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1]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Microsoft Office Word 2021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Microsoft Office Word2021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microsoft-office-word-2021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研究(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治断为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诊断为中风病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一)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偏瘫、耳语、体感异常、舌歪。
次要症状:头痛、头晕、瞳孔改变、共济失调。
他对上帝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说话严厉,或者在饮用水中窒息。
他不急着胃病。
在发病前,他经常诱导凶猛的人,并经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超过40岁。
有两个以上主要症状,或一个主要症状和两个次要症状,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和年龄可诊断;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认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血管网异常引起。
① 突然发作。
② 经常伴有严重的头痛和呕吐。
③ 一般意识是一种清晰或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④ 大多数患者有脑膜刺激征,少数患者可能伴有颅神经和偏瘫等局灶性体征。
⑤ 腰椎穿刺的脑脊液带血@CT应为首选。
⑦ 全脑血管造影有助于确定病因。
3.脑出血: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h发病。
②发作时常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自高血压病史。
⑤ct应作为首选榆查。
⑥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4.脑梗塞: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① 它经常发生在安静的疲劳状态下。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描述:此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恢复期的住院患者一、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1),适用对象中医诊断:首诊为中风西医诊断:第一诊断是脑梗塞(2)、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XXXX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制定的XXXX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痰瘀阻络证、痰热腑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3),治疗方案选择参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风(脑梗塞)中医治疗方案》(XXXX 版)1,确诊,首诊中风(脑梗塞)2.患者适合接受中医治疗。
(4)、标准住院天数≤28天(5),进入路径标准1,首次诊断必须符合脑卒中患者(脑梗塞)2.疾病期属于恢复期。
3年,脑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塞患者。
,不要进入这条路线 4.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他们可以在住院期间进入该路径,而无需特殊治疗或影响第一次诊断的临床路径过程的实施。
(6)、中医证候观察1四个诊断参数,收集疾病不同证候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舌脉特征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7)、入院检查项目1、必要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电解质、传染病筛查、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心电图、胸部X线、颈动脉及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2,任选检查项目:视疾病需要,如颅脑影像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A等。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等。
(8),治疗方法1,辨证选用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痰瘀阻络证:痰络(2),痰热腑实:痰腑(3),阴虚风动证:养阴息风(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2),辨证选用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1),针灸治疗(2)、按摩治疗(3)、熏蒸治疗(4)、诊疗设备(4)、饮食治疗(5)、康复训练(6)、西医治疗(7)、护理调整要点(9)、出院标准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改善2.并发症,无需进一步住院3,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个性化二级预防方案(10)、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疾病变化,或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实用标准文档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方案”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 3 —3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⑶.凝血功能。
⑷.心电图。
⑸.胸部透视或X线片。
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中经络(无意识昏迷者)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2)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 等法。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尽早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 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香疗、蜡疗等。 7.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 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可参照 2010 年中华医 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8.康复训练:病情平稳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9.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2~3 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危险性评估、实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主 施溶栓应用评估等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要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防治并发症
诊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程记录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意义
规范医疗行为, 减少医疗差错, 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资源利用率 和病床周转率
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调动 患者康复主动性和积极性, 医患配合默契 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减轻 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路径展望
临床路径模块化, 在研究、制定单个 功能障碍的临床路 径基础上,根据患 者病情有机组合单 功能障碍的临床路 径
持续改进: 挖掘中医文献精髓 汇集名老中医经验 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 国内外临床路径的最 新进展 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及时加以修改、 补充和完善
谢 谢!
LOGO
/
标准住院表单
主要诊疗工作 重点医嘱 主要护理工作 病情变异记录
临床路径概要
诊疗方案
诊断
治疗方案
康复方法:康复训练、 针灸、推拿、理疗 内治法:中药汤剂、中 成药、静滴中药注射液 外治法:中药熏洗疗法
疗效评价
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疾病诊断
疾病分期 证侯诊断
言语功能恢复评价 吞咽功能恢复评价 认知功能恢复评价 肩痛恢复评价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偏瘫、言语、吞咽、肩痛、认知 主要症状改善
治愈
好转
无效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 ——治疗前后量表评估
1 Brunnstrom分期 Fugl-Meyer
2 4 洼田饮水试验 MMSE评估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5 失语量表评分
6 改良Barthel指数
P值<0.01 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其它指标评估
病情复杂 合并症 并发症多
功能障碍多
病程长
临床路径形成-——原有临床诊治模式
医 师 甲
医疗思维差异
医 师 乙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 I63 。
)(二)诊断依照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没心识阻挡者。
(2)中脏腑:中风病存心识阻挡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有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定符合中风病( 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 ICD-10 编码:I63 )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要的检查项目(1)血老例 +血型、尿老例、便老例 +潜血。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2018 年)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w 28天。
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
中风(脑梗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中风病(TCD 编码为:BNG080;ICD10 编码为 I61、I63:);2、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脑梗死(ICD10 编码为)。
(二)诊疗依照。
中医诊疗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相关诊疗依照制定(见附件)。
西医诊疗标准: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1)病史: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阻挡、局灶体征;(2)主要症状: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深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吵嘴倾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等;(3)协助检查:头部影像学(CT/MRI )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照。
治疗方案依照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①风火上扰证: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连续高升,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倾斜,语言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治法: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 克;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 15 克,黄芩、栀子、川芎各 10 克,生甘草 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语言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②痰瘀阻络证:口眼倾斜,于强言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圆滑,苔紫暗,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天麻 15g、胆星 12g、天竺黄 10g、半夏 10g、橙皮 15g、地龙 6g、僵蚕 6g、全蝎 6g、远志 10g、石菖蒲 10g、桑枝 10g、鸡血藤 10g、丹参 10g、红花 10g。
)③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肢体僵直,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中风后肩痛中医临床路径-最终版
中风后肩痛中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②.手指屈曲受限;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 3月内。
2. 疾病分期(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神经内科基础治疗方案参照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TCD:BNG080)同时符合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昏迷、合并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①发病急骤。
②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④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颅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⑤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⑥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⑦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3.脑出血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
⑤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⑥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4.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
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①多为急骤发病。
②多数无前驱症状。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⑤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⑥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①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②多无意识障碍。
③应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④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⑤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脑梗塞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袒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交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标准住院日为≤28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和脑梗死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X线片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 DSA或CTA 等)、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火上扰证: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2)痰瘀阻络证:化痰通络。
(3)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
(4)阴虚风动证:滋阴息风。
(5)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2.针灸治疗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及病症分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6.其他疗法:灸法、浮针、中药熏洗、中药外敷等
7.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8.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
9.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4.进入路径的患者虽然经过急性期抢救已病情平稳,进入恢复期,但仍然存在意识障碍者,病情较重,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