.传颂精致简直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做模拟题,可以培养考生对题目的熟悉度,从而熟能生...巧.,在考试中能够快速解题。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9《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ǎo)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翩.翩起舞(piān)B.皎皎.(jiǎo)窸窸窣.窣(suō)褐.绿(hè)缠绵.悱恻(mián)C.灼灼.(shuó)四处漂泊.(bó)触.及(chù)空气湿润.(rùn)D.寒砧.(zhēn)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笑声爽.朗(shuǎ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启发缘故洗练精彩B.熟悉凭借偶然胞满C.触觉干躁仿佛飘零D.领域单纯辨论概念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我们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我常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D.说“木叶”而不说“树叶”,绝不是古人标新立异....,因为“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_____________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①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_____________的。
①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_______________∘A.中止留传反映B.终止流传反应C.中止流传反映D.终止留传反应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条条框框制约,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加快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国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袅袅(niǎo)桅杆(wéi)似乎(sì)疏朗(lǎnɡ)B.橘颂(jú)门闩(shuān)窸窣(sū)爽朗(shuǎnɡ)C.寒砧(zhēn)迢远(tiáo)缠绵(chán)湿润(yùn)D.涔阳(cén)漂泊(bó)特殊(chū)繁茂(m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启发缘故洗练精彩B.熟悉凭借偶然胞满C.触觉干躁仿佛飘零D.领域单纯辨论概念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我们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我常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D.说“木叶”而不说“树叶”,绝不是古人标新立异,因为“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同步练习2: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
《说“木叶”》同步练习
【课上学习任务】
二、本文的主旨是:
【课后作业】
一、依据文意,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二、依据文意,辨析“落叶”“落木”“木叶”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意味。
参考答案:
一、
“木”字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
第二,“木”所暗示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二、
在文中,“落叶”是春夏之交包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木叶”出现在秋天,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清秋的气息,仍带着袅袅不断的余情,兼具了“叶”的绵密和“木”的疏朗,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5人教版精品同步练习 9.《说”木叶“》同步练习 3(新人教必修5)及答案解析
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大放厥.词(jué) 灼.灼(zhuó) 戍.守(xù)B.桅.杆(chuì) 亭皋.(ɡāo) 疏.朗(shū)C.扈.从(hù) 捣.衣(dǎo) 嘉.树(jiā)D.翩.翩(piān) 寒砧.(zhēn) 褐.色(huó)解析:A项,“戍”应读“shù”;B项,“桅”应读“wéi”;D项,“褐”应读“hè”。
答案:C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饱满褐色干躁思维B.概念桅杆门栓来历C.疏郎漂泊迢远绵密D.浓阴飘零辨论缠绵解析:A项,躁—燥;C项,郎—朗;D项,辨—辩。
答案:B3.下列加点字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袅袅....秋风:形容秋风细软柔弱。
②萧萧..落叶:形容树叶纷纷下落的样子。
③翩翩飞舞:形容轻快飞动的样子。
④冉冉...:万能药。
⑥迢.远:形..上升:远远的。
⑤万应锭容遥远。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⑥D.②④⑤解析:①袅袅:形容秋风轻轻吹拂。
④冉冉:慢慢。
答案:B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B.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样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C.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D.而事实又正是这样,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秘,此后的诗人们也再不肯轻易把它就放过。
解析:D项,“就”移至“再”前。
答案:D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_____不同起来。
《第9课 说“木叶”》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时间:45分钟总分:26分)一、语言文字积累(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有三法:笔法、字法、章法。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就是控制毛笔的运动,书写出具有美感的线条的方法。
实际上就是________锋毫的技巧,要能够和善于充分利用笔毫多变的性能特点,去________高质量的、优美的、丰富多变的点画造型。
字法即结字法,就是字的结构安排,也即“集点画成字”。
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章法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驾驭字型的能力。
字可工整,可欹变,可重大,可瘦小;( )。
二是驾驭行气的能力。
篆、隶、楷书的行气须匀和与整饬,强调和谐、统一;行、草书的书行气须通贯与流畅,并强调节奏、韵律。
三是驾驭整篇作品构成的能力,或者说是驾驭行与行之间的构成能力。
篆、隶、楷须整体和谐统一,首尾一致;行、草书须行与行之间的对比、争让、应承、穿插等技巧要有________的展示。
要成为书法家,必须要有驾驭笔法、字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能力,三者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控制刻画淋漓尽致不可或缺B.掌握塑造尽善尽美不可或缺C.控制塑造淋漓尽致至关重要D.掌握刻画尽善尽美至关重要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控制:意思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掌握: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
此处语境强调掌握住运用“锋毫的技巧”,故此处应填“控制”。
第二空:刻画:仔细描摹、描绘。
塑造: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
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仔细描摹“点画造型”,故此处应填“刻画”。
第三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尽善尽美:目前尚不完美,竭尽全力使其达到最完美。
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技巧要有”充分的“展示”,故此处应填“淋漓尽致”。
【新教材】3.9 《说“木叶”》同步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解析版)
《说木叶》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参与.(yǔ)尽.量(jǐn)强.词夺理(qiáng)所向披靡.(mǐ)B.炽.热(zhì)瞭.望(liào)螳臂当.车(dāng)汗流浃.背(jiá)C.模.样(mó)溘.然(kè)间.不容发(jiàn)琅.琅上口(láng)D.应.许(yīng)号召.(zhào)妙语解颐.(yí)咎.由自取(jiù)【答案】D【解析】A.参与yù强词夺理 qiǎng B.炽热chì汗流浃背 jiā,浃:透,遍及。
C.模样mú(模板、模具、模子)间不容发jiā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不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_科学并危害科学。
②张岱年先生一生辛苦耕耘,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_________到了哲学研究和教育上。
③“据我所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还在探讨中,目前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时间表。
”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税收专家___________。
A.误解贯注透露B.曲解贯注披露C.误解灌注披露D.曲解灌注透露【答案】A【解析】“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贯注”,强调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指浇进,注入。
“披露”,意为发表,公布;“透露”意为泄漏或显露<消息、意思等>。
另,注意语境中人物的身份。
规律方法:辨析近义词要结合语境,从词义的侧重点、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义轻重等方面考虑。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注。
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第9课《说“木叶”》【教考融合】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9课《说“木叶”》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当朔风吹响悠扬的长笛,秋色就离咱们远去了。
光阴绵甜而轻柔,带着祝福和问候,带着回忆与美好,带着思念与温馨,轻轻悄悄地来了,也带来了临沧的冬天。
冬季的临沧似一位卸妆丽人,表演虽落幕,但气韵犹存。
冬天的树是写在临沧大地上的一首抒情诗,既粗犷豪放,又婉约细腻。
很多的树,如松、柏、茶和许许多多长在山野里不知名的阔叶树,一年四季都身着绿衣。
少数的树,像桃、梨、柿、核桃、木棉,在萧瑟秋风中落尽了叶,只剩下饱经风雨的树干,顶着一身的刀枪剑戟。
《说“木叶”》同步练习(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同步练习(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
江河水长流,时光不停留,往往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容易________的文人们总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被贬离开繁华的京城,被迫栖身他乡异地,虽然担任那里的地方官,但是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壮志未酬,________,也同样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在《将进酒》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
诗人感慨流水不回头,青春不再来,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实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面对无奈的现实社会,只能留下无尽的伤感。
南唐后主李煜旦夕间由万人称颂的君王变成阶下囚,物是人非,繁华过后成一梦;如流水落花__________,已成永别!《浪淘沙》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叹惋;《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叹,__________不在翻波涌浪的春江水啊,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命运的茫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忧心忡忡蹉跎岁月飘去每时每刻B.多愁善感蹉跎岁月逝去无时无刻C.悲痛欲绝峥嵘岁月远去夜以继日D.感情脆弱峥嵘岁月离去时时刻刻解析:第一处,此处是形容文人心思的细腻感性,应使用“多愁善感”。
第二处,此处是说苏轼感慨自己虚度光阴,应使用“蹉跎岁月”。
第三处,此处是形容岁月的流逝,应使用“逝去”。
第四处,“无时无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之意;“每时每刻”,每分钟,每一时刻;“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地。
9.《说“木叶”》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语段借用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而古诗中也有用“高树”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可是“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高中语文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说“木叶”》同步练习基础训练篇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A.勺灼灼大约中药B.陇拉拢垄亩玲珑C.遏褐色喝水口渴D.萧排箫潇洒绡丝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传诵钟爱需要B.留传洗炼精彩C.景况概念清园D.干躁察觉缠绵3.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诗人们________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________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③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________,而且是十分一致的.A.好像凭借排除B.似乎凭借排斥C.似乎凭藉排斥D.好像凭藉排除4.下面一段话中,补出漏掉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诗人在什么地方才用“木"字呢①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②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③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的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A.“这”前的句子是个复杂单句,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古代诗人们"。
B.“中国古代诗歌”属兼语成分.C.“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是个插说成分。
D.这个长句是个复句,“这”前是一层,后面是一层.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庄、庾信、吴均都是南北朝诗人。
B.沈佺期、杜甫的诗中都用到过“木叶”这一概念。
C.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他们从“木叶”这一意象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何翩翩"。
D.“木叶”与“树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部编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第9课《说 木叶 》同步练习
《说“木叶”》同步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袅袅(niǎo)漂泊(bó)不落于言筌(quán)B.皎皎(jiǎo)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ɡ)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遏止艰苦B.消失遏止坚苦C.消失遏制艰苦D.消逝遏制坚苦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个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新教材】3.9 《说“木叶”》同步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原卷版)
《说木叶》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参与.(yǔ)尽.量(jǐn)强.词夺理(qiáng)所向披靡.(mǐ)B.炽.热(zhì)瞭.望(liào)螳臂当.车(dāng)汗流浃.背(jiá)C.模.样(mó)溘.然(kè)间.不容发(jiàn)琅.琅上口(láng)D.应.许(yīng)号召.(zhào)妙语解颐.(yí)咎.由自取(jiù)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不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_科学并危害科学。
②张岱年先生一生辛苦耕耘,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_________到了哲学研究和教育上。
③“据我所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还在探讨中,目前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时间表。
”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税收专家___________。
A.误解贯注透露B.曲解贯注披露C.误解灌注披露D.曲解灌注透露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注。
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B.曾几何时....,十年寒窗磨剑,到头来,看到成堆的稿纸难以变成铅字,他内心无比痛苦。
C.三鹿奶粉为三鹿集团所生产,该企业是国产奶粉的“龙头”,奶粉产销量已连续11年排名全国第一。
“结石婴儿”事件,却使三鹿集团成为众矢之的....。
D.应该看到,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孝道”作为一种伦理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曾经驰骋乒坛的名将已经回到了祖国,现就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从事运动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他的力量。
《说“木叶”》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说“木叶”》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二、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戏剧史上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写了什么,①。
他打破了传统古希腊古罗马悲喜剧的界限,叙事方法上不再拘泥于“三一律”原则,使得戏剧情节更加丰富。
并且在剧本中②,例如《哈姆雷特》的主线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两条辅线是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辅线补充主线,共同叙述悲剧故事。
此外,莎翁还善于外化人物的内心,多运用独白、事件、动作等来展示人物内心。
莎士比亚的戏剧③,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天才的想象力,歌颂人文主义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同时,因为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现实主义风格也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一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1972年,(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C的无色晶体---C12H22O5,,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蓝色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袅袅(niǎo)冉冉(rǎn)窸窣(sū)场合(chǎnɡ)B.褒贬(bǎo)广袤(mào)潜伏(qián)编纂(zhuàn)C.漂泊(bó)血泊(pō)传诵(chuán)垄断(lǒnɡ)
D.桅杆(wéi)危害(wēi)砧板(zhēn)皎洁(j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绵密锦绣灼热拙壮
B.干燥急躁砧木纱绽
C.锤炼白练辨析辩护
D.萧瑟肃杀漂缈飘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
4.下列各句中蓝色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唯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和“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绝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
_________。
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相应的准备。
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A.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自有其超常的语言规范,或者说时时要超出语言规范
B.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
C.诗歌虽然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可以说自有超常的规范
D.诗歌自有其超常的规范,它尽管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
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
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
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
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
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
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7.“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这句话中“稳定性”和“随意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8.作者引用《枫桥夜泊》一诗,说明了哪两个观点?
9.诗歌语言极精练,虽然给读者理解欣赏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_______。
(根据本段归纳总结)
10.在诗论上人们常说“诗无达诂”(诂:解释),请根据文段的思想内容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纂读zuǎn)
2.C(A.拙—茁;B.绽—锭;D.漂—缥)
3.B 4.D 5.B 6.B
7.“稳定性”是指由具体诗句引发的情思对人们来说有共同之处。
“随意性”是指这种情思会因为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有具体性的差别。
8.①欣赏诗歌,要体会言外之意。
②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
9.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思考,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悟
10.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而不可能是全部的。
因为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会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