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历史课件: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共28张PPT)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产值
1952 1963 1970
趋势
奠基
蓬勃发展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 影响
奠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和社会主
民族的、科学 改造旧教育,
的、大众的文 建立新的教育
化教育
管理体制。
改革学制,调
义建设的 初步探索 时期
为人民大众服 整各级学校。
务的教育
向工农和工农
子女“开门”
1946年的6.9倍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影响
改造旧教育,
民族的、科学 建立新的教育
的、大众的文 管理体制。 形成比较
奠 社会主义 化教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6.72%
12.21%
15.88%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产值
1952 1963 1970
趋势
奠基
蓬勃发展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 影响
奠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和社会主
民族的、科学 改造旧教育,
的、大众的文 建立新的教育
化教育
管理体制。
改革学制,调
义建设的 初步探索 时期
为人民大众服 整各级学校。
务的教育
向工农和工农
子女“开门”
1946年的6.9倍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影响
改造旧教育,
民族的、科学 建立新的教育
的、大众的文 管理体制。 形成比较
奠 社会主义 化教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6.72%
12.21%
15.88%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2012年高中历史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 人民版必修3
文 1.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 革 到各地进行大串联,学校秩序混乱 背 中 2.全国大中小学校招生基本停止! 景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的 “ 教育革命 1.学校领导体制变化 2.教育体制上“开门办学” 教 的开展 3.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育 革 影 1.使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命” 响 2.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1954年《宪法》 为人民服务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②半工半读工作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 提供可贵的指导。 6、文革前教育的成就和意义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 的新生骨干力量。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广东(5所)
中山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共1所)
广西大学
四川(共5所)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1所) 贵州(1所) 陕西(6所)
云南大学 贵州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1所) 新疆(1所) 军事系统(3所)
兰州大学 新疆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历史人民版必修ⅲ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
(3)改革学制:缩短学制,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 中合并。
(4)招生制度:实际上废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 和高等学校的升学 考试 制度。
3.影响 (1)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2)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 人才断 层 ”的局面。 (3)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③刘少奇的倡导:进行全日制的学校和 半工半读 的学校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探索。
3.“文革”前的教育成就 (1)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 体系 。 (2)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探究升华]
观察图片,说明该图片反映了什 么问题?
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 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向工农和工农 子女“开门”,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为 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题干中教育的“回归”是指由应试教育回到原
来就提倡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现
代社会的需要,②③是“文革”期间的做法,实践证
明是错误的。
答案:B
[例2] (2012·枣庄期末)有人打算在纪念恢复高考
30周年的活动中使用下列图片,这说明设计者认为恢复
④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 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教育性质的确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教育 为人民 大众服务 的性质。
பைடு நூலகம்
②1957年,毛泽东提出全面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历史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B.1987 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C.1992 年,中共十四的大召开
D.1995 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
解析:把教育作为战略目标来看就是提出“科教兴国”战 略,而这正是1995 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公布的。
◆史料 材料一 阅读人口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状况表:
绝对数(万人)
“人才断层 __________”,全国的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 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新的春天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高考 制度。 (1)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 年,恢复_______ (2)提出新时期教育方针: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
1964 年 1982 年 287.5 601.7 大 学 6 647.8 高中(含中专) 911.7 3 234.6 17 827.7 初 中 19 582.4 35 516.0 小 学 文盲半文盲 25 805.2 22 996.0 人口 37.2 22.8 占总人口(%)
每十万人口(人)
1990 年 1964 年 1990 年 1 612.5 615 1 422 9 113.2 6 779 8 039 26 464.9 17 892 23 344 42 010.7 35 237 37 057 18 003.0 15.9 22 810 „„ 18 003 „„
(2)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劳动力的素质较
低、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 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 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解决。
【针对练习】 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 ( D ) A.1983 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高中历史 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 人民版必修3
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 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 法律法规 体系的基 本框架。 5.教育成就 (1)实现“双基”:基本普及九年 义务 教育,基本扫 除青壮年文盲。
(2)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 和职教并举。 (3)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 基本齐全。
新中国教育发展史(1949年至今) 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 1986年义务教 1982年宪 法,1993 年纲要 育法,1995年 “科教兴国” 重大战略, 高等教育 影响 经济恢 恢复高考, 复,生 高等教育 迅速发展 活水平、 综合国 力提高
“文革” 结束~今
2001年基本普
及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 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
1.主要表现 (1)上山下乡: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经 毛泽东批示,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教育革命”:各地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
(3)高考制度废止:1970年各级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 学员,废止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
教育是为人民服务。 (3)主要成就: ①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 体系,学前教育、 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农) 半读教育都得到发展。 ②奠定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③培养了一批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一、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教育改革 1.从目的上看 “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 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
(2)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 和职教并举。 (3)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 基本齐全。
新中国教育发展史(1949年至今) 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 1986年义务教 1982年宪 法,1993 年纲要 育法,1995年 “科教兴国” 重大战略, 高等教育 影响 经济恢 恢复高考, 复,生 高等教育 迅速发展 活水平、 综合国 力提高
“文革” 结束~今
2001年基本普
及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 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
1.主要表现 (1)上山下乡: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经 毛泽东批示,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教育革命”:各地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
(3)高考制度废止:1970年各级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 学员,废止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
教育是为人民服务。 (3)主要成就: ①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 体系,学前教育、 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农) 半读教育都得到发展。 ②奠定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③培养了一批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一、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教育改革 1.从目的上看 “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 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
高二历史复习课件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必修3)
一、教育兴办(五六十年代)
1.背景 ⑴新中国成立,政府重视; ⑵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 2.措施 ⑴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教育方针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 表现 改造旧教育、改革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收回教育主权。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政府采取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开办 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以及与之相 匹配的大学预科等等) 作用: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 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 会主义教育制度。
√
3.成就
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各类各级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教育兴办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挫折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繁荣
【学法指导】学习中要深刻把握教 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教育是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 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 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 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 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 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 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基本要求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 教育的发展。 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发展要求 认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说明 教学本课内容,可联系本模块‚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 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探究活动。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 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秀课件(共20张PPT)
几 年 来 履 行 职责的 工作、 思想、 学习、 廉洁自 律等情 况述廉 述责报 告如下 : 一 、 加 强 学 习,提高 认识
始 终 把 学 习 与提高 认识作 为前提 来抓。 一是搞 好自学 。先后 学习了 《国共 产党章 程 》 、 《 党 员领导 干部廉 洁从政 若干准 则》、 《国共 产党纪 律处分 条例》 、党风 廉 政 建 设 责 任制等 有关文 件和规 定,在学 习的同 时,做了 部分学 习笔记 与体会 ,力求 学 懂 、 弄 通 、理解 透,做到 学以致 用;二 是积极 参加集 体学习 ,达到相 互促进 的目的 。 几 年 来 ,按 时组织 和参加 局机关 组织的 集体学 习和党 委班子 的集体 学习。 在集体 学 习 过 程 ,能 够结合 自己的 实际谈 体会,亮 思想,查 不足 。通过 各种形 式的学 习教育 , 使 自 己 认 识 到,作为 一名党 员干部 应带头 廉洁从 政,严以 律己,从 而增 强了遵 纪守法
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 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 国巴西(33位)和印度(38位),科技创新的劣势 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的 自 觉 性 和 拒腐防 变的能 力。 二 、 尽 心 尽 力,履职 履责
从 思 想 上 明 确自己 的职责 和任务 ,按照分 工尽职 尽责,主 要 抓 了 以 下 几 方面的 工作。 一是规
读书声声响, 处处是课堂。 互教又互助, 师生大家当。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始 终 把 学 习 与提高 认识作 为前提 来抓。 一是搞 好自学 。先后 学习了 《国共 产党章 程 》 、 《 党 员领导 干部廉 洁从政 若干准 则》、 《国共 产党纪 律处分 条例》 、党风 廉 政 建 设 责 任制等 有关文 件和规 定,在学 习的同 时,做了 部分学 习笔记 与体会 ,力求 学 懂 、 弄 通 、理解 透,做到 学以致 用;二 是积极 参加集 体学习 ,达到相 互促进 的目的 。 几 年 来 ,按 时组织 和参加 局机关 组织的 集体学 习和党 委班子 的集体 学习。 在集体 学 习 过 程 ,能 够结合 自己的 实际谈 体会,亮 思想,查 不足 。通过 各种形 式的学 习教育 , 使 自 己 认 识 到,作为 一名党 员干部 应带头 廉洁从 政,严以 律己,从 而增 强了遵 纪守法
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 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 国巴西(33位)和印度(38位),科技创新的劣势 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的 自 觉 性 和 拒腐防 变的能 力。 二 、 尽 心 尽 力,履职 履责
从 思 想 上 明 确自己 的职责 和任务 ,按照分 工尽职 尽责,主 要 抓 了 以 下 几 方面的 工作。 一是规
读书声声响, 处处是课堂。 互教又互助, 师生大家当。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专题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备课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阅读教材 P88“学习思考”: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 背景下提出的?
【提示】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 政权并不稳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7 年由毛泽东提出。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演示结束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知道人民教育事业发展过 1.了解我国教育发 程中的政策和主要成就。 展的史实。 (重点) 2.理解“国运兴 2.理解“科教兴国”战略 衰,系于教育”的 的提出及其伟大意义。(重 深刻含义。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教育制度 (1)背景 ①新中国建立,教育事业拉开了序幕。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 文化教育是 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措施 ①加强 思想政治 教育。
②积极改革 学制 ,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③教育面向 取
工农 和工农子女,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
入学接受教育。
工农子女
(3)意义
①逐步建立起新的
教育管理
制度。
②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
社会主义 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③使数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受到了比较 正规的
阅读教材 P89“学习思考”: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 来巨大的社会反响?
【提示】 因为它使得“ 考试获得成功 ”“考试实现就
业”“公平竞争” 等重新得以实现,使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 有了回报,并与国际接轨,恢复了正常的教育,尤其是使十 年 “文革” 中的大量失学青年有了升学机会,所以其社会反 响巨大。
文化断层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共41页PPT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 育事业的发展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五_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27页PPT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_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_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高二历史课件:人民版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47张PPT)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 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 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 的发展。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 重破坏,濒临崩溃。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3、措施: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4、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5、新中国1957年教育方针: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确立
(2)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结合书本和材料,分析“科教兴国”战略 的主要内容?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 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 ,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 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 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系 于 教 育
第2课
国 运 兴 衰
业人 的民 发教 展育
事
教育兴办(文革前) 教育挫折(文革间)
教育发展(文革后)
百国 年运 大兴 计衰 教系 育于 为教 本育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育事业的突出成就
(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扫除青壮年文盲
(3)中等、高中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 一步优化
(4)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5)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
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 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 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 步也带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提高。教育是 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 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 国”战略。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振兴教育,势在必行,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 增强,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 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在各个领域,教育都具有基 础性的地位。 当今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 挑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 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 繁荣强盛。
——江泽民
1、背景: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起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⑵意义: 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 中等和高等教育。
二、“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①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
②学 制: 缩短学制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 威”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 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 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 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 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 下乡联系在一起。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1954年《宪法》 为人民服务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②半工半读工作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 提供可贵的指导。 6、文革前教育的成就和意义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 的新生骨干力量。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 上获得了新生。
重要标志:恢复高考(1977)
2、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 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力推动了中国教 育事业的发展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 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文革”对教育的破坏的启示:(1)教育是国 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 (2)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 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3)国之兴衰,系于 教育;(4)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科教兴国战略p52
①“文革”结束,教育界拨乱反正。 ②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成为国家优先 发展的战略目标。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 发展的第一要素。
2、内容:
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3、意义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 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有利于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