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对比研究

“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对比研究

mother Chose her neighbor.
At
Mencius'
sloth,
She cut th' cloth.
分析:原文虽然只有十二个 汉字,但有两个历史典故。对于译 者来说,传达历史典故的意义是 很重要。第一个典故是孟子的母 亲三次搬家,为的是让他的儿子 孟子喜欢读书。第二个是孟子的
母亲割下织布来教育他的儿子不 要停止学习。学习就像织布一样。 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7永不放弃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的英译本, 为中国古典
文 作的译
和启发,
能地保留中华文化的特色,弘扬中华文化,进中华文化
M
关键词《三字经》三美” 译对比
一.引言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识
字读本。书中记载了将近一千年
的历史。故古人云C三字经,通人
心。三字编成便学童,天人包括在
其中。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
一贯通。”由此可见,尽管《三字
Q
作仅被我 读者
喜爱,还到外很学 I
赞赏。
可以用他自
已概括一句话来囊括,即“美化
之艺术!优
渊冲
Q ”句话是许
含了“三美论”C三化论”和“三之
J
三•英译版《三字经》对比分析
3.1“意美”
美,是 文要 ;
原文内容 生一

想美。于一点,钱钟书先生

C得忘” 「得
意”当指“得”诗深 美Q许渊

,美有是历史 :
织布 7
。但是7
7孟子
的母亲只 一次织布 7 孟子
只不学习过一次。
瞿理
斯的翻译7 读者很
理原
文。
下7赵彦的翻译就
有这样的义。他 理解原文7

空间图式理论视角下的《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空间图式理论视角下的《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空间图式理论视角下的《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作者:刘蕾张蓊荟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采用泰尔米(Talmy)的空间图式理论,将一个场景中的相关事物或者事件进行图式化比较,通过对比《三字经》三种英译本可以发现,母语不同的译者,他们在建构同一事物时的方式是不同的。

不同的构建方式能够促进译文的多样化,拓宽翻译思路,同时也可以对中外译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的思维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空间图式;《三字经》;英译一、《三字经》英译概况《三字经》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著作,从1812至2015的两百年来,其英译走过了一条以外国译者为主到以中国译者为主的发展道路[1](P126)。

本文选择了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它们分别是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翻译的San Tzu Ching(Elementary Chinese)[2]、王宝童、李黎译注的《英译三字经·千字文》[3]和赵彦春翻译的《英韵三字经》[4]。

选取这三种文本的原因是,翟理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22岁来到中国,在开启他在中国长达26年的外交生涯之前,已经习惯于西方思维并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

由他翻译的《三字经》更能体现国外学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的思维方式。

另外两个译作均来自國内学者。

王宝童和赵彦春的译作考虑到了原文三字一句的特点,尽管他们的译作不尽对称,但实属近年来的典范。

赵彦春的译文一经出版,便颇受国内外好评,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这三种译本作为小型语料库,通过图式理论及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母语人士在翻译同一典籍时,构建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

王宝童和赵彦春(以下简称王译和赵译)在翻译某些句子时构建方式基本一致,而翟理斯却有很大不同。

二、空间图式理论(一)空间图式理论概述1983年,Leonard Talmy通过对研究空间关系的语言表述,提出了“语言对空间进行图式化”(language schematizes space)的观点。

语料库辅助下的《三字经》英译对比研究

语料库辅助下的《三字经》英译对比研究

语料库辅助下的《三字经》英译对比研究左玉玲[摘 要]作为儿童启蒙的必读书目,《三字经》是中华历史文明的浓缩,内容涵盖量非常丰富、全面。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将其译成英语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译文的对比和分析来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迪。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下,三字经,对比[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6)01-58-08引 言《三字经》是中华国学启蒙读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三字经》以其短小精炼著称,其精炼的三字格的形式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读之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其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地理、天文、教育、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书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方名事类,介绍了经史诸子,叙次历代兴衰等等。

将《三字经》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字经》的英译文有很多。

先后译者有英国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eman, 1801-1861)、德裔英籍人,英国外交官、汉学家欧德里(EMest Johann Eital,1838-1908)、英国外交官、汉学家翟里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中国译者: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孟凡君、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宝童、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赵彦春等。

本文选择其中的三个英译本:翟里斯的San Tzu Ching Elementary Chinese,王宝童的《英译三字经》,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软件,运用量化手段进行对比分析,领略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

一、语料库应用的必要性运用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一般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里斯和赵彦春英译本为例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里斯和赵彦春英译本为例

语言新探《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里斯和赵彦春英译本为例王婉茹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经典。

晚清起,《三字经》就由西方传教士、汉学家推广至英语世界,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学者以独到的诗学观和翻译观再译《三字经》。

本文以 Giles 和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子、韵体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三字经》的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三字经》;英译本;对比分析一、引言《三字经》是中华国学启蒙读物,以其短小精炼著称,其内容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将《三字经》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选择其中的两个英译版本:翟里斯的San Tzu Ching:Elementary Chinese和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个版本在词汇、句子和韵体的区别,领略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希望能对《三字经》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翟里斯和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一)词汇翻译《三字经》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特色文化,并且儒家思想也始终贯穿其中。

千百年来,其教育意义仍备受推崇。

《三字经》中的词汇中有很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它们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看似平常,却给中国文化贴上了一种独特的标志。

这类词汇在《三字经》中也屡次出现,例如: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We speak of the Kuo Feng.We speak of the Ya and of the Sung.There are the four sections of the Book of Poetry.Which should be hummed over and over.(翟里斯)The Psalms,say.The Chants,say.And those airs.Of various aff airs.(赵彦春)(李晶、刘昊博、张维途 2014:99)这段经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分析研究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分析研究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11.1.1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一11.1.2研究现状述评………………………………………………………………..11.2理论、方法和文献来源………………………………………………………….71.2.1理论与方法…………………………………………………………………一71.2.2文献来源……………………………………………………………………一81.3翟理斯其人其书…………………………………………………………………81.3.1翟理斯生平概述……………………………………………………………一81.3.2翟理斯的汉学成就…………………………………………………………一9第二章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与编译…………………………………112.1翟理斯与《三字经》……………………………………………………………112.1.1《三字经》及其各种译本…………………………………………………ll2.1.2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与研究………………………………………132.1.3翟理斯对《三字经》的翻译与编译………………………………………172.2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体例创新…………………………………………192.2.1以往不同译本的编排方式…………………………………………………。

192.2.2翟理斯编译本的改进与创新………………………………………………252.3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文化色彩…………………………………………342.3.1以往英译本在文化内容上的取舍………………………………………….342.3.2翟理斯英译本的文化阐释及其意义………………………………………37第三章翟理斯《三宇经》编译本的汉字教学……………………………46第二章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与编译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发表了他的《三字经》英译文本,全文不Eli7页的篇幅。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教育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述了道德礼仪、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翻译其内容不仅是文化传播也是翻译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面将以两种英文版《三字经》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种英文版《三字经》作者是「杨南道中」,翻译整体语言流畅且贴近原文风格,尽可能地将语言翻译成英语。

但翻译中有些词汇可能会让西方读者感到陌生,例如“孝”和“兄”,缺乏解释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第二种英文版《三字经》作者是「Samuel Johnson」,他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使得译文更具可读性和易懂性。

同时也在翻译中增添了一些诗意,比如“Husbands with wives should in love take delight, And never to quarrel give place.”使得翻译更加有趣生动。

综合来看,两种英文版《三字经》翻译在表达上各有优劣。

第一种译本比较注重对原文文字的翻译,相对的译文流畅度较高但缺少一些文化背景的解释;第二种译本则更加注重对西方读者的理解,加入了些许诗意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活泼。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两种翻译是各自领悟了原文的精髓,并采用不同的译法传达给读者。

这两种翻译在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分析《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华传统文化。

翻译美学强调译文要体现源语语言文化、音韵声律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美感。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三字经》王宝童和赵彦春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标签:三字经翻译美学译本探析一、引言《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主要囊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华传统文化。

《三字经》文体形式整齐划一,极具韵律美感,文字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艺术统一。

《三字经》英译本林林总总,但“如果不能再现《三字经》三字韵文的文体特征、文辞风格和文化内涵,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译作”(赵彦春,2014)。

就国内较好的译本而言,有王宝童《英译三字经千字文》和赵彦春《英韵三字经》。

本文拟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兴理论,探讨翻译如何与美学联姻。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方梦之,2004)。

刘宓庆(1995)在著作《翻译美学导论》中构建起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他从审美符号集,即形式系统入手,从语音、文字、词语、句和段的不同审美层级着眼,讨论了审美客体的审美信息;他强调了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包括“情”与“志”,“意”与“象”的辩证关系。

“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党争胜,2010)。

《三字经》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言志,翻译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艺术的因素。

“三美”理论视角下国学经典《三字经》的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

“三美”理论视角下国学经典《三字经》的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

254“三美”理论视角下国学经典《三字经》的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理斯和赵彦春译本为例徐明星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国学经典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翻译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文化品位。

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理论,通过对赵彦春2014年出版的《音韵三字经》和翟理斯1900年出版的《三字经》进行对比赏析,探讨了赵彦春《英韵三字经》的严谨性和现实性,以期为国学经典的英译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三美”;《三字经》;英译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翻译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的文化品位,对国学经典的研究学习,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

黄中习指出,在我国存有的3.5万种古典书籍中,被翻译成外文的只有70种左右。

(黄中习,2007:56)王岳川提到在中国经典外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20世纪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达10万余册,而西方翻译的中国书籍仅几百册。

我国国学经典的翻译情况不容乐观。

(王岳川,2004:10)在众多国学经典中,《三字经》已被翻译成多个版本。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文化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国学经典也掀起了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热潮,作为翻译学子的我们,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将国学经典推出去,助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

二、许渊冲的“三美”论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事业上有很大的造诣,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一直饯行美文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非常注重贯彻“三美”原则。

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中,许渊冲先生以序言的方式首次提出了“三美”理论,他认为,译诗的过程中要兼顾意美、音美和形美。

随后,他在《谈唐诗的英译》中正式指出意美、音美和形美对于唐诗翻译的重要性,并解释说:“译诗应触动心灵,感触心灵,这就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优美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应该尽力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偶等),这是形美。

《三字经》译本评析

《三字经》译本评析
常是 AABA 韵使,间或表现为隔行韵。赵彦春对《三字经》英译 采用的是偶韵体,结构格式与原文保持一致,即 AABB 韵式。 选择英文三字对应中文三字每行,而且押韵,节奏感强,选择的 词汇都简单易懂,原文的内容都充分表达出来,加上译文下简 要的阐释,非常利于外国读者的阅读与理解。翻译诗歌是不自 由当中的自由,要在方寸之间穷尽妙理,即以最简约的语言表 现最多的信息。虽然受限于格律,读起来确实自然天成。(李 晶,2015)赵彦春在翻译《三字经》正文之后,也附加上了中英对 照的解释文字,填补了大量原文中缺省的文化信息和内容,也 便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华文化。
翟理斯曾经长期担任英国驻华使馆翻译,曾任剑桥大学第 二任汉学教授。1873 年出版了其翻译的《三字经》,之后于 1899 年,开始着手重译《三字经》,重译版本无论在翻译质量还 是影响力上都好似当时中英翻译的成功典范。
赵彦春致力于《诗经》、《三字经》等经典国学著作及当代诗 歌的英译及研究,成果显著,为弘扬中华文化和国学经典的对 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意义非凡。两位译者展现了在不同的 翻译背景和目的之下,不同的翻译观,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都 为中华国学“走出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以翟理斯 和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2 案例分析
《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读物,三字一句的韵文,脍炙人口, 语言形象生动,引用了很多儒家经典,对道德、礼仪等进行阐 述。中国的文学点击不仅承载着中国的思想文化,更承载着中 国的文艺、美学。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及文化 内涵,翻译时不仅需要忠实于传递原文的内容信息,更应尽可 能地再现原文本之美对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翟理斯在进行《三字经》重译工作时,翟理斯采用英语译文 与汉语原文互相对照的排列形式,对原文汉字逐一进行音调与 声调标注,并用英语直译每一汉字的字面语义,希望做到忠实 于原文。(刘昊博,2014)让读者更好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 化。翟理斯对原文进行阐释,没有保留原文句子的工整性,也

晚清_三字经_4种英译版本特点及翻译特色

晚清_三字经_4种英译版本特点及翻译特色

第3期(总第64期)黎明职业大学学报No .32009年9月Journa l of L i m i n g Voca ti ona l Un i versitySep t .2009收稿日期:2009-09-03作者简介:郑志明(1974-),男(汉),福建惠安人,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西方修辞、翻译以及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8—8075(2009)03—0043—04・英语翻译・晚清《三字经》4种英译版本特点及翻译特色郑志明(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 福建 泉州 362000)摘要:晚清时期,《三字经》主要有4种英文译文(译本),分别由马礼逊、裨治文、欧德理与翟理斯所译。

详细分析了这四种英文译文(译本)的版本特点与翻译特色,认为马礼逊倾向于使用意译,而其他三人更倾向于直译;马礼逊与裨治文均未在其译文中附上《三字经》中文原文,而欧德理与翟理斯则使用了中英对照的形式;翻译专有名词时,马礼逊基本上只使用音译,间或添加一些解释性文字,而裨治文、欧德理、翟理斯则是音译与意译混用;马礼逊使用了少数脚注,裨治文选择在译文之后添加了英文注释,欧德理除一处有脚注外,在译文中直接添加了大量解释性文字,而翟理斯另外给中文原文的每个字都附上详细的注释。

关键词:《三字经》;英译版本;晚清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三字经》大约成文于南宋末年,元朝时开始流通,但一直到明、清两代才真正传播开来。

《三字经》版本众多,拥有无数注释本、增补本或辑刊本。

而到了晚清时期,随着中国门户渐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三字经》更是出现了不少外文译文(本)。

在此,笔者着重对晚清《三字经》的4种主要英文译文(译本)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一、马礼逊英译《三字经》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马礼逊是将《三字经》译成英文的第一人。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 on,1782-1834)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三字经英译赏析

三字经英译赏析

《三字经》英译赏析《三字经》是我们儿时就开始背诵朗读的经典篇章,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在课上经过老师的介绍后,觉得很有兴趣,于是做了一下简单的了解。

《三字经》取材典故,包括中国五千年神传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三字经》大约成文于南宋末年,元朝时开始流通,但一直到明、清两代才真正传播开来。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第二部分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第三部分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第四部分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第五部分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第六部分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在晚清时期的译本中,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马礼逊是将《三字经》译成英文的第一人。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马礼逊英译的《三字经》篇名为SAN-TSI-KING;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 on the utility and honour of learning,其使用的是意译之法,并未字对字、句对句地直译。

文化自觉视域下《三字经》三译本之文化专有项英译比较

文化自觉视域下《三字经》三译本之文化专有项英译比较

文化自觉视域下《三字经》三译本之文化专有项英译比较引言《三字经》被誉为“蒙学第一书”和“小纲鉴”。

作为儒家经典,从形式到内容,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一直为世人所公认,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首本以三字韵文形式出现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不仅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内容也颇为广泛生动、积极向上。

全书不过千余字,却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人伦义理以及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智慧,传递了“仁、义、诚、敬、孝、勤”等中国精神。

《三字经》不仅被国人奉为经典,在国外也有极高的知名度。

欧美称其为“12世纪的百科全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儿童教育丛书》。

这与过去四个多世纪里西方汉学家对《三字经》的翻译、仿写与推广是分不开的。

西方汉学家翻译的《三字经》英译本共有9个版本,尤以翟理斯1910年汉英对照的版本学术价值最高、流传最广,不仅翻译了明清以后《三字经》增补的内容,也在序言中梳理了欧洲6个译本的变化过程[1]。

另外,以英国汉学家麦都思创作的基督教《三字经》为代表的各种仿本也不下12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学热”的带动下,中国学者开始不遗余力地翻译《三字经》,涌现出以潘世兹版、何功杰版、孟凡君版、王宝童版、赵彦春版等为代表的英译本。

尽管英译本众多,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无疑是影响《三字经》在英语世界可接受性的最核心要素。

文章试图从文化自觉视角来对其中三个英译本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译者主体性对《三字经》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影响。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专有项翻译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主张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化行为,翻译时应以文化为基本单位,达到文化功能的等值。

关于文化,广义论者如奈达认为文化包罗万象,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到语言文化均属于其范畴;也有孙萍、周鸿铎等学者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穆纪首(新乡学院大学外语部,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通过比较、分析马礼逊、裨治文、翟理斯、赵彦春等翻译家的《三字经》英译本,发现赵译本“三词格偶韵体”《三字经》是最好的英译本,它再现了原作的张力,重塑了经典。

赵译本《三字经》对典籍外译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

关键词:《英韵三字经》;翻译;评析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26(2019)07-0047-03《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1223—1296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所作的三字韵文。

每三字一行,每四行一节。

《三字经》与《千字文》《百家姓》并称中国国学三大启蒙读物。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义理、文学地理、忠孝节义等,其核心思想包括“仁、义、诚、敬、孝”,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之能了解生活常识、传统国学、历史典故及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三字经》英译简介南宋至今,许多传教士、汉学家、翻译家将《三字经》翻译为英文,推广海外。

翻译《三字经》的学者和英译本众多。

主要翻译家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赵彦春等人。

据考证,马礼逊是英译《三字经》的第一人。

马礼逊(1782—1834年),英国人,于1807年来到广州,成为基督新教传教士。

此后长期任东印度公司中文译员,翻译了许多中国典籍,其译文集《中国春秋》包括《三字经》《中庸》《大学》《太上老君》《三教源流》等。

裨治文(1801—1861年),美国传教士。

他于1830年来到广州,师从马礼逊学习汉语。

1834年参与创立益智会,1836年参与创办马礼逊教育会,1838年开设博济医院,曾任林则徐、美国公使顾盛的译员,创办并主编《澳门月报》,晚年主要从事《新旧约全书》新译工作,1861年在上海去世。

晚清《三字经》4种英译版本特点及翻译特色

晚清《三字经》4种英译版本特点及翻译特色
l m Mi e 1 8 i l , 7 5—1 2 ) 于 1 1 创 办 英 华 书 a n 82 8 8年 院 ( n l —C i s ol e ,还 合 译 T eB b A go hn eC l g ) e e h il e
来 。 《 字经 》 版 本 众 多 ,拥 有 无数 注释 本 、增 三
晚清 《 三字经》4 种英译版本特点及翻译特色
郑 志 明
( 明职业大学外语 系 福建 黎 泉州 32 0 ) 6 00
摘 要 :晚 清 时期 ,《 字经》 主要 有 4种 英 文译 文 ( 本 ) 三 译 ,分 别 由马礼 逊 、裨 治文 、 欧德 理 与
翟理 斯所 译 。详 细分析 了这 四种 英 文译 文 ( 译本 ) 的 版本 特 点 与 翻译 特 色 ,认 为 马礼 逊 倾 向 于使 用
《 三字 经 》 大 约 成 文 于南 宋 末 年 ,元 朝 时
开 始 流通 ,但 一 直 到 明 、清 两 代 才 真 正 传 播 开
第一个来华传教士。此后 ,他长期任东印度公司 的中文译员 ,主持 出版 《 察世 俗 每月统 记传》 ( h no—C ieeGenr ,并 和 米 怜 ( l T eId hns l e) a Wi -
《 中国春 秋 》 ( r ic ̄ rnli srm te HoeSn a:Tas tn o h  ̄ i ao f 就 目前 掌 握 的材 料 来 看 ,马 礼 逊 是 将 《 三 字经 》 译 成 英 文 的第 一 人 。在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史 上 ,英 国传 教 士 马 礼 逊 ( oet rsn 7 2 R br Mor o ,18 i
20 年 9 09 月
K a un S ns ig eey e a t eK n ,英 译 为 T m t cl ls z i ra C r e i a-

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

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

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许渊冲提出的“优化论”在翻译领域享誉盛名,尤其是对诗歌翻译有举足轻重的指引作用。

《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经典的诗经启蒙读物,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人伦义理等等众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宣传和研究价值。

自马礼逊英译《三字经》以来,其英译本林林总总。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赵彦春的《三字经》英译本可被称为译本之经典。

据此,用许渊冲的“优化论”作为评价原则,在人伦、哲学、文学、历史四部分各取一节简析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的经典之处。

标签:《三字经》;优化论;中华典籍翻译1 引言《三字经》英译,为议事之至难,被评论家视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三字经》有三大突出特征:一、它是每行三字;二、它是韵体;三、它是经典。

这三个因素为评价译本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如果译本没有满足这三大因素,那便是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译本,抑或是失败的译本。

而且译本不仅要具备原作的三大特征,还要再现原作所表现的内容及其文辞风格和文化内涵。

赵彦春的《三字经》英译本不仅具备了原作的三大特征,而且字字经得起推敲斟酌,在翻译历史典故中也均处理很得当,可称之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三字经》英译本。

2 许渊冲的“优化论”许渊冲曾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上,许渊冲继承前人学说理论,又凭一己之力再次创造,提出了自称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

“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即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音形意;“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门艺术,不是科学”;“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许渊冲“优化论”视角下

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许渊冲“优化论”视角下

简评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许渊冲“优化论”视角下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Zhao Yanchun'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an Zi Jing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s "Optimization Theory". The paper argues that Zhao Yanchun's translation falls short of accomplishing its primary objective of conveying the meaning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original text to an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 due to the lack of optim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IntroductionThe San Zi Jing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s a Chinese classic text that has been widely read and memorized by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It is a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 educating the reader on the values of filial piety, personal morality, self-refle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s such, it has been a fundamental text in Chinese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700 years. However, its effectiveness as a teaching tool depends on its being accurately translated and interpreted for non-Chinese readers.One of the most widely circulated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San Zi Jing is that of Zhao Yanchun. While her translation has gained much acclaim, I argue that it falls short of conveying the full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original text. This is because it lacks the necessary optim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s discussed by Xu Yuanchong's theory of optimization.Xu Yuanchong's "Optimization Theory"Xu Yuanchong, an acclaimed translator himself, has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him, translation should be not just faithful, but also innovative, readable, and cultural. Xu argues that a translator should strive to optimize these four aspects to ensure that their translation accurately captures the intended original meaning and conveys this meaning to the target audience.Applying Xu Yuanchong's Optimization Theory to Zhao Yanchun's TranslationFaithfulnessZhao Yanchun's translation of the San Zi Jing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her translation is not a line-by-lin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t preserves the gener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However, while faithfulnes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 good translation, it is not sufficien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readable, innovative, and culturally relevant.ReadabilityZhao Yanchun's translation fails to optimize readability. While it is true that the San Zi Jing is concise, Zhao's translation makes the text look intimidating to an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 The text is presented without headings, subheadings, or chapter formatting, making it appear to be a large block of text. Because of this, thereader loses sight of the distinct division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text. Zhao Yanchun failed to optimize readability, which is important to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text by a non-Chinese audience.InnovationZhao Yanchun's translation fails to optimize innovation. Her translation of the San Zi Jing does not go beyond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original and its English form. Because of this, there is a lack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The text remains rigidly frozen in the original syntax and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makes it very difficult for the non-Chines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 Zhao Yanchun has failed to optimize innovation, which is required to make the text accessible and understandable to a non-Chinese speaking audience.Cultural RelevanceZhao Yanchun's translation fails to optimize cultural relevance. Although she has conveyed the general meaning of the text,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 has not been fully conveyed. The San Zi Jing is a text rooted in Confucianism, which is a profound and complex cultural tradition tha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translator must therefore use a translation strategy that provides cross-culture edification, show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text in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optimize the cultural relevance of the text by contextualizing it and relating it to the target audience. However, Zhao Yanchun's translation does notmake the necessary effort to achieve this, resulting in the text lacking cultural relevance.ConclusionIn conclusion, Zhao Yanchun's translation of the San Zi Jing fails to optimize didactic effectiveness due to lack of optimization. The translation's readability,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relevance lag behind what is necessary for a successful transfer of meaning. To bring the San Zi Jing to an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 a translation that is optimized in all four aspects of Xu Yuanchong's optimization theory needs to be produced. This will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xt as a teaching tool.To optimize the didactic effectiveness of the San Zi Jing,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t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and not just rely on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The text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Confucian values, but it also serves to educate readers o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personal morality. As such,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ext and provide cultural relevance that is accessible to the target audience.To optimize readability, the translator could use subheadings, bullet points, and/or chapter formatting to visually break up the text and make it easier to follow. This will allow the reader to focus on the content and understand the hierarchy of the text, which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overall meaning and message of the text.To optimize innovation, the translator could use footnotes or other annotations to explain cultural references or provide additionalcontext that is not explicit in the text. This will help the non-Chinese reader to better appreciate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 Additionally, the translator could use creative approaches such as adding metaphors or similes to the translation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s content.To optimize cultural relevance, the translator could provide a short introduction or prologue that gives the reader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This would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the necessary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tex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dditionally, the translator could provide commentary or analysis that relates the text to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societal values.In summary, optimizing the didactic effectiveness of the San Zi Jing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hat goes beyond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An optimized translation will be easily readable, innovative, culturally relevant, and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Such an approach would provide non-Chinese reader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help them appreciate the relevance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text to their own lives.。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研究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研究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据中国传统蒙书《三字经》编译的《San Tzu Ching三字经:Elementary Chinese》。

其目的是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之用,全书以汉字教学、文化阐释为主,内容丰富,形式简洁,浅显易懂。

汉字教学音、形、意结合,文化阐释丰富细致,并纠正前人译本讹误,堪称当时最为完善的《三字经》译本。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介绍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概述翟理斯其人其书。

第二章论述翟理斯对《三字经》的学习与编译,通过与以往《三字经》译本的比较,探讨此版编译本在体例上的改进与创新,得出其在内容上具有两大特色,即汉字分析和文化阐释,并重点分析译文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第三章分析和阐述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的汉字教学。

通过对文本进行挖掘,分析其汉字教学特点,重点探讨了其汉字教学法——部件教学法,最后透过这本典型的以汉字教学为重点的教材,探讨总结翟理斯的汉字教学观。

第四章梳理分析翟理斯的汉语教材,探讨其汉语教学观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汉语教学以句为教学单位,词为组句成分,汉字学习为基础”的教学观。

对《三字经》的编译是其教学观演变的重要体现。

第五章为基本评价,肯定《三字经》编译本的体例创新,归纳其汉字教学特点及文化教学特点,评价其汉语教学观。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1223—1296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所作的三字韵文。

每三字一行,每四行一节。

《三字经》与《千字文》《百家姓》并称中国国学三大启蒙读物。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义理、文学地理、忠孝节义等,其核心思想包括“仁、义、诚、敬、孝”,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之能了解生活常识、传统国学、历史典故及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三字经》英译简介南宋至今,许多传教士、汉学家、翻译家将《三字经》翻译为英文,推广海外。

翻译《三字经》的学者和英译本众多。

主要翻译家有马礼逊(RobertMorrison)、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翟理斯(HerbertAllen Giles)、赵彦春等人。

据考证,马礼逊是英译《三字经》的第一人。

马礼逊(1782—1834年),英国人,于1807年来到广州,成为基督新教传教士。

此后长期任东印度公司中文译员,翻译了许多中国典籍,其译文集《中国春秋》包括《三字经》《中庸》《大学》《太上老君》《三教源流》等。

裨治文(1801—1861年),美国传教士。

他于1830年来到广州,师从马礼逊学习汉语。

1834年参与创立益智会,1836年参与创办马礼逊教育会,1838年开设博济医院,曾任林则徐、美国公使顾盛的译员,创办并主编《澳门月报》,晚年主要从事《新旧约全书》新译工作,1861年在上海去世。

裨治文在《澳门月报》上发表了《三字经》英译本。

翟理斯(1845—1935年),英国外交官、汉学家,1867年来到中国,任英国驻华使馆翻译,1897年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

翟理斯在汉学研究领域成绩显著,善于将韵律和词义巧妙结合,一生翻译了较多中国典籍,其中包括《三字经》。

翟理斯《三字经》英译本采用英汉对照编排方式,给每个汉字注音,并对其偏旁、部首、结构进行分析。

《三字经》英译研究现状

《三字经》英译研究现状

2502020年05期总第497期ENGLISH ON CAMPUS《三字经》英译研究现状文/彭南丰 黄春莲一、引言“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主要目标中指出在以有效保护为前提下,应全面加强文化遗产工作,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争取在“十三五”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

其中,在2019-2020年进入实现“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主要目标的攻坚阶段。

《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早期传教士向异国介绍中华文化的首选典籍。

《三字经》不仅具有流畅的韵律,简洁的结构,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层次美学价值的经典蒙学之作。

因此,探讨《三字经》国内外英译研究现状,为其英译研究理顺一条路线,找到其英译研究的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对实践【摘要】《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自晚清起就被奉为典籍翻译的经典主题。

通过理顺《三字经》在国内外的英译研究现状,为其英译研究理顺一条路线,并提供了一定的新的研究切入点,笔者以此为基础,对《三字经》的英译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三字经》;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者简介】彭南丰(1980-),汉族,湖南邵阳人,长沙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黄春莲(1981-),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1.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一般项目课题“文学媒介生产论视阈下《英韵三字经》的传播研究”(编号:17C0186)的部分研究成果。

2.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编号:湘教通[2017]452号-523号)的部分研究成果。

3.2015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英韵三字经》之‘三词格偶韵体’翻译策略研究”(编号:15YBA10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摘要:《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经典,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启蒙读物之一。

本文选取了现存比较流行的三个英译本,通过对比研究,从语言美、思想美、文化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不同译本的优缺点,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英译本选择建议。

关键词:《三字经》,英译本,三美,比较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三字经》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经典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承袭和传承,使其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修知识。

但对于不会中文的读者来说,阅读中文版《三字经》存在很大的困难。

因此,英译本的出版对于推广《三字经》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三字经》英译本不少,但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存在比较大的区别。

为了能够使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比较和评价不同译本的优劣势非常必要和重要。

本文选取了比较流行的三个英译本,以“三美”视角(即语言美、思想美、文化美)为切入点,对这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客观、准确、全面的选择建议,进一步推广《三字经》及中华优秀文化。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选取了三个较为流行的《三字经》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包括J. Bowring的《三字经新译》、孙星衍等人的《三字经英译》以及胡适的《三字经英译注释》。

本文将从语言美、思想美、文化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

在语言美方面,本文将评估不同译本的翻译准确度、流畅性、优美性及传神性等等。

在思想美方面,本文将评估不同译本对于《三字经》核心思想的表达程度以及在文本的具体细节上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和广度等等。

在文化美方面,本文将评估不同译本对于《三字经》中所体现的各种文化因素的表达程度,包括古代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经典语汇的使用、文化背景等等。

2.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分析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