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墨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画常用的墨法

简述中国画常用的墨法

简述中国画常用的墨法
中国画常用的墨法是指在绘画过程中使用墨汁的技法和方法。

墨法在中国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纹理的变化等。

中国画常用的墨法包括:
1. 点染法:用笔尖蘸取墨汁,轻轻点在纸上,形成墨点,通过控制点的大小和距离来表现各种不同的细节和纹理。

2. 洒墨法:将水墨稀释后,用毛笔在纸上洒墨,形成随机的墨迹或墨斑,通过墨迹的分布和形状来表现意境和氛围。

3. 破墨法:将浓墨直接涂抹在纸上,然后用湿毛笔或用手指轻轻将墨汁推动,使其在纸上扩散和破裂,形成独特的墨迹效果。

4. 泼墨法:将墨汁放在笔尖上,然后用手指轻轻按压笔柄,使墨汁从笔尖上喷出,形成墨点、墨线或墨块,通过控制力度和方向来表现不同的形态和纹理。

5. 线条法:用毛笔蘸取适量的墨汁,通过控制笔尖的角度、压力和速度来画出不同粗细、长短和曲直的线条,线条的变化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状、纹理和动态。

这些墨法在中国画中常常结合运用,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和纹理的变化来表现出画作的意境和特点。

墨法的运用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4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4

【原文】用墨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

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运动,劲则有力,圆则妍美。

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谓之揭箭;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译文】凡写真书,墨要干些,但不可太干;写行、草书墨要半干半湿。

墨湿所以求姿媚,墨干所以求险劲;墨过浓,笔锋就凝滞,墨太干,笔锋就枯燥,这些道理学者也不可不知。

笔要锋长,要劲而圆。

锋长则蓄墨多,利于运转,劲则有力,圆则妍美。

我曾说世上有三样东西,功用不同而道理相近:好的弓拉开时缓缓地过来,一放手就很快的弹了回去,世俗叫作“揭箭”。

好的刀一按就弯曲,一放手又挺直如初,世俗叫作“回性”。

笔锋也要这样。

如弯曲后不能回复挺直,又怎能指挥如意呢?所以笔锋虽长而不劲,不如不长;虽劲而不圆,不如不劲。

要知纸、笔、墨三者都是写字的主要助力啊。

【解读】关于书法工具的选择使用,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书法学习不用特意选择工具,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精挑细选。

实际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谓不择纸笔并不等于使用劣质材料。

清代重臣、著名书家刘墉说得好:“所谓不择纸笔者,不刻意求好。

古人纸笔之精,今人想不到也。

”较早的关于书写工具挑选的故事,发生在曹操与韦诞之间。

据说魏武帝曹操在建成三都宫观时,命令当时的著名书家韦诞题名。

韦诞提出要选择张芝笔、左伯纸以及自己监制的韦诞墨,才能够“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书法史上并不少见。

在本段的论述中,姜夔也注意到了工具的重要性:“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在姜夔看来,好的毛笔有如良弓、好刀,三者“用不同而理相似”,笔锋要“长、劲、圆”,正如弓之“揭箭”、刀之“回性”。

书法名词

书法名词

基本概念书法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日本称书法为“书道”。

法书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

通常称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与“笔墨”同义。

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

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书法文种甲骨文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

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

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

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代表。

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

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

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所刻。

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又称“籀(zhou)书”,“大篆”。

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

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

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文”。

大篆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

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又称“秦篆”。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

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

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

今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1) 用笔的技法特点:笔锋勾勒的线条:“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传统的国画“十八描”等等。

侧锋的皴法:“折带皴”“斧劈皴”等等。

(2) 用墨的技法特点:墨的点染、晕染、渲染,“没骨法”等等。

用笔用墨的辩证关系:(1) 用笔用墨的相互依存关系:笔不离墨、墨不离笔。

笔由墨现、墨随笔生。

(2) 用笔用墨的侧重关系:用笔角度、力度、速度的差异产生的不同效果等。

着墨的干湿、浓淡、深浅变化,墨分“五彩”之说等。

墨与色彩的调配产生的墨色变化更是丰富多彩。

(3) 笔墨在表现物象变化中的运用:表现的质感,意境的再现,笔墨变化的趣味等等。

中国画特点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

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用墨方法

浅谈中国画的用墨方法

如 黄宾 虹 先 生所 言 :“ 画有 焦 墨 法 ,最 为古 朴 ,须 笔 力 健 举 ,含
深秀为宜 ” ,以焦墨法 作画为历 代画家 视为 笔法精 纯极 致 的表 现。中国画的无穷魅力便 在于线条 笔触所呈现 的意象表 达 ,而 对于焦墨山水画来说 ,其渴 笔作画 ,唯有笔 法 ,而无墨 法 ,以 纯浓墨的线条来 勾勒出中国山水意象无疑是对画家的极大挑 战。 对于焦墨法 的运用应注意 以下几点 : ( 1 )焦墨 山水 画因其渴笔 作画 ,自然失去 了墨法 的渲 染、晕化 ,所 以要求 画家在笔 锋的 运用上对线条有着极 强 的掌控 ,才 能在画作 中完美 的体 现 山岩 的厚重 ,森木的繁茂 。运笔时切忌行 笔滞涸 ,力求稳 健、流畅 , 古朴 ,天然、从 而避 免画作产 生一 团死 墨的境况 ,致使 画面难 以展开 。 ( 2 ) 中国画的传统特点即体现在画作的平淡静雅 ,意
的代表作 《 山村 飞瀑 》 ,画面 中山体深厚 浓重 ,以积墨法 为主 ,
用不 同 的皴 法 、笔 法 交 错 进 行 ,有 浓 有 淡 。显 得 含 蓄 、 内 在 、 深邃 ,使人觉得生命有无 边 的根基 和泉源 。从此 画就尽可看 出 “ 积墨法”之 于山水画 的意象表 达的意义之所在 。甚 至可 以说 , 不会积墨 ,难做 山水。掌握 积墨 之法 ,大 体来 看应 注重 两点 ,
求教于各位方家。
慢 则下 笔 墨 水 渗 开 ,不 见 点 画 ,等 干 或 将 干 之 后 ,再 用 淡 墨 泼 。
因为泼 墨山水 中墨块极具抽 象性 ,所 以在具 体画作 中,一定要 胸 中自成沟壑 ,才可下笔有神 ,意象纷呈 。 三、 积墨 法 — — 多 是指 用 通 过 淡 墨 多层 次 地 积叠 ,进 而 逐 步 提高墨色浓 度的方法 。在 山水画 中,往往 画面层次丰 富 ,布局 庞 杂 。或远 山 ,或 楼 台 ,或 烟 云 ,或 丛 林 ,为 此 在 运 笔 中必 须 通过反复勾、皴 、擦 、点、染 ,层层递 加 ,方可 尽显 画作深 厚 凝 重 之 美 ,意境 深 远 之 妙 。 当然 ,从 此 也 可 看 出积 墨 法 的运 用 , 行 笔 灵 活 至 关 重 要 ,切 忌 笔 线 死 板 堆 叠 。例 如 现 代 画 家 李 可 染

中国画的墨和用墨方法

中国画的墨和用墨方法

中国画的墨和用墨方法容永泰中国人用宣纸、毛笔和墨等材料画出来的画,以其独特的面貌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中国画的拍卖价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个画中国画的人,不仅很有必要了解墨,而且还应该知道如何在宣纸(特别是生宣纸)运用墨色的千变万化,画出自己喜欢的艺术效果。

因此,本文尝试根据前人的资料,对中国画的墨和用墨方法作一个初步的探究。

中国画的墨的历史悠久,但是作为符合现代意义的墨,是在唐朝以后,伴随宣纸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明、清的制墨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墨一般分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青墨等。

油烟墨大多用桐油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

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

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则最好用松烟。

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

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

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

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

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在工笔画对墨的使用中。

油烟墨是不能研好直接用的,尤其是在使用绢绘画时更是如此。

先把砚洗净,再将墨慢慢研磨,等浓度够时再找一小块薄丝棉,一半搭入墨中一半沾少许清水后捏扁,搭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干净的白瓷碟内,然后将研好的墨通过丝棉经倾倒缓缓过滤至瓷盘内,这样过滤过的墨才可以用来绘画。

也可以将研好的墨,直接倒入瓷盘中再用手指慢慢研磨,此法称之为煞墨。

工笔画一般用松烟墨来表现乌黑且具绒感的效果,如染人物的头发,和黑色的鸟雀,及草虫蝴蝶等,也可以和油烟墨接和来用,如染头发,可先用油烟墨染足后再罩染一遍松烟墨,效果也很好。

漆烟墨在书画中极少使用。

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宋徽宗画鸟以生漆点睛,实际上使用的就是漆烟墨。

画在裱好后用浓稠的漆烟墨点鸟的黑睛,干后,墨高出画面如沥粉一般且有亮光使鸟显的很有神彩。

墨的用法

墨的用法

墨的用法学习书法绘画,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

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

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

”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

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人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

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

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

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

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

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叫代的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

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所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

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

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

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

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

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黄宾虹对墨法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墨”的理论。

他偶尔将涨墨法应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

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

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控制墨量适宜。

论书法的用墨

论书法的用墨

总的说来 , 至明代 , 书家虽不断通过 自己的实践丰富和充实 着墨色的运用技巧 ,但墨色在整 幅书法作品中的表现力依然不
够强 。
自觉 的追求艺术性 的阶段 。这一时期传世 的简牍 、 帛书等书迹大
多为浓墨所书。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书 家 对 书 法 艺 术 性 的追 求 进 入 了 自觉 的
法技巧。
目前可见 的最早墨迹 为殷 商时代一 陶片上的 “ 祀” 字, 但据 考古发现可知 , 早期 书迹大多保 留在 甲骨文 、 钟鼎文等实物媒介 上, 这些实 物媒介上 的文字虽为先书写后契刻 ( 或铸造 ) , 但绝大 多数不 以书写之迹作为最终效果 。这一时期 的书法 因其 突出的 实用性及书写载体 等原 因使得墨色无 以展示。 至两汉 , 书法 的实用性还是较为突 出 , 但总体 已进入 了较 为
众所周知 , 用笔 、 结体 、 章法 、 用墨是书法艺术形 式美 的四个
弊, 认为“ 墨淡则伤神采 , 绝浓则滞锋毫 ” , 既反对用淡 墨 , 又反 对
用极 浓的墨 ; 孙过庭则认 为墨色 “ 带燥方润 , 将浓遂 枯” , 他 的书 法作 品追求墨彩 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 到宋代 , 由于“ 尚意 ” 书风的影 响和文人画的兴起 , 用 墨的传
主要方面 。用笔在传统书论 中篇幅最多 , 结体 、 章法也多有涉及 ,
有关用 墨的论述却极少 ,且古人对用墨 的理解 多为个人 对书法 作品点画、 线条的主观感受 , 常用“ 血” 、 “ 肉” 等描述 墨的存在 。然 而 ,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中无 不蕴含着 精湛 的用 墨技巧和墨法语 言, 可 以说 , 墨法是构 成书法作 品不 可或缺的重要 因素 , 它赋予
了 书 法 作 品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独 特 的个 性 特 征 和 无 限 的 艺 术 魅 力, 具 有 重 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审美 价 值 。

用墨名词解释

用墨名词解释

用墨名词解释用墨名词解释中国画技法之一。

墨,指黑色颜料;画家习惯称用墨为用墨。

用墨方法的分类很多,大致有三种: 1、淡墨渲染法,用水较少。

如徐青藤(翠)《山水》、《八景图》等,笔墨苍劲飞动,意境深远。

2、浓墨勾填法,笔墨浑厚沉着,富有力度感。

如陈老莲(白)《芦雁图》、《草虫图》等,用笔刚健有力。

3、焦墨钩斫法,画面黑而有光泽,像烧过一样。

如金农(章)《菊花》、《梅花》等。

用墨方法是中国画技法的关键。

用墨合乎规律、讲究笔墨情趣的画能增强画面的形式美和感染力,不合规律的画容易造成僵死的弊病。

运笔时,注意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注意墨色与物象结构的内在联系,力求形神兼备,虚实相生。

用墨方法,一般分“积墨法”和“破墨法”两种。

墨色较厚,要有浓淡层次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淡墨破色。

可以调淡墨,也可以直接用浓墨破淡墨。

用淡墨破淡墨常与水破色相配合。

用浓墨破淡墨,则是先用浓墨点出淡墨的结构,再用淡墨罩染,以求得浓淡变化。

有时还需要先用淡墨打底,然后根据物象结构,用浓墨罩染。

有的画面,不论淡墨或浓墨,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2、浓墨破色。

用色墨画淡墨时,有时为了加重画面气氛,也常采用浓墨破淡墨的方法。

淡墨通常只需用笔轻轻破开即可,不必大片渲染,浓墨需要大片渲染时,可用干墨在淡墨的结构处略加渍破,或调浓墨破淡墨,以增加墨色浓淡层次变化,但切忌将色墨与墨色搅混。

在表现[gPARAGRAPH3]色调的国画时,淡墨往往不够使用,需要浓墨渲染时,可在用淡墨破开后,随即用浓墨补色,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一书中说:“作书用墨最难得法。

”元代倪瓒认为“画法当以用墨为第一,墨法通于书法,墨法不通,虽工无益。

”从这些言论看来,用墨对于国画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

古人云:“作画之法,无过用墨。

墨法通,而气韵不穷。

”一幅画,墨色是否和谐统一,将会直接影响画面效果。

因此,要求一幅好的作品,首先要把握整个画面的节奏和气势,其次是对各种墨色的巧妙利用,再次是恰到好处地布置每一块墨的位置。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除了其思想内涵和传统功力的深厚外,往往还由于其技巧运用的得当。

运用特技来取得通常情况下得不到的艺术效果,是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生活氛围下一个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日本前卫派和少字派书法,以及中国现代派书法之所以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是运用了一系列的特技技法。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特技的运用,应该是在不违反书法总体的创作原则为前提的。

如使用毛笔、宣纸而不是别的,也许更明确地强调的就是必须是使用毛笔一挥而就的。

这是一个极为严格且严肃的前提,不容动摇。

因此,书法特技主要是在用笔(其中包含沾墨、运笔)、用墨(其中包括使用浓淡墨、使用胶水和白矾水、使用颜料色彩等)、用纸(其中包括残破法、折皱法、重叠法)这三个方面。

(一)用墨的特技古代书法用墨比较单调,比较多的是枯润变化,这与古代只使用墨块磨墨和墨的质量有关。

此外,从书法作品传递的媒介看,古代没有像今天的展厅,其作品大多是自娱、或赠送,没有像如今展厅洋洋大观精华汇萃的作品展。

这些,都影响了书法在墨的运用上的艺术的追求。

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开阔了,加之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使墨的运用在艺术试验实践中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

a)浓淡墨的运用技巧书条作品中的枯润、飞白等变化,如采用浓淡墨进行处理,有着奇异的艺术效果,而作品内容的意蕴也会得到拓展。

浓淡墨,就是利用水和墨不同的比例、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聚散速度、着色度不同,使用一个笔划中或一个字一幅作品中出现过渡自然、浓淡相间的墨意。

浓淡墨的运用,关键在于蘸墨,其次在控制水量,三是及时进行吸墨吸水处理。

蘸墨有二法。

一是蘸水,后蘸墨,具体做法是让笔在笔洗中大至洗净,撇至五成湿,然后让笔锋一侧蘸墨,马上进行书写;二是先用笔蘸墨,然后快束蘸水,即刻书写。

这种用墨法极象国画中浓淡墨的运用,所不同的是国画可以复笔,而书法绝不能复笔,必须是一挥而就,再就是运笔速度比较快,不容犹疑和迟滞。

写时还须用旧宣纸和废宣纸及时吸干,以免出现“墨猪”。

谈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芥舟学画编》为例

谈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芥舟学画编》为例

艺术研究•132谈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芥舟学画编》为例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有时也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

当下中国画术语西化,画面丧失了中国画所特有的用笔用墨关系,直接导致了传统中国画审美趣味严重滑坡。

古人云:“有笔有墨。

”笔墨二字人多不识。

画岂有无笔墨者?凡自然界中得天地之气养成的万物,都具有各自的形与势,都可以用笔墨来描绘的。

画者若无通透笔墨这一关,要在中国画创作上有所建树,那是不可能的。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用笔 “象物”,不但要绘其形,更要得到其神韵。

试看古人画作,用笔寥寥,神完气足,因在于运笔得法。

而运笔之法,古人亦有详论。

“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 “六书之有形象,即画之源也。

”皆说明笔法与书法之关系。

蔡邕在其《九势》中详释了用笔之法与点画之审美:“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峰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中国画用笔之法也正是书法运笔之法,运笔过程中要全借笔力写出,笔法在纸面上显现的行迹无非是起笔、中行及收笔,运笔须藏头护尾,中锋下笔,力在点画中行,字就可观。

整幅画面枯湿浓淡都是笔头力量的体现,古人说作画之点画如刻入缣素,好像作书一样入木三分,笔着纸上轻重、疾徐、偏正、曲直,而且在手执笔笔锋要有虚实轻重。

用笔过于快速点画又容易光溜,离开中锋用笔的话就会使点画单薄。

用笔太过平正,无险绝,就缺少变化。

因此描绘画面时要用腕力的轻重来表达方为正道,正确理解中锋用笔最为关键,中锋运笔以求圆润中实,照此才能使墨色和润而有光彩。

作画俗与不俗,不在于用色,而在于用笔。

古人作画一勾一勒,不施丹青渲染而神态具显。

毛笔用纸用墨

毛笔用纸用墨

2、 墨
墨按品种可分三大类,即油烟、松烟、和兼烟。用桐油等动植物油薰烟制成的墨制成的墨称油烟墨。用松木等薰烟灰制成的墨称松烟墨,松烟黑而沉,油烟乌而亮。兼烟是取二者之长而弃二者之短。现在书法一般用墨汁,可节省研磨时间,比较方便。习字用一般墨汁即可,创作发用比较好的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等。
选笔时不外就这几个标准。一般说来,先看笔头,肥圆而长,再着笔杆,圆而直;再看笔头与笔杆粘合是否紧密,埋于管内的笔毫是否深,用黄庭坚的话来说“笔长半寸,藏一寸于管中”,这样的笔当然健壮,当然今天的笔入管三分者已算开恩。这三样皆如意了,例可以以少许水润开笔尖,聚拢来看其是否尖,压平来看是否毫齐,使转看是否圆,深压看是否有弹性,测其健。皆如意,即是好笔。 用笔究竟以什么毫为好,各人可依自己的喜好和所求风格而定,以惯熟上手为好。在创作阶段,笔意追求的层次较丰富,一般来说多种笔都置备,以随时选用。从笔性来看,硬毫笔易得瘦硬之风,落款用或小字比较适合,写行草条幅较适合,但都不是绝对的。短锋笔适宜写真书,长锋笔适宜写草书,中锋适宜行书。长锋较短锋控墨和宛转难度要大,但一旦惯熟,长锋笔经短锋笔意象要丰富,因为锋长便柔,以柔写刚,才是上善。
毛笔你是初学者的话用三羊七紫的兼毫笔,比如中锋的大白云,墨用一德阁的或者书画墨都行,写字用生宣画工笔用熟宣。
一,站着写字属于悬肘,不靠手腕的支撑,自然会手抖。
书法应从楷书练起,而楷书力求工整严谨,悬肘一定很难掌握,所以初学者还是坐着练字比较好。
二,字的结构就象人的长相,笔划多的字可以揖让的地方教多,所以安排的余地就大些,容易写得顺眼。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呵呵!应该和宣纸有关 画画的宣纸是不易晕的

中国近代印刷用墨发展考述

中国近代印刷用墨发展考述

一、引言印刷用墨发展至今已有1 400余年的历史。

作为印刷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印刷用墨的性能直接影响出版物的图文质量。

近代是我国印刷用墨的转型发展阶段,西方制墨技术的传入和发展奠定了我国印刷工业化的基础。

探讨近代印刷用墨历史将为研究中西印刷技术交流提供重要视角。

据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尚未见有对近代印刷用墨进行专题研究的报道。

一方面,相关史料缺乏。

张真园曾精辟指出:“印刷事业占工艺重要之地位,国人旧惯恒重文而轻武,以为工艺者非文人之事也。

工艺既为一般所不注意,则印刷术亦为一般人所漠视。

故就我国典籍中,求印刷术发达之理路,一贯之线索,则颇非易易。

” 一语点破了重文轻武的传统导致出现文献记载颇少的现象。

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我国对印刷术的关注,更多聚焦于印刷器材、铸字、排版、纸张原料等。

印刷用墨生产规模小,平凡的生产活动往往更易被忽视。

近代出现了不少介绍西方印刷术的文章及专著,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近代印刷术》。

该书对印刷术的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介绍了印刷工艺流程。

然而,该书对油墨工艺却只字未提。

此后,现代所著《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 《中国近代印刷史初稿》 《中华印刷通史》 《印刷科技实用手册》 等印刷研究专著,仍沿用前人风格,偏重于对印刷器材的引进及运用、排版技艺改进等历史信息的梳理,对油墨论述的篇幅仍相对简略,关于近代传统印刷水墨的变化更是无从得知。

有关油墨研究的专著,如《油墨》 《现代印刷油墨知识与制造法》 ,关注点主要在于制墨工艺和流程,对近代印刷用墨的发展历史仅略提一笔,关中国近代印刷用墨发展考述谷 舟内容摘要:通过对近代科普杂志、印刷史专著等文献资料记载的印刷用墨信息进行研究,简要梳理了我国近代印刷用墨的发展历史。

中国近代油墨的发展经历了从清晚期原料进口到专业知识输入再到民国时期实现国产化的过程。

传统印刷水墨在西方制墨技术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原料与配方,运用西方的工业炭黑、洋红、洋蓝等新原料制造水墨。

宿墨的使用技巧

宿墨的使用技巧

宿墨的使用技巧宿墨是一种传统的东方绘画用墨,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绘画中,宿墨的使用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宿墨的使用技巧。

首先是选墨。

宿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绘画效果。

选购宿墨时,我们应该选择色泽鲜明,质地均匀,流动性好的宿墨。

用刻线刷蘸墨后,在白纸上试画,观察它的线轮廓和墨迹。

如果线条流畅且有弹性,墨迹能够展现出层次感,说明选购的宿墨质量较好。

其次是用墨。

宿墨的使用过程需要控制墨的浓稠度和水的用量。

在细腻的线条表现中,墨的浓稠度要适中,水的用量要少。

在浅墨画法中,墨的浓稠度要稀一些,水的用量要多一些。

掌握好墨的浓稠度和水的用量,可以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再次是运笔。

宿墨运笔的要领在于以淡入墨,以劲出墨。

画线时,用笔先轻轻触墨,使笔尖平稳吸墨,继而向纸上滑行。

在需要重墨的地方,则要用劲出墨,以增强墨迹的饱满感。

同时,运笔方向也很重要。

在宿墨的运用中,有横、竖、撇、捺四个基本方向,这四个方向的运用不同,能够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还有就是画法。

在宿墨的使用中,有徐徐渲染、刷干拓、乃至点描等不同的画法。

徐徐渲染是用细细的勾勒线段将墨涂抹开,使墨迹呈现渐变效果。

刷干拓是用干枯笔、蘸墨后画出水墨的纹理感。

点描则是用笔尖微微蘸墨,在纸上点细小的点,形成一片黑白交错的画面效果。

灵活使用不同的画法,可以使绘画更加饱满丰富。

最后是修饰。

修饰是在画作完成后,对细节进行处理的过程。

宿墨中有一种叫做“宿出的白墨”,可以用来修复和修饰画作。

当画作中出现错误或者需要增强某一细节时,可以用宿墨中的白墨进行修正。

同时,还可以用水上加墨的方式,使白墨渗透到水中,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宿墨在绘画中的使用技巧包括选墨、用墨、运笔、画法和修饰等方面。

仅仅掌握了这些技巧,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才能真正达到宿墨的艺术效果。

希望以上的介绍对您在使用宿墨时有所帮助。

墨水的用途

墨水的用途

墨水的用途墨水,这小小的东西,可有着大用途呢!你想想看,要是没有墨水,那我们的世界得变得多么无趣呀!墨水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在纸上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它可以让我们写下心中的想法,无论是开心的、难过的、激动的还是平静的,墨水都能一一记录下来。

这不就像是给我们的思想安上了一双翅膀,让它们能在纸上自由翱翔嘛!我们读书的时候,那些印刷在书本上的字,不也是用墨水印上去的嘛。

这可是知识的传递呀!通过墨水,我们能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故事、文化和智慧。

这难道不厉害吗?墨水就像是知识的搬运工,默默地把智慧送到我们面前。

还有啊,艺术家们也离不开墨水呢!画家们用墨水勾勒出美丽的线条,创造出一幅幅让人惊叹的画作。

书法家们更是把墨水运用得出神入化,那一笔一划中蕴含着多少韵味和情感啊!墨水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得灵动而富有魅力。

你再想想,要是没有墨水,我们怎么写信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呢?怎么表达我们深深的思念和祝福呢?墨水让我们的情感有了寄托,让距离不再是问题。

而且哦,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玩一些涂鸦游戏,墨水不就正好派上用场啦!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

这多有趣呀!墨水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呢。

从古代的竹简墨书到现在的各种打印技术,墨水一直都在伴随着我们人类的进步。

它就像是一个忠实的伙伴,不离不弃。

你说,墨水是不是特别重要?它虽然小小的,却有着大大的能量。

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和意义。

所以呀,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墨水哟,它可是有着无穷的魅力呢!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让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是吗?。

墨汁的十大神奇功效

墨汁的十大神奇功效

墨汁的十大神奇功效哎,你知道吗?咱们平时写字画画用的那墨汁,可不仅仅是个黑乎乎的小东西,它里头藏着十大神奇功效,简直就像是个小魔术师,让人不得不佩服!首先说说这第一大神奇,那就是“静心安神”。

你瞧,当你铺开宣纸,拿起毛笔,蘸上那墨汁,一笔一划地写下去,心是不是就慢慢静下来了?那些烦恼啊、焦虑啊,好像都随着墨香飘散了,只留下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再来说说这第二大神奇——“养性修身”。

写字画画,那可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儿。

你得有耐心,有恒心,还得有那份对美的追求。

久而久之,你的性格是不是也变得更加沉稳、内敛了?这就是墨汁在无形中帮你养性修身啊!第三大神奇,我得说是“文化传承”。

咱们中国的书法、国画,那可都是国宝级的文化遗产。

而这墨汁,就是这些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没有它,那些精美的作品又怎能流传千古呢?所以,每次你使用墨汁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传承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哦!第四大神奇,那就是“激发创造力”。

你知道吗?有时候,面对着空白的宣纸,你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

但只要你蘸上墨汁,开始随意挥洒,那些奇妙的灵感就会像泉水一样涌出来。

你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会在这墨香中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

第五大神奇,我得说是“增强专注力”。

写字画画的时候,你得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细节中去。

这样一来,你的专注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这种专注力,不仅对你的艺术创作有帮助,对你的学习、工作也同样大有裨益哦!接下来的几大神奇功效,也是各有各的妙处。

比如第六大神奇——“缓解压力”,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不妨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尽情挥洒一番。

你会发现,那些压力、那些不快,都随着墨汁的流淌而烟消云散了。

还有第七大神奇——“提升气质”,长期与墨汁为伴的人,身上总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

那是一种温文尔雅、超凡脱俗的气质,让人一见难忘。

第八大神奇是“促进健康”,因为写字画画需要用到手指、手腕、手臂等多个部位的力量和协调性,所以经常练习的话,还能起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作用呢!第九大神奇则是“增进友谊”,因为书法、国画这些艺术形式都是需要交流和分享的。

幼儿园墨的作用教案(一)

幼儿园墨的作用教案(一)

幼儿园墨的作用教案(一)幼儿园墨的作用教案简介本教案将介绍幼儿园墨的作用,包括其对幼儿园活动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墨进行幼儿园教育。

目标•了解幼儿园墨的作用•掌握正确使用墨进行幼儿园教育的方法正文1.幼儿园墨的作用–墨可以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墨的使用可以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通过使用墨,幼儿能够学会专注和耐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墨可以帮助幼儿感受和表达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正确使用墨进行幼儿园教育的方法–确保墨的安全性:选择无毒、无刺激的墨水,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提供多样化的墨的使用方式:让幼儿可以用墨在纸上画画、写字;在幼儿游戏中引入墨的使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引导幼儿用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鼓励幼儿用墨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感受,不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

–营造积极的墨使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墨的工具和材料,让他们有充分的表达空间。

–观察和引导幼儿的墨使用:注意观察幼儿使用墨的方式和表达内容,给予积极的鼓励和适时的指导。

结束语墨的使用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正确的使用墨,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幼儿园墨的作用,并正确引导幼儿进行墨的使用。

拓展活动1.墨画展览:组织一次墨画展览,让幼儿展示他们用墨创作的作品。

鼓励他们分享创作的背后故事,并与家长分享他们的艺术成就。

2.墨水探究:进行墨水探究活动,让幼儿观察墨水在不同材料上的表现,比较不同颜色墨水的特点,促进他们对颜色和物质的认识。

3.墨的游戏: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墨的游戏,如墨汁颜料混合游戏、墨画速度比赛等,既提供了娱乐的机会,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4.墨的故事会:开展墨的故事会,选择与墨相关的故事,让幼儿听故事、阅读图书,了解墨在不同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幼儿园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墨的作用,并学会正确引导幼儿进行墨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的用墨方法
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历来的画家都讲究用墨,大写意画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应用,用墨与用笔便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

用笔和用黑是分不开的,所在称为“笔墨”。

用墨好,皆由于用笔。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

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

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

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

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

”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

”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

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

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

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

”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

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枝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等多种表现手法。

中国画的常用墨法:
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

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破墨时因笔墨先后有别又可分为六种用法:
(1)浓破淡
先施以淡墨点树叶树头部分,待半干时,穿插以浓墨树枝,立时枝叶交融,浑然一体,如天然生成。

这种方法,画树最为适用,当然,只要用法得当,无处不可。

(2)淡破浓
先用浓墨勾树枝或房屋,然后趁其未干定时,加以淡墨点叶或皴擦房屋之檐下墙根,使其干湿渗化融合,产生自然衔接和浑然天成之感。

(3)湿破干
先用干笔勾画山的轮廓及皴擦山的脉络,趁其似干未干之际,再交错以湿笔皴、擦、点、染,使两遍之间若接若离,浑厚起来。

(4)干破湿
在反复进行积墨、破墨数遍之后,往往出现花(局部与局部不协调)的现象,需要调整整体。

(5)墨破色
这种方法,花鸟画多用,但山水画的局部间或用之,如大笔画出赭石或汁绿的水边、土坡、岸边之后,趁色不干,用墨笔点以小草,色墨交融,别有生趣。

(6)色破墨
有时在用水墨画完远山后,趁其未干,追加一笔湿笔花青,色墨渗化,向外延伸,又天然生出一层色墨混化的远山,别有天趣。

泼墨法——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

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清迸发,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

后世所谓泼墨法,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行此法,毛笔要大一些。

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

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

积墨法——积墨,即层层加墨。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

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

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

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

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比较复杂,要求画面能有“大”、“多”、“深”、“厚”的感觉,为此,必须通过反复勾、皴、擦、点、染,层层递加,始能造成
深厚凝重,繁茂丰富的效果,这就是“积墨法”的长处所在。

“积墨”是山水画的看家本领,不会积墨,难作山水。

“积墨”也可说是学习山水画的一道关口。

有的山水画家,对画幅加了几遍墨之后,就不敢再动,所谓“见好就收”,舍弃了“宁可画坏,不要平常”的艺术追求,结果四平八稳,不痛不痒。

即使轻淡透明的画,也非一挥而就,也需积染递加,形成淡而不薄,轻而不浮的佳境。

积墨虽难,也有规律,不难掌握,其要点有三:
①第一遍干定之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两遍渗化一起,不但不觉深厚,反易臃肿浮涨。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画复线,加的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错综而复杂”,犹如印刷术之套网纹。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当密则密,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当强则强,当弱则弱。

不可心中无数乱施笔墨,而是愈加到后来;愈要有整体感。

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浓墨法——描绘物象,落墨较重,可使画面厚重有神。

用浓墨要“薄”,即笔法灵活,只有干、湿、深、浅变化有致,才能浓而不凝滞。

焦墨法——浓墨之极为焦。

在一幅画完成时,在极需突出的地方,用干笔蘸上焦墨勾勒点擢,能起开醒提神的作用。

也有一幅画全用焦墨画出的,显得苍劲有力。

例如黄宾虹的有些山水画全是用浓墨、焦墨画成,黑、密、重、厚,表现了山的真面目。

宿墨法——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

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

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